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传承及略释·第2课
2017年3月16日
我们今天继续念《中观四百论》的传承。现在从第六品开始念。今天不多做解释,把传承念了就很好了。
(堪布念传承)
我是依据《中观四百论讲解》来讲的。2000年左右我讲本论时,主要参考的是月称论师的注疏,还有其他一些祖师所讲的内容。当时学院的变动比较大,所以我讲得不算很细致,但后来感觉讲得也算可以。
行不善致堕恶趣
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
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第七品中的这个颂词非常重要。大多数凡夫人由于行持不善法而堕入恶趣。凡夫人所造的恶业特别多,即使即生中生活比较圆满,但命终也会因为造的业太重而堕入恶趣。
在座的各位,现在已经获得了人身,遇到了善知识,得到了大乘佛法,这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希望每个人即使不能百分之百行持善法,也应该在条件具足、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尽量行持善法、闻思修行。这是修行人最基本的准则。否则,如果造的恶业太多,不会有好的结果。
(堪布念传承)
烦恼无真实自性
有者于彼贪,有者对彼嗔,
有者于彼愚,故无可贪义。
这是第八品中的一个颂词,是说对于同一个人,有些人生贪心,有些人生嗔恨心,有些人生愚痴心。由此可见,所谓的烦恼并没有真实的自性。
这个教证很好,内容跟我今天发的微博类似——我好厉害哦,不过我不是抄的啊(众笑)。我在微博上写:“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一个人深深吸引你的特质,也许正是别人无法接受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模一样,很多事情也不可能用一种方式来完成。”就像刚才讲的,对于同样一个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因此烦恼的本体确实是不存在的。
(堪布念传承)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
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这是我们经常引用的一个偈颂。
(堪布念传承)
智悲光尊者说过:“非有佛亦不照见,非无一切轮涅基,非违双运中观道,离边心性愿证悟。”一切法不是“有”,因为连如来都没有见过,一切法也不是“没有”,因为它是一切轮回和涅槃的根本,而且这两种说法也并不相违,因为它超离了语言、思维的对境——祈愿证悟本寂实相之大圆满。
我刚来学院的时候,很喜欢这个教证,就一直在一个草坯房子里背。当时有一位秋吉罗珠堪布,好像现在不在学院了,他那时比较年轻,他走过来的时候,我就特意在他面前炫耀我会背这个教证,因为当时我才刚能背出来。(众笑)
《中观四百论》中有很多这样的教言,宣说了一切法不能说“有”的道理——如果说“有”,根本找不到任何理由,包括我们认为存在的身体、受用等等,其实根本都找不到。用《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中的道理去观察,一切法丝毫不成立,无论是从微尘组成的角度还是心识刹那性的角度去观察,再怎么观察都无法成立“有”。
但如果说“没有”也不准确,因为轮回、涅槃等所有法的本体就是我们的心,从这个角度应该可以说“有”。既然不是“有”也不是“无”,那会不会相违呢?不相违,因为它是超离言思的。所以,一旦真正证悟了大圆满、大中观的实相,就不存在矛盾。虽然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但这两者也不相违——证悟大圆满、大中观的时候,可以这样承许。
(堪布念传承)
得到传承之后,即使没有得到传讲的教授,通过自己看书、资料或听音频、看视频来学习,也可以给别人传授。如果想再完整给大家讲一遍,我不一定有时间。其实,我每次念传承的时候,都很想再讲一遍,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我在学院的三十年,该讲的法基本都已经讲了,到了晚年的时候,可能要着重在修行上了,我是这样想的。即使没有得到传讲的言教,但只要传承不断,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自己也可以给别人传讲。如果自己得过一个传承,比如圆满了这次的三节课,之后通过看书学习再给别人讲,是开许的。
(堪布念传承)
世俗谛中“有”,胜义谛中“没有”,任何一个法都是这样的。
(堪布念传承)
智者通达非有
或观我周遍,或见量同身,
或执如极微,智者达非有。
“或观我周遍”,有些人认为我是周遍的;“或见量同身”,有些人认为我的量如同身体一样大;“有者若极微”,有些人认为我如极微一样小;“智者达非有”,智者们通达我非有,即中观派的智者,最终将万法抉择为非有,这一点很重要。
大家学习中观的时候,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就会慢慢通达。以前我学中观的时候,德巴堪布经常讲:“到一定时候,不需要很高境界的实修,只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按照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的观点,进行剖析、观察,自己也可以真正通达这样的道理——一切法确确实实是空性的。”
对中观的道理,有智慧的人自然会明白。即使没有智慧、比较愚笨的人,通过中观推理来观察,也会了知并通达:“万法的本体只不过是如此,我们执著的任何事物、相续中产生的烦恼、每天为之奔波的生活,这一切在现相中都是如梦如幻的,而在实相中,则远离四边八戏。”
这里讲的“智者达非有”,智者们通达非有,大家要记住。如果前面的观点实在记不住,这一点也要记住。如果你真正通达了中观空性,你可以到处去说“我就是智者”,因为“智者达非有”,智者通达无我,通达了空性。
一切都可以说是存在的,但又是如梦如幻的。虽然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但无论如何,万法的真相就像中观里讲的一样,是无常的、空性的、无我的。这些道理非常重要,对人生很有意义。
这个道理并不是像有些人讲的“只有佛教里才这么说”。其实,这些道理并不是佛教“说”的,而是可以通过观察去证实的——你可以运用人类的智慧去观察,佛教所说的道理到底是不是万法的真相。不过,这对凡夫来说的确不容易。
虽然实相本来如是,但由于凡夫的境界与实相相距甚远,从未认识过实相的体性,因此一直迷茫、痛苦。而在树立了中观见解后,虽然修行人在显现上生活依旧,同样要吃饭、睡觉、走路,有个人感情、个人生活,但当生活发生变化时,他的表现会异于常人,因为他知道万法的体性本来如此。
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的大事情、小事情,乃至方方面面的很多问题,对懂得空性、无常的人来说,会变得很简单。我早上看了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下台的消息,她当时的表情很痛苦。我想如果她通达中观的道理,懂得万法无常,应该不会这么痛苦。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则新闻,所以只是看一看,不太会放在心上。但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面对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有时人们经常谈论起“那个人癌症晚期了”“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如果自己得了这样的病,却一点无常、空性的观念都没有,可能会特别难受,甚至会抱怨:“为什么偏偏是我得了这个病?我现在怎么办?”所以在生活中,的确需要空性观和无常观,这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
如果内容太多学不了也不要紧,今天只是念个传承,没有太多讲解。刚刚讲得比较详细的,就只有“智者达非有”这个颂词,所以还是要记住。
(堪布念传承)
结语
这样传法还是很好的,两三天就把一部法传完了,选里面的几个教证给大家讲一讲,你们也很欢喜:“我把《中观四百论》听完了,以后有机会传讲了。”不然,如果要传好几年,传承容易断,很难圆满。所以,以后一部法可以就讲两三天,这叫做“快餐传法”。
在世间有一定文化的同学,尤其是自认为很聪明的人,至少要把中观的三部论典好好学一下,然后看看佛陀的智慧与你自己的智慧有什么区别?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实相,以及万法无常、万法空性的道理,以你的智慧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与佛陀有什么差距?这样的对比很有必要。
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学术派,对知识很崇拜;另一种是修行派,重视修行,一般对理论分析不太感兴趣。还有一部分人,既有学术研究的意乐,也有实修的信心,能够把两者结合得比较好。我个人觉得,最好把实修和学术两者结合起来。
不过,佛教徒的根基也有差别,有些人只习惯不断地念“阿弥陀佛”,如果让他们用中观的三时推理,或者观察常与无常,会很困难。还有些人,完全只对理论感兴趣,对信仰、加持、朝拜等一律不相信,看不到其中的功德。实际上,我们不能偏堕一边,应该要取得平衡。
上师如意宝既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他对研究,包括讲话都非常谨慎,但同时又是一个实修派。他对实修的重视,对诸佛菩萨的信心,包括念诵咒语的精进程度,即使跟很多大德比起来,都有不共之处——他一生圆满念诵了九亿心咒。所以,跟他老人家比起来,我们真的特别惭愧。
作为上师如意宝的后学者、追随者,我希望大家既要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要有修行的信心,因为修行确实需要依靠信心。而作为一般佛教徒,也要如此。
今天念了十一品,还剩五品,下一堂课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