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第3课
◎ 佛陀说法的密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时候,曾宣说过十二缘起等诸法存在的道理。在《阿含经》《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等小乘经论中都有这方面的教言。内道有实宗依此而秉持万法实有的观点。
虽然佛陀的确如是说过,但其目的是为了接引根基尚未成熟的众生,所以没有真正揭示出万法的实相。若从了义法门——佛陀第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来衡量,就会知道,佛陀的究竟密意是万法皆空,小乘经典所讲的万法实有的道理并非了义。
◎ 本论以二十七品抉择
本论宣讲了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之理,揭示出了佛陀第二转法轮最究竟的密意。全论共分二十七品:
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三、观六情品;四、观五阴品;五、观六种品;六、观染染者品;七、观三相品;八、观作作者品;九、观本住品;十、观燃可燃品;十一、观本际品;十二、观苦品;十三、观行品;十四、观和合品;十五、观有无品;十六、观缚解品;十七、观业品;十八、观我法品;十九、观时品;二十、观因果品;二十一、观成坏品;二十二、观如来品;二十三、观颠倒品;二十四、观四谛品;二十五、观涅槃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二十七、观邪见品。
◎ 各论师之不同观点
按照《佛护论》和《无畏论》的观点,全论二十七品中,前二十五品宣说了如何趋入大乘之道,最后二品宣说了如何趋入声闻之道。
《无畏论》在藏文中也叫《噶里晋美》,关于本论作者有众多说法。《佛护论》的作者是佛护论师,梵语音译为“布达巴乐”,这部论是以佛护论师的名字来命名。堪布阿琼等有些上师都于净现中得到过《佛护论》的传承。
清辩论师的观点与之不同,他认为本论二十七品都在宣讲如何趋入大乘之道,并且圆满解释了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宗义。月称论师在《显句论》等有关注疏当中,持有与清辩论师相同的观点。
乙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丙一(宣说缘起特法)分三:一、宣说主要特法;二、宣说其他特法;三、断除太过。
丁一(宣说主要特法)分二:一、观因缘品;二、观去来品。
戊一(观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已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总破四生;二、别破他生。
第一品主要宣讲了因缘为空的道理。任何法如果由因缘聚合而生,则必定为空性,因为这样的生不具有任何实有自性。如《无热恼龙王请问经》云:“何者缘生则无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缘起则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般若经》云:“色法无生”,意即色法乃至一切法都是无生。
在佛教当中,若想完整论述一个观点,必须有教证和理证。什么是教证和理证呢?
所谓教证,就是作为立论之依据的佛经论典中的词句。在佛教当中若想立论,就必须用佛教的教言对所立之论加以印证。理证,是指有理有据的推理,比如因明和中观的推理,它们不是毫无依据的凭空想象,而是一种有确凿、充分理由的推断。
在《中论》当中,龙猛菩萨运用了大量理证来阐述万法不存在的道理。《中论》作为一切中观的根本,其地位极其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深入地学习。如果这次能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再学其他中观论典就能很容易通达。
首先讲破四边生。虽然在名言中,佛陀承许因缘和合而生的现相可以成立,很多佛经也讲过诸法的法相,但在胜义当中,不管是因缘等世间法,还是涅槃等出世间法,都没有所谓的产生。
庚一(总破四生):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诸法不是自生,亦不从他法而生,也不是自生和他生两者共生,更不是无因而生,由此可知,万法无有产生。
这一颂是总破四边生——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入中论》对破四边生的方法——金刚屑因做了广解;《中观庄严论释》对离一多因做了广讲。大家可以参考这两部论。
为什么本论要首先破生呢?因为万法如果没有产生,就不会有安住;没有安住,就不会有灭尽……没有生住灭自然不会有本体,因此,彻底破掉生之后,就能打破世人对万法的实执。这时就不仅仅是口头上说空,自相续会对空性生起真实的定解。另外,也如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所说:因为世人对因和缘的执著根深蒂固,所以龙猛菩萨首先在第一品就直接遮破了因缘生果。
颂词第一句“诸法不自生”,意即,任何法都不可能从自身当中产生。自生主要是数论外道的观点。他们认为,从自性或主物当中可以变现出一切法。但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如果自己可以产生自己,就会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
为什么?因为,既然果法在因中已经存在,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有无义生的过失;并且由于对方承许因具有实有的自性,即恒常存在,这样果生完之后还会无穷无尽地产生,故而有无穷生的过失。
第二句“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从他法当中产生。果仁巴大师在《正见之光》中说:胜论外道等个别外道和内道有实宗承许他生观点,如果他生成立,那么火焰当中也可以产生黑暗了,会有一切当中产生一切的过失,因此这种观点不合理。
为什么会有这种过失呢?佛护论师曾用《中论》第二十品里“因和非因相同”的推理做过说明。人们一般都认为,能生果的法为“因”,不能生果的法为“非因”。如果存在他生,那么因和非因就没有任何差别了,因为如果承许因果为他体,即两者以别别他体的方式存在,那么因存在时,果已经有了独立的自性,这样因对果的产生实际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对果不起作用的角度讲,因和非因没有丝毫差别。如果因和非因相同,就会有一切当中可以产生一切的过失。
《入中论》和《显句论》中也是以“一切产生一切的过失”来破他生。此理也可用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来解释。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论》讲义对此有阐释,大家可以参阅。
第三句“不共不无因”,其中“不共”是说,不是由自他二者共同产生。裸体外道承许由自生与他生共同产生万法。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驳斥说:由于有自生、他生两种过失的缘故,自他共生不能成立。“不无因”是指,也不是无因而产生。顺世外道承许无因生,但这种观点是一种最下劣的见解,会有果法恒有或恒无,以及因缘勤作没有意义等过失。
最后一句“是故知无生”,所以中观宗如此立宗:一切万法,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没有真正的产生。
◎ 此颂分出了中观二派
关于如何解释这一颂,印度诸中观论师持有不同的观点。可以说,以此为界,分出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很多印、藏佛教历史典籍中,对此都有详细说明。
中观派是如何分的呢?
总的中观创始人是龙猛菩萨,对其观点进行弘扬的是圣天论师。人们将这两位尊者的中观论典称为母中观,如《中观根本慧论》和《中观四百论》等。为什么叫母中观呢?因为它们既不属于自续派,也不属于应成派,而是此二派的来源,即二派尚未分流时的中观著作。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主要讲见解;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主要讲修行。
后代中观论师在抉择《中观根本慧论》见解时出现了分歧,由此分成了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在印度,应成派的代表人物是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和寂天论师等。佛护论师虽然早于月称论师,但并没有像月称论师那样做广大的破立,所以不是应成派的真正开创者。是月称论师在破自续派清辩论师观点的同时,建立起了圆满的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的代表人物是清辩论师、静命论师和智藏论师等。
有些人认为,是藏传佛教把中观宗分成了应成派和自续派。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中观二派的分歧,在印度佛教史上一直存在。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根据布敦大师《印度佛教史》的记载,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分歧,在古代印度时期就有了。
学习《中论》时,大家需要记住,昨天的顶礼句是整部论的总结,它抉择了万法的胜义实相和世俗现相;刚才这一颂是中观宗分成了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分界处。
◎ 应成派和自续派的辩论
应成、自续二派论师在解释这一颂的时候,在关于“是否需要加胜义简别”和“是否需要运用三相推理”等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双方论师展开了辩论。
首先,双方就“是否需要加胜义简别”的问题进行了辩论:
应成派佛护论师在解释这一颂时认为:一切万法无自生、他生、自他共生和无因生。意即一切万法无论在胜义当中,还是在名言当中,都没有真实的产生。
对于这一观点,自续派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予以了驳斥。他认为,宣说万法无生一定要加“胜义简别”,即必须分开二谛,在名言当中,万法应该存在且有产生;加“胜义简别”之后,在胜义当中,万法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无有自性实有的产生。如果不加“胜义简别”直接说万法无生,那么名言中的柱子等一切法都将不存在了,这样会有诽谤名言的过失。(格鲁派的有些大德也如此承许。)
应成派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破斥了清辩论师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加胜义简别没有必要,如果加上简别,说“胜义当中没有产生”,那么已经间接承认了在名言当中有自性生,但这不合理,因为诸法从来没有过自性,又如何会有产生呢?所以,可以直接说一切万法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无有产生,不必加胜义简别。
双方第二个辩论是关于“是否需要运用三相推理”:
佛护论师在建立自宗时认为:一切万法没有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如果有生,就会有很多过失,比如,他生会有一切是因非因产生一切果法的过失;自生会有无义生和无穷生的过失。
清辩论师驳斥说:“你们只讲了自性生的过失,并未解释具有这些过失的原因,即没有讲能立(推断的因),也没讲‘自生会有过失,如同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这样的同品比喻。因为三相推理不完整,所以你们的立宗不能成立。”清辩论师《般若灯论》里的很多内容都在破《佛护论》的观点。
为什么清辩论师会这样说呢?因为自续派着重建立相似胜义,使用的理论是自续推理。自续推理也称自续因,它是在自他都承认“有法、立宗、能立和比喻”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推理和辩论。比如“声音是无常,所作之故,如同瓶子”,其中声音是有法,无常是立宗,所作是能立(因),瓶子是同品喻。在此论式中,需要以因来推断立宗,并且还需一个“如同什么”的同品喻来加以证明。只有具备了有法、立宗、能立三支和一个同品喻,才是一个完整的自续推理。
清辩论师认为佛护论师的观点缺少了能立和比喻,所以不能成为完整的推理。
后来,月称论师遮破了清辩论师这一观点,他驳斥说:你们自续派认为名言中万法存在自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续推理。然而,你们也承许诸法无生,既然无生,能立和比喻就不可能有自性。既然无自性,又以什么来立宗呢?可见,你们的立宗、能立和比喻之间是自相矛盾的,有能立等同所立的过失。我们应成派在遮破对方观点的时候,只要指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来反驳即可,无需能立及譬喻。
应成推理与自续推理不同,它只是随顺世人对柱子等法的承许,运用柱子的名言而已,真实义中并不承认柱子等是实有存在之法。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云:“若为中观派,则不能以自续比量推理而立宗,以未承认他法之故。”意思是,如果是真正的中观学者,就不能使用自续推理,因为在世间万法当中,没有任何法可以承认。
他在《显句论》中还引用了一些教证来说明,如圣天论师《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龙猛菩萨《回诤论》的教证“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我无立宗故,唯我为无过”,意思是,只要我有少许立宗,我就会有执取此所立的过失,因为我没有任何立宗,因此我不会有任何过失。
对于月称论师的观点,有些论师认为:因为月称论师对一切法都不承认,所以他不承认自宗有任何建立,但驳斥他宗的承认应该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