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闭关者
有些修行人从来未曾依止一位如理通达道之次第的善知识,自作主张地闭关,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依靠这种修行方式得到“这位是好修行人,这位是好上师”的赞誉等名闻利养而已。
对于他们的目的,大家其实都很清楚。
这类人经常住在自己的屋子里,谁也不接触,有一天出来时,连《入行论》《大圆满前行》都看不懂,这就是假修行人。噶当派非常反对这样的盲修瞎练,法王如意宝也要求大家一定要闻思,如果没有闻思的基础就想到其他地方去闭关的话,上师是一律不开许的。
他们的身体虽然在房子里闭关,可是心里却全是现世的伏怨护亲的贪嗔以及散乱外境等漫无边际的纷飞妄念。
他们的身体确实是在屋子里面,门口上也贴着字条,上面写着“闭关”,但在他的内心当中,执著伏怨护亲的分别妄念却此起彼伏,根本无法闭关。
到了下午太阳落山时,一边叮叮当当地摇起手鼓、铃铛,一边宣布说:“瑜伽修行者现在出关了。”
藏地有这种情况,他们经常白天闭关,下午出关一会儿,然后再闭关。
事实上,你这个瑜伽行者在没有摇晃手鼓铃铛之前就早已出关了,并且随着分别妄念已经到汉地、印度以及父母亲友所在的故乡游览了许多次,摇晃手鼓铃铛也是除了内心散乱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出关了。
根本不用摇晃手鼓,其实你早已经出关了,因为你正在屋子里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到汉地去化一点儿缘,然后到印度、拉萨等圣地去朝拜,甚至你的内心早已经神游到了这些圣地,根本没有在屋子里好好闭关。
真正应该关上的分别念没有闭关,那身体闭不闭关又有什么太大意义呢?
这样的闭关修行人目的就是为了在人前炫耀而已,实际对自心无有任何益处。
如果是真正的瑜伽行者作闭关,可以说是断绝了内外一切来往的闭关,断绝外界的来往也就是说必须做到远离亲友、眷属、熟人、施主等,这是外闭关,
断绝内心的来往即必须做到远离不好的起心动念。
所谓的内闭关,是指断除有关贪嗔痴的一切想法。
如果不断绝与外界的亲友、熟人、施主等相互往来,就无法断除内在分别妄念的往来。而断除外界的一切往来,就要去一个听不到他们的名字、看不见他们的身体的地方居住,如此一来,内在分别杂念的往返也就会自然中断。
没有外界的嘈杂繁乱,内心也就很容易平静下来。
札嘎仁波切对城市和寺院里的闭关不太赞叹,当然,如果你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如同日月一样可以任意遨游的时候,安住在哪儿都是可以的,在这之前,还是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地方精进修行。
有些修行人为闭关做准备,而在所处的散乱寺院中或城镇里从自己房子的外面用木板围起一个院子,又挂上一个门牌,上面写着“闭关”的字眼。
实际这种闭关是不可能究竟圆满的,因为在散乱的寺院和城镇当中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闭关。
这里“散乱的寺院”是指没有闻思修行、每天搞世间法的寺院,如果是专门闻思修行的寺院,在那里闭关也非常好。当然,如果自己的智慧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到其他寂静的地方闭关也可以,但在智慧还未成熟之前,最好还是在学院的静处闭关,这样比较合理。
可是你们在小屋的外面围一个木板院子并挂上一个木牌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虽说你们没有与父母、亲友以及熟人等相互碰面,然而却经常能听到一些关于他们苦乐的话语,刚刚闭关住一会儿,
藏地也有这种现象,他们住在离自己家非常近的寺院里,之后围个院子便在里面闭关。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与家人接触,但家里的消息也会通过护关者传递过来,自己对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就没有一件不知道的。
亲戚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会说:“快去让那位护关者告诉我们闭关的修行人,说有重要事要问他。”
这时,家里出现任何事情都会马上通过护关者去问你,由此可见,你的修行也就根本不可能成功了。
我们有些人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刚刚出家一两年,就说:“我的丈夫在家里专门准备了一个闭关房,我很想回去闭关。”她说:“我的戒律肯定会清净,没有问题,希望上师能够开许。”但这一点你们还是自己看吧:你是闭关者、丈夫是护关者,戒律到底能不能清净也不好说,恐怕不但闭关不成功,自己的戒律和修行也已经毁坏了。
因此,自己片刻也得不到空闲,连续不断地随着贪嗔转,身体虽然待在房屋里闭关,可是内心却始终也没有离开贪嗔,这样的闭关者除了名称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名称上可以称之为闭关者,但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能够在法王如意宝如此殊胜的道场中闭关是非常好的,因为既听不到家里的琐事也接触不到贪著的亲友与嗔恨的怨敌,而且学院安住的金刚道友都是希求解脱的,他们不会给你制造任何违缘,因此,就在学院或者寂静的圣地闭关,不要到处乱跑。
有些人一点儿也不考虑闻思修行、弘法利生,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要回家闭关。你如果实在不愿意住在学院里,不如到一些散乱的寺院去,那里毕竟有同修道友,你也就不好意思做非法的事情,但是在家里面,整天接触的是一般的凡夫,想要戒律清净也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说,闭关也有真闭关与假闭关两种。在自己所住的城镇或散乱的寺院里围一个院子,只是想得一个闭关者的名称罢了,根本不是真实意义的闭关。因为他们尽管表面上闭关,实则不守护根门的缘故,身体没有能禁止愦闹,心怎么能防护分别念呢?
身体仍然处于散乱当中,心又怎么会远离分别念呢?
所以,这些人仅仅是名相上的闭关者,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闭关。
很多人都说要闭关,有些人确实不想接触太多人,想在法义上作实修;但个别人有一定的目的,认为在学院闭关非常了不起,以后做起事情来也很方便。如果是有目的的闭关,我们也不说什么,但真正是为了修行而闭关的话,就应该依止在上师身边,在寂静地方如理如法的修持,这样比较合理。
彻底抛弃今生的一切琐事在寂静的神山立志做到活到老修到老的人,
真正想要闭关,就应该抛弃世间的一切琐事,依止在上师身边、住在寂静的地方长时间地修行,并不是短暂时间当中修点儿法之后又回到喧闹的城市里去。
由于身体远离了愦闹散乱、内心远离了分别妄念,故而他们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闭关者。
主要看能不能看破今世的琐事,如果能够看破今世,闭关才是具有大意义的。
舍弃今生的闭关者与放不下今生的闭关者两者虽然都是闭关,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别: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心想着在城市里闭关,不要说刚学佛的人,即使一个老修行人在吵吵闹闹的城市里闭关也只能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闭关的屋子里电视、电话、电脑、网线就已经全部都齐了。因此,对于城市里的闭关与寂静处的闭关二者的差别一定要清楚。
他们二者的住处不同;住者的发心不同;居住的所行不同;修行的暖相不同;所依止的对境不同;依止的道友不同;所享的受用不同;人们传扬的名声不同;赞叹恭敬的施主不同;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等等。一言以蔽之,真假闭关修行人的不同点说之不尽。下面对上述不同点稍作解释。
(一)住处不同:从前出世的诸佛以及历代大德均是安住在寂静神山一心一意地修行,最终获得了殊胜成就的,而根本不是在喧哗的城市村镇以及散乱的寺院里修行获证殊胜悉地的。
无论汉地还是藏地,很多《高僧传》当中都记载了前辈高僧大德们的修行过程,除了极其特殊的人以外,大多数都是依靠寂静地方修行成就的。
(二)发心不同:在热闹的城镇或喧嚣的寺院里装模作样闭关的修行人,完全是迎合贪图现世利益之人的心理而以世间八法的意乐才闭关的。抛弃俗世居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不随追求现世的人们的心态而转,完全是为了利乐后世以及饶益他众想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而闭关的。
我们这里有个修行人,他父母特别舍不得他,想尽各种方法把他带回去了。据说这位修行人现在在自己家闭关,昨前天他的父母给我打电话,说他在家里闭关还是很好的,附近的很多人都对他很恭敬。他这么说的时候,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札嘎仁波切的这句话:“为了世间八法的意乐才闭关的。”这位修行人会不会也是以世间八法的意乐闭关的呢?或者是为了迎合世间人的心理呢?仔细观察,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他这样随顺家人回去了,暂时倒没听说他破戒,但是以后能不能一直保持就不好说了。
作为修行人,没有必要随顺世间人的心态,追求今生的利益没有意义,应该一心一意为了饶益一切众生修行。依靠这种发心住在寂静地方,对亲戚朋友和家里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就是为了来世的利益精进努力,不然以后哪里会有这样的机会呢?
这些教言非常殊胜,但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信心,如果有信心,就是对修行非常有帮助的佛法甘露;假如没有信心,对你来说也就只是一种普通的文字而已,没有很大意义。尤其对传承上师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信心,不管上师的成就多么了不起、所写的法本多么好,对你来说也没有任何利益。以前格鲁派的蒋扬迦巴,他一边看宗喀巴大师的法本,一边说:“世界上再没有像宗喀巴大师这样了不起的上师了。”他对宗喀巴大师的信心特别大,认为所有法本中宗喀巴大师的法本最殊胜,经常把大师的所有法本用绸缎包起来,放在其他法本的最上层。以前夏冬格西也说:“宗喀巴大师说的即使一句话,也是非常殊胜的。”实际有些语句表面看来与其他教言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自己对宗喀巴大师具有很大信心的缘故,从意义上来讲,宗大师的每字每句也就具有非常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对传承上师一定要有信心,如果你们对札嘎仁波切有信心的话,这里所说的内容会给你的今生来世带来很大意义,但没有信心的话,我在这里怎样宣说都是没有用的。
(三)所做不同:在城区乡村及寺庙等吵闹的地方闭关者仅仅是形象的修行人,事实上他们主要忙碌的就是世间的琐事,修行只是附带而已。一心不乱地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主要就是修行有利于来世能任运自成自他二利的正法,世间的琐事丝毫也不参与,由此也远远胜过前者。
在城市和散乱的寺院当中,修行只是一种附属品,世间琐事才是最主要的。但寂静地方的人,修行是最主要的事情,世间琐事才是附带来做的。
前几天在学院的几位居士,他们回去以后,一开始特别想好好地修行,但是后来根本实现不了,特别苦恼!
(四)修行暖相不同:处于愦闹放逸中的闭关者修行的发心低劣、愦闹的分别妄念多之又多,自心中的烦恼有增无减,相续调柔的暖相从未产生过。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意乐清净,不染世间八法,愦闹的分别妄念少之又少,每一天善法好似上弦月一样蒸蒸日上,由于降伏了烦恼,自相续极为调顺的暖相快速生起。因此超胜前者。
在城市里,愦闹的分别妄念特别多,一丝一毫的暖相也得不到,而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自己虽然不会有很大感觉,但从修行等各方面观察,会发现比刚来时有很大的进步。
但从另一方面说,修行的效果不会特别明显,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严重,通过短暂的修行不可能从外相上看出什么变化,但只要一直依止在上师身边、住在寂静地方,你的修行肯定会有所增长,这一点毫无疑问。
(五)所依不同:散漫中度日的闭关者所依止的是亲友、眷属等,经常关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寂静处专心致志修行的人所依止的唯有上师善知识,从而蒙受加持速得悉地,真是无可比拟。
住在寂静地方,唯一依止自己的根本上师善知识,而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恭听妙法,这种机会非常难得。
以前乾隆皇帝在章嘉国师面前听胜乐金刚和喜金刚的时候连坐垫都不坐,只是坐在地上,非常恭敬。有些人虽然想依止上师但也没有机会,以前有位盔丹国王,他很想依止萨迦班智达,但他知道依止上师前应该首先观察,于是观察了萨迦班智达很长时间,后来他对萨迦班智达说:“希望能够给我传法,我已经观察了您很长时间,您现在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我的上师了。”萨迦班智达问他:“你观察了多长时间?”他说:“已经观察了六年。”当时萨迦班智达可能不太高兴,对他说:“既然你观察了我六年,那我也要观察你六年。”可是没到六年,萨迦班智达已经显示圆寂了。因此萨迦派的部分修行人认为,观察上师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不一定有依止善知识的机会。
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应该毕恭毕敬地听受上师教言,有句话说:作为弟子,就应该像主人养的狗一样。狗无论如何都不会咬主人,同样,上师不论怎么对待自己,做弟子的都应该恭敬承侍。但是现在的人对这类道理根本不懂,有些人即使懂也做不到。以前仲敦巴依止色尊者的时候,经常去放马,连扫地以上的事情都会做,阿底峡尊者说:“仲敦巴是很勤快的人。”后来仲敦巴身边来了一个叫庸敦西日的人,他带了三十多个弟子,非常傲慢,仲敦巴告诉庸敦西日说:“你还是谦虚一点儿,傲慢的山坡上不可能留下功德的水,因此你的步伐能不能慢一点儿!”可能傲慢的人,步伐跟别人也不太相同吧……
(六)道友不同:愦闹中的闭关者交往的道友全部是舍不下今生的人,以至于自相续中对现世的贪执越来越增盛。住在寂静处的闭关者共处的道友均是抛弃今生的修行人,从而自相续对世间欲妙以及名闻利养等的贪求越来越淡薄。从这一点来看也是胜过前者。
城市当中的修行人身边全部都是愦闹散乱的人,全部都是为了世间琐事忙忙碌碌的人,但住在寂静处的闭关者,身边都是抛弃今世的修行人。
在座各位应该都是抛弃今世的修行人,因为大家放弃了家庭、财产来到了这里,一心一意就是为了修持正法。但世间人不是这样,他们在听法的时候人数确实不少,但真正能够抛弃今世的又有几个呢?他们听完法之后又全部回去,继续上班、造恶业,从来不思维所听闻的法义,与寂静处的修行人确实存在很大差别。
(七)受用不同:处于愦闹散乱中的闭关者享受世间人的衣食财产,导致每一天都积累下弥天大罪。身居寂静圣地的闭关者享用知足少欲这一圣财,结果每一日都自然增上善法,灭尽罪业。
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享受的唯一是不善法,希求的也只是衣食受用,常常把请客吃饭当作最主要的事情来做。
(八)名声不同:身心处于愦闹中的闭关者,别人时而会赞评说:“他是一位好修行人,奉行善法非常精进。”可时而却会挖苦说:“这个人为了亲朋好友才做这件事的,他对财物的贪执可大了,而且贪嗔之心十分强烈……”甚至于包括女人在内都瞧不起他。所以这种人根本不会成为人们生信心的对境。一心一意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清净奉行正法,人们也是一边真心诚意地说“他是值得皈依的对境”,一边到处传扬他的美名,而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这里将名声和施主的赞叹合在一起作了宣说。
这位修行人为了家里的人,念经时回向敌人遭遇失败、亲友获得成功,为了这样的目的整天修大威德、金刚橛。一般念经时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如果为了他方失败、自方胜利而念经的话,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的做法。如此一来,这位身在愦闹中的修行人,人们对他的说法也就各不相同,褒贬不一。
但修行特别好的人唯一修持的就是正法,人们也一直对他说:“加森且、加森且……”意思就是皈依他。对于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人们都很愿意皈依他;对于抓着世间法不放的修行人,他们虽然有眷属、有人民币,但是对他总感觉难以生起信心。萨迦班智达说:真正的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地方,他的美名仍会远播他方。因此,我们应该发愿:生生世世成为一个住在寂静地方、抛弃今世的真正的修行人。
(九)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处于愦闹中的修行人闭关期间一直念修本尊心咒等,于是成了人们所指望的对象,俗人家中出了什么不顺之事,就会说:“那位修行人已经念诵圆满,具有较大的威力,快去喊他。”
住在城市里的修行人,也许可以念诵很多咒语,但家里人也会因此说:“他的念诵已经圆满了,威力很大,这件事一定要找他帮忙。”于是纷纷前来找他。
这么一来,他的禳解、厌胜焚烧等经忏的事业倒是格外兴盛,而享用黑财的罪业也是格外深重,最终径直堕入地狱。
这些住在城市里的修行人,因为很多人都会找他念经修法,所以在这方面确实比较精通,然而,他们最终的结果就是直接堕入地狱。
住在宁静圣地的清净修行人远离今生的世间八法,精勤如理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法,结果依次证得并现前十地的一切功德,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说真正的闭关者与名相的闭关者所获得的果位也有如此差别。
格鲁派特别重视慈悲菩提心和正见,法王如意宝也是特别注重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
如是在各种愦闹不断出现的寺院以及城市等地闭关的人由于所住之处是恶劣的环境,因而非但不会增上善法,反倒很有可能破戒破誓言。
住在寂静地方不会这样的,而住在城市里面,不但善法不会增长,反而很容易毁坏戒律。
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这样写道:“故乡场合及寺院,城市闹处五非处,不净破戒毁誓境。”
《美丽的莲花》中说:修行人不能去的有五个地方——故乡、热闹的场合、散乱的寺院、城市以及愦闹处,这些都是容易毁坏戒律和誓言的处所。
如果想要做一位名副其实的闭关修行人,就应当依止幽静的圣地、知足少欲、心心念念不离上师、慈爱金刚道友、不违誓言、不离大悲心,自己恒时做自己的仆人,经常阅读中观、大圆满等殊胜论典,久而久之,相续中自然会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正见和自然本智,这样一来,坐也快乐、走也快乐,痛也快乐、病也快乐,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非常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