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传承及略释·第1课
2017年3月14日
今天我们开始念《中观四百论》的传承。本论是由印度的二胜六庄严中的圣天论师所造的。
二胜六庄严简介
南赡部洲出现过二大殊胜和六大庄严。六庄严指的是龙猛菩萨、圣天论师、陈那论师、法称论师、无著论师和世亲论师,而二殊胜指的是功德光和释迦光。为什么叫二胜六庄严呢?因为在以南赡部洲为主的人、天人、夜叉等世界里,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中观的创始者和弘扬者就是龙猛菩萨,而其密意和观点的弘扬者是圣天论师;唯识宗的创始者是无著菩萨,其密意的解释与弘扬者是世亲论师;因明的创始者是陈那论师,其弘扬者是法称论师;而戒律的弘扬者是功德光与释迦光,其中功德光是世亲论师的弟子。
将佛法的戒律、唯识、因明以及中观法门,广弘于世间的这些无与伦比的大德,是举世公认、众所周知的。这几位圣者都很了不起,对于他们的金刚语,在有生之年,只要眼睛能看到、耳根能听到、意根能专注或记住哪怕是一个偈颂或一段教言,都与他们非常有缘。
虽然现在的市场上,收录各种文化、知识的书籍非常多,但这些书籍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对今生有一些利益。而像这些大德所撰著的文献或论典,对一切众生的今生乃至生生世世都很有帮助,这一点非常殊胜、罕见。
《中观四百论》简介
今天在座的各位,可能有些人以前听过《中观四百论》,但没有圆满传承;也有些人从来没听闻、接受过这样殊胜的论典。
十多年前,我给大家念过这个传承,并讲解过《中观四百论广释》。时间大约是从2000年11月到2001年3月之间,地点在金刚萨埵殿,大约有700人参加。后来好像做了讲记,做得比较好,不广也不略。以前,法尊法师翻译过贾曹杰的一个注释,也是不广不略。
《中观四百论》可以说是瑜伽行派的修行法。对于《中观根本慧论》里龙猛菩萨的观点,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进行了解释。而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则对如何修持进行了宣讲。《中观四百论》的前八品主要讲世俗谛的修法,后八品讲胜义谛的修法。
不过,在学习这部论的时候,可能看不出其中有所谓的“修法”。因为我们所认为的修法,一般是让自己的心专注于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或念咒语等有缘或无缘的修法,也包括有现、无现的生圆次第的修法。
但实际上,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讲过,修法有观察修和安住修,而《中观四百论》中的修法就属于观察修,也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对每一个道理进行观察。按照论中圣天论师的方法进行剖析,才知道万法的本性是什么。因此,这种修法与平时大家所认为的修法,稍微有些不同。
这个星期二、四、六,我会用三堂课的时间把《中观四百论》的传承念圆满。大家应该重视这个传承,这一点很重要。人生很短暂,对于接受法要,确实需要重视。
以方便方法尽力学习
在二十一世纪,很多大德都认为,用几百堂课讲授某个法,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很难有时间去听闻。所以,在短短的时间中,先传一个传承,然后让大家自己听音频、看视频或者看法本。以这种方式慢慢接受法要,对真正想学习的人来说,并不是特别困难。现在有很多这种方便方法,有了这些方法之后,大家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去学习,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的课上以念传承为主,最后以《普贤行愿品》等回向文做摄持,这样的功德不可思议。
意苦与身苦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
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一般来说,大人物有精神的痛苦,小人物有身体的痛苦,这两种痛苦每天都折磨着世间人。我觉得这句话有甚深的意义。比如说乞丐,这些比较卑下的人,他们的生活要求很低,但还是有特别强烈的痛苦;而有权力、有财富的人,即使有几千万、几个亿,心里依然有很多痛苦。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离开此世、去往后世的时候,都是平等的,因此,死亡就像一条让众生回归平等的线。
有些人由于前世造了各种各样的恶业,致使今生非常贫穷,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的乞丐,虽然他们有如来藏,但暂时没有被开显;而有些人,今生福报非常大,可是死了以后,连自己的身体都带不走,依然只能赤裸裸地离开人间。对于这方面的道理,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比较明白。
学习确实很好,但学的时候不能钻牛角,否则,即使你学法多年,但到最后,对很多事情还是不能理解。现在有很多人就是这样,遇到一点点不幸,就抱怨:“为什么我会这样?”自己根本不理解。如果真正懂得一些世俗法、因缘法,不管是什么事情落到你头上,你也不会觉得不公平。
有些佛教徒一遇到事情就说:“啊!为什么别人不理解我?别人不理解还可以,连我的上师、道友、家人都不理解,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哈哈哈哈哈……”有些人的哭和笑根本分不清楚。
这里讲的是世间人的两种痛苦,心苦和身苦。
(堪布念传承)
刚才念的是第二品最后一个颂词的传承,即前天我刚引用的“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堪布念传承)
劝勉背诵颂词
学习因明、中观的时候,个别颂词一定要好好记。虽然全部都记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记颂词的这个学习方式很重要。有些人勉勉强强能够每天听课,但不习惯去记。
个别的颂词、教言,要先记下来,等过一段时间,再看看还记不记得,做一个观察。要想真正记住重要的词句,可能要反复记忆、观察好多次才能稳固下来。因为凡夫人的分别念比较重,要想让这些教言真正留存在心中,也不是那么容易。
(堪布念传承)
发菩提心之功德
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
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发菩提心的功德很大。如果造了一个由七宝组成、世间难以想象、非常高的佛塔,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个功德远远不及为度化一切众生所发的无上菩提心的功德大。第五品也讲到,即使发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它的功德也超越了建造佛塔的功德。
这几年学习了《入行论》等大乘经论之后,可能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发了菩提心。发心“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其中所谓的“度化”,是要让众生都成佛。虽然这个远大的目标对一般凡夫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但这种想法的功德确实非常大。因此,即使能力有限也要发大愿,要做一个大的决定。
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因此,所发之愿有朝一日会实现。希望在座的各位,要发起大乘的菩提心。当然,在发心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困难,会遇到一些违缘。所以,无论是为佛教做事情,还是做其他事情,起初发心的人比较多,但非常稳重地,能够坚持五年、十年的人,却非常少。
到今年,我在智悲学校已经发心十年了。昨天我跟一些老师说,到今年六月份的时候,发心圆满十年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让他们统计一下。去年,我给各地的发心人员发了一个法王的纪念品,非常珍贵。
用十年的时间去学习或发心,在我们的人生中,在大乘行人生生世世的修行中,时间不算特别长,甚至可以说非常短。但即便如此,对很多人来说,也难以坚持到圆满。就像在佛学院,有些人刚刚来报名,过了七天就不想待了,要走了。很多人是这样的,不仅有些佛教徒是这样,世间人更是如此。
现在世间人的心特别浮躁,很不稳定,做事情没有诚信,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变了,这也导致很多人的生活、婚姻、家庭等方面都不稳定。总之,这些现象与心态有关系,很多人非常喜新厌旧。
而作为佛教徒,尤其是大乘佛教徒,在有生之年,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度众生的信念都绝对不能退转。而且,自己对自己应该有一种鼓励,这是很重要的。
总之,《中观四百论》告诉我们:发心的功德非常大。
(堪布念传承)
处处皆所化
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
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对高明的医生、精通医术的人来说,世间的一切食物都可以作为药的原料。同样的道理,作为菩萨,什么样的众生都可以成为所化。就像母亲对生病的孩子会更加疼爱一样,作为菩萨,对可怜的众生、野蛮的众生,会更加悲愍、慈爱地摄受他们。
有时你会觉得你遇到的众生特别可恨,但实际上他特别可怜。人们经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反过来说,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菩萨是没有敌人的,对于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说,在你身边的无论是什么人,都是你的所化众生。高明的医生,可以把所有食物配制成药,同样,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所化。
以前我们讲《中观四百论》的时候,好像没有念藏文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