做才是得到
第119场
海南大学
Hainan University
中国·海口
2015 / 6 / 22
Achieve By Doing
副校长: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海南炎热了一段时间之后,天气变得非常凉快,像是老天专门为这次活动,提供了一个最佳气温,这也反映了天人一体、人跟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时我们请到了索达吉堪布,给这一次文化之旅作首场校园演讲。我代表海南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对堪布的到来表示欢迎,也对他鞍马劳顿的辛苦表示敬意。
在跟堪布商量主题的时候,我们选了“做才是得到”。当然对这个题目,我们是从一个普通世俗人的角度来理解的,一会儿堪布将会从物质、精神、行动等各个方面作更深的诠释,我想这确实值得期待。
再一次对各位的积极参与,对索达吉堪布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其他来宾,很高兴在这样美丽的校园,和这么多有知识、有爱心、有文化的学者,有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机会。
刚才,副校长带我参观了海南大学,看了红树林、东坡湖、白鹭,还有各个学院的建筑,我觉得在这里学习的人确实很有福报,应该非常快乐。
听副校长说,他已经来了二十多年,刚开始,这里只有两千多个学生,而现在有四万两千多,二十年翻了二十倍。
作为老师,能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其实是很难得的。这个职业看似平凡,但如果长期、规律地做下去,会很有意义。
我也可以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虽然出家了,但在佛学院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讲课,少部分时间出来跟大家交流,除此之外,生活也很平淡,没什么过多的欲望和追求。
“做”是一门学问
今天的主题是“做才是得到”。我看你们把“做”写得很大,“得到”几个字写得比较小,我想这个意思是:要“得到”,就得多“做”,否则会得不到,或者即便得到,也不一定是通过正确的途径。
有些年轻人喜欢夸夸其谈,想得很多,说得很多,但做得很少。“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古人也这样讲,光在嘴上说,没有实际行动,君子会为之而感到羞耻。
每个人来到人间,面前都会摆着很多机遇,有些是你的,有些不是你的。对身边出现的人和事,还有这些机遇,什么时候该争取,什么时候不能贪得无厌,就很有必要了解“做才是得到”的意义。
从未开显过的意义
其实“做才是得到”,也是我在两三年前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写完之后,没想到很畅销。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针对世间没有研究佛学的普通人,从文化层面来讲的,读过这本书,或者将来读到这本书的人,自然会明白。
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书里还讲到了佛法教义。这一点,在今天之前,我从来没有讲过。有些人可能知道其中有个别的佛教道理,但并不知道,这其中包含了藏传佛教完整的修行体系。
所以想趁今天的机会,稍微说一下。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但不一定能看得出来。这本书分了八个章节,第一章做就是得到,讲人身难得;第二章怎样面对一切痛苦,讲轮回苦的本性;第三章讲万法都是无常的,瞬息万变;第四章讲因果不虚。这在道次第中,叫四种共同加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业因果。
后面第五章,讲佛的加持不可思议,谈到了皈依、积资、净障;第六章讲孝顺,大乘佛教如何孝顺父母等等,这是菩提心;最后讲到临终关怀,也就是往生法。这些属于六种不共加行,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人,就知道它们的重要性。
因为我是作者,所以带入了自己佛学方面的一些研究。一本书里,实际包含了这些直接、间接、隐藏的意义。
而它的直接意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是口头上说、心里面想、理论上了解,一定要在行为中去实践。
你想得到什么?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一点。在座的老师、学生,都可以来分析,跟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相比,我们穿得越来越华丽,昂贵,有品位;吃得也不寒酸,桌上有各种美味佳肴。这些外在的物质生活,的确有所进步。但我们的内心,是否因此更快乐?我们的幸福指数,是否随着物质的提升而提升?也不一定。相反,人们想要的更多,更加不得满足。
尤其在城市里,经常听人说压力太大、时间不够,很忙、很累。人们设想了很多理念,但生活得依然不好,久而久之可能会觉得,这个时代对自己有许多的不公平。
特别是大学生活,跟社会上完全不同。曾经,你有很多激情和梦想、很多人生规划,但等你走上社会,也许会发现,很多都无法实现。
小心“成功学”
我接触过不少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想着,一毕业就创业,自己当老板。但是看看现在的中国,那么多中小企业,还有那些大型集团,如果人人都当老板,不当员工,能不能形成这样的环境、国家和世界?
何况刚入社会的时候,你毕竟只是个学生,大学里的知识,也许百分之二十都用不上,人际关系很少,社会经验也不怎么丰富。你学到的东西,都是跟学习阶段匹配的,到了社会上,不一定能对接。在这个时候,很多梦想,可能会变成梦幻泡影。
所以刚毕业的时候,应该做一个普普通通、简简单单、脚踏实地的人,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完成。就像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可能一口撑成胖子。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不可能一步登天或者跨越世界。做任何事情,一件一件慢慢来,才能有一些成功。
现在很多所谓的成功学,会让我们的欲望更加膨胀,因为它只讲结果,不讲成功所需要的因缘。无论从佛学还是世间角度分析,成功都需要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我们要日积月累,积攒到一定的技术、经验、智慧,因缘具足,才会水到渠成。
你们这里每个人都有水喝。我有时候在别的地方,看到只有前排领导有水喝,后面的人都没有。但这里不一样,基本每个位子上都有喝的,这算是海南大学的一个特色吧。虽然只是一瓶水,但大家都有得喝,感觉比较舒服、平等。如果只给领导喝,只给前排喝,其他人喝不上,可能不太好,所以特别感谢组织者。
想做,就拿出诚意
今天探讨的“做才是得到”,对我们的人生来讲,非常重要。不管什么人,如果想要得到,就得切实地去做。
我对自己也有一个评价:虽然不是很有智慧,也不是很能干,但只要诚心发愿要做的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硬着头皮做下去。并不是刚开始有一种热情,过一段时间,就慢慢消退,失去兴趣,或者推给别人:“你们去做吧,我没有时间。”不会这样。
我觉得,只要承诺过,下过决心,跟别人明确表态要做的事,有生之年就应该认真地铭记于心,要记住自己最初的发心。在我的人生中,也一直都在做,不管是翻译、讲课,或者办学校,虽然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也算善事吧,但只要是我想做的,都会努力。
镜子里是谁?
当然,就像山路不可能是笔直的,总会有一些弯弯曲曲;做任何一件事,也不可能从头到尾都顺顺利利,总会出现想得到、想不到的违缘和障碍。但这些违缘、障碍不一定真实存在,很多时候只是自己的心力不够。
我看过一个国外的故事,说某家公司给所有人发通知,让大家去殡仪馆吊唁某个人,说他曾经障碍过我们,现在已经死了。大家都去了,看到殡仪馆里有一副棺材,打开一看,里面却是空的,只有一面长长的镜子,照出每个人的脸。原来真正作障碍的,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个故事很讽刺,我们习惯于将过错归结于他人,却不懂反观自己。比如你在某个单位,感觉领导对你不认可,同事对你不友好,似乎周围的人都在跟你作对,但事实也许是,你好吃懒做,不认真工作,其他人不想让你白吃白喝,自然对你没有好脸色。所以,遇到做不下去的情况,应该反观自己,也许是自己正在制造障碍。
第一种:无底线的“做”
同样是“做才是得到”,也分几种类别。
第一种类别,虽然在做,但做的不是好事。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上,对正经的学习、工作没兴趣,尽爱干坏事。
现在有一些城市,年轻人吸毒、贩毒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毒品对人体神经产生化学作用,一旦成了毒瘾,就很难戒掉。走到这一步,会拿自己完全没办法,为了吸毒,卖血、卖家产、赌博,直至做出严重违法乱纪的行为。虽然他们也在做,但做得非常不合理,违背了良心,违背了天人合一的道。
我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人想贿赂一个官员,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带着十斤黄金去见他。但官员很廉洁,不愿意接受,他说:“我不能收,这样不好。”这个人说:“没事,您收下吧,现在深更半夜的,谁也不知道。”官员却说:“你知道,我知道,天知道,地知道。”
这种说法也是对的。如果做一些不正规、不合理、不正义的事,也许暂时没人知道,但举头三尺有神明,在自己的良心上,在因果规律上,是过不去的。
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的底线,宁可过平凡的生活、贫寒的生活,甚至去流浪,也不去做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事。有些事,千万不能做,一旦做了,得到的将是无法承受的苦果。
“讲个性”为时过早
有些年轻人认为:“我是自由的,我有我的个性,做什么事都不用你们管。”其实,当你只是一个学生,或者处在人生刚起步的阶段,就还不是讲个性的时候。什么时候可以讲个性呢?成了成功人士,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智慧也达到了一定境界,到那时,你可以讲自己的个性、兴趣和品味。而现在,刚从大学出来,基本的家庭、工作、生活都没有,讲个性可能为时过早。
尤其不要为了所谓的“个性”为所欲为,否则得到的,不一定是好的结果。一旦被关在监狱里,一旦家破人亡,一旦身败名裂,一旦身体被彻底毁坏,你会后悔莫及的。
我们对人生应该有个正确的定位。今天的时代有各种乱象,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因缘,结交了恶友,很可能会同流合污,或者以盲导盲,慢慢被引入特别危险、可怕的深渊,给自己的家人、朋友也带来麻烦和痛苦。
我去过一些监狱,发现里面有些人非常聪明,但就是因为太聪明了,利用这些“聪明才智”去犯罪,结果把自己困在牢狱当中,失去了自由。他们也很伤心、后悔,但事到如今,已经没办法了。
所以,在年轻时代,应该先建立一种正确的思考,这非常重要。
第二种:无追求的“做”
第二种类别,是什么都不想做。有些人对家里的事、工作中的事,或者作为佛教徒对修行上的事,一概不感兴趣,过得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这样也很不好。
做人做到无聊、无用、无趣的地步,是很倒霉的。人应该有所作为,如果每天都只是混日子,在世间来讲是极其失败的。什么都不想做,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多。
第三种:半途而废的“做”
第三种类别,是虽然想做,但很难做成。就像列宁说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的思维很活跃,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但在实际行动中,做一点点事情,都极其脆弱,总是半途而废。
我遇见过这样的人,讲得很好,头头是道,却不一定能做成。所以如果你是领导,选拔人才的时候,不能光看口才。我有时候也要选一些工作人员,看到口才不错的,我就会想,他嘴巴特别会说,听起来也很有思路、很有理想,但他说的这些,到底能不能落到实处,感觉好像很困难。这类人,让他想,让他写,都没有问题,一旦让他做,也许因为不够坚定和努力,很容易懈怠、退失,做着做着,事情就夭折了,会有这样的情况。
第四种:口头上的“做”
第四种类别,是嘴上说做,其实不会做,只是说说而已。
日本有个作家,写了本书叫《行动改革》,分析了只说不做的九种人。比如,有人之所以不做,是因为喜欢找借口:没钱、没时间、领导不支持、考虑不周到、条件不具足,或者自己年龄不行、智慧不行、经验不行、处境不行……所以暂时先放着,不做。
原本承诺过的事,却一直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很不好的。佛教著名的龙猛论师曾经说过,智者的承诺,应该像石头上刻字一样,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经历怎样的风吹雨打,也不会被抹掉、失效,当初的承诺,永远都在。
这一点,希望大家也能记住。不管是修行,还是做任何事,所有的承诺,都应当努力让它实现。这将成为一种智慧的传统,甚至可能生生世世地延续下去。
两百多年的承诺
有个令我感到惊奇的故事,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美国纽约的哈德逊河边,有一个两百多年前孩子的坟墓。孩子名叫波洛克,年仅5岁就不幸落水身亡,死后,父母给他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当时是1797年7月15日。
父母的悲伤一直无法平息,后来,他们把这片土地转让给了别人,搬去很远的地方。卖地的时候,他们跟新主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将孩子的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久保留,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毁坏它。
时间过去一百年,这片土地的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直到1897年,这里被选为美国第十八届总统格兰特将军的墓地,而孩子的坟墓也在相距不到100米的地方,比邻而居。
又一个百年过去,格兰特陵园建成一百周年的时候,孩子也已经去世两百年了,纽约市市长来到这里,又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在总统的纪念大会上,亲自讲述了这个故事。
我曾经看过照片,孩子的坟墓很小,在一个铁围栏里,格兰特将军的坟墓比较大,就在不远的地方。去年我在纽约,有点好奇,很想去那里看看,因为这是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承诺。一个普通孩子的小小的坟墓,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使随着这块土地被卖来卖去,即使被选作总统的墓地,它还是在那里,完好留存。如果换成其他国家,很可能过了十年八年,买主一变,就被拆掉、迁走了,更难以想象,还能跟国家总统的陵园建在一起。
从这点来看,美国还是很不错的,为一份这样的承诺,坚持了两百多年。这很令人深思,承诺并不仅仅是一句话,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衡量人的标准
古人也常说,有智慧的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做出的承诺,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依然存在;没有智慧的人,承诺就像水上的花纹,说完之后,自己也忘了,别人也忘了。
在世间,人们衡量一个人,也会看他当初的承诺能不能在日后的行动中做到,这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如果做不到,只是口头上、理论上说得非常美妙,就成了“知道分子”——不是知识分子,他们知道很多,但在实际行动中是不会去做的。
切莫嘴上行船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专门在海上行船的船长,其实自己没有开过船,但是特别会说,把开船的理论,包括遇到漩涡、急流等等的阻碍怎么办,都讲得非常好。后来,真正开船的人病死了,大家让这个特别会说的人开船,但他只会说,不会做,结果和船一起葬身大海。
佛教的修行也是如此,光停留在口头上,肯定是不行的。理论跟实修,有非常大的差别。
可能你们对这些不太了解。佛教群体中就有一部分这样的人,喜欢讲禅宗、密宗里的最高境界,说得自己好像已经开悟了,但其实连基本的善事也不去做。
大禅师的小道理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亲近鸟窠道林禅师。白居易是个很有思想的文学家,他问禅师什么是佛法,禅师跟他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白居易很失望,觉得这么鼎鼎有名的法师,怎么讲出一个连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多么有失水准,不觉得惭愧吗?他看不上这个回答,言语中有种嘲讽。
鸟窠禅师回答说,是的,这个道理讲出来,可能三岁孩子都懂,但如果真正去实践,恐怕八十岁的老翁也做不到。
修行就是这样,有些人会讲很多大道理,但这些道理跟自己的心是分开的,无法相应。
敢梦敢当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沉淀,尤其在年轻的时候。好像我这几年遇到的很多年轻人,个个都满腔热忱,想做大、做强,“我要赚大钱”“我要改变世界”“我要造福人类”……他们的心态、视野确实和过去的人不一样。
有这样远大的理想也是好的,不像有些年轻人,心里没什么想法,整天无所作为,还经常拖累父母。但也要看到,很多事情,并不是喊个口号,就什么因缘都来了。
有时候,我也会关注世间的有钱人,倒不是想跟他们学赚钱,而是因为这个时代,人们特别喜欢用金钱来衡量成功,所以我想看看,他们是怎样成功的,甚至能在短短的二十年当中,就当上世界首富。
然后你会发现,其实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有很多艰辛,比如大家熟悉的阿里巴巴、腾讯、万达。我曾经看到万达老总的创业经历,刚开始怎么借钱、怎么找地,还跟人打了两百多场官司,看他经历的这些事,就觉得成功人士的内心还是很坚强的。
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成功后的样子:有花不完的钱,不仅这辈子花不完,下辈子、再下辈子,如果还有支配权的话,也都花不完。看到这些,很多年轻人会羡慕,希望能变得跟他们一样,但实际上,在他们成功之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也曾经在某个岗位,认真勤恳地学习技术;也曾经在每一个难关面前,坚强地度过。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而那些不断坚持的人,就成了今天的成功人士。
成功人士的“秘密”
当然这种成功,作为一个佛学研究者,我会毫无疑问地认为,不可能仅仅依靠知识、技能或努力就能实现,也跟他曾经造过的善业有关,这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因缘。
我们经常看到,两个人一起创业,想合伙开发某个项目——现在一讲“开发”,就是分成、发财的意思。这两个合伙人,起初可能旗鼓相当,但到了后来,也会有不同的发展。
所以成功自有因缘。你的职业规划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不一定非要创业、当老板。那些世间非常成功的人,有些也不是老板,但他在一些大企业、大集团里,积累了丰厚的实力、财富和人脉。如果一开始选择创业,不一定能有今天,但因为选对了团队,找对了老板,今天的生活、事业,已经跟其他人完全不同。
佛教讲,凡事都由因缘决定,这些因缘有善有恶,对于那些善的因缘,我们应该去做,去争取。
舞台很大,你的心呢?
当然,同样是“做”,每个人得到的果又有不同。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和家庭的利益在做,为了个人的发展、孩子的成长;稍微扩大一点,也只是考虑自己的兄弟姐妹、整个家族的子孙后代。有没有更广阔的心量呢?很多人是没有的。而真正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就不会只追求自己的快乐,他会考虑更广大的人群,甚至为了所有众生而奋斗。这是最成功的“做”,也是最成功的“得到”。
如果你是老师,能够坚持天天讲课,让很多人沐浴在智慧的海洋中,当你桃李满天下的时候,就已经实现了“做才是得到”。
如果你是企业家,能够一心一意、尽职尽责地帮助员工和客户,当所有人都把赞美的语言写在天空中,写在草原上,写在心间的时候,你也会感到一种成功。
如果你是公务员或者领导,能够用公平正直、合理合法的行为,帮助百姓获得法律的保护、正义的维护,当你为此而奋斗,活在这个人间,就会非常有意义。
别忘记,古老的智慧
尤其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曾经举办过一次讲座,主题是“困境时代的作家”,请到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1940-),一个73岁的老人,来做演讲。
克莱齐奥说,每个人都在争取成功,但真正的成功学,在中国的老子等一些大思想家的学说里。他们的思想,是成功人生的典范。
这是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的眼光。而现在的很多人,只关注当今时代的成功人士。比如现场就有人问他,是否知道莫言、韩寒、郭敬明,有没有看过他们写的书。他说暂时还不了解,将来会去看。但他特别指出,喜欢老舍和鲁迅。我想他以后也不一定会看,但由此可以了解到他的想法,是觉得成功学的根本就在儒教思想等这些传统文化当中。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人,觉得这是做人的成功,但对这个“好”字,随着各自的因缘,会有不同的定义:也许是对家人好;也许是对客户、员工好;也许是对人类,以及人类之外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好。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发心,而这种发心,不能忘失、背离传统文化的道。
大乘佛法的未来价值
有一本名叫《展望21世纪》(The Toynbee-Ikeda Dialogue)的书,可能大家都看过,是关于20世纪70年代,汤恩比博士(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和池田大作(Daisaku Ikeda, 1928-)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对话。他们主要探讨了生命的源泉,话题涉及环境保护、政治体制、国民经济、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还谈到了中国对未来世界的作用。
他们一位是基督教徒,一位是佛教徒;既是虔诚的宗教徒,也是拥有牛津等名校背景的著名学者。谈话中,他们把科学思想和宗教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对未来进行了预测和展望,由此讲道:“要解决人类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依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这句话,也值得年轻一代认真思维。
这是一位学者和一位对当今社会颇具洞察的心灵导师对世界的看法。无论在21世纪,还是未来的22世纪,孔孟思想对于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都非常重要,对于完善人格,指导自己做一个好人,也同样重要。但仅仅学习儒教是不够的,还要学习大乘佛法;不能只想着完善自身,发展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还应该培养利他的精神。尤其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不能太自私了,如果大家都有一种大乘佛教的利他心、菩提心,才能把这个世界营造成真正美好的家园。
今天最重要
所以,希望大家除了研究各自的专业——各种科技知识、文化知识,有空的时候,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更重要。如果内心不快乐,即使拥有再高的学问、再多的财富,生活也会过得差强人意,甚至会陷在抑郁症、自闭症等麻烦当中。尤其在这个异常复杂、忙碌的时代,给自己留出时间,反观内心、找到宁静,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我想用一个小小的禅宗公案,作为今天讲座的结尾。
有一个人问一位了不起的禅师:“生命中的哪一天最重要?”禅师说:“今天。”这个人问:“是不是今天发生了特别惊天动地的事?”禅师说:“那倒没有。”这个人继续问:“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所以很重要?”禅师说:“当然也不是。”这个人不解地说:“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禅师回答:“因为过去就像沉在海底的船,已经过去了,没什么重要的;未来就算有再多的辉煌和精彩,也还没有发生,同样不重要;而我们当下的生活,正在发生的一切,对每个人来讲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汉字的“念”,上面是“今”,下面是“心”,指的就是今天当下的这颗心。如果我们念念是善,在善的方面去发愿、去行动,最后也一定会成就一个善的梦想。
对应大乘佛教,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是想,行是做;做,才是得到。
现场互动
问:现在是6月份,很快就要迎来毕业季,在座的很多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我想代表所有毕业生,请您给出一点建议。
堪布:很早以前,我就听说过海南大学。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心里自然而然就感觉,这应该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去参观一下。不过当时还没想过,会有机会跟大家进行内心的交流。
可能因为我喜欢读书,对大学生总有一种尊敬之心,对大学校园也有一种向往之心。虽然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大学生也许不算特别稀有,不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看到一个大学生都非常惊讶——记得当时在我家乡,两个公社只有一个大学生,每次他放假回家,全村的人都去看,“哇!我们的大学生回来了。”这个时代不会这样,大家可能觉得大学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我仍然认为,大学生活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所以,在各位即将步入社会的时候,我也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希望你们能怀抱美好的梦想。在选择工作、家庭、未来方向的时候,都朝着这个梦想努力。
第二,抱着美好梦想的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要想到,选择的事业不成功,破产了怎么办?选择的对象不合适,离婚了怎么办?选择的工作不理想,失业了怎么办?很多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容易理想化,只看好的,不看坏的。但就像我们走路,既要盯着前方的目标,也要看到路上的各种危险。
第三,你要有决心。事业可能会破产,但精神不能破产,内心要保持淡定。佛教常说平常心,这也是一种觉悟,无论发生什么,都只当是过眼云烟,一笑了之。这世界会有很多的不可预料,你需要用智慧的眼光来看待。
有了这三种准备,即便将来各有因缘,但所到之处也会变成美好的花园。否则,世间的群体不会像大学这么单纯、清净,置身其中,你不一定知道该如何应对。步入社会就像去到另一个世界,我们需要学习这个世界的各种经验。
问:每个人都有梦想,但真正的成功只属于少数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既有目标又执著,不达目的不罢休。请问,如何把目标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做事的激情和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人生的既定目标?
堪布:如何平衡人生的目标和行动,努力去做,这其中确实讲一种因缘。
在世间,很多人认为的成功,可能是有钱,有势力;但在我们佛学院,大家认为的成功可能是有修行,在思想上有一些超越的境界。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也不相同。但不管是哪一种成功,它的目标和行动应该是匹配的。同样是制定目标、付出行动,那些成功的人会有自己特殊的智慧。
有人说,创业和冒险是同义词,要想创业成功,就一定要冒险。既然如此,你就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失败,会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此时就要看你锁定的目标,是不是智慧的选择。
常听人说,别人做过的事,你照着他的方式再做,不一定成功;如果你有自己的思维和智慧,在没人做过的领域,也许反而能打开局面。比如现在是因特网时代,那些有情商有智商的人,就能提前看到这一点,知道它会是将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运用智慧的眼光去开发,去投资。
在佛教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知道过去的事不叫智者,知道未来的事才叫智者。很多成功人士正是具备了这一点——能预见未来。他们有些是基于推测,有些可能是巧合,但不管怎样,背后肯定付出了非常多的勤奋和努力,这些努力就像滴水穿石,到最后总会得到一个结果。
所以不管你有怎样的目标,还是要努力行动。为了心中所想,持之以恒地去做,再大的事也能成,这就叫“心想事成”。当然这跟前世的因缘有关。或者今生某些方面还不够努力,也很难如愿。这些时候,虽然你有美好的梦想,但美梦尚未实现的时候,或许中途就已经醒来。
问:现实生活中,一种人生态度是先做,再得到回报;另一种人生态度是先索取才去做。请问,如何把握这两种人生态度,演绎精彩的人生?
堪布:已经得到了,还要做什么呢?
第一种,做才是得到,这是可以的;但先得到再去做,这种人生态度,可能你有不同的理解吧。我觉得已经得到了的话,可以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成了成功人士,得到很多钱;这时候可以去做心灵导师,得到很多智慧;有了这些之后,又可以去做慈善,做饶益众生的事情。
想达到目标,就去做,如果不用做就能达到目标,那要怎么做?不如去做下一个。
这可能要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好不好?
问:如果做事不成功,该如何应对得与失?如果做事得不到领导、同事的支持,该怎么办?
堪布:不同境界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如果你有大乘佛教的空性思想,就会知道:得也好、失也好,其实都不存在。就像著名的《入行论·智慧品》的结尾部分所说:“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这是最高的一种境界。
当我们的思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对世界有了本质上的了解,的确会发现,今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寻找的一切,在实相当中根本没有发生过,既无须寻找,也不可能找到。就像空中的飞鸟,留不下任何痕迹。
所以,我建议年轻人还是要学一学佛法,即便没有时间,也可以读读《金刚经》《心经》这些短小的佛经,读的时候,心里的烦恼、浮躁、痛苦,自然而然会消失。就像《心经》所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都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我们又在痛苦什么?又依靠什么而痛苦?
空性思想很重要,它确实能减少很多的负面情绪。尤其在为梦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如果能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本体就是空性,你会有面对得失的智慧。
而这种空性,并不是“杯里没有水”的那种空,如果不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恐怕很难懂得它的真实意义。但暂时来说,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什么都不存在”的单空。
当然,有些年轻人正在全力以赴地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美好,听到“空”,可能会觉得“这不是一种消极和迷信吗?”会用极度排斥的眼光来看待。信与不信的确是每个人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我在任何场合中也从来不要求或者提倡大家信什么,但作为一种不同的学说和智慧,你也可以对此进行分析,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难以置信,就全部抛诸脑后、断然否定——即便要推翻,恐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佛教中所讲的空性等道理。但实际上,谁都会承认生老病死,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谁也都需要一些引导和关怀。
就像高考的时候,很多不信佛的人会去寺院烧香。有时候遇到这样的人,我就问他:“你平时都反对佛教,为什么今天来烧香呢?”他说:“万一佛菩萨真能保佑我呢?我还是求一下吧。实在是找不到别的关系,只能找这个关系了。”
人往往是这样,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会想起佛陀;而在成功、快乐的时候,从来也想不起。
比如当你得了不治之症,完全失去生存的希望,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想:“佛祖保佑,让我多一点寿命吧,如果我能活下去,一定报答您!”
以前我就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当时医院已经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于是他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佛陀。后来很奇妙,不知道是佛的加持,还是自己命不该绝,他真的脱离了生命危险。病愈之后,他马上去寺院,花一百块钱给佛上了一炷高香,感谢佛祖的再生之恩,还说以后都要好好供养。(笑)
所以我们的行为也会变,有时候,连自己都难以置信。
问:做才是得到,但是很多时候,做了也得不到。不是因为不努力、找借口,而是有人为的阻碍,比如上司、掌权者等等,给我们制造难题,不让我们得到。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我们还要不要坚持?
堪布:做了也得不到,是有这种情况(笑)。包括快乐、财富、美满的家庭等等,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好像总是缺少机遇,始终徘徊不前。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刚才的演讲中我也说了,做了,不一定就能得到,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会有很多阻碍,来自上司、下属,或者同级的人,但实际上,也许是你自身有很多欠缺。就像演讲中提到的镜子的故事——对自己障碍最大的人,往往是你自己。
但通常来讲,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还是要努力去做,这样即便得不到,至少你不会后悔。
谁也不敢保证,所做的事情必定会成功。尽管今天的人们为了追求各种物质,拼命在做,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因缘,还是会碰壁,会遭遇种种阻碍。这个时候,有没有必要继续呢?我的想法是,除了努力,你还需要一种智慧。如果发现继续下去将无路可走,也可以退出;但除此之外,立下的誓愿最好不要轻易放弃。只要还有希望,就坚持,坚持到一定的时候,也许会做出感天动地的事迹,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当然,这些也不是必然的。我们所得到的,的确跟我们的勤奋有关;但并不是每一个勤奋的人,都能百分之百地得到。这中间有非常复杂的因缘,解释这一道理的学说,就是因缘学。
因缘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不懂其中的道理,一旦做了却得不到,就容易怨天尤人,抱怨社会、抱怨家庭。
我听过一些大学生的抱怨:“为什么我家这么穷,别的同学都穿名牌,我的父母却什么都买不起,我怎么这么倒霉!”
其实没什么好抱怨的,一切都是因缘。没有的因缘强求不来,已有的因缘也是积聚之法,迟早又会消散。所以暂时得不到的时候,应该随缘,然后继续努力。
问:在孩子正处青春叛逆期的时候,怎样告诉他“做”这个看上去简单、却非常深奥的道理?
堪布:现在孩子所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学校,来自父母的比较少,不像以前的人,会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就能看到,古代有很多母亲,为了教育孩子,自己是不出去工作的,包括今天的韩国和日本也是如此。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陪在他身边,输送正确的观念。
但现在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交给了老师。有些学校的环境比较复杂,待久了之后,受到的正面教育比较少,负面影响反而比较多。再加上这个时代,充斥着各种信息,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该看的不看,不该看的却沉迷其中。
我看到不少孩子喜欢拿着父母的手机玩,上网、刷屏、看动画,其实里面的很多内容都不健康。五六岁到十三岁,是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这个时期接触到的任何知识,都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他最主要的思想观念。而现在的很多知识,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为了各种目的,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心识,这很糟糕。
所以在孩童时期,父母就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到了叛逆期,则要注意教育的善巧。否则,该管教的时候没有管教,等孩子长大了,又管教得特别严厉,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每个父母都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可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适合的方法。
问:儒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堪布:佛教和儒教的区别,第一个是,儒教主要讲我们这一世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包括孝忠礼义廉耻等道理。而佛教不仅讲今生,更关注来世——怎样获得来世的快乐?前世的因缘又是什么?所以要讲三世因果。
第二个是,佛教讲不害众生,这个众生包括了一切人类。而在儒教思想里,跟自己相关的人,例如亲朋好友,可以保护,不能伤害,但对其他人,尤其是冤家对头,就不一定。它强调一种英雄主义,为了家族和国家的利益,可以杀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去战胜和征服。
第三个是,佛教的不害众生,也包括了一切动物。而儒教在特定情况下是可以损害动物的,比如为了尽孝,可以钓鱼给父母吃。但在佛教思想里,任何时候都不能杀生,要爱护动物的生命。
当然还有其他的不同点,但最主要的可能是在这些方面。
问:我一直只关注自己的家人,认为君子应该独善其身。今后我应该发什么样的愿,可以培养利他的心,超越自己的小?
堪布:关心自己的家人是必须的,这很好,但有时候,再关心也还是会有遗憾。
在佛教看来,万法都是无常的,今天是和乐的一家人,到了将来某天又会分开。从大的无常来看,谁都逃不出生老病死,家人总会离开人世;从小的无常来看,人和人的情感怨亲不定,再亲密的关系也难免会有隔阂。
今天的社会,人们可能更需要观修无常,对家人不能太执著了。而除了家人,我们也应该关心社会,关心所有的众生,就像大乘佛教的修行——为了一切众生而成佛。
大家可能觉得成佛应该很重要。但什么是佛?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寺院里那些如如不动的造像——弥勒佛、释迦牟尼佛等,这些只是一种形象上的表示。
真正的佛,是觉悟,是人类最高的思想境界——觉悟万事万物的真理。什么时候你懂得了这个真理,你也可以成佛。
有一个电影叫《超体》(Lucy),你们都看过吧。里面讲人的大脑,从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一直开发到百分之百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当智慧越来越提升,到最后确实会对自己的小我、小家庭、小社会,不再那么执著,能感受到一种“同体大悲”:所有众生都有苦乐,都有生命,除了自己和家人,也要悲悯其他的众生。
这是世间对心灵的一种分析。而在佛教中,对此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有真实的修持。通过修行,你会真正发现,三界轮回中有那么多众生,只执著一个小小的我,是很狭隘的。这就是大乘佛教的思想,一旦心被打开,所有的行为也会豁然开朗。
这种思想在世间的其他思想中很难找到。世间的理念通常认为,关心家人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而在这之外,如果有空闲、有资源,才会去关心社会,把利他当作一种额外的付出。
学习佛法多年,每当我将大乘思想和其他的知识、学说对比,就会深深感受到,这种利他的精神和行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非常伟大的。完全无条件、忘我地帮助众生,像帮助自己和家人一样地帮助众生,有几人能做到?
我们也看到很多慈善家,他们可能会愿意帮助自己的亲人、家族,或者向某些特别可怜的人伸出援手,但对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境界。
很希望你们都能学习大乘佛教的思想,它可以称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学说。虽然在人类历史上,也有过各种各样的利他思想——西方的、东方的,但不一定如此彻底和纯正。
社会上也有一些利他的榜样,像单位里评选的先进模范,人们对他进行颁奖和表彰,把他的事迹塑造成崇高的精神典范。但实际上,这也只是小范围的一种行为。
真正的利他精神,可能只存在于大乘佛法中。
也许大家分不清什么是大乘、小乘。通常谈到钱,谈到成功,大家都比较有概念,谈到大乘思想,可能就比较模糊(众笑)。但人来到这个世间,还是要去寻找,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有智慧的学者、心灵导师,都对大乘佛法交口称赞?它真是人类最高的境界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问: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和尚和屠夫是邻居,每天他们都会叫对方起床,结果和尚没有得到好的果报,屠夫反而有一个好的果报,因为和尚叫屠夫起床是去杀生,而屠夫叫和尚起床是去念经。同样在做,为什么和尚每天念经,却没有得到好的果报?到底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呢?
堪布:谁说和尚没有得到好的果报?(众笑)
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用智慧来分析。和尚叫屠夫早起杀生,屠夫叫和尚早起念经,这两个人其实都有好的果报和不好的果报。
问题里的说法,是一种片面的抉择。你可以说,和尚得到了不好的果报,屠夫得到了好的果报;也可以反过来说,和尚得到了好的果报,屠夫得到了不好的果报。因为屠夫在杀生,和尚在念经。懂得了吧?
念经肯定有好的果报,杀生肯定有不好的果报。既然这样,又怎能说和尚没有得到好的果报呢?
和尚有和尚的果报,屠夫也有屠夫的果报,但是果报中又有不同。
和尚的果报有好有坏。他每天认认真真念经,每念一部经的功德都不可思议,以此功德肯定会得到好报。还有他好心好意叫屠夫起床——也许他们关系不错,和尚只是担心屠夫睡懒觉,并没有想帮他去杀生,这个好心也会有好报。但和尚间接造成了屠夫的杀生,这方面的确有一些过失。
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得到好的果报,念经的果报、好心的果报,都是好的。唯一只有造成杀生是不好的。
屠夫的果报同样有好有坏。杀生肯定有不好的果报,按照《正法念处经》的观点,杀一个众生,都会五百年堕在地狱当中。但和尚起床念经的因缘和功德,是依靠屠夫而实现的,所以屠夫也能以此得到好的果报。
他们所造的业,在佛教中就叫“花业”,花花绿绿的花,也就是说比较复杂,善业、恶业都混在一起;由此感得的果也是“花果”,苦果、乐果都混在一起。
所以很多时候,要想懂得佛法的道理,还是需要智慧观察,不能光用一句话来简单地断定。
问:我们在青年、中年、老年,每个时期要做的事都不一样,都在变化。我们有没有必要随之改变自己的做法,还是应该坚持原来的做法?
堪布: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不得不改变。
孩童的时候,我们特别执著玩具;到了少年、青年,可能会对玩具不感兴趣,开始执著知识、感情;到了中年,可能觉得这些也没那么美好和重要,又开始执著家庭、事业;到了老年,家庭和事业也不重要了,会执著自己的健康、快乐;最后到了离开人间的时候,这一切也都是不重要的。
我们追求的很多事,其实都只是当时觉得重要而已。孩童时代,当玩具被别人抢走,你会非常痛苦;年轻的时候,当感情、家庭受到伤害,你会特别执著;但到了老年,会觉得这些就像一场梦,对你来讲都不再重要。
每个执著,都是阶段性的,随着时过境迁,你就不会再执著;但在当时当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可能很难自拔。所以要懂得,今天特别执著的事,到了明天再回顾,可能根本不屑一顾。
孩子对玩具特别执著的时候,在老人看来是很可笑的。同样,我们对感情、事业特别执著的时候,在一些有修证或者懂得无常观的人看来,也是跟游戏一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对境在诱惑,你要有一种淡定的智慧。很多东西,不想舍弃也是会自然舍弃的。
问:我总是不敢承诺,心灵很脆弱,非常怕。这是为什么?
堪布:的确有这样的综合征,也是一种恐惧症:什么事都不敢说,不敢承诺,不敢想,不敢做。始终有一种担忧、害怕,怕别人反对,怕事情做不好,怕被人说,怕出现违缘的时候无法应对,怕因为这件事引出更多的麻烦,等等。
但我觉得,该做的事情还是要承诺。承诺是一种发愿,是一个开始,有了承诺,才会有后面的行动,否则很可能不了了之。
世间任何一件比较重大的事,都需要承诺。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但要口头协商,还要签订正式的文字协议;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包括组建家庭、开展事业,也需要一些仪式和契约;乃至个人的事情,在做之前,也最好有一个承诺。
而且,这个承诺还需要有人见证,否则只是自己心里想一下,想推脱的时候随时就推掉,这不好。承诺,最好能在别人的见证下。
有些慈善家遇到我,说想资助藏地的孩子上学,我就说:“你们这样口头表态还不行,最好能有个正式的承诺,并且落在文字上——从什么时候开始资助,采取怎样的资助方式,由谁来证明,等等。”这样才会有一种监督和动力。以后即便情况变了,心态变了,你不会轻易退缩,“我当时已经在谁谁谁面前承诺过了,如果不好好做,在他们面前会特别不好意思。”
所以承诺还是很重要的,有了承诺才会有结果。
问:做才是得到,那么在做之前,应该如何选择,又该把什么作为选择标准,是人生价值、社会利益,还是其他?另外,如果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有更重要的事想做,要如何取舍?
堪布:做,才是得到。“做”是大大的那个字,记住哦。(笑)
至于做什么,是实现人生价值还是社会利益,这的确重要。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有一种细致的观察、评估、规划和筹备,多询问,多思考。
比如,你去开创某个业务,或者参加某个培训,都要先对那个业务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解,不能人云亦云。别人一说“有个培训班,我们一起去吧”,你就说“好好好”,一说“有公司在招人,我们去应聘吧”,你也说“行行行”,结果到了那里才发现,什么意义都没有。这都是不观察的结果。
如果打算做一件事,就要先了解跟它相关的人和事,包括做这件事会花多长时间,有怎样的社会效应,个人能从中得到多少利益,还要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所担心的问题会不会发生,等等。在做之前,对这些情况都应该细致、深入地分析和掌握,这非常重要。
但现在的人缺乏这一点。包括很多佛教徒,听说某某上师在灌顶,就马上奔过去,过一段时间,听说这个上师是假的,是来化缘、骗钱的,又后悔不已,“啊!我已经在他面前得了灌顶,怎么办?”
世间人也是,听说某某气功师在办培训班,号称知名教授,就都跑过去,后来发现他根本不是什么教授,才知道被骗了。这样的现象比较多。
所以对不了解的人也好、产品也好、事件也好,都应该先用一种怀疑的态度去观察。不仅自己观察,还要多问别人的意见,从各方面来了解。了解之后,再去做。
这样即便后来发现,最初的观察并不准确和究竟,自己也不会有遗憾。你可以对自己说:“虽然这件事情好像不是刚开始想的那样,但我并没有轻易地相信、盲目地判断。我已经查过相关的资料,问过其他人的看法,自己也认真思考过,即便最终还是判断失误,那可能是缘分不好,我也没办法了。”
做之前就要这样,先观察,用智慧来分析,而不是头脑简单地全部接受。
然后,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发现了更重要、更值得去做的事,同样也要观察:自己的精力、智慧、能力等各方面,是否允许再接这件事?它有什么好处和弊端?如果方方面面都考虑过了,可以接受,才去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还是很有用的。我们常常自不量力,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好。藏传佛教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走路的时候,等一只脚站稳了,再抬另一只,否则,可能会把自己摔倒在地。同样,做事也要一件一件地来,等一件事做稳、做好、做踏实了,再做第二件,否则,可能会一事无成。这样循序渐进,才会有序、有效。
我自始至终觉得,做,是需要智慧的。有了智慧,你不容易后悔,事情也会按部就班地成办。
在座的大学生、老师、学者,本身素质就比较高,相信以你们的世间学识,再结合宗教方面出世间的思想,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违,会让这个“做”更加圆满。
世界上很多资源都来之不易,
但贪婪让人对此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