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6课
2023年9月15日
龙猛菩萨的《智慧百论》就像盛满智慧的口袋,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教言。
可能有些人觉得字面上很好懂——虽然如果没有这个小小的注解,有的地方可能会有些费解,但对于稍有智慧的人来说,从字面上理解应该不难。然而,最关键的是这里面的法义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相续,如果能,对你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学院的人有这样的毛病,每次听密法时大家都很认真,人群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但是一讲到修行方面的教言,很多人连听都不想听了。其实,慢慢观察后我们就能发现,重视加行和人格教育的人,修起密法来大多数都算是成功的;而一味希求高法、看不起浅显或基础法门的人,他们的修行往往不成功。
我个人很强调从基础开始修行,其实很多人的基础不一定非常牢固,在这方面大家应该重视起来,不要认为:“这是一部世间的论典”“这是一部加行方面的法,我这个大圆满的瑜伽士、瑜伽母,还需要学这些法吗?”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不一定能获益。
这次对龙猛菩萨《智慧百论》的修学,很多人是比较认真的。我希望大家再三地观察其中的意义,结合自己的相续,对治自己的我执烦恼或邪知邪见,这样你一定会走上世出世间的正道。
48
莫言无所能,而舍自精进,
无勤芝麻中,不得芝麻油。
释: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勤奋做事,不应该以“无能为力”为借口而放弃努力。就像不经过任何努力,根本不会从芝麻中得到芝麻油,因为不付出就什么也得不到。
每个人修行的时候千万不能有一种自我轻凌的懒惰:“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修行呢?就算修也肯定没办法成功。这是高僧大德和有志之士的行为,像我这样业力深重、烦恼深厚的凡夫,肯定修不起来。”
还没有修的时候就把自己扔在无能为力的粪坑中,那修行确实不能成功。如果你精进自强,有坚定的信心,那成功指日可待。其实很多精进的人看起来也很弱小,如果他们能成功,那你也可以成功。世间人常说,即使只有15%的可能,也要做100%的努力。如果这样努力,谁都会成功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不敢说得到100%的成果,但至少会有一定的收获。
有些人说:“努力没什么意思,就算不勤奋努力,很多机会对于某些人来说也是唾手可得。”——虽然对于极少数有福报的人来说,就算不努力也有大好前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不劳而获。一点都不努力就想获得很多好处,这种事情在世间极少发生。大家也知道,现在的人工作起来非常拼命,加班也好、熬夜也好,每个人都非常劳累,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是筋疲力尽。
出家人也一样,我们现在的课程很紧,发心的事务特别多,每个人都叫着“很难啊”——大家确实比较辛苦,比如我们下半年有好多课程的压力,法师们也觉得时间特别紧张,道友们不管是背诵、研讨,还是讲考、发心,事情一件件做下来,好像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但即使这样忙碌,比起世人为了挣钱、生计而劳累奔波,我还是觉得山上的劳累更有功德和意义。
非常累的时候我就这样想:“我不是为了自己这个臭皮囊的生存而忙碌,多多少少还是为众生做了一点事。这样的话,稍微累一点、苦一点也无所谓,因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无论如何,人活着还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连做非常简单的事情也不会有结果,就像从芝麻中榨油虽然很简单,但对于不勤奋的人来说,连这点小事也做不成。小至取水、做饭、吃饭等琐事,对一点都不努力的人来说也很难。如果你天天想靠别人活着,久而久之谁也不会帮你。
我听说一位堪布在讲法时说:“我们一定要努力,就像世间的女人,如果不使劲连孩子都生不出来。”这个比喻虽然粗俗,却很有道理。如果自己不肯下功夫,做任何事情都注定一无所成。
有人遇到一点点事就叫苦连天:“你看我实在是没办法,我要死了,我要倒霉了……”抱怨了一大堆,自己根本不去积极争取,这样非常不合理。
总之,只要有一点点希望,我们也要努力,如此会有好结果的。
49
众前莫柔软,过柔成忧患,
无实芭蕉树,谁亦不享用。
释:一个人不能在所有人面前示弱,过度的软弱就会成为灾难。就像一棵空心的芭蕉树,里面没有任何实质,谁会去享用它呢?
在大众面前,一个人不要显得特别软弱无力、脆弱敏感。如果过于软弱,可能会给你招致很多忧患、灾难和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众人都觉得你这个人太脆弱了,谁都容易看不惯你、看不上你。
世间确实有这样的人,如《格言宝藏论》中说:“非处过越柔弱者,则彼众人会使唤。”对于这种软弱者,众人经常会使唤他、利用他。如果过于软弱,那在自己的一生中什么事都做不成。就像空心的芭蕉树连拐杖都做不了,拿到手里一拄就断了。
有些人可能是谦虚:“我什么都不行,我是愚笨的弟子,智慧下劣、烦恼深重,所作所为很不如法……”有一大堆的负面情绪——这是悲观者的表现。一个人如果过于悲观和软弱,在世间中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出家人稍微好一点,如果没有舍弃出家相,至少还能在僧团里待下去。作为世间人,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份工作都需要非常强大的毅力和意志。如果你软弱无能,那多半会被社会淘汰。
有些人幸好学佛了,在佛教群体中目前并没有要求“工作交不了差就必须离开”,但以后僧团的素质要求也许会越来越高,到那时,不努力和软弱敏感的人不用说弘法利生,如果无法跟人融洽相处,恐怕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
其实我也是一个发心人员,二三十年以来都在为僧众做事,也没有要求任何报酬,每天都在为大家忙碌。也许别人觉得我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或者来世的快乐而发心,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将来获得特别快乐的人天福报”“依靠发心能不能得到一点名声或财富”。二三十年以来,我在翻译、讲课等事务上都比较尽心。有位道友说:“其他的不敢说,但您自从做翻译以来,几十年中一直不间断,这一点值得我们向您学习。其他的话,不咋地!”(众笑)
可能有些人说得也对,我在其他方面都“不咋地”,但作为一个发心人员,我没有因为遇到一点跟人口角之类的小事就放弃发心。我觉得人身很难得,这一世能跟大乘佛法结缘也没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发心,只要心里稍稍提起一点意志力,依靠这种精神也可以驱策身体。
如果太过脆弱、不堪重用,那么身为无用之人,活在世上也不太成功。做人各方面都应该观察,我们不能太软弱,不然会被别人欺负、看不起,连头都抬不起来;也不能太强硬,否则肯定会碰一鼻子灰,弄得遍体鳞伤。
其实做人做事都要有个分寸,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掌握。不能太弱,否则被人欺负,也不能太硬,否则过刚易折,招致失败。应该有时候坚强奋发,有时候寂静柔和。大家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任何事情不堕两边很重要。
50
慷慨有胆识,报恩真净语,
善友常伴彼,如影而随行。
释:对于慷慨、勇敢、报恩、诚实的人,善友应该常常陪伴在他身边,形影不离地追随他。
好朋友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不会特别吝啬抠门、心胸狭窄,而是比较慷慨,遇事自有一种胆识和担当,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怀有知恩报恩之心,为人真诚,语言清净。具足这五个相,就可以称之为善知识般的朋友——佛经中说的善知识,有时候就是指善友。对这样的善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会常常陪伴在他身边,形影不离。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担当,不知恩报恩,为人不真诚,语言不清净且经常口出污言秽语,烦恼炽盛——这种人没有善友,只会经常跟恶友在一起。人是群居动物,从他身边的人来看,一般也能了解这个人的品行。
有些道友刚来的时候经常跟恶友在一起,过段时间跟一些善知识、善友在一起后,他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一二十年前学院人还少的时候,我经常跟一些道友说,你们要注意某某人。有些人听话,而有些不听话的人慢慢与恶友同流合污,最后就退下去了。
现在这里的有些堪布、堪姆,刚开始不是像现在这样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基本上对2012-2017年之间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我是有印象的。有些堪布刚来的时候不算很突出,不像现在这样讲经说法、福报具足,他们出家时遇到了借不到房子等种种困难。当时有不少比他们优秀的道友,但这些人被恶友影响,不用说当法师,就是还俗的也不少。而按照人规教言来调伏自心的人,成绩越来越好,各方面都不断进步,现在成了在法座上分享法义的法师。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什么是恶友?整天追逐和谈论饮食、金钱、衣服、装饰等欲妙的人就是恶友。什么是善友?劝令向善、改变你的相续并精进修行的人就是善友——这种朋友就像明灯一样十分难得。“取友非难,得真友为难。”找一个朋友不难,狐朋狗友多的是,但引导你向善的真正的朋友,其实不容易遇到。
具有如前所说的五个条件,这种人称得上是善友。与之相反,吝啬、怯懦、语言不清净、不真诚或忘恩负义之人就可以称为恶友。我们要远离恶友,依止善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慢慢被善友感化,自己会逐渐往好的方向改变。
51
林中之大象,索缚能驾驭,
亦是擅方便,功德之威力。
释:对于森林中的大象,用绳索能够驾驭它,这取决于擅长方便法的驯象人的威力。所以,拥有善巧方便是非常重要的。
森林中的大象一般来说很野蛮,但用绳索套在它的头上,也有办法驯化。以前印度有驯象之法,主要是用绳索来驾驭大象。能否驯服成功,其实主要取决于驯服者的技巧。如果驯象师有善巧方便,即使是林中野蛮的大象也能被驯服,这就是善巧方便的威力。
我们在世间会遇到很多难事,但只要具足善巧方便,就很容易成办。反之,即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没有善巧方便,也很难做成。所以,为人处世确实需要方便方法。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相关的大小乘经典中常常说,调化众生需要种种善巧方便。我也说过很多次,弘法利生不能太直来直去,否则很多事不一定能成功。比如你出去讲课,看到别的道场里有很多现象跟我们这里不同,就马上说:“你们没有闻思修行,这怎么行啊!”或者初学者在你面前抽烟,你就批评他:“你一定会堕无间地狱的,你这样抽烟喝酒吃大蒜,真正是断善根的人啊!”有些人在新居士面前常常说:“这是不如法的,这是魔的加持!”这些言行并不是善巧方便。
经典中讲,有些菩萨为度化野蛮粗暴者,自己示现成更野蛮粗暴的人,慢慢跟对方接触、成为朋友,然后令其对自己粗暴的行为生起厌烦心、改过向善。菩萨示现为具足烦恼的人,然后慢慢减轻对方相续中的烦恼——这一切全是为对方好,希望对方改变。这样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不管怎样,有了善巧方便,很多众生就得到度化。
《华严经》中讲:“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菩萨有各种各样的方便之门,随顺世间法而度化众生。“譬如莲华不著水,如是在世令深信。”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同样的道理,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住于世间,跟世人一样行事,慢慢让人对自己生起好感。如文殊菩萨在外道当中,刚开始示现为诽谤释迦牟尼佛和佛陀教法的人,直到人们对自己产生信任后,菩萨就用相应的方法慢慢转变对方的邪见。
就像这个偈颂中所说,那么野蛮的大象也能通过善巧方便来调顺,之后主人想去哪里,都可以骑着大象前往。以前我小时候驯马也是这样,一般马和牛到了一定时候就要着手驯服,就像人在一定的年龄就要读书一样。先用绳索慢慢套住马的脖颈,以软硬结合的方式慢慢调伏。同样,如果有了善巧方便,度众生也不是很难。
弘法利生不能只用一种方式,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学得虽然好,但到了山下以后表现得硬邦邦的,不会随顺别人,这是我们最大的缺点。以前也讲过很多,但就算讲了,道友们也很难做到。说实话,包括有些法师下山弘法都很失败,最后灰溜溜地回来,脸上挂满泪珠,发愿再也不出去了。
弘法利生时把握分寸很重要,有时候吹得太高了,有时候自己显得太低了,一开始“度众生”的这个口号喊得很好,但到了众生界才发现,度众生太不容易了——此时就极其需要善巧方便。
其实,为了随顺世间人,很多事要随机应变。比如我在面对一些领导时,他们说:“我在您面前抽烟可不可以?”我说:“可以可以。”“我们干一杯怎么样?”“可以可以,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祝您吉祥如意、工作顺利。”
作为出家人,有时可能有不太方便的地方,但为了让世人欢喜,让人慢慢对你产生好感,我们也要适当地随顺众生,不能在任何地方都只会自己的那一套,这样是没办法弘法利生的。我们要观察别人的表情、心态以及当地的文化习俗等,这样去随顺众生是很有必要的。
52
长官谋自利,仆从不依彼,
如于贪肉狮,狐狸绝望矣。
释:如果上层的首长官员总是追求一己私利,那么下属的仆人随从就不会死心塌地依附于他们。就像在贪肉的狮子旁边,狐狸总是希望落空,甚至彻底绝望。
如果一位长官或负责人一味地贪求自己的利益,那么下属肯定不开心、不会死心塌地地依止他,因为跟着这样自私自利的人没有出路。就像食肉的狮子旁边常跟着狐狸,但如果狮子太贪,一点肉都不剩下,那狐狸也很绝望,之后就不会再跟着狮子了。
负责人不能太自私,不能让眷属只为自己服务,而不给别人留任何机会。有些领导就是这样,不考虑下属的生活、身体状况以及各方面的困难,只是一味地让别人为自己服务——这样的关系肯定不会长久。不可能所有人一直对你毕恭毕敬,如果下面的人得不到自己的利益,那长期无条件奉献的人在这个世上哪里找得到?一个人要经常帮助别人,否则到最后自己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有个寓言,一匹马和一头驴一起驮行李,行李很重,路上驴对马说:“你能不能替我背一部分?”马答应了。快到主人家的时候,驴又说:“你辛苦了,我来背吧。”于是驴驮着行李进了家门。主人误以为马什么都没背,之后就不再用马驮行李,全都让驴来驮,最后驴被累死了。
有些人就是这样,所有的成就和贡献都想据为己有,所有的辛苦劳累都推给别人——这样的人到最后往往无法生存。我们做任何事情,利益都应该与大家分享,不能自己独吞,这是很重要的。
我经常要求这里的负责人,你们应该亲自跟大家一起做一点事情。比如你管三个部门,今天到这个部门的基层去跟大家一起做事,明天去那个部门,后天去另一个部门,哪怕一天一个小时也好,自己亲自去感受一下道友们吃什么、说什么,跟他们一样地工作,这样你就会明白别人的感受。
世间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也是这样深入基层,睡在员工宿舍,跟员工一起出差、吃饭。我有时问这里的部门负责人:“你们部门的待遇怎么样?伙食怎么样?你有没有去食堂吃过饭?”其实跟下面的人一起共事一段时间,你就自然会了解部门内部的情况。作为负责人,跟大家一起共享利益,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做事情,这就是很优秀的领导。否则,得到利益的时候你就站出来,遇到问题你就逃避——对于这样的管理者,大家肯定不以为然。
一个人在群体中的优劣,别人心里都是非常清楚的。除了有些很偏颇的人判断不一定准确,此外的大多数人对上对下的观察是比较中肯的。这个人很好,大家会认可他;这个人很糟糕,大家也都心照不宣。
有些人在学校里可能没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来到现实社会中就比较迷茫。有时自认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好,但其实口碑非常不好。所以,随时保持对自己的观察非常重要。
53
行善不觉知,仆从不依彼,
瘠地精耕作,不得五谷丰。
释:如果兢兢业业地为他做好事,而他却无动于衷,那么奴仆随从就不会对他忠心耿耿,因为得不到切实的利益。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无论你如何精耕细作,也不可能获得好收成。
有些人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但作为他的主管也好、上师也好,似乎无动于衷,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下面的人就会慢慢远离,因为就像贫瘠的田地里长不出庄稼一样,不管别人做好做坏,长官一点感觉都没有。
有些发心人员跟我说:“您就是这种人,我们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事情,向您汇报时,您却一点感觉都没有。您再这样下去,我们都要走了。”其实我也知道发心人员特别累,他们在做出一些事情时,也不太愿意说自己如何辛苦、用了多长时间。有些人没日没夜地加班,很不容易把事情做成了,我可能什么都没说。有些得力的发心人员慢慢就很失望,觉得跟着我做事好像没有得到反馈,而有些人似乎什么事都没做,只在我面前说几句好话,我反而对这件事情很重视——他们可能觉得我是非颠倒。
俗话说:“对好人没有奖励,好人心里失望。对坏人没有惩罚,坏人更加猖狂。”尤其作为主管或负责人,对于每个人所做的事情,应该有比较精准的判断。如果做得好就应该鼓励,如果做得不好就要去了解情况,是什么问题,要一一地解决。
上师如意宝就善于发问,比如这件事情大概要用多长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做完了以后有什么用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做这件事,那不做的原因是什么。我在书里曾写过,比如要去一个地方,法王对当地人的习惯、某人的近况、要见的高僧大德的功德等都要了解——不仅问一个人,还会问好多人。因为凡夫的评价和判断会出于自己的喜好而有所增损,所以法王一般会多方了解。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要什么都无所谓,装作大成就者一样。相对而言,虽然我在证悟觉受上比较差,但在管理上还是稍微有点经验。虽然也有没做好的时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会详细地去了解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比较谨慎地选择人才。
我们有些管理人员好像不是这样,做事就凭感觉,根本没有详细彻底地去了解别人在背后的付出以及事情的背景,去到现场就随意决定:“好的好的”“不行不行”……为了符合自己领导的身份,就这样简单地下决定,常常做出误判,这样事情很难做得圆满。对任何事要有比较精准的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身边的人也会慢慢远离,想要做事的时候就无人可用。
54
过分增财产,终为衰落逼,
森林过茂密,焚烧其方域。
释: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的人,总是过度增加财富,但往往就是这种人,到头来会走向衰败。就像如果森林太茂密,就会引起火灾,烧毁该地区的一切。
贪得无厌、过度积累财产的人,一旦拥有超过他能力范围的财富,这种人往往会走向衰败,最后一无所有。就像过于茂密的森林里一旦发生火灾,树木就会被烧毁无余。
常言道:“贪则近贫。”汉文中“贪”和“贫”两个字看起来很像,道理上也是这样,对财物特别贪恋是一种衰败之相。贪心重的人在有了一点能力、钱财后,还要不断地投资、理财,最后赔光了老本,一无所得。
不管做人还是做事,凡事都应该留点余地。吃饭不能过饱,如果自己的饭量有四分,那么两分留给食物,一分喝饮料,还有一分要空腹;财物也应分作四份,一作投资,一作积蓄,一部分花销,剩下的留作备用。
现在很多人都是过犹不及,积累的财富不说这一辈子,就算好几世的吃穿用度都绰绰有余,但因为贪欲过多,最后一无所有。成都有个“环球中心”,是以前会展旅游集团的老总投资建成的。这个中心刚刚落成、还没开幕的时候,老总就被抓了。那时是2013年,听说因为他偷税漏税、涉嫌贷款诈骗,总之有各种说法。我每次路过那里或进入中心时就想:“这么大的建筑在正式落成后,主人连在里面盘桓片刻的机会都没有。”
人世间的无常,确实令人感慨。有时我们看看世间的有钱人,就算家财万贯,临终时也只能一无所有地离开人世。如果生前没有上供下施、积累后福,死时就像从酥油里取出一根毛一样,连一针一线都没办法带走。
世间当中过多的财富、名声和赞叹,都是失败之相。在我们藏地,如果太阳特别热,很多老人就会说:“太阳太热了,等一会儿要下雨了。”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自认为了不起:“我跟谁谁谁的关系很好,自己也是实力雄厚、长相庄严、钱多得用不完,像国王一样随心所欲……”这样的人可能命不久矣。就像秋天的小苍蝇长翅膀的时候,意味着很快就要离开世间了。
当世间的荣华富贵上升到极致时,说明很快就要衰败了。对于世间的兴盛,我们应视如过眼云烟、如梦如幻,不要特别地执著。知道适可而止,这是智者的行为。
55
谁能维护人,彼者可依止,
尚未成熟童,吮乳谁依彼?
释:谁有能力养活或维护众人,谁就可以成为依止的对象。如果是尚未成熟、不谙世事的婴儿,还在吮吸母乳,谁会去依附他呢?
如果谁有能力维护和帮助别人,那人人都会依止他。有些人可以用智慧来保护别人,就像很多大德智慧非凡,所以弟子云集而来;有些富豪的财富比较多,众人也济济一堂;有些人用自己的权力帮助别人——这也是一种财富,同样有很多人投靠他。
就像《君规教言论》中说:“饶益他众诸士夫,虽非君主似君主。”饶益别人的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国王,但跟国王一样,身边有上中下等各种层次的能人。同样,如果一个人很有能力、智慧或势力,那他手下的人自然也会受益;如果什么利益都没有,别人也不会一直追随他。如同乳臭未干的孩童,谁会去依止?除非他从小就是大活佛,或者是将来能继承国政的太子。
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来依止。除了极少数人可以做到无条件地对别人好,一般而言,人都是很功利的。一旦你有名声和财富,人人都笑脸相迎;一旦你落魄潦倒,个个都对你不理不睬。就像格言当中讲,当一棵树花果繁茂时,很多小鸟会雀跃而来,一旦叶落花萎,飞禽们又都会离开。同样的道理,人是很现实的动物,如果你能维护别人的利益,很多人会蜂拥而至,如果你没有能力,又会有谁来投靠呢?
56
有仇之怨敌,切莫亲近彼,
传说月稍言,日为罗睺吞。
释:对你怀有仇恨的敌人,千万不要靠近。据说月亮只是稍稍言说,太阳就被罗睺吞掉了。
如果是心怀仇恨的敌人,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最好不要靠近。就算敌人表面上对你再好,和颜悦色地说着善语,但这毕竟是你的怨敌,亲近的结果多半不会善妙。
俗话说:“亲近怨敌不会有好下场,靠近恶狗不会有好前景。”有些道友经常逗野猫、野狗,但它们一不高兴就会伤人,所以这是很危险的事。同样的道理,善良的人即使成为敌人,也不会暗中危害,但性格恶劣的人即使是朋友,也会为祸无穷。
如果是跟你关系不好的人,或者对你心怀怨恨的仇敌,切莫与之特别亲近,否则就像我们前段时间在《殊胜赞》中讲的月亮、太阳和罗睺罗的故事一样。为了得到甘露,天人搅拌乳海,甘露出现时,天人将之拿到天界享用,很多天人都获得了不死的果位。非天罗睺罗也想得到不死果位,变作天人混入其中。日月天子发现端倪,告知遍入天。当罗睺罗刚把甘露喝下口时,遍入天就砍断了罗睺罗的头。这时甘露刚到罗睺罗的喉咙,所以他虽然得到不死果位,但只剩一个头颅和尾巴。罗睺罗非常记恨日月两位天子,于是先吞下太阳,再吞下月亮——这就是世间所谓的日食和月食。
天人和阿修罗本是怨敌,就像天天打仗的两个部落一样。罗睺罗于天界中再怎么变幻,一旦被发现也无法轻易脱身。世间当中也是一样,不管怎样混迹于怨敌之中,都很难有好下场。因此,对于怨敌,我们千万不能亲近;而对于善知识和善友,则一定要依止。
57
力所不及事,他唆不可为,
纵说善善哉,谁人跳火内?
释:无论别人如何怂恿你做超出你能力范围的事情,你都绝对不能做。比如,即使有人说“善哉善哉,跳吧跳吧”,作为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谁会跳进火里呢?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如果事情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内,就要有自明自知,不管别人怎么鼓动,也不能轻易听信。比如你自己不会游泳,就算别人怂恿你跳水,也千万不可盲从,否则就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水木格言》中说:“不能承担之事,他纵强求莫为。不会游泳之人,他劝岂能入水?”就算别人劝你做,也最好不要做不能承担之事,否则最后还是会失败的。比如有些你无法承担的发心,就算别人说“你做吧,上师会很高兴的。我们学院像你这样的人很少……”也不能轻易答应。如果你听信了别人的话,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跳入水中——有些事情应该要用智慧观察。
《君规教言论》中也有类似的教言,我非常希望道友们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意义。麦彭仁波切把这部论讲得很广,他在跋文中说,撰著此论参考了龙猛菩萨的《智慧百论》《智慧树》和萨迦班智达的《萨迦格言》等许多大德的君规论,应该说是智者们智慧集聚的甘露醍醐,在现实生活当中尤其适用。
前几年慈诚罗珠堪布给大家讲过一遍,我最早应该在2000年左右,也就是在学院第一次整顿的时候为大家讲过,那时我们每天凌晨两三点时讲《金刚经》和《君规教言论》。当时好像因为法本还没整理好,所以有一部分没有讲完,直到2006年左右才陆续圆满的。
这部论翻译至今已经23年了,我有时觉得,虽然自己在翻译这项事业中坚持了很多年没放弃,但翻译完成之后,我们道友中真正学过、看过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如果被束之高阁,译者也会感到伤心。我辛辛苦苦一字一句地翻译出来,哪怕只是翻译一个偈颂也需要很多时间精力,如果没有人看、没有人学,也是一种失败。
如果我没有记错,《君规教言论》是2000年翻译的。23年前翻译的书,如果我们学院内部都没人看的话,那学院之外也不会有很多人学习。翻译的时候为了简明易懂,我用浅显直白的语言将原本译成七字的偈颂。如果定为五个字,在汉文文字上会优美一点,但我一直没有时间再次调整。不知道后来做讲记时,改了没有?
我们做的这些讲记,也许对将来想要学习的人稍微有点帮助。毕竟我在上师面前听过、学过这些教言,再加上自己翻译、讲解,至少跟其他人讲的有些不同。如果没有人学,书出得再多也只是数字而已。就像富人的钱再多,也只是存在银行里会变化的数字,对他而言没有太大的区别。我翻译和撰写的书,以及整理的讲记,如果有人看的话,一定会从中获益,我们的勤劳也算是有一点结果。如果没有……这些也算是一桩善事。算不算呢?
就像这里所说,如果自己确实无能为力,就应该有自知之明,或许不去做还好一点。即使别人说“你这样做真是太棒了”“你的智慧十分超胜”,但明明知道一跳就有去无回,哪个有智慧的人会因为别人的怂恿而去跳火坑?
因此,世间的事情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来抉择,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也难以成功。总之,一方面自己要有智慧,一方面我们还要依靠智慧来抉择所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