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4课
2023年9月11日
这次学习《智慧百论》,大多数道友的态度还可以。有个别人认为:“这部论典没什么可学的,看一下就可以了。”其实本论只是看起来比较简单。我刚开始接触本论的时候,也觉得好像没什么难的;但细看就发现有点不太懂,所以作了一个注释,尽量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一下;之后开始讲,更感觉到本论不简单。
如果我们讲大圆满或其他大法,可能很多人都愿意听,而讲本论也许个别人连听都没有听,但也没事。对于佛法,大家有信心、愿意接受就可以听;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什么都不听也可以。我们也并没有收费,或者说非要有什么要求。只是,如果一味地好高骛远、祈求一些高法,却连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都不懂,可能导致很简单的事也处理不了,因此而失去修行的机会和因缘。
我们有一些管理人员和修行人在遇到各种事情时,因为自己没有智慧,所以即使事情并不大,但就是过不去。我想,学习这样的人格教言特别重要,古人也十分重视这一点。
法王如意宝在一生当中讲了好几遍《君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萨迦格言》是上师早期讲的,那时我还没来,所以没听到。由此可见,上师也特别强调这方面的教育。
每个人都可以用《智慧百论》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里面提到的毛病。也许有些人觉得我天天都在批评你——其实我没有针对任何人,只是在讲这部论典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提到一些缺点,也会提到一些功德。虽然我没有特别的所指,但有人觉得跟自己有关,那可能在这方面自己确实有一些缺点。
这样的道理对我们来讲很重要。良药苦口,批评的话听起来可能不舒服,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说,有人指出你的缺点也许是件好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问题,甚至自己的为人处世、修行境界都非常差劲,却还自认为很了不起、得意洋洋。所以,在人生当中,我们还是需要有人指点自己。
28
狡者奸诈语,贤士未慎析,
如未察歌义,野兽被他毁。
释:对于狡猾之人的奸诈言论,贤明的人如果不慎重分析,就会被他所毁。就像野兽只是迷恋于歌声,却不知道歌的来源,最终被猎人所杀一样。
所谓的奸诈者,擅长用一些花言巧语或其他手段去欺惑他人。善良贤明者如果既没有用自己的智慧分析,也没有让可靠的人去了解,就轻易地相信别人,这样很容易被奸诈者欺骗。
受骗通常是因为没有经过审慎思考和观察导致的,就像麦彭仁波切说:世间上很多的灾殃和祸事,要么是未知而导致的,要么是没有观察而导致的。就像有些野兽沉迷于美妙动听的音乐,根本不知道这是陷阱,没有去察觉它的来源,结果被猎人捕杀。
同样,我们一开始对一个人的印象很好,但当身边的人受骗或通过其他途径了知真相时才知道“这个人原来是这样的”,根本想不到这些事真的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都是没有用智慧观察导致的。如果认真地观察就能发现:也许自己就是个骗子,也许自己身边有很多骗子。
对别人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一方面可以观清净心、信任他们;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加分别地观清净心,也许自己会后悔。作为智者,时时刻刻都应观察到底是真还是假。这种观察虽然是分别念,但依此可以辨别真假,否则也许会遭遇不幸。如果通过观察,发现这个人是狡诈者,就应该有不同的应对,而不应不假思索地观清净心。
关于这一点,智者们的论典也互不相违,比如《格言宝藏论》中讲过:“昔日褒文中宣说:狡者之前需狡诈,直者之前需真诚,动者之前需坚固。”如昔日松赞干布十六条、六条等珍贵教言中说,在狡诈者面前必须狡诈。当然狡诈者有广狭之分,专门欺骗别人的人是狭义的狡诈者,而此处的狡诈者是广义的,指不能完全信赖并托付的人。如果你相信不值得信任的人,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危害。然而,我们在正直者面前应该真诚正直,不要耍小动作,因为他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害你。此外还有一些动摇者,在没有定准、时时变动的人面前,我们应该稳重坚固,不能随波逐流,否则自他都会被业风吹走。这是萨迦班智达给大家讲的教言。
现在这个时代当中,所谓的狡诈者层出不穷,通过网络诈骗的人非常多。前几年因为疫情,大家都在家里,上网的需求激增,狡诈者闻风而至,通过网络骗了很多人。疫情过去以后,这些人不愿意恢复正常生活,还想通过网络继续骗人。前一段时间,听说缅北地区260多个诈骗犯被抓获,其中大多数是中国人,此外还有一些附近小国的人。
为了行骗,狡诈者的语言和行为通常容易取信于人。我们佛教徒当中有没有狡诈者呢?肯定会有的。关于这一点,我在课堂上说过无数次,但是有些人不一定听课。比如有人建一些群,然后用某佛学院、某寺院供斋或做其他功德的名义骗钱,不明就里的人信以为真,于是自己好不容易赚来的血汗钱也许只有部分用来做功德,大部分就这样落到狡诈者的腰包里。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败坏佛法的声誉。
哪怕在我们佛教群体当中,也是比较复杂的。佛教徒中有一部分人真正有实修实证,对上师三宝有信心,这些人很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精神、行为不正常或别有用心的人。现在佛教群体中鱼龙混杂,有些很愚痴,有些怀有各种目的,如果认为“佛教徒全是好人”,那确实不一定。
当然,我们也不能看到一个佛教徒的行为不如法,就对所有的佛教徒起厌烦心、生邪见;也不能因为某些高僧非常了不起或某些弟子如理如法,就认为所有僧人都非常清净——披着释迦牟尼佛的袈裟而大行种种非法之事,也是大有人在的。
作为佛教徒,不能听信别人的花言巧语、表面之词,自己应该有能力去观察。世间非佛教徒的各种群体中也是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也有这种情况,何况是本师圆寂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毕竟浊世不会越来越清净。
作为佛教徒,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等任何方面都应该好好地观察。我认为,佛教的教义百分之百正确,经得起任何观察。佛教徒中有一部分有菩提心、清净心,非常了不起,但有一部分也不一定。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29
智者恒于敌,亦需具柔和,
藤树以柔软,盘树至顶住。
释:一个有远见、有智慧的人,即使对待不共戴天的敌人,也需要采取温柔和蔼的态度,这样才能调服他们。就像藤蔓以其柔软的力量盘旋在树上,可以直达顶端。
世间当中有智慧和远见的人,对不共戴天的敌人也以非常温和的态度来交往。若能做到这一点,敌人慢慢会被感化。就像藤蔓看起来柔软弱小,但正因如此,它能盘旋着参天大树越长越高,直至顶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通过柔和的心行感化他人。
人在世间当中生存,有时也不能太柔软。常言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如果人太善良的话,别人会欺负你,所以按世间的观点,人要坚强起来。在西方文化以及我们藏族康巴文化当中,都强调人一定要坚强勇猛,这样才不容易被别人欺负、欺骗和侮辱。
但实际上,如果按照大乘佛教以及印度论典的教义,柔和、慈悲应是待人处事最妥当的方法。世人常说的以柔克刚,就是这个道理。面对坚不可摧的对手,如果我们以柔和的方式,也能慢慢找到方法;如果以刚对刚,最后难免两败俱伤。
有些人骨子里就很刚强:“我就是谁也不服!不管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领导也好、上师也好,只要对我不好,我就一定会跟他杠到底!”也许你有很多因坚强而成功的案例,但在某些时候,也难免会失败。
《老子》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天下间最柔软者莫过于水,但是当它面对坚硬强大的石头时,哪怕滴水也能穿石。所以,如果我们有一些善巧的方便方法,并在任何人面前都慈悲、柔和,这样也许对自他都很好。
我们从父母、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有时用得上,但在某种场合中也不一定用得上。同样,龙猛菩萨的这些教言,并不是绝对适用于一切场合,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都只在某种意义上起作用。后人在学习的时候,要知道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什么,比喻与意义是在什么方面相对应。任何一个比喻与所喻之事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大家要学会抓住关键。
也许有人会想:“太柔软确实容易被人欺负,做人一定要坚强起来,不然别人会变本加厉地践踏你,让你活不下去。”电影、电视中常有这样的情节:主角被人践踏、受尽磨难,但仍然努力而坚强地活着,最终消灭掉了敌人。在某种程度上,这位导演的思路是对的,但从长远来看,凡夫确实比不上龙猛菩萨的智慧。
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柔和慈悲永远是解决争端的最好方法。即便慈悲暂时没有直接的效果,也不会对你有损害。反之,如果你非常刚强,对方也非常刚强,就像现在正在发生冲突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后两败俱伤。如果大家互相妥协,也许名声上毁誉参半,但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这样做就具备了大义。
纵观历史上国家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纷争,所谓的坚强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尸横遍野,人财两空。这样的结果是人类需要的吗?如果以慈悲面对,最多损失一些名声和财富,但至少能保全很多人的宝贵生命,不至于这么残酷。
关于这一点,我们或许应该从更广大的层面上来理解。很多人由于受过系统的世间教育,在思想上已有成见,很难扭转。包括我们现在的听众,只要是二三十岁以上的人,思想基本已经形成定势。小时候在父母、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以及受大环境中见闻觉知的影响,已经在你心中形成了比较稳固的见解,只有特别有信心、有智慧的人才能改变。
否则,就算龙猛菩萨这样讲,但很多人还是认为:“我要坚强,永远都不会低头!”只有到一定的时候自己才会明白,“那时如果我没有一意孤行,也不至于落到如今的境地。当时的我真是愚痴!”我们藏族人犯大错时就使劲掐自己的脸:“啊!我当时太愚痴了!现在太后悔了!”
总之,温和、慈悲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
30
心胸倍狭隘,不能成所愿,
用心善思择,语当随众人。
释:心胸极其狭隘的人,往往会事与愿违,无法成办自己的所愿。因此,用心善加思维抉择后,言语要随顺大家,这样才能事事遂意。
心胸狭窄之人不能如愿以偿,往往所想和所得背道而驰,不能成办所愿,所以我们应该非常用心地善加思维,如此抉择后,语言随顺他众,这样才比较合理。
心胸狭窄的人往往按照自己狭隘的想法去做事,既然行事偏颇,那肯定不能如愿。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的思想特别狭隘,语言也很偏激,这样就不能随顺他人,得到的结果一定不妙。
有些人天生就心胸狭窄,虽然通过后天学习可以慢慢改善,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现在有一个词叫“玻璃心”,对这种人,你稍微一句话不注意,可能就冒犯到对方。如今的藏地,很多孩子受手机和网络的不良影响,跳楼自杀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只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根本没办法跟别人合作,由于心特别狭隘,很多事情都没办法接受。因此,我们应尽量通过智慧来观察,语言随顺他人,这是一个窍诀。
在世间当中,心胸狭隘是很常见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较大,有些人什么都难以接受,而有些人对什么事都可以接纳——不是无所谓像石头一样对什么都无感,而是有一定的学识和智慧,这才叫做真正的心胸宽广。
《二规教言论》当中说:“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时,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偈颂,意思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好的也可以过,不好也可以过,这个心胸宽广、见多识广的人,可以列于正人君子的行列当中。
如果心胸狭隘,被别人稍微看一眼、说一句,或者跟人稍微接触一下就大发雷霆、痛哭流涕、伤心不已,这类人确实是很难成事。我们有些发心人员,一方面我对他们很感激,在各个部门中担任很重要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脾气性格不好,导致人缘很差。
如果没有严重的疾病,目前的工作大部分人都能承受。我们这里的发心人员每天最多工作八个小时,对山下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正常的工作量。山下的人有时通勤都要两三个小时,所以就身体而言,我们这里的工作量应该是可以承受的。
难以承受的多半在人际关系上,我们的发心人员经常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本来人际关系是我们从小到大都要面对的事,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有些人来到学佛的群体,按理说应该很容易适应,但如果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越学佛越孤僻,我执越来越强大。如果越学越自私,这是佛教徒的一种悲哀。
遇到任何事都可以忍让、谅解和随顺别人,人就不会那么狭隘。别人怎样都可以,不去过度指挥别人的事,这样你的人际关系应该不会很差。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小人当官不让老人晒太阳。”有些小人高升以后,连老人晒太阳都要管。还说:“把小山羊放在自己的头顶,它就会在人的眼睛里撒尿。”意思是低劣的人稍微有一点点权力、地位,就会张牙舞爪地欺负别人。
怎样使用权力也需要智慧,如果负责人什么都不管,这样肯定不对;但如果什么都管,也绝对行不通;该管的地方不管、不该管的地方去管,就更不对了。
从一些负责人的行为中也能看出他们的管理水平。包括助理法师、辅导员在内,希望过段时间对他们做个民意调查,这个法师怎么样?他的威信怎样?可以从人群中了解一下。比如这个辅导员对上很好,但是对下不怎么样……对一个人从上、从下都了解一下,这是很重要的。
心胸狭窄的人只盯着自己的烦恼,天天都很痛苦,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就像手掌中有点尘土没什么感觉,但眼睛里进了一粒灰尘就会特别难受。如果心胸过于狭窄,不一定能被有意义的事感动,但对没有意义的事情,哪怕一点一滴就极为烦恼——看到这样的人,有时感到他们很可怜,得到这样的人身特别痛苦。这可能是每个众生的业力,但光是想一想、说一说,似乎也没有办法帮他们。
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在智慧上确实有一定的差别。虽然想完全打开心胸没那么简单,但我们至少要知道,狭隘者要比正常人痛苦很多倍。如果你是心胸宽广的人,遇到事情不一定会那么痛苦。
所谓的“宽广”,不是什么都不管,真正心胸宽广、具有智慧的人,对大事管得很好,对小事不会计较。但我们很多人反过来,对大事根本不管,对小事特别在意。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者是走路的姿态,甚至碗里的菜多点少点……在这些很小的事情上痛苦半天,而在大事上根本没有分析的能力和解决的方法,遇到事情就傻了——这就是智者与愚者的差别。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专门观察智者和愚者的差别,我以前也劝大家看看。我们这边可能有二三十年都没学《格言宝藏论》了,以前读书的时候我经常看。有时觉得在自己的人生当中,从引导文等甚深法中得到的利益,好像比不上这样基础的人格教育。虽然自己做人也不是很好,但不管是跟人接触还是处理事情,自己稍微懂得的道理,都是依靠前辈大德教言的加持和威力而来的。
31
口应出温言,偶持猫咪行,
善巧方便行,谁亦不可辱。
释:说话时言语温和,行为偶尔像猫一样默默无闻,精通善巧方便的行为,这种人谁也无法诽谤、侮辱。
我们说话的时候最好言语温和。
有些人一开口就特别刺耳、粗鲁,让人一听就不舒服,而有些人从来没说过粗暴的语言——人与人的差别真是很大,虽然从外表看来都是人,就像白色的牦牛和黑色的牦牛看起来都是牦牛,但是每个人的语言、性格、心态乃至整体素质等方面差别很大。总之,龙猛菩萨教导我们,说话时最好使用礼貌、文明的语言。
此外,偶尔做事时要像猫或水鸟一样安静。《入行论》里说:“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水鸥、猫和盗贼的行为都是非常隐蔽和安静的,这是一种成事的善巧方便。因为你的行为比较低调、温和,别人通常也不会损害你。
当然,想要成办包括弘法利生在内的所有事情,智者还应该了知时机。有时需要高调,就像法王如意宝以前弘法的时候一样。那时宗教政策刚刚放开,做什么都比较方便,法王到哪里去都是车马成队,在唱诵道歌的旋律中,众人夹道恭迎。有人觉得法王太高调了,不是很合适,但法王的行为恰好适合那时的氛围。
等这个时代过去以后,社会经济、宗教政策等各方面的情况又有所变化,此时低调、温和比较好。我们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乃至在跟别人交往的过程中,都不能太过高调和张扬。如今我连发个微博都非常谨慎,这是在观察各种因缘后做出的决定。现在如果太张扬,也许会遭遇违缘,哪怕很简单的事都有可能搞砸。
《礼记》里讲了一个故事,战国饥荒时有人向灾民布施食物,但布施时大声说:“喂!你过来吃!”有一个人虽然很饿,但觉得对方这样说话是一种侮辱和践踏,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也许这只是一个传说,但《礼记》里确有这样的记载,后来这个人饿死也没有吃嗟来之食。所以,有时候如果态度不对、说话的语气不对,哪怕一件很小的事也会毁坏自己的前程——这方面需要自己的智慧,还需要护法神、白法天尊的护佑。
在这个世间,即使事情非常严重,对于智者而言也不是应对不了的;而即使是很小、很简单的事,愚者因为处理不当,也会愈演愈烈,无法收场。无论如何,心意坚定、行为柔和,谁也没办法攻击你。《孟子》云:“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我们应该好好地观察和提醒自己,否则,若做了自辱之事,那人们也会欺侮你,就像自身先腐烂,蚊蝇才有争食之机。
可见,为人的贤劣不同,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别。
32
猎人跪双膝,诸肢蜷隐蔽,
唱起动听歌,岂不杀野兽?
释:猎人双膝跪下,蜷缩起身子隐藏自己的身体,然后开始唱起一首动听的歌,难道这不是为了猎杀野兽吗?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时候人们需要委曲求全。
前文说行事要静谧,不要太粗野或高调,就像世间的猎人双足跪下,身体蜷缩而隐藏于树林中,轻轻唱起动听的歌。野兽被歌声吸引、放松警惕,而被猎人捕获。最终,这个猎人因委曲求全,而得到了所求。
从某种意义上看,猎人的比喻好像是种贬义,但这里的意思是:为人太过张扬高调,最终可能无法成事。猎人韬光养晦,其行为悄无声息,以低调、收敛的方式成办了自己的事情,这也是值得借鉴的。比如有时为了求法,大家也不得不受一些委屈,只要我们选择比较温和婉转的方式,最终一定能圆满自他的修学。
据说孔子和老子在晚年有过三次接触,孔子问道于老子。孔子五十来岁的时候,老子大概七十多岁,他们相差二十岁左右。当然,老子的生卒年月,目前学术界也不是很确定。有一次,老子张开嘴给孔子看,告诉他牙齿那么硬,但都掉光了,而舌头那么软,人死前都不会掉,这说明什么?柔能克刚。
有时候人不得不服软。去年我跟一个领导就寺院的一些事情展开讨论,我们先是吵得特别厉害——当然这是私下的,我有我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他的脾气、性格不太好,我就更不好了。说了一阵子,我们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他说:“堪布你不要生气,其实我们就像舌头和牙齿,它们的关系是最近的,天天都在一起,偶尔也会打架。”我说:“我就是舌头,你就是牙齿,你随时都可以咬我,但我不能咬你。”他说:“哎,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有时候确实也没办法,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
以上是从这个比喻说起的,野兽因为被美妙的歌声吸引,所以被杀害。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些教堂以彩绘玻璃的方式记录了此事。据说在1284年时,德国中部一个叫哈默尔恩的小镇闹鼠害,老鼠泛滥成灾。正当大家非常焦急的时候,来了一个穿花衣服的男子,他说:“我有办法解决鼠害。”并提出一定数额的报酬,镇上的人们答应了。之后他吹响笛子,发出了奇怪的声音,镇上所有的老鼠都被笛声所吸引,跟着这个人走。他走到威悉河里,老鼠也跟着他走进水中而全部被淹死。
完成之后,吹笛子的人讨要报酬,但人们见鼠灾已除,就反悔不给他,吹笛子的人只能无奈离开。6月22日是个星期天,镇里所有的成年人都在教堂里,那个吹笛子的人又来了,换了件花衣服,头戴一顶红帽,照样吹着笛子发出奇怪的声音。全村四岁以上的孩子都跟着他走了,共有130多个孩子。只有3个孩子因为耳聋,所以没被带走。这个人把孩子们带到深山,打开了山门,所有的孩子进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因为大人们都在教堂里,整个过程只有一个保姆看见。这一传说在西方流传得很广,很多学者包括一些考古学家对此各持己见,有说这些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境界,有说在饥荒年代那个人也许把孩子们都吃了……总之众说纷纭,这件事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谜。
这个传说在我们这里也能用上,不管是老鼠也好、孩童也好,都是听到美妙的声音时被吸引,从而踏入危险之地,结果遭遇灾殃。《大圆满前行》中也讲到五根散于外境的五种比喻,耳根贪著声音,就像野兽贪著琵琶声一样;眼睛贪著美色,就像飞蛾扑火一样……这里的比喻虽然类似,但却是站在猎人的角度,以正面的意义来说明该如何成办自己的事。
有时为了成事,我们有必要受一些委屈,就像猎人屈膝跪缩,像猫一样小心谨慎。要么为了得偿所愿,要么为了应对挑战,我们委曲求全也好、谨小慎微也好,都是值得的。
为了求法也是一样。今天下暴雨,我在路上想,虽然全身被雨水淋湿了,但一方面可以转为道用,因为药王星刚好出现于世,这是最好的露天沐浴;另一方面,希望这节课令一些人的心稍微有一点触动和变化,如果能这样,受再多的苦、生再多的烦恼也是非常值得的。
为了获得佛法,我们这里每一位道友都非常辛苦。大家为了听课,从早到晚都很努力,对此我非常感动,觉得大家特别不容易。大家听这样殊胜的法,前后念《普贤行愿品》,这样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就算有再多的难处,我也舍不得取消这一堂课。
有时我想,要不要少讲一点?念诵要不要再缩短一些?但转念一想,就算如此,也许大家还是散乱,除此之外也不一定能做到较之更有意义的事。如果我们不念《普贤行愿品》,可以省下十几分钟,但在这十几分钟内,每个人不一定能做到比念《普贤行愿品》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最后还是按照以前上师如意宝的传统来修学。
在这些方面,我还是比较重视。
33
智士常舍弃,不合君意事,
不容谓王远,于彼予轻视。
释:作为一个有学问的智者,常常会杜绝不符合君主意愿的言行,绝对不能说“国王远在他方”而忽视他,否则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绝不会做不合君主意愿之事。
就我们学院而言,不管是面对部门领导还是班级领导,如果你天天做他不喜欢的事情,那你可能也不会好过。其实在任何地方都一样,印度也是这样,如今西方也是这样,虽然所谓的民主制度提倡平等和尊重,但不论口号喊得再好听,只要是在凡夫的群体当中,如果你非要跟君主对着干,除非他下台你上去,否则形势比人强,最后也只能委曲求全。如果自己不做出改变,也许外界会逼着你不得不改变,那时的下场不一定很悦意。
当然,有些人太现实了,也有点不对劲。现在有些地方来了一个新领导,马上就有人去巴结,好烟好酒、鞍前马后,而如果不是领导的话,立刻就另眼相待。别人风光的时候忙着吹捧,人家稍微有点闪失,你就翻脸不认人,这样不是很好。
总之,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得罪领导,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记住。当然很多人在这方面已经练就了生存的本能,无论心里怎么想,表面上都很拥护爱戴自己的领导,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
我们绝不能因为天高皇帝远就不知高低,抱着一种“无所谓,他肯定发现不了”的态度轻视上位者,这样自己的结局很可能不妙。有些人只要领导一不在场,就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也不合理。
这个教言同样适用于我们学院,比如管家或堪布、堪姆不在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种自觉的尊重。现在学院每两年就轮换一次主管,我的原则是这样:不管是谁做负责人,我们都应该尊重。当然,主管的行为也不能没有约束。如果他们公报私仇或者刚愎自用,下面的人暂时不说什么,但可以把这些事记下来秋后算账。除此之外,只要是主管合理的建议和正常的管理,那人人都应该尊重与配合。
其实凡夫行事有个规律,人一旦成为领导之后,很容易招致忌恨,对此我们应该尽量注意。有些西方国家民主选举时,选民一开始对候选人非常支持,选上之后有些政策实施得不合民心,大家又拼命反抗、弹劾,想把他拉下来——凡夫的行为有时候真是很令人生厌离心。
34
具有明理臣,无余护众人,
国王虽只身,征服诸世界。
释:如果国王身边有明白事理的文武大臣,自然就能保护所有百姓,如此一来,即使一国之君是孤身一人,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征服天下。
明白事理的文武大臣对国王来讲非常重要,这样的能臣一定能保护民众。国王虽然只是一个人,但他通过这些大臣,治理和征服天下也没什么问题。
负责人的身边如果没有只会巴结奉承、说好话的小人,而是有真正有智慧、有能力、能成事者,那么大至王国,小到十几个人的群体,都能得到很好的管理。
君主座下得明臣辅佐很重要。藏医配药中讲究君臣配属,比如“杜鹃十六味”这种药,其中杜鹃为君药,其他是臣药,君药的分量和功效都是最大的,所以药名也多取自君药。还有“地味二十丸”,药名的第一个词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这个道理放到人群中也是一样的,如果要给团队取个名称,就以最主要的人为首。
君主身边的人在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君主身边的人爱说是非,那因此等人的贪嗔痴就会毁坏很多人。历史上刘邦身边有谋臣萧何,刘备身边有诸葛亮,他们都是治理国家的能臣干将,对人对事很有远见和洞察力。
同样,我们这里包括堪布、堪姆和部门领导在内的管理人员,对身边的人要有一定的要求,这些人需要有智慧、有慈悲、能做事,而不是只会夸夸其谈、吹得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连自己的母亲都会流眼泪。
高僧大德也一样,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真正的高僧大德若有比较得力、为人拥戴的一群弟子,那这位大德的教法就一定能传下去。如果后继无人,那大德离开人间时就可能什么都没留下。
我时常想,前辈大德们离开的时候,要么像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那样留下很多论典,要么留下一群德高望重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哪怕是在世间,如果企业家没有培养接班人,那他的事业就没办法传下去。
在这里主要讲,君主身边的人很重要。有些大德很了不起,但是如果身边没有给他出主意、帮衬的人,那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会受阻。有时候,我们学一些世间的真理也很有必要。
35
何处君令民,思维善与恶,
称彼境有君,彼等立为主。
释:无论在哪里,如果君主能让百姓思考善恶,然后弃恶从善,人们就会说“这个地方有明君”。他们当然会将这样的人立为尊主。
不管在哪里,如果一个君主特别关心他的民众,教导人们分辨善恶黑白、苦乐好坏,哪些应做、哪些不应做,这样民众就会拥戴他。
作为一名君主,对自己的下属也好、百姓也好,一定要关心。我去年说,法师们最好到每个人家里去家访,这样可以了解大家的情况。你们要打听一下大家听辅导的状态怎么样,看看大家的心态,放下架子跟人聊一聊。我有时候虽然很想私下了解大家的情况,但现在年龄大了,加上事情很多,也就不了了之。前些年我经常关心每个人的生活、心态,现在主要以闭关的方式写一点书——我觉得这可能是晚年最有意义的事。
一个人如果想真正地护持眷属,就一定要关心别人。他们的善和恶、苦和乐,各方面都要去了解,这样大家就会说:“我们这个地方有明君,他很关心我们。”如果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什么都不管,只是来发个脾气就走,这样谁都看不惯。如果他跟大家一起到食堂吃个饭,看大家平时吃得怎么样;他自己也干一下底层的活,看大家平时累不累,这样人们就会评价:“这个负责人还不错,上次的负责人不是这样。但不知道他现在这样是不是做表面功夫,刚开始当负责人的时候来一趟,过段时间除了观察我们的过失以外,他自己什么事情都不做,做事情也不善巧,好像什么都不懂……”下面可能会有各种议论。
总之,如果是一个明君,应该跟下面的人一起做事,这样大家都会欢喜。
36
何处君令民,不思善与恶,
明理众智者,不依彼等君。
释:无论在哪里,如果君主不让百姓思考善恶,弃恶从善,那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就不会依附这些君主。
在任何一个地方,如果君主根本不考虑下属的善恶苦乐,有智慧的人谁会去依止他?
有的人跟下属同甘共苦,痛苦也好、快乐也好,有事一起承担,这样大家都会觉得:“我们的负责人还可以,经常跟我们一起做事情。”听说我们有些堪布、堪姆只是讲完课就算数,其他的事连看都不看,这样是不行的。我那天说:“我们这里每个人都会讲,不然不可能成为堪布、堪姆,但在做事情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有些人不好好发心,有些人不太会发心,有些人又会发心又很认真,有好几种层次,对此旁观者是比较清楚的。”
如果领导对下属不闻不问,有智慧的人根本不可能依止他。君主也是这样,从国家的层面也好、老百姓的层面也好,若能真正关心下属,虽然不一定能关心到每一个人,但有这样的发心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37
具德纵微弱,获世大方便,
月亮存少分,自在亦顶戴。
释:有功德的人,纵然身体瘦小、势力薄弱,也能获得世间的显赫地位等大方便。就像月亮,即使只剩下小小的月牙,自在天也会恭敬顶戴它。
有功德的人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身体瘦弱、势力微薄,但他能获得世间的称赞与自身的地位、名声和钱财等。就像月亮在每月二十九日那天只剩下小小的月牙,但极具智慧的自在天依然会顶戴它。
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有些福报大的人看起来魁梧健壮,很有威势;而有些人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做起事来很厉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古人说:“人生一世,唯有德行,可立一生。”佛教中说的是戒定慧,世间人说德才兼备。总之,只有德行才能让人在世间立身。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很坏、才智不足,甚至相续中充满邪知邪见,那这个人可能无法生存,就像现在常说的“渣男渣女”一样,谁都看不起。虽然每个人的长相、身体、身份无法选择,这跟前世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们的德行和智慧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可能以前不怎么样,但从现在开始,我要堂堂正正地做人。
《智慧百论》中讲,我们经常要观察自己。如果是要求通达大中观和大圆满,可能对我们来说有点难;如果要求知人察事,了解一些微细隐秘之处,也许有些人做不到;但这里是要求我们用智慧观察自己的身口意,那这没什么难的。
我希望,学习了《智慧百论》之后,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所成长,就算之前是没有智慧的人,也要尽量地增长智慧,从自己狭隘的条条框框里走出来。以前有什么想法、受过什么教育不要紧,但现在我们学习了龙猛菩萨的智慧,并按照其中的教言实践,效果一定会非常明显。
今天的《智慧百论》讲到这里,下面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再讲一点《西游回忆录》。现在很晚了,我回去的路还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