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善男信女语讲解·第2课
2024年5月28日
下面我们继续讲解门措上师的教言《致善男信女语》。
我翻译的《白莲花·门措空行母传》应该发到每个人手里了,希望各个班的道友都能看一遍。请教务科定个截止时间,在那之前每个人都要看完。以前我们在专业课程之外,也曾把《色拉康卓自传》《空行母益西措嘉传记》等作为附加的阅读资料。门措上师的这本传记非常重要,今年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译出了汉文版。昨天我参加一个颁奖仪式,有位活佛说:“你翻译得真快。”我也这么觉得,而且我还同时在翻译其他内容。既然我好不容易翻译出来了,希望你们至少学习一遍,各班堪布堪姆看看用那种方式比较好。
大德们在世的时候,我们应该怀有信心。如果对身边的上师、道友没有清净心和信心,等失去机会的时候,再想重新树立信心,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因缘。表现上这些大德们可能和普通人一样,也要吃饭,也会生病,但实际上他们身上确实有很多我们难以企及的特质。比如念咒语,我们念40万遍就已经觉得很不错,但他们一年之中、一生之中念诵的数量常人根本无法想象。再看看心性,我们以前试过在一百天控制自己不发脾气,当时很多人都没坚持下去,而门措上师这么多年来从未对任何人发过脾气。要做到这点其实是很难的。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亲戚说自己在修慈悲心、修安忍,天天都打坐。可他的妻子告诉我:“虽然他天天打坐,但越修脾气越大,好像整天都在修嗔恨心,真不懂他到底在修什么。”可见,对许多人来说,控制脾气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门措上师从来都没有发过脾气,这不是我夸大其词,传记中她的侍者和其他许多人都可以证明。我在传记引言中也讲过,这是极为罕见的品质。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发脾气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在和上中下级的各类人接触时,不要说一辈子,就算一百天、一个月、一天之中,也未必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虽然显现上与寻常人无异,曾经看上去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放羊小女孩,但门措上师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女性大德。她的人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在修行上还是在其他方面。且不提现见诸佛菩萨之类的超胜境界,光是从不发脾气这点就让我们远远不及。一个人怎么会没有脾气呢?刚开始我也有点怀疑,是不是弟子们故意夸大。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接触,确实发现门措上师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不悦之语。
大家都知道,一起出差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都容易引发彼此的情绪。平时道友间在学院里还能相安无事,但一起出去朝趟山,可能就闹别扭了。在我们藏地,一群人相约去拉萨朝拜觉沃佛,路上闹得彼此互不理睬,最后分道扬镳,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所以,门措上师就是这样一位大德,在她的传记中,即使在看似普通的一些字里行间,也可发现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共之处。虽然我们不一定能达到她那样为大众灌顶传法的境界,但是在这个女性居多的道场里,大家应该把门措上师视为一个榜样。
男众修行人也应意识到,有这样一位值得学习的女性大德。我们不说其他,单看一些堪布和长期修行的男众,他们天天修大悲心,但有没有这样的境界呢?有时我一对照自己,会生起一种惭愧心,因为我无论是对身边的人还是在课堂上,时常也会带着情绪,表达不满。然而,门措上师以前在课堂上给大众传过很多法,她老人家总是安住在非常平静的状态中,从来没有情绪起伏。
现在大家都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而佛法对情绪管理尤其有效。这次我们学习门措上师的传记,对自己的修行应该会有些帮助。今年我们安排的课外阅读,上半年就是这部传记,下半年我们再看看还有什么其他传记可以学习。这些传记篇幅不长,大家应该认真学习。
乙二(出世间法教言)分二:丙一、断恶;丙二、行善。
丙一(断恶)分二:丁一、造恶受苦;丁二、断恶受乐。
丁一、造恶受苦:
于罪恶当多警惕,伤害弱小旁生命,
盗夺毁誓虐父母,现世亦受多报应。
世上的恶业有许许多多,包括佛制罪和自性罪。对于所有罪业,我们都应当小心警惕,尽力不造,尤其是杀生。大部分旁生相较于我们人类非常弱小,它们没有太多自保的方法,而我们人类手握各类武器,通晓种种捕杀它们的技巧。即便看似强大如大象、老虎、豹子,在人类的手段面前也是弱小且脆弱的。杀害这些生命,是严重的杀生行为。
此外,世间还普遍存在盗窃、抢夺、违背誓言、不守承诺等等行为,甚至有虐待父母的恶劣行径。这些恶业会招致极其严重的果报,一旦造下,不仅会在来世承受无尽的痛苦,在现世中也可能立刻感受报应,也就是所谓的“现世现报”。
因此,我们应该远离杀生的行为,对待父母也应当恭敬孝顺。有些经常打猎的人,最终往往自己也会丧命于刀兵之下,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极其可怕。记得我小的时候,那时正赶上拆除寺院。炉霍有座寺院在树林里,屋顶上有法轮和双鹿的塑像,十分牢固,怎么也拆不下来。后来有个人想了个办法,他用绳子绑在鹿像的头上,大家一起使劲,就把塑像给拽下来了。当时人们还夸赞了他。可没过几天就出了意外,这个人在外面放牛的时候,正遇到有人打猎。那个猎人把他错看成一头鹿,一枪就打死了。后来听猎人说,他当时真真切切地看到有头鹿从草丛里跑出来,所以才开的枪。这就是现世现报,确实非常可怕。
《杂宝藏经》中也讲过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老妇只有一个独子,儿子非常叛逆,有一次发脾气抬手打了母亲一下,结果当天外出就遇到了贼人,把他的那条手臂砍了。历史上有很多的这类现世现报的例子。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地守护三门,不造恶业。
当然,有些人也许会在无意之中造下一些恶业,无心之失虽有过患,果报不会特别严重。但如果故意虐待父母、损害上师和道友、对三宝不恭敬,这样的行为就会有非常可怕的后果,不仅多生累劫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痛苦,今生当中就有可能遭受报应。以前那个动荡时期,很多人觉得根本没有因果法则,对三宝所依肆意摧毁,但这种行为往往在不久之后就招致恶报。
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在这方面尤为注意。现在的人大多是半路信佛,我比较担心他们是否真有因果正见,因为有的人即使表面上自称相信因果,但很难说内心深处对方方面面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时常扪心自问,虽然自己已经皈依、已经受居士戒,或者已经穿上了佛陀的袈裟,但是否确实发自内心对善恶有报的因果规则有坚定的信心。如果没有的,那不仅无法企及大圆满、大手印等高超境界,就连佛教徒最基本的标准都未必能达到。我们为什么要在修五十万加行前要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四种厌世心?如果对因果不虚的道理没有定解,后面的修法境界很难真正生起来。
因果确实值得敬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造过许多罪业。上节课我们也讲过,年轻时如果犯下过错,晚年难免悔不当初,而年轻时如果没有造下任何恶行,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就能活得心安理得。我们这里有些道友从小学佛,还有些人在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就已经出家了,他们可以说都很有福报,毕竟生活在这个佛学院里,不会造什么严重的恶业,也不会业际颠倒,修行很容易善始善终。相对而言,社会上大部分人就没这种福报了。
有的人在学佛之前无恶不作,但后来能够回头反省,自我改造,现在成为了很好的修行人。可我也担心他们回到社会上,会不会迷失心智,又开始践踏因果,这样就太可怕了。所以,大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祈祷莲花生大士,让自己在这一生中不要像着魔发疯般生起邪见。邪见一旦生起,什么恶业都有可能造下。我们要经常这样祈祷。
丁二、断恶受乐:
同种人类所需求,中等食财拥有时,
不积罪业守因果,如是今生来世乐。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一员,需求其实都差不多,只要有中等水平的饮食和财产就足够了。占有太多资源也会导致祸患,许多特别富有的人,最后往往为财富所害。但如果生活过于匮乏,吃不饱、穿不暖,也非常痛苦。其实我们真正所需的是不上不下的适中条件。就像现在的中产阶级和中小企业,处于一个社会的中坚位置,拥有维系自己生存的能力,这样就已经足够。人在适度拥有时应该心满意足,不能膨胀欲望,更不能积累罪恶,一定要恪守因果法则,保持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今生快乐,来世也会幸福。
我们平时要重视行善积德。有些人可能觉得,行持善法好像没看到什么效果,所以没必要行善。其实并非如此。《成实论》讲得好:“行善见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意思是说,如果行持善法,反而发现自己受苦,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因果,只是因为善业还没有成熟。一旦善业成熟,必定会感受快乐。“行恶见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反之,如果心地恶毒的人过得很快乐,说明恶业尚未成熟,一旦恶业成熟,终究要感受痛苦。这个教证大家应该记住。有些人可能会怀疑,为什么某某人皈依了佛门,还是生了大病,某某人无恶不造,但是过得很好?那其实是因为他们正在造的业还没有成熟,等到成熟的时候,善恶因果是不会错乱的,一定会如实应验。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适中的生活,自我克制,远离恶业。虽然有些时候因为相续中的无明烦恼以及前世的业力,似乎会不由自主地造业,但不论如何,一旦造了恶业必须立即忏悔,以后尽量不再造作。大家都要发这样的誓愿。
以上是断恶方面的教言。
丙二(行善)分二:丁一、修行信心悲心;丁二、修行解脱法门。
丁一(修行信心悲心)分二:戊一、略说;戊二、广说。
戊一、略说:
善法行为虽众多,正法精华唯信悲。
虽然佛陀在佛经中讲述了众多的善法行为,宣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但归根结底,所有正法修行的核心在于修持信心与悲心。这两者是最为重要的。这是略说。
戊二(广说)分二:己一、修行信心;己二、修行悲心。
己一、修行信心:
信心坚稳不动摇,无误获得微妙法,
虔诚祈祷一本尊,积数持诵一咒语,
不紧不松坚定信,关键时刻定救护。
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大智度论》中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心就像手一样,有了手才能在山上挖掘宝藏;若没有手,即便山中有宝藏也无法取得。同样,有了信心,我们才能获得佛法的宝藏;若无信心,则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因此,当信心坚固、不动摇、不退转时,便能无误地获得微妙的正法——大慈大悲佛陀的教法,唯有通过信心才能得到。
我们对上师有信心,就会从上师的教导中受益;对某部经典有信心,就会从这些教言中受益。包括密法,只有依靠信心,才能真正契入其中的深义。这就是为什么《大圆满前行》在讲皈依前要先强调信心,《如意宝藏论》中也专章阐释了信心的重要性。
我们有了坚定稳固、不被他夺的信心时,才有机会获得妙法的利益。拥有了这样的信心后,接下来如何修法呢?应该虔诚地祈祷本尊,例如文殊菩萨、莲花生大士或阿弥陀佛,并且一心一意持诵咒语。诵咒非常重要,正如华智仁波切在《初中末善语》中所说:“观音一尊集诸佛,六字一咒集诸咒,觉心一法集生圆,知一普解诵六字。”观世音菩萨是诸佛的总集,六字真言“嗡玛呢巴美吽”是所有咒语的总集,而菩提心则是生圆次第的总集,了知一法遍能普解一切,应该以这样的信心来持诵心咒。我自己常常对正在讲的法充满信心,但过段时间就抛之脑后了。大家应该长期坚持修一个法门,对哪位本尊有信心,就多念他的心咒。念诵这一个咒语的时候,其实就摄集了其他本尊的咒语,所以一咒可以代表所有咒,能这样观想是最好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依靠信心长期祈祷一位本尊、修持一个法门、念诵一个咒语,可以念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亿遍。有些道友已经完成了几亿遍心咒,这是很好的。持咒和修本尊时心态不应过紧或过松,初学者不必日夜不停地持咒,可以适当放松,无论闭关或是其他形式的修行,都不要让自己太过疲惫。有些上师在这方面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世间法,比如长时间追剧,人们往往可以不吃不喝地投入其中,为什么对于解脱法不能同样废寝忘食地修行呢?但我认为,修行也不宜过于紧绷,否则可能会让人心生厌倦,最终放弃修行。所以,应当保持一种平衡适中的状态。
只要我们依靠坚定的信心祈祷和修持本尊,在关键时刻,比如面对死亡或重大违缘时,本尊的加持一定不会欺惑,必会现前给予救护。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仅仅有信心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信心来修行。而如果缺乏信心,我们就很难坚持长期念诵心咒、修持本尊。所以,信心与修行必须互相结合。
以上教言是结合修行来讲信心的重要性。
己二(修行悲心)分三:庚一、修悲心之原因;庚二、修悲心之功德;庚三、修悲心之方法。
首先,为什么要修悲心呢?
于此世间诸有情,同等不愿受微苦,
纵少许乐亦贪求,故于众生修慈悲。
世间所有众生,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同样不愿感受哪怕是最微小的痛苦,而对纵使少许的快乐也极其渴求。正如《入行论》中所说,“避苦求乐同,护他如护己”,众生和我们一样,有着避苦和求乐的愿望,因此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他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我们为什么要对所有人类乃至一切生命发起悲心?因为我们害怕痛苦,他们也同样害怕;我们希望快乐,他们也同样希望。这是众生共有的追求。如果我们摧毁他们的快乐,或是给他们带来痛苦,那就是有过失的。不仅《入行论》中如此说,寂天菩萨还在《学集论》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因此,我们应该秉持这一理念。现今世界上很多宗教并没有平等对待众生的观念,甚至有些将杀害动物视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这是非常可怕的。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对所有众生修慈悲心,这里所说的慈悲主要是指悲心,有时悲心也被称作慈悲心。我们之所以要对众生修悲心,原因就在于此。
庚二、修悲心之功德:
欲一有情离痛苦,无伪悲心生一次,
依此亦净累劫罪,胜百上供下施德。
如果我们希望一个有情远离痛苦,毫无刻意虚伪,满怀真诚地生起一次这样的大悲心,依靠这种悲心,就能够净除多生累劫的罪业。缘着芸芸众生中的微小一员,无论是自己的母亲、父亲、朋友、敌人,还是一头牦牛、一只羊或一条狗,心中真诚地希望:“愿他能够摆脱一切痛苦,得到真正的安乐。”如此发自内心迫切希求,几乎涌出泪水。对哪怕仅仅一个有情怀有这种愿其离苦得乐之心,就是一种最好的忏悔方式,功德远远超过上百次供养诸佛菩萨和布施可怜众生。
因此,平时修持悲心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大般涅槃经》中所说:“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姓,得福报无量。”意思是说,如果对一切众生发起真实的悲心,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圣者的种姓,不再是凡夫俗子,而是大菩萨的境界,同时由此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修悲心具有极大的功德。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自己不会修法,其实其他法门不会修没关系,只要修悲心就足够了。前段时间我跟人说过,我很想去非洲,哪怕去一年、两年或三年也好。为什么呢?因为只要看到那里的人们遭受恶趣般的苦难,自然而然就会生起真实的悲心,不需要再闭着眼睛特意观想。
其实,我们在媒体上看到巴以冲突中孩子们的惨状,或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可怜人深受疾病或贫困的折磨,也会让我们的悲心油然而生,这样修悲心的功德是非常大的。许多高僧大德也极为重视悲心的修行,比如《大圆满前行》中,卡隆巴格西对着蚂蚁窝天天哭泣,因为对那些可怜的生命生起了悲悯。如果我们能修持悲心,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庚三、修悲心之方法:
无需财富与劳作,不出错谬易修法,
一日一座恒修悲,诚信此法最究竟。
修悲心是一种简单且易于实践的方法,不需要大量上供下施、建造经堂或塑造佛像等物资投入,也不需要经历苦行或进行复杂的行持,如修扎龙等。修悲心不容易出错,相比之下,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如果不小心,可能会导致风脉的偏差,而修悲心则相对安全无虞。《楞严经》中提到过五十种阴魔,都属于因修法不当而引发的问题,但修悲心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只要观察众生的苦难,就会发现他们是多么可怜:地狱众生、饿鬼众生、旁生乃至人类中不知因果、烦恼深重的人,以及不修善法或出家却不守净戒的人,他们都非常值得怜悯。通过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众生之苦,希望他们能够真正离苦得乐,这就是悲心的修法。
修悲心要求并不高,每天只需花十五分钟、半小时或一个小时观修一座,无论是早晨起床还是睡前都可以。古代大德通常会把修菩提心或空性作为每日的功课,门措空行母也长期修持悲心,从她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她从小便对周围的山羊、小狗等小动物充满深切的悲悯之情。我们应当坚持一日一座,思维众生所受的苦难,并希望他们获得解脱。如果真正诚信此法,那这就是所有修法中最究竟的。
《佛说法集经》中记载,观音菩萨与佛陀对话时曾言:一位菩萨如果只受持一个法,或者只精通一个法,其他的一切法便会如同掌中之物,自然摄集其中。这“一法”正是指大悲心。事实上,所有的大乘修行都是以大悲心为基础的。有人总说:“我不会修法,该怎么办啊?”其实修悲心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只需观察周围那些可怜的众生——无论是草地上的虫类、原野中的牛羊,还是大城市里那些不懂因果取舍的人们。当你看到这些众生像蚁群一样熙熙攘攘疲于生存,死后又会落入恶趣不断轮转,这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悲心。这就是一种最究竟的修法。
丁二(修行解脱法门)分五:戊一、修解脱法之重要性;戊二、修出离心;戊三、发愿往生:戊四、修往生法;戊五、修往生法之功德:
戊一、修解脱法之重要性:
此遭得人身一次,了知善恶差别时,
当思今至生生世,从乐至乐方便法。
我们这次得到了难得的人身,虽然有些人可能会有多次机会,但通常来说,得到一次暇满人身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这次我们不仅得到了人身,还了解了善恶因果之理。很多世间人,即使是某些宗教人士,可能还不清楚因果取舍的法则。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扪心自问,从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从此时的快乐通往永恒的快乐,方法到底是什么?这不仅仅是关于来世的安乐,更关乎如何确保生生世世的幸福。如果我们不去争取,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但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就有实现的方法。因此,我们不能虚耗暇满人身,更不能忽视因果取舍的重要性。
有时我觉得,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我们至少了知了因果法则,尽管修行还不够好,但与那些完全不懂取舍的人相比,还是很幸运的。否则,我们可能还在天天吃海鲜、活鱼,造下无数的恶业,而造善业的机会却寥寥无几。我们至少因为前世的福报而获得了人身,即便现在可能没有世间的名声、地位,曾经的青春美貌也被藏地的烈日晒成了满面沧桑,但这一切本来就是无常的。真正对我们生生世世有意义的,就是懂得因果取舍,这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如今很多人对学习佛法产生了兴趣,一方面是因为,佛教的教义经得起推理和观察;另一方面是因为佛法能活学活用,修行佛法确实能给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大帮助。现代人大多很现实,如果学佛对他们没有实际用处,也许很快就会失去兴趣。确实,从精神层面来看,佛教的因果教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即使不考虑来世,仅就今生而言,佛法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外国人对佛教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发现佛法能够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遇到难以面对的违缘和痛苦时,学佛虽然不一定能直接消除所有痛苦,但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一切挑战。无论是以中观见抉择空性,还是修持菩提心,这些方法都非常有用。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从现在开始直至解脱,如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这对每个众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对来世的态度都很麻木,甚至不信有来世存在。虽然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山盟海誓的情节,说如果有来世一定要如何如何,但其实台词越是这么说,越看得出人们骨子里不相信来世。但事实上,从多种角度来观察,轮回的存在并不是任何人想否认就能否认得了的。
戊二、修出离心:
感受剧苦之恶趣,苦乐相杂人天界,
于诸器情生厌离,屡屡发愿生净土。
这个轮回之中,既有感受强烈痛苦的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也有痛苦和快乐相杂的天、人、阿修罗三善趣。三恶趣显然以痛苦为主;而在三善趣中,虽然有快乐,但痛苦也同样不可避免。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人生是苦多还是乐多?或许大部分人很难给出确切答案,因为人间本来就是苦乐交织,今日快乐,明日痛苦,而总体来看,似乎还是苦更多一些。
轮回就像是一座痛苦的火宅,无论恶趣还是善趣,器世界还是有情世界,都没有丝毫安乐可言。与真正的解脱相比,轮回中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因此,我们对三善趣和三恶趣都应该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不断发愿往生清净刹土,现喜刹土也好,铜色吉祥山也好,西方极乐世界也好。如果真心发愿:“我一定要往生到一个清净刹土,永远离开轮回痛苦”,这就意味着有了出离心。什么是出离心?就是对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丝毫不贪执。正如《三主要道论》中所说,“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又如法王如意宝的《胜利道歌》所述,“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总之,不愿留在轮回之中,一心发愿往生清净刹土,这就是总的修出离心的方式。
戊三、发愿往生:
尤依极乐世界怙,阿弥陀佛之愿力,
彼刹轻易可往生,故恒常求生彼国。
尤其是依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愿力,任何一个凡夫众生都可以轻易转生到他的刹土。因此,我们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永明延寿大师曾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此语指出了净土法门的便捷。即使没有参禅的境界,只要勤修净土,也能够轻易往生;而如果只是参禅却没有修净土法门,那么十个人中恐怕只有一个人能始终不退转,其他人可能都会偏离正道。
乔美仁波切在《选择净土文》中也讲过,虽然每个刹土都有各自的功德,但他唯独选择极乐世界作为目的地。法王如意宝在世时也发愿,圆寂后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各位道友虽然修的是大圆满法,但同时也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以前也学习过包括《净土五经》《藏传净土法》等很多相关内容,道友们应该都有这样的机缘和把握。所以,大家一定要乐于修行净土法门,重视发愿往生极乐。
戊四、修往生法:
一旦临近命终时,难以忆念众教言,
祈祷一切本尊师,观为无量光本体。
一旦到了临终之际,面对四大分解的强烈痛苦,我们很难回忆起其他教言和各种修法。虽然你一生中可能修了许许多多法门,但在那一刻,不可能再去思考该修哪种法,该祈祷哪位佛菩萨,该忆念哪位上师的教言。所以,在接近死亡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将自己的本尊和上师观为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如此祈祷往生。
我们现在也应该经常练习这种修行。法王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中讲过,临终时将自心观想为白色“阿”字,融入头顶上师心间,随上师前往极乐世界。大家可以采用这种观修方法,也可以经常思维阿弥陀佛就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总集,对此不存任何怀疑。《大乘入楞伽经》中有这样的教证:“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经常观修的金刚萨埵、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莲花生大士,从本质上讲,都是阿弥陀佛的不同化身和显现。所以,也许你平时修的是文殊菩萨,但在临终的时刻,应该观想文殊菩萨、上师、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这样观想也非常符合《入楞伽经》的教义。
我希望大家把我平时引用的一些重要的教证记下来,这样也许能遣除很多修行过程中的怀疑。实际上,千经万论的根本意趣是一致的,但有些凡夫由于孤陋寡闻,对很多道理不能融通,所以会认为存在矛盾,但实际上只要你足够广闻博学,就会知道其中并没有任何矛盾之处。所以,大家应该重视这个教言,经常将自己的上师、本尊观为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如此修行,到了临终的时刻,心里就会有把握,丝毫不会恐惧。
戊五、修往生法之功德:
如是正念中离世,则不堕入三恶趣,
心识往生净土故,更无较此深易教。
如果我们能在诸佛菩萨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正念中离世,那就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上等的情况是心识融入阿弥陀佛,直接往生到极乐净土;次等的情况是转生到人间或天道。整个世界上也找不到比这更甚深的教言了。我们修一辈子的法,最后能保证临终时获得解脱的,就是这最甚深无谬、同时也最容易修的法。
正如前面讲的修悲心一样,修往生法不像修其他法门那样复杂,只要观想阿弥陀佛就可以。我们藏地很多老年人,整天拿着转经轮念“嗡玛呢巴美吽”“嗡阿么得瓦阿耶色德吽舍”等咒语或佛菩萨的圣号。我父亲以前天天念诵佛号,齐美仁真堪布有时来我家喝茶,会开玩笑模仿他的口音。无论家里来了堪布还是其他客人,我父亲都不管,只顾转着经轮专心念咒。这确实是我们藏族的传统,人到了晚年时,就该一心一意念修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
我们这里有一部分道友现在也迈入了老年,我今年在外面也时常遇到人问我有没有老年证,因为60岁以上坐车不用付费。我们老年人自然是修往生法的根基,但年轻人也不是不需要修,我也见过不少人年纪轻轻就遭遇无常。每个人都应该或多或少为死亡做一些准备。如果你什么都不懂,那就没办法了,但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些道理,在临终时就应该做到有所把握。这方面的教言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面对死亡时情况都不相同,如果经历极大的痛苦,那时可能意识会迷乱,根本无法观想。
不仅是普通人,就连一些大德在显现上也可能如此,但我们不必心生怀疑,为什么平时修行很好的人在临终还会受到各种业力的影响。就算看到修行人离世时哭喊嚎叫,我们也不能生邪见。每个人的业力各种各样,肯定有人临终时无比痛苦,但也有人确实能在正念中观修阿弥陀佛而安然往生。我们以前见过不少道友,离世的时候非常安详,他们有的在医院里去世,有的在家里去世。
其实,在哪里死去并不重要,不论是在藏地还是汉地,都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人说,我不想死在医院里,一定要回家。但在那个时候,回不回家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大限来临之时,就算回到自己家里也没有多少意义。在大圆满法中,上等的死法应该像野兽一样,在哪里倒下就在哪里死去,没有什么固定的埋骨之处。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死在哪里都没有什么关系,关键是能否在正念中死去。那一刻如果我们能想起阿弥陀佛,能想起上师,至少不会堕入恶趣,如果修得比较好,就能往生到清净刹土。因此,作为修行人,我们对于活法、对于死法,都应该认真修行。
同时,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还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不过,虽然这是我们的愿望,但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在座的道友,有些比我年轻二十多岁,有些年轻十多岁,到了我这个年龄后,真的会感到人生非常短暂。大家有建立道场、弘法利生的愿望,这是很好的,但人很快就老了,那时候身体不调,心力不足,忘性也大。很多人年轻时博闻强记,智慧敏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就会变得连生活自理都困难,更别说弘法利生。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如先照顾好自己,少说空话,专心修行。
对于很多老年人,包括一些老法师,我不建议他们继续强撑,不必一边颤颤巍巍、糊里糊涂,还想着给别人讲课。不如自己专心念观音心咒,在别人心里也留下个干干净净的印象。人在不同年龄应该做适合自己的事,我认为这样更好。人生苦短,梦想虽然美好,但有些确实已经来不及实现了。一晃眼人生已到迟暮,这时候除了极个别人,基本上都没力气再扛起弘法利生的担子。发愿肯定要发,但同时也要知道人生短暂,不一定来得及一一实现。
乙三、总结:
此二法规略教言,诸大智者纵不需,
为利虔信于我者,撰此教诲之忠言。
门措上师总结:这个关于世间和出世间的简略教言,对于大智者、大成就者来说肯定是不需要的。这是为了利益那些对我有信心、祈求我指导的信众而撰著。
这部教言对于现在和未来对门措上师有信心的信众,尤其是女性,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前面也提到过,女性的教言有其独特的角度,所以门措上师专门为这些人撰写了这部教诲的忠言,这也是她老人家心里流出的忠告。
许多佛教徒喜欢找上师加持。虽然摸个顶也是一种加持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内心产生变化,这才是真正获得加持。比如说,我看无垢光尊者的著作时,如果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让我内心深受触动,我就会认为这是无垢光尊者给我的加持。同样,大家如果读到某位上师教言中特别精彩、感人的话语,对自己帮助很大,这时候就直接获得了加持。不论是现在的上师还是未来的上师,都是如此。
你们在上师面前祈祷,请求摸顶、加持,这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通过他的教言转变你的心。比如你原本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获得了上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从而有所长进,这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上师的加持。所谓加持,其实就是改变你的一种力量。如果你的心没有产生改变,那任何形式都不能算是真正获得加持。
甲三、末善:
以此善根愿诸众,今生如意成心愿,
来世往生极乐刹,无与伦比上师前。
依靠这样的善根,愿所有众生,今生成就一切心愿,来世往生极乐世界,在无与伦比的上师法王如意宝面前,享受大乘的法乐。这是门措上师发愿的内容。
不管是根据授记还是根据法王如意宝自己的发愿,他老人家肯定在极乐世界等待着我们。那里还有许许多多圣者,我们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有机会再次与上师一起享受大乘的无漏法要,更能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门措上师最后发愿让所有有缘众生都往生极乐。
此文乃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记采编小组个别人请求:“请为诸善男信女造一简单易懂之教言。”由释迦沙门尼门措口述,僧人革札于水虎年(2022年)六月十五立成文字。善哉!
译于2024年2月12日
丹增活佛在撰写门措上师传记时专门成立了一个资料采集小组。当时他们请求门措上师为众多善男信女造一部简单易懂的教言。这部教言确实做到了既简单易懂,同时意义又十分深远。关于世间和出世间法的道理,大家以前都学过《二规教言论》,而这部《致善男信女语》内容更为精炼,可以算是《二规教言论》的简略版。
我不知道自己讲解得是否清楚,希望大家自己再仔细阅读、学习。光是听一遍,不如自己反复阅读,或者给别人辅导一下效果更好。我在翻译时想过,很多法师外出弘法时,很适合讲这些内容,因为此文提供了一个科判,告诉大家应该怎样修信心、修悲心、修出离心、修往生法。这些教言对于在家信众非常重要。特别是文中还提醒了他们在世间法上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随顺众生、不要莽撞、与人和睦相处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做人道理。
这些请法者确实做得非常好。有时候,上师身边如果有这样一些有智慧的人多多请法,也会促使上师传出很多教言。以前麦彭仁波切身边也有一些大德不断请法,所以麦彭仁波切才造了许多论典。而有些弟子整天在上师面前谈论世间八法,既不祈请上师讲法,也不祈请上师造论,最后虽然上师很伟大,但却没有留下什么教言。这也说明,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因缘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这些请法者,给大家请来了这样珍贵的教言。这部教言虽然内容简略,但所述丰富,意义深远,在将来大家弘法时非常适用。
此文由门措上师口述,僧人革札记录。革札是门措上师的弟弟,是负责守卫门措上师住所的一位喇嘛。他在藏历水虎年(2022年)六月十五日那天立成文字,我是今年2月12日完成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