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9课
2023年9月19日
接下来我们讲全知龙猛论师的《智慧百论》。本论有一百个颂词,已经讲了78个颂词,还有今晚和明晚两节课,《智慧百论》就圆满了。
后天开始讲麦彭仁波切的《寂止修法》,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法,因为修禅定很重要。之后还有一些课程安排,今年的课程应该能在国庆节之前完成,然后我还有看病等好多事情。
79
智者诸所为,具德重行法,
此世与他生,无疑成安乐。
释:品德高尚的智者所做的一切,都具备着重行持正法的德相,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白费时间。这样一来,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他无疑都会安乐无比。
有智慧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时,最看重的是有没有跟正法相违,如果做事不违正法,自己今世来世一定会很快乐。
作为佛教徒,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着重观察这件事会不会违背因果的道理或世间的道德规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今生来世都会很快乐。否则,有些人即生中做各种非法之事,虽然暂时能令自己名声远扬、飞黄腾达,得到世间的各种利益,但恶业成熟时,要么在今生、要么在来世,自己一定会身陷囹圄、痛苦不堪。因此,作为智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此事与佛法的因果规则会不会相悖,如果相违就不做,如果不相违,就可以去做。
世间有些愚者放荡不羁,对今生来世都不太关心,如此一来,他将来感受的痛苦会非常严重。麦彭仁波切说:“愚昧放逸劣缘众,纵然存活极久长,虚度今生不得乐,来世福亦备损衰。”愚昧的人今生中放逸、不取舍因果,就算他们活的时间比较长,但在即生中虚度了光阴,并且毁坏来世的一切福德,最终会堕入三恶趣感受无量的痛苦。
作为有智慧的人,今生来世都应以佛法的尺子衡量自己,这是智者的选择。有些人不管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似乎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与人文道德会不会相违、与佛法所说的来世会不会相违。
当然,要求起心动念完全不违佛法,对凡夫来说很难,有时乃至在圣者或智者前面,凡夫都有可能蹦出很多肮脏的心念,但我们至少要在身语的行为方面尽量做到如理如法,这样今生来世就能过得很快乐。有些人可能因为前世的业力,导致今生余报不断,但只要不造新的恶业,加上今生行为如理如法,受尽余报后,来世就不会再感受痛苦了。
我们应该有长远的考虑,前辈大德对长远的未来都非常重视,因为今生很短暂。一生再长也只是几十年的事,韶华易逝,现在苦也罢、乐也罢,一定要考虑未来长远的前途。有智慧的人会着重考虑来世的苦乐。
上师如意宝在晚年时说,今生和来世,我更重视来世,因为来世特别漫长,如果来世堕入三恶趣,感受无边的痛苦,到时一定特别煎熬。
作为有智慧的人,所有的行为都应相合于佛法,当然,这要建立在懂得佛理的基础上。否则对法义一窍不通,连哪些相违、哪些不相违都不知道,就谈不上如理取舍。比如一个出家人没学过戒,那所作所为是否合理、与戒律有没有相违,没学的人根本不懂。
所以,在取舍之前先懂得学处,就显得极为重要。
80
善巧方便者,群敌不能害,
依方善配制,毒亦成甘露。
释:一个人如果足智多谋、精通各种方便,就算面对铺天盖地的大群敌人,也不会被伤害。就好比,如果依靠某种方法巧妙配制,即使是置人于死地的毒药,也能变成起死回生的甘露。
如果一个人具足善巧方便的智慧,就算世上铺天盖地全是敌军,也不会受到他们的损害。就像有些药方配制得非常巧妙,即使是令人致死的毒药,也能变成甘露。
在世出世间中,善巧方便都非常重要。就出世间而言,密宗的仪轨也属于善巧方便的智慧结晶;在世间当中,做人做事也需要一种善巧方便,既不违背世间的规则,也能顺利地成办自己所想之事。在此过程中,就算遇到种种危机,具善巧智慧者也不会令其有机可乘,而是勇往直前,战胜一切阻碍和困难。
善巧方便的智慧非常重要。人生当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危机和障碍,但有了智慧,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绕开。比如在路上遇到障碍,智者不会直接硬闯,而是想办法绕过险隘。
大家也知道,我们学院经常遇到种种情况,但因为智者们同心协力地去面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抱怨,大家一起商量之后再抉择、落实,因此很多关隘都算是比较顺利地通过了。
相对而言,我们遇到的事情确实是比较严重的,比如很多道友连自己的住所都没有了,但我们既没有直接冲突也没有造任何恶业,而是通过各种方便方法来巧妙应对,最后顺利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如果是世间人,在面对这些事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作为大乘佛教徒,遇事不能以牙还牙,而应该通过巧妙的方式面对。在人生中不管遇到任何事情,我们只要有方便方法,也是可以解决的。
就像毒药本来是致人死亡的,但对于一位善巧的良医,用巧妙的方法配置药材,也能令毒药变成妙药。其实很多药都具有毒性,但如果配制得当,也能治疗疾病。
同样,我们人生当中遇到的所有苦乐,都可以转为道用。2020年6月我给大家讲过《苦乐道用》,这是第三世多智钦仁波切丹毕尼玛尊者的著作,我记得有十堂课。当时一起闻思的很多道友学过之后也觉得,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痛苦,通过这个方法转为道用,也并不是没办法面对。
这部法的讲记现在应该已经出来了,特别感谢我们这里的发心道友,不管是做视频也好、做音频也好,很多人在尽心尽力地发心。我给大家讲完以后,如果将这些资料整理好,以后的人或许能从中受益。
有些人在当场听的时候可能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学了之后好像有一些新的感受,尤其是比较精进的人,经常以听课、看书的方式自学。人生当中遇到的有些问题本来非常难办,但我们依靠前辈高僧大德们的教言来化解,就能轻而易举地越过这些艰难的险境。
我们这边的发心人员,包括以前发过心的、现在正在发心的以及将来发心的人,大家都非常不容易。在发心过程中,不仅有工作的压力,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对于很多人来说,发心不是特别难,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磨合确实有点难。
也许你以前在学校里或在社会上并没有接触很多人,如今一下子就接触了那么多不同烦恼、不同习气的人,跟他们的配合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人际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以这样的原因,大家也经常遇到各种困难。
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很多道友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应该说都是非常有贡献的。哪怕是一堂课,整理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我在翻译或者写作的过程中也知道,这件事的工程量应该是最大的。如果修建一座经堂,在发心人员的帮助下,我觉得不是很难,两三年当中应该能完成,但如果写一本译作或著作,对我而言其中花费的精力比建经堂更多。
尤其是现在,可能由于年龄越来越高的原因,我常常想:我还能不能再坚持五年或者四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视力、听力和记忆力都在不断地衰退,如果勉强去做,效果也不一定很好。到后来人变得糊涂了,不管说话做事都会惹人讥笑。
在这个年纪,或许就应该一边晒太阳、一边拿着别解脱的转经轮念“嗡玛呢巴美吽”——就像《初中末善语》中所说的那样,或者念莲师心咒,功德也是很大的。这样每天念咒,下雨的时候就进屋,不下雨的时候就晒太阳——以前很多修行很好的藏族老人,就是这样修的。我觉得,如果晚年稍微有一点点时间,如此度过也非常好。每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其实人生很短,在我们稍微有一点能力和智力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我也是在努力当中。
对于所有发心做事的人,我非常感谢大家。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建立起了修学的体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有一次我跟一位堪布说,在1987年的时候,我们很想用汉语为人讲法,但是什么法本都没有,我们也没有经验;相对而言,现在不管是讲哪部法,我们都有一定的经验,同时法本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也比较简单。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虽然我们想讲很多法,但是不知道怎么翻译和表达,一切都很艰难。这些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藏传佛教在这个时代、在全世界弘扬的范围来看,我们弘法利生的事业可以算是前所未有的。
遇到了这样的好时机,就像是遇到改革开放的弄潮儿纷纷发财致富一样。如今我们有了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因缘聚合时,不管是显宗的法还是密宗的法,很多都不愁获得。这种机缘十分可贵,并不是随手可得的。
大家知道,80年代之前市面上找得到的《大圆满前行》,有一本是郭元兴翻译的,还有一本是贡嘎上师翻译的,除此之外许多法都找不到。如今我们的事业做到什么程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以后的事不好说,很多情况都在变化中,所以我们应该特别珍惜眼前的因缘。
这里在讲善巧方便很重要,但具体怎样善巧方便?大家也可以自己摸索。
81
无偏灭仇敌,焉能除害心,
断刃入沙场,注定遭失败。
释:即使我们能够消灭一切外敌,又怎能依此消除内在的害心?只有消除内心的嗔恨,才是彻底战胜了外部的敌人。否则的话,就像拿着断剑冲上战场一样,肯定会失败。
我们有些人很想无偏地消灭所有的仇敌,但是如果没有消除自己的害心,只想灭除外在的敌人,也不一定能实现。就像兵器如果被折断,到了沙场上多半会失败。同样,如果想用嗔恨心来灭掉所有的敌人,注定无法成功。心中无敌才能天下无敌,心中若有敌,那你的敌人就非常多了。
想要消灭全部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治嗔心。有些人比较愚痴,凡是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想全部干掉,但可能没那么简单。《增一阿含经》中云:“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无怨能胜怨,此法终不朽。”如果以怨报怨,人们将永无宁日。只要自心没有怨恨,就是胜过怨敌的最好方法。自古以来,这应该说是最成功的方法,可惜世间人多半不知道。
《入行论》中讲,想要用皮革覆盖整个大地,这是没办法做到的,但只要在脚底放一片鞋垫,就与覆盖大地的效果一模一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可见这个比喻出自佛经,不仅仅是寂天菩萨提到过。
世间人遇到仇敌,想到的方法就是将对手赶尽杀绝,但佛教中说,只要灭除自己的嗔恨心,怨敌就消失了,危害你的对手也将不复存在。如果不这样,那就算有再多的武器也很难取得胜利。
我有时候想,现在世界上战事频发,似乎人类的嗔恨心越来越严重了,武器也越来越升级。以前古时打仗,互相用弓箭和大刀拼杀,那时杀生的数量不算多;后来的战争用火枪、大炮,但相对而言也比较费劲,要先点火,再一一开炮;大概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英、德等西方国家技术升级,半自动、全自动武器的杀生数量就比较多了,但跟现在比仍不在一个量级;如今国家之间打仗,是用无人机、导弹等各样型号的杀伤性武器,乃至原子弹、氢弹……
以前古人身披铠甲来保护自己,但现在披上铠甲也没用了,需要在城市上空搭建导弹拦截系统,就像搭帐篷一样在一个国家比较重要的城市上空铺设,否则,人们很难在他国的军事威慑下安心地生存,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一个杀伤性武器能收割多少生命?当人们的嗔恨心越来越大的时候,杀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也是众生的一种报应。很多佛经里讲,如果人类以非常残忍的手段大量地杀害龙类等旁生,这些因缘会导致人类自己也面临毁灭。
如果真正要讲道理,佛教里面讲的大慈大悲之心是降伏敌人的最好方法。可是这个道理,在世上有几人能听得进去?如果我给普京讲,他会听吗?——我提了好几次泽连斯基和普京,可能再过十年,听这堂课的人都不认识他们了,但也没办法,这就是当下的现实。
82
有人无援助,亦难摧敌军,
焚少森林火,亦需借风势。
释:有些人如果没有别人的大力帮助,是很难摧伏敌军的,就像烧毁少量森林的火,也需要借助于风的力量。所以,想要成办大事,需要多方的帮助,如果缺少其中一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也不能大功告成。
如果想摧毁敌军,就需要很多人全力支持,否则很难成功。就像燃烧的火,如果不借助风的力量,大火也很难烧毁整片森林——这是需要团结的一个实例。
世间当中也是如此,如果真正想摧毁敌军,就需要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孤掌难鸣,一个人靠单一的力量很难成事。世人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就做不了大事。
前文中说,即使一个人也能胜伏和统治一切,就像狮子王能独自战胜象群一样——这是就有智慧、方便和能力的人来讲的,但如果没有这么高的智慧,又想要摧毁敌军,那就只能依靠大家的共同合作来完成。虽然火有燃烧的能力,但如果没有借助风力,想要烧毁森林恐怕也很难。同样的道理,有些事情依靠需要他人的势力。
佛教中常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在讲《法华经》和《维摩诘所说经》的时候提到,佛来到南赡部洲时,无量诸佛对其散花问候,很多菩萨也予以赞叹。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的时候,十方四时的无量佛陀都非常支持和拥护,而且印度的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等很多国王也在世尊出世的当天降生。有福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对他有帮助、有势力的人也会相继出世,这也是一种因缘。
一些弘法利生的大上师或伟大人物出世的时候,他身边也会出现智力、福报和才华等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人士。一位高僧大德来世间弘扬佛法,就会培养出很多了不起的弟子和眷属。同样的道理,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身边,一定也有很多成功人士来支持和帮助他。
这个世间中,有些事是依靠个人的势力成办的,而有些事则依靠大家的合力、因缘积聚以后才能成办,摧毁敌军之类就属于后者。现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想尽办法“站队”,有些国家做得比较成功,而有些国家则相反。
其实,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今天跟我玩的小朋友,明天又跑到那边不跟我玩了。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有时候看起来比较好玩,有时候看起来比较悲伤。
每个人都希望利益自己,可是初中后的发心和行为如果不符合因果规律,那自己的希望也只会落空。如果因上有错,那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开端的缘起不对,后来的麻烦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人在世间中不得不遵循的规律。
国际关系也好、人际关系也好,有时看起来都那么复杂,但也没办法,人不得不活下去。生存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不得不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想要理顺谈何容易。这种人世间的混乱即便是世俗的假象,但确实是一团乱麻、很难应付。
说起来倒是很好,新闻中都在说高速发展、人民安乐、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但现实不完全是这样的。很多人看起来都在痛苦挣扎、烦恼炽盛,内心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
有时看起来,世间十分可笑,如此而已。
83
不利自与他,富翁无异贫,
火遇诸薪柴,焚薪后自熄。
释: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利益的富翁,纵然拥有富可敌国的财产,与穷人有什么不同?因为这一切财富都被挥霍掉了,就像火遇到柴,就会把柴焚尽,但最后火自然也会熄灭。
有些人特别富裕,但这些财富自己用不上、他人也用不上。这种人就像守财的饿鬼一样,跟穷人没什么区别。
如果我们有一点财富,要么自己用,要么跟亲朋好友或他人共用。如果谁都用不上,只是守着自己的财富,那这样的人与穷人无异。如同木柴被火燃烧,正在燃烧时看起来火和薪柴都存在,但二者很快都会灭尽。木柴被烧光后火也会熄灭,这种因缘对谁都不利,就像守财奴和他的财富一样。
世间中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慈善家呼吁人们做慈善,结果在慈善宴会上,他所邀请的很多人都没有来,听说他特别生气:“你们不愿意做善事,积累这么多的财富,是不是要买棺材?”虽说慈善应该出于自愿,但他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世间人越是有钱就越舍不得,表面上排场很大,但只有到最后一无所有时才会醒悟。正因为这样,佛陀在《大宝积经》当中说:“积财虽千亿,贪着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意思是,有些人积累的财富有千万亿那么多,但是像饿鬼一样贪执不舍,不愿意布施。在智者看来,这些人活着的时候也在恒时感受贫穷的痛苦,跟穷人无有二致。
作为佛教徒,我们不一定要有用不完的财富,稍微有一点钱财的时候,就应该尽量地布施,做一些对自己或他人有利的事。有些人认为,布施也许会导致对方的放纵和堕落,于是不愿意给出去。但其实只要是布施,别人在某种意义上肯定是欢喜的——仅仅这一点就极具意义。
表面上看财富是你的,但实际上,所有的资源和财富都是众生共有的。如果我们上供下施,尤其是不图回报地随缘布施给贫贱者、读不起书的人、痛苦的人,这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84
若于他人妻,怀抱共枕眠,
无铁钩醉象,乘之定遭殃。
释:对于已被别人据为己有的女人,如果你无视道德,不顾廉耻地将她拥入怀中,与她同床共枕,则必将自讨苦吃。就像一头没有用铁钩控制的醉象,你不知轻重地骑在上面,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受伤,甚至送命。
如果一个人跟他人的妻子有不正当的关系,这是非常危险、自讨苦吃的行为,就像没有铁钩而乘骑醉象一样。按理来讲,骑象时一定要用铁钩来驾驭,但如果你没有铁钩,骑的又是不堪驾驭的醉象,那就只能任凭醉象横冲直撞,不知什么时候堕入深渊。
不论男女,如果在世间中不守规矩、与人出轨,一定会带来很多危险,令自他都感受痛苦。如今婚姻观念和道德规范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逐渐被消解,人人都只在意自己,嘴上说着讲究传统,但实际上很多行为都不如法,由此带来的后果也不堪设想:即生当中有可能遭遇种种灾殃,来世更是会感受地狱的痛苦。
一般而言,大多数居士应该是比较好的,但有些人因为前世的习气和暂时的因缘,被恶劣的文化习俗所染污,在自他的道德方面有损伤。如果有这样的事,自己应该立即停止,并且劝别人也不要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85
何人若恒时,耗资于娼妓,
如秋小溪流,彼富疾殆尽。
释:如果一个男人长期把钱花在靠卖淫为生的娼妓身上,那么就像秋天的小溪很快会干涸一样,他的财富也会很快耗尽。
有些人把钱花在一些不正当的地方,常常出入色情场所,这也是很危险的。如果习惯了这些行为,迟早都会遭殃。就像秋天的小溪看起来哗哗作响,但因为水源和自身的原因,它的相续不会长久。冬天很快就来了,那时小溪很快就会干涸。
行为不正当的人,即使春风得意,看起来超人一等,但时候一到,也不可能有太好的下场。如今世风日下,尤其大城市里有很多领导或高层人物,他们的行为不具备传统美德。虽然他们对别人有各种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但自己的有些行为非常可怕,迟早都会以失败收场。
86
智者静威仪,即能成办利,
水鸟寂静行,引出诸鱼儿。
释:作为有智慧的人,如果威仪寂静,就可以成办利益。就像水鸟,依靠悄无声息的行为,能使鱼儿浮出水面。
智者行住坐卧的威仪都非常寂静,不会粗暴、鲁莽行事,依靠这样寂静的行为,可以成办自他二利。用比喻来说,如同水鸥以悄无声息的行为能成功地捕到鱼儿——这就是世间的一种规律。
静悄悄地接近猎物是水鸥的本能,但在这里用以比喻智者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意义不是很好,是用杀生的行为来进行类比的,但不仅是龙猛菩萨,寂天菩萨也在《入行论》中这样说过:“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世间中水鸥抓鱼、猫抓老鼠、盗贼偷东西,都是依靠悄无声息的行为而成办自己的事情。同样的道理,佛陀的追随者在众生面前,也应以寂静的行为让人生起信心,成办弘法利生之事。
动物界的众生也是依靠寂静的行为来成办所愿的,那我们出家人的行止威仪就更应如理如法,不能在别人面前放逸散乱。就像戒律里面讲的,吃饭的时候怎么吃、走路的时候怎么走、衣服怎么穿……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这是成办自他二利的一种特殊威仪,因为佛教徒本身就是一个行为寂静的群体。
当然,佛教中有一些具忿怒相的本尊,他们的行为表情看上去很凶猛,手持的法器也带有攻击性,但忿怒本尊是为表法而存在的一种特例。一般而言,在佛教尤其是声闻乘中,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守持寂静之行,这样大多数人才能接受。
作为出家人,说话、做事乃至走路都不能太放逸。有些出家人没有学戒律,走路、说话、吃饭等各方面都是一副不受约束的样子,这样不太好。学院中的道友们如果想真正当一个出家人,至少要学习《三戒论》中的内容和沙弥戒、沙弥尼戒中的威仪。居士也一样,要学习居士的戒律和威仪。
有些法师因为没学好戒律,出去弘法利生的时候很难让人生起信心,各方面好像比在家人还不如:说话不注意,姿态高调,不具备寂静的威仪……这在弘法利生当中确实是一种硬伤。
以上《入菩萨行论》中所讲到的意义,法王如意宝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要求大家走路的时候注意寂静。尤其是在城市里时,很多的行为要有所约束,原因也在于此。
刚出家的人如果没有首先学戒,过了很多年以后再学,一般就学得不是很好。因为刚出家的时候有一种新鲜感,那时一定要先学好戒律、修好加行。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闻思五部大论,就比较容易成功。如果你刚开始就学因明等论典,过了好多年以后再学戒律,那时很多的积习可能就难以扭转了。
各个班的法师在讲戒律的时候,不应仅在文字上宣说。出家和持戒时间比较长的人,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做出楷范。尤其是少数年轻的出家人,一看就好像没有学过戒律一样,这样也不太合理。总之,想要成办自他二利的话,行为一定要寂静。
87
合理积财物,利济诸世间,
世间皆敬彼,犹如顶花鬘。
释:以不害他众、合理合法的方式获取财物,并用它利益世间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那么世人都会恭敬尊重此人,如同头上顶戴的花鬘。
如果我们想积累财富,就要合理合法。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能以自己积累的财富来利益贫穷者和需要帮助的人,这个人就能受到世人的恭敬和爱戴,如同头顶上的花鬘一样。
现在藏地有这种情况,有些“上师”到汉地“发财”去了,回来以后即使人不怎么样,但因为他经常布施,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恭敬。出手阔绰的人常常给别人一些想要的东西,出于这样的原因,也很得民心。虽然不太如法,但这也是一种规律。
作为出家人,积累很多财产不符合戒律——应该把财富用来帮助众生,就像论典里所说的一样,出家人以法布施为主,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
现在有部分修行人比较极端:一些人特别爱财,不择手段地到处化缘,以慈善、拍卖、捐款、公益等各种名目敛财,但这些善款到底管理得怎么样,多半是去向不明,这是非常可怕的事;而有些人又很过激,对任何钱财都不想沾染。如果你一辈子都像南传佛教大德那样苦行,当然很令人随喜,但如果做不到的话,这种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比如生病时没钱,吃饭穿衣等日常用度窘迫等。
对于钱财,我觉得随缘比较好。我们大多数道友不一定特别贪执金钱,只要稍微有一点就行。此外,自己还是应该留一点后路,在生病或生活困窘的时候,不至于措手不及。如果实在用不了,什么时候想要布施也是很容易的,你到城市街头把钱一撒,会有很多人去捡。开玩笑,不要去扰乱公共秩序。(众笑)
对于钱财,要取之有道,否则就算暂时有人对你做些供养,但如果弄不好,财富也会给自他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前一段时间我们学院出了些状况,据说某某喇嘛和居士有一些钱财纠纷,最近也开除了一些人。开除是小事,主要是部分人的行为会给佛教带来恶劣影响。
我们要明白,一方面应该布施和供养,但另一方面,一定要用智慧观察,这些钱财是不是真的供养到需要的地方。现在有很多集团和慈善机构在管理善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热心的佛教徒、慈善家把钱捐出来,但这些善款没有专款专用,而是被管理者随心所欲地挥霍——这真的会造下很大的罪业。
同样的道理,如果念经的钱没有用来念经,造佛像的钱没有用来造佛像,印经书的钱没有用来印经书……戒律上讲,这里面的果报让人不寒而栗。为什么以前有些大德一看到金钱就像看到毒蛇一样?因为如果使用不当,财富对自他都有害。
当然,作为有智慧的人,可以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可以积累资粮、遣除众生的贫穷。但如果用不好,也是非常麻烦的。
88
此世某智者,欲转敌人心,
彼亦当恒常,自具诸功德。
释:这个世界上,一个心胸宽广的智者,如果想要转变敌人的心态,那么他本身要恒常具足许多功德。否则,他自己一无是处,又怎能感化别人呢?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智者想转变敌人的心——龙猛菩萨在印度时可能遇到了很多敌人,那时的时局也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想办法用善巧方便来降伏敌人,另一方面自己要具足实力和功德。如果不具足这些,光是生嗔恨心也没有用。
尤其是世间人,想要不被他人控制,自己就要强大起来,否则别人也不会可怜你,一定会对你加以控制和利用。国家之间也是这样,比如乌克兰本来有核武器,曾经是除了美国和俄罗斯之外的世界第三大有核国家,但因为决策者的失误,把核武器销毁了,导致目前的困境,否则谁敢轻易招惹?朝鲜也一样,如果没有核武器作为威慑,这样的小国不知会被谁吞并。
世间就是这样,如果弱小不堪就会受尽欺辱,如果你想在世间立足,自己就要强大起来,这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自己学不好,天天嫉妒、抱怨别人是没用的。如果你想超过别人,就要立志、努力:“我今天要背多少的颂词、学多少的论典……”在学习上面,有时稍微有一点竞争心也是有必要的。
89
声称毁他众,怒火焚自心,
不取功德者,彼等渐衰落。
释:那些口口声声说要毁灭他人,以怒火烧毁自相续,而不努力去获得功德的人,其结果将是越来越衰败、堕落。
有些人口口声声地说要毁灭他人,自己怒气冲天,嗔恨心特别强烈,这也是不合理的。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天天这样怒气冲冲,不但胜伏不了对方,还会使自方越来越衰败。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经常说别人的坏话,自己不希求道德学问,反而天天怨恨别人。长此以往,自己的威望、势力、钱财、名声等都会日渐衰退,不但无法与人竞争,反而一落千丈。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你看不惯别人,真的想要折服他人,那就不要生嗔恨心,而是对别人生悲心,同时自己尽量地积累功德和学问,令自身强大起来。这样不仅对方不会对你造成损害,而且自己各方面都得到提升,顺利地超越别人。
人世间有很多的竞争和攀比,但要胜过别人也不容易。现在社会上招聘的要求很高,智慧、能力、心理状态、身体健康……什么都要具足,但有时候要求太高也不一定能找到人。我们学院每个班的管理者要注意,你们对别人的要求不能太高,毕竟世上也没有那么多的完人。凡夫大概有几个层次:特别好的人有一些,特别不好的人有一些,中间普普通通的人最多。
最近在举办残疾人大会,据官方统计,我国有8590万残障人员,也就是说,不包括未登记在册的,14亿人基本上每15个人中就有1个是残疾人。残疾人的分类很多,有视力、听力或智力障碍,有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讲到抑郁症时,官方统计我国2022年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大概占总人口的1/14。此外,全世界有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20%的人患有艾滋病、癌症等明显疾病,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
在全世界想要找一个没有残疾、不是亚健康、没有得抑郁症和其他疾病的正常人也是很难的,如此一来,在我们这个群体当中想要找完美无缺的人来面试,除非是去极乐世界了。因为整个世界的人里,有些精神有问题,有些身体有问题,有些是亚健康,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想一想这个数字,可能很多问题都能想得通。
佛教徒中也一样,如果想找一个十全十美、像菩萨一样功德具足的人,肯定会很难。在娑婆世界烦恼深重的凡夫群体中,你要明白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经常想:“我肯定不健康,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身体有问题,不然在这么多人当中,唯有我一个人非常正常,也不太可能吧?”如果说某人精神不正常,他肯定不高兴——其实精神病也没什么,寂天菩萨说:“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在菩萨眼中,愚痴的狂徒遍布天下,又不是在侮辱你一个人。
我们应该看到,有时就算自己想要提升也很难,因为整个群体就是这样。其实官方的数字应该是偏于乐观的,如果乐观的数据尚且如此,想让凡夫的群体跟极乐世界大众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说“浊世众生”,因为众生的见解浊、烦恼浊、寿命浊……
人生可能会越来越衰败,也可能越来越好,但总的来说,无常的众生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就算你现在年轻貌美、财富具足,但无常皆有衰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的状况是什么样的,不要对自己抱有太大的希望,也不要对周围的人要求太高,这是不现实的。
娑婆世界的众生就像关在监狱里的人,就算你觉得周围都是好人,那也不一定。一个人为什么被关在监狱里?肯定多多少少有一些毛病。我们之所以沉溺在浊世轮回当中,肯定因为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如果在极乐世界,那人们的素质肯定很高,但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自己要能接受。别人对我不好、有烦恼是正常的,我对别人不好、有些习气改不了也是正常的。
我以前看到修行不好的人特别生气:“我讲了这么多,为什么他还是这样?”现在我越来越能接受了:“给大家讲的密法越多,他们对我越不好,这也是正常的,我自己应该更不好。”我现在跟年轻时的心态完全不同,也许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世界太多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