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百论讲解·第1课
龙树菩萨·造论
索达吉堪布·译讲
2023年9月7日
今天学习的这部论典叫《智慧百论》,是我前几年翻译的,最近重新做了校对。汉传佛教中没有人翻译过本论,英文、日文等译本也没有,据说有一个德文译本。
我没有《智慧百论》的传承,这次只是给大家辅导一下。我最近在找本论的传承——应该是有,但还没有得到,将来如果得到,可以给大家念传承。
译者噶瓦拜则
《智慧百论》是一部梵文论典,后由法王赤松德赞时期三大译师之一的噶瓦拜则,在公元9世纪从梵文译成藏文。
藏地现存的《大藏经》,是以三大译师为主的众多译师由梵文翻译成藏文的,来源极为清净。这三大译师非常了不起,分别是噶瓦拜则、焦·若鲁坚赞、祥纳南巴。他们先编著了《梵藏辞典》,之后才开始翻译经论,所以,整部藏文《大藏经》中的名词术语是统一的。这对世界精神文明来说,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对发心人员的嘱咐
我们目前也在着手编撰《密宗辞典》,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事业。一般来讲,如果先编撰《密宗辞典》,再进行密法翻译,相关名词的用法就能统一起来,但之前一直没有这个条件。这几年,我们虽然陆陆续续做了一些工作,但因为其他事务牵扯精力,所以至今没有完成。当然,我还是希望尽快做完。
不管是编撰《密宗辞典》,还是制作课程的音频、视频、文字,我希望大家有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如今不管是外在环境,还是自身因缘,都在每况愈下。趁着还有机会,我们应该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有些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心似乎不太清净,想凭借各种机会谋取自己的利益——当然,这种人并不多。道友中绝大多数人的发心都很清净,几乎没人会往这方面想,但也有个别人的世间习气比较重,只考虑自己将来的利益,想利用这些资源换取一些甜头。这样不是很好。
我希望,不论你们在我这里发心,还是在其他上师面前发心,最好有一颗清净心,不要抱有个人目的——我并没有特指谁,但这种情况难免出现。我现在参与的事务越来越少,但也不是愚笨的人,有些事还是能看得出来。有些人整理法本也好、做音视频也好,如果发心不清净,停下来可能好一点。当然,有些事是别人谣传的,但有些事实也确实摆在那里。我想说的是,尤其是到了工作的后期,发心清净是最重要的。
前面讲到,噶瓦拜则是藏传佛教前弘时期的三大译师之一。在后弘时期,以宝贤译师为首的翻译家们,也对他非常赞叹。本论由这样一位译师翻译,故而来源非常清净。
作者龙猛菩萨
《智慧百论》是龙猛菩萨所造。大家也知道,龙猛菩萨又称龙树菩萨。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据说他从龙宫迎请了《大般若经》,又用龙宫宝物在人间造了一千万座佛塔,遍布十方,故称“龙猛”。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生于婆罗门家族,在一棵树下降生,种姓是龙族,所以叫“龙树”。藏传佛教现有的造像中,龙猛菩萨的形象是头上有九个蛇头,据说就是因为他的种姓是龙族。汉传经论中多用“龙树”之名,其传记在汉文《大藏经》中有记载。
藏传佛教的《东嘎大辞典》中说,龙猛菩萨在佛陀圆寂后四百年出现于世。关于龙猛菩萨的住世时间,众说纷纭,有说一百年,有说三百年,有说六百年。觉囊派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说,这些说法的分歧是源于算法不同,有的史书以半年记为一年,有的以十二个月记为一年。有些学者认为,龙猛菩萨是公元2世纪到3世纪的人,有些说是1世纪到2世纪。虽然他的生卒年月没有明确记载,但他确实是梵、藏、汉历史上有据可查的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
龙猛菩萨小时候悟性奇高,精通四吠陀等一切世间学问。出家后,90天就精通了所有佛经论典。后来他去龙宫,也是用90天通达了比人间多十倍的经论。他证悟了无生法忍,在那烂陀寺通过辩论和神变,胜伏过无数外道。有一次当外道示现神通时,他也示现神通,坐于六牙白象上的莲花中,践踏一切外道的幻相。我翻译过《圣者龙树菩萨略传》,其中还说,龙猛菩萨为了整顿佛教,摈除过数千破戒僧人,广弘戒律等。他的事迹确实不可思议。
龙猛菩萨是印度二圣六庄严中的六庄严之一,是依靠自己的智慧,真正开显释迦牟尼佛甚深教义——中观宗的创始者。《入中论释》等诸多经论中,都引用过《大乘入楞伽经》中对他的授记:“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说是在印度南方有一位具有大功德的比丘,名叫龙树,他能遮破有边和无边等一切戏论。他在世间中弘扬佛陀的大乘教法,获得了第一地欢喜地,之后往生极乐世界。
《大乘入楞伽经》的译者,是实叉难陀。众所周知,他还翻译过《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八十卷的《华严经》,唐朝的这个《华严经》译文跟藏文版完全对得上。法尊法师翻译的《善解密意疏》中,也有《大乘入楞伽经》的这个教证,翻译方式与藏文比较接近。既然汉文和藏文的佛经中都有这一段文字,说明龙猛菩萨确实是佛陀亲自授记的圣者。
佛陀涅槃后,佛陀教法中出现过一些争论。为平息这一切,龙猛菩萨降生于印度南方,在人世间弘扬大乘教法,最后获得欢喜地,往生极乐世界。除此之外,传记中所载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
龙猛菩萨距今大概两千年,今天,我们学习两千年前的论典,所讲的内容仍非常契合当今时代。龙猛菩萨还有一部著作叫《智慧树》,这部论典也有一百多颂,虽然我很想翻译,但一直没有动笔;还有一部《养生篇》,主要取材自印度格言,是一部关于世间法中做人原则、修行窍诀的论典。
闻思本论的必要性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得到了无上大圆满的灌顶,这是非常好的。然而,就算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高法,但如果从根上坏了——不具备基本的人格、不堪为法器,那也无济于事。这些法只是在你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种子而已,从中得不到什么切实的利益。
我一直致力于弘扬关于人格方面的教言,以前也翻译并宣讲过《萨迦格言》(《格言宝藏论》)、《水木格言》、《君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等。虽然讲是讲了,但自己没怎么修,这一点比较惭愧。我在翻译和讲法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做人非常重要。如果人没有做好,想要高攀大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光是嘴上说“我要做好人”,自我感觉很好,但如果没有做人的智慧,最终也会一败涂地。哪怕是恶人也觉得自己非常善良、非常有智慧,但如果用智慧的明镜来照照自己,也许还能发现一大堆污秽。自己不一定能察觉的过失,别人倒是很容易发现。
作为一个人,智慧真的很重要。不仅两千年前印度的龙猛菩萨这样认为,如今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从幼儿园直到大学、博士后,一直都在学习知识和培养智慧;工作以后,大家每天也在开会、培训,可见每个人都需要智慧。当然,有些人可能因为自身根器所限,始终生不起太高的智慧,但人活于世,还是需要最基本的智慧。
既然连龙猛菩萨都认为智慧很重要,那么我们一起学习龙猛菩萨的这部《智慧百论》就很有必要。这部论典宣说了有智慧的功德、没有智慧的过失,以及如何产生智慧等内容,对此龙猛菩萨从不同角度讲得比较清楚。
大家一起学习的机会肯定不会长久,这并不是我在说不吉利的话——任何世间法都是无常的,不但有总的无常,还有分别的无常。无论是你们听法者也好、我作为讲法者也好,一切都会无常。一旦无常出现,目前这样的缘分就再也没有了。因此,我们要利用短暂的时间尽力闻思修行。
时间非常宝贵,你们每天要听闻堪布、堪姆的课程,还有自己发心等很多事情,听一堂课非常不容易,我也不忍心耽误大家太多时间。但有时就像云间射出阳光一样,听法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大家没有争取,这样的机会以后也许就再也没有了。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智慧百论》,看看两千多年前龙猛菩萨的智慧和我们今天的智慧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
顶礼文殊童子!
这是梵译藏的译者所加的顶礼句,译师噶瓦拜则在这里先顶礼了文殊菩萨。
1
何人善通达,令彼生百慧,
此说诸格言,源泉义论典。
释:无论是谁,只要他能够认真学习、用心思维、善加通达这部论典,他一定能生起一百种甚至更多的智慧。因此,作者龙树阐述了这部堪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格言大源泉的有意义的论典。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通过学习、思考和辩论等方式来通达这部论典,相续中一定会产生很多智慧。下文中说到了一百种智慧,但这里的“百”是虚数,指的是非常多的智慧。
能让人产生智慧的原因在于,龙猛菩萨通过本论阐述了世间和出世间的很多道理。如孔子的《论语》只讲了一些世间的道理,对未来的解脱、来世的安乐方面基本没有涉及,而这部论典可以说是世出世间、今世来世所有格言的源泉。
根据智者们的分析,佛陀涅槃以后,世间很多格言的来源就是龙猛菩萨。有些学者在藏文论著中寻找,也发现很多格言最早出自龙猛菩萨的论著。如藏传佛教中《君规教言论》《萨迦格言》等论著中的很多教言,跟这部《智慧百论》里的内容都大同小异。所以作者在这里说,世间很多格言的来源就是本论。
龙猛菩萨为了让大家生起智慧、懂得世出世间的道理,造了作为一切格言源泉的这部论典,也就是《智慧百论》。
2
智者由妙论,照见一切事,
彼等恐繁冗,故此摄略言。
释:作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依靠具有实义的论典,他可以了解并洞察一切事理。人们都怕文字繁多、篇幅冗长,所以,本论以摄略的方式进行宣说。
为大家阐述的这部《智慧百论》,是智者依靠具有实义的妙论,来通达一切事理的论典。因为人们害怕文字烦琐,故而以摄略的方式进行宣说。
一般来讲,世间的智者中有少数是在迅速开悟的同时,通达了千经万论。虽然有这样的先例,但除此之外大多数智者是先学习论典,由此才能照见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理。
有些人喜欢看书、买书——如果你的书比较多,说明是喜欢智慧的人。如果认为“这些书很重”“这些书处理起来很麻烦”,这样的心态可能不太好。其实我有点后悔:早期一段时间我生了一点出离心,把家里所有的书处理了几次,虽然以前法王讲的课、自己翻译的母本等部分珍贵的法本留了下来,但其他的很多书都结缘出去了。
人活一世的时间跟来世的时间相比,来世的时间更长。人走了以后也没什么可留下的,但把这个人生前的书收集起来做一个图书室或藏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无论出名还是不出名,国外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藏书。我去过的德国、英国等好多地方都有藏书楼——以前某位爱书之人,他的书全放在这个小小的房子里,有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书特别好,如果自己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保存一些书,集中放在一个地方也行。虽然内容比较多,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了那么多,但智者一般都是依靠论典来洞察一切事理的。
这里说,如果把所有的格言道理在这里一次讲清,恐怕文字非常多,篇幅也会很长,因此作者以摄略的方式在一百个颂词中为大家宣讲。龙猛菩萨已将如同大海一样的格言和论典提炼成精华,浓缩成一百个颂词,后人学起来就没那么难。
现在有一种茶精,就像醍醐一样提取茶叶中的精华,还有压缩数据包,本来好几百G的资源可以压缩得很小。同样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可以提炼精华。
就无量无边为人处世的智慧善说而言,龙猛菩萨以他的智慧归摄后,用特别简单的语言来宣说,所以本论可以说是龙猛菩萨关于做人方面的窍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会做人,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以这套方法来应对一切的。然而,如果真正用本论的道理来衡量,不一定人人都会做人,包括父母教的、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现在的学校里,关于如何做人以及德育方面的内容教得很少,而手机上游戏、广告、短视频等五花八门的信息,多数是为了吸引人心、赚取流量、刺激消费——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做人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也起不到指导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家教和稳固的见解,人们确实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
虽然我们自认为会做人,但有时反观自心,也能发现自己的很多问题。每个人都想做善良、优秀的好人,除了有人格缺陷或精神问题的人,一般不会有人特意想做坏人、恶人。但由于教育、生长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变成了暴徒、罪犯等在世间中不受欢迎的人;有些人因为生活所迫,走投无路之下成了小偷等一些低劣的人。即便如此,他们仍会觉得自己做人还可以。自己做人到底怎么样,我们应该扪心自问。
我有时想:“我们学到的很多论典,以后应该如何弘扬?”就大多数人而言,弘扬佛法主要在于调伏自己的心;如果有缘分的话,再稍微为别人讲一些佛法的道理。你们很多人年龄跟我差不多,有些稍微年轻点,人生几十年稍纵即逝,大家现在学习,学业有成后出去弘法——对于很多人来说,时间多半是不够的。
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先好好学,然后好好地弘法。”到现在几乎没有这种想法了,我觉得这辈子做的事已经基本上过得去了。跟我年龄相仿的这些人,在自己的余生中做一个不是很差的人,发一个好心、多念观音心咒,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间,已经很好了。也许这是很悲观的话,但也许这是很现实的教言。实际行动中我们只能做到这一点,除此之外,很多梦想也许不一定能成真。
3
言简而义赅,种种推理饰,
此有一百偈,名智慧百论。
释:这部论典可以说是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并有各种有根有据的推理点缀。颂词共有一百个,故名“智慧百论”。
龙猛菩萨这部论典的语言非常简洁,内容特别丰富,而且运用各种各样的推理、比喻、正理来点缀和装饰,共有一百个偈颂,所以叫做《智慧百论》。
经论命名的方法有很多,有以比喻取名的,有以意义取名的,还有以偈颂数目取名的。比如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中有四百个颂词,还有龙猛菩萨的《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戒律中的《戒律三百颂》、囤弥桑布扎的《文法三十颂》,以及《事师五十颂》《百喻经》《百业经》等,这些都是以偈颂或公案的数量来取名。有些经论题目中的数量只是大概,但这部《智慧百论》刚好是一百个颂词。
这一百个颂词不算很多,但确实是非常殊胜的教言,我们一起学习这些教言非常有必要。世间各种各样的论典如果学多了、看多了,可能会染污自己的心。《弟子规》中说:“非圣书,屏勿视”,不是圣贤的书不要看,否则“蔽聪明,坏心志”,不好的书如果看多了,就会遮蔽我们的智慧,毁坏我们的心志。
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中,很多年轻人沉迷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这样真正是毁坏心志。这些应用通过大数据的算法而投其所好,推送的信息除了每个人爱看的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有用的知识。比如老人经常用手机搜索养生知识,大数据就会根据个人偏好推送相关信息,这个人只要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很多养生方面的内容;如果是中年人,就推送理财方面的内容;如果是小孩,就总能看到游戏方面的推送。如果没有勤奋地学习智者、圣者们的书,凡夫的心识中本来就没有很高的智慧,再加上被投喂了各种垃圾信息,那么我们的慧眼就很容易被遮蔽。
一般来说,人要终身学习,学习的内容有专业知识、跨领域的知识,以及非专业的课外知识等。佛教徒首先要学习佛教的理论知识和修行方法,其次要学习社会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知识,此外还要了解世人比较关注的新闻、热点。
总之,即使没有很高的智慧,我们也应该持续地学习相关的经论,这是非常重要的。
4
可见未见德,根本即智慧,
为成此二者,故当持智慧。
释:无论是常人通过见闻觉知能够发现的外在功德,还是常人无法现量窥见的深层功德,这一切功德的根源都是辨析取舍的智慧。既然如此,为了获得可见与未见两种功德,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拥有智慧。
普通人在世间中能接触到的,大多数是容易见闻觉知的事,此外还有凡夫见所未见的各种功德事,这些的根本就是智慧。
什么是容易见到的事?就是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等,这些事大多数人都知道。什么是不容易见到的?比如世间的自然社科、天文地理等知识,以及佛教中万法无常、诸法空性、有漏皆苦、前生后世等道理,除了专业人员或修学者以外,大多数人都不了解。
人们感兴趣的话题通常是世间的欲妙:“那个地方比较舒服”“这件衣服很好看”“在网上买点什么”“去吃个火锅”等等。藏族人喜欢说“这个酥油好不好”“这个糌粑甜不甜”“这是黑青稞还是白青稞”“这只牦牛肥不肥”,等等——这些都是世人耳熟能详之事。农民有农民的语言、工人有工人的语言,每类人都有自己相应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大都非常浅显,就像大海的颜色一样一目了然。
有理论证实,宇宙中暗物质的比例占物质总量的97%,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真相或知识都是我们看不到的。通常而言,我们接触到的只是常人可见的事物,而常人见不到的就属于智慧的范畴。有智慧的人了知很多常人不知道的事情,比如遍知佛陀及佛陀之后的龙猛菩萨、龙钦巴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等。
有些人学习了智者们的经论注疏后觉得特别有意思,这里面的内容越学越深,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哪怕为其讲解也还是不懂。佛教中有些道理虽然非常殊胜,但除了有缘分的、具有智慧的人以外,一般人确实没办法领悟。常人只知道,在两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有一位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除此之外,多数人并不了解更深的智慧。世间有可见和未见的功德,为了获得这些功德,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受持智慧。智慧确实很重要,有了智慧就有辨别能力,否则我们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前几年我去了耶路撒冷,当地有种说法——很多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问孩子一个问题:“你长大以后,如果有一天失去了房子、亲人,甚至衣不蔽体,那时什么最重要?”可能孩子会回答:“那个时候钱很重要”“名声很重要”等等,母亲就会说:“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智慧。”所以犹太人从小都非常爱智慧,这也许能说明为什么现在全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很多高层人士,都跟犹太人有密切的关系。
印度人也很喜欢智慧,从很多方面来看,印度人天生有一种思辨能力。跟死板的经验和知识完全不同,他们好像具有一种俱生智慧。我想,释迦牟尼佛和龙猛菩萨都是印度人,他们应该有这种与众不同的智慧。也许有人会想:“印度这个国家这么贫穷,卫生也不好、治安也不好,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不一定是这样。
前段时间新加坡新选出的总统、现任的英国首相、葡萄牙总理、爱尔兰总理、现任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包括微软、谷歌的CEO等等,很多都是印度裔。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的人经常成为各国政要和企业中的高层领导,那么这个国家人民的智慧就不容忽视。如果有人认为“龙猛菩萨说得不一定对”“这只是古老的传说”“印度人不一定那么了不起”,等等——也许不能这么想。
总之,如果要学习,就要学习智者的论典,这样才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大智度论》中说:“若有智慧,自别好丑,不随他教。”如果我们有智慧,自己有辨别好和不好的能力,就不会盲目地跟随别人。“若无智慧,随人东西,如牛骆驼穿鼻随人。”如果没有智慧,就像被穿了鼻孔的牛、马、骆驼,只能被人牵着走。世间大多数家畜这样被人控制,而很多没有智慧的人也是这样,非常可怜。
有智慧的人就算遇到违缘或灾难,还是有相应的办法。比如藏传佛教中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德,在过去的特殊时期遭遇牢狱之灾,但他们即使在监狱中,也依靠自己的智慧从容应对。可以说,死有死的伟大,活有活的伟大。因此,智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5
法财欲解脱,根源即智慧,
故先以恭敬,持大般若母。
释:世间与出世间的四种圆满,即正法、财富、欲妙、解脱。它们的大根源,无疑是觉悟明了的智慧。为此,我们首先要以毕恭毕敬的诚心,受持大般若佛母。
世间有四种圆满:第一正法圆满,比如大乘、小乘的法;第二财圆满,如世间中有漏的财富和无漏的圣者七财;第三欲妙圆满,如人天善趣的欲妙、福德等;第四解脱圆满,如小乘的声闻、缘觉和大乘佛菩萨等圣者们得到的解脱果位。
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今生财富也好、来世圆满也好,所有快乐的源泉是什么?就是智慧。无论从佛教还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世出世间一切知识的根源都是智慧。大家知道,不管是办企业、做教育还是发展军事,世间任何一个领域的根本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多半有能力,没智慧的人即使再好看、再有钱财都没用。
所以说,我们首先应该以非常恭敬的心来受持大般若佛母。龙猛菩萨在这里讲得比较深:我们应该希求什么样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智慧。如果我们有了般若智慧,那世间的智慧就一定能通达,就像通达了胜义谛的人一定明白世俗谛,有胜义菩提心的人自然有世俗菩提心。同样,一个人如果有空性智慧,也会自然具足大悲,这是一种缘起。因此,大家应该希求大般若佛母,以恭敬心受持般若智慧。
我最近在翻译《一字经》,这部经典里说,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比丘和大菩萨众说法,所说的法只有一个“阿”字,令大众皆大欢喜。这个“阿”字修法在麦彭仁波切所传的法当中也有,是通过观文殊菩萨来修持的比较深的法。藏地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智者炯敦热毕绕哲,他的因明学得特别好,以前我们讲《量理宝藏论》时经常引用他的教证,他也有一个关于“阿”字的修法。麦彭仁波切的上师蒋扬钦哲旺波说,修“阿”字时应该观修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的像很常见,几乎藏传佛教的各个藏经殿中都有。蒋扬钦哲旺波所传的修法中,般若佛母身色为黄色,一面四臂,第一只右手持宝剑、左手结定印,第二只右手拿念珠、左手持经函。此外,般若佛母在不同的观修法中有不同的手帜,如持金刚、双手结定印等等。总之,通过观般若佛母而修“阿”字,能生起智慧,以这样的方式仅仅念修一遍“阿”字,就有修一遍《大般若经》的功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修法,以后各方面因缘具足时,我们应该尽量修持。
我们得到的很多窍诀性的修法非常重要,比如这个“阿”字修法,虽然只有一个字,但极为甚深广大。以前法王如意宝给每位发愿念一亿遍“阿”字的弟子分了一颗他的念珠,当时发愿的人中,很多至今仍戴着这颗念珠。当时修的是白文殊的仪轨,我们一直尽力在念,按修法的要求一口气念21遍“阿阿阿……”这是一个显宗的修法,人人都可以观修,通过修般若佛母就能打开智慧。
“阿”的意义主要是无生。提及空性、心性时,常常说万法皆空,但这里为什么讲到受持大般若佛母呢?其实,大般若佛母指的就是胜义智慧。我们修大般若佛母就能开智慧,以智慧通达前面所说的四种圆满。在《俱舍论》以及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中,都讲过这四种圆满,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修行需要佛法,也需要财富,要享受世间欲妙,最后还要获得解脱。有些人认为,佛教只讲空性和一些出世间的道理,其实不是,四圆满当中正法和解脱跟出世间有关,财富和欲妙跟世间有关。不懂佛法的人常说:“佛教讲四大皆空、逃避一切。”——佛教的究竟思想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四大皆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真是这样,就连佛经的卷首语“如是我闻,一时”都不必说。有些外行提出的断章取义的问难,在真正懂佛法的人看来是很肤浅的。这一点,大家也要明白。
6
具慧纵孤身,亦不受他害,
技巧身虽弱,强者不敢辱。
释:具有智慧的人,即使独自一人,也不会受到别人的伤害;具有技巧的人,即使矮小柔弱,身强力壮者也不敢轻视和侮辱。
智者即使孤身一人,也根本不会受到别人的伤害,因为有善巧方便,即使智者身弱矮小,强壮者也不能欺辱。
有智慧的人,即使孤身一人、被诽谤责备,也不会长期遭受别人的践踏。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晏婴出使楚国,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故意侮辱他,在城门旁开了一个狗洞让他走。晏子机智地回击说:“如果你们国家是狗国,我就从狗洞进去。如果你们国家有大国风范,那我就从大门进。”楚国人只能让晏子从大门进。
可见,如果有智慧,即使看起来身材弱小也没什么大碍。我们学院中有些喇嘛经常说:“如果个子太小,别人不会把你放在眼里,最好是高大健壮。”但世间中有些伟大的人物也不一定都是个子高的。当然,有的人身相庄严魁梧,一看就是位伟大的人物;还有人很有智慧,但个子不高,比如拿破仑、亚历山大、爱因斯坦等。
有一天要量身高,我的身高是一米六四,我就开玩笑说:“好像爱因斯坦和列宁都是一米六四。我比一米五几的人还高一点。”不管怎样,虽然人们觉得身材高大的人更庄严,但只要智慧跟得上,世间很多身体比较矮小的人也很厉害,比如一代伟人邓小平就是一米五几。
即便比较瘦弱矮小,但只要有智慧,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办法翻身。人在世间会经历各种变化,地水火风的灾难也好、人和非人的危害也好,只要有智慧,我们在世间中就不用特别担心。
有些人觉得“我长得不好看”“我比较穷”“我身体不好”“我身材矮小”“我气色不好”……比较自卑的人常常怀有这些忧虑;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的心很善良或者有智慧,就能坦然面对一切遭遇。反之,如果没有智慧或者具有邪慧,那么就算你地位再高、再有钱、相貌再端严,这些除了成为自他后悔之因之外,什么用处都没有。
世间中有些人自以为很了不起,以自己的长相、财富、势力为傲,其实在面对世事时,有智慧的人就有能力。现在常常用智商、逆商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这里面也有一定的道理。
7
以慧守护身,群敌有何计,
手中携伞者,雨降不为患。
释:智者凭借自己的智慧保护身体,即使有成群结队的敌人,对他也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就好像一个提前带了伞的人,即使下起大雨,也不会对他造成任何损害,因为他有备无患。
智者通过智慧保护自己,就算成群结队的敌人也没办法加害。在世间中遭遇敌人危害的时候,倘若自己有办法,如同在雨中撑着伞,就算下再大的雨也无妨。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说:“具慧一个亦能胜,强有势力怨敌众,犹如光芒璀璨日,震慑一切诸星辰。”意思是,如果有智慧,就算怨敌再强大,即使孤身一人也有办法胜过对方。就像璀璨耀眼的太阳能震慑群星,星星再多也无法遮蔽太阳的光芒。印度那烂陀寺的护门班智达也是这样很有智慧的人,只要这样一位智者站在门口,有多少外道来挑战也都无机可乘。
自从法王圆寂以后,我们佛学院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还在正常运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依靠很多人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现在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个人也是这样,我们这里有很多求法的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障碍,有些倒下去就一蹶不振,而大多数人因为用上了智慧,在无数次跌倒后又不断地站起来,不断地鼓起勇气和信心,至今仍活得很好。
在如今这个时代,人非人的危害、有情无情带来的障碍层出不穷,如果有人以体力、心力一直坚持着修学,我觉得这是一种勇敢的标志。我们佛学院中有些道友在十几二十年中一直没有退转,他们一定都遇到过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违缘障碍,但是能支撑下来,就是一种有智慧的标志,就像手里打着雨伞而不被雨淋湿一样。
8
远离智慧力,唯做他仆已,
如山大象身,亦为他人役。
释: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一旦失去了智慧——也许是他原本不具足,也许是他本具却失去了,他就只能成为别人的奴仆,不得不听从命令。就像一头大象,虽然体格庞大如山,但却只能被别人役使。
远离智慧的人再怎样不愿意,也很容易沦为别人的奴仆,被他人所控制。他们的身体就像大象一样,虽然大象高大如山王般,但是比较愚笨,常常被人役使。在尼泊尔、印度等地,驯象师常用铁链穿过大象的鼻子,用铁鞭抽打并乘骑它们。如果没有智慧,人也很容易变成这样的奴隶。
在19世纪80年代的美洲,有一个身高两米一八的黑人被当作专门繁衍后代的奴隶,就像现在被饲养的动物一样。可能有社会风气、前世宿缘等各种原因,彼时欧美社会的观念中不把黑人当作人,认为他们愚笨。其实这只是因为黑人没有学习知识和技术的机会,如果能学习,他们的智慧完全比得上其他肤色的人。
就如麦彭仁波切说,无智者的财富会被敌人共享。《君规教言论》里说:“无精打采不学者,纵过百年无进步”,没有学习兴趣、不学无术的人,即便是过了一百年也没有进步;“若欲获得智者位,则当刻苦勤奋学”,如果你真的想得到智慧,就应当刻苦勤奋地学习。
有些人的智慧是天生的,有些则是后天的。虽然无法选择天生的智慧,但我们通过勤奋学习也能得到后天的智慧。可以说,大多数的智慧是靠自己的精进努力得来的。如果没有学习,一直懒懒散散、浑浑噩噩,那就算你在佛学院里读一百年,也毫无进益。我们学院当中有些人已经待了很多年,但如果自己不学习,只在这里混吃等死,肯定是没有进步的。
人应该希求智慧,一旦离开了智慧,不管身材是高是矮,迟早都会被人当作奴仆。到那时,如同大象一样,身体再庞大,还是只有被别人役使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