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8课
2023年9月18日
68
离恶境恶友,恶妻恶眷属,
恶王及恶人,恒常获安乐。
释:若远离恶劣的环境、恶劣的朋友、恶劣的妻子、恶劣的眷属、恶劣的君主、恶劣的人,自然会逍遥自在,无忧无虑,恒常安乐。
这里讲到,如果远离特别恶劣的环境——也就是对修行和人身有障碍的环境,并且远离恶劣的朋友、妻子、眷属、君主或者其他恶劣之人,那我们肯定能过得逍遥自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依止了合适的环境、善良的朋友、家人、眷属、君主以及其他很好的人,那生活一定会怡然自得。
若我们跟恶劣的人同流合污,一定会非常痛苦。这种恶人对社会、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危害不可估量。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骗子或破坏分子,对社会秩序以及家庭带来的危害无法想象。藏地有句俗话:“好友如药树,恶友如毒树。”虽然看起是差不多的两棵树,但一棵是药树,为周遭带来快乐;一棵是毒树,给人们带来痛苦,而且它带来的伤害,可能让人在一辈子中也难以痊愈。
记得《君规教言论》有一句话这么说:“恶劣眷仆之过患,使得君主遭讥毁。”仆人也好、家人也好,恶劣眷属带来的危害和过患十分严重。即使是非常了不起的君主,也会因这些恶劣的眷属而遭遇各种各样的灾殃、讥毁和痛苦。
古人说,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我们应该观察身边的人,若没有观察就匆忙行事,最后也许追悔莫及。比如依止之后才发现这个人非常恶劣,由此带来的危害不可估量,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前都应先用智慧观察,谨慎抉择之后再去依止贤善者。
恶友会给人们带来各种损失。比如你出于信任而坦诚相告之事,被恶友用来借机加害;你把身份证借给别人,结果被恶友出卖;你交给恶友保管的财物,后被恶友私自侵吞……恶友对人造成的伤害很难平复,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要遇到一次这类的祸事,多年来都会让人提心吊胆。
与之相反,一位好的上师、眷属、长官或仆人,能给人带来安乐,别人不但对这个人心生好感,对他身边的人也会爱屋及乌。如果依止了可靠的上师,那对上师的眷属也会有好印象。反之,如果你对一个人印象不好,他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令你不愿接近。
人世间中,好坏的差别确实很大。虽然从佛教的最高境界来讲,一切法明空无二、平等空性,但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黑白等颜色的差别、善恶等性质的差别,都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面前。虽然是善、是恶不是谁说了算,但我们的所作所为、起心动念仍然需要靠自己来抉择。详细抉择之后,既已认定这个人是恶友,我们就应立即远离,这样就能获得长久的安乐。
69
智士纵孤身,亦成胜意愿,
兽王只一者,践踏傲象头。
释:作为一个智勇双全、极具善巧的人,即使孤身一人,也能实现自己不凡的愿望。就像百兽之王狮子,哪怕它孑然一身,也能威风凛凛地践踏在骄傲的大象头上。
有智慧和善巧方便的人,哪怕孤身一人也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能帮助他人获得利益。就算看起来是一个柔弱之人,但因为有智慧、善巧和能力,所以这个人能胜伏一切违缘、克服一切困难。就像百兽之王雪山狮子,可以践踏和胜伏最傲慢的象群。不管遇到再凶猛、数量再多的对手,雪山狮子也一定能胜伏对方。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君王若具智慧力,则能保护诸国境。即使孤身之一人,亦能统治全世界。”如果君王有智慧的力量,就可以保护整个国境;即使他孤身一人,也能统治一切。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很了不起,凭他一人的威力,就完全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比如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高僧大德,虽然仅仅住世71年,但很多人的多少生世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法王一生中对弘法利生的贡献、为众生带来的利益是凡夫无法想象的。
若有智慧和善巧方便,就算是一个人,也能战胜如狐群般数量众多的人与非人的违缘。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要有很多助力。很多道友将来要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虽然可以带一些眷属,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对你是否有利也不好说。有些人开始时毕恭毕敬,但后来也许会慢慢变味,最终分道扬镳。
如果只能依靠他人,那很多事是比较费周折的。不管是什么事,我们最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成办。在一个道场当中,如果有一位极具善巧方便的伟大人物,那么依靠他一个人的威力,很多事都可以善始善终。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算人多势众,但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盘,加上智慧不够、能力不足,这些人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表面上看,每个人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每个人的能力有天壤之别。
70
居于众会中,若遭他人轻,
皆言此无能,可知恶劣士。
释:在大庭广众中,如果遭到他人的轻辱、蔑视,所有人都说“这个人一文不值,极其无能”,那么可以想象,此人必定是下劣之人。
一个人如果在大庭广众中受到大众的轻辱、蔑视,所有人都说“这个人非常恶劣”,那基本上不用其他判断,多半可以知道此人是下劣之士。
平时大家聚集在一起,有人得到的评价很高,大家都说“这个人很好”;而有些人不是这样,所有人都说“这个人不行”——可能他自己不知道,但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不那么好。
我经常想:“不知道别人对我的评价会不会很低?虽然看起来我有个堪布的头衔,但大家一提起我时会不会觉得这个人能力不行、脾气不好、人格恶劣……”
人在一个群体中待一段时间之后,大家自然而然会对他有一种评价,我觉得这种评价很重要。很多人没有自知之明,自认为很了不起,但在别人心中早就嗤之以鼻了,虽然他在人前得意洋洋,实际上别人把他看作尸体一般。而有的人虽然觉得自己不怎么样,但别人对他的评价却很高。
我们藏地的家庭一般有五六个孩子,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从一个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就可以看出他长大后有没有出息,无论从小在家,还是到学校读书,或者来到学院,这种情况都不乏其例。所以,我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学会观察,有人认为自己脾气不好,但很受大家的尊重和拥戴;而有人认为自己很好,但别人既不敬畏也不尊重你,只是无可奈何地应付你一下。
一个人为人如何,从做事上也看得出来。比如在一个班级或一幢楼里,有些人把别人的服务当作理所当然,而有些人特别愿意发心为别人做事,这其中的差别很大。如果一个人很自私,会被众人评价:“我们楼里某个人特别傲慢,乱扔东西,他人格很差。”如果为人很好,人们也会交口称赞:“我们楼里这个人特别好,他愿意为所有的人服务。”
这里说,如果很多人当面或者背后都在诋毁他,说明此人是下劣者,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像选人时,提起一个名字时大家都说:“这个人很不错,我要我要。”而提起有些人时大家都说:“不要不要,这个人脾气很大,为人特别差。”对于任何人来说,大家对他都有一个评价,就像主人在杀牦牛前,心中早就盘算好了,“这只牦牛很肥,这只牦牛很瘦”,每只牦牛的情况,主人都心知肚明。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虽然每个人都有我执,这样想也无可厚非,但还是要顾及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如果自己的身语意都很恶劣,别人也不可能永远随顺你。反之,如果身语意一直都想着利他,也许你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样差劲。希望我们讲完《智慧百论》后,每个人都学会了观察自己。
有时我觉得讲了也是白讲,不管讲多少遍,有些人还是想烦恼就烦恼,想发脾气就发脾气。一般而言,一部法讲完之后,至少能在一年中起到一点作用,但可能这只是针对部分人。我对有些人没有信心:哪怕讲了再多的法,哪怕讲的是大圆满,哪怕是上师如意宝或者是普贤如来亲自来讲,有些人还是老样子,听再多的法也像是耳边风或石头上洒水,永远都改不了坏习惯。
有些时候,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不要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二规教言论》把重视毁誉的人称为知惭有愧者,如果听了这些珍贵的教言,对你仍然起不到什么作用,那真是很可惜。这个道理我觉得说得很好,不管你说什么,别人在心中早已为你定下了评价。
我希望,以前脾气不好、性格不好的人,通过学习《智慧百论》,能不能默默地做一些改变。我们要观察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道友发心了很长时间,但在做人方面确实不是很好。
虽然我自己也特别差,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所提升。虽然已经传了那么多的法,可能你们头都听扁了、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但有的人还是老样子,想嫉妒就嫉妒,想发火就发火,这就有点可悲。我依靠这个脆弱的身体,每天声嘶力竭地说那么多,而别人的相续一点改变都没有,那还不如自己好好休息。有些人已经听了多少显宗、密宗的教言,但相续仍然改变不了,这是比较令人遗憾的。
71
欲求成自利,恒寻大依怙,
若已至大海,自名亦不提。
释:要想成办自己的利益,就必须恒常寻找功德深厚、名副其实的依怙。就好比,如果已去大海取宝,就要完全依赖商主,自己的名字肯定不值一提。
如果想要成办自己的利益,应该恒时寻找有势力的怙主,这是很重要的。现在人们常说的“搞关系”,或许在世俗中还是需要的。做事情如果没有一定的人缘、资源,那也是很困难的,就像去海里取宝就必须依靠有能力的商主,自己的名字不值一提;又如坐车去某地必须依靠司机,否则就算有了车,没有司机也无法成行;又如前文中说的那样,藤条要依靠参天大树才能蓬勃生长。
《萨迦格言》中讲:“即使无力虚弱者,若依强者亦成事,如同水滴虽渺小,汇入大海永不涸。”虽然水滴很渺小,但只要融入大海,就永远不会干涸。同样的道理,有些人虽然自己没什么能力,但依靠贤善者,自己慢慢就变成了有能力的人;就算自己的能力没有这么大,但依靠怙主的势力,也能成办很多事业。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跟着一个有势力的人,往往能平步青云,当然,一旦上面倒台,那多半也会跟着遭殃。所以,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和智慧,单凭投靠他人,也有一定的危险性。
72
本质恶劣人,与之甚亲密,
如火焰炽燃,秉性难舍弃。
释:对于天生品性恶劣的人,无论你和他有多亲密,他也像炽燃的火焰一样,秉性是很难改变的。这就是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对于天性恶劣的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最好不要跟他太亲密。否则,关系好的时候还行,一旦你们关系不好了,恶人在背后捅刀子时不会犹豫,因为他没有惭愧心、因果观念和自制能力。恶人在任何时候都以利益为主,当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一定不会让步。恶人就像炽热的火焰,只要与之接触,迟早会有烧手之患。
一般而言,恶人本性难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八无暇时说:“正如古大德的教典中所说:‘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世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是听法也好、依止善知识也好,哪怕在特别殊胜的环境当中,本性恶劣的人也很难改变。
我们评价一个人,最好是看他有没有提升空间。智慧和学历的提升不难,但一个人的秉性改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前辈大德们说,衣服沾染了垢秽很容易洗干净,但就像木炭是黑的一样,一个人的本性很难改变。如果跟这样的人很亲密,自己难免会遇到种种麻烦。
前面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成语,其实来自一段佚闻。唐朝名士萧颖士为人暴躁傲慢,他在官场几度沉浮,经历过安史之乱,后来家仆散尽,只剩杜亮一人。这句话是他再一次把忠仆打得遍体鳞伤后有愧而发:“你为什么不逃走呢?江山都改了,我的秉性却丝毫未改。”后来杜亮客死他乡。不管出家在家、为官为民,观察一个人秉性贤劣与否,不能只听别人的一面之词,自己也要学会观察。
我时常观察自身,有时觉得自己的本性还可以,很多年来,不管是怨敌还是其他人,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害别人。有时候想,光是自己说了不算,虽然自认为没有害人,但如果别人因为我而直接、间接地受到伤害,那我也是恶劣的人。
害众生的人肯定很恶劣,这没什么可说的。其实就算学佛,也不一定都是好人。现在有些企业在面试的时候,不仅考察知识,还要考察德行,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总之,每个人都要反观自心,如果自己的性格真的很恶劣,就要祈祷上师三宝,或者通过修行尽量地改过来。学佛就是要“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善要尽量地做,恶要尽量地改。如果本性很恶劣,又不思悔改,那这个人一定会感受恶果。
有些世间人就是这样:“虽然杀生不好,但我就是想杀生,堕地狱就堕地狱。”——用这么简单的想法来欺骗自己,除此之外根本没有从业因果、人规法则等方面考虑过,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如今世间有很多造恶业的人,这样的人跟动物没什么差别,除了稍微能知言解义之外,所作所为比动物还不如。而作为学佛的人,既然遇到了这么好的佛法,那么我们以前恶劣的习惯,如傲慢、嫉妒、害心、狡诈和嗔恨等,能不能稍微改一点?如果能改变,修行能起到作用,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73
以大仇恨索,彼此有芥蒂,
纵然已转世,深仇仍跟随。
释:如果被深仇大恨的绳索所缠缚,彼此之间有难以化解的芥蒂,纵然他们已经转世,这种仇恨却依然如影随形。
有些人跟别人有很深的仇恨,彼此间被仇恨的绳索捆在一起,可能在这一世中都难以化解,乃至很多生世之后还在冤冤相报,互相之间的仇恨一直如影随形。
有时我们一看到某人就莫名其妙地对他特别反感,而看到某人又觉得特别亲切和喜欢,这说明我们无始以来就跟他人有一种亲怨的缘分,过了今生也还会延续下去。
不仅仅是人的恩怨,乃至地水火风的很多灾难也是因为前世的罪业。《佛说阿难四事经》中说,我们前世的杀盗淫妄等很多恶业,在即生当中成熟为四大的灾难,或遭遇毒蛇放毒气……总之是恶业令自然界中灾难频发。
在凡夫看来,我今天是平白无故地遇到了某种违缘或者遇到了某个仇人,但实际上,这是我们自己宿世的因缘造成的。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我们遇到的一切都是前世今生的因缘导致的。不管怎样,在即生中我们最好不要跟任何人结怨,否则生生世世都会遇到怨敌。
印光大师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人年轻时杀了十三个土匪,其中一个转生为他的儿子。这个儿子早夭时,他对着儿子的尸体伤心哭泣:“我的儿啊!你为什么要离开?”他儿子死不瞑目,睁开眼睛说:“我不是你的儿子。你以前杀过我,我是来讨债的。”有时候,包括自己的亲生骨肉或者身边的人都是前世的怨敌。就像以前讲的嘎达亚那尊者的故事一样,也许前世是敌人,今生变成亲人;也许今世是亲人,将来变仇人。
我希望大家不要跟任何人结怨,就算以前有仇怨,我们也要尽量地化解、好好地忏悔,以后跟谁都不要再结上这样的恶缘。
74
如蛇猫鼬鸦,鸱枭水牛马,
他世已成仇,于此岂不见?
释:此颂是承接上一颂的比喻。就像蛇与猫鼬、乌鸦与猫头鹰、水牛与马的敌对关系一样,它们在前世早已结下了仇怨,难道你对此视而不见吗?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结善缘,不要结恶缘。
这里从比喻来讲前面的意义。就像蛇和猫、乌鸦和猫头鹰(鸱鸮)、水牛和马之间的敌对关系,因为生生世世的仇怨,它们在即生当中仍然互相杀害。《萨迦格言》里面讲到,猫和老鼠、鹞鹰和麻雀、乌鸦和猫头鹰,它们彼此之间有累劫的仇恨。
很多经典当中讲:乌鸦趁着猫头鹰白天看不到,飞到对方的窝里啄死猫头鹰,吃它们的肉;到了晚上反过来,猫头鹰飞到乌鸦的窝里捣乱——它们就这样生生世世地互为仇敌。《杂宝藏经》中说,一只乌鸦让眷属们啄光自己的羽毛,可怜兮兮地去猫头鹰群中求救,还说了很多鸦群的过失。猫头鹰觉得这只乌鸦很可怜,就接纳了它。乌鸦成功混入猫头鹰群后,衔来很多细软的草和树叶,等猫头鹰熟睡时,乌鸦找来火种把它们都烧死了。经云:“诸有宿嫌处,不应生体信。如乌诈托善,焚灭众枭身。”可见这种生生世世的仇怨在动物之间也有。
我们看《动物世界》就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结仇的动物。人类当中也是这样,我经常想,泽连斯基和普京的前世或许也是仇敌,他们互相都想让对方覆灭,但不知何时能结束。现在双方开战已经十八个多月了,不知何时能结束。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如果有一些小矛盾,一定要互相忏悔。尤其是金刚道友之间。金刚道友经常在一起,如果互相发生矛盾,那密法的成就想都不用想。每位上师灌顶的时候都会讲《大幻化网》五条根本誓言或密宗十四条根本戒,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那修学密法也不一定会起到作用。
其实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如果让我跟杀父杀母的仇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凡夫可能做不到,但是金刚道友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最多是互相看不惯,这时我们应该思维破誓言的危害,尽量与道友和睦相处。
有的人常常伺机加害别人,就像藏族人说:“哪怕有个小虱子,也要扔到对方身上。”现在虱子不常见了,这个比喻不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这里的意思是,就算做不了什么大害,但哪怕是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只要稍有机会就要去损害怨敌;而对我好的人,哪怕我只有一点点能力,也要帮助他——这样的凡夫,深陷护亲灭敌的分别网中,十分可怜。
75
依于嗔怒者,自利亦不成,
智者未观察,切莫发嗔怒。
释:如果你依附于脾气暴躁、嗔心极大的人,自己的利益也无法成办。作为智者,在未经详细观察的情况下,决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肝火。
如果投靠暴躁易怒、嗔心强的人,不要说利他,连自己的事都无法成办,因为大家都看不惯嗔心强的人,多半还会迁怒于你。作为智者,一定要经过观察,不能轻易发怒。
有时需要显现忿怒相才能成事。如果不显得严肃一点,这件事恐怕无法推进,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外,我们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情就大发雷霆、生嗔恨心,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嗔恨心强或者暴躁易怒,是所有过失中最大的过失。容易生嗔恨心的人自己也不快乐,周围的人也不快乐。
有些发心人员可能不知道自己名声在外,连女众都会说“某某男众脾气大得很,大家都很害怕”,或者反过来,连男众都知道某个女众脾气不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了解的,按理来说在我们学院男女众不能私下沟通,但是这方面的消息传得很快。
放任嗔心确实很不好,《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就是因为脾气暴躁,而被属下趁着他醉酒而杀害的。《三国演义》有藏文的版本,以前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好奇也看过。
《格言联璧》云:“威不足则多怒。”有的人脾气大,是因为自己威德不足,所以经常生嗔恨心。可见,发怒并不会显得你很有威势,忿怒只是出于脆弱和自卑。以嗔恨心来解决问题的事例,在现实中少之又少,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不生嗔恨心。当然,说是可以这么说,但真正做到却很难。
《大智度论》中云:“诸烦恼中,嗔为最重。”在贪心、嫉妒、傲慢等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中,嗔恨是最严重的。“不善报中,嗔报最大”,不善的果报当中,嗔恨的业报最重。这个教证很好,我再念一遍,大家要记住。
只要学过《入行论》,大家就知道嗔恨心是一切罪恶中的罪魁祸首。十全十美的人很少见,人格也好、做事能干、智慧深细、不轻易发脾气、有德行还长得好看……各方面都具足的人确实很难得。如果做不到样样优秀,那么至少不要轻易发怒,这样大家会觉得这个人脾气很好,能与之和睦相处。相反,就算一个人智慧敏锐、学识渊博,样样优点都具足,但是如果嗔恨心很强,大家都怕他,这个人也成不了什么大事。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说,有一比丘各方面都很好,只是嗔恨心大,但怎么会有嗔恨心大的好人呢?因为在所有的恶业当中,嗔恨心是最严重的。所以,一个人如果脾气特别大的话,那他的“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好。
76
安忍自性水,能熄嗔恨火,
具妙调化法,敌众岂嗔之?
释:具安忍自性的柔水,必能熄灭嗔心的烈火。具有殊胜善巧方便的人,势不两立的敌人也不会嗔恨他,因为他有能够熄灭嗔火的安忍甘泉。
修持如同水一般的安忍,能熄灭如同火一般的嗔恨,当然,也有可能是嗔恨之火烧干了安忍之水。
水火不容,但哪方占优势却不一定。如果安忍强大,就可以熄灭嗔恨的火,但如果安忍力只有一点点,而嗔恨之火特别炽盛,那就有可能所有的安忍都被焚烧无余。无论如何,只要具有善妙的调伏之法,敌众就不能损害你。
《大宝积经》里说有一个婆罗门名叫颇罗堕,他对佛陀生嗔恨心,以五百种方式来辱骂。很多人和天人刚开始都很难接受,佛陀明明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调伏他?但后来有四千人因佛陀修安忍而发菩提心,颇罗堕婆罗门也被佛陀的安忍所感化,放下曾经的恶习,皈依佛陀。
佛菩萨的安忍,对于世人来说没什么可说的。凡夫的安忍仅限于有吃有穿、无事太平,那时他们的安忍心还是可以的。一旦遇到一点点事,他们就无法安忍了。有的佛教徒说:“我本来修得很好,但是我老公出轨了,我要跟他同归于尽……”其实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用安忍的水来熄灭自己的嗔恨之火,这样才能给自他都带来快乐。
77
永恒胜法位,若不勤善因,
见未见圆满,动摇如水泡。
释:永恒不变的解脱果,是至高无上的,但如果你不精进行持它的因——随解脱分善,那么无论是你见过还是没见过的各种圆满,都会像水泡一样无常,动摇不定。
永恒不变的法就是解脱,因为解脱是永不退转的。想要获得解脱,需要我们依靠精进来修持。如果你不精勤于随解脱分或随福德分的善法,那么能见到和不能见到的功德都不可得到。就算暂时得到,也会像水泡一样很快消散。
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经常修持善法,不能松懈怠惰,否则哪怕先前已经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定解和境界,之后也会很快消散。《入行论》中说,就像黑暗中的闪电,刹那就消失了,同样若生起一刹那的善心,就应该好好地去培育。华智仁波切说,我们一定要不断地护持自己的善心,就像鞣制皮革一样,如此心会慢慢地堪能、调柔。
在上师三宝加持下所生的刹那善心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护持。学院有一些城市里来的人,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因为他们来一趟特别不容易,还会遇到家人的阻挠、自己身体的不适、心态难以调顺等能见到或见不到的阻碍。
现在我们有一点点善根资粮特别不容易,千万不要被嗔恨的敌人偷走。就像银行卡被别人偷走,会觉得特别可惜,同样,我们好不容易有一点善根资粮,如果被嗔恨轻易毁坏,那真是很可怜。
永恒的解脱果位其实在每个人的前方等着,但如果自己不努力,也没办法获得,所以我们应该非常努力地修行。很多人在学院期间还可以,但能待在学院的时间不一定很久——也许是我乌鸦嘴,但根据我对里里外外各方面因缘的观察,大家最好不要认为“我永远都要待在学院,我的房子很坚实,我的身体很不错,不像罹患绝症的人……”——也许你的身体暂时健康,但会不会永远健康,也不好说;也许你的房子现在很坚固,但会不会出现外在的违缘,也不好说。
一切都是无常的,现在拥有这样的机会和缘分,我们一定要做到几点:
第一,不要跟道友结恶缘。你在这里不但没做善法,反而跟很多人结恶缘,那就特别不划算。倘若没有看破今世,那还不如在城市里正常生活。
第二,要尽心尽力地行持善法。就算我们学得特别好,三乘戒律守得很清净,具有出离心、菩提心和密宗等净无二的见解,但想要修得很好也有点难。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修持。
通过这次讲《智慧百论》,我相信有些人真的会有所改变。我们以前在法王面前听闻《百业经》后,在因果取舍方面有很大的改变。1984年底我在德巴堪布前听《大圆满前行》时,也觉得对自己的人生很有帮助。包括在其他上师面前听过的法,虽然有时也迷迷糊糊的,但确实感到自己在一生中肯定不会在菩提道上有大的动摇。
这部论典看起来主要是讲世间的智慧,但与我们的修行还是有一定的联系。为了永恒的解脱果位,我们要不断地积累善资、不断勤奋地努力。如果特别累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也可以,之后再不断地努力。《札嘎山法》里讲,跟志同道合的道友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情。道友们一起行持善法、互相有一种惭愧的所依,这是非常重要的。
78
心中秘密语,切勿传恶人,
犹如怒毒蛇,彼会陷害汝。
释:无论是谁,如果心里有什么秘密,千万不要传给恶劣之徒。因为这种小人就像心怀怒气的毒蛇,会趁机陷害你。
凡是心中藏着的秘密,对任何人都不能说,尤其不能告诉恶人。
前面讲过,恶人的性格恶劣,没有控制力。一个人若有善法方面的控制力,不该说的话不会说,不该做的事不会做,哪怕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做坏事,他也绝不会同流合污。但恶人不是这样,也许今天对你和颜悦色,但稍微遇到点事情,他就会翻脸不认人。
就像《农夫与蛇》的故事,毒蛇被冻僵时你把它放在怀里,当它苏醒后,稍有不悦就会反咬一口——这是蛇的本性,你不能对毒蛇说“我以前对你如何如何好,为什么现在对我这样?”毒蛇本来如此,否则就不叫毒蛇。
同样的道理,秘密之事不能告诉恶人。《君规教言论》里说“应当极其保密语,切莫泄露任何人”,需要特别保密的密语,千万不要泄露给任何人,哪怕是你最好的朋友、闺蜜、道友、父母乃至上师,跟谁都不能说——在保密方面,不告诉上师也是可以的。“密友复传其密友,最终传遍全世界”,因为一旦将秘密告诉一位密友,并且嘱咐他“跟谁都不要说”,密友又跟他的密友说“这件事要保密,跟谁都不能说”。每个密友都有密友,最终秘密传遍十方。
要保密的事情对任何人都不能说,在这方面有些堪布、堪姆都没有做到。比如我们灌顶的消息需要保密,但有的人也许是为了图利,把这些消息提前告诉了跟自己相关的人。有这样的行为,人格上肯定会大打折扣。
本来,需要保密的事跟谁都不要讲,虽然你可能是出于爱护自己的眷属,忍不住透露给一个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熟人,秘密就这样越传越广。如果由于你的泄密而出现各种违缘,那么所有罪过都要算在你身上,这是非常严重的。
很多人在保守秘密方面做得比较差,这一点通过观察也能知道。本来是跟任何人都不能说的秘密,但此人一气之下就向外透露,说明他人格很恶劣。这个教言不是凡夫随意说的,而是麦彭仁波切和龙猛菩萨的金刚语,泄露秘密真的不算是一个好人。
我个人在这方面很注意,正因如此,我在《西游回忆录》的第一篇“三年的保密工作”中写到,法王去西方弘法的计划和准备工作,我在三年中都严格保密——这是上师的委托密,哪怕是对自己最好的金刚道友都没说。
其实我的智慧和能力都不算突出,可能是因为我在保守秘密方面很注意,法王对我好像很满意。我在《梦尘回忆录》里也写过,有一次法王说:“我们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但不泄密是做人的重要品格,你在这方面很注意,不会随意泄露秘密。”
有些人什么都往外说,从这方面也能看出这个人的人格。《君规教言论》中接着前面的偈颂说,秘密之事不能告诉任何人,尤其对女人就更不能说,因为一旦说出口,自己往往会身败名裂。有些女人看起来好像很善良,但天生爱说是非:“我跟你说一件事,你千万不要跟任何人说。”然后她就滔滔不绝地把秘密说出来。
藏地有句谚语:“不说的女人说给不说的女人听,不说的女人又告诉不说的人,不该说的话就这样传遍世界。”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没有保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导致自他都受到了极大的危害,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作为密宗行人,保守秘密实际上是一种验相和成就相。如果能很好地保守秘密,我们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中证悟。我希望,大家对自己得到的密法灌顶和窍诀引导,一定要好好保密。如果以前泄过密,应该好好地忏悔。
在师徒和金刚道友之间,保密是一种缘起。有了这个缘起,自己的修行也会成功,这是我的一个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