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讲解·第1课
麦彭仁波切·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005年5月2日
《中观庄严论》是开显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之殊胜庄严的一部大论典,其注释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撰著。这一次我们主要根据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进行论述。
首先解释一下题目。“中观”有文字中观、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或者将其解释为“般若波罗蜜多”,其中,般若波罗蜜多的直接含义以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来解释;其隐义也即间接含义,则以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或《宝性论》进行解释。
现在我们所讲的范围,主要是从般若波罗蜜多直接的角度而言。《中观六论》以及后来的许多中观论典,全部是在解释佛陀智慧波罗蜜多的究竟密意,而在所有中观论典中,《中观庄严论》则被称为自续派和应成派总的庄严。
此处,“庄严”可分为自性庄严、装饰庄严、开显庄严几种。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意义,即是自性庄严;对如此深奥的本来意义,通过各种推理进行严饰,就叫做装饰庄严;对于其中隐藏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教证、理证得以开显,则称为开显庄严。就如同一个人的身相虽然非常美观,却唯有依靠明镜映射出他本来的庄严面目一样;中观所讲自性庄严的本来含义,可以通过《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完全开显,并让无数智者生起欢喜之心,因此将其称为开显庄严。
这部论典为什么会成为整个中观的庄严呢?依靠它,完全可以解释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一切观点和教义。从总的角度来讲,可以将之称为所有中观的开显者、所有中观的庄严。比如,珊瑚、玛瑙等装饰品系带在人们身上时,会使之更加庄严,这就是装饰庄严或美观庄严;如果具足一面明镜或者望远镜,就会使原本见不到的东西得以现见,这就叫做开显庄严。同样,依靠此论,完全可以通达释迦牟尼佛第二转般若法门的究竟含义,因此属于开显庄严。
所谓的“论”,即是指具足断除众生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从轮回中获得救护两种作用的善说。
“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此处的文殊上师是指麦彭仁波切的金刚上师——蒋扬钦则旺波。在造这部论典之初,蒋扬钦则旺波认为:唯有麦彭仁波切具足如此深广的智慧。于是拿出了印度、藏地的很多讲义,嘱咐麦彭仁波切一定要给《中观庄严论》写一部注释。根据金刚上师的教言,麦彭仁波切写下了这部注释。在将此注释交付蒋扬钦则旺波尊者时,上师显现非常欢喜,因此称之为“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这在后面结文的小字中有明显记载。
这部注释完成以后,麦彭仁波切特意给蒋扬钦则旺波的侍者捎去一封信。其中,麦彭仁波切将自己如何依上师吩咐圆满完成《中观庄严论释》的道理,非常清楚地作了讲述。麦彭仁波切撰写这部论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上师欢喜。最后也确实如此,在本论完成之际,上师蒋扬钦则旺波尊者显现上十分欢喜。
而且,当时《中观庄严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要说汉地和其他地方,即使藏地也未能得到弘扬。但是麦彭仁波切完成这部注释以后,使这部论典得到了广泛弘扬,尤其宁玛巴大大小小的寺院当中,凡是有讲经说法的道场都会传讲这部《中观庄严论》。
在这部注释中,麦彭仁波切宣讲了很多显宗、密宗的教言,依靠中观、因明等多方面的教理论述,对《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所宣讲的教义作了细致入微的阐述。真正想闻思的人,首先一定要认真学习这部论典,打开自己的思路,由此方能真正趋入佛教广阔无垠的教理大海当中。
希望你们一定要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在听闻的过程中传承能够圆满。学习《中观根本慧论》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最初都很精进,但到了中间,个别业力比较深重的人已经半途而废了。希望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发生。
有关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生平,在法王如意宝所撰写的《全知麦彭仁波切略传》中,简略介绍了麦彭仁波切超胜绝伦的智慧和德学,以及他对佛教所作无与伦比的贡献。大家可以翻阅。
下面是顶礼句和立誓句。首先顶礼释迦牟尼佛。
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
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狮前礼。
此处首先要清楚一个问题:这部《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中,颂词由静命论师所造,注释则由麦彭仁波切撰著。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著的注释,这一点大家千万注意!现在经常看到有些人在讲解或者分析论典时,对注释的作者和颂词的作者完全混淆了,这样非常不好。
此处的顶礼句,是麦彭仁波切在撰写《中观庄严论释》之前,首先对释迦牟尼佛作的顶礼。
“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令解三有之束缚”,学习《中论》时曾三番五次地提到: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不共特点,就是宣说缘起道。所谓的“缘起道”,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而世俗中,如梦如幻的业因果、前世后世,以及现在的所作所为等一切规律都是合理的。这样一种万法的真理——胜义中不成一切、世俗中如梦如幻的一切万法完全成立,这就是缘起道。
能够宣说此缘起之道者,唯是吾等大恩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如同群星中皎洁的明月一样,世间上任何一个学者、智者均无法与之相比。因此在宣说缘起方面,释迦牟尼佛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宣说缘起道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对于此种缘起道真正通达并加以修持,可以使无量无边的众生从三界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从业和烦恼的束缚当中解脱出来,并且获得暂时、究竟的殊胜利益。
从因明角度来讲,藏文中,佛陀也有救护者之义,《藏汉大辞典》中,救护者与佛陀是同一个含义。或者说,佛陀也就是释迦狮子,《般若摄颂》中说:山中居住的大狮子所发出的吼声,会使无数的野兽胆战心惊,心生恐惧;同理,释迦牟尼佛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时,会使无数的外道胆战心惊,非常恐惧。在此无与伦比的释迦狮子、释迦佛陀面前,作者麦彭仁波切毕恭毕敬地虔诚顶礼。
《中论》《六十正理论》以及《回诤论》等很多论典中的顶礼句,都是从缘起空性的角度对释迦牟尼佛进行赞叹,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中也讲到:释迦牟尼佛唯一的特点就是证悟缘起空性。
很多道友在学习了《中观根本慧论》和《释迦牟尼佛广传》之后,确实对释迦牟尼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世俗方面,佛陀在多生累劫中,为了利益众生,舍弃自己最珍贵的妻子、儿女甚至自己的身体,这种忘我的精神、利他的精神已经超越了一切;从胜义角度来讲,依靠《中观根本慧论》所宣讲的道理,可以推出释迦牟尼佛所证悟的智慧非常究竟、圆满,并且,佛陀也为众生宣说了如此殊胜的缘起道,使众生获得了真正的究竟利益。
确实如此,从世俗角度而言,《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所讲的每一个公案,都表现了佛陀无私忘我的精神,所思所行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胜义中抉择万法的真理时,佛陀则宣说了殊胜的缘起空性的教义。上师如意宝在宣讲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时,经常告诫我们一定要掌握住这两个要点。《释量论》中说:如果佛陀是遍知,世间上有多少棵树?每棵树上有多少片叶子?每片叶子上有多少个分子、原子组成?……有关这方面,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分析,也没有像现在的生物学家、探索家那样,整天拿着一个大大的照相机到处拍照,到白发苍苍的时候仍然不明白万法都是因缘之法。释迦牟尼佛的特点不是从这一角度来宣讲的,佛陀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缘起空性。所以宗喀巴大师也是从证悟缘起的角度赞叹了释迦牟尼佛。
下面作者对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大恩上师作顶礼。
忆名能毁无始来,长久卧心有暗敌,
仅仅忆念文殊菩萨的名称,也能摧毁无始以来一直沉睡、潜伏在有情众生心相续中无明痴暗的怨敌。
与童语日文殊尊,无二恩师庇护我!
“童语日”,由于始终显现16岁童子的形象,因此称之为童子文殊。文殊菩萨的语言用日轮来比喻。与文殊语狮子无二无别的大恩上师,请庇护我!
麦彭仁波切的上师非常多,其根本上师就是蒋扬钦则旺波尊者。很多授记中说,蒋扬钦则旺波与文殊菩萨是无二无别的。麦彭仁波切顶礼与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的大恩上师——蒋扬钦则旺波,希望您一定要加持我!护佑我!
在麦彭仁波切所著的《八大菩萨传记》中说:仅仅忆念文殊菩萨的名称,或者仅在心中观想,就可以马上开启智慧、消除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等,讲到了许多这方面的功德。以前我在写《五台山志》的时候,引用了很多麦彭仁波切在《八大菩萨传记》中所记载的文殊菩萨的传记。去五台山时,法王如意宝讲了文殊菩萨以及念诵文殊心咒的很多殊胜功德。大家因此对文殊菩萨生起了极大的信心,每个人都发愿念诵一亿遍文殊心咒。
有些人认为自己特别愚痴,始终无法开启智慧。其实,所谓的开智慧不见得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想要生生世世不离开智慧的光明,即生中一定要精进念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本尊,这样一来,今生或者来世必定会开启自己的智慧。
作者在这里,对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大恩上师顶礼。在座诸位也应该在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面前,恭恭敬敬地虔诚顶礼。
我真正接触论著方面的第一部法,就是1985年春天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受的《中观庄严论释》,刚开始听的时候根本不懂。法王如意宝去过印度之后,又再次传讲过,这时,基本从道理上有所领悟。后来,法王去北京佛学院讲学时,我在学院也给部分道友传讲过。因此,对我来说,现在传讲《中观庄严论》还是有一点把握,因为在法王面前已经得受过两次,自己对这部法也是非常有信心,对于其中的很多难点也思考过。
我想:上师如意宝如果没有摄受我们,那我们相续中很难生起今天这种定解,也许对佛法有少许信心,但很可能就如世间的很多信徒一样,是非常盲目的,不一定具有如此虔诚理智的信心。所以,从恩德方面来讲,即使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黄金进行供养,也无法报答上师的一分恩德。因此,大家应生起大恩上师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定解和信心,以这种方式虔诚恭敬地顶礼。
一般藏传佛教有四种顶礼方式,第一种是称名顶礼,也即直接说出顶礼对境的名称而顶礼;第二种是以祈祷的方式顶礼,即某某上师护持我、救护我;第三种,以“愿某某上师战胜一切”的方式顶礼;第四种是以祈求赐予吉祥的方式而顶礼。本论当中,首先对释迦牟尼佛直接宣说名称而顶礼,之后以“护持我”的方式对文殊上师作了顶礼。
最后是对本论颂词的作者——静命论师,也即菩提萨埵作顶礼。在藏传历史上,莲花生大士、菩提萨埵和国王赤松德赞并称为师君三尊,其中“师”代表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士,此二者分别是亲教师和轨范师,“君”是指国王。师君三尊在藏传历史上对整个佛法的贡献非常大。
下面采用藏文诗学中的一种形象化修饰对静命论师作了赞叹。
邪见暗中各种狡猾伎俩动如闪电恶语舌,
依胜梵王利刃理智斩断蒙文殊剑灌顶者,
令印藏等倚傍我见山峦苯波外道之群兽,
闻名丧胆无所畏惧语狮子尊愿您获全胜!
此处,首先从静命论师获得文殊菩萨灌顶的角度进行赞叹。
世间上有无数众生一直笼罩在愚痴邪见的黑暗当中,他们运用各种各样的狡诈伎俩,以如同闪电般的恶语来欺惑无量众生。
麦彭仁波切将宣说恶语之舌比喻成闪电,以此形容它非常快速。但依靠胜过梵天王的利刃——梵天宝轮的智慧,可以完全斩断世间上具有各种各样狡诈语言之舌。这样的智慧利刃是如何获得的呢?文殊菩萨依靠文殊宝剑亲自为静命论师灌顶,由此获得了可以砍断世间一切邪说的智慧利刃。
这里将静命论师比喻成人间狮子;在印度和藏地,倚傍着非常可怕的我见山峦的苯波教及诸多外道,则如同一群野兽。群兽在听到雪山狮子吼之后,全部都是胆战心惊,而依靠静命论师的名声与威力,所有的苯波教徒和外道全部都会怛然失色,仓皇逃窜。
莲花生大士和静命论师到了藏地以后,藏地的黑教——苯波教全部被彻底毁灭。《苯教源流·智者颈饰》中说:静命论师曾经是持有邪见、发恶愿者的儿子,苯波教依靠他们的仪轨将其迁往印度。对此,静命一直怀恨在心,于是精进修学成为班智达。为了报仇,静命论师回到藏地,将苯波教全部摧毁。因此,按照苯波教的说法,静命论师并非印度人,而是藏地土生土长的。
由于无有任何依据可以证实,很多藏学研究者并不承认这种说法。实际上,静命论师原本是印度萨霍地方的人,因此也称为萨霍堪布。麦彭仁波切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中也说:“稀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萨霍地方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静命论师的父亲是珠拉真,他的大太子叫达玛燃匝,二太子就是菩提萨埵,小公主叫做曼达绕。菩提萨埵长大后,因缘成熟来到藏地弘扬佛法。
很多历史书的说法也不尽相同,藏地古代历史书中说:菩提萨埵是托托日国王时带着梵文的《诸佛菩萨名称经》来到藏地的,当时,国王赤松德赞还未出世,他一直等了国王九百年。
根据莲花生大士的传记,国王赤松德赞21岁时想修建桑耶寺——藏地第一座寺院。这时他想迎请一位无与伦比的高僧大德,他的国师酿·登珍桑波以智慧眼观察到印度东方有一位萨霍堪布,也即静命论师。他对国王说:“应该迎请静命论师。”于是,国王给酿·革玛燃匝拿了一升金粉,由两个人陪同前往印度。当时,静命论师正在那烂陀寺当班智达,藏地迎请者前往拜见并供养了金粉,并且说:“藏地的国王赤松德赞迎请你到藏地弘法利生。”静命论师非常爽快地答应:“我们前世曾共同发过愿,国王既然如此邀请,当然是非去不可。”于是来到藏地。当时,国王、大臣和居民全部在藏地红岩山——现在布达拉宫附近迎接。赤松德赞说:“我准备在这里修建藏地的第一座寺院,请静命论师一定要加持。而且我们这里需要举行奠基仪式。”当时藏地的鬼神非常严重,根本无法调伏,静命论师通过智慧观察之后,对国王说:“虽然我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但依此能否成功也很难说,你还是应该迎请莲花生大士。”
总的来讲,对于整个佛教,尤其藏地雪域的佛教贡献最大、首屈一指的就是静命论师。他不仅修建了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而且静命论师来到藏地后,开始预试七人,首先在藏地开创了出家僧团。所以在人类历史上,尤其在藏地,静命论师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如果当时他没有制定出家轨范,没有修建寺院、弘扬佛法,恐怕诸位也很难直接或间接遇到现在的藏传佛教。
因此,藏地比较古老的寺院中都塑有师君三尊的像。但塑像的传统也稍有不同,有些将莲花生大士的像放在中间,有些则是将静命论师的像放在中间。现在桑耶寺的古老花纹图案里,都是将静命论师放在中间。
对于作者静命论师的历史,大家一定要了知。这样不仅可以对作者生起信心,对不同的历史也可以作一些了解,这一点非常有必要。历史上有些说法认为静命论师活了九百多年,而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基本上不太承认,他说:根据无著师徒出世的历史进行对照,恐怕静命论师并没有活那么长时间。现在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静命论师可能是公元867年左右降生。不管怎么样,菩提萨埵不论对弘扬中观派还是对藏传佛教的贡献,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