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妙的美宅
从住所房屋的方面相比较,修行人的住处也比世间人的住宅好上几百倍。世间人的住宅虽然是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室内也装修得色彩斑斓、金碧辉煌,令人赏心悦目,可是却没有任何实义。一开始看上去似乎颇为富丽堂皇,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变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了,室内的绚丽色彩已无影无踪,支撑房屋的柱子也已变得倾斜,房梁已弯曲变形,里里外外的墙壁也都是东倒西歪。在这种情况下,房主也是面露惊慌之色说:现在根本不敢住在里面。这些是我们现量可见的事实。这样的房屋有朝一日必将是像人尸一样支离破碎,只剩下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一堵灰墙。后人们在闲谈时议论着说:从前居住在这里面的某某一家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后来已是无人居住的一座空房子,如今这座空房子也变为残缺不全的一堵墙了。它成了人们闲聊的一个话题。这种情况在当今实在太多太多,随处都可以见到。人们看到这种境况,心中不禁会感叹到:所谓的建筑物终究毁于一旦的确真实不虚。
我们这些修行人的住宅不单单是世间上一般的建筑物所无法相比,甚至也为天界中那无比庄严的尊胜宫所望尘莫及。因为天界中的尊胜宫也是无常有、不稳固、无实质的本性,依赖于它反而会增长轮回的有漏烦恼,所以它并不是真正安乐的宫殿。而修行人的宫殿都是大自然中的地洞、岩窟、石板房或者是树下等,这样的天然美宅才是最为安乐的宫殿。无论自己住在地洞等任何之处,都绝不会说这是我的房子,对这些无有强烈的我所执,因而无论居于何处自相续中的烦恼都不会滋生蔓延,无论安住多久,在这期间只会使善法日渐增上。因此,无有挂碍地享用这些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地洞等宫殿也成了对治烦恼的强有力武器,仅仅住在里面也有很大的意义。由于无有任何贪恋执著,也就绝对没有依靠房屋积累罪业的可能性。心中无有贪执而只是将地洞、岩窟等作为修持正法的修行房,从而使它成为自相续增上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妙功德的助缘。
先前的修行人通过行持善法而对这天然的宫殿作了加持相继离去了,后来的其他信心十足的修行人也是同样追随效仿前辈先贤依止在世外桃源般的清幽静处修持善法。想来,这些真的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安乐宫殿。如果尊胜宫连地洞岩窟等美宅百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具足的话,那世间上的土石砖瓦堆砌而成的建筑物不但不具备上述的这些功德,反而成为毁坏自相续的因,具有无法估量的过患。因此诸佛菩萨口径一致地说世间的住宅就像层层围困的囹圄、烈焰熊熊的火宅以及凶猛毒蛇的洞穴一样,通过多种比喻严厉地谴责了家宅并且也都曾经深生厌离地说:如若能够脱离这样的家庭那该有多好,不知何时能摆脱家庭的束缚。如果一天中的上下午让他们选择,那便会迫不及待地在上午离家而去,抛弃俗世,出家为僧。位于深山静处的这些岩窟地洞等天然宫殿也是诸佛菩萨们曾经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地方,他们满怀羡慕地说但愿有朝一日能在如此天高地阔的地方安住。如《入行论》中说:“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又云:“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泻平石上,如宫意生欢。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的确正像这其中所描述的那样,修行人的住处地洞岩窟等是诸佛菩萨赞不绝口的好地方。世间上的人们也经常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到修行人所住的地方去朝圣”,于是带着各种各样的薰香以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他们恭敬地顶礼,虔诚地供养,郑重地发愿。世间上的住宅无论再怎么豪华美观,对它生起信心而礼拜、发愿的人恐怕一个也不会有,这一点很容易知道的。
不仅是美宅无法相比,而且就算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景色秀丽怡人的风景名胜区也远远比不上修行人所居寂静处的神山与密林。因为住在环境幽雅的寂静圣地,遍及视野的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还有青色天然石板所成的片石山和形状各异的岩石构成的乱石山。在这无有世间人居住、来往的地方,只能看见飞禽野兽时常出没,而根本看不到有世间俗人在此穿梭,不与任何世间人相互碰面,独自一人,胸襟宽广,舒心惬意,善法自增。
耳边所听到的仅仅是潺潺流淌的水声和时而刮起的风声,而世俗中由纷纷妄念引发的贪亲嗔疏的闲言碎语一句也听不到,所以自相续自然而然就会远离利欲熏心的贪恋以及怒不可遏的嗔恨之过患,内心清清净净、坦坦荡荡。
嗅觉所闻到的也都是鲜花水果散发出的芬芳清香,以及到处飘逸着的苦行本身所特有的浓郁气息,除此之外根本感受不到俗世中增长贪爱的荤腥酒肉饮食的熏天浊气,从而必然能有效地制止依靠扑鼻香气的诱惑而引起的对香喷喷气味的贪恋。
舌根所品尝的味道也只是荨麻、大黄等植物以及花汁、水果的美味,依靠这些清清淡淡的苦行饮食可以使自相续的等持自然增上。
身下所坐的是柔软的绒草垫子,身上穿的是破破烂烂的粪扫衣。这样一来,就会远离身体贪图舒适安逸、暖暖和和的衣服坐垫的过患,因此也就没有通过身体贪爱触觉而积累恶业的可能性了。
意识整天都是如理思维法义,行持善法日见有长,而住房、财产等不符正法的一切烦冗琐事想也不想,由此一来,自相续也就杜绝了俗世间愦闹的分别妄念。
在具有远离五欲妙的引诱以及分别杂念鲜少之功德殊胜无比的宁静圣地,以行持十二头陀行来度过人生的旅途实在是最好不过的了。这十二头陀行即是:(一)常露地坐:如是而行,便可以依靠日月升落的规律而观修无常;(二)常住树下,从而依靠树叶新生逐渐凋零直至坠落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观修无常;(三)常住冢间:经常居于尸林处,每每看到新旧不一的尸体,心中必然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可以藉此而修无常观;(四)长期端坐:平日里常常坚持夜不倒单,端直而坐,就能避免入于深深酣睡的状态中,如此便可以时时专注于内在的瑜伽修法;(五)随处而坐:不择好坏之地随意而坐,可成为贪图卧处最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六)次第乞食:如果能够做到不分贫富依次乞食,就不会对珍馐佳肴爱恋不已;(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此二者是贪图多物最好的对治;(九)但持三衣:如果能做到长年累月只着三衣,就不会爱慕贪执花样繁多的衣物;(十)但持毳衣,可以对治贪图享受柔软舒适的衣装;(十一)持粪扫衣:如果身上成年累月穿粪扫衣,就必然不再执著优质华丽的衣衫;(十二)处阿兰若:经常身居宁静的圣地,便可远离外界层出不穷的妙欲的诱惑,内心恬静。如若能够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上述的这十二种头陀行,那么衣食住行一切威仪都不会积累罪业并且均可成为烦恼的最佳对治,具有很大意义。
在神山、旷野或寂静的林间这些圣地,无有来来往往的人流,朝夕为伴、相依为命的就是一些飞禽走兽。这些忠诚可爱的鸟儿和动物依靠自然界固有的花草瓜果维生,自己也与它们一道依靠这些天然食品来维持生活。所有飞禽走兽的住处无一例外都只是天造地设的洞穴以及树林,因此自己也居于大自然所赏赐的这些圣处,真是喜不自禁。那些鸟儿动物们根本不会对自己出言不逊说刺耳难听的话语,故而自己也不会以贪嗔扰乱相续。它们恒时都是安分守己地待在寂静的山里,没有跑到城里去的规矩,我们也应该懂得自己本是一位住山修行人,要稳重地安住在山里。它们总是因为顾虑猎人和其它动物的威胁而小心谨慎,无论在吃食物或者行住坐卧的时候都是倍加提防,自己也会时常戒备烦恼猎人的损害,无论在站立、散步,还是躺着、坐着,随时随地心都不离正知正念。与具有诸如此类功德说之不尽的最佳友伴——飞禽走兽朝夕相处,其中的乐趣与利益真是无穷无尽!无论与它们相处多久,都不会感到心情不悦、忧愁苦恼。
拥有最好朋友的这么神圣无比的寂静处,是诸佛以及前辈高僧大德们曾居住过的地方,并且他们也是再三对这么殊胜的静处赞不绝口。如寂天菩萨曾经说:“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迁移到天高地阔、空旷宁静、无有我所执,令人胸怀宽广、增上善法的好地方。心中对此羡慕不已,并不断发愿。何时才能够居此静处,只需钵盂等价格低廉的少量资具,无需样样俱全,过着知足少欲的清贫生活,长期这样发愿。何时能到尸陀林,触景生情:抛在尸林的那些尸体与我自己的这个身躯完全等同。因此,我们应当将死亡不定作为自己修行的核心。
彼论中又云:“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四人掮吾体,届时赴林间。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趁着自己的这个骨肉身体还没有被抛到尸陀林中之前应当唯一依止寂静圣地。在这样万籁俱寂的静处,既无有情真意切的亲朋好友,也无有深恶痛绝的冤家仇敌,只身一人心心念念观修无常,专心致志修死亡法,从来不为长久留住而精心筹划,也不为今生之事做好准备,三门始终不离善法。最终在危在旦夕之际,也不需要忧伤难过。
《入行论》中云:“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修行人的住处悄然无声的寂静神山色彩宜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森林里有种类各异的树木,繁茂的树叶具有松石的美丽色泽,令人感到格外惬意。在这样的妙树掩映下,到处点缀着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竞相绽放的鲜花,在这绚丽多彩的百花丛中成群结队的蜜蜂飞来飞去,一边吟唱着动人心弦的悦耳歌声,一边尽情地享用着甘美香甜的蜂蜜喜宴。还有嗓音圆润动听、毛色鲜艳夺目的许多鸟类,在枝繁叶茂的树林中、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以及层峦叠嶂的岩山间舒展羽翼,翩翩起舞,纯净清凉的小溪缓缓流淌的潺潺声荡漾在耳畔……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感受,可以说具足十全十美的优点。
在这万籁无声的宁静圣地经商务农、慈爱护养眷属仆人、迎合曲从大官的情面等等这些身语的操劳,以及心里患得患失等一切的一切统统都不需要,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琐事鲜少,简单方便,心情舒畅等等,独自过着快乐美满的幸福生活。由于自心远离散于外境的过患,故而息灭一切散乱,世俗与胜义珍宝菩提心作为每一天主要的修法,在静处能够不断积累解脱与遍知佛果的广大善根,具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因此自己应当独自于寂静圣地修行。居于具备百种胜妙功德的寂静圣地的这种快乐恐怕四大洲的所有人无有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而且得到这样的安乐谈何容易?纵然是像天王帝释那样的君主想必也难以得到。如《入行论》云:“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世间城市中的人们据为己有的风景名胜地区都是极为喧哗吵闹的地方,人们只要看上一眼立即就将它们分为优中劣三等,进而自相续中的贪嗔痴三毒就像夏季的海水涨潮一般增盛。在滚滚的红尘中,色声香味触等形形色色的欲妙使得自相续中的烦恼毒海惊涛骇浪,翻腾不休,不但将以往所拥有的善法一并吞没,而且也不会再有重新积累的机会,这是后世投生恶趣的奠基之地。依靠对亲友的贪恋、对怨敌的憎恨以及对不亲不怨者的麻木痴心而引发,以争论冲突、饱尝辛酸、饥寒交迫为代价再三忙碌复杂繁重的琐事,周旋在这些没完没了的事务中也难以有个好的结局。就算是大功告成,也无有芝麻许的实义。整天沉湎于这些琐事中,只会灭尽善法、增长罪恶、虚度人生、遭受老病的折磨,并且死后的去处也是恶趣。
对于具有如是大的过患而无有丝毫功德的世间之处与住宅理当看作是囹圄与蛇穴,然后就像罪犯逃离监狱般义无反顾地奔赴寂静处,父母、亲友谁的话也不听,毅然决然地走出俗家,这是诸佛以及前辈祖师们的做法。
寂静的圣地是瑜伽行者与成就者们的住处,大智者吉恭巴曾经这样说过:“神山殊胜寂静处,三世诸佛成就地,成就瑜伽者住处,是故佛陀倍赞叹,幽静圣地之功德。除开老弱病残外,青年何不依神山?深山殊胜寂静处,无缘愚者不了知,具我执士生怀疑,随惑转者抛弃之,愦闹福报者拖延,居深山者虽罕见,过去圣者之遗地,如今大德之住处,未来具缘者去处,智者正士羡慕处,三世诸佛所赞叹,为何不住寂静山?”从真实圆满正等觉佛陀到至尊金洲上师、阿瓦呵德巴、香巴南玖巴、拉玛绕德达、无等至尊阿底峡尊者等历代大德全部都是居于如此寂静的圣处而获得了这般圆满功德,最后诣往清净刹土。同样,噶当派一脉相承的传人仲敦巴及其亲传弟子三同门(博朵瓦、金厄瓦、普穹瓦)、恰卡瓦、佛子无著、珠滚仁波切等等,噶当派所有前辈的高僧大德,还有新派的一代祖师宗喀巴大师及其八大眷属、文巴瓦罗桑敦哲等古往今来的一切大德,无一不是彻底舍弃今世而安住于如此的神山静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尽苦行而获得五道十地的功德,并对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业,尔后前往清净刹土。
可是,除此之外的某些所谓的高僧大德完全将现世的利益作为主体,贪亲嗔敌、伏怨护亲,享用信财,到城中作经忏等所作所为都是迎合世间人。如此之人是否能获证地道之功德,是否能对弘法利生作出巨大的贡献,请仔细认真地阅读一下前代大德的传记就会一清二楚。
众所周知,现今住世的诸位高僧大德也同样居于寂静圣地,精进修行,行为举止不顺从世间人,也不与任何达官显贵等世间俗人会面,人们反而奔走相告某处有这样的大德,于是他们的名声远播十方,并成为众人应礼之处。然而,如今到处传扬:某位上师游荡在城市里为人消灾祈福等作经忏,他对打卦、算命颇为精通,也善于维护施主的情面。这些人虽然可能小有名气,可却与诸佛菩萨、前辈祖师们的准则完全背道而驰,实际上他的所谓名声只不过是恶名远扬各方而已。
与佛陀以及前代大德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终生都是在作经忏,整个人生在城市里度过的人不必说是高僧大德,就连修行人的名称也配不上。漫游在城市里,全部精力都耗费在作经忏以及在愦闹散乱中虚度光阴的做法如果是高僧大德的行为,那往昔依次现世的先哲们也应当这样为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都是唯以安住静处而利益众生的。难道说断绝与世间人的牵连是大错特错的行为吗?难道诸多经典中说寂静处是往昔诸圣者们成就的地方并予以褒扬只是无据可依的吹嘘之词不成吗?寂静处是现在的诸位高僧大德们的住址,而且未来的有缘者也会踏着往昔出世的大德们的足迹继往开来实践他们的行为唯一安住在清静的圣地而修持正法。
神圣的静处是所有的智士以及获证成就的高僧大德们都赞美歌颂并发愿居住的地方,也是三世一切诸佛不断高度赞叹的地方,世间上的地区与住宅等却是诸佛菩萨严厉呵责的对境,并且明确地说:应当想方设法从喧嚣的俗世中解脱出来。如果实在无法摆脱,那么只好毫不留情地违逆亲友眷属,在他们哭成一团的哀号声中强行离开。格西金厄瓦罗珠嘉村尊者说过:“虽然行为上弃离亲友,但是心里绝对不能舍弃众生,应当对他们生起大悲心,而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否则,修法不可能成功。要斩断亲戚朋友们的牵连而去修法,当然得到父母的欣然允许是最好不过的了。即便他们再如何百般阻挠、训斥责骂、大失所望、怨声载道等,自己也不能屈服。从昔日的释迦佛开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亲友们满含泪水中抛下一切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缘起。”格西所说的完全是根据佛菩萨们的真实事迹与亲身体验所宣说的。至尊萨迦班智达也曾经是这样说的:“不舍今生高位圆满事,永久利乐解脱无希望,愚昧欲望实则虚伪性,汝舍今生勤修菩提道。”这其中明显地指出了如果不抛下今生圆满之事而期望成就解脱果位的人可以说是未见到现世欲妙的过患之愚昧无知者,他们的这种想法实际上是自以为是、颠倒是非的奢望而已。
总而言之,世间上的处所、地区再如何令人感到舒心悦意,但与修行人的神山静处相比,也不及百千分之一。依止寂静的修行处是今生幸福的根本、来世安乐的一切功德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