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5课
2023年9月14日
前两天没有课,昨天我去了一个寺院讲法。在藏传佛教中,安居结束后一般会通宵讲法——虽然说是通宵,但很多堪布只不过是讲得时间稍微长一点而已,也没有完全通宵。
本来不是这样安排,但昨天他们安排我讲晚上的课,加上要传菩萨戒,所以我大概从晚上七点半讲到凌晨一点多,用藏文讲了六个多小时。我最后说:“其实我很会讲,平时只是担心大家累,所以没有多讲。今天讲多长时间都可以,所以我主要就菩提心大概讲了六个多小时,这应该是我好多年以来讲得最长的一堂课。”
昨天睡得比较少,今天上午又去了一个禅修院,也比较累,如果我今天讲得不怎么样,请大家理解——但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众笑)
38
智者勇逃避,放逸之处境,
犹如群兽王,逃离污秽处。
释:审时度势的智者,有勇气逃离令人散乱、放荡不羁的地方。就像群兽之王会逃离污秽不堪的肮脏之处一样。
智者一般会勇敢地逃离散乱放逸的场所。作为智者,他的希求跟庸庸碌碌之辈完全不同,所以不愿意待在特别散乱的地方。
尤其现在许多人在手机上打游戏、刷短视频,这就是散乱之处。在寂静、无人打扰的地方观自己的心,远离各种扰乱——智者常常选择这样的地方。哪里有烦恼、争论,或者有琐事、戏论,智者是不愿意在这些地方待着的。
我们以前讲的《劝发胜心经》中说:“何处有诤及戏论,远离百由旬为佳。何处若有诸烦恼,顷刻亦莫留住此。”哪里有争论和戏论,我们就应该远离此处百由旬开外——也就是六七百公里左右,否则被散乱之事缠绕,没有什么意义。容易引生贪嗔痴和烦恼炽盛之地,作为智者是不会住在那里的。
即使是待了很长时间的地方,但涌现了很多的麻烦和散乱,对闻思修行不利,那你离开此处也是正确的。当然有些离开可能是被魔控制,自认为离开很好,结果更加糟糕——这些情况需要自己用智慧观察。
智者逃离散乱处,就如同群兽之王雪山狮子只会住在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白色雪山中,不可能待在如粪堆般肮脏不堪的地方。一般而言,在农场一样臭恶污秽的地方,狮子不可能长待,除非是被捉住关在那里,否则群兽之王所在的地方一定是清净的雪山。
同样的道理,世间的明智者用智慧观察,觉得这个环境对我不利,或者恶友对我不利,他就会勇敢地逃离。如果不这样做,自己会被毁坏,他人也会被毁坏。一些修行人闻思到了一定的时候,如果有能力,就会去往对修行有利的寂静地或别处,好好地修菩提心、修空性。刚开始的时候,家人、朋友们可能会觉得不太适应,但若自心清净,外在的因缘也能慢慢改善。
有一部分人选择比较清静的地方,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做不到完全清静,但至少也要从烦恼、争论多的地方逃离。这一点在讲戒律时会提到,《佛子行》中也说“远离故乡佛子行”,注释中引用了很多的教证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作为智者要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自己应该清楚。
39
不思善恶事,鲁莽非英勇,
何故无义中,跳入万丈渊?
释:不思善恶却鲁莽行事的人,并不是一个勇猛的英雄。就像毫无意义跳入万丈深渊的人,怎么能称为勇武之士呢?
按理来讲,做任何事情都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善加抉择,但有些人不是这样:这件事好还是不好,结果会什么样,很多人对此不会去思考。
很多人没有取舍的智慧,做任何事情都不考虑结果,只顾及一时的现象或情绪,就这样非常鲁莽地行事,还自认为做事干脆:“因为我看不惯,所以就这样做。”其实这种人不是智者,因为智者做事时会先对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结果都善加思考;他也不是英勇的人,因为连善恶都不会观察,只是被自己炽盛的烦恼所左右。这种人就算自认为很厉害:“只要我冲冠一怒,谁也无法战胜我!”但实际上,这种行为相当于无意义地跳入万丈悬崖,别人都会觉得很愚痴。
现在患抑郁症的人很多,有的从高楼、悬崖、河边跳下去自杀,其实这些人不是英雄。有人会认为:“这人很厉害,就这样了结自己的一生。”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哪怕是对敌人这样莽撞行事,也不是英雄的作为。《格言宝藏论》当中说:“毕竟一切不观察,盲冲敌众即愚蠢。”如果不观察而冲到敌军中去,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飞蛾扑打油灯光,彼者岂能成英雄?”就像飞蛾直接冲到油灯当中去,即使愚者认为“这只飞蛾很厉害,不顾自己的性命冲过去”,但也不能成为英雄。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对敌人也好、对亲人也好,如果不顾一切地莽撞行事,就像飞蛾扑火一样。
做任何事情应该再三思考。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认为思考两次就可以行事,意思就是不用思考三四次,顾虑太多、患得患失反而于事不利。我觉得这应该看智慧的高下,有智慧的人观察一两次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智慧,则需要多次观察;如果智慧再差点,无论如何也观察不出来。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总的来说,莽撞冲动的人都是很愚痴的。有人说:“冲动的人在冲动的情绪下做出来的很多事情,可能一百年都没办法补救。”很多事情就算想恢复也没办法,比如在冲动之下枪杀自己的亲人;或者在嗔恨心的驱使下,有些道友因为心情不好,谩骂金刚道友,自己也会后悔一辈子。
按理来讲,自己有控制能力的话,三思而后行确实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虽然理论上知道,但是真正遇事时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如果全是根据理论,那我们只要学理论就可以,但实际上众生是很复杂的,人类也是很复杂的。
包括现在的听课者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对他讲半天,一点利益都没有;有些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对他有损害;有些人只要稍微提及,就完全明白其中的事理。所以,听法也要看根基,有缘者哪怕听几句话,就可以改变终身的命运;有些人听了二三十年,也许还是像在石头上洒水一样,从来没有被法浸润。
在《萨迦格言》这样的智者论典中,将鲁莽看作特别愚蠢的表现。有时我们明明知道,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做蠢事。有些老乡就是这样:“虽然冲动之下打架是不合理的,我自己也明白,但是脾气上来了就没办法。反正我的脾气就是这样的,不管是上师讲也好、领导骂也好,听的时候‘好好好’,但是烦恼生起来的时候,哪怕是释迦牟尼佛来到面前我也不客气。”
有些人可能由于前世的习气、后天的教育等各种原因,就像俗语所说“千佛出世也无济于事”一样,哪怕是一千尊佛来指导他,其行为也丝毫没有改变。对于这种人,可能不讲好一点。越为他讲法,可能他的分别念越多,之后会更加鲁莽。总之,仅仅明白道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对治自己的烦恼。
40
具德亦并非,处处得盛名,
清凉之月光,不宜莲花池。
释:即使一个人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拥有各种功德,也不一定能随时随地都赢得美名。就像清凉无比的皎洁月光,也无法让莲花池中的莲花绽放。
世间中德才兼备、才华横溢的人,在某一个地方可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也不一定处处都受人垂青。
比如有些人自认为学得很好、人格也好,但在某些场合中谁都不认可。以前你在某地似乎人人恭敬,但去到另一个地方,就谁都不理你。这时不应该伤心:“这些人都是坏蛋,我这么好、这么有智慧的人他们都不知道。”“我的法师是不是心理有问题?我这么了不起的人才,他从来都不重用。”这样想是不对的,任何事都有一定的规律,且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可能确实因为有一点点才华而得到利益,但有些人不管怎么样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所求。
《贤愚经》中讲:“众生随缘得度。”度众生也是这样,比如你自认为很不错,但不是去到任何地方,人们都对你青眼有加。有经典讲:释迦牟尼佛去到一个地方,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文殊菩萨去那里,就有很多人到菩萨面前皈依。有人问佛陀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佛陀说:“因为文殊菩萨前生就开始度他们,令其得到法喜而受益,而我跟这些众生没有这方面的缘分,所以他们跟文殊菩萨比较有缘。”
世间也有“投缘”一说。如果不投缘,你再了不起,也不一定得到认可,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以前宣化上人讲《法华经》时提过,印光大师在南京的一个大讲堂里讲经,讲着讲着人全都溜了,只剩一个人在听。印光大师为了这一个人,把这部经讲完。讲完以后印光大师比较感动,跟这个人说:“你听得很不错,精神可嘉。你听懂了没有?”那人说:“听不懂。”“你听不懂为什么还在这里?”那人说:“我是这个讲堂的管理人员,等您讲完了以后我还要收拾,所以不得不留到最后。”
听说印光大师特别伤心,发愿再也不去南京讲课——有可能印光大师是说气话,就像说“我再也不理你”“我再也不去那个鬼地方”类似,但因缘和合时可能还是会去。不管怎样,我们不能认为“我这么厉害的人,为什么在这里不受欢迎”——可能你和这里的因缘不是那么好。比如我们有些在这个班里学得还不错的人,到另一个班里就不被认可,到第三个班又挺不错,这应该跟因缘有关。不同的人之间有不同的因缘,这是可以理解的。
在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如同清凉皎洁的月光虽然可以遣除黑暗,但无法令莲花盛开。在很多方面,人们比较认可月光,尤其作为诗学家,特别喜欢用月光来写诗。然而除了睡莲,一般的莲花都在月光下闭合,所以莲花池与月光不太相应。《宝性论》里讲:“如日热一时,莲开睡莲闭。”太阳一照莲花就开启,而睡莲则闭合,所以在诗学中莲花叫做“日亲”,因为只要太阳一出现,莲花就盛放了。
从这个事例中也可以明白,如果在某个地方名声、威望不足,事业无以为继时,我们要换个角度想:“那月光该怎么想?只有睡莲在它面前盛开,虽然睡莲也是莲花的一类,但白莲花在月亮面前都不开。我和别人就像睡莲和白莲花的关系……”我们以前讲《宝性论》的时候,讲过这个道理。
41
终欺悦耳语,智者不赞誉,
令身不调和,美味谁去食?
释:对于总是欺骗别人的甜言蜜语,能辨别是非的智者不会称扬赞叹。就像能使身体四大不调的美味佳肴,谁也不会去品尝。
如果终究对你有损害,那么就算此人说出的语言再怎样好听,作为有辨别能力、了知是非的智者,也根本不会赞叹和喜欢这个人。
世间有特别会说话的人,嘴上说着“我对你好”,实际上却口蜜腹剑,对于这种人,智者不会相信他,也不会去亲近。现在能说会道的人很多,表面对某人很好,实际上是想骗钱。尤其为了骗老年人的钱,这些人说着甜言蜜语假装亲近,等老人的钱被骗完以后,这些人就不见踪影。当然,有时候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智慧比较成熟,自己也知道别人对自己是好还是不好,而年轻的时候则比较幼稚,只要别人一说就马上相信。
现在的人特别会说话,从小看视频、玩游戏、听音频,表达能力非常强。不用说大城市里的人,就连我们藏地的孩子说起话来也特别棒:“我有什么样的远大理想,我以后怎样怎样……”有时我们面试工作人员,有的人讲得特别好,但实际上不会做事;有的人好像不太会说话,但做事的过程中才被发现是真正的人才;也有的人说得也很好,做得也很好。总之人不能一概而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人的心和语言都很复杂,如果你没有辨别能力,最后只能自己后悔:“我原来信错了人,这人嘴巴虽甜,但心很糟糕;这人说话好像对我不太恭敬,但心很善良。”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别人明晃晃地拿着枪时很容易躲过,但如果有人在暗地里对你射箭,就很难提防。
世人又说:“口是心非”,有人嘴上说得好,但却通过各种方法来害你,表面说要跟你好好地谈一下,但悄悄地用录音笔把你的语言都录下来,你还觉得对方的语言态度都很好。有些人表面责骂你,但在最关键的时候从不欺骗和损害你,这才是最好的人。有些人当自身利益受损时一定会害别人,而有些人遇到任何事情都十分可靠,对人从来没有害心。总之,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很多事情,只有自己真正遇到以后才明白。年轻人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遇到各种复杂的人,一直觉得世间很纯洁。虽然也有纯洁的人,不能说整个世界全都是黑暗,但也不得不承认,黑暗当中也有洁白,纯洁当中也有黑暗。如果你没有明辨是非的智慧,确实很容易毁坏今生来世。
《智慧百论》中讲的都是跟智慧有关的内容,很多问题都说得比较清楚。前一段时间我们印好法本发到大家手上,有些道友拿到后想:“原来《智慧百论》是讲这些,没什么可学的。”但学了以后,在做人做事方面,自己还是会比较注意。当然,有些事情再怎么注意,业力现前时也没办法避免;但对于有些事情,小心谨慎还是有用的。我们只要知道怎么样面对,就不容易上当受骗。
以上意义以比喻说明,若对我们四大结合的身体有害,就算是美味佳肴,谁敢去品尝呢?但凡有一点头脑的人都会知道,这一口美味根本不值得以损害身体为代价。比如某种食物,不管它的色香味如何诱人,如果是对身体有害,正常人没人敢吃,除非有些人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同样,不管这个人的表情、语言如何温和慈悲,不管他怎样关心自己,如果有可能伤害到我们,谁愿意对他掏心挖肺?谁愿意去依止呢?这是一种规律。
换个角度想,我们也不能抱怨别人对自己有防备心。有些道友经常说:“我对你很好,你为什么对我这样?”实际上你对他的“好”是什么样的好?是不是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害他,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帮他?如果真正对一个人好,应该做到这样。我们要用行动来说话,不是口头上说得好就是真的好。
不管是学佛的人也好、不学佛的人也好,都应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当然,有些人心很好,语言不一定很温和,依止这样的人也没事。这个问题下面会说。
42
逆耳诸忠言,智者如药依,
终究彼等语,亦成如甘露。
释:对于那些听上去不顺耳、却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忠言,了知取舍的智者一定会像对待良药一样接受。终有一日,这些有益的言语将成为甘露,令人受益无穷。
有些话听起来确实有点不顺耳,特别不舒服,但如果是他掏心掏肺的忠言,就有百利而无一害。或者虽然用词比较粗鄙、不中听,但实际上他是真的对你好、没有任何害心。作为有智慧的人,对于这样的语言,应该像生病时依靠良药一样去接受。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真正的忠言,虽然听起来刺耳,但对你的心、行都有帮助。同样,生病时吃的那些特别苦的药,只要对病有好处,也需要接受。阿底峡尊者说:“若能击中要害,就是真正的教言。”
比如你去听一堂课,发现全是骂自己的话——其实讲者不一定针对你,因为他要面对那么多人,如果你认为这种刺耳的语言伤到了自己,这时不妨换个角度想:其实我可以因为这些语言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像为了治病而吃苦药一样。
世间有些父母把孩子养育成才,有些老师“严师出高徒”,他们说话做事果断、直接,培养出来的人也都非常优秀。如果老师看起来特别慈悲,但培养出来的人跟自己一样平平无奇,这种慈悲也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无垢光尊者在教言中说:在浊世如果说一些逆耳忠言,谁也没办法接受,所以最好受持禁语,这是我的忠告。《三十忠告论》中也说:“于此浊时野蛮眷众前,当面呵责纵然是善意,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你即使是善意地想教诫浊世的人,但如果语言刺耳,对方接受不了,就反而对其有害。
有些道友就是这样,被法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一次,以后就永远记恨在心:“为什么要当众批评我?我再也不理他了。哪怕是破誓言也好,下地狱也好,不管发生什么天崩地裂的事我也无所谓。”这样想的话,算不算“英勇”也不好说。
有时候因为不投缘,或者言语直接,即使你好心好意地指点,对方反而字字句句都以另一种方式来理解,那也是没办法的。善星比丘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听了那么长时间的法,背了那么多的三藏经论,最后也跟佛陀分道扬镳。提婆达多也好、善星比丘也好,这种人在任何时代都会有,这也是正常现象。按理来讲,作为具足一切功德、远离一切过患,大慈大悲、断证圆满的佛陀,他身边应该全是十全十美的人,但实际上也不是。更何况在末法时代,如果要求忘恩负义、邪知邪见的众生一个都没有,确实也不可能。
一般来讲,作为有智慧的人,应该从正面理解法义,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他人的功德。我觉得众生特别需要福报,有福报的话,什么事对他来说都轻而易举。比如我对两个人解释同一个偈颂,也许一个人得到很大的利益,另一个人反而因此远离你。因缘不可思议,不管是谁,不论讲得好不好、有没有能力,总有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比较隐藏的一些因缘。如果能洞察这些微妙的因缘,可能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
我希望道友之间有什么话当面说出来,你们中有些人对于当面直言耿耿于怀,这样很不好。有些藏族堪布脾气不是很好,但只要当面揭开,过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如同夏天的彩虹现过之后就再无踪影。有些人当面没什么,但再过多少年还在记仇,别人对他的帮助从来不记得,对他说一句难听的话,他的记性就变得特别好,像石头上刻的文字一样,过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也无法磨掉这些深深的刻痕,这样很不好。
总之,批评别人要根据情况,不然法师一边在上面说,下面的人一边想:“他天天都在说别人的过失,他有什么资格说我?我的父母、老师和领导都没说我。我这么优秀、这么厉害的人,还要他天天来说我?”对方可能更不受教。凡事都有可能,你对别人进行教诫,有好的可能,也有不好的可能。
43
不具合理义,所造之典籍,
彼亦不成利,如离咒火施。
释:那些不具备合理实义的典籍,终究不会有太大价值,也成办不了什么利益。就像未被密咒摄持的火施,起不到什么作用一样。
造一些不具教理或正理、没有创造性的论典,如此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就像做火施一样,如果什么咒语、仪轨都不念,只不过是烧了一堆火而已。
一般做火施也好、烟供也好,都需要有仪轨;什么仪轨都没有,那做了也没有意义。同样的道理,我们造论也好、说话也好,应该多少具有一点意义,否则说得再多也是啰唆而已,造的论再多也是浪费纸张而已。
《瑜伽师地论》里将论典分为无义论、邪义论、奸恶论、离悲论、闻义论、辨别论等。现在阐述邪见的论典比较多,比如有些论典宣说打仗等,以邪知邪见为主,或以散乱为主;有些论典是关于捕鱼、打猎等杀生的内容。这样的论典叫“邪分别论”——造这些论典没有意义。
我们学院所做的论文集,已经启动了一段时间,希望这件事能善始善终,如果虎头蛇尾就有点可惜。论文集应该有统一的风格,就算换了负责人,我们的风格最好自始至终不要变。除非实在跟不上时代,那时再变也可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的丛书或文集开始时就应该好好地做,之后保持自己的风格不改变,就像印度的一些佛学院连所发的奖品都有统一的制式,这也是很重要的。
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我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下,本来想私下说,但在这里说也没事。关于我们做的加持品,今年、明年相关的负责人要好好商量一下。今年做的金刚萨埵佛像很好,比较受大家欢迎,而以前金刚萨埵法会除了有一次做的唐卡还可以,此外发的加持品工艺质量不太好。比如有一次做的塔,质量特别差,设计也不怎么样。
以后要是做这些加持品,一是要提前准备,相关人员应该提前商量。二是质量方面要过关——当然这里面有成本的问题,如果成本太高,我们也可以做小小的纪念品。总之以质量为先,不必做得很大。现在道友们的书也比较多、佛像也多、挂件也多,一个人可能有好几百个挂件,各式各样的都有。如果我们发的加持品没有特色,质量也不好,那还不如不做。
本来明年不是我管,但也不要紧,我是认真想过之后才给大家提的这个建议,相关的管理者可能要注意一下。有些事要提前商量,不然时间过得特别快,稍不注意,半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做的事情应该有一点意义,不管是造论典、造佛像,还是造转经轮,一定要如理如法、精美庄严,最重要的是保证质量。
如果实在没有“咕噜木”(藏语“钱”),那干脆不做好一点。什么加持品都没有也可以,也不一定每年都要发东西。现在好像形成了惯例,每个法会不发点东西好像过不去。很多人还没开法会时就在想“这次发什么东西”,有些人是为了领东西才赶来参加法会的——这些都不太合理。
44
过患与功德,悉皆精通已,
行持所需事,背离诸过失。
释:充分了解过患和功德后,如果需要做什么事情,必将远离一切非理的过失,具有深远的意义。
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详详细细地观察可能有过患的部分或者有功德的部分,先了解这件事的功过利害,然后再去实施。否则,根本没有观察就贸然行事,连可行不可行都不知道,这样肯定是不合理的。
古人云:“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有智慧的人先抉择,然后再跟别人交往;而愚者先跟人交往,之后再去观察。就像有些愚者依止善知识时,先依止再去观察,最后发现所谓的“上师”也不一定都非常好——这样会把自己置于险地。同样的道理,交朋友也好、做事情也好,在实施之前应先观察。
当然,有时因为业力现前,有些损失难以避免。刚开始好像觉得可以,之后才发现有问题,就像买东西一样,看起来好像质量、性能等各方面都不错,拿到手里以后才发现是假冒伪劣产品。但无论怎样,作为智者,在行事之前先尽力观察,如此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的问题。
古人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知道自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观察以后如果觉得可以做,那就去做,做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坦然接受;如果觉得这件事不能做,那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能去行持。
从平时做事来看,我可以算是不冲动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依靠自己的观察,观察以后认为可以就去做。有时候来不及观察,也只能凭感觉:觉得这个人应该很稳重,让他来做事情多半没什么问题。“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一边做事一边慢慢观察,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总之,通过智慧来观察是很重要的,否则,开始时不观察,出了问题时就算互相指责,也没什么用了。
龙猛菩萨的《智慧树》里讲,一个女人在外出轨的时候遇到了强盗,衣服全被抢走了。她只能捡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私密的地方,躲在树丛中。这时一只狐狸衔着一块肉,来到女人躲藏的树丛附近。狐狸看到河里有好多鱼,就把肉放在地上,到河里捉鱼。结果鱼没有捉到,回来时发现刚才嘴里衔着的肉也被乌鸦叼走了。这时,女人讥笑狐狸道:“你去河里捉鱼,鱼儿沉入水中;你回来找原来衔着的肉,肉也飞到了空中。”狐狸反唇相讥:“你看看自己现在的状况,原来的旧友被你抛弃,在追逐其他人的时候,别人也抛弃了你。你现在也是一无所有。”
女人和狐狸互相指责,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世间中也是一样,有时人没有自知之明,就像女人讥笑狐狸的时候看不到自己的窘境;说女人的狐狸也是一样,它自己顾东不顾西,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
不管怎样,行事之前先观察功过非常重要。虽然业力现前时怎么观察都无济于事,但观察总会好些。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确实无能为力,我们这里好多道友也想做一个好人,比如出家人一定是想做清净戒律、闻思修行的人,但有时很多事并不像自己发愿的那样,有些不一定做得到。
想到和做到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我们发愿每天念一千遍莲花生大士心咒,到真正去做的时候,又困、又累、又生烦恼。刚开始的语言和最后的行动之间,难免有很大的差距,梦想和实际行动经常不是那么一致。但不管怎样,人活着还是要有一个好的追求和发心。当然,要求也不能太高了,不能说“我要一下子什么烦恼都没有、什么痛苦都没有”“我要做清清净净的人”——这对凡夫来说也很难做到。
我们是有烦恼、有智慧,有痛苦、有快乐的……这么一个复杂的人。虽然如此,但跟在世间漂泊的人相比,我们算是幸运的。虽然有痛苦,但是我学过中观、大圆满,依止过善知识,所以在某些时候,如果让我重新选择学还是不学,那肯定要学。有时候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否则做不到自己也很伤心;有时候也不能要求太低,也许我还有一点点希望……
45
内心怀怨恨,口说知心语,
彼等非庄严,如虫蛀朽木。
释:心里怀着深仇大恨,口里却对你说一些贴心的话,这些口是心非的人并不庄严,就像被虫子蛀蚀的朽木一样。
心里怀着特别大的仇恨,嘴里却对别人说着贴心温暖的语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口是心非之徒”。
《萨迦格言》当中说,心里想的是一件事,口中说的是另一件事,这就叫做狡猾者。有些人就像这里讲的一样,嘴上说得特别好,但心中另有计较,对此别人也很难看透。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有时大概知道这个人不错,但他心中是怎么想的,旁人无从揣测。藏族谚语说:“老虎的花纹在外面,人的花花绿绿的心肠在里面。”人心是很复杂的,“画虎画皮难画骨”,虽然这是一句俗话,但也有一定的深度。
有些人心里怀着怨恨或者各种想法和目的,但是嘴上不会这么说。如果直接说出来,那他的目的就没办法实现了。这种言行不一的行为很不庄严,就像朽木内部已经被虫子蛀空了,但外表上看好像还是一样的。
人也是这样的。现在口是心非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是电影、电视看得太多的原因,说的是花言巧语,但内心却怀有怨恨,关键时刻会毫不犹豫地拿刀捅别人的心脏——这样害心不断的人,在世间当中很不庄严,可以说是很恶劣和丑陋的。
人心确实有善恶之别。每个人都可以观察自己:“不管是对自己身边的人也好,还是对上师三宝也好,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时,我会不会马上就变了?”我认识的一些领导,平时是很不错的人,但是一旦上面的风向变了,就马上显露出自己本有的不良心态。
只有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人原来是这样的。前几年我遇到了很多事情,有些人非常坚定,越麻烦的时候就越是可靠。事情平息以后,我心里觉得这个人很不错,在最关键、最为难的时候,就像非常可靠的靠山,不但不会害人,还尽己所能地帮别人;而有些平时非常好的人,关键时刻就掉链子——这是每个人都清楚的。“患难见真情”,说得确实很对。
46
口中出爱言,心中另盘算,
如兽披虎皮,故非可信处。
释:嘴上说的是甜言蜜语,心里想的却是阴谋诡计,这种言行不一的人,与披着虎皮的野兽无异,根本不值得信任,应该远离。
这里跟之前的意思基本一样,有些人嘴上说的是甜言蜜语,但心里有另外的阴谋诡计,有欺骗和伤害别人的手段。
凡夫在害众生这一方面真的很厉害。佛教在皈依时有三条学处:皈依佛以后不依止外道,皈依法以后不害众生,皈依僧以后不跟非志同道合者交往。其中不害众生不仅指“不杀害”,还包括“不伤害”。伤害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可能是无意的,但有些则是故意伤害。不故意伤害众生,是皈依戒当中非常重要的要求。
对于很多掌权者和高僧大德来说,经常有人要害他,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果口出美语甜言,心中另有盘算,一有机会就要害别人,这样的人相当于披着老虎皮的狐狸一样。狐狸本来非常胆小,但在人前披着老虎的皮,别人都以为是老虎而胆战心惊。但实际上,狐狸没什么可信赖的,它说得很好听,但实际不是这样。
在乌鸦和狐狸的寓言中说,当时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站在树上,狐狸在树下爬不上去,但非常想吃。狐狸想欺骗乌鸦,对它说:“你是所有飞禽中唱歌最好听的,可不可以为我唱首歌?”乌鸦信以为真,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到树下。狐狸叼起肉就跑,乌鸦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极乐愿文大疏》中还有一个狮子和狐狸的故事,本来是比喻倘若有像狮子那样的人讲经说法,其他人哪怕随声附和说一句赞叹语,也是非常善妙之举。但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有的人说出的话很善妙,但心怀恶意想要加害他人。这种人不值得信任,远离为妙。
47
活时名喜因,有利后世法,
此二无一具,二世何为人?
释:名声、荣誉是今生活着时快乐的因,行善积福是对来世有益的法,如果不具备这两样,今生来世怎么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呢?
世间中的名声、金钱等是今生的快乐和欢喜之因。这些东西虽然是世俗法,但对于凡夫来说也是需要的。有了金钱、名声和地位,即生当中就能获得快乐,就像有些明星、名人,有一定的资源,至少在生活上不会发愁。这些是今生当中的快乐之因。然而,光有名利还不行,应该还要有佛法。什么样的佛法呢?行善积德、对后世有利的法。
一些唯物论者只看今世不看来世,对于这种人,《格言宝藏论》中讲:“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平时根本不想利他,只在乎自己吃吃喝喝和享受,这种人跟旁生没什么差别。
以前有个加拿大的小孩问:“萨迦班智达说得有点过分,利他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说这个人跟动物一样?”——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我跟他说:“这主要是从大乘佛子的角度来讲的。这个人跟动物没有差别,因为他整天只会吃吃喝喝,不管对家人也好、对社会也好,一点利他的想法都没有,那跟动物有什么区别?”他对此也比较认可。
总之,一是有今世的欢喜之因,一是有利益来世的想法,这两者如果都不具足,也就是说,对今生世间法的积累和对来世善法的积累都不想做,那这种人就像我们藏地开玩笑时说的——“人都不是了”,因为他连人的法相都不具足。
光是吃喝玩乐睡,这些是动物更擅长的事。有些动物非常聪明,不管是避免危害也好、希求快乐也好,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做一些善事令今生获得幸福,为来世也要行持善法——这样今生来世都快乐,才是做人的基本目标。
只想到今生,不想来世也不行;只考虑来世,今生什么都不管,可能也生存不下去。有些佛教徒为求来世的安乐,不管今生而一味苦行——这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行为,但如果没有处理好今生的事情,也许对来世有利的善法不一定能修得特别成功。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不仅要考虑今生来世,还要考虑自己和他人,这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