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言讲解
华智仁波切·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先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字面意思,之后我们再就法义共同探讨,大家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我们这里网络终端的位置设得比较高,我刚刚从一公里外的地方走路上来。讲完了以后,你们可能要开车或者坐车到很远的地方去,我也要走很远回去。今晚我们在虚空中聚会,可以说你们也在显神通,我也在显神通,大家共聚在虚空之中闻受佛法。
《自我教言》是宁玛派华智仁波切所造的一部甚深的教言,表面上看只有十几个颂词,但其实非常殊胜,我们修行人应该用它来时刻提醒自己。上师如意宝也曾经给我们传过很多次,今晚我们一起共同学习,大家在听闻的同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看看能做到的有多少,做不到的有多少。
《自我教言》如果广讲要好几堂课。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只是给大家做简单的字面介绍,争取用半个小时讲完。以前我讲过一遍,益西彭措堪布也讲过,网上也有《自我教言》的讲义。希望大家听了之后,再仔细思维、领会。
《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写给自己的教言。作为修行人,我们始终都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理、如不如法,不要把这个教言当作观察别人过失的工具,而是要用来检查自己。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不能忘的有三种:不忘上师、不忘佛、不忘自我观察。我们在轮回中沉溺时,如果没有上师的开示,就得不到解脱。所以在修行中,千万不能忘了恩重如山的上师。如果没有佛陀的教诲,我们也很可怜。还有正知和正念也不能忘,《入菩萨行论》中讲过要经常观照自己的正知正念。这三者都是始终不能遗忘的,大家能不能做到?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需恒时忆念的有三种:第一,恒时忆念传戒的上师。给你传过皈依戒、居士戒等戒律的任何一位上师,在今生中都是很难得的,应该恒时忆念他的功德。第二,恒时忆念佛法。作为修行人,我们始终都要忆念佛法,不能忘失。第三,恒时忆念律仪和誓言。学密宗有三昧耶誓言,学显宗有显宗的戒律。上师、佛法、戒律这三者不能忘,要恒时忆念。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恒时应该具足的有三种:一是身体恒时有心,意思是说,我们应该身心合一。有些人虽然坐在听法行列中,但心在胡思乱想,身体在经堂里,心却跑到别处去了。二是身体不能离开修行的床榻。真正的修行人不会天天逛街,到处旅游。三是心处于放松的状态。修行人心里应该是不慌不乱的,始终都处于一种很安详、很快乐的境界。真正内心放松的修行人,就像以前宁玛派和噶当派的大德一样,经常安住在自己的屋里,不会去很多地方。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里是否有心?床榻上是否经常具足身体?心是否放松?这是恒时要具足的三种法。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急需忘掉的有三种:第一,急需忘掉令自己生贪心的亲友。当然,作为在家人,要将自己的丈夫、妻子、儿女一下子全忘掉有一定的困难,但也不要对他们过分执著。第二,急需忘掉令自己生嗔恨心的怨敌。让你相续中生嗔恨心、与你关系不好的敌人,我们要尽量把他忘掉。第三,急需忘掉令自己产生痴心的睡眠。大家要少睡一点,很多人星期天懒觉睡得特别严重,这样不行。生贪心的友人、生嗔心的怨敌、生痴心的睡眠这三者都要尽快忘掉。如果实在不能忘,也不能有过多的贪心、嗔心和痴心。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
恒时需要谨慎的有三种:第一,众人当中出言要谨慎。人多时不要轻易出言,否则容易得罪他人,也不要对人过于赞叹,这点一定要特别注意。第二,一个人独处之时,要注意行为。一个人的时候,很容易做偷盗等坏事,所以应当谨慎。第三,平常时时刻刻要观察自己的心,这一点也要谨慎。这是我们应该恒时谨慎的三种教言。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需要恒时保密的有三种:第一,隐秘自己的功德。自己有什么功德不要随便跟别人讲。第二,隐秘他人的过失。如果发现了别人的过失,应该保密,尽量不要告诉他人。第三,还要隐秘未来的计划。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未来的各种打算,不会在众人当中宣说。随便告诉别人的话,有些事情不一定能成功。这是关于隐秘的三种教言。
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
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可宣说的有三种:第一是“不宣偶尔出离心”。有些人偶尔产生一点出离心,就马上想出家,想离开自己的家庭,似乎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但这不一定稳固,要长期观察。如果长期厌离轮回,才算是有真正的出离心。所以偶尔的出离心是不可靠的,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第二,不能宣说自己狡诈的行为。有些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喜欢跟别人说自己偷东西时多么厉害,说妄语时多么能干,做邪淫或其他坏事时如何如何……没有必要在别人面前宣扬自己的狡诈行为。第三,不能宣说自己的善行。很多人喜欢自我宣传,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上师也没有特别过问,就随随便便宣扬自己放生、持咒、听课的功德,这是不太合理的。这些是不能宣说的三种行为。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不可去处有三种:第一是“怨仇争处不可去”。怨恨的敌人互相争斗、争执不休的地方,我们作为修行人,没有必要去。第二,众人聚集的地方不能去。人们娱乐狂欢、无意闲聊的场所,修行人不能去。第三,玩乐之处不能去。不能去一些打游戏、打麻将的地方,还有舞厅、网吧之类的场所,否则正知、正念、菩提心全部会退失。所以这三种地方是不能去的,大家应该记住。
不宜言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不应该说的有三种:第一,在没有信心的人面前最好不要传法。佛教的功德、大乘菩提心的利益等等,应该对具有缘分、堪为法器的人宣说。在那些邪见很重、特别愚痴、不愿意听受佛法的人面前,强行宣讲皈依、授戒是不合理的。对于没有缘分的人,我们很难度化。第二,如果没人问,不要说自己的经历。在别人主动提问的情况下,可以讲一些,但如果没有特殊必要,不要随便说自己做过些什么功德和过失。第三,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不符合实际道理的语言,即不说妄语。说妄语的过失相当大。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要始终观察自己的语言,尽量不要说妄语。这三种不该宣说的大家应该记住。
很多道友把《佛子行》《自我教言》这些教言背得非常熟练,这样一来,大家在行为上自然会经常观察自己。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不该有的行为有三种:第一,在朋友面前不该喜怒无常。在朋友或熟人面前,不要出现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悦、一会儿伤心、一会儿痛苦的情况,要有稳重的人格。第二,承诺不该随便变动。自己承诺过的事情,就不要变来变去。有些人答应得很快,但变得也很快,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关于这一点,《二规教言论》中讲得比较细致。第三,行事不该表里不一。有些人表面说得特别好听,实际上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狡诈者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今天不讲公案也不引用教证,只是就字面意思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希望大家能打开思路。《自我教言》虽然翻译得浅显易懂,但很多道友以前没想过这到底对自己有什么作用。这些教言是大德们经常引用的,如果每个修行人都以此来观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刚来学院时,看到《自我教言》,就抄在笔记本上,经常观察自己,虽然很多都做不到,但对自己帮助是非常大的。我想,对自己有利的法,对你们应该也会有帮助、有利益,所以今天在网上和佛友共享。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不能做的事情有三种:第一,作为修行人千万不要骄傲自满,《入菩萨行论》中大量教义遮破自高自大的行为。第二,千万不要暗中说别人的过失。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尽量观清净心,即使看到别人有些不如法、不合理的行为,也不要背后指摘。有些人自己做得再差都意识不到,而别人哪怕没有一点过失,也会添枝加叶地找别人的过失,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修行人尽量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第三,对于任何众生,都千万不要歧视、欺负、轻毁。一定要关心一切众生,不管对谁都不能冷漠无视。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不应该做的有三种:第一,对富贵的人或者一些领导供养财富,是没有必要的。第二,不要对一些狡诈者,比如世间的骗子起信心,否则容易上当。第三,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自己的秘密。需要保密的事,除上师外,跟任何人都不能说。有些续部中也讲,如果某位上师不可信赖、不能帮你保守秘密,那么对他也不能讲秘密语言。如果说了,一传十、十传百,最后秘密就会泄露出去。因此,对于委托密或是自己承诺保密的事,在任何人面前都不能说。
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不应观察的有三种:第一,男众出家人或者修行人不能观察美女的长相。如果观察美女长得如何漂亮,会逐渐毁坏自己的戒律。同样,女众出家人也不能观察男身。作为居士,也有一些相关的戒律。总之,不应观察异性的身体,否则对自己的戒律有害。第二,不应观察朋友的过失。有些金刚道友住在一起,人格不好的人,就会经常观察道友的过失,这是很不好的。如果真要观察,别说对凡夫人,就是对佛陀,心不清净的人也会发现过失。因此,对自己道友的过失,千万不要去观察。第三,不能经常观察自己的功德。不论做了什么好事,也不应该去观察分析自己的功德。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应该随顺、相应的事有三种:第一,说话应该随顺于亲友。比如不信佛教的亲友对于很多佛教专用名词都听不懂,因此应该随顺他们的语言。第二,我们的衣饰要随顺于当地风俗,到任何一个地方去,行为或者衣饰应该入乡随俗。第三,自己的心要时时刻刻相应于佛法,佛法里怎么讲,心就应该随顺。道友们要用佛法来观察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很重要。
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人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不应该听的有三种:第一,不应该听别人赞叹自己的功德。别人称赞你长相漂亮、口才好、功德无量,这对你的修行可能是一种违缘,不应该听赞叹之语。第二,一些人总是喜新厌旧,刚开始对人很亲热、很关心,这时不要听他们的语言。第三,有些人自己非常愚痴,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却要教育别人。比如有的父母不信佛教,比较愚昧,反而教子女不要学佛,说学佛不好。我们在其他方面可以听父母的话,但如果反对学佛,就不要听他们的了。千万不要听信愚者的语言。
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这个教言对于居士很重要。在这个时代,不要过于追求财富,不要过于追求地位,也不要过于希求华丽的衣服。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地位、财产以及漂亮的服饰,都像梦幻泡影一样,没有实在的意义。修行人不应该特别希求这些。
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己善知识。
不应该诽谤的有三种:第一,不能诽谤公认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以及一些对人类和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寻找过失、进行诽谤,是非常不合理的。第二,不能在别人买卖东西的时候去毁谤、搞破坏,比如说产品质量不好。自己不买的话,也没必要对其随意评价。第三,更不应该诽谤对自己特别慈爱的上师和善知识。
不能赞叹有三种:不赞众夫所指者,
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
第一,如果大家都对某个人不满,对其进行呵斥,说他是坏人,那大家自有其道理,我们没有必要去赞叹这个人。第二,对于一些自高自大、不学无术的愚笨者,没有必要刻意去赞叹其功德。第三,没有必要赞叹幼稚的孩童。如果过于赞叹孩童本不具有的功德,他容易生起傲慢心,最后就没有办法管教了,所以对幼稚的孩童不应该说许多赞叹之语。
不赞不谤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不赞不谤的有三种:第一,既不能赞叹也不能诽谤自己的父母、亲属。如果过于赞叹,别人会认为我们对亲人贪心很大,不像个修行人;如果过于攻击家人或者说亲朋好友的过失,从世间人格和伦理道德的角度也是讲不过去的。没有必要说你的父母家人如何如何不好,你们既然聚集在一个家庭里,也是因为前世的因缘,何必过于攻击。有些人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太懂,要么把自己的亲友赞叹得特别夸张,要么到处宣说自己亲友的过失,这是没有素质的一种表现。第二,不能赞叹也不能诽谤陌生师。陌生师指自己不太熟悉的上师,现在世间比较多。比如某城市里今天来了一个活佛,明天来了一个堪布,后天来了一个仁波切,你要是对这些人不是很熟悉,最好不要去评价。如果过于赞叹,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现他的过失;如果过于毁谤,过一段时间也可能会发现他的功德。所以,我们对陌生的上师没有必要去参与评价,既不应赞叹也不应诽谤,这很重要。第三,不赞不谤一切人。一个真正的大菩萨,对所有人都不会特别赞叹,因为这些人总会有一定的过失;也不会特别诽谤,因为每个人都有如来藏,是未来的佛,如果去诽谤,自己也有过失。所以对任何人,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既不应诽谤也不要特别去赞叹。
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
自观自心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华智仁波切说:虽然这样的窍诀还很多,但归纳而言就是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三门——身体在做什么,心在想什么,语言在讲什么,这样一来,我们作为修行人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全都可以包含在《自我教言》中。
上面讲了这么多个“三种教言”,大家如果能全部做到,当然是最好的,要是实在做不到,也要经常反思。自己既然已经皈依了三宝,参加了菩提学会,就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所做所思。很多人以前没有观察过自己,做什么事都是随心所欲、放任自流,但这样是不行的,应该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算得上是大乘修行人。我们学习的高僧大德的行为也是如此。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全部可以包括在这个教言当中。
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
为调自心而宣说,此乃极深当修持。
华智仁波切在这里把自己形容为一个瑜伽士。上面所讲的这些教言,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心而宣说的,里面的道理非常深,希望各位好好地修持。
今天用了半个小时,将《自我教言》给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作为一种提醒。我个人也经常用这个教言来观察自己,调伏自己的相续。我想大家也应该经常用这些简单的教言来调整自心,观察自己的相续,这样对修行会有一定的帮助。
在学习《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我讲了三种善法的功德:第一是观音心咒“嗡玛呢巴美吽”的功德。如果有时间,希望每个人能发愿念诵十万遍以上。大家如果学习工作特别忙,我也不强迫,但如果条件允许,早上可以起早一点,每天念一点这个咒语是很容易的。最少也应发愿在三个月中念十万遍以上,当然,如果能发愿念一亿遍,功德更大。从十万、一百万到一千万、一亿遍,大家能发愿多少,到时都可以在网络上报给我们。
第二是供灯的功德,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道友都想供灯,但是不太懂供灯的方法,所以最近我们给大家做了介绍。
第三就是转绕佛塔的功德,我也做了一些特别的开示,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了解一下。
我们修行人应该提醒自己,每天都要学一些新知识,否则修行是很难进步的。最近很多道友通过网络等方式在共同学习,这一点我很随喜。我们这里有很多发心人员在给大家提供方便,希望大家利用这些难得的机会,认认真真学习。
今天开示的内容就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
现场互动
问:我是一名退休医生,因为年龄大了,希望把时间都用在修法上,可是我的病人每天都要找我看病,不给他们看病也不行,所以我决定回医院,每天上半天班,可以吗?
堪布:可以。
问:《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若想求解脱,必须以出离心摄持,但是以少数福田力摄持也可以得到解脱,例如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光持诵阿弥陀佛名号,没有出离心,怎么能得到解脱呢?是否与麦彭仁波切的《净土教言》中“往生四因”相违?
堪布:这是不相违的。因为有两种根基的人:一种是先以出离心引发,然后持诵阿弥陀佛心咒。这种人自相续中先生起了出离心,然后再念诵阿弥陀佛,就像要证悟“人无我”,先要具足菩提心,然后才证悟空性。还有一种人是先对阿弥陀佛有强烈的信心,然后念诵“阿弥陀佛”。虽然刚开始没有出离心,但往生时对轮回的厌离心会同时生起来。所以在往生极乐世界时,这个人的出离心是具足的。
问:对大多数修行人来讲执著利他是非常好的,但是否与三轮体空相违?如果总是觉得有善可做,有众生可度,那是否会障碍证悟空性?
堪布:我们发菩提心,想度众生,利益众生,这一般是在出定的时候,这种利益众生的心是获得三轮体空的直接因。我们学中观时,也讲了利他的菩提心不能舍弃,因为利他的菩提心是证悟空性的因。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有一个比喻:用燧木和燧垫摩擦,虽然有这两个物质存在,但是火焰燃起之后,此二物会全部自然烧尽。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利益众生的执著是需要的,这个执著并不会障碍安住三轮体空或者障碍证悟空性。
问: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佛法非常渴望,目前您讲的《佛子行》《二规教言论》课程较少,还能跟上进度,但是《入菩萨行论》已经讲了一百多课了,请您开示新学员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跟上学习进度。
堪布:我们的课程不可能等着新学员的学习进度。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是这样,传一部法时,中间来了新生,他们就要自己想办法补上前面的课,同时后面的课也要同步进行。
前面的课如果跟不上,新学员自己要想尽一切办法逐渐跟上来。我们不可能每来一个新学员都从头开始讲。好在现在科技发达,有了视频和书,只要有信心,每个人应该都能补上。以前我们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听法的时候,有时上师不让录音,前面的法听不到就是听不到了,再也没办法补了,上师也不可能给每个新来的学生都补课。现在不同了,有了视频,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跟上进度应该是很方便的。
问:小组学习佛法时,我们按照上师的要求,会做一些简单的辅导讲解,但有时候因为自己的修行不够,自信心不强,害怕错解上师讲的法意,误导了别人。以后我们是不是尽力按照上师讲的内容辅导就可以了?
堪布:是的,这样我比较赞叹。在辅导的过程中,每个人应该尽量不离传承上师的教言。学院要求辅导员在辅导时把上师传讲时引用的教证、公案和道理都要用上,让大家再次学习。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这样要求的,上师课上怎么讲,我们辅导的时候就让大家再次照此复习,这样就不容易搞错。
问:放生鱼的时候,有很多居士不喜欢放大鱼,因为放大鱼特别麻烦,有些人会起烦恼。而小鱼比如泥鳅,放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数量也多。但是如果不放大鱼,它们就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请问在放生中大鱼和小鱼应该如何取舍?
堪布:这种因果问题非常微细,我们要讲因果也有一定的困难。一般来讲,大的生命身体的感受更为强烈,一些经典中也讲过。当然,一些小的生命也有同样的感受。所以还是要根据情况,如果大家都发心放大鱼,那么放大鱼也可以。我们放生也不能只为了方便易行才做。应该想办法,不管大鱼小鱼,条件具足的时候,尽量一视同仁。如果有人放大鱼会烦恼,那放牦牛的时候可能更烦恼。
问:志公禅师看到一个婚礼的场景时说:“六道轮回苦,孙儿娶祖母,牛羊席上坐,六亲锅内煮。”也就是看到新郎、新娘结婚,事实上是孙儿娶祖母做老婆。现在世间人没有神通,看不见这些。结婚生子决定了人类的延续,可“孙儿娶祖母”的情况和道德是完全相违背的。这么看来,如果人们不颠倒妄执,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请上师就这个问题给弟子做个开示。
堪布: 佛教里讲众生都当过自己的亲人、父母、怨敌,这是从前世的角度来看的,有神通的人可能会看到今生的怨敌就是前世的父母或子女。而即生中,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结婚生子是世间伦常,世间的道德伦常和前世轮回并不冲突。也就是说,把前世的祖母娶为妻子并不会有乱伦之过。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在漫长轮回中,一切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但佛教里并没有说杀一切众生都会造杀父杀母的五无间罪。这条戒律是从即生的角度来讲的,并不关联前世。所以,这个教言是有神通的人对前世和今生的一种论断,这跟现在的物质文明和社会道德根本不相违。
问1:阿罗汉是否还在六道中转生?
堪布:阿罗汉已经断了所有的烦恼障,不会转生到轮回中去。这在《俱舍论》和有关小乘的经典中讲得非常清楚。
问2:那为什么会有说法:如果妇女怀孕堕胎,有可能会杀了阿罗汉?
堪布:这个意思并不是指阿罗汉会转生到胎中来。
问:您在《入行论讲解》中讲到,念文殊菩萨名号或咒语的功德超过其他佛菩萨的名号咒语。这样的话大家都跑去学文殊法,其他佛法没有人学怎么办呢?
堪布:这个问题不要紧,因为诸佛菩萨的功德各不相同,佛在不同根基、意乐的众生面前,分别宣讲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宝髻佛、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不会因为赞叹了文殊菩萨的功德,所有人就都去依止文殊菩萨了。
比如世间一个广告说某品牌的车特别好,会有些人喜欢这个车,而有些人无论你怎样打广告,都不会喜欢。所以不管再怎么赞叹,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买它,而不买其他车。
同样,我们赞叹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功德时,对文殊菩萨有缘的人就会马上生起信心学文殊法门,对观世音菩萨有因缘、有信心的人,就会去学习观音法门,还有些人听到释迦牟尼佛、宝髻佛等佛菩萨的功德后就会去修学。众生根基不同,因此诸佛菩萨的显现也不相同,所以不用担心所有人全都跑到文殊菩萨那里去,不会有这个过失。
问:我让一个人来学密法,后来他退失了,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以后如何能让来的人修学更圆满,过失更少呢?
堪布:我们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没有他心通,很难测准每一个人将来会变成什么样,但我们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让别人皈依佛门,学习显密佛法。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退失信心,但这对于我们是没有过失的。以后这个人如果还有转变的机会,我们还应该不断努力帮助他;如果实在没有转变的机会,我们自己引导别人学习佛法的精神永远也不能退转。
问:我们学佛是为了了生脱死,究竟成佛,但是上师传《入菩萨行论》,说我们是为了一切众生而学佛。我有点搞不懂,请上师开示,为什么要利益众生?
堪布:如果我们利益众生,就容易成就;如果不想利益众生,只想自己成佛,反而很难获得佛果。华智仁波切的教言里说:希求成佛,应该有强烈的利益众生之心,如果有了利益众生的心,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成就。
我们成佛以后要做什么呢?还是要利益众生。就像有些人如果一心一意想要为人民服务,就比较容易当上官;如果一味想要自己当官,这种思想不一定正确。当官的目的并不是自己享受,而是要帮助老百姓。
同样的道理,获得佛果,获得解脱之后,要做的就是利益众生,成佛以后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很广大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发心把利益众生放在首位,那他的成就就会非常快。
问:我们小组有的学员文化程度不高,有时候会抄作业。抄我作业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正确,这样对他是不是有过失呢?
堪布:最好不要抄作业,因为我们学习并不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如果抄作业,一方面有过失,一方面也把握不准是否正确。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己动脑筋好好学习。即使文化水平不高,也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研讨。抄作业的习惯很不好,学佛并不是为了给谁一个交代,而是为了让自己内心得到诸佛菩萨的智慧利益。
问:《二规教言论》中说要对利益我们的人和伤害我们的人有所分别,而在大乘教言中又要求对所有众生不能有分别心,要宽容忍辱。请问这两者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平衡?
堪布:《二规教言论》是从世间做人的角度来讲的,里面讲到要利害分明,利害分明就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众生观成自己的父母。从世间角度来说,哪些是坏人、哪些是好人、哪些是敌人、哪些是亲人,应该要分清楚,但对敌人也没必要以报仇之类的方式去应对。
《二规教言论》里面的道理,应该用《入菩萨行论》来完善。首先应该知道哪些是坏人,哪些是好人,在此基础上,按照《入菩萨行论》的观点来对敌人进行摄持,最终要把所有众生当作自己的父母那样来对待。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到此就圆满结束。非常感谢所有道友的共同学习。现在将我们所做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