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3课
2023年9月9日
龙猛大菩萨所造的《智慧百论》,虽然造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本论在人间弘扬的情况无法跟龙猛菩萨的《亲友书》、“中观六论”等论著相提并论。我们如今的讲闻,算是对《智慧百论》范围较广的一次学习。
如果没有人弘扬、受持,前辈大德们翻译出来的法本会慢慢隐没于世,就算有些法本还没消失,但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也是很可惜的事。藏传佛教个别高僧大德在少数论典里引用过《智慧百论》,除此之外,对本论的注释、讲解很少,在很多著名的译师或论师的著作中也没看到。
我们这次讲《智慧百论》,也算是跟两千多年前的大智者龙猛菩萨的一次智慧的碰撞。大家最好这样发愿:既然我们有机会进入菩萨的思想园苑,就要得到对自他有利的教言。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大家,因为你们白天发心、闻思,一直比较忙,吃过晚饭后本来就有点困,还用休息的时间来听我的课,这是值得赞叹的。同时也特别感谢我们的发心人员,在课前、课后为大家创造闻思的方便,也很不容易。
大家有机会听闻这么难得的法义,要依靠种种因缘,这不是我一个人能独自做到的。有些因缘创造起来不是一些人想的那么简单,所以我特别感恩大家。
18
直言不隐晦,依言而履行,
量力而行持,士夫乐安居。
释:如果所说的话直截了当、毫不隐瞒,并能言出必行,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做事,这样的人就会安居乐业。
这个偈颂主要讲,为人正直、心地坦荡而安居乐业的士夫通常具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中,说话都直言不讳。
直言不讳并不是言无不尽、把隐私都说出来,言语真诚的前提下仍然有能说的和不能说的分寸。麦彭仁波切的很多教言都说,行事说话要分场合、分对境,否则你倒是真诚了,把家里有多少钱、银行卡密码等隐私统统暴露出来,这样也不妥当。有些人的财产状况哪怕在家人面前都保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里所谓的“直言不讳”,指的是说对人有利、真诚、有道理的话。
有些人当面不说,只在别人背后议论、私下说离间语,这样不是很好。我的建议是,虽然当面说可能比较难受,但人还是适当地需要别人提出的反面意见——尤其是一些大人物、大法师或大领导,地位越高就越难听到逆耳之言。有些明星在未成名时被人轻视,一朝闻名之后,好像只看得到别人的笑脸和巴结,除此之外,根本听不到别人对自己直言不讳的评价。正因为这样,很多人被身边愚者的吹捧所蒙蔽,最终落入万丈深渊。
之前我也说过,唐太宗李世民时有贤臣魏征。李世民说:“魏征就是我的镜子,因为他经常说一些逆耳忠言。”李世民是一位明君,如果是心地不善或无容人之量的昏君,只想听正面赞叹而不想被直接指出过失,可能马上就重重惩罚魏征了。
直言不讳非常重要,我希望佛教徒在沟通的过程中,有什么事就组织大家开会当面讨论,当面说出来能消除很多误解。这是安居乐业的士夫需具备的第一个方面的特质。
第二个方面的特质,任何事情言出必行。也就是说,说出的话会真正去落实。不是嘴上说得很好听,实际什么都不做,而是一诺既出,就真正去履行承诺。
第三个方面的特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根据自身能力等情况综合考虑,量力而行,而不是自不量力地硬撑。有智慧的人很务实,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只要做出承诺,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坚持下去,如果不行,一开始就不会答应。愚痴的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一口答应,最后半途而废,这样非常不好。
总之,如果具备前面所说的三个品质,言语正直、言出必行、量力而行,这样的人在一生当中都能安居乐业,因为他有分寸、有智慧,做任何事都不会一拍脑袋就盲目应承。
很多人在年轻时犯了很多错误,成长之后才发现:“我刚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时做的这些事,连自己都看不下去,实在太幼稚了,太不合理了。当时跟人发生的冲突,后来想起来很不值得。”
有些道友跟人一起做事时经常排斥别人,到分离或死亡的时候又伤感哭泣。尤其是一些女性,常因为心怀嫉妒、心胸狭窄,在说话做事等很多方面都不是很真诚。很多人被电影、电视、游戏、短视频等影响,活在算法控制的信息茧房中,平时的很多行为就像演戏一样。直到心智成熟时才发现,原来发心的时候我跟人天天“斗法”,现在看来真的很愚痴、很不应该。大家共处的时间本来就很短暂,如果因为自己的无明愚痴而做出不成熟的事,过后回想起来会很遗憾的。
总之,如果一个人言语正直、言出必行、量力而行,自己会过得很快乐,人生也没有遗憾和缺陷。
19
高尚之行为,恶徒不可损,
宝灯点亮时,狂风无法熄。
释:品行高尚者的行为,不可能被恶人所损害。就像宝灯点燃时,无论风有多大,都无法熄灭它。
品行高尚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也许很多人无法接受。比如一位法师弘法利生的事业广大兴盛之后,财富圆满、名闻天下,跟他不相上下或者可以一争高下的人可能会心如刀割,难以接受现实,无缘无故地想害他,通过语言攻击或其他行为对他加以损害——这就是人世间的一种规律。
在《西游回忆录》中,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两位寺院的住持之间难免会互相嫉妒;两个发心人员之间也总有各种各样的摩擦;两个领导中如果一个高升,没升的人就会心急如焚,制造各种事端。一般来讲,高尚者不会一帆风顺。本来高尚者清白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可是世人并不认可。你越清净、越高尚,有人就越看不惯,甚至编造各种谣言来侮辱和诽谤。
如今网络上假信息泛滥,虽然不排除有一些事确实是真的,但真正去追根究底时,会发现好多都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编造出来的。在这个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想要制造什么新闻都做得出来。总之,虽然社会中有好的、不好的种种现象,但是对高尚的人而言,这些都是无利无害的;如果有能力、有智慧、有境界,还能转为道用。
以前我讲过好几次,日本江户时代有一位白隐禅师,当时禅师邻居家的女儿偷情私生孩子之后,因为害怕父母责罚,就谎称孩子是禅师的。受到这样的诽谤,禅师只是说:“哦,是这样吗?”邻居将孩子扔给禅师照顾,为了养育婴儿,禅师四处化缘。在受到无端羞辱时,他仍然说:“是这样吗?”一年多后,女孩忍受不了内心的折磨,向父母吐露了实情。一家人向禅师道歉并领走孩子,禅师还是只有这句话:“是这样吗?”禅师这样特别高尚的境界,一般人不一定能效仿,但确实令人敬仰。
对于行为高尚的人,一般来说,恶徒、非人或恶魔等都无机可乘,无法做损害之事。当然,如果是前世业力成熟,有些违缘也很难避免。
我以前说过,法王如意宝前世是莲花生大士座下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降魔金刚,但在开启伏藏门的时候,只因有一个人制造违缘,这么伟大的事业最终只能失败。从一些大德的经历来看,对他们制造违缘的人看起来微不足道——个子又矮、长得难看、又不会说话。这样的人对像法王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制造违缘,似乎不太可能,可有时就是这样弱小的人,毁坏了非常伟大的事业的缘起。回顾历史的时候也能看到,好多高僧大德就是被一些小人物加害的,这样的事经常能看得到、听得到。
这里以比喻宣说,珍宝灯不像酥油灯那样,就算是狂风也无法吹灭。这里的宝灯类似夜明珠,或是现在照明用的电灯,再大的狂风也无法吹灭。现在我们这边的国电比较稳定,电灯也可以说是一种宝灯吧。
龙猛菩萨时代可能有这种宝灯,不像其他小小的油灯,风一吹就灭了,同样的道理,品行高尚者的行为不会被恶徒所危害。
20
雅士以何故,走向低劣处,
犹如寒林火,恶友致落难。
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温文尔雅的君子沦落到低劣的境地?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因为依止恶友。恶友就像尸陀林的熊熊烈火一样可怕,会导致别人遭受苦难。
智慧高尚的人,或者是温文尔雅、戒律清净的有智之士,有时难免会沦落到特别可怜、低劣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他们不小心依止了恶友,就像世间寒林当中的火,非常可怕。
寒林火有两种意思,第一是尸陀林中的火。以前印度有寒林尸陀林、清凉尸陀林等,多数是森林。如果森林起火,是非常可怕的事。第二是鬼火,就像恐怖小说中描写的一样,飘来飘去,非常可怕。同样,如果依止了恶友,会让你沦落到这般可怕的处境。
有时是因为自己前世的业力,有时是因为自己不小心,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恶友,如同《动物世界》中的小斑马或者小牛落到狮子的嘴里,再怎么样挣扎也无法脱身。
我认识一位在学院待过很长时间的出家人,后来他还俗了,生了两个孩子。过了一段时间,妻子跟着其他人跑了,他独自拉扯两个孩子,很是艰辛。后来打官司,他和前妻一人照顾一个孩子,他负责照顾大的。这个孩子刚读完大学就不再理他,只跟他的前妻联系。他自己经济条件不好、身体也不好,去年生病没人照顾,孩子不管他,前妻当然也不会管他。他到处找人诉苦,身边的亲友不堪其扰,纷纷远离。我私下帮了他一些,毕竟以前都认识。这个人以前还出过国,在德行、能力、智慧等各方面都很突出的一个人,落到这个境地,他自己肯定也特别后悔,但也无能为力了。
一个人如果依止恶友,不管恶友是男是女,也终将落入险地。尤其是出家人,应该依靠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根门,否则一旦失去这样清净的身份,一定会后悔莫及。
《增一阿含经》中说:“不应见愚人,莫与愚从事,亦莫与言论,说于是非事。”智者千万不要见愚痴的人,不要跟他们一起做事、交往,尤其不要谈论是非。各种是是非非乃至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最好不要跟人谈论,给愚人伤害你的机会。就像东郭先生的故事一样,愚人不会有什么良心和因果正见,一旦机会成熟,他们就会利用之前你说过的话来中伤你。
我们首先要有一定的智慧,如果不加观察依止了恶友,自己的一切都会被摧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讲过:“无智难亲近,能坏善人心。如火烧枯木,应当常远离。”亲近没有智慧的人,会毁坏自己的善心,就像火烧枯木一样。我们身边很多人就是因为依止了恶友,比如有些企业家跟恶友合作,导致公司破产倒闭;还有一些出家行者依止了恶友,导致自己的戒定慧全都毁于一旦。
有正知正念的人从一开始就不要接近险地。恶人不会在一接触时就说“我要把你带向深渊”,刚开始时一定是花言巧语,以美妙的前景来诱惑你,那时你根本看不到危险。就像世间的猎人在打猎之前,会放美妙的琵琶声,野兽如果被悦耳的音乐欺惑,专心致志地聆听,猎人就会用弓箭射杀野兽。当然,有些恶友可能是故意害你,有些可能是无意的,但无论有意无意,当各种不好的因缘集聚时,你最后的下场会非常悲惨。
对这样的教言,我们在道理上当然是明白的,但业力现前的时候,也许自己一点自由都没有,不知不觉就已身处险境。所以,在自己还没有依止这些恶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按大乘佛教的观念,我们本来应该不舍一切众生,但如果你不是得地菩萨,就一定要远离恶友。对于这个道理,我们去年在学《佛子行》时,大家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1
狡者说柔语,未察不可信,
孔雀出悦音,食用大剧毒。
释:别有用心的狡猾之人,也能说出柔和的话,所以作为一个智者,不经仔细观察就不能轻信。就好比孔雀发出悦耳动听的叫声,但它显然是以剧毒为食的。
有些狡诈者能说出柔和、慈悲的语言,特别好听、温和。如果他刚开始就说粗语、恶语,肯定没有人会上当。人们在开始都会有意无意地彼此试探,在此过程中语言都很柔和,但是在没有详细地观察之前,千万不要信赖狡诈者。
《论语》云:“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中很少有特别仁慈的人。就算他说得很好听、面目和善,各方面看起来都很吸引人,但你要反复地观察,否则是很危险的。
这里有一个比喻:比如孔雀的羽毛绚丽夺目,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但是它食用的却是剧毒。《格言宝藏论》中说:“狡者伪装语甜蜜,未经观察勿轻信,孔雀身美声悦耳,然彼所食皆为毒。”孔雀经常吃毒蛇、蜈蚣、毒草等剧毒之物,因为它有解毒的能力,所以这些不但对身体没有危害,反而令它的羽毛更加绚丽、声音更加响亮。在诗学中孔雀和天上的雷声(也即龙声)有一定的关系。很多诗学家写,当法音之苍龙声响起时,孔雀就欢喜地翩翩起舞。
同样,就算有人看起来语言柔和,但可能对你有致命的危害。很多人跟合作的兄弟、亲戚或非常好的朋友,到最后闹到反目成仇。法王以前也讲过,出家人一定要注意,不要轻信看起来对你特别好的人,也许他会令你沦落到特别可悲的境地,到那个时候,你对昔日的好友不但不会想念,反而怀着最深的怨恨。有些人是别有用心的,如人们常说的“笑里藏刀”“口蜜腹剑”,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一直对你怀恨在心。
不管怎么样,我们现在学的是智慧。如果有智慧的话,我们就能明白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任何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规律。如果自己会分析、能行持,这就是智者。
我们在开头的时候也讲,《智慧百论》是关于智慧的论典,能让我们开智慧。有人常对我说:“请您给我加持加持,给我拍一下脑袋,我想开智慧。”其实,最重要的是对这些智慧的教言反反复复地思考。
我讲的这些教言,大家听后也许会有所收获;但更重要的是,你们一定要具备学习人格教言的智慧,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样的道理。
22
智士于怨敌,亦能待若亲,
平静如大海,恶人不可测。
释:心胸宽广的智者,能够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敌人。他们往往保持平和宁静的态度,如同深不可测的大海,恶意、恶行的小人无法揣度其深浅。
有智慧的人对怨恨自己的敌人也像对亲人一样,因为他的心平静广大,像大海一样,不会因为恶人对他制造违缘就怀恨在心。
世人常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这里有一个小和尚跟另外一个和尚打架,小和尚打不过,就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之后在门口躲着用念珠打对方,果然给人头上打出几个包。小和尚说:“虽然对方说没事,但我很后悔。我以后再也不说这样的恶语了。”我说:“你们在这里怎么学‘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呀?你报恩有没有这样的心呢?”其实,君子或智者即使在别人真正损害自己时,也不会以牙还牙,而是用宽容或平静的心态来对待。
当然,如果怨恨的敌人将对自己产生特别大的危害,智者应该有提防之心。如果你明明知道敌人怀有加害之心,还把他当作亲人,那实在是愚昧至极,就像人们常说的,野猫不能当可爱的宠物。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别人对他的事业、身体等各方面没有危害,他不会刻意远离对方;如果不但没有危害,而且有利益,那他就会依止。这是一个规律,智者应该遵循。
以前不管是出国也好,在学院中也好,法王如意宝对损害、诽谤自己的人没有做过任何事来报复,就像《弟子规》中所说的那样,“恩欲报,怨欲忘”,恩德尽量要铭记,而仇恨最好很快忘掉。大乘菩萨的行为不止于此,法王对想加害自己的人也非常警惕,在门卫、安保措施方面十分注意。
这里的人互相之间都是金刚道友,真正成为怨敌的情况很少见。大家应该知道的是,如果我们损害金刚上师或金刚道友,就算他们没有记恨和报复,但是自己有没有破誓言,还需要认真观察。以前藏地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在“文革”期间批斗自己的上师,上师不但没有怀恨在心,还反而安慰对方说自己没事。后来法王如意宝在整顿佛教的时候说,就算上师说没事,也只是代表上师有大菩萨的境界,不代表这个弟子没破誓言。
我们寺院当中有一个批斗过自己上师的人,在一次《时轮金刚》大灌顶的现场,法王在喇叭里叫出他的名字,说:“据说我们这里有这个人,你最好不要参加密宗的灌顶,否则可能会有誓言上的染污。”后来他去了其他道场,还在那里当了法师。现在那位上师和这个人都已不在人世了。
总之,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注意,否则就算对方心里没事,但打骂、加害金刚道友的人有没有破密乘戒,不是个人说了算。大家都是有智慧的人,到底有没有破誓言,需不需要忏悔,这方面自己应该注意。
很多人特别向往灌顶,所以灌顶时需要保密,否则人太多了容易出现违缘。大家对密法有信心是非常好的,如果灌顶的时候没有人来,确实也是佛教的一种悲哀。所以,每次很多人来的时候,我也不忍将他们拒之门外。我经常想:“他们怀着虔诚的信心,越过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特别不容易,到了以后还要克服住处、缺氧等很多困难。要是到了门口都没有得到灌顶,那他们在有生之年还有没有机会得到?”
有的人骑着摩托车来,就像唐僧去西天取经一样,经历千难万险,我听了以后还是很感动,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到了以后,大家对于各种遭遇不但不抱怨,反而欢喜若狂:“这次得到了特别殊胜的灌顶,真是满载而归!”——这是真正有信心的表现,否则,在自己熟悉的城市生活得很好,谁愿意到这里来受苦?这种求法的精神,我觉得非常好。只是有时不能聚集太多人,不然将密法和菩提心尽量传给大家,是非常有必要的。
得到法以后,大家要好好护持,就像新鲜的乳汁,如果没有保存好,很快会腐烂。所以,大家一定要谨慎护持金刚道友之间的密乘戒。谁是恶人、谁是智者,我们有时不一定说得准。有的人看起来是恶人,但实际上非常善良,而且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天天给别人讲经说法的人,也不能肯定就是真正的智者,因为有时候魔王波旬也在法座上讲经。智者和恶人很难区分,最好用自己的智慧认真抉择。
很多人喜欢评价别人“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好”,但对自己从来不反省。其实他的评价只是浮于表面,不是用佛经和论典来衡量的,这有点可悲。很多人评价别人时滔滔不绝,但有没有如此反观自己?“我到底是恶人还是智者?我是善良还是恶劣?”如果别人这样评价你,你可能也不开心。
佛法中很重视自心作证,自我认识很重要。世间人也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监督,不然眼睛一直往外看,总是看不到自己的过失。人不可能永远靠外在的监督,派一个管家天天说你——就算别人说你,你也不一定承认。所以,人最好有自知之明。
23
何人有远见,无嗔不放逸,
精进稳不乱,天神常护佑。
释:只要一个人具有远大目光,心性温和而不容易生气,行为端正而不放逸,勤奋进取并持之以恒,人品稳重而不散乱,那么吉祥护法天神就会保护他,时刻守护在他身旁。
不管什么人,只要有远见、高瞻远瞩,脾气不暴躁、不容易生气,那么吉祥护法天神时时刻刻都会保护他。
有些人不容易生气,而有些人可能是毒蛇的化身,稍微有一点点事就暴跳如雷。我们藏族有种说法:“脾气不好的人,别人说‘你在这里啊’,也会惹怒他。”这里说的是,不暴躁、不放逸、为人自律、对善法特别精进、人格稳重、不散乱,对于具有以上品质的人,整个世间中看得见、看不见的吉祥护法神都会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地保护他。
《二规教言论》中说:“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护法天神居住在人们清净的身心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身心打扫干净,陈设善法的供品。“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这样即使没有特意供养祈祷,所有的战神、天神、护法神、土地神还是会来保护你,就像海鸥自然集聚在海边,蜜蜂自然集聚在花园中一样。“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如果得到天神的保护,即便单枪匹马,也能做成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力量才能成办的大事。
护法神的保护非常重要,虽然我们不一定有感觉,但只要行善,自然而然会得到护法神的保护。韩红在一个视频中讲述她的亲身经历:一次在做慈善的途中,她乘坐的车在高速公路上翻了,坠入六米深的山崖,但她并没有受伤,甚至连戴的眼镜都没有摔坏。原因是在翻车前几秒钟,她似乎听到有人在耳边说:“系上安全带。”当她刚系好安全带时,车就翻了。虽然不知真伪,但也许是因为她爱做慈善,所以护法神在关键时刻提醒她。
我在《梦尘回忆录》里记录了一些护法神的事迹。护法神有时候真是很稀有,今年6月的一天,我在梦中感到护法神前来跟我说:“你有那么多酒,为什么不供养?”我醒后问身边的人:“我们是不是有酒?”他们翻箱倒柜,找到了一箱酒。我想:“马上要供一供。”当时身体不好,好几天忘了供护法。
其实,修行人最好经常供护法。如果认为“我身心清净,什么都不用供养”,这样也不一定很好。身心清净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经常供护法,就能令很多违缘消于无形。护法神的力量超过了很多人的力量,我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感应,当然,也有可能是幻觉。
我一般在课堂上不讲这些,但会在日记里记一下,以后可能会有用。护法神确实是存在的,对于这一点我坚信不疑。有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我身体会突然发抖,原来是别人正在念诵某位护法神的事迹。这类现象非常多,我确定这不是迷信,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总之,如果一个人很正直,天神、护法也会敬重他。其实在人群中也一样,如果一个人有远见、脾气好、做事稳重、精进不散乱,每个部门都抢着想要他,因为这个人在哪里都堪当大用;如果他离开了,大家也会很难过。就像一个班级里,如果一个好人离开,法师可能会哭三天三夜;如果一个恶人离开,法师可能要笑三天三夜——护法神对人也是这样。所以,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相应的因缘。
24
何人不求报,喜心发布施,
犹如名诗人,美誉严人间。
释:无论是谁,如果不求任何回报,心怀喜悦地发放布施,那他就会像著名的诗人一样名声远扬,是整个人间的庄严。
如果一个人不求今生的回报和来世的异熟果,一心一意地做法布施、财布施或无畏布施,令众生欢喜,那这个人的名声就会像著名的诗人一样遍及天下,成为人间的庄严。
有一位领导说,不管用得上用不上,只要有东西发,谁都会欢喜。本师住世期间的给孤独长者,为什么到现在都那么出名?因为他爱做布施。当然,喜爱布施的前提是有资财,如果他没有财富,想布施也没办法。但无论如何,布施是非常重要的。
梁武帝也很喜欢布施,他认为自己建寺造塔无数,布施极为广大。然而,达摩祖师觉得他有点执著,彼此没有缘分,于是去少林寺面壁九年。从世俗的角度来讲,梁武帝做的上供下施确实非常广大。藏族历史上,智美戈登也是这样的大施主,现在有很多藏戏金刚舞中经常上演他的故事,以前我们这里也演过一次。
这些大施主就像著名的诗人一样。当然,现在这个时代中诗人不怎么出名,比较出名的是有钱人、直播带货的网红;而且现在写诗写得再好也不稀罕了,人工智能也能写诗作文。但在古代,李白、杜甫等是流芳千古的大诗人,近代的诗人根本无法与那时的诗仙、诗圣相比。
龙猛菩萨在世时期,可能人们比较重视文学,像马鸣论师、《胜出天神赞》的作者德雪达波论师等,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龙猛菩萨说,喜爱布施的大施主就像这些享有盛誉的大诗人一样,因为布施能令众生欢喜。
我们经常给大家发一些转经轮、佛像等加持品——如果想得到名声其实是很容易的,你在哪里发一些加持品,人们就会奔走相告:“某某在发加持品啦!”有些人拿到以后,好像没有满足心:得了一个大转经轮,“能不能再给个中等的”;得到了中等的,“能不能再给个小的”。所以有时候布施也有点难。
25
何人似王仆,依教能随顺,
犹如大海宝,所愿悉圆满。
释:无论是谁,如果像国王的仆人一样言听计从,依照教诲行事,随顺上下一切人,那他就会像得到海中的如意宝一样,能圆满实现一切心愿。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像国王的仆人一样对别人言听计从、依教奉行,这个人就犹如得到大海中的宝珠一样,只要祈祷,什么都能得到。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个人对君主、上师等上位者毕恭毕敬,那么他就能与之相应,自己也能如愿以偿。
我们很多发心人员对上也很配合,对下也比较包容,这种人大家都很喜欢。以前很多堪布、堪姆在换届的时候抓着个别发心人员不放。我说:“你们换一下人吧,为什么有一两个人总是不换?”他们说:“因为这个人特别听话、勤快、做事有效率,所以不管哪一届换人都不换他们。”其实,这跟人格好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在法师手下做事的人,不管在哪位法师身边,都做得很好。而有些人不是这样,跟这个人比较相应,但换了另一个人,有时不但不相应,甚至成为敌对的关系。
《大宝积经》中说: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别人让他除草、挖地、挤奶、取水,什么样的事情佛陀都愿意做。经云:“自以其身施与众生,为世间人而作奴仆。”佛陀并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在因地时为世间人做奴仆。“但随先唤我者,欢喜随去。”只要谁先叫了我,我就欢欢喜喜地去,没有说二话、讲条件的。大乘佛教徒要做众生的仆人,没有任何条件,直接在众生面前任劳任怨。
有些发心人员,让他扫厕所也是很愿意的,让他扫经堂也是很愿意的。本来对世间人而言,扫厕所是比较难以接受的。如果有傲慢的话,他肯定不愿意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会做的,不想做的事情我不会做。”对于有些人来说,如果让他坐在法座上做个法师也可以,让他扫厕所也可以,没什么傲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自己想得到的反而很容易得到,因为他没有架子,大家都欢喜。
因此,我们首先要在人格上打好基础,做个好人。虽然得到灌顶特别开心,虽然灌顶很殊胜,但如果我们的人格基础太差,一切修学都如冰上建筑,很快会化为乌有,最后造一大堆的业,灰溜溜地离去,这样确实有点可惜。我们要先在做人方面下功夫。
26
不行不应行,所求尽合意,
远离贪欲境,智者谁不敬。
释: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尽力满足他人虔诚祈求的愿望,远离贪恋外境的一切染污,这样了不起的智者,谁能不敬重他呢?
智者不做杀盗淫妄等不应该做的事,尽可能地满足别人的希求和愿望,远离自己贪欲的对境,这样的智者谁会不敬重呢?
其实一个人如果行为如法、尽量地随顺别人、不是太自私,那人人都会喜欢他的。如果处处都要占便宜,不管你再有智慧、长得再好看、技术再好、辩才再高,别人也肯定不愿意接纳你。就像前面所说,与危险相关的财富谁都不愿意取受。
如果别人不接受你,跟自己肯定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很多人都远离你、排斥你,一方面可能是别人不知道你的功德,就像特殊年代时很多大德成了批斗对象一样,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因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导致的,因为自私的人谁都不会喜欢。
品德高尚的人做事非常如法,尽量地满足别人的需求,他们自己没有特别的欲望,生活也简简单单。大家也可以对照这个偈颂观察自己:我在部门当中是不是不该做的事情不做,尽量地随顺、满足别人的要求,自私心不太强,并且不狂妄自大?如果能这样,人际关系一定不会太差,因为只要是智者,别人一定会恭敬赞叹。
27
具技莫以慢,而舍教言规,
极品角木弓,无弦怎作战?
释:即使你有一技之长,也绝不能傲慢地舍弃世间、出世间的教言和规则,否则,你的技能将无用武之地。就像是一把用极品角木制成的上等弓,如果没有必不可少的弦,如何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呢?显然没有什么用。
有些人有一技之长或某方面的功德,如果因此以傲慢之心放弃并践踏世出世间的教言和规则,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有些人精通电脑操作,有些人辩才特别厉害,有些人长相不错,有些人钱财比较多……跟别人相比,每个人都有较为突出的某一方面的功德。如果因此而傲慢,谁都不放在眼里,对谁都不理不睬,这种人在哪里都不会有出息的。
按理来讲,如果能放下所有的傲慢,确实很容易出人头地。晚清名臣曾国藩刚入官场时桀骜不驯、不知轻重,所以处处碰壁;在屡遭冷遇后他发奋图强,从此好学深思、轮番历练,最终脱胎换骨,成为一代名臣。
我们这次讲《智慧百论》的目的,不是用来评价别人,而是观察自己。我在翻译、学习和讲闻的时候一直在反省:如果遇到难题或挫折,应该不是别人的问题,要么是自己业力现前,要么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龙猛菩萨在这里说,若恃才傲物,这样的人极其愚痴。比如你在翻译方面很突出,别人都比不上你,如果你因此而傲慢,确实是非常浅薄——别人在这一点上可能不如你,但不可能方方面面都不如你。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有些领导特别傲慢,因为他的地位比较高;有些富豪特别傲慢,因为他的钱比别人多;有些人长相好一点,有些人年轻一点,有些人开一辆豪车……每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浅薄者因此而得意洋洋,殊不知这些有漏的功德非常渺小。稍微有一点点功德,就在人前装模作样,这确实是孤陋寡闻的行为。
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傲慢而不接受别人的劝告,就像很好的胶木弓,如果只有弓、没有弦,就无法射箭。我们以前放牛的时候经常用胶木来做弓,但是要射箭的话,必须要有弓和弦,缺了任何一者都不行。同样的道理,如果很傲慢,虽然你有一方面的功德,就像有了弓,但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道德品质,那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后都是一个失败者。
我们应该经常反观自心,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些问题。大家都是人,至少可以有样学样。我的学历可能是在座的人中最低的,好多人都读了十几年的书,而我连十年都不到。既然学了这么多,观察自己应该是会的。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大多重视传授知识,算不上培养智者——这是另外的问题了。
总之,大家应通过龙猛菩萨的教言时时观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