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精通如海之教言,然师修于顶上依信心,热泪盈眶而祈祷,即已获解脱道大行者。”虽然不是通达浩瀚无边之经论的智者,但是能够经常将上师观于头顶上,而依靠不为外缘所转、坚定不移的敬信心依照上师的言教奉行,这无疑是已获得解脱道之人,也就是第一类中等修行者。
信中云:“虽未以无缘见离束缚,然珍宝菩提心遍心中,行持他利无有怯懦心,饶益他众宝珠大行者。”虽然未如理获得正见,可是相续中却生起了珍宝菩提心,并具有饶益他众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像广泛利他的摩尼宝一样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二类中等修行人。
信中云:“虽未如理修持胜乘法,然而四种灌顶誓言花,恒时敬如顶饰般守护,即速解脱三有大行者。”虽说未能如理地修持胜乘密宗的生圆次第等法门,但是,当得受了宝瓶、秘密、智慧、本智四种灌顶时,却能认真严谨、如理如法地守护所承诺的所有誓言与戒律,这样的人称为速得解脱道的伟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三类中等修行者。
信中云:“虽无成办他利慈爱心,然而听闻无垢教言后,谨小慎微取舍业因果,即断恶趣险门大行者。”这里讲的是,发菩提心后虽未真正步入大乘道,但能弃恶从善,如理取舍善恶者即是断绝恶趣之门的伟大修行者,也就是第四类中等修行人。这四类修行人当中的第一类重视恭敬心与信解心之人与最后一类以虔诚的信心如理取舍业果的修行者分别是中士道与小士道者,他们只是很好地修炼自心,却未能具备菩提心。中间的两类修行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说具备了这一基础,但却未真正进入密宗。后者称为得受入密的灌顶的两类中等大修行人。
信中云:“如是彼等称入佛门者,具有证悟之士当了知。”意思是说,第一类与最后一类中等修行人步入了总的佛门,中间的两类修行人已进入了大乘道之门。
信中云:“入于自己所信解之道,为令他众生起定解受。”此处所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对哪一法门有信解,就相应入于哪一道中,并且为令他众生起定解而应机施教,劝说他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