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讲解·第2课
这次我们学的《中论》汉文颂词,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在藏地,最早将本论译成藏文的译师是焦若·鲁坚赞,即龙幢,后来日称译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中论》藏文译本历经了两个阶段才翻译完成。
汉文与藏文译本在个别地方稍有差别,这次我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对照,对不同的地方都做了标注。大家学的时候对比一下,看看按照汉、藏两种译本分别可以怎样理解,从两方面分析会比较好。
乙二(译礼句):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藏地译师在翻译源自印度的佛经论典时,一般都会在前面加译礼句,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一切违缘,使翻译善始善终、顺利圆满;二、为了自他能开启智慧而顶礼殊胜本尊,祈求得到加持;三、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顶礼不同的本尊,可以表明本论属于三藏中的哪一种。
以前,藏王赤热巴巾为了让世人能够辨别三藏,对翻译做了规定:译师在翻译印度经论时,在经藏前要加译礼句“顶礼诸佛菩萨”;在律藏前要加“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在论藏前要加“顶礼文殊师利菩萨”。此处顶礼的是能宣示诸法真实胜义实相的文殊师利童子,表明本论属于论藏。
早期我在翻译经论的时候,前面也加了译礼句,但后来觉得在颂词前、讲义前各有一个顶礼句,梵文译成藏文又有一个顶礼句,如果我再加一个译礼句,顶礼句看起来好像有点多,所以我现在一般都没加。但按理来讲,为了遣除违缘,令翻译顺利圆满,应该有译礼。如果能圆满译出一部殊胜论典,将会利益到很多人。
前段时间,我将根登群佩大师一部六十多页的中观论典译成了中文。国外的大智仁波切对我说:“你这次完成了一项大工程,翻译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我开玩笑说:“只翻译了六十几页,怎么能算大工程啊。”但其实他说的也是对的,这部论的字数虽然不多,但从它的意义来讲,的确算是一项大工程。
藏地译师在翻译印度经论时还有一个传统,即保留经论的梵文名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令后人不忘前辈译师的恩德。如果鸠摩罗什大师和日称论师没有翻译《中论》,后人由于语言的隔阂,不可能懂得龙猛菩萨的金刚语。所以,译师们对佛法的贡献、对众生的恩德是难以尽述的。
二、在众生相续中种下梵文的种子,令之与千佛结下善缘。所有的贤劫千佛都会用梵语转法轮。法王如意宝在有些发愿文中说:贤劫千佛中的四尊佛已经出世,他们都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将来还会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出世,他们也将以行持梵净行的方式出现于世,用梵语转法轮。如果我们通过学习梵文论名,在自相续种下梵文的种子,就会与贤劫千佛结上善缘。
三、表明这部论典来自印度,来源非常清净。古印度造论极为严格,论典必须经过诸大班智达认真研究、严格审察之后才能流通,所以能通过的论典都非常可靠。
甲二(论义)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一(宣说见解而顶礼)分二:一、宣说中观见解;二、顶礼宣说者。
龙猛菩萨在本论的前后各作了一个顶礼句,用来顶礼释迦牟尼佛。开头的顶礼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为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最后的顶礼句“瞿昙大圣主,怜悯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是为随念佛陀的深厚恩德。
印度有些高僧大德,也常用这两个顶礼句来顶礼释迦牟尼佛。藏地很多大德在传法时为了忆念本师恩德,也经常用最后一句来顶礼。
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传讲《中论》,最好也能像龙猛菩萨这样随念恩德,应想到,传承上师们讲了这部论,鸠摩罗什等译师翻译了这部论,龙猛菩萨造了这部论……而所有这些都源于转了三次法轮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论是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译师,还是传承上师,不仅自身具有超胜的功德,而且对我们也有极大的恩德!
大家平时祈祷时,用前面或后面的顶礼句来赞叹释迦牟尼佛、随念恩德也非常殊胜!
丙一(宣说中观见解):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在名言当中,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在胜义当中,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亦不灭,不是常有亦非断灭,不是一体亦非异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 本颂的殊胜意义
龙猛菩萨以这一颂来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它开显了佛陀所证所讲的缘起空性之理,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已圆满含摄了《中论》的所有内容、全部意义。
本颂也是般若智慧的精华,藏地很多修行人在念完《般若经》或《心经》之后,都会加诵这一颂和下一颂,依此自相续的般若智慧就会自然生起。另外,当遇到违缘魔障,需要念诵一些降魔仪轨时,他们也会把这两颂加在仪轨的后面,依靠般若空性的力量,就能遣除所有违缘。创立断法的玛吉拉准空行母说:这两颂不仅是赞叹、顶礼佛陀的偈文,也是极殊胜的降伏法。
本颂也是对释迦牟尼佛最殊胜的赞叹(指智慧功德方面)。表面看好像只是说“不来不去”等,但实际上,这四句显示出了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功德——照见了万法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在名言中现而无自性的实相。
有些人可能想:生灭、来去、一异、常断这些现象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怎么能说不存在呢?比如,我去经堂上课,下课后回来,我已亲身感受到了来去的存在;我听课非常认真,而有的人在打瞌睡,我和他肯定不是一体,所以一异必定存在;我在某日出生,最后必定会在某日死亡,生灭显然也存在;常和断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因此它们也应该存在。
◎ 破解八边
对于这一点,麦彭仁波切解释说:从来没有破显现的中观宗,但要知道,众生所见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边的显现,都是由迷乱分别念造成的。虽然它们在世俗中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在胜义中却是远离八边的大空性,没有任何实有的本体。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世俗的显现是由迷乱分别念造成的,那迷乱分别念又是如何产生的?实际上,迷乱分别念的根源,是众生相续中的俱生执著和遍计执著。
俱生执著,即六道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执著。它并非后天通过学习等方式产生,包括旁生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有俱生执著。由于无始以来串习至今,所以它比遍计执著坚固得多。
遍计执著,即通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执著。我们小时候这方面的习气并不重,但后来受到外道、唯物论或西方科学理论等影响,染污了自相续,由此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思想。比如,有些人接触一些外道后,便认为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或大自在天等。
有了俱生和遍计的人我和法我,就有了俱生执著和遍计执著的迷乱分别;有了迷乱分别,就有了八边戏论;有了八边戏论,众生就永远不能见到万法的真相,由此而不断流转生死。为了让众生了达实相、息灭轮回,龙猛菩萨开篇即以总说的方式宣讲了诸法远离八边戏论的真实义。
◎ 概述离八边之含义
首先“不生亦不灭”,意即在释迦牟尼佛、历代高僧大德,以及所有证悟缘起空性的智者之根本慧面前,不生不灭能被如理如实地照见。诸法起初不会产生,如果“生”像石女儿一样没有真实本体,究竟也不会有灭尽。
藏文颂词这一句是“不灭亦不生”,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是说“不灭亦不起”。果仁巴大师认为:把不灭放在前面也合理,因为诸法之灭若不存在,其生亦不可立。也就是说,有了诸法的灭,就一定有它的生,如果遮破了灭,也就遮破了生。所以两种译法并不相违。
“不常亦不断”,凡夫众生都有常和断的执著。已有的法恒时不变,即是常;以前有后来没有,即是断。既然诸法从未产生,就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存在,如此就无有所谓的常,也无有所谓的断。
“不一亦不异”,若诸法存在自性,它们之间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异体,然而诸法无生,并不存在自性,所以不可能是一体;若一体不成立,异体也不可能成立。另外,如果详细观察事物的本体,就会知道任何法都由支分组成,最后细分至无分微尘、无分刹那,都无实体可得,由此可知,实有的一体并不存在,如此多体也就无法安立。所以,任何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
“不来亦不去”,一般人都认为色、心等诸法皆有来去,然因诸法无生无灭的缘故,来去也不可能存在。
远离了上述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个边,即是所谓的离八边。
◎ 八边具有决定性
很多人可能有些不解,觉得除了这八种执著以外,世人还有好坏、是非、高低、贵贱等各种各样的执著,龙猛菩萨为何不安立其他,只安立这八种呢?这八种执著能涵括所有的执著吗?
有些论师认为:八边是针对内道、外道、世间人最主要的执著而安立的。内道有实宗多执著生灭二边,故以不生不灭来破;外道多执常断二边,故以不常不断来破;世间人多执一异、来去四边,故以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来破。总的来说,所有内、外道众生最严重的执著,都可以包括在这八种执著当中。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也说:内道和外道的所有戏论都可以包括在八种戏论当中,除此之外都没有必要安立。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也做过解释:若对有部宗最究竟的观点进行观察,如果认为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不存在,即属于断灭;如果认为它们存在,则属于常见。如果以这样中观最究竟的观点来观察,就会明白,无论是外在的各种显现,还是内在的各种心念,世间的一切戏论执著,最终都将无余含摄于常、断等八种执著当中。因此,龙猛菩萨把众生成千上万的执著安立为此八种。八种戏论的数量具有决定性,离八边即离一切边。
◎ 内道各派对八边的不同认识
对于离八边空性的认识,佛教各派持有不同的观点:小乘有部、经部所讲的离八边,只抉择到了人无我空性,保留了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实有,他们对离八边的本体研究得并不究竟;大乘随理唯识宗讲的离八边,只抉择到了人无我和相似的法无我空性,保留了成实的依他起识;中观各派在认识离八边的方式上也有一些差别。
中观宗主要分自续派和应成派两种观点:
自续派认为:虽然一切诸法的本体在胜义中远离了八边,但在名言中八边应该存在。诸法在胜义中不存在的结论,他们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中观庄严论释》对此有详细阐释。自续派首先对生进行抉择,生不存在,无生就不会存在,以此类推,其他边也都不存在,最后推出了离八边,但他们保留了名言的生灭等显现。
应成派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主要是对利根者宣讲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所化有缘的利根者面前,直接宣说了远离八戏的大空性本体。
总之,应成派以下的内道各宗,虽然从不同高度抉择了离八边,但由于他们都有或粗或细的执著,所以谁也没能真正抉择到诸法的本体。事实上,在实相当中并不存在实有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以及成实的心识,诸法的本体也非单空,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样的万法实相,唯有中观应成派才能真正抉择。
◎ 八边安立的次第
另外,八边的安立也有一定次第。一般而言,众生首先会有生灭的执著,认为诸法有产生,之后便会思维所生之法到底是常还是断,又会想各法之间是一体还是异体,它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执著通常会以这种顺序产生。因此在遮破时,也要先破生灭,之后再依次遮破其他诸边。
凡夫人对生灭、来去等“存在的道理”都很清楚,但对诸法真正的本性——佛陀所宣讲的般若空性,却一无所知。即使有些人想要了解,但因智慧不够,最终也无法企及,就像虽然知道山里藏有如意宝,但因没有寻宝图,故难以寻觅一样。龙猛菩萨运用自己的超胜智慧,慈悲地为我们指明了通向万法实相殿堂的道路,由此,后学者才有机会趋入。所以,我们不仅要感恩释迦牟尼佛,也应该深深感恩龙猛菩萨。
丙二(顶礼宣说者):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佛陀不仅能宣说一切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而且能善巧寂灭能诠所诠等一切戏论,我(龙猛菩萨)要以三门恭敬的方式,稽首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佛陀所阐演的缘起空性之甚深妙义,在世出世间所有学说当中是第一。
◎ 唯佛才能宣说缘起空性法
《俱舍论》云:在整个世间,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彻底通达并宣说与凡夫共同及不共的所有学问。
共同与不共的学问是什么呢?共同学问是,在世俗当中,佛陀宣说了能诠、所诠、法相、名相、心心所、能知、所知等所有名言法。不共学问是,佛陀宣说了名言中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起和合的假象——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只是如梦如幻的显现;胜义中,即在远离四边八边(或四边八戏)的法界实相中,万法皆为空性。
此缘起空性之法,唯有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以其狮吼声才能圆满宣说。这是佛教所具的最不共之特点,任何外道及世间人都无法说出。虽然世间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因凡夫具有业和烦恼,因此无法了知万法实相,而佛陀由于断证已达究竟,能够彻见宇宙真相,因此,他所宣说的佛法才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古往今来的任何智者,都无法将其推翻。
◎ 外道无解脱道
古印度时期有九十六种外道,如数论外道、胜论外道、裸体外道、密行外道、顺世外道等等,他们持有不同的观点,建立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学说。
对于外道的见解,我们也有必要做一些了解。在《如意宝藏论》中,无垢光尊者详细介绍并破斥了外道的各种观点。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内道修行人通达外道的一些基本观点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凡夫人的相续中存有外道习气种子,如果了知了外道观点并彻底遮破之后,将来就不会误入歧途。
有些外道持有断见,认为因果、前后世都不存在;有些持有常见,认为上帝或大自在天恒常存在;有些认为通过杀生祭祀、酒肉供养会令圣尊欢喜,以此就会获得解脱等等。总之,当时整个印度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在中国的汉、藏两地也有很多外道邪说。
虽然这些外道都自称要引导众生趋入解脱,但观察其理论之后就会发现,他们都未通达无我空性,不是堕入常边,即是堕入断边。自古至今,没有一位外道学者或论师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如理如实地说出万法的真相。
◎ 世间学说无解脱道
世间哲学、物理学、化学,以及量子力学等各学科的研究者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对某领域深入研究之后,建立了相关的学说,但这些理论只是暂时、片面地解释了一些显现法,并没有触及万法的实相。这种世间智慧根本无法与释迦牟尼佛圆满的遍知智慧相比。
前几天有位道友来我家高兴地说:“堪布,有个好消息告诉您,现在量子物理学已经接近佛法了!以前量子物理学家们认为,分子、电子、夸克等细微的法真实存在,现在他们认为这些法好像不能成立。”
虽然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我想,如果仅从世间法的角度去研究佛法,可能很难通达万法的奥义;反之,如果依靠佛法来研究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将会很有希望。为什么呢?就像一个木匠,如果他拿着一把木锯去锯钢铁,锯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同样,量子力学最多抉择到夸克不真实存在,除此之外,对不存在的同时却有显现、显现的同时又是空性等道理完全解释不清,而这些唯有依靠佛陀和龙猛菩萨所宣讲的空性法理,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不仅对胜义空性,对世俗缘起生的道理,如果科学家们能深入研究,最终也不得不承认。关于这一点,我在《四百论讲解》和《佛教科学论》中都提过。比如,科学家认为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聚合之后会产生水。然而,氢元素(H)和氧元素(O)的性质都未发生任何变化,既然它们并未舍弃自体,那聚合之后为什么就变成水了呢?而且,如果是在单个氢原子,或者两个氧原子的情况下聚合,为什么就不能产生水呢?其中的道理,只有依靠《般若经》才能解释清楚。
很多知识分子分别念较多,疑心很重,要想解除内心所有的疑惑,就不得不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教典。如果只依靠世间量子物理学、相对论、化学等理论,即使再聪明,恐怕也难以了知万法的真相。
自古以来,世人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然而大多数都被后人一一推翻。包括前辈科学家辛苦建立的各种理论,不久之后便被淘汰。人类历史上这种现象层出不穷。然而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历经了二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了无数智者的辨析观察,始终屹然不动,谁也破不了半句。这一现象应该值得我们思考。有些道友非常聪明,应该把这种智慧用来研究佛法。如果深入研究,必定会对释迦牟尼佛无与伦比之智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 佛法是世间第一妙法
揭示宇宙真相的妙法,唯在佛陀的教言中才有,这也是龙猛菩萨恭敬顶礼释迦牟尼佛的原因。佛陀宣说的佛法在世间所有学说当中是第一。
以前我们讲考时,谁讲得最好,大家就会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你今天讲得真好,应该是第一!”在世间所有学说当中,释迦牟尼佛讲得最好,所以龙猛菩萨要对佛陀恭敬顶礼。
◎ 将所学与自心结合
今天讲考时有些道友结合自身讲了一些感悟,这样很好。无论学中观、因明还是《俱舍论》,都应把所学与自相续结合起来。应知道,并不是这些论典赐予了我们某种能力,而是我们能否结合自相续,用上里面所讲的每个道理。如果用上之后,自己的相续逐渐变好了,这种学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帮助的。
希望大家在学了今天的顶礼句后,也能把它用上,以后在讲经说法、祈祷,或是遇到违缘时,能用它来祈祷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佛的加持不可思议,只要诚挚祈祷,一定会得到加持!
◎ 宣说四法
这个顶礼句除了顶礼释迦牟尼以外,还宣说了内容、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四法。讲每一部论时,都需要宣讲这四法。
宣讲的内容是什么呢?有些人认为,“仅仅息灭八边戏之无遮为此论的内容”,即认为一个无遮单空为本论的内容。若真如此,本论就成了一部只讲世俗谛,而未言及胜义谛的论典。为什么呢?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分别念可以执著单空,所以单空是世俗谛,并非胜义谛,因此这种说法不合理。本论宣说的内容是远离八边的实相——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这不是在抉择世俗法,而是以破戏论为其所诠内容。
大家在学习《中论》的过程中,在未生起一定见解之前,可能会对这种离戏实相感到无法堪忍,所以最好提前做好一些心理准备。
学习本论的必要是:依靠本论能够很容易通达万法在名言中因缘和合而生、在胜义中远离八边戏论的道理。
若想通达大圆满或大手印等无上密法,也必须通达中观,因为修密法时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执著,一定要观离戏空性。关于这一点,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说:我的所化众生,必须要有应成派的见解,抉择以后才可以趋入我所讲的境界。
必要之必要,亦称“需要之需要”或“最究竟之需要”。最究竟的需要是什么呢?即通过闻思本论,最终得到无余涅槃、获得佛果。
所谓关联,即必要与论典之间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