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7课
2023年9月16日
这部论学到现在,也许大家有一些感觉:本论的颂词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很有用的。佛法一定要用得上,如果学了用不上,就十分可惜。包括我们学的五部大论,如果讲者也讲得很好,听者也听得很好,那么每一部论都应该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如果不是这样,那可能需要换一部来学。
有些在汉地广弘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这些经典特别好,我之前讲的时候很认真地备了课,应该是把佛经的意义讲出来了。在如今这个时代,若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经典,自己应该会明白很多道理。
希望学院的每一位道友,在这里千万不要得过且过。待在这里要得到一点佛法,要么在修证上、要么在发心上、要么在闻思上有所进益。如果你什么都没得到,那确实有点可惜。在山下佛教徒的眼里,我们学院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仅仅在这里住一个晚上,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只要见到个别的大德,似乎已经满足了他们一生中的愿望。比如拜见过学院的某位堪布、活佛,有人就觉得“啊!我见过他”——就像见到了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一样。他们把到过学院当作到过极乐世界一样看待。
可是学院里有些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该睡觉就睡觉,该吵架就吵架,该烦恼就烦恼,该痛苦就痛苦。而外面的人觉得在这里生活非常幸福,想尽办法请到假,在这里待上十天半个月,就觉得此生无憾了,“我见过学院的大德们”“我得过一个灌顶”……他们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上师和佛法的。而如果我们在学院里待了多少年都没什么感觉,也没有把每一次闻思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真是有点可惜。
我在学院中待了这么多年,好像也有点惭愧。有时候觉得自己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每一段经历都很珍贵。如果你们看过这几年我写的回忆录以及日记,可能会明白这种心情。包括一些对学院的介绍、法王讲课时的开示,我都记了下来。对法王也好、对学院也好,我有一种从信心而引发的感情。我年轻的时候心浮气躁,对很多事情没有定解,如果不是出于信心,在那个年代做这些事情也是比较难的。
我们学院当中的道友也许对每天上课这件事习惯了,可能有人会想:“什么时候结束啊,我想好好睡觉。”如果把在法师们面前听课当作一种压力,以这样的心态修学,不一定有收获。
因此,虽然龙猛菩萨这部《智慧百论》的篇幅不长,但是大家还是要认真对待。
58
于己无害事,理当尽力行,
一无所学者,岂能成大臣?
释:对自己完全有利而无害的事情,全心全意学习和实践它是理所当然的。终日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人,怎么可能成为辅佐君主的得力大臣呢?
对自己只有利益、没有害处的事,应该尽心尽力地去行持。如果在一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都没有行持,这样怎么能成为辅佐明君的大臣呢?这里的大臣是属下的代指,因为我们经常用君主、大臣来描述主从的关系。
我们在世上应该尽心尽力地做一些有益无害之事。如果是有害之事,那不管遇到什么都尽量不要做。愚者刚开始也许不懂,有害的事不一定遮止、无害的事不一定希求;但对于智者而言,可以用智慧来观察一件事的利害关系。
人活一世,如果对真正有用的知识既没有学也没有行持,这是非常可惜的。《正法念处经》当中说:“若于世间义,若出世间义,皆由精进力,一切得成就。”世间的事也好、出世间的事也好,所有的成功来自什么?自己的精进。对自他有利的事要不放松、不懈怠地去做,如果我们很认真并且一直不放弃,事情一定会有成果。
有些人说“只要努力,无所不成”——这样说也太绝对了。努力了不一定会百分之百成功,虽然如此,但精进与否确实有很大的差别,精进者的收获肯定会很大。我们在学院对闻思修行各方面都应尽量努力,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不要特别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一些刚学佛的佛教徒,开始时非常谨小慎微:“我好惭愧,学得不好”——其实只要没有放弃,任何人都可以做出一番成就。如今在世间中只要能生存下来,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是竭尽全力了。说实在的,这几年疫情肆虐、饥荒频发、战争不断,外在地水火风的灾难和内在各种心理疾病层出不穷,很多人的心态都跟以往大相径庭。以前特别健康能干的人,现在也越来越没有底气了。在这样的时代,只要对善心善行不放弃,按照最低的要求来行持,也应该是可以的。
然而,我们住在学院的这些人——大家也没有做生意、也不必维持生计,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了今世和来世做一些有利益的事情,因此要更精进才对。初学者可能觉得学院的要求有些高,但是如果用初学者的标准来衡量学院的道友,那可能要求太低了。
现在有些人上大学是在虚度光阴,但在剑桥、哈佛这些世界名校中,学子们确实是拼尽全力在学习。据说哈佛大学在凌晨三四点时也是灯火通明,很多人通宵达旦地在学习。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北京大学一年学的知识,在哈佛一周就要学完。在那里读博的人,有的连哈佛大桥旁边的波士顿都从来没有去过。
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如果一个人没有斗志,很难像在其他学校一样顺利轻松地毕业。那里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在学术上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在校园中常常看到很多人拿着一个三明治、一杯咖啡,就这样边看书边吃饭,很少见到有人在闲聊。
这样看来,有些道场中学佛的人喜欢说别人的过失,搬弄是非——这说明他们不是很精进的人。佛学院要求高一点也是合理的,法师们也不要太慈悲:“没事没事,你们只要活着就可以。现在世间那么痛苦……”有些法师对道友没有督促,精进者亲近他们以后反而变得越来越懒惰了,这是不合理的。我们这里也可以算作当代在佛学方面举世闻名的高等院校,在这里应该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才。我们在这里待了那么长时间,如果什么都没有学到,肯定是不合理的。
我们学院每年应该搞一点读书会之类的活动。有一次我在山下参加了一个读书活动,听说一位商人两三年中看了八百本书,他的演讲非常精彩。世间人尚且需要读书,我们佛教徒就更应如此了。就像昨天我说的那样,我的译作和讲记虽然很多,可是学习、阅读的人有多少?大家对大德们的著作以及佛教经论看过多少、学过多少?如果没有广闻博学,只是像小学生一样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勉强通过考试,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学佛也一样,光学习五部大论的课本是不够的。我以前也看了很多书,现在备课时只要有时间,就会翻阅大量的显密经论,广泛地学习各种教证、理证。我希望,大家对学习也要有一种较高的要求。
59
凡是毁坏事,常人不可为,
麻风者近火,岂成彼药耶?
释:任何损人利己的坏事,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应该做。犹如麻风病患者靠近火,怎能成为缓解疼痛的良药呢?它只会增加痛苦。
如果是对自他都没有利益的坏事,那只要是正常人就不应该去做。对自己也有害,对他人也有害,这样的事就不应该做,否则自他都会后悔的。就像麻风病人,虽然靠近火时暂时感觉舒服,但火对他来说是不是真正的妙药呢?绝对不是。虽然火暂时可以缓解瘙痒,但之后而会令病情越来越严重,绝不是长远的解决方法。
同样,做坏事也许暂时能让自己称心快意,但这种行为非常不合理。如果暂时害了别人,终究一定会害到自己。就像俗话说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前几年这里的一些工作人员因为嫉妒等原因去举报,虽然举报的对象遇到了一些麻烦,但举报者自己也引火烧身,反而受到了更严重的惩罚——本来是想害别人,结果这种恶念毁坏了自己。
世间的规律就是如此,恶念恶行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小窗幽记》因为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而广为人知,这里面说道:“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若产生一个善的分别念,吉祥的天神就会形影不离地保护你;相反,若产生一个恶念,厉鬼、恶鬼就随之而来了——跟这些恶人、恶鬼和恶魔搅在一起,自己也不会有好结果。因此,智者会恒时观察心念的善恶。
现在很多人嫉妒心很强,包括某些上师身边的个别人也像宫斗剧中一样互相揭短、举报,用各种方式去害人。也许他们怒气冲冲的时候不自知,但旁观者清,这些人以恶心发动而做出的事情会毁坏今生和来世。今生当中,破坏与金刚道友、金刚上师之间誓言的后果自不用说,来世还有更严重的果报等着他们。
有时凡夫虽然希望自己心地善良、行为善妙,可是当因缘集聚时,可能自己也无法控制。不管怎么样,当我们遇到这些教言时,一定要让自心稍微得到一点滋润,行为稍微有一点改变——如此听法才算有意义。
如果有些事你明明知道对错,却明知故犯,那罪业就更严重了。戒律中说,无意中犯的罪和故意犯的罪,果报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虽然都是杀人罪,但故意犯的罪行更加恶劣,后果也更为严重。
学习了这些教言以后,依靠龙猛菩萨的加持和智慧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菩萨的智慧。以前可能认为自己明白,但实际上不明白,所以犯了很多错误。现在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从此以后改恶向善,这也是很好的。
这部《智慧百论》在很多人的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实用性,到今天它还是鲜活的,针对性也比较强,将凡夫相续中的很多毛病都直接点出来,这样也是很好的。
60
能令今来世,不受诸痛苦,
如是之彼事,长久而行持。
释:能令今生来世不再感受身心诸苦,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凡是为自己着想的人,应该持之以恒地行持这些事,不应该漠不关心,因为人人都想求乐、避苦。
前面是反说,这里是正说。只要是能令今生来世自他身心不再遭受痛苦的事,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去行持,千万不要漠不关心,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远离痛苦非常重要,也是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事。凡是有智慧的人,肯定会重视大乘佛教的教义,令自他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其实,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遭受痛苦,那别人也是一样的。哪怕是蚊蝇小虫以上的生命,都有苦乐的感受。因此,对自己和他人的快乐,我们应该重视起来。
有能力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为众生服务。比如,灯的作用就是遣除黑暗,它的使命就是这样。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做到像菩萨一样的行为,但至少也应像前面所讲的那样,不要去损害自他。尤其是不要给他人带来痛苦,就算无意中伤害到了别人,也应该尽量忏悔。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行为应该直接或间接地为众生带来利益。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琉璃王和他的哥哥都是王子,琉璃王成为国王后就发动军队要毁灭释迦族。他的哥哥不想杀害释迦族人,于是没有参与。琉璃王将释迦族灭族以后,对他哥哥的此举很不满,进而想要加害。他的哥哥在被杀时面不改色,临终前天空中响起了悦耳的天乐,就此转生天界。而琉璃王因为杀害了很多众生,死后直接堕入了地狱。
在这个故事中,看起来好像琉璃王成了国王,而他的哥哥一事无成,但实际上琉璃王杀害了包括自己家人及释迦族人在内的很多众生,令自他都被毁坏了。他的哥哥虽然没保住自己的性命,但在来世获得了快乐。
这个世界很复杂,佛弟子不要太天真,乃至学佛的人群当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十全十美。按理说,作为穿着袈裟的人、释迦牟尼佛的跟随者,应该是最善良的。作为应供处,我们被认为很善良,也不需要劳动,但自己具不具足这样的功德?自己的戒律和闻思修行能否受得起别人的供养?其实很难说。
如果出家人自己各方面都不争气、不合格,那可能还不如在家人。虽然说起来,佛教徒尤其是大乘佛教徒应该都是很好的,但大乘佛教徒中也有各式各样的人。有些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所作所为都如理如法,像琉璃王的哥哥一样,哪怕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会舍弃自己的道心;但有些人可能仅仅为了暂时的利益,也会毁坏自他的今生来世。
活在人世间,我们要好好地思考,有时不能轻易相信所有人,但又要尽量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众生和自己今生来世都获得快乐。今生的快乐主要源于前世的因缘,而来世的快乐就看今生的因缘。
龙猛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世所有恶道,皆十不善生。世所有善道,因于十善生。”所有的恶道痛苦全都是因为杀盗淫妄等十不善而导致的,所有快乐和善妙的道全都是从十善而生的。所以,自他众生如果想获得快乐,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地行持十善业道。
61
不依诸长者,不通诸学问,
狂妄之行为,成就速毁灭。
释:如果不依止阅历颇深、经验丰富的长者,就无法精通各种学问。傲慢自大的狂妄行为,只会很快毁掉你所渴望的成就。
如果我们不依靠现在这些高僧大德、耆宿长老,也没有精通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学问知识,还一味地自以为是、狂妄自大,那么就算暂时有所成就,也很快会被毁灭。
这种现象现在比较多。有些人自认为很了不起,但他的智慧其实很有限。为了增上智慧,我们应该依止有学问的老师、有经验的长者和善知识。光依止还不行,我们还要从老师那里得到学问和修法传承的真传。如果依止的前辈大德或祖师很好,那弟子的行为不会过于狂妄;如果依止的老师什么学问都没有,只是根据自己的分别念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那你就很危险了。
现在所谓的瑜伽比较流行,其实瑜伽不是现在这个意思。在古印度,不管是根据原始宗教还是佛教,瑜伽都是指证悟者所通达的宇宙万物的真理或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相应于人体的风、脉、明点。所谓瑜伽,本义就是相应。
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依据,就按照东西方各自的文化随意杜撰一些修法。人们认为学瑜伽可以锻炼身体,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师承,随便看一些书就去观修气、脉、明点,这是很危险的事。盲修瞎练会导致气、脉、明点混乱,最后变成精神病。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以藏传佛教的名义杜撰一些气、脉、明点的修法,最后导致很多人练到精神失常。
我们如果要修学,就一定要找到可靠的依据,比如出自哪个续部、哪部论典,由哪位善知识所传——并不是稍微有点名气的人凭着自己的分别念,什么依据都没有就随便编一些修法,接着就可以依之修行了。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外内密中地水火风四大和五蕴的运行规律——如果连这个都不懂,那你怎么修?风入于中脉如果修得对,所有分别念在内中脉的法界中与秘密智慧融为一体,可以现前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但如果修得不对,风入于中脉会有发疯的危险。
依止真正的善知识非常重要。毕竟开车都要有师傅教,如果随便驾驶上路,肯定不安全。虽然根据说明书也能学会,但有老师和没有老师的区别很大。《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说:“虽有智能,无善知识,不能见法。”这个教言很重要。自己纵然有一点智慧,但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就不能见到法的真相。
有些人认为:“大圆满等很多法,我看一下就懂了。”还有些西方的大学教授说:“密法其实不需要保密,修法基本上大同小异。”这是没有经验者的说法,他们认为这也是文字、那也是文字,所有文字应该差不多,但其实不是这样。药方也是一样,在外行眼里,所有配方不过是这种草药、那种草药,没什么特别,但万法规律不是他想象得那么简单。
在世间当中,学什么东西都要有一个很好的师承。我希望,以后你们念经也好、诵仪轨也好、讲经说法也好,千万不要随心所欲地改变任何传统。我们的念诵是有传承的,传菩萨戒的仪轨也是有传承的,不要自己一拍脑袋,就这里加一点、那里减一点,凭自己的想象随意改变——这就不是师传了。哪怕传皈依戒、居士戒的仪轨,也不能随便改。如果是给别人讲《大圆满前行》,以前上师是怎么讲的,那你也这样为大家讲,这样的话,别人会认可你是一个有传承的人。
中医也是这样,祖上传下来的方子,是怎样就是怎样,如果没有特殊窍诀,肯定不能随便乱改。佛法也是如此,我们的传统尽量不能改,即使需要改变,也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传承的精髓和灵魂也许就没了,单靠外在的形象,不一定能成办利他的事业。
62
过于贪积蓄,财成他人利,
蜜蜂勤累积,蜂蜜为他用。
释:过度贪婪的人不惜一切代价储蓄的财物,自己真正用上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别人用的。就像蜜蜂,辛勤劳动积累的蜂蜜都是他人享用,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
世间中有些人过于贪婪,不惜一切代价积累巨额财富,实际上自己能用的很少,大多数财富都是跟别人共用。就像蜜蜂,每天辛辛苦苦地采蜜,到头来,蜂蜜全都被人拿走了。
这一点也是有目共睹的,有钱人辛辛苦苦地积累资产,但最后真正享用的人可能不是自己。就算你一辈子舍不得用,但死时所有的财富也要留在身后。有些贪官的钱最后被收归国库,有些明星的钱成为亲友争夺的因,比如迈克尔·杰克逊,听说他死时有五亿美元遗产,后人打官司都打了几年时间。
很多富豪一辈子辛苦积累,活着的时候没有用上多少,撒手之后家人就开始争财产,谁也不会记得给他做善事。在藏族的传统中,除了个别忘恩负义之辈,如果家人去世,属于亡者的那部分财物,会被拿出来做善事。比如家产有一百头牦牛,家里有十个人,那么至少会拿出十头牦牛的财产,为亡者念经、造佛像、印经旗等。如果家人很孝顺,觉得死者为大,活着的人再怎样也不会饿死,就会把大半财产拿出来为亡人做善事。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传统,除了个别人以外,大多数人都遵循这样的传统。
以前藏地民风淳朴,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就算条件再差,也会竭尽所能地接待;遇到病人的时候,自己再窘迫,也会尽己所能地拿一些钱去帮助他。老一辈确实有这种善良的传统,但现在藏地也慢慢在变化,以后就不好说了。
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人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现在对老人也不是特别地感恩,没怎么恭敬承侍。一旦遭遇变故,有些人看重的不是人,而是这个人有没有积蓄。虽然为了生存,人不得不积累财富,否则什么钱都没有,生病或出意外时确实很难面对,但如果积蓄得太多,就应该思维:这些财物中的大多数,终归是给别人用,我这么辛劳又是何苦?就像蜜蜂一番辛苦,到头来还是为别人忙碌。
63
欲求亲恶人,徒有遭殃已,
根为水冲蚀,树直如倾倒。
释:想要与恶人亲近、交往的人,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就像一棵树,根部受到水的冲击而腐蚀,虽然暂时挺立着,但很快就会倒下,因为它没有立足的根基。
如果与恶人同流合污,会给你带来什么呢?只有今生来世的灾难和祸害而已,除此之外不会有其他的结果。就像生长在河边的一棵树,由于树根常年被水冲刷,地基都被掏空了,就算看起来还是挺拔如初,但这样的情形不会长久。同样的道理,如果经常跟恶人在一起接触、交往,就算这个人看起来很正常,但为人的根基慢慢会被掏空,最后不会有好下场。
世人说:“人生一世,唯有德行,可立一生。”人的一生如果有“德行”这位“好友”,那他就有了立身处世的根基,就像树根如果非常坚固,它就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作为一个人,德行的根如果深厚,加上不与恶友交往,就有机会功成名就。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士,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汉之所以能兴盛,在于君主亲近贤臣而远离小人,而后汉之所以衰败,是因为亲近小人而远离贤臣。
世间智者的观察也是这样。比如一个人经常跟喜爱闻思修学、不说别人过失的善友往来,从跟他朝夕相处的善道友来推知,这个人应该很有希望和前途。有些出家人经常跟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虽然暂时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但从跟他交往的恶友推测,这个人基本上前途无望。
不管是藏地也好、印度也好,恶友都是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不得不谨慎,否则,好不容易修来的一点点境界,也许会一朝尽失。我以前认识一些道友,他们的修行很不错,但在遇到恶友时没有警惕,被这些人引诱,后来离开了僧团——这样的下场比较悲惨,他们自己也后悔莫及。
在有福报或者比较快乐的时候,我们要时常祈祷三宝护持自己,就算不能利益他人,至少也要能自我保护。否则就算想利益他人,但因为自己的根基不成熟,不但没办法度化对方,反而被别人“度化”了。
我经常引用《大智度论》里的一个教证:“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将热气腾腾的开水倒在冬天的冰面上,就算是开水,不久也会结冰,而没办法融化大的冰面。这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64
若依大皈处,弱小变坚实,
传说依须弥,鸟亦成金色。
释:如果依止完全可靠、值得信赖的大皈依处,即使你软弱渺小,也会变得坚不可摧。就像传说中栖息在须弥山上的鸟,它的身体也会变成纯金色,非常美丽。
如果我们依靠一个可信赖的皈依处,那即使是最弱小、最脆弱的人,也会变成坚强者。
世间有种说法,须弥山的四方呈现不同的颜色,靠近金色须弥山(有说是金山)的鸟类,它们翅膀的颜色就变成了金色。在银色须弥山的鸟类,翅膀全都是银白色。同样,我们依止了谁,自己也会变成那样。
《格言宝藏论》中说,恶劣者如果依止高尚之士,就像将一块朽木扔到马拉雅树林中,慢慢地朽木也会发出芬芳扑鼻的香味。同样,就算是一个特别差劲的人,但跟着一位很好的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这个人也能得到善知识的部分德行。因此,如果依止坚强者,弱小的人也可以变得坚强;依止智者,愚笨的人也会变成有智慧的人;依止聪明人,糊里糊涂的人也会变得有头脑。
凡夫人乃至没有得到一地菩萨果位之前,还是会随着外境而转,随着身边的人而转,所以前辈的大德们非常重视在寂静的地方依止善知识。因为刚开始我们的信心没有成熟,外在干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先到寂静的地方依止一位善知识,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慢慢就会稳固。
就像小孩刚刚出生的时候头骨软软的,过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长硬,那时再被碰到头也不用怕了。同样的道理,初学者自己没有主张,可能觉得这位上师很好、那位上师也很好,这个道友很好、那个道友也很好,只有在依止善知识一段时间后,通过闻思和修学,自己才会生起定解。
我经常想,我们特别有福分,在开始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善知识,否则,如果当时遇到的是外道,或者生长在特别恶劣的家庭当中,那我们养成的习气可能也很难纠正。在有这个缘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养成好习惯,尽量熏染一些好的习气。
65
心善无狡诈,利他不寻过,
于有修行果,友伴天亦喜。
释:心地善良、无有狡诈、乐于利他、不找别人过失、具有修行成果,对于拥有这些美德的好朋友,别说是人,就是天人都会喜欢的。
这里也是讲好朋友。在《智慧百论》当中,依止善友是一种智慧,因为人非常容易受他人影响。好的朋友是什么样的?心地善良,无有狡诈,特别喜欢利他,不爱说别人的过失,以及修行有成。
说别人的过失确实是很大的问题。有些人哪怕在吃一顿饭的工夫里也能说出别人一大堆过失:“我们这里不行,我身边的人不行……”有些人听别人说过失时漠不关心,也不会随声附和,而一听功德的时候就很激动:“是是是!对对对!”这是一种有修证、有德行的表现。
善友的特点很多:心地善良,无有狡诈,特别喜欢利他,不爱说别人的过失,还有修行有一定的成果。对于有这些美德的人,任何人跟他接触一段时间都会觉得这个人很好,不要说人,就连四大天王、帝释天、战神、护神和吉祥神等各种天神也会经常随侍护持。其实得到天人的保护非常重要,《二规教言论》里面讲,一个人如果有天神的保护,那他就拥有与成千上万人匹敌的力量。
我们要让自己成为这样的善友。这里的教言不是用来观察别人的,而是以之为镜,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品德。在别人的眼中,我是坏人还是好人,是善友还是恶友?如果真的有功德且对人有利,那谁都会喜欢你的。
《君规教言论》里说,无有功德的人就算有一千个,都不如一个具德者。世人说朋友越多越好,但其实是善友越多越好,恶友越少越好。就像药也有良性和毒性之别,如果吃了毒药,就会摧肠断命;如果吃下良药,就能解除身体的病痛。同样的道理,人有善恶之别,虽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善良的人,但是我们应用这里的教义来衡量。
好的教言如同镜子,在对照自身时也能看出好坏。一个人要有反躬自省的意识,在目前的教育中,德育课是有缺失的。不论国内国外、小学大学,虽然课堂上会教一些知识,但德行操守、为人处世的这些大学问却没有受到重视。
无论进没进过名校,很多人从来都没学过做人的基本道理,这样进入社会后不知关窍,跟人相处时磕磕绊绊,总是觉得别人不好,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一大堆毛病。如果这样下去,别人也不是瞎子、聋子,他们也能看得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有些人在这里也不行,在那里也不行,还总认为是外境和别人的问题:“法师也不好,部门的负责人也不好,身边的道友也不好。”如果在企业中,那就是“领导也不好,同事也不好,下属也不好……”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头上。也许别人有时真的有错,但如果反观自心,可能会发现大多数时候的罪魁祸首还是自己。
应该说,美德比才华更重要。我们经历的很多成败,都跟择友有一定的关系。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不得不谨慎,如曾国藩等世间名臣,也经常从世俗的角度来阐述这些做人的道理。功成名就者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们智珠在握。否则为什么其他人做不到?大家都是人,吃同样的饭、上同样的学校乃至在同样的家庭中成长,为什么有些人出类拔萃,而有些人不但对社会和家庭没有贡献,甚至连维持自己的生活都非常困难?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秘密,如果把这些秘密搞明白,人人都可以成为可造之才。
66
众人共集聚,为财而和合,
终被贪心毁,如离青稞虫。
释:一群乌合之众集聚在一起,为了财产而合作,但他们的最终结局,是被贪婪的欲望所毁灭,就像离开青稞的虫子一样。
这个偈颂不是很好懂。一群乌合之众集聚在一起,为了财产互相合作,但因为每个人都很贪,强烈的欲望必然会引发矛盾和纷争,导致最后不欢而散。
现在人们经常说合作:“我们一起投资,分工合作,共同入股……”有各种说法,但其实都是出于各自的目的。不仅是个人之间,国家之间也不乏一开始在军事国防等各方面进行合作、过段时间又不欢而散的事例。其实任何国家都一样,就像凡夫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提供各方面的资源,如果你的能力还不错,那大家都会对你另眼相看;一旦你各方面都开始衰败,“好朋友们”就会纷纷离开你。
凡夫的合作跟菩萨没法比。菩萨完全是为利他而同心协力,没有条件、一心一意地帮助别人,而凡夫只想着自己占便宜,稍微发生一点分歧就互相指责,最后分道扬镳。就像离开了青稞的虫,它们本来因贪食而集聚,一旦青稞没了,这些虫子就全都饿死了。
“如离青稞虫”这个比喻在藏文中不是很好懂,但只能这样翻译。不知道龙猛菩萨那个时代印度有没有青稞,但在藏文的好几个版本中都是这样写的。虽然不是特别明白,但也只能这样了。
为了财富而聚在一起的世人,最后的结果不会很好。就像《楞严经》中说:“因地不直,果招纡曲。”因为开始没有正直的发心,结果肯定十分周折。因此,世间的合作开始时应该互相有利他之心,至少也不能太自私。哪怕是一家人,如果两个人都很自私,那很多方面都没办法达成共识;如果互相考虑到对方,这一家人就能融洽相处。
国家之间合作也是一样,凡夫一起创业也是这样,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成就大业。如果不成功,至少不去伤害对方,双方都有承担责任的精神——这样的合作,结果应该让人很乐观。否则,很多凡夫自私自利的心太重,关键的时候只想着自己,但这样就算想自利,也不一定能成功。
67
不明诸实义,恶人群结盟,
得成亦失毁,如虫困网中。
释:不明实相、不知取舍的恶人,如果联起手来结盟,就算暂时成功,也会以失败告终,就像昆虫因贪欲被困在网中一样。
不明实相、不知取舍的人携手联合起来,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和观察能力,就算暂时集聚在一起做事,即使稍微有些成功,但好景不长,最终还是会以失败告终,如同贪婪的小虫全都在网里被困死。
有时候世间的结盟在智者看来十分荒谬。现在俄罗斯和朝鲜正在谈合作,前几天两国领导人谈了六个小时。我很好奇地了解了一些情况,因为朝鲜很少跟其他国家结盟,但这次很多新闻都在报道。可能两国有一些共同利益,也互相需要对方。俄罗斯需要武器弹药,朝鲜需要导弹和卫星定位系统,两国之间为了利益而合作。
其实这也能理解,领导人也许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许为形势所逼,国家之间的敌友关系常常变来变去。有时候看到世间人的各种关系,对修行人来说也是观无常的机会。各个国家为了利益,一会儿跟这个结盟,一会跟那个结盟,有时看不清形势,到头来自讨苦吃。
其实目前解决国际争端的大方向不是很理想,每个国家都有非常可怕的杀生武器。最近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不断升级,有他国领导人对普京说:“我相信你们的战斗一定会获得伟大成就。”说得很好,背后会怎么样也不好说。大乘佛法是真实善妙之法,但多少人能接受呢?如果让普京在这个时候修菩提心、好好地念观音心咒,他能修得来吗?其他人也一样,泽连斯基白天晚上都在想怎样伤害对方。一场战争过后,无数众生都会堕入恶趣。即使侥幸没有被杀,如果杀了别人,来世也很可怜。
我经常默默地祈祷:希望世界上的一切战乱早日结束,人们自由自在地分享地球上的资源。其实资源完全是足够的,但是因为愚痴,人们毁坏了自己的家园。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