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宝鬘论》传承及略释·第3课
2018年3月1日
今天是传《中观宝鬘论》的最后一天,我们这次用三天的时间给大家念了传承,采用的方式叫做“讲传”。
前一段时间我在一个学校里,讲过藏传佛教几种不同的传传承的方式:边讲边念诵的方式叫做“讲传”;如果没有解释,直接从头到尾全部念下来,取讽诵之意,叫做“诵传”;还有“独传”,即单独给个别弟子传授,比如传一些实修的方法,等等。这次我们选的方式比较简单,可以叫做“讲传”,边讲解边传授。
不同人对待传承的不同态度
传授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比较专注。不过有些人跟我说,昨天听传承的时候,本来好好地听着,后来就睡着了,醒来以后发现《普贤行愿品》都念完了,屏幕也待机了。但有时候也没办法,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每个人听课的情况都不同,尤其是在国外的一些道友,与我们这里有很大的时差。像我去过的东南亚、北欧、美国等地的道友,听课的状况都不同。有些道友是在当地时间的凌晨两三点钟听课,从开始学习到现在一直坚持下来,他们这样的行为非常不一般。因为对我而言,再深、再好的法,如果让我凌晨两三点钟听,也非常困难,所以这些道友对法的希求心很稀有。
这次三天的课,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我也发现:有些人非常重视这个传承,非常重视听课;也有些人只不过是听着玩而已——刚开始的时候来一下,到了中间,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就不听了;还有人在我讲课中途才上线听课,这或许跟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有关,也可能是有人在我讲到一半的时候,才想起来看一看。
传法不像看节目,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即使是看节目,如果中间才开始看,也没办法看懂。比如,我们看春节晚会的某个节目,如果没有从头开始看,而是中间才看,就容易看不懂了。所以,以后你们在网络上听课,最好把课前念诵全部完成,如果实在没办法参加念诵,也可以在正课开始的时候听。开始的时间是比较确定的,一般是每天晚上八点钟正式上课,八点钟之前是念诵。上正课的时间是八点到九点,我尽量把时间控制到一分钟都不差,准时上课、下课。
在正式讲第三节课之前,跟大家说了一些事情。今天我们从第五品开始传授。
第五品 僧俗学处品
谄为极虚妄,诳即心不正,
嫉以他德忧,悭畏舍施性。
这里讲了嫉妒心、谄曲心,下面会讲七种傲慢、五种邪淫。这些过失,需要在生活和修行中去发现和改正,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些内容,在《俱舍论》《智者入门论》以及《中观宝鬘论》的讲义中讲得比较细致。
我希望通过这短暂的三节课,给大家创造一个缘起。我再三地说,接下来的一年中,给大家布置的任务是自己看《金刚经》和《中观宝鬘论》。年底的时候,提醒我问一下谁看了,谁没有看。一些佛教徒,可以好好对《中观宝鬘论》和《金刚经》做一些专门研究,反反复复翻看各种讲义。
如果选择研究《中观宝鬘论》,不一定很容易。不过,我这次选讲的颂词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因为这次听课的人比较多。但本论中也有一些讲空性的颂词,会比较难懂。也许难懂的地方,跟你现在的心态不相应,但你不要因为这部分内容接受不了,就把所有内容都舍弃。如果因为一部分内容不懂,就认为这部论跟你没关系,是不应该的。
其实,学任何一个知识,想把所有内容都掌握、应用,是不太可能的,就像上小学、中学、大学时,一本书里也只有一部分内容特别适合你。比如,学物理学、化学,或教育学、心理学时,你可能会觉得某一部分内容跟自己很相应,但大部分内容跟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这时,你不能说这个课程没有用,不应该这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内容是你感兴趣的,有些是不感兴趣的,这很正常。
以前我在读师范学校的时候,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对教育学不太懂。我有一个同组的同学,他对教育学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商量,考试的时候,他多看教育学,我多看心理学,各自复习、背书,然后等考试的时候,互相提供信息,因为要全部复习的话,有一定困难。
到了考试的时候,他写完答案以后就往我这边放,我就这样看。我把心理学写完以后也往他那边放,他也这样看,结果却被老师发现了,所以那次考试他成绩不好。他除了自己的两个专业课以外,其他科目也没考好。
其实,所有知识都很好,但每个人的根基、风脉明点、心态和业力都不同,所以,有时候对一些内容,会存在确实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等情况。不过,对佛教教义,最好还是全面去了解。当遇到不感兴趣的内容时,不要以各种理由放弃学习。
实际上,佛教教义涵盖了很多领域的知识。昨天我跟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进行了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俩有很多观点不谋而合。
佛教真的很伟大。心理、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内容,在佛教里都可以找得到。而且佛教中所讲的道理,可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它提供的理由、证据非常圆满,蕴藏的智慧非常尖锐。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佛法的智慧无法言说、不可思议,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今天我必须念完,不然,明天可能就不太方便了。但今天也不能结束得太晚。
说过即他错,再三而重复。
如果对个别人的做法看不惯,再三地讲对方的缺点、错误,是不合理的。古人的观念也是这样:“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如果说别人的过失,说明自己是恶人;如果说别人的优点和功德,说明自己是善良的人。所以,“静坐常思己过”很好,不应该揭露或宣扬别人的错误。因此,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要尽量观清净心,不要总是揭露别人的过失。
声闻乘中说,声闻有八地,
如是大乘中,菩萨之十地。
这里是讲菩萨从第一地极喜地,直到十地之间,每一地不同的功德。《入中论》里讲的菩萨十地的功德,与这里的讲法比较类似。
三地名发光,智放寂光故,
禅定神通起,永尽贪嗔故。
菩萨到第三地的时候,贪心和嗔心灭尽了。
有些人会问,自己修了这么长时间,贪心和嗔恨心怎么还没有灭。其实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你看这里讲了,贪心和嗔心是到第三地才灭尽的。而有些最细微的习气,到十地末位时还有。所以,连资粮道都还没入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太高,贪心、嗔心没有灭是非常正常的。不过,即使有贪嗔痴,也不要后悔学佛,更不要扯自己的头发、吃安眠药,这些都是不行的。
(堪布念传承)
看过五道十地的功德才知道,自己现在还不可能达到那种境界。所以,不要认为学佛了就是得地了。
现在有些人出家后,就认为出家人不应该有烦恼,如果学佛以后还有烦恼就觉得学佛没用。其实,佛教对出家和学佛并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就像你读书,到国外去留学,并不意味着你把国外所有知识都全部精通了,不是这样的。
一日三时诵,如此二十颂。
诸佛正法僧,以及菩萨前,
恭敬皈依毕,顶礼应供处。
在昼夜六时中,要经常念这个偈颂。常常在三宝面前顶礼、做供养,是很重要的。所谓的供养,不一定非要供养一位出家人,但一定要在心里对佛表示一种恭敬。我昨天也讲了,自己可以造一些佛像,因为在获得人身时有这样的因缘,对我们来说非常难得。《胜出天神赞》中也讲,如果我们用真实、欢喜、虔诚的心来礼佛和供佛,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我们用怀疑的心去行持,功德也非常大。
今天我遇到的一些人,看起来对佛教有点怀疑。于是我想起了《胜出天神赞》里的教证,就跟他们说,用怀疑的心来想三宝,功德也很大,他们听了之后,马上就欢喜起来了。《妙法莲华经》中也讲:“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乱心——不一定是恭敬心,也不一定是欢喜心,只是以散乱的心、蔑视的心,在寺院中结下因缘,对自己都会有利益。
我发自内心地觉得人身非常珍贵,哪怕是学得不好也很珍贵。有些人说:“我学得不好,今天要重新做人,真的是太惭愧了!”其实,遇到佛法之后,自己能对一些事情生起惭愧心,非常不容易。如果投生在地狱、饿鬼、旁生或边地,可能连一个惭愧心都不会生起。所以在今生,可以拥有善念和惭愧心非常难得。
我们应该经常对佛陀顶礼、皈依,这样做会有很多功德。《增一阿含经》中也讲,顶礼佛陀会获得五种功德,比如相貌端严、声音美妙、财富圆满、转生于贵族家庭、将来获得人天善趣。在即生中,有些人的福报、财富等各方面都很圆满,而有些人做什么都很困难,这正是源于过去所造的一种无形的业。对这些因果我们不得不相信。如果能够相信这一点,那么,为了自己以及其他有情生生世世的重大利益,应该要学会取舍因果。
我们要经常发愿,于未来的所有世间,在生生世世中,听到我的名字、想到我、忆念我,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都获得一切快乐,无有任何损害。愿我生生世世,连众生的一个毛孔都不要损害,不要给众生带来恐惧、威胁和痛苦。之所以要这样去发愿,是因为我们的一些行为难免会直接或间接给众生带来痛苦。
现在很多人经常讲要孝顺父母,但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懂得方法,反而经常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教育父母。这样做会让所谓的孝敬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才是最厉害的教育学家。所以,如果你教育父母,他们根本不会接受,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你永远都是他的学生。
现在有些人稍微有钱、有能力了,就经常试图控制父母的思想——“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但这并不是一种好方法。应该让他们在晚年时,过得平安、健康、快乐、自由,最好可以学习一些佛法。如果老一辈的人不那么容易改变,思想见解如山王一样稳固,实在不想学习佛法,那就随缘,不要让他因此天天痛苦。
我看我们很多人,一方面对父母家人比较照顾,但另一方面,好像又不太会跟他们相处,总是想教育他们。但我们作为“学生”,是永远没办法说服“老师”的。就算父母是农民,一个字都不认识,孩子是博士后,情况也是如此,因为在父母眼里,他永远认为孩子是他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随顺。
要像《入行论》里一样发愿,连一个众生的汗毛孔都不要损害——不要损害众生,应该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发愿。我在杭州翻译无著菩萨的《入行论释·善说海》时,是2003年。在这部论后面的部分,有几个偈颂非常著名,藏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都经常念诵。总之,我们一定要依此发愿:凡是我见、闻、接触的众生都获得快乐、无有痛苦。
后面的内容不太多了,今天应该可以完成,没问题。
(堪布念传承)
纵有一含识,未得解脱间,
我虽得佛果,誓愿住三有。
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没有得到解脱,即使自己得到了佛果,也要发愿继续住在三有中。《地藏经》中也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些都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一种发愿。我们自己也应该经常这样思维,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我始终都不愿趋入涅槃。汉地的早晚课里也有这样的发愿。
善知识法相,略说当了知,
知足悲具戒,有除烦恼慧,
彼等若教诲,汝应知恭敬。
此处简略宣说了善知识的四种相。昨天讲了选择人才的标准,而选择上师,也有一定条件。否则,如果看到一位上师就去依止,可能今天去的时候还好好的,明天就不一定怎么样了。
现在有很多人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很在意,比如病人筹款的信息是否真实,发布的慈善信息是否属实等等,很多人都很谨慎。依止上师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如果你只是因为听说哪位上师前世是什么人就去依止,也不一定合理,因为佛经里并没有说要以上师的前世来决定是否在今世去依止他。
佛经里把依止上师的要求讲得很清楚,此处也讲了作为上师的条件。第一个条件,上师不应该贪得无厌,要知足少欲,不能总说自己需要多少财物、黄金,等等。第二个条件,上师的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都要清净。第三个条件,具有慈悲心,悲悯众生,对自己的家人、身边的人都是如此。其实有时候一看到某位上师,就会觉得他具有慈悲的相。第四个条件是最根本的,就是具有断除烦恼的智慧。以上四点是龙猛菩萨安立的善知识的法相。如果是具足这四个条件的上师,就可以恭敬依止,如果不具足就最好不要依止。
你们可能记得《入行论》里讲了善知识的两个法相,并教诫我们,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要舍弃上师。“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上师的两个法相是什么呢?一是要精通大乘教义,二是清净守持菩萨戒。
今天我们学的这部论,大家至少也要懂一些,如果不懂,虽然听传承也有听传承的功德,但还是不够。如果你能懂得刚才讲的道理,那么,你在选择善知识和上师的时候,就可以看看他具不具足知足少欲的功德,具不具足清净戒律的功德,具不具足慈悲心的功德,具不具足断除烦恼的智慧。
其中最后一点最为重要,因为如果上师没有断除烦恼的智慧,就无法指引弟子断除烦恼,那么,可能也解决不了其他事情——或者只能帮忙打个卦。但打卦自己可以打,算命自己可以算,网上也有很多算命师。因此,作为上师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有遣除烦恼的智慧,另外,还要对众生生起真正的慈悲心,并具有戒律清净、知足少欲的功德。
《入行论》中讲的精通大乘佛法、清净持守菩萨戒,这两个善知识的法相,以后大家在遇到上师时,也可以用来观察。
之前开度母法会的时候,很多人的脖子上都戴着我们结缘的念珠,这是一种收获。这次听课,也要有一些收获。以后我问你听没听过《中观宝鬘论》,你说听过,我就会问你,如果听过,其中讲的善知识的法相有几条,是哪几条。有些人可能回答不了,就说:“我没有听过,不好意思,当时因为有工作上的事情,刚好在出差。”现在在现场的人,不知道到时会不会这样说。
《大乘十法经》里讲:“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意思是说,鸳鸯存在可以推知有水,有烟可以推测有火,而菩萨也可以以相来了知。前一段时间,我把藏文教证与汉文《大藏经》里的《大乘十法经》进行了对照。这个教证说菩萨能够以相来了知。
其实善知识也要以法相来了知,比如内心柔软、知足、具有智慧等,可以用这些标准来观察。好比在一个企业里,要评选出一两个人,那就要通过观察。我昨天讲了巴菲特选人时观察的四种相,其实依止一位善知识之前,也要做类似的观察。依止之前,自己应该像“特务”一样,慢慢观察,从侧面了解,从正面了解,从各方面了解。
一旦真正依止了一位上师,无论如何,都不要换来换去。如果经常换上师,这三年依止这位,那三年依止那位,这样做不太好,因为人生是很短暂的,来不及让我们换很多上师。所以,如果真正遇到了一位善知识,一生中没必要换来换去。频繁更换上师,不如法,也不合理。因为依止上师,不像世间交朋友——我喜欢你的时候就在一起,不喜欢的时候就分道扬镳。在佛法中,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因为佛法与世间法的行事方式不同。
此法非独为,国王一人说,
亦欲如应利,其余众生说。
《中观宝鬘论》并非单独为乐行国王而宣说,其实也为其他众生而宣说。只要对众生有利,无论是当时的众生,还是未来的众生,龙猛菩萨都会平等地宣说。因此,对其他众生,也有宣说的必要。
从当时的显现上,龙猛菩萨是对国王一个人说的。不过,像世间领导传达精神一样,虽然只对少部分人讲了,但领导的思想,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同样,龙猛菩萨的教言,虽然当时只传授给了乐行王,但从那以后,作为后学者,都要去学习这部论。
尤其是在座的各位,也要去学习。在学院中,以前有很多法师都宣讲过这部论,这对大家的学习非常有帮助。世间大多数人对增上生、决定胜都不了解,一点佛法基础都没有,对这样的人直接讲空性、禅宗、大圆满是没有办法的。但如果始终停留在讲解人间佛法的层面,对空性、解脱、菩提心等方面都不涉及,不敢提升高度,也是不行的。所以,对修行人来说,没有必要偏堕一边,而应该兼顾两者——智慧与福德双运是很有必要的。
结语
《中观宝鬘论》是日称译师依据印度三个梵文版本翻译的。《入中论》也是这位译师翻译的。
我现在心里一直惦记着《维摩诘经》,唐玄奘和鸠摩罗什都翻译过这部经,目前共有三种汉译本存世。我这次准备用鸠摩罗什的译本来讲,其他的一些资料可以自己找来参考,像网上就有《维摩诘经》的注释。
我们在学一部经典或论典时,自己可以提前准备好参考书。原先在学院讲课的时候,都是我们统一给大家准备法本,但现在可能没办法,因为网络上有这么多人听课,也不好准备。所以,大家如果要学这部经,不仅仅要准备经文,还要参考一下古大德或当代高僧大德的讲解。其实,准备学习资料的过程,也能体现你学习佛法的态度。
传《维摩诘经》的时候,我准备跟以前一样,每次讲之前先念藏文传承。这次《中观宝鬘论》的传承,如果你们没有断过,以后可以说自己在哪里得过传承,可以给别人讲,也可以自己研究。有了这部法的传承,可以像中医说自己有很多窍诀一样,说我得过这个法,得过这个传承。
再说一下,传《维摩诘经》的时候,我准备用鸠摩罗什的译本来传。传讲时间前面也讲了,大约三月中旬开始,每天讲一个小时左右,一个星期讲两堂课,分为三四个阶段来传讲。第一阶段从三月中旬到五月中旬,第二个阶段可能从年底开始,具体时间现在还没确定下来。
在我自己的生命中,对传法这件事情应该是比较重视的,可能对其他事情都没有这么重视。今天在座的各位,听得非常认真,传承也很圆满。从我个人的角度讲,在这三天当中,我也把《中观宝鬘论》的传承全部奉献给了大家。希望以后有机缘的时候,大家可以好好弘扬这部法。即使没有什么机缘,你也可以在临终时给别人传一遍,传给你的孩子或个别佛教徒。在藏地就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你有某个法的传承,等机缘成熟的时候,你就可以把相续中的法给别人传一遍。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些有很多弟子可以传法,也有些虽然有很好的传承,但没有找到可以传法的人,甚至连子孙也没办法作为传承人。不过一般来说,还是要把法宝传给后学,就像世间人家里的古董、财宝,家里人都很重视,都想传给自己的子孙。
对于智慧方面,大家要予以重视。以色列人有这样的做法,如果孩子从小对钻石、金子特别重视,父母就会告诉孩子,有比金子更有价值的东西。孩子就问爸爸、妈妈到底是什么东西,父母这时就告诉他是智慧——比金子更重要的就是智慧。这样一来,孩子从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观念呢?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今天给这么多人念了传承,我也很欢喜。我发自内心地跟大家说,希望你们当中的一些人,以后可以把佛法延续、弘扬下去,让真理不断地传播。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好好地弘法利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