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10课
2023年9月20日
我们继续学习龙猛菩萨的《智慧百论》。今天讲完后,本论就圆满了。虽然内容不多,只有一百个颂词,但这次我们通过十节课讲闻圆满,也是很开心的事。以前可能讲一百堂课也觉得无所谓,但现在我越来越珍惜这样的机会,哪怕十堂课圆满,心里也有一种成就感。以后不知道会不会一年讲一节课,因为包括大气候、自己的年龄等各方面的情况不会像以前一样,这是确定的。
90
谁无自智慧,论典有何用?
双目失明者,明镜有何用?
释:无论是谁,如果不具备应有的辨别智慧,那么再好的论典对他又有什么用呢?就像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再明亮的镜子对他有什么用呢?
不管是什么人,如果不具备辨别的智慧,那么外在的经论续部、高僧大德的论著或世间的典籍再好再妙,对自己也没什么用。若没有智慧,你就无法开启其中的甚深意义,就像双目失明的盲人,有再好的明镜也毫无用处。
《智慧百论》的每一个偈颂都在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没有智慧的过失,以及怎样让自己的相续中生起真实的智慧。说实在的,我们真的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就算有论典也没有用。比如,阐述空性的中观和般若论典那么好,但如果自己没有智慧,这些也只是一本书而已;《俱舍论》的教义再好,若没有智慧也没办法领悟;密宗也是这样,每个窍诀、每部论典的道理都特别好,每位上师的窍诀要点也很好,但没有智慧的人就算遇到也像没有遇到一样,这些教言对他来讲也没什么用。
《格言宝藏论》中说:“何人若无胜智慧,论典虽妙亦不学。镶宝金饰虽美妙,牦牛对此何理睬?”如果人没有殊胜的智慧,就算论典特别好,但是谁来研究?谁愿意深入修学?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又像牦牛对镶嵌宝珠的金饰没有兴趣一样。
在这个世间当中,智慧是很重要的。有世间的智慧,就会明白世间的道理,有出世间的智慧,就会明白出世间的道理。哪怕你的智慧不是那么敏锐深刻,但是只要具备带有信心的智慧,也可以修学加行及适合自己的法。只要有智慧,在取舍方面也没有问题。
如果相续中的智慧已被染污,就算看起来你好像聪明伶俐,但实际上邪知邪见非常严重,这样的邪慧也用不上。烦恼生起的时候也要有智慧,否则没办法对治。就算你把成千上万的论典背得滚瓜烂熟,但烦恼就是烦恼,痛苦就是痛苦,业力现前时也只能随波逐流,还是照样地伤心痛苦。因此,智慧也是需要实修的。如果没有跟实修相结合的智慧,所学的法在平时的生活中就用不上。
我觉得这些格言讲得很好,如果我们没办法把《智慧百论》全部背下来,那能不能把部分颂词写下来,在自己的生活中用一用?目前我们已经讲了十节课,基本上每节课讲十个颂词左右,大家不要听完就抛之脑后。如果一天所讲的内容没办法全部用上,但至少能将几个颂词或教证背下来,尽量结合自己的相续来修持。这对大家来说应该不难做到,反正玩手机也照样浪费时间。龙猛菩萨的《智慧百论》有极大的加持,不如把时间花在这里。
91
于蛇灌乳汁,唯有增毒已,
教言授恶人,不消反生嗔。
释:把甘甜的牛奶灌入蛇的口中,只会增加它的毒性。同样,将清净无垢的甘露教言传给品行恶劣之人,他们不但无法消化,反而会对此生嗔心。
甘甜的牛乳如果灌入毒蛇的口中,毒蛇固然很欢喜,但喝下去的结果却跟人完全不同。对人来说喝乳汁可以养生,但毒蛇喝下去的牛奶都会变成毒气。
学院里很多道友每天喝一杯牛奶,身体也慢慢好起来。真正的牛奶很有营养,对人而言就像甘露一样。《格言宝藏论》中说,乳汁对人来讲是甘露,但对毒蛇而言就是毒。为什么这么说?毒蛇喝下的牛奶就变成毒气,对它自己虽然无碍,但接触什么众生都会伤害对方。毒蛇的这种特性特别可怕,它喝下什么只会增加毒性。
同样的道理,上师们传下的特别殊胜的显密教言,如果我们将其传给无法教化的恶人,他不仅不会调伏自己的烦恼,反而依此生起嗔恨心。比如有人在听课时觉得“法师天天都在骂我”,对龙猛菩萨也会生邪见,对传讲者也特别看不惯。讲的道理越多,对方就越知道怎么辩驳,学成了另一种技巧。
有一些格西、堪布在一辈子中理论学得很好,辩论特别厉害,但在死的时候生起邪见变成厉鬼,任何高僧大德来超度,他都不会听从和恭敬,因为对于一些基本的道理,他生前也比较明白——这是非常危险的。
本来教言就像乳汁一样甘甜可口,但对有些人来讲这是毒,对有些人来讲这是药。密法虽然非常殊胜,但是有些小乘行人听闻后可能会吐血而死。阿底峡尊者传记中讲,尊者对两位比丘讲人无我时,二人特别欢喜,行为也非常如法,但讲到法无我空性尤其是《心经》时,他们就捂着耳朵跑了。其实,光是持清净的行为,在成就的路上走不了多远,没有多大的意义,应该证悟无我的空性。
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注释中讲到,所谓的甘露妙药——空性法门,对有些人来讲特别好,但对个别人来说就是生邪见的对象,他们会缘此法造恶业而堕入恶道。如来的教法对有些人来说特别好,但对有些人则不一定相应。
《法华经》中也说,如来在讲本经时有五千人离席。当我们讲到这一段时,也出现了各种事端,很多人以此因缘而退失。所以,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当讲到甚深法时,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因产生邪见而退转。
如果大家将来具足各方面的因缘,一定要去各地弘法利生。在我们传过的大乘佛法中,有些法在汉地弘扬的缘起非常好,如成佛的《法华经》、开悟的《楞严经》,以及《维摩诘经》《金刚经》等——我本来想今年接着讲一点《楞严经》,但不知不觉就到十月份了,今年可能没办法讲很多,但如果没有死,我还是发愿讲完。这也只是对部分有缘众生讲,有些众生对这些经典也可能会生邪见,甚至无法接受。
为宗萨仁波切编辑法本的一个人跟我说,有一次仁波切在英国坐出租车,司机故意开得比较颠簸,把仁波切撞得很痛,为了报复,仁波切就在车里撒尿。后来在整理文章时,这位弟子请求宗萨仁波切:“像您这样的高僧大德,如果让人知道这种事,可能会生邪见的。要不要删除这一段?”宗萨仁波切非常坚定地说:“这一段千万不能删,如果删了,我这本书就没什么价值了。”
宗萨仁波切是很有个性的。有一次在印度金刚座,一群大陆弟子特别渴望拜见仁波切。刚刚见面的时候,他说:“我去上洗手间,你们在这里等着。”弟子们等了一晚上,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他才回来。有些人不太高兴:“我们等了一晚上,您怎么才来?”仁波切特别开心:“你们等了一晚上吗?太好了太好了!”有些大德的行为表现得惊世骇俗,有些大德的言行比较随顺众生,但这都是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
不管怎么样,恶人还是很难度化的。最好的教言都无法调伏,有时只能用一些过激的言行了。(众笑)
92
具胜功德人,亦能牵他心,
智巧用铁钩,使象离歧途。
释:具有智慧、悲心等殊胜功德的人,无疑能够引导和影响他人的心灵。就像聪明人善于用铁钩,就可以自如地驾驭大象,远离一切险路和歧途。
具有智慧或悲心的殊胜者,有各种巧妙的方法影响他人的心。他的善巧方便或者悲心力特别强,所以能调伏人心,就像善于调伏大象的人,用铁钩、鞭子等工具驾驭大象在大道上行进,不会让它误入歧途。
有功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许多大德的行为很善巧,不像看起来那样平平无奇。就像我翻译的《华智仁波切略传》中写,华智仁波切知道两个地方的人发生冲突,于是他躺在两群人必经之路的中央。很多人以为他是麻风病患者,华智仁波切说,我的病只有像纽西龙多等极少数人才能染上,其他人不一定染得上,这个病叫做菩提心。
仁波切通过这种方式加持与他见闻接触的人,令本来可能发生的冲突消于无形。这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行为,但却是真正有菩提心的大德化解矛盾的善巧方便。《佛子行》的作者无著菩萨也是这样,在他的慈悲感化下,猫和老鼠、狼和羊等敌对的动物之间不但不互相杀害,反而生起悲心。
我们若具有一点点智慧、能力或善巧方便,就应尽量让身边误入歧途的人重返坦途,就像大象要跌入深渊时,驯象师用铁钩把它拉回来。有些人可能入于邪道、外道,或者造恶业堕落险处,这时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帮助这些人,给予他们安慰,与之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痛苦。
有些人看起来好像很正常,但其实有心理疾病或属于亚健康人群,这部分人在国民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我们要知道,这些人病了,只不过是没去医院而已。如果去医院检查,肯定有一大堆人罹患风病、涎病等各种疾病。这些人在世间中很可怜,他们想获得一些快乐,但就像《前行》里讲的一样,他们的所愿和所行背道而驰——想得到的是快乐,但在行为上天天造恶业,其所作所为不是快乐的因。
这样的愚昧众生在世间中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怎样引导他们?《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云:“众生无明覆,唯有信小心,闻此大乘法,不信故不说。”众生被无明愚痴所覆盖,只会相信一些小法。他们在听闻大乘法时肯定不会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传法时不对他们说大乘法,乃至他们接受不了的一些道理也尽量绕开,只说对方能接受的正道。只要他能接受的法令其不堕恶趣,对他来讲这就是了义法,就是非常殊胜的道。
有时候我想,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要天天想着自己闭关、谁都不接触,尤其是在山上待得比较久的道友,虽然远离人群独自修行很好,但从大乘度众生的角度来讲,如果你谁都不想见,一见到人就心烦,从而不敢跟人吃饭、发心,甚至不敢面对人群——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真正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到战场上面对敌人都不怕,更何况是跟见解相同的道友一起吃饭、走路、说话、聊天,这有什么可怕的?
当然,如果是恐惧症患者,跟自己最亲密的人都不敢接触,担心对方骗我、恨我、看不惯我——现在人的心理状态特别奇怪,本来正常人跟谁都可以接触,你也没有偷东西,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心里一直有一种恐惧感或忧郁、担忧的情绪,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心里总有各种各样的疑虑和忧愁……这样的症状如果不加控制,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无力自拔。
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世间人,接触并利益他人都是很重要的。
93
如诸世间福,意念到手中,
有勇无谋者,终成强者俘。
释:许多世间的福德,可以通过意念来到你的手中,就像那些有勇无谋的人,最终会被有智慧的强者所征服,成为他们的俘虏。
许多世间的福德是通过刹那的意念而来到手里的,就像有勇气但无远见、无谋划的人,最后会落到强者的手中。
有些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最后多半会落到强者的手心。这个比喻的意思是,世间的名声、财富等,对于有能力、福德和智慧的人来说,很快就能手到擒来,就像一些创业者依靠智慧和能力,轻而易举就打下了一片江山。
战国时期的秦国苏氏长子叫苏秦,他为人足智多谋,最终成为六国宰相。一个人如果有能力,那什么财富、名声对他来说都是唾手可得。我们学院有些能干的人,掌握了多种语言和技能,能同时学几部论典、参加五部大论的好几场考试,就像强者能轻易俘获很多人一样。
反过来说,不能干的人哪怕一件事情也做不好。我们的发心人员中——我经常用发心人员举例——其中有能干的,样样都做得很好,口碑也很好,大家一提起这个人就很放心:“他做事没问题,技术也好,智慧也不错,心态也好,吃嘛嘛香,总之什么都很好。”而有些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一个班特别痛苦,对法师的所作所为看不惯,换一个班也不行,再换一个班还是不行……这是业力现前,并不是堪布、堪姆的问题。当然,有些堪布、堪姆也许真的有问题,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有问题。如果自己的心眼不清净,看全世界都是肮脏的。
总之,世间当中很多的有福之人,对福德就像俘获有勇无谋者一样手到擒来——可以按这里所说的道理来理解。
94
福德之美女,本来无主人,
威力大士夫,牵手而同行。
释:此颂是拟人的修饰手法。对于福德美女,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有机会与她在一起的,只有拥有威德力的大丈夫,才能与她携手同行。
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福德比作一个美女。美女本来没有主人,她最后嫁给谁,就看谁是具有威德和势力的大丈夫,只有这样的人可以与她携手同行。
意思是说,世间的荣华富贵本来没有主人,谁有能力和福德,谁就是它的主人。比如从小在学校里读书时,大家都没有钱,但同样是没有家庭背景,有些人毕业之后靠自己白手起家,最终拥有了福德之美女,而有些人不管怎么下功夫努力,也无济于事。
佛经中记载,提婆达多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想:“悉达多都已经出家了,那他后宫的耶输陀罗等一众妃子,应该由我来接手吧。”他去宫殿里以各种方法欺惑她们,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妃子们,反而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一身是伤。
如果你没有这个福德,可能想成家也没人要,想找工作也找不到,想求名声也求不得。相反,如果你有福德、智慧和能力,哪怕是去到偏僻的孤岛,也能事事如意。《萨迦格言》中说,智者在他国也许更受尊敬,而愚者不要说他国,连在自己的家里也不被待见。
在这个世上,真的有所谓的福德和智慧。佛经中说,有福者心想事成,哪怕是想毁灭怨敌也可以通过发愿而实现——所以有福者不敢轻易往这方面去想,不然真的会如愿以偿(众笑)。而没有福德的人每天妄想连篇,也只是白日做梦、一无所成。同样,有智者就算看起很柔弱,但世间的财富、出世间的安乐和功德,他也有办法获得。
在学习《智慧百论》以后,大家要知道,虽然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人,都要穿衣吃饭睡觉、都是两手两脚,但实际上有些人因为前世今生的智慧,在人群中受到敬仰,对人们的贡献也非常大,而有些人连自己的生计都难以维持,每天活得很痛苦——但痛苦也是自找的。
对于人生,很值得我们思考。前辈大德们留给我们的这些道理,将很多事情分析得非常透彻:我们在即生当中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一方面是前世的宿业导致的,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愚痴、行为不如法导致的。这样思维之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伤心绝望,即便在人生最低的低谷中遇到伤心事,也有办法重新振作起来。
这里讲到,对于世间福德这位“美女”,有福之人依靠威德和势力,可以与之携手同行。
95
能待诸鬼魔,恒常如己者,
亲友得扩增,圆满无损害。
释:一个人如果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所有妖魔鬼怪,他的亲朋好友就会不断增加。具有如此慈悲心的人,必定会圆满一切、无有损害。
一个人若对待世间的怨敌、病魔等看不见的妖魔鬼怪,不但不生嗔恨心做损害,反而还像对亲朋好友或对待自身那样,那他慢慢就会得到这些鬼神的帮助,自己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所想的事都能圆满成就,一切损害都能自然远离。也就是说,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地以慈悲心对待所有众生,这是非常难得的事。
《入行论讲解》中有一个公案:一群非人正准备害朗日塘巴尊者时,一位鬼王说:“我们不应该损害这位修行人,因为他每天都修自他交换,我们不但害不了他,反而令他的修行增上,所以还是不害为好。”鬼神们纷纷赞同。
大家知道,在玛吉拉准空行母的修法中,不仅不会对众生产生恶意,而且会以自己的血肉来喂养他们。寂天菩萨说:“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佛陀把所有的众生都当作自己,既然佛和众生完全是同体的,我们为什么对佛恭敬,而对众生不恭敬?真是岂有此理。这是《入行论》中的偈颂。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你可能会看到或感到有人害你、有非人捉弄你,在各种噩梦中被非人加害。那时你要念观音心咒,修断法把自己的血肉布施给他们,令这些脆弱的鬼神心满意足,不但不加害你,反而变成你的护法神。所以,我们要经常对所有众生观慈悲心,尤其对脆弱、可怜、卑鄙的众生要更加关注——对非人这样,对人更要这样。
我希望堪布、堪姆和管家们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对比较优秀、长相庄严、具有钱财地位的人固然要慈悲以待,而对那些脾气性格不好、身体不好、比较可怜的人,更要着重地关注。
世人多半有这个毛病,喜欢为上等人开绿灯,而对贫穷者或普通人就经常制造障碍。对有势力的人、领导的亲人,就以恭敬心来对待,如果这个人没有背景后台,就对他侮辱轻毁——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乘佛教徒应该平等地对待别人。
有些人对不同的人语气完全不同,对一般人就“嗯,什么意思啊”,对上层就“哎呀,您老人家需不需要什么”,这也是对佛恭敬、对众生不恭敬的一种表现。寂天菩萨说“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众生和佛既然是同体的,为什么只恭敬佛陀、不恭敬众生呢?佛陀都把众生当作自己,你凭什么侮辱众生?
我们这里有些人就是这样,经常对上师、管家非常恭敬,对普通僧众却不太礼貌。当然,这个问题在世间人身上更严重,佛教徒稍微好一点,至少有些道理是明白的。这方面,如果有人能意识到并加以改变,也是很好的。
96
坚稳巧方便,消除有情苦,
慈悯一切众,人君如妙云。
释:坚稳有力、方便善巧、能消除众生诸苦、以仁爱之心悲悯天下一切众生,这样的贤明君主,犹如能遍洒甘霖的妙云。
有些人性格坚稳,具有善巧方便,经常消除众生的痛苦,慈愍一切众生,这样的人确实是世间中如妙云一般的存在。
妙云能给众生带来快乐,下文中还会说到。有些经论说,明君如同花园,园中的花朵发出扑鼻的芳香,好多蜜蜂寻香而来。在花草繁茂、泉水清澈的林苑中,很多飞鸟会不请自来;在清澈的水潭中,鱼儿也会自然集聚。
有福德和智慧的人也会自然聚集眷属,这是一种规律。比如一个特别好的善知识,为人稳重,有善巧方便,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遣除众生的痛苦,那他身边的眷属一定很多。为什么有些大德为人爱戴,而有些就不太招人喜欢?其实跟他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这里的堪布、堪姆和辅导员也一样,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搞人际关系,而有些人不管到哪里都是被簇拥着。以前法王在世的时候,我们分班时人数的差距很大,有些很有名声的堪布,好像也没有很多人聚集在他周围。从五台山回来后,我班里的人不算特别多,也不算特别少,我觉得应该是中等的。当时法王要讲《释量论》,那时山上的人不算很多,一个班最多三十人左右,最少四五个人。我班上有二十几个人。
确实,不同的人在各方面还是有差别的。有时我观察自己,多少都可以,人多也麻烦,人少也可以。一方面不要太执著,另一方面,不管做什么,还是要看到差距。
作为国家或集体的领导,如果人很好,在人群中就会有口皆碑;如果人不好,那就恰恰相反。有些人刚开始还可以,一旦提拔起来之后,他的民调下滑得特别惊人。其实,不管在全世界的任何国家、任何群体中,虽然在凡夫中不一定找得到十全十美的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优劣还是可以看得出来。
每个人要观察,自己是不是像妙云一样,除了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外,不会带来丝毫痛苦。
97
天上乌云布,地上庄稼生,
大忍凉荫树,驱散众恼热。
释:天空乌云密布,预示着地上的庄稼将茁壮成长。同样,拥有安忍凉荫的参天大树,可以驱散一切众生的烦恼酷热。
这里进一步说,如果天空中乌云密布,那地上的庄稼肯定会茁壮成长。
我觉得今年秋天比较舒服,去年的现在好像已经下雪了。今年夏天的温度好像不是很均匀,但秋天还算可以。当天空中密布乌云时,花草、庄稼就会得到雨水的滋润,由此万物生长。同样的道理,若安忍修得特别好,这个人就能驱散众生的热恼,就像树荫一样。众生恒时被烦恼痛苦的火焰焚烧自相续,如果一个人在修行和做人方面,安忍都修得非常好,他就能给周围的众生带来荫凉之乐。
堪布、堪姆们现在像小国王一样,下面有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等各种助手。各班如果有安忍修得好的人,就应该让他们负责一些工作。有的人虽然工作很有激情,但如果脾气不好,也容易出问题。
各个岗位可以适当轮换,如果一直不换,有些人就会认为“我永远是执政法师的左膀右臂”,这样不一定很好,有时对他们的位置要做些调整。有些人脾气好,特别能干;有些人只讨好上面的法师,对下面的道友态度不太好。法师在任命人选的时候,通常会挑可靠的、跟自己合拍的人,不会挑跟自己对着干的人,所以有时候不一定看得出来。但时间久了,也能慢慢摸索出很多经验。
安忍修得比较好的人,对下属一般会很好。有的人一旦有点权力,像一些老乡变成村干部后,他的言行和态度完全变了,这样不是很好。
真正有安忍的人,是这个世间的庄严。《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过忍力仙人的公案:佛陀在因地时是忍力仙人,那时有一个恶意魔王,故意破坏忍力仙人的安忍,安排一千个人天天辱骂和殴打他。忍力仙人去村落时,吃饭、站立、走路等任何时候一直被谩骂,甚至连呼吸都要被骂。后来发展到用石头打他,将不净粪泼在他身上。忍力仙人不但不生嗔恨,反而慈悲以待。这样一直持续了八万四千年——那时人寿很长,谩骂他的人后来被感动了,皈依了仙人,并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样的行为,我们真的想都不敢想。不要说八万四千年,如果一个人在两三天中说我,我肯定不客气地反唇相讥了。虽然我是出家人,发了大乘菩提心,但如果实在没办法安忍,也只能“反击”。
其实,在人世间当中,最有功德的人就是脾气最好的人,不会因为一点点事就生嗔恨心。容易生嗔恨心的人经常气得气喘吁吁,动不动就骂人打架,这是特别严重的毛病。既然已经是出家人,发了大乘菩提心,与金刚道友之间还经常发生矛盾,真是非常可怕。
希望我们的法师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经常观察下面的“小国王”当得怎么样。有些人可能自己做得很好,只是下面的人特别不争气……总之这些情况要及时了解。
98
善行人法规,天堂不遥远,
登上人天梯,解脱近在前。
释:如果一个人遵循人间十善法规,天堂对他来说并不遥远。若能登上人天乘的阶梯,摆脱生死轮回的解脱就近在眼前了。
如果我们行持人世间十善的法规,将来离天堂不会很遥远。所谓天堂,指人间和天界善趣的快乐。如果我们登上了人间十善、天界四禅、四无色定的梯子,那解脱也会近在咫尺。
要想获得解脱,先应依靠人道。如果人做得很好,成佛不会很遥远。太虚大师在弘扬人间佛教时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如果你想要获得佛陀的成就,就要在做人方面下功夫;如果做人成功,修行佛道多半也会成功。《二规教言论》中也讲了很多类似的道理。
虽然成佛、得圣果很重要,但如果你没有做好人,那成佛也远在天边,不一定是靠筹划就能得到的。所以我们先应该做一个好人,然后好好地修行,之后成为一个很好的声闻乘修行人,再成为大乘、密乘修行人,这样一步一步地,使自心堪能。
修行的时候,也要先从四共同加行开始,再修四不共加行,然后修五十万加行,进一步修密宗的正行。这样次第无错乱、循序渐进地修上去,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一个阶梯。
99
众义穿成鬘,格言大论中,
撷集精髓要,是此慧百论。
释:百家格言大论犹如花鬘,由丰富的意义贯穿始终,我从中提炼出珍贵的精髓心要,形成了这部《智慧百论》。
龙猛菩萨说,将众多意义穿成花鬘、念珠一样的本论,出自世上的各种格言大论,包括龙猛菩萨自己的著作,以及佛陀和其他论师所讲的人规。在这些格言大论中,我摄集最精要的部分,提炼成为这一部《智慧百论》。
这部《智慧百论》将各种格言像念珠一样穿成了一百个偈颂,赠与有缘的人们作为颈饰。意思是《智慧百论》里汇集了很多的格言,像花鬘或珠串一样献给大家。
我们戴上由百颗珠子穿成的《智慧百论》的念珠,把它作为自己终身的佩饰,由此能得到许多大义。
100
何人不依他,以智力求存,
彼若常思此,行持自他利。
释:任何一个不仰仗他人、仅借自己才智生存的人,如果能够经常思维这部论的深意,那么他自然就能行持并成办自他二利。
如果你一二十年中一直仰仗他人而学习知识,之后不希望再由其他人天天来教训自己,而是想依靠自己的智慧来生存,那最好能精通这部《智慧百论》。
现在很多人忙着培训、辅导。我曾去过法国一所老年大学演讲,国外有很多这样的组织,他们上学比较辛苦,课程的费用也很高昂,这样的话,不如不依靠别人,用智者的著作来完善自己。
如果你不愿意天天被别人指责和批评,作为有智慧的人,就应常常阅读,以书本里的道理来充实自己。常常思维里面的意义,如此成办自他二利都没什么问题,既能帮助他人,也能成就自己。
这次学习《智慧百论》,很多人应该能得到一些帮助。要翻译的论著我一般都会精心挑选,自己先看一两遍,觉得不错才会把它翻译出来。我自己觉得本论非常好,加上汉文中没有这部论,所以将其翻译为汉语,希望大家学了以后能用得上。
已得菩萨第一地极喜地、证悟普行法界义、被授记为“如来智慧源泉光”、被誉为“第二佛陀”的圣者龙树阿阇黎所著之《智慧百论》,现已圆满。印度堪布萨瓦匝德瓦与大译师僧侣拜则翻译、校对并抉择。
这里是落款,也是对龙猛菩萨的赞叹。究竟是由记录成梵文的执笔者写的,还是由梵译藏的译者写的,这里不是很清楚,请大家观察。
龙猛菩萨已得到了菩萨第一地极喜地,证悟了普行法界的意义,被授记为“如来智慧源泉光”——这是他将来成佛时的佛号。被誉为“第二佛陀”的圣者龙猛菩萨阿阇梨所造的《智慧百论》,至此已经圆满。
印度的堪布萨瓦匝德瓦,还有大译师噶瓦拜则由梵文翻译成藏语,做了校对,并进行抉择。
此《智慧百论》,本人将其从藏文译成汉文时,逐字逐句对全文进行了简单解释,以方便学人参考和理解。善哉!
最早翻译时,我觉得不一定能讲得成,所以简单做了一个注释,稍微解释了字面意思。不然,只有颂词的话,担心有些人看不明白。
2011年7月28日于香港中文大学
当时我带着这本书,去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研讨会。当天我在研讨会上作了“心净国土净”的演讲,第二天去香港理工大学讲了“怎样面对痛苦”。
我看到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阶梯教室很好,还特意去丈量了尺寸。后来,喇荣饭店的阶梯教室,就是以香港中文大学的这个教室为模板建成的。
2011年8月,我回喇荣后举办了第一届“世青会”,本想开得隆重一些,但没有得到批准,后改为两百人报名的夏令营。直到2012年,才在香港教育学院,隆重举办了第二届“世青会”。
当年11月,我又去了香港,在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做了演讲。这些演讲,不一定像上师如意宝讲得那么精彩,但至少跟在校师生做了交流,相关内容也已整理成文。
那个时候做事比较方便,我2011年初去香港,夏天就举办了第一届“世青会”。在此之前的2010年——现在的有些堪布、堪姆,那时还没有出家,我们在喇荣的综合楼(现为达尔玛巴拉),举办了第一届“科学与佛教论坛”,应该算是“世青会”的前身。之后每一年就举办一届“世青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到第八届时我就无法出席了。当时是这样的因缘。
至此,《智慧百论》已经讲闻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