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传承及中观二谛略释
2018年12月16日
今晚安排的是念《中观庄严论》颂词的传承,然后讲一下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道理。
首先,我先念传承,不知道要念多久,如果时间长,可能要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如果时间短,要十五分钟左右,一共有九十七个颂词。以中观班为主的班级的堪布、堪姆们,每年都在讲这部论。
请大家坐下来,有些人带着箱子和口袋,好像准备表演一样。先坐下来。
念传承前的相关开示
我前两天说过,如果能按照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给大家讲,是最好不过的,因为麦彭仁波切亲自造的这部论释确实非常殊胜。道友们如果有时间,我建议今年都学习这部论释。
这本书里有《中观庄严论释》和《七十空性论略释》。在我十年前讲《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发心人员做了一些讲记,之后各地的般若班开始用这些讲记进行学习。当时学院的弘法教务处把讲记编辑成了两本书,比较厚,分为上下两册,是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这两本书不是我让他们摆的,但他们摆在这里了,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目的,不过介绍一下也很好,算是一种缘起吧。
《中观庄严论释》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陌生的论典。我刚来学院的时候,是1985年的春天,我在上师如意宝面前第一次完整听完的论典,就是《中观庄严论释》。当时我们在露天辅导,给我们辅导的是根登洛吾堪布,现在年龄已经很高了。当时是夏天,总是下着大雨,我们就在雨里听课。那时因为刚刚来到学院,所以信心非常足,就像现在有些新鲜气还没过的道友一样,那时我的新鲜气也还没过,所以还是很不错的。
藏传佛教对传承很重视,大家常常会说某个传承是哪一位上师传下来的,等等。早年,我给道友们讲过《中观庄严论释》,但当时我讲的方式,跟现在的有点不同。我现在讲课是先用藏语念传承,再用汉语讲解,所以每天上课的时间,会多出十几分钟。虽然这样做我会有点累,但还是很有意义的。尽管颂词已经被翻译成汉文了,但通过藏语来得到传承,可能会更有加持力,因为当时我就是通过藏语得到的传承,现在再用藏语传授给你们。你们以后传给别人的时候,用的可能是汉语或者其他语言,这样也非常有意思。
这次念传承的缘起,是因为几个堪布、堪姆、法师和居士,一直想得到《中观庄严论》的传承。本来我们是想像密法班一样在内部传,但后来又想,如果在星期天一起给大家传一遍,在时间方面也是可以的,所以就选择了今晚这个时间。我念传承的时候,大家静静地听着就可以,不要发出太大声音。念完传承之后,我再把对二谛方面的一些看法和想法,跟大家讲一下。
(堪布念传承)
二谛的安立及其重要性
接下来我简单讲一下二谛方面的道理。在座的各位,有些是已经学习、研究和修行过很多年的佛教徒——显密教法精通无碍,智慧广如虚空、深如大海,利益众生的事业无边无际,有无量的功德;也有些人是初学者,刚刚皈依或者刚刚学佛;还有一些人,虽然皈依了很多年,也学了很多,但并没有深入经藏,也没有真实修持,一直迷迷糊糊、浑浑噩噩地飘在这个世界上。
今天给大家讲一下二谛方面的道理。二谛,指的是胜义谛和世俗谛,这个道理确实很重要。在学习佛法的人中,可能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所谓的二谛到底是什么,对二谛所摄的万法的道理,也不一定清楚。也有些人,虽然知道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名称,但如果不懂得其真实意义,那么,对于佛法,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都没办法彻底理解。因此,对于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根本不知道,确实有点可惜,有点遗憾。
安排今天的课,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法师的劝请,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很想讲一讲二谛方面的道理。如果想详细讲,可能一两节课根本没办法讲完。学过中观的人,应该知道可讲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二谛的分类、释词、作用,学习二谛可以获得的结果、功德,以及依靠什么宗派来安立,等等。
关于各宗派对二谛的安立,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是有实宗,他们有自己的安立方法,大乘中有唯识宗的安立方法和中观宗的安立方法。其中,中观宗又有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安立方法。而且,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对二谛的安立方法也有所不同。另外,即使是密乘中,也有不同的安立,事续部等外续部,以及内密续部,也就是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等,都有各自的二谛安立方法。
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佛学基础,即使二谛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大家都可以说、可以想:“胜义谛中万法都不成立,世俗谛中成立如梦如幻的显现。”但实际上,对于二谛真正的概念,很多人都不是特别清楚。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虽然他们觉得胜义谛中一切都不存在,口中也如是宣说,但心里却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所有的心识和外在物质,都实实在在地存在,而一旦自己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证悟空性。那时的自己焕然一新,有新的变化,真正得到了新的成就、新的果位,具有新的智慧和新的法报化三身。很多修学显宗,即共同乘的人,都是这样想的。
但实际上,如果真正懂得了二谛最深的意义,就会明白,万事万物当下的本性,就叫做胜义谛。包括现在我正在说的语言,我正在思维的事物的本体,实际上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和世俗谛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实相与现相之间的关系。二者也可以叫做空性和显现,显即是空,空即是显,这就是二谛不可分割的道理。
如果我们把各个宗派与二谛有关的道理,都放在一起讲,内容会非常多。有中观基础的道友们,在学中观的时候,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格鲁派怎么说的,宁玛派怎么说的,萨迦派怎么说的,觉囊派怎么说的……
其实汉传佛教在早期的时候,也有大德对中观论典进行过研究,比如吉藏大师、窥基大师等等,他们对《十二门论》《中观四百论》等都有研究。他们对般若法门有很多解释,对二谛也有阐述,比如吉藏大师所著的《中观根本慧论》注疏,我看到过,也了解过。
在他的这部注疏中,对二谛进行了次第安立,跟我们讲的从小乘道直至中观应成派之间的二谛安立方法相似。其次第是:刚开始的时候,把显现的、存在的法叫做世俗谛,无有的法叫做胜义谛;继而,把无有的法归入世俗谛,把非无有叫做胜义谛;之后,把不堕于有或无叫做胜义谛;最后,把超离所有言语、思维、分别念的法叫做是胜义谛,这以下的有、无、非有非无等未离边的法,全部都叫做世俗谛。上述内容,与我们所安立的次第,有相似之处。
在学习中观、空性的时候,存在着不少问题,有时候应该空的却什么都不空,比如认为在胜义中因果也不空;而有时候应该不空的却什么都空了,比如认为在世俗名言中所有显现法全部都要空。有诸如此类观点的人,问题都出在对二谛之间的关系,分得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我以前讲《金刚经》的时候,对这方面的问题也讲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也许是有意义的,也许不一定有意义。但不管怎么样,当时自己确实起了一些分别念,并分享给了大家。
在座的各位,应该要有学习二谛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学懂二谛,对于佛教的精华意义,确实很难通达。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三世诸佛依靠二谛为众生说法,第一是世俗谛,第二是第一义谛,也就是胜义谛。无论是在汉地,还是在藏地,龙猛菩萨都堪为佛教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偈颂说,所有佛陀在为利益众生而说法时,所讲的法有一部分属于世俗谛,有一部分属于胜义谛,也就是说,佛陀所讲之法皆摄于二谛之内,除此之外无法可说。
因此,凡是想懂得佛教道理的人,就一定要通达二谛,如果没有通达,确实很难懂得如来的密意。现在有很多人,由于弄不清胜义谛是什么,世俗谛是什么,二者关系如何,所以在整个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有很多不正确的见解——一会儿认为一切法是存在的,一会认为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想懂得佛教的道理就很困难。因此,我们对二谛法一定要通达,否则就不能直接了知如来的真意。
我记得《中观根本慧论》中也讲:“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以前我在其他地方引用过这个偈颂。它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那么对甚深的佛法也没办法了达其真实意义。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按照第二转法轮的教义来解释,显现的法叫做世俗谛,空性的法叫做胜义谛。如果按照第三转法轮的观点来解释,所有的现相就像胆病病人看到的黄色海螺,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而看到的白色海螺,则指的是真正的实相。
用中观的术语来讲,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也许这些名词对你们来说还比较陌生。今天在座的各位,不知道有没有中观学得不错的,如果没有,那这些名词术语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各地的学习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呼吁大家好好学习中观,因为如果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好中观,不要说了达密宗大圆满了,就连显宗的般若空性法门,也难以了达。
如果能够按照藏传佛教修学空性的体系,按照中观的传统,学习一段时间,那么,在两三年或五六年以后,基本就能够了知: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底可以归纳在二谛当中。而对于二谛的道理,要如何来理解、吸收,大家也应该清楚。如果没有系统学习,那么,在你看《楞严经》《金刚经》《圆觉经》,或我们最近几年在学习的《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时,会感觉很难理解经中的内容。
已经打好中观、二谛基础的人,能够明白经中各处在讲什么;如果没打好基础,每天都会感觉云里雾里的。从表面上看,这个人好像听得很认真,眼睛睁得特别大,但实际上他不一定理解了。其实,有时候眼睛睁得太大反而很容易犯困,因为他也不看书,就一直盯着某个地方,过一会儿就慢慢睡着了。然后他在做梦的时候,又慢慢从境界中“出定”了。
真正的中观思想很难通达,但如果没有通达就闻思修行其他法,确实也很困难。如果现在这里的法师、修行人,可以对中观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对般若空性有甚深的定解,那么,无论是自己学习佛法,还是弘法利生,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懂得二谛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懂得二谛,就闻思修行其他法,确实会困难重重。
当然,我刚才讲的这些道理,在讲其他大经大论的时候也可以讲,但今天我们是以专题的形式,对二谛做一个简单的剖析。总之,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通达二谛就不能证悟佛陀甚深密意。
如何通达二谛
接下来还要为大家辨析一下:如果想要通达二谛,是不是像现在有些人讲的一样,直接看般若实相、空性方面的书就可以了?因为有些西方人,直接看禅宗的书、密法的书。
由于空性甚深,才称之为胜义谛。刚才我也提过,对于二转法轮的甚深意义,一般来说,似乎空性要比显现给人的感觉更深一些。那么,是否可以在没打好基础的情况下,直接阅读宣说空性的法本?如果不可以,那么要以什么方法契入为好?问题的答案是:应该先学习名言世俗谛方面的法,然后再学习胜义谛方面的法,这样次第性地提升比较好。因为想要一步登天,还是有一定困难。
以前金洲国王曾派人劝请阿底峡尊者写过一部著作,名叫《入二谛论》,很多年前我在网上也见过。《入二谛论》中说:“不依靠名言,不能悟胜义。无正世俗梯,智者将不能,拾级而上达,真理大厦顶。”如果没有世俗谛,就无法逐渐到达真理大厦顶。真理大厦顶指的是真实义,即胜义谛。如果想要到达高楼大厦之顶,要么需要依靠电梯,要么需要依靠楼梯,或者采用其他方便,否则不可能到达。
同样的道理,要到达大厦顶,通达胜义谛,无论是证得究竟远离四边八戏,还是安住中观自续派暂时承认的单空,要想通达真实义,就一定先要有世俗谛,即名言谛的梯子。名言方面包括了因明、世俗的伦理道德以及十善、五度的法要,等等。对十善、五度进行修持,才能慢慢得到最高的空性意义。
有些人刚来的时候,看不起世俗法,不愿意打好闻思基础,想直接进入密法班,学习无上密法。对于无上密法,我最近讲了大圆满《法界宝藏论》,其中有最深的自解脱法,也就是最高的空性义。对于空性的意义,如果没有一点闻思基础,确实很难理解。
现在在国内外,有很多人愿意去讲一些高深莫测的法,可是在听众中,真正有收获的人,不是特别多。所以一般来说,还是建议先学一些名言世俗谛的法、伦理方面的法,先打好世间知识的基础,再学习般若空性;先打好显宗的基础,再学习密乘的甚深法要。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样做,就很难通达深法。
对这样的修学次第,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讲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这个偈颂经常被引用。对于藏传佛教中大家口耳相传、欢喜引用的教证,今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好好思维。不过,有些人根本不依世俗谛,就想直接获得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义,这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通达空性的道理,那么,所谓的开悟、涅槃、证果等境界,也没办法获得。
这几天我们在进行期末考试。在讲考的考试中,有些人的中观见解确实还不错,比如声闻缘觉是否证悟法无我——对这个问题在《定解宝灯论》中的观点,很多人基本可以明白。关于声闻缘觉的境界,以及他们对二谛的安立,在《俱舍论》中有宣说,我就不广讲了。因为对于二谛,《俱舍论》有《俱舍论》的定义,唯识宗有唯识宗的定义……如果一一宣讲,今天的时间也不太够。
当然,一些最重要的内容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从小乘到大乘再到密乘,对二谛的安立可以说是有次第性的。而这种次第,实际上是根据众生的根基、意乐的不同而建立的。
如果我们是极利根者,或者说是非常直接的所化众生,那么,对于月称论师所抉择的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就可以直接领悟。比如,可以把《中观根本慧论》开头的“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道理直接讲给我们,我们也能接受。
当然《中观根本慧论》,并不是一部自续派或应成派的论典,因为按照一些论师的观点,在印度并没有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到了藏地布顿大师时才有的——对此,智者们有不同说法。无论怎样,大家普遍认为,到了藏地才开始区分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
对于一些利根者来说,一开始就可以直接了悟中观见解;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先破有,后破无,再破有无二者及非有无二者,次第破四边之后,才能逐渐对中观的教义生起定解。我们之前也讲过:“谓有执常有,谓无执断见,是故于有无,智者不应住。”认为有是常的执著,认为无是断的执著,所以智者不应该著有或无的边。
龙猛菩萨也有这样的教言,真正的中观,不堕于有,也不堕于无。那有没有一个真实的中间呢?实际上也没有,所谓的中间只是一个假立,即使在名言中,也不真实存在。对于这样的道理,并非只是在文字上说一说,或者用分别念想一想就可以,要经过认真观察,最后才会真正明白胜义谛的义理就是如此。
了达胜义谛,犹如哑巴吃糖,或者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总之,自己的内心中完全明白。虽然了达者暂时所获的体验,还不是无观察、直接呈现的境界,但通过观察,会有不断契入真实境界的机缘。我们每一次学习《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般若经论,都是在不断契入,所以,最后无论是讲者还是听者,似乎都渐渐契入了中观境界,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凡夫人所谓的境界,等过一段时间,或遇到一些外缘时,就会消失,这样有点可惜。
大家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要认为我把中观、因明看完一遍就可以了。以前在世间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些同学就觉得毕业了就可以了,从此之后再也不用看书了。其实对长期求学者来说,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因此我在这里强调,要进行长期的、次第性的学习。比如今天所讲的二谛,它在佛法中具有甚深意义,所以一定要对二谛进行次第性的学习。
二谛详述
我刚才已经简略地介绍了二谛。那么,所谓的胜义谛和世俗谛到底是什么呢?印藏大德对此有不同观点。不过,对二谛的安立有一些非常明确的概念,像我们常学的《入行论》中的颂词:“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就是说胜义谛不是分别念或心、心所的对境。那所谓的胜义谛是什么?是远离一切分别念——佛陀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对境,也就是说,智慧的对境叫胜义谛。
虽然暂时来说,可以对胜义谛进行安立,把所取安立为法界,能取安立为智慧,在取境时,可以说以智慧来缘所谓的法界。但在究竟的真实义中,所取和能取都不存在,因为佛陀的境界远离了能取与所取,或者说,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中,所有二取都不存在,这才叫真正的胜义谛。但暂时可以说,无分别智慧所谓的对境叫胜义谛;世间众生的心、心所分别念的对境叫世俗谛——无论是人还是其他有情众生,凡是分别心的对境都可以叫做世俗谛。
在一切法中,不包括在胜义谛、世俗谛中的法是没有的。以上讲的是二谛的安立方法之一。
二谛还有一种安立方法,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讲:“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由于诸法中,有真和妄两种法,所以我们得到的一个是真的体系,还有一个是假的体系,其中,所见到的真谛就叫做胜义谛。就像我之前讲的比喻,如果我们看到的是白色海螺,就是见到了胜义谛;如果看到的是黄色海螺,就是见到了假相。不过,后来可能会慢慢见到真相。当你见到的是假的、虚妄的法,就是见到世俗谛。
在座的各位,基本都享受过世俗生活,实际上,这样的生活并不真实。但即便它是假的,还是会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世俗中,无论是面对大的假相,还是小的假相,自己明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由于相续中根深蒂固的习气,被这些假相所吸引。比如,现在有很多人特别喜欢看电视、电影,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这样的情况更加普遍。比如有些年轻人明明知道,某个二十一集的连续剧都是假的,但沉浸其中时,还是会当真。这些影像呈现在手机小小的屏幕上,里面所有故事和人物都是假的,但在你一心追剧时,就把它们当真了。
在生活中,心的对境有很多,比如通过眼根、耳根等五根所取的虚妄的对境,虽然它们都是假的,但由于我们习气太重,就把它们当真了。在世俗中,这叫做倒世俗,也就是说,即使在世俗中,也是有真有假的。像眼翳病人眼前显现的毛发,或者捏住眼睛眼前显现的二月,都是倒世俗,因为天空中不可能有两个月亮。但你把眼睛这样一捏再看月亮,好像眼前就出现了两个月轮,或者你再看人,一个人就变成了两个人。在名言当中,这些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有时候,由于一些因缘的聚合,人们以假为真的执著却没办法遣除。比如,事物在眼前的成像本来不是三维立体的,但由于某种外缘,我们会认为看到的事物确确实实是三维的、真实的。下面我给大家简单展示一下,眼识是如何被迷惑的,请看视频。
(播放一段视频)
从视频可知,眼前的成像并不是三维的,但生活中,无论我们再怎么看周围的事物,都觉得是立体的。视频里展示了五颜六色的成像,你们应该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视频很长,但我只想简单展示一下它想表达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很多科学家都在对眼睛所看到、耳朵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分析,但遗憾的是,他们对意识的研究却不是很透彻。西方人有一种说法,在屋子里有一头大象,所有人都从大象旁边过来过去。虽然明明每次都能看到大象,但却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好像没有看到一样。
现在的科学家就像对大象视而不见的人,在研究大脑、研究听到的声音、看到的事物时,他们都能接触到意识,但却没有把意识研究得很透彻。因为即使使用科学仪器,也很难去测量心识。在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书籍中,真正对意识进行剖析的内容,几乎为零。就像我刚才讲的,过路的人经常看到大象,却对它视而不见。
显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法,按照佛教的观点,都来自众生自相续中的业力。就六道中人道的显现而言,可以见到五颜六色的事物,可以分辨出好人坏人、酸甜苦辣等等。但执万法为固定的本性,这是错误的认知;而眼睛所看到的,其实也并不正确。这种不正确就叫做世俗谛。
所谓的世俗谛,并不是万法的究竟实相,就像刚才的视频所讲,我们以为眼睛所看到的事物是立体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是当时生起的眼识出现了错乱。人类看到的五颜六色的法,在狗等一些动物看来,是黑、白、灰色的,在牦牛看来,是黄色的。其实,在整个动物界,有相当一部分动物的眼识根本没有辨别颜色的能力。所以,每一个众生生起的眼识、认知的结果完全不同。
现在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认知的不同结果来源于脑细胞、脑神经的不同反应。但究竟来说并不是这样。实际上,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心识有关。
可是这些科学家是怎么讲的呢?他们认为是脑神经中的神经元起到了作用。但神经元是无情法,心识是明清的法,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刚才我们看到的五颜六色的事物,是大脑看到的,还是心识看到的?如果按照一些科学家的观点,会回答说:大脑是一个具备不同功能的器官,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当我们运用视觉的时候,大脑跟眼睛产生联系,接收外面的境,得到认知的结果。虽然从究竟意义上讲,得到的认知结果并不正确,但即使是不正确的结果,也需要眼识的加入才能够获得。
在认知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心识的加入,那么,辨别、判断、分析等心的功能就没办法运作。动物界的其他众生与人类之间有什么差别呢?在《定解宝灯论》中讲了不同众生现量的差别,比如地狱、饿鬼、旁生与人类的不同之处。而在人类中,每个人的所见以及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这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心识的差异。
遣除世俗谛的虚假诱惑
英国思想家罗素曾经说,人类十岁的时候,被饼干诱惑,二十岁的时候,被恋人、亲人诱惑,三十岁的时候,被安乐诱惑,四十岁的时候,被野心诱惑,而五十岁的时候,被贪婪诱惑。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年龄段,价值观也会不同。很多人自己也应该能感受得到,自己的价值观在一生中是如何变化的。
确实,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关注的都是糖和饼干——可能在罗素生活的时代,西方人比较喜欢吃饼干吧。我看到的西方人,一般都比较喜欢喝咖啡、吃饼干。十几岁的时候,可能除了美食之外的其他东西都不是很重要;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对情感的执著变得非常重;之后到了三十岁,人们对自己获得的快乐非常执著,因此沉迷在享乐之中,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组建家庭之后享受幸福的生活;到了四十岁,很多人的野心开始出现,我们也可以看到,一般在四五十岁犯罪的人比较多,犯罪的情节也相对严重;而到了五十岁,相比以前,人们对饼干、感情等方面都不是特别重视了,但对未来的生活、事业会产生更严重的贪婪。总之,关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执著,罗素是这样说的。
如果我们一直被诱惑,这样是否正确呢?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都处于世俗的虚幻世界中,所有众生都共同做着一个梦。那什么叫做世俗谛呢?藏语叫做“根作”,“根”是一切的意思,“作”是虚假的意思。刚才我也讲了,见到真谛叫胜义谛,见到假相、妄相,月称论师称其为世俗谛。为什么一切都是虚假的呢?因为所有人做着同样的梦,把本来不是常有的事物认为是常有的,或者说,把本来无常执为常有,具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我们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原因,与我们的业力有关,或者说,与“做梦”的因有关。当我们正在做梦时,很难了知自己在做梦;而一旦醒过来,才知道原来是一场梦。虽然也有一些人在做梦时,明明知道自己在做梦,但由于习气的力量,还是无法从梦中苏醒。
比如在看电视剧《西游记》时,知道自己不应该看下去,但有一种力量还是让你停不下来。这种现象在学院应该不算太普遍,但也有个别发心人员会受到诱惑,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看连续片。如果直接在寝室里看不太方便,他就把被子蒙在头上,藏在被子里看。现在有很多学校里的学生也是这样,他们实在是忍不住,因为娱乐的诱惑力太强了。这些娱乐的产物,你自己明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会因为习气的力量,沉浸在这样的梦中。
现在对我们来说,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对二谛要有正确的见解。刚才我也讲了,很多人都认为,把世俗谛全部推翻后,才能达到胜义谛,获得一个非常清净的境界。其实并不是这样。一旦我们当下真正认识了心的本体空性,本来不成立,这就是所谓的胜义谛——见到了真谛。
认识胜义谛
胜义谛的藏语是“顿旦比旦巴”,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殊胜”。其中“胜”指的是任何智慧都没办法再进一步地勘破,因为已经见到了最究竟的实相,这就是真正的“谛”。所谓“谛”指的是真实的、不虚的、千真万确的。
世俗中也有一个“谛”,又如何来理解呢?虽然万事万物是虚假的,但世俗人处于世俗之中,或者说,对正在做梦的凡夫众生来说,万法的存在是千真万确的,从他们的角度看,没有什么不正确的。如果对世人说“现在显现的一切都是假的”,估计全世界七十五亿人中的大多数都会哈哈大笑:“怎么会是假的?我们正在做生意,正在做有意义的事,追求个人的成功,谁说的‘一切都是假的’,真是太愚痴了!”他们会这样想。
从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万法都是空性的,对于这一教义一定要明白。如果以为可以找到一个实有的空性,说明对二谛还没有真正理解。现在有一些佛教徒,其中包括西方的个别佛教徒,已经学了很多年,但对最基本的佛教二谛,到现在还是不会分析。有时候,他们在真实义中把二谛当作是实有的,因此无论是修法,还是做事情,都觉得是真实存在的。其实,修法仪轨中所讲的显现并非实有存在,即使它是象征或表示法,也并不是真实的。
我们的心行,往往与真理不相合,却与凡夫的分别念非常相合。世间的很多众生都不依靠逻辑或智慧来判断事物,而是随顺自己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在能取所取习气的驱动下,安立自己的见解,建造自己的“宫殿”,并且自认为千真万确。
我曾参与过东西方的几次研讨会,发现来自东方的有些学者比较公正,在依据理论进行观察和探索后,实在“走投无路”了,他会承认:科学领域中的一些道理仍在探索中,在没有出路的时候,要依靠宗教尤其是佛教中最甚深的智慧来进行推断。但也有些人,个人见解根深蒂固,在任何时候,都不想接受任何宗教或异己思想,即使走错了,一百年也不想返回来,如此固执己见是比较可怕的。
简单介绍并倡导学习中观论典
在学中观的时候,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我劝大家要学习《入中论》。《入中论》有很多讲义和注释可以参考。这部论里主要讲了破四边生——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内容非常丰富。
此外还要学《中观四百论》,在我的印象中,它所运用的理证是最尖锐的,包括以理证破三时,即破未来、过去、现在,非常殊胜。另外,它还破斥了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等等。此论的前八品主要讲世俗谛,后八品主要讲胜义谛,非常有意义。
如果学《中观根本慧论》,它讲了缘起空性、大空性的理论,也很殊胜。
还有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中观庄严论》,这部论主要运用的是离一多因——“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它是非常有力量的一种推理方式。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解得非常细致,如果没有因明基础,会稍微难懂一点。但我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观的时候,不要因为一个道理不懂就害怕,因为闻思中观不同于看小说。你看长篇小说,基本上一看就“契入”了,那是因为大多数写小说的人,是带着与我们相似的习气和烦恼来写作的。我们有什么方面的烦恼,习惯用什么样的语言,他都能相应地写在小说里。
但中观所讲的内容,与我们的分别念完全相反,所以刚接触这种智慧语言时,很多人都没办法契入。前辈圣者们是以他们的智慧来抉择空性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其中的思想比较复杂,另外,论中包含了许多遮破外道的观点,也会感觉比较难懂。
学习中观的时候,尤其是在藏地,要学四部论——《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入中论》,还有《中观四百论》。这四部论一定要学。精通了这四部论以后,作为宁玛巴麦彭仁波切的传承弟子,还要学仁波切所著的《中观庄严论释》。在藏地,很多佛学院都在学习这部论释。
我前两天也说过,我们这里培养出的许多法师,之前他们讲考《中观庄严论》时,我基本都听了——那时我的时间还稍微多一些。我们这里的法师们,中观讲得都还比较不错。
我心里很希望各地的道友,还有学院的所有班级,都打好中观基础。有些班级很认真地学了中观,但也有些班级因为种种原因,学得不是让人特别满意。可能是因为没怎么学,也可能是因为教材等各方面的问题。
从世间佛教徒的情况来看,如果讲一点简单的因果道理,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开示,会有很多人来听,大家也愿意学习,但一旦要讲中观等甚深法,大家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当然,甚深的密法是个例外,除了没修完加行听不了的人以外,大家都特别喜欢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学中观,相比于学其他论典来说,还稍微有一些兴趣,但也没有像听密法那样特别积极。
我今天想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作为佛教徒,尤其是大乘佛教徒,不要学得太简单了。你们有些人还很年轻,我们前两天也讲了要学习法显的精神。现在有很多六七十岁的人,都认为自己非常年轻。但只是年轻,也没有什么用,一定要在闻思和钻研深法上下功夫。不要满足于看故事、传记、公案之类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大家都看得懂、听得懂,也都喜欢。
如果在闻思的关键阶段,没有打好中观空性见解的基础,那么在以后遇到生活、修行中的违缘时,就会“随风飘荡”,确实是如此。所以,现在在学习的时候,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没有组织的,都要好好学。如果是自学,我也希望你们一定要对中观思想进行长期地学习,不要半途而废。刚开始学的时候,最好听一些课程,如果不听课只是自己看,不一定看得懂。
以前我讲的《中观庄严论释》有128节课,还有像《中论》等这些中观论典,大多数都讲过。不过,我当时备课可能备得不够好,讲得比较简单,因为那时听课的人也比较少,大概是几百人。可能人少时就没有那么重视,人比较多时会讲得比较正式一点。但总体来看,应该没有什么太大错误,因为毕竟我自己已经学习空性法门多年,至少有一些基础。
通过不断学习,一旦真正有了智慧,任何世间的见解都不能诱惑我们,使我们退转。最后,大家就可以像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讲的一样,获得非常清净的智慧。这种清净的智慧,是任何世俗见解都无法动摇和损害的。
《入中论》的这个偈颂在藏文中比较长:“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是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有眼翳的人不可能妨害没有眼翳的人,同样的道理,有垢染的凡夫人的智识,不可能妨害真正通达了中观二谛无别的清净智慧。获得清净智慧的时候,我们可以唱道歌、跳金刚舞,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那时,无论我们到哪里去,即使住在监狱里,也会生活得很快乐。
我今天听说有一个发心人员发心打扫厕所,已经有四五年了,而且这么长时间以来,她一直都很开心。其实,在闻思的过程中,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心比较清净,想为僧众、为众生做一些事情,就不会有疲厌心。就像无垢光尊者愿文中所说的:“愿我能为众生传妙法,成办他利无有厌倦心。”如果在自己的内心中,对空性见解稍微获得了稳固,那么,利益众生的心也会比较坚定。
每个人的业力都不同,比如声闻阿罗汉还要感受余业,消尽作为凡夫时未消尽的业力;而佛陀在成佛以后,在显现上还要感受前世的果报。在果报成熟于己身时,如果对中观空性有所认识,心态就会完全不同。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生活都不一定很顺利,但因为有了三宝的加持、上师们的恩德,以及空性的见解,在面对违缘时,你跟其他人会完全不同。即使世间人有权力、有财富、有才华、有美貌,而你什么都没有,但你心态上也会像获得了王位一样,感觉拥有了一切——当你有了空性的见解,会获得这种感受。
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观的时候,不能只是为了自己证悟空性,还要对众生有悲心。《中观庄严论》最后几个颂词中也讲了,当你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会对众生自然而然生起悲心。很多佛教徒已经懂得了万事万物——一切世俗中的法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但还有那么多的众生,一直漂泊在轮回中,一直执著万法为实有。从这个角度,会觉得他们很可怜。不仅如此,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对世俗显现也有所了解,不是一无所知,因此也能了解到世间成功人士的生活、他们所谓的快乐,等等。但就像持明无畏洲所说的一样,我们对世间福报并不羡慕,而且世间的一切,也确实没什么可羡慕的。
那么,我们羡慕的是什么人呢?是那些已经获得生死自在、无上智慧,并能够任运自成,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人。对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非常地羡慕、随喜和赞叹。虽然对世间的“盛事”,我们也很赞叹,也为众生感到开心,但这些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有的佛教徒都要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期许与祝愿
今天讲了中观二谛。不过,我没来得及准备很深的开示,如果讲得太深了,担心大家听不懂,所以有些专业词汇只是稍有提及。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定要先精通二谛,所以我们背的教证,二谛方面的居多,看的书也是中观方面的占大多数,之后再看因明、俱舍、戒律、密法等方面的书,其中密法也看得比较多。
学习五部大论的时候,我基本没有浪费过时间,在每一部论上都花过一定工夫,正因为这样,如今也跟很多道友结上了善缘。其实我自己可能也是似懂非懂,只是稍微会讲一点。对大家来说,懂不懂这些法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要真正懂得世俗是假的,或者说,“是假相”的这个真相是真的。
我祝愿大家都早日悟道,可以像《中观庄严论》中讲的一样,“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乘着二谛妙力的车,手里紧握着二理的辔绳,不断趋向菩提道,通达二谛理的修行人,就是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
我很希望每个人都能骑着二谛的骏马,手里握着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智慧绳索,“白云下面马儿跑”。当然,还要我们骑着马,否则如果只是马儿跑,你跟不上也没用。
通达二谛是很有意义的,它能让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否则,如果对二理什么都不懂,还自称是大乘修行人,是比较可笑的。这样的人不能算作真实的大乘行者。
从现在开始我也希望——当然不是强迫,在2019年,大家可以完成我布置的一个任务——自己学一部深一点的论典,就是今天传的这部《中观庄严论》。
这里有这么多班的道友,都在学习这部论,相比而言,好像外面的道友看书看得不多。我在西方的时候,发现西方人有一个优点,他们无论是坐飞机、坐火车,还是在医院里等待,都拿着一本书在看,特别喜欢看书。可是我们有些人,平常就喜欢上网看一些无聊的影片,还经常这样串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爱好。
从今天开始,希望大家都成为热爱学习的人。当然,每个群体都有各方面的工作要做,这是肯定的,像我们学院的各个部门,也都需要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但无论如何,我们的团体一定要是爱学习的团体。作为一个团体,如果团体中的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团体整体的学习氛围,那么,这样的团体是没有活力、没有灵魂的。所以,希望各个部门、各地的负责人都要爱学习。作为管家、辅导员、负责人,你自己先要爱学习,你所在的部门、团体才会有爱学习的氛围。如果主要负责人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每天谈论的都是吃喝玩乐,那么,这样的修行团体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
作为佛教徒,我们一方面要懂得世间的知识、通达名言谛,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达佛教所讲的胜义谛。如果想要如是通达,平时就要爱学习。
就我个人而言,不敢说自己特别爱学习,但确实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就算是以前放牦牛的时候,我也经常练习藏文。不过我很后悔,那时没有多学几种语言。如果那时我自学了五六种语言,现在听很多语言就不会那么困难,也不用找人翻译了。但现在也没办法,小时候确实没有学习过,而且,当时也没有那样的环境。不过,我希望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还是要努力。那天看到法显七十多岁还在学外语,我内心的触动很大。老菩萨们也可以从七十岁开始学外语,这是对大家的一个期望吧。
结语
今天讲的时间可能稍微长了一些,但也没关系。这堂课算是我今年讲的最后一堂公开课。在2018年,我很开心讲了很多法。我也特别欢喜,无论是空中的道友,还是现场的道友,我们所有人依靠一种因缘完成了很多课程。同时,特别感谢所有的工作人员,以及为每个课堂创造了各方面因缘的道友们。总之,对人与非人等所有众生,都特别感恩。
如果明年各方面因缘具足,希望可以讲“弥勒五论”中的部分论典,也可能会再讲其他法。我发现,如果是偶尔的开示,来听课的人会稍微多一点,如果是长期的课程,很多人就不是特别喜欢听。对这样的现状,我感觉有点遗憾。我希望佛教徒只要有时间,还是尽量听课,而且现在也很方便,不需要越过千山万水,也不需要跋涉到藏地、印度或汉地去求法。因此,如果有因缘,大家要好好学习,要爱学习。在冬天放假休息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修行和学习,因为这才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今天就不再多讲了,非常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