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根本慧论》传承及略释·第2课
2017年3月2日
最近我们共同学习《中观根本慧论》,这个星期六还有一堂课。下周讲法王的一首道歌,叫《瑜伽欢乐之歌》,是我翻译的。我还想把《入中论》的传承给大家念一遍,可能总共有四五堂课。如果时间充裕,再稍微讲一下《瑜伽欢乐之歌》;如果时间不够,就只念传承。最近学院在开“持明法会”,法会期间乃至整个神变月,我想把时间利用起来,主要通过念传承的方式,跟大家一起多学一些中观法门。
传承的重要性
今天中午,有个人问我:“为什么念传承?这要花很长时间。我只喜欢听课,或者自己买一本书看就行了。听传承有什么用?我始终不理解。”当时我没有解释,但很多人应该都有这个疑问,所以今天在此做个简单解释。
传承是很重要的。虽然自己买一本《中观根本慧论》来看,好像也可以,那为什么还要听传承呢?大家知道,佛陀宣讲的佛法本来就是一脉相传、代代传承的。另一个原因,我前两天也说过,要传法给别人,自己最好有传承,这样一来,来自传承的加持——智慧、能量,领受者自然而然能够得到,这也是其中一点。
还有一点,传承的表现形式是声音,声音也可以代代相传。比如,我今天传《中观根本慧论》,在座有100个人,100个人都听到了我的声音,然后这100个人又可以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又继续往下传……这样一来,就好像每位上师、高僧大德、成就者,他们最初发出的声音,最终传递给了我们。仅仅看一本书的力量,与这种声音的力量相比,还是有很大差别。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麦彭仁波切造完《中观庄严论释》后为大家传讲,他的声音最终传到了我们耳边。
声音的力量与加持,直接传递过来之后,我们所获得的加持、成就完全不同。可惜的是,有些藏地大德的著作已失传,没有传承了。我们正在编辑藏地一些伏藏大师、大德的著作,他们的弟子已没有能力再传下去。无论是灌顶仪轨,还是相关讲解,一旦失传,就只能自学,但这与有传承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就像自己学开车和老师带着学完全不同。
我认为通过直播完全能得到传承,但通过录音或光盘,我就不敢肯定了。我以前分析过,讲课的声音传入麦克风,转换成一种数字信号,然后再释放出来。这时,耳边听到的并不是我原本的声音,而是处理过的声音——声音经过转换、释放,最后被听到。
录音和光盘,都是记录、保存声音的载体。当存储后的声音被播放时,听起来和原来的声音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会以为听到了原来的声音。如果听到这样的声音就能完全得到传承,那传承就不严谨了。所以,一般来讲,给别人传法时,一定要当面传或让领受者与现场同步参与,这样的方式比较好。希望大家以后对传承要重视。
听传承的时候,也许你听不懂其中的意思,但传承的声音会留在你的阿赖耶中。从龙猛菩萨住世时直至现在,《中观根本慧论》的传承没有中断,传承的声音也一直没有间断。按照印度人的说法,声音是永恒的,可以一直传下去。龙猛菩萨的声音由历代大德传下来,传给了某位上师,这位上师又将声音传到你耳边,它就变成了你的一种“能量”。等你再传给别人时,其实声音的相续一直没有中断,它只不过是转化成另一种声音继续传下去。另外,像加持、灌顶的道理也与此相似。
如果我们不懂传承的重要性,产生怀疑也情有可原,但我们如果懂得这一点,甚至会为了求得一个传承而翻山越岭。我以前应该讲过,我和一个堪布为了听《功德藏》的传承,要跑到一百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听两三个小时传承再回来。虽然我们俩都很忙,但还是每个月去两次,坚持了将近两年。
总之,我们要重视传承。当然,如果对佛教教理不是很明白,有一些怀疑也可以理解。不过,以后还是应该多了解传承的重要性。下面开始念传承。
(堪布念传承)
空与不空皆不存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
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观行品”中讲,没有一个不空的法,既然没有不空的法,那怎么会有空的法呢?空的法也没有。中观的一些观察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推理。
万事万物没有一法不空,如果不空无有,那么空也不存在。在座有很多人认为空性就是空空如也,并认为有这样的认知就是获得了真正的觉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万法的真相不是有,也不是无。正因为如此,佛陀宣讲的这种空性见,能遣除一切见。如果将空性执著为单空,则很难对治。有些人在修空性的时候会说:“哦,心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如果认为空无才正确,不是真正的觉悟。这个道理是在第十三品“观行品”中的最后一个颂词讲的。
龙猛菩萨简介
《中观根本慧论》的作者是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出生时,看相的人说他只有七天寿命。有一个相师说:“如果为他供养婆罗门,可以活七个月;如果供养一百位比丘,可以活七年。”他的父母就供养了一百位比丘,为龙猛菩萨延续了七年寿命。七年后,他的父母觉得孩子的死期将至,没什么希望,但又不愿看到他死去,就让他流浪,漂泊四方。
龙猛菩萨在流浪时,遇到了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告诉他:“如果你出家,就可以延长寿命。”于是,龙猛菩萨选择出家,并最终通过修本尊见到了文殊菩萨,证悟了空性。当然,这样的人生历程其实是菩萨的一种示现。
在《楞伽经》《大鼓经》《法鼓经》等很多经典中,佛陀都有授记——未来佛法将由龙猛菩萨弘扬。龙猛菩萨在被文殊菩萨摄受之后,首先弘扬了戒律。当时的佛教徒在很多行为上出现染污,因此,龙猛菩萨的第一个大法印,就是弘扬戒律。随后,他在弘法中期宣讲了般若空性,以《中观根本慧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等中观六论为主,对大般若之法进行了弘扬。相关论典还包括《大智度论》等,此论在汉文中有,在藏文中没有。后来,龙猛菩萨得到度母的授记,前往印度南方,即现在的米积塔附近。
龙猛菩萨在印度时,无论是在菩提迦耶,还是在南方的米积塔,都为佛教做出了很多贡献。首先,为防止来自外道的各种损害,他为佛塔以及佛的遗迹做了大围栏,保护了一些建筑。另外,龙猛菩萨是密乘的八大持明之一,他把大圆满密法以及其他密宗教言传授给有缘众生。龙猛菩萨还造了《赞法界论》,弘扬第三转法轮,宣讲如来藏。
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明了龙猛菩萨的这些功德。也许有些人以前不太了解,会觉得龙猛菩萨与《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作者差不多,甚至觉得《三国演义》的作者更厉害(众笑)。但见仁见智,如果你这样认为,我也不否定你。
(堪布念传承)
离有亦离无
法王如意宝讲《中论》的时候,我们都比较年轻。我昨天看到一个视频,是以前我们辩论时的情景。我问旁边的人觉得这个视频怎么样,有一个人说:“当时堪布们的营养好像都不够。”(众笑)我就说:“你说得对。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学院的生活条件确实不太好。虽然当时我们是在苦行,但闻思修行很好。现在营养够了,但闻思修行不一定好。”《中观根本慧论》有很多颂词,当时我经常对这些颂词进行背诵、辩论和思考。在念传承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出一些营养不够的画面。
(堪布念传承)
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这个颂词讲的是声闻是否证悟空性的问题。在第十五品中,对以十大弟子中的迦旃延为主的小乘阿罗汉,佛陀宣说了有和无都要远离的道理。也就是说,单空并不是小乘的究竟观点,因为小乘也不承认有和无二边。所以,声闻缘觉也证悟了空性,但他们所证悟的境界,与大乘行者有一定的差别。
原来我们求学的时候,对闻思中观、因明特别有欢喜心,听中观、因明、俱舍等五部大论的任何一部,或者听密法,都非常珍惜。但现在闻思的人好像不是这样。当然,那时上师如意宝还在世,大家都觉得听闻这些法非常难得,而且那时的人也不太多。
(堪布念传承)
空性的功德
《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一般来说,没有福报的人,对空性连一点合理的怀疑都不会产生。如果对空性的道理,能产生一个合理的怀疑,比如“是不是空性”“应该是空性吧”,三界轮回就很容易被摧毁。
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讲义里讲过一个这方面的比喻。以前,有一个商人在罗刹洲迷了路,就有人跟他说不要去南方,但他对此有一点怀疑,因为他觉得去南方也许会有解脱的机会。于是,他就去到南方,遇到了一匹观音菩萨化现的骏马,名叫玛哈巴拉,他就骑着这匹马顺利地到达了南赡部洲。所以,如果他没有产生怀疑,就根本不会有离开罗刹洲的机会。
于此世间,大多数人整天都沉迷于实有的法,根本没有对空性进行过思维。如果我们对空性法产生了一个怀疑,就像中观所讲的那样——“万法应该是空性的吧?不是不空的吧?我用智慧来观察的时候,好像没有一个法不空。”即使产生一个这样的怀疑,也能摧毁三有,有解脱的希望。希望大家好好了解空性的功德,这一点很重要。
关于空性的功德,前一段时间我出门的时候,看了巴雪大师(清辨论师)造的《中观宝灯论》,里面讲了很多相关内容。这部论由巴雪大师以龙猛菩萨、圣天论师等很多印度大德的中观教言汇集而成。我之前本来想翻译,但内容好像有点多,所以后来只摘录出其中的个别内容。
读完这部论,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就是修学空性的人,一般不会被诸魔外道损害。修空性、修般若回遮,会有这样的功德。以前天人和非天作战的时候,天人通过修空性,获得了胜利。所以,你们和家人吵架的时候,可以用《心经》来回遮,如果能安住在空性中,不管是谁来跟你吵架,你都能战胜对方。不过,安住在空性中时,其实是不可能生嗔恨心的,所以我说的话稍微有点开玩笑的成分在里面。而且,你跟家人吵架的时候,如果真的进行回遮,对方就更不高兴了,对吧?
修空性确实有很多功德,我觉得其中最大的功德就是:修空性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不会有很多违缘,诸魔外道不能加害,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如果你们实在没时间修很多空性修法,至少可以每天念一遍《般若心经》。《心经》其实很简单,念一遍连一分钟都用不了。我试过,念《大自在祈祷文》刚好一分钟能完成,念《心经》用的时间更少。
有些人总说:“我的违缘大得很,我家里有违缘,单位有违缘,大环境有违缘……真是违缘重重,好痛苦呀!”而修空性的人会有很多顺缘,即使偶尔有一些违缘,这些违缘也会在很短的时间中被转为道用。所以,我们应该先以修空性为主,这是很重要的。
(堪布念传承)
观察“我”与五蕴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这是很尖锐的一个推理,是第十八品的第一个颂词,这个颂词很好。
如果“我”是五蕴,即变成有生灭的法;如果“我”与五蕴异体,“我”便不具足五蕴的法相。一般人都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但这个颂词告诉我们:如果“我”是五蕴,那么,由于身体是有生灭的事物,“我”也会有生灭性。但一般人都不会这样承认,反而认为“我”是永恒的。如果“我”与五蕴异体,则能推理出五蕴之外的“我”存在,而“我”却不具足五蕴的相,这当然也不成立。这种一体、他体的观察方法,以及离一多因、有无生因、大缘起因、金刚屑因等很多中观推理,都很尖锐。
结语
你们应该多学习中观。听说现在有很多人想学中观,但如果只学两三天,不长期下功夫,想通达中观很困难。不过,先定个目标也可以。现在有个说法“先定个小目标,赚一个亿再说”,所以,先把中观精通了再说。(众笑)
之前我们传《中观根本慧论》时有哪些人在?举一下手。不错。当时学得比较不错的人,不知道现在怎么样。
下面大家一起念《普贤行愿品》回向,这么多人一起回向的功德很大。虽然在学院开法会可能有点累,但还是要努力,因为现在是神变月,大家应该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