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2课
2023年9月8日
这次的《智慧百论》应该很好理解,因为我在翻译的时候,考虑到只有颂词不太好懂,空闲时为此作了一个简释,附在颂词下面,以备参考。这次没有时间详细地讲,主要为大家讲解颂词的字面意思。
9
开启智慧眼,毁坏诸违逆,
手中擎明灯,前方无暗蔽。
释:一个开启了智慧明目的人,能正确面对并及时消除一切坎坷、不幸、亏损、失败等违缘逆境。就像一个人手里举着明灯,他的前方绝不会有黑暗遮蔽。
前面讲到,有智慧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而如果没有智慧,即使你得到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也会很快消失殆尽。这里接着说,如果开启了智慧的眼目——此处指的是世间的智慧眼目,没有五眼中的慧眼那么高的境界,即使在人生当中遇到了坎坷不幸、失败痛苦等各种各样的违缘逆境,此人也可以坦然面对。
看过前辈高僧大德们传记的人会知道,每位大德在不同的时代中,都会面临各自的违缘障碍,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道场的违缘,个人身体、家庭和修行方面的障碍等。一些大德的自传令人十分感慨:每个人活在世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多多少少都会遇到障碍。不同的是,有智慧的人可以越过这些关卡。当然,有些是前世的因缘,有些是因为弘法利生的事业总有完结的时候,除了这些没办法逆转的无常以外,有智慧的人在遭遇违缘时,确实比较容易面对。
无论是法王住世时还是法王圆寂后,我们学院都遇到过很多违缘。当前所未遇的违缘现前时,不是拆几间房子、遣散几个人的小事,而是要拆几千栋房子、遣散上千人。时至今日,在经历过这些违缘的人当中,还有很多道友仍在不断地闻思修行,这就是有智慧的表现。面临这些严重的违缘时,也需要智者们以善巧方便来应对,否则,学院很有可能就此衰败,或者名存实亡。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逆境,有智慧的人就像手里拿着明灯,再漆黑的夜晚也能安然度过。智者完全有能力遣除违缘,因为智慧的光明与衰败的黑暗是不共住的关系。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若人持有智慧灯,则彼无有衰败暗。”如果一个人手持智慧的明灯,那前路中各种各样的灾难违缘,对他来说都不成障碍。所以,智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必不可少。
当然,有时魔障违缘非常炽盛,令人难以抵挡。藏地有种说法:“恶魔入于嘴里,出口即成违缘;魔障入于手中,举手即成违缘。”一个人嘴里说的话也好、身体的行为也好、心中的想法也好,如果恶魔入于其中,此人依靠恶魔的强大力量,就能做出常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且难以阻挡的非法之事。面对强大的违缘障碍,智者能轻而易举地面对,有些人能勉强应付,而有些人则因前世业力和今生智慧所限,恐怕终身都无法应对。
如果一切违缘都可以通过智慧来化解,那么前辈大德们都有无与伦比的智慧,按理说他们的事业不会有终结的时候,但事实并非如此。从一些传记中看,哪怕是特别了不起的圣者,在离开人间或事业中断时,显现上他们在普通的违缘面前也没办法抵挡。有些高僧大德是横死的、被砍头而死的、被马踢了一脚而圆寂的……这些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很多年前有位大德因车祸去世,一些西方人很困惑:为什么成就者的化身会遭遇车祸?
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只要有智慧就能消灭所有违缘,而是有智慧的人就算遇到常人难以面对的违缘,也能用自己的方法去面对。实际上,人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并不是百分之百绝对的。世间真理也好、出世间佛理也好,只不过是把一些高概率的事件归纳起来,做一种看似决定性的表述,但其实任何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大家在闻思时要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开启智慧至关重要。
求法者无论在学院也好、在其他地方也好,所求的无非是智慧。如果没有智慧,这个人无论做任何事、选择任何道路都很难善始善终,因为在出现自方或他方的违缘时,他都无法应对。为什么我们要讲这部《智慧百论》?因为不管是修学密宗大圆满还是显宗菩提心,我们都要具足智慧——光有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有智慧。闻思修行的人平时通过讲考、研讨等各种方式,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佛法的知识,但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智慧增长的途径,一方面是学习前辈大德们的教言,以此提升自己;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世间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也可以增长为人处世的智慧。有些大学生虽然读了二十多年的书,但毕业后在面对社会时却显得特别脆弱。现在大学里有那么多人跳楼自杀,有些大学老师也是心不堪能,非常脆弱。我有时想,学院的一些法师和辅导员在离开这里以后,如果什么违缘都没有,直接讲经说法,那谁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在面对违缘的时候,或许你们跟刚毕业的大学生没什么不同。
在很多社会新闻中,不少人的自杀仅仅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件很小的事。比如一位北大的学生,因为别人说“你没出息”“你很难看”就自杀了。一般来说,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法师和修行者身上,但违缘真正现前时,很多人不一定能面对。有些人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在老师的细心关照下学习,一旦进入社会面对种种挑战时,就难免显得脆弱。
堪布、堪姆和法师们也一样,你们在独自面对社会大众时,如果心不坚强,确实很难应付各种情况。世间人是比较复杂的,他们的语言和心态也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面对这些复杂的人事,你们能不能把闻思过的法义用上?
也许你们学大乘佛法已经十几年了,每天都在为他人讲菩提心:“为利益一切有情,我们要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怨敌观在自己的前面,父母观在自己的左右……”可是,别说遇到真正的怨敌,如果仅仅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发脾气、摔东西,作为大乘佛子,确实是应该惭愧的。
我们这里一些00后、90后的发心人员非常脆弱,在他们面前,别人一句话都不敢多说。只要稍有不慎,这个人的脸色就变了——说明此人没有智慧,因为这些小事确实是微不足道的。
其实,一个人越坚强,别人就越看好你。如果某个人一次次地在大众中暴露自己——暴露智慧,别人不一定会赞叹;但如果暴露的是恶劣的行为,人人都会放在心里、看在眼里,并在背后议论。有的人一旦在人群中出现,大家就议论纷纷,不需要专门去打听此人品行如何,有时在人群的议论中就能有所了解。
我希望,通过这次讲解《智慧百论》,尤其能令法师们的心态有所转变:只要做事就难免会被别人误解、抱怨甚至诽谤,我们要学会面对这一切。有些人从小就在社会上闯荡,接触到很多人,将自己磨炼得十分调柔;而某些一辈子都在闻思修学的人,在进入社会后却完全不会为人处事。这样的人别说弘法利生、虹身成就了,就连跟别人接触都感到痛苦,别人在他身边也非常难受——希望大家不要变成这样脆弱的人。
虽然具有智慧非常重要,但获得智慧没那么简单。智慧是依靠前生的福报和即生的学习而获得的,并不是想有就有。不夸张地说,获得智慧比挣钱还难。如今人们觉得挣钱越来越难了,国际形势越来越不好,很多房地产的巨头公司都在亏本。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获得真正的智慧比挣钱更难。
若一个人来到佛学院,在几年当中从各方面不遗余力地修学,到底能不能学到真正的智慧?当你离开的时候,能不能装着一大包智慧走,而不只是大包小包地带着大堆物品走?物质上的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重要的是带走智慧。这样即使独身一人,在哪里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如果没有智慧,你就算有多少车的美元,也会很快失去。这个问题下文会说。
10
无慧之圆满,纵如雨水现,
瞬间化乌有,如亲粗恶人。
释:一个没有智慧的人,虽然可能一时看起来富有、圆满,这些就像暴雨突降一样现前,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甚至会在一眨眼的工夫消失。就像与粗暴的恶人交朋友,这种关系不会持久。
前文中说,如果开启了智慧,就能面对一切。这里继续说:没有智慧的人,就算因为前世的福报、今生的努力,暂时具足人人羡慕的财富、才华、名声、地位等世间的圆满,但这些不会长久。就像下暴雨时虽然到处都是水,但雨过天晴之后,刚才的雨水就不见踪影了;又像亲近恶人、与之为友,用不了几天就分道扬镳了。
这里用无法跟恶友长久相处的比喻来说明,如果没有智慧,福报不会长住。一个人如果恶劣自私,那再怎么对他好,还是会有一大堆的麻烦事。可能刚开始时看不出来,但接触一段时间之后,谁都能慢慢看出一个人的本性:好人有好的本性,坏人有坏的本性。藏地俗话说:“越来越适应一个地方,越来越不适应一个恶人。”就算是险恶艰苦之地,待的时间久了也会慢慢适应;但越跟恶人接触就越不适应,因为对恶人越好,他就越过分,最后确实很难相处。
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即使具有财富、名声等世间圆满,也很难守得住。有些人一夜暴富,比如卖房子赚了几千万,但有钱之后就花天酒地,做各种非法之事,再多的钱财也会很快挥霍一空。还有些法师相貌端严、事业兴盛,在一段时期中声名赫奕,到处摄受弟子,人们都对他羡慕不已;可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没有正知正念的摄持,暂时得到的一切全都化为乌有。
作为有智慧的人,即使福报现前也不会特别张扬,而是非常低调、惜福,面对一切境遇都处之泰然;有些人稍微有点钱财、相貌、地位,就连走路的姿势都变得趾高气扬,但如果没有智慧,他们的兴盛不会长久。
在世间也能看到,就算有点财富、考得不错或者在上师面前发心——本来能为上师发心也是一种福报因缘,可是如果不珍惜缘分,就像谚语所说:“用头上的角撞前面,用脚上的蹄子踢后面”,这样站在很多人的对立面,自己的威德力又薄弱,很容易以失败告终。
这样没有智慧而失败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龙猛菩萨似乎在一千多年前就看到了如今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我家乡中有些没有福报的人,突然间有了钱,天天开着豪车去酒吧,过了几天又跟一些恶友一起做坏事,最后锒铛入狱。这样肆无忌惮地造恶业,来世的去处也只能是地狱。
从一个人张扬的行为中也能看出,这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表现,他的圆满兴盛一定难以长久。有些修行人也是一样,虽然自认为有智慧,但做出的却是没有智慧的行为。暂时的荣华富贵并不可靠。如果一个人在财富圆满时毫不张扬,说明这个人有一定的内在境界,他的所作所为与常人完全不同,言语谨慎、行事调柔、表情谦和。
其实,一个人自以为是,确实是贻笑大方的行为。在他人眼中,每个人都是表演者,观众看你在台上演戏,好坏全都一目了然。寂天论师一直强调正知正念,用智慧时时观察自己的三门,可是愚笨的人根本不会观察,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全是对的,实际上他的很多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人们常为自己的无明愚痴所摄伏,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说:“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世间中很多的灾殃和祸害,要么是从无知而来,要么是因自己没有经过深细的观察而导致的。有时候人们福报现前,得到一点点名声、财富的圆满,或者有机会为某位上师发心做事,这时如果没有很好地珍惜福报和机会,那暂时获得的圆满多半不会长久。
这里的“发心”是“发菩提心”的广义说法。所谓“发心人员”,本来是指发了菩提心或有清净观的人,但在我们学院中专指为上师或僧众做事的人。希望我们的发心人员珍惜积累福报的机会,做好自己的本分,否则因缘不具足时,就算想继续也不能如愿。
以前法王在世时,我算是法王身边的一个发心人员,虽然说起来有点惭愧;法王不在时,我算是学院的发心人员,为大家做了一点事情。在我发心的过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也许不好的多一点。作为发心人员,我们要时时用各种教言中做人的方法来观察自他,否则到最后自己可能会后悔莫及。
总之,智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智慧,暂时的福德圆满在很短的时间中就会化为乌有,好比下暴雨或接触恶友一样很快遭遇衰损。
11
慎重观察者,恶人无机乘,
膳食养生者,不受疾患害。
释:对于凡事小心谨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来说,卑鄙的恶人没有任何可乘之机。就像通过健康的饮食来养生的人,身体自然不会生病。
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应小心翼翼、仔细观察,遇事经常思考、谨慎言行,这样即使恶人或恶缘想要加害也无机可乘。如果说话做事都很注意,心中不生过多的分别念,时常观察自己的身语意——这样的人一般很少遇到违缘,如同饮食方面特别注意的人,身体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一样。同样,善于观察自己语言的人不会遇到祸害。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若没有详细观察,现在想要买到健康的食物还是很难的。一般来说,注意饮食的人,身体会比较健康。现在世人比较注重健康,龙猛菩萨的这个教言也算是当时的养生学。
我们学院有些觉姆喜欢吃垃圾食物,这些东西虽然口感不错,但里面加了很多香料和添加剂,非常不健康。在饮食方面如果不注意,我们很可能患上各种疾病,痛苦不堪。
为僧众做饭的发心人员不要以自己的口味作为标准,比如自己爱吃辣的或酸的,就天天做这个。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饭菜不能太油、太咸,不能烹制太久,这些都对健康不利。在口味上不要太重,集体开饭时口味清淡些比较好。如果有人嫌味道不够,可以自己加调料。
藏地很多小餐馆的菜里加的油特别多,这些油到底是不是地沟油,也不好说。摄入过多的油,对身体是一种负担。这些事本来不用我多说,因为健康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有些人劝说别人养生时头头是道,但自己天天吃一大堆垃圾食品。以前我有一段时间常喝红牛、可乐等饮料,后来身体患上了很多疾病,就把这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戒了。总之,大家要注意自己的饮食。
这里还有一个方面,做人做事要谨慎观察。尤其是学院的法师、管家或部门负责人,你们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不能轻信一面之词。关于这一点,我说过无数次。
以前唐太宗问魏征,明君应该怎么做。他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听取双方的意见是明君的做法,如果偏听偏信,则是昏君所为。很多国王或当权者因为听信身边小人的片面之词,导致整个国政都被毁坏了。同样,作为法师或领导,身边经常有一些业力现前的愚徒,这些人常有一些自私自利的言论,对此如果不经观察就随意听信,会导致很多问题。
我希望法师、管家们要注意身边的人。一般而言,我对身边的人是半信半疑,他们反映的事情我不会马上轻信,只是当作一种参考:“哦,有这种说法。”因为有些人表面上看来好像很正直,但凡夫的思想和语言是可以矫饰的。如果对这个人的印象很好,对他的评价可以溢美几分;如果觉得他不好,对他的评价就会损减几分。如果我和这个人之间没有直接沟通,只是靠中间人来评价,那么因为中间人的评价不同,就会导致我对这个人的看法完全不同。
以前我说过:“语言就像动物的角:两只角朝前,就是犏牛;如果朝后,就是山羊;如果朝向侧面,就是绵羊。”凡夫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分别念随意取用语言,比如对同一个人,如果我喜欢他,就不吝赞叹;如果不喜欢,就有意无意地诋毁诽谤。希望管理人员在别人反映问题时,不要只听一面之词,每个人说的话仅作参考。真正要处理时,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调查和了解,最终以自己的智慧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意见。
刚才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管理者们要记住。虽然这是唐朝时候的说法,但现在看来也非常适用。就我这么多年的管理经验来说,你们这个群体其实不好管。虽然我管得不好,但是确实是很用心的,这样的管理经验是比较难得的。
总的来说,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应该公平。作为法师或管理者,会面对狡猾的、可怜的、傲慢的等各式各样的人。人心复杂,人的本性也是很复杂的,因此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
12
智士皆依止,能增自利师,
水盈之湖泊,百鸟亦栖息。
释:具有远见、能增上自利的善知识,其他智士仁人自然会从四面八方去依止他。就像充满了水的湖泊,各种飞禽都会栖息在那里。
这里说,具有远见的智者依止导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任何人都要依靠别人,然而,哪怕是夫妻关系,也只有在为对方提供一定利益的前提下才能维持。如果在对方身上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有一大堆的痛苦和麻烦,时间长了,即使亲如夫妻也很难过下去。
同样的道理,智者要观察老师在学问、知识或是德行等各方面,能不能真正对自己有利。人们找补课老师时也会观察:“这位老师很好,我要找他。”最近我家乡的人请了一位裁缝,虽然他的薪资比较高,但这个人很有利他心,所以大家愿意请他。他免费教人技能,本来可以十几个人一起教,但只要在下午6点之前,哪怕只有一个人,他也一心一意地教,教完之后才做自己的事。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好。人对人的观察是比较清楚的,表面看来好像互相没有评价,但这个人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
有智慧、有远见的人会找什么样的老师呢?对自己有利的人。就像清澈的湖边有美丽的花草树木,因此各种飞禽都喜欢栖息在那里,发出美妙动听的鸣叫。如果湖水很污浊,环境很肮脏,天上的飞禽就不会去依止。麦彭仁波切说:“硕果妙树悦意水,一切众生喜爱处。”一切众生都愿意去往硕果累累、鸟语花香的水边。同样,一个人如果想成事,应该尽力去帮助别人。对他人有利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别人什么利益和价值都没有,整天有一大堆的自私和痛苦,那么谁都不爱接近你。
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就是这样饶益他众的人。为什么在离开了二十年后,人们心中还是如此怀念和敬仰法王?因为大家都从他那里获得了利益。人是很自私的动物,很少有人单纯出于对对方有利或者因为对方很可怜而去依止或接触。正因为多年依止法王如意宝后得到了很大的利益,所以很多人都感念上师。
宁玛活佛尼敦秋杰在《莲花深藏》中对法王有一个授记:“怀业山沟莲花开,洛若金鹰空中翔,洪亮声音传十方,飞禽皆集彼羽下。”“怀业山沟莲花开”,说的是我们喇荣的怀业山沟像八瓣莲花一般——原来没有八瓣,但现在从空中俯瞰,男众、女众的各个区域像莲花的花瓣,整个学院就像盛开的八瓣莲花。“洛若金鹰空中翔”,从莲花中飞出洛若的金翅鸟代表法王,因为这是法王的属相。“洪亮声音传十方”,金翅鸟飞到空中发出嘹亮的声音,传遍世间,这是说法王转法轮而利益无量众生。“飞禽皆集彼羽下”,四面八方的飞禽全部集聚在金翅鸟的羽下,这是指眷属们从法王处获得了快乐和利益。
大家要经常观察自己,作为老师也好、普通人也好,我们至少不能对别人造成损害,在此基础上还要尽量对别人有用。如果能帮助到别人,人活在这个世间中就有价值,人人都会对你无比崇拜和欢喜。否则,就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个人的口碑在所有人眼中已经坏了,谁提起他都不以为然。这不是别人的问题,恨谁都没用,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其实,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在一个地方待一段时间,大家都会对他有一个评价。
龙猛菩萨在这里讲,有智慧的人在寻找老师的时候会找对众生有用的人。以前我们常在作文中写:“我要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老师就会很欢喜。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看来,如果一个人对人类或众生有贡献,那这个人就很了不起。虽然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群体中为别人做一点点事。比如别人累的时候我去帮个忙,别人伤心的时候我去安慰一下,在这些很小的事情中也能体现我们的爱心。
凡夫的心很容易变化,有时因为一件小小的事,会让两个人变成朋友,永远记住对方的恩德;有时又因为一句话变成怨恨的敌人,永远都怀恨在心。然而,如果一个人心怀慈悲,那么所作所为直接间接都会帮助到别人。这里所说的帮助他人可能比不上大乘佛教那么伟大的利他精神,但也是在世间中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
总而言之,龙猛菩萨说,我们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13
凡与忧患系,财富有何用?
蛇头有宝珠,谁人敢触碰?
释:与危险和灾难相关的财富有什么用呢?就像毒蛇头上的无价宝珠,谁敢毫无顾忌地去触碰呢?
对个人而言,财富常常和灾难相关。危险的财富没什么用,就像蛇头上即使有非常贵重的珍宝,但谁敢去触碰?一接近就被毒蛇吐出的毒液所害,连命都没了,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触碰它?
这是对我们的一个人格教育。世人常说:“富贵险中求”,如果不冒险,就不会有富贵。有人认为:“你一定要敢于创新,不管是什么事,只要敢闯敢做,一定能成功。”实际上这种观点不一定对。
努力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有谚语说:“富贵险中求,也在险中丢,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富贵在危险中求得,也是在危险中丢失,真正求到的富贵是十分之一,丢失的福报则是十分之九。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概率不会成功。所以,你先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只要是跟忧患、危险有关,这样的富贵最好不要去沾边。
现在我们学院有些法师在理财,说是为了僧众的利益。到底是不是这样,现在不是很清楚。如果冒着风险,拿僧众的钱去理财,一旦有亏损,不用说这辈子,下一世、再下一世,用自己的血肉来还都不一定能还得清。
只要是跟危险有关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观察。如果不观察,人云亦云地走上险道,失败时就会后悔莫及。很多人没有智慧,只要别人跟他说一句“投资理财一定能发财”,他就立刻跃跃欲试,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底细。
同样的道理,我们求法也是一样。很多人特别希求密法,但如果没有人格基础、三乘戒律和依止善知识的基本概念,也可能有风险。智悲光尊者说,学密法的人就像入于竹筒的蛇,要么上去,要么下来。意思是,趣入密乘之后,如果不守誓言,势必会招致堕落地狱的下场,倘若守誓言,便可以获得圆满佛果,除了这两种可能以外别无出路,就像把蛇放在竹筒中一样。
如果连基本的密乘誓言都不懂,金刚道友之间连一般的交往也难以维系,与金刚上师的关系也不好,这样的人就算渴求最高的密法,但这对他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很难说。
当然,密法并不像毒蛇头上的宝珠那样绝对有危险,而是说如果用不好,就会很可怕。从有些人的所作所为看,他好像没有密乘戒的概念——既没有对金刚道友的尊重,也没有对金刚上师的恭敬,这样的人不管得到多少密法,内在的恶心习气也难以改变。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凡夫的恶心不是在短短的一生一世而是在不知道多少生世中串习起来的。这样的积习对治起来需要时间,并不是依止上师后像氆氇染色一样马上就能改掉的。想通过听一两节课或者一两年中闻思一下就立刻改观,对于凡夫来说是很难的。
除了部分有缘分和福报的人在依止善知识以后轻而易举就改过来,此外的许多凡夫,即使求的是灌顶或密法,之后跟金刚道友还是该吵架的照样吵架,该打架的照样打架,根本不在意破誓言——这样的人只承认灌顶的功德,不承认破誓言的危害,就像只承认药品的功效,但不承认相关风险一样。这样的话,药吃着吃着就无可救药了。现在的世间人确实比较盲目,即使是危险的事也敢涉足。
不管怎样,我们在面对任何事物时,学会用智慧观察非常重要。
14
成办自利者,不可放逸行,
为蛇凶齿噬,遭殃不成事。
释:想成办自我利益的人,万万不可放逸无度地行事。就像如果被毒蛇的凶残利齿咬伤,就不能成办大事,反而会遭受灾祸。
成办自己的利益时,我们千万不能放逸无度地行事。虽然每个人都希望利益多多益善,但如果放逸而行,就像被毒蛇的毒齿咬伤一样,不用说获得利益,可能反而会遭受最大的损害。
在世间中也是如此,有些人一有机会就放逸无度,而这样的机会现在又比较多,沉迷于吃喝嫖赌、酒色财气等各种行为屡见不鲜。如果这样肆无忌惮地放逸行恶,那暂时现前的福报和利益一定不会长久。
《成实论》中说:“心随不善名为放逸,随顺善法名不放逸。”关于放逸和不放逸的区别,《成实论》中讲得很好:心随着杀盗淫等不善业,就叫做放逸;如果心随顺于密乘戒、菩萨戒、别解脱戒等善法,就叫不放逸。
不管是什么人,都应该小心翼翼地行事,不能过度地放逸,不然自己肯定会后悔的,就像被毒蛇咬了以后一定会痛苦不堪。很多人在没有遭殃之前得意洋洋,比如有些贪官在任时无恶不作,有些出家人在没有失势前十分傲慢,这些人直到下台或还俗以后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太过分了。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最后一无所有,但那时就算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我们平时做事都应该时时观察、小心翼翼。调伏自心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实在做不到,至少在身语等外在威仪上,不要明显地违背正法和正理。否则到了难以挽回时,就算想要改过自新也来不及了。
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德和缘分,今生各方面都如理如法。比如有的出家人戒律清净,身语意非常寂静,从他平时上课、闲聊乃至开玩笑的种种言行来看,他的根门护持得很好。不管男众还是女众,这种人的三门很清净。而有些人虽然身体已经出家,但心一直飘在世间八法中,装模作样地念经、忏悔、闭关,但稍微遇到一点外缘时就露馅了。
也许确实是前世的福德,有些发心人员在很多年中说话、做事都很清净,对闻思修特别有意乐,对世间贪嗔痴等乱七八糟的事根本没有兴趣,就算有人以烦恼贪欲来扰乱他,他也有巧妙的方式来应对。而如果放逸而行,最后导致痛苦,那就没什么意思。我们不一定有大菩萨度化众生的心,但至少要守护好根门,否则到最后肯定会后悔的。
佛经中说,舍利子和目犍连以前世修行的缘故,即使身处美女如云的环境中,也能将根门守护得非常好,行为非常清净——这确实是一种不放逸的态度。如果平时不放逸,到了晚年会很快乐,自己的修行也会善始善终。
凡夫在理论上明白不难,但在现实生活当中,也许又故态复萌、放逸度日——人有时候也很可怜!
15
成办自利者,谨慎而成事,
水蛭提防身,吸血不为见。
释:想成办自我利益的人,就应该谨慎行事,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就像一种叫水蛭的动物,它非常警惕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在吸人血时不被发现。
想要成办自己利益,一定要小心翼翼、谨慎行事,就像血吸虫在吸血的时候会非常谨慎地保护自己不被发现。
血吸虫又叫水蛭,有些地方叫蚂蟥。我在《梦尘回忆录》里写过,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吸别人的血,水蛭是一种警惕性很强的动物,一般藏在稻田等有水的地方。有些尼泊尔和印度人说,不能让水蛭吸血,否则会导致死亡,所以阿尼美珠空行母在尼泊尔被血吸虫咬到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当地人说,水蛭在吸血时下嘴很轻柔,然后整个身体慢慢钻入人体内,在此过程中被吸血的人都发现不了。钻进去后就寄生在别人体内,慢慢把宿主的血吸干。
这里只是一个比喻,龙猛菩萨常用大象、毒蛇等印度常见的比喻,就像《论语》里使用汉地常见的比喻,华智仁波切用牦牛等藏地常见的比喻一样,每位智者所用的比喻都不相同。这里比喻的意思是,如果自己不注意,很多麻烦会纷至沓来。因此,应当像水蛭吸血一样谨慎行事。
每个人肯定都在意自己的利益,如果想要自利,各方面一定要小心翼翼。《正法念处经》中讲:“谨慎第一友,常能作利益。”谨慎是我们在世间中最好的友伴。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出门也好,自己的威仪、衣着等各方面都应注意。
总之,不放逸的人常常能利益众生,若没有控制言行,会为自他带来很多麻烦。
16
欲立自根底,当勤他之利,
不曾奠基础,行者无所成。
释:要想为自己打下牢固的根基,就应该精进勤奋地为他人谋利益。如果没有稳固的基础,世间做事的人、出世间修行的人,都将一事无成。
如果想为自己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首先应该精勤地利益他众。很多人都知道,创业时不能太自私,做什么事应先以帮助他人为主,这样比较容易成功,就像法王所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在别人面前,你不论做什么事都表现得非常自私,那么大家都会讨厌你。开始时若没有打好基础,不管是做世间还是出世间的事业,最后终将一无所成。
无论是培养人才也好、自己修身养性也好,大乘佛教都强调利他。这里所说的虽不是大乘的利他,但即使在世间当中,也需要一种利他精神。社会主流价值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些人把这句话改成“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不管怎样,从世间的口号也能看出,利他很重要。哪怕不用大乘佛法来衡量,人立足于世间,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利他心。如果一个人非常自私,坐车要挑靠窗的位置、选座位要选有阳光的地方、吃东西先挑最好的,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占尽便宜——这样的人不管在国内国外哪个环境、黑人白人等任何群体中,都不会受欢迎,将来也肯定不会有什么作为。这也是人规方面的一个教言。
17
力求毁他方,自当具功德,
弓若不具弦,箭岂射何方?
释:想要竭尽全力消灭与自己势不两立的对方,首先要拥有强大的实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世界上的弓如果没有弦,箭怎么能射到任意地方呢?
如果想消灭势不两立的敌方,首先要使自方在势力、智慧等各方面强大起来。有些人不懂这一点,只想去诋毁、损害他方,但不一定能得逞;相反,只要自己强大起来,此消彼长,总会有胜利的机会的。
有些人遇到知识、长相、权力等超过自己的人,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只会嫉妒别人。如果你真的不甘人后,就想办法努力超过对方,这样也算是光明磊落的竞争。否则,自己没有实力还处处看不惯别人,就像没有弦的弓,如何射箭?
如果自己不具实力,就没有资格说别人。如果自己弱小无能,就算在暗地损害别人也没有用——世间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总之,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