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不仅仅是藏族人的瑰宝
——BBC中文网采访
2015年10月18日
采访者:
我是BBC中文网记者。BBC中文之前曾做过广播电台,但现在只做网站——网站是十四五年前建立的。现在有两个中文网站,一个是BBC中文网,一个是BBC英伦网。前者大部分是时事新闻,后者则主要提供为留学生服务的生活资讯、文化教育等内容。
采访之后,我会将发布在这两个网站上的相关文章发给主办方,到时您在这两个网站上都能看到中文报道。文章链接也会出现在BBC英文网站上——BBC英文网站的网页上可以找到二十多个国际主要语种的网站链接。您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直接从那里找到我们的网站链接。
那么,我们现在开始。
⊙ 问:我之前查了一下您的资料,上面介绍您早年开始在全球弘法。那时您就曾到过欧洲,此次重游此地,您是否有一些新感受?或者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堪布:早年我曾来过欧洲。怎么说呢,一方面,感觉这里的建筑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和二十年前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在人心和人们的精神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西方人普遍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像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心理不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了。
此外,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经济状态,似乎也不如之前,都不太好。
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讯变方便了。之前通讯很不方便,当年我们在法国时,与家里联系特别困难。现在的通讯是全球一体化了。这个变化特别明显。
我觉得在这二十年里,人类外在的物质和生活方式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内心却变得不怎么快乐,或者说不怎么理想了。
⊙ 问:您觉得西方人变得没有以前开心,是吗?
堪布:对,当时不管是去欧洲国家还是美国,我们都很羡慕当地人,因为他们的物质条件比其他国家都要优越,而且内心也都很快乐。现在就外部的经济状态而言,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呈下滑趋势,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全球化在很多方面都带来了高效和便捷,但这种高效和便捷似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
⊙ 问:您认为这种现象属于全球现象,是吧?不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家都有这个问题。
堪布:我这次去了好几个发达国家,感觉各个城市都没有正在修建或者新修建的建筑,许多建筑都是百年前建造的,现在还在使用。而发展中国家正在拼命地建造,拼命地追求发展。可能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物质条件不足、生活水平不高,人们追赶的脚步比较匆忙。发达国家的人们就相对比较轻松、安逸。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人与人之间,不管是亲友之间还是同事之间,关系都比较冷漠,大家也感觉越来越寂寞和孤独,没有以前的那种人情味了。
⊙ 问:是,我正好也想问您这个问题。您提到人和人之间比较冷漠,人们有孤独感。其实好多从中国来的留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因为他们在这边没有亲人,朋友也很少,刚来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孤独感。您觉得是因为他们没有信仰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堪布:应该有各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很多留学生来之前只想到了很多美好的地方,认为到了西方国家后,各种情况都会很完美,没有考虑到饮食不习惯、文化背景不同等现实问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我也听说了在这里的很多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情况。不管有钱没钱,多少都吃过苦,甚至还有相当一部人出于各种原因,没办法完成学业。出国之前,很多孩子只看到了一些光鲜亮丽的正面情况,没有想到会有负面状况——可能觉得一边享受一边就能轻松地完成学业,完全没想到会吃苦。其实西方的高等学府往往是宽进严出,越往上读越难,如果这些常识和概念都没有,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
我和一些认识的留学生说,不要把国外的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其实留学是很辛苦的,要做好思想准备。比如饮食上就会很不习惯。
这与信仰肯定也有关系。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面对各种问题,一定会需要有一个依靠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依靠和寄托,内心会很空虚,也会有很强烈的孤独感。
⊙ 问:刚才您也提到现在社会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全球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您会使用微信或者微博吗?
堪布:微博和微信我都在用。
⊙ 问:我特别想看看您的朋友圈。(堪布:可以呀。)我挺好奇的,是不是出家人也都会使用各种通讯工具?您觉得现在的通讯越来越发达,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堪布:作为一个出家人或者修行人,很重视自己的修行,在山洞或者其他寂静的地方闭关实修的话,最好不要使用这些通讯工具。因为毕竟会给你的修行带来一定散乱。
但如果你想将一些佛教内容和真理分享给更多的人,或者从别人那里学一些知识,使用各种通讯工具和网络平台会非常方便。
作为大乘佛教徒或者修行人,所拥有的佛教知识不能只吞到自己的肚子里,更重要的是要将其最大化地分享给他人。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现在的信息化社会特别方便,也很有意义。
⊙ 问:使用通讯工具还是很有必要的,是吧?
堪布:对。
⊙ 问:您可能也注意到了,在西方国家,藏传佛教特别受尊重,发展情况也很好。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堪布:原因比较多,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藏传佛教历来都特别重视理论研究,是非常理性的宗教。西方人和东方人有些不同,东方人比较感性,西方人则很理性。藏传佛教对理论的重视,恰好符合西方人的心态。
比如藏传佛教中的理论体系,允许你怀疑、反驳和批判,你也可以不接受。而西方的一些宗教,则不管怎么样都要求信徒深信不疑,如果信徒有所怀疑,又会担心对自己的今生来世都不利。现在很多人都愿意秉持一种开放平等的思想去观察、了解,这种心态很符合藏传佛教的教义。
还有一个原因是,藏传佛教虽然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但它的思想与现代人非常契合。它完全可以与现代大都市里的年轻人的生活相结合。比如佛教中行住坐卧的观想方法,会为年轻人的生活和他们自身带来很大改变。
我认识的很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他们很现实,会观察宗教对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帮助,如果有,就愿意接受;如果没什么帮助,不管别人怎么强调和劝说,他们就是不愿意接受。
现在的人普遍很现实,而佛教教义会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和提供帮助。比如,有的人本来很痛苦,后来接触到由颠扑不破的真理作为后盾的佛教理论,进而了解到一些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的修行方法,他们发现这些修行方法很人性化,可以直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与痛苦。
尤其是当他们发现,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用佛法很容易就能解决时,就会觉得:“这么长时间以来,我都觉得人生很痛苦,干什么事都没有意义,但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很多西方人接触佛教后,很惊讶地发现人生确实是如佛教中所说的那样,既然如此,他们就有了勇气面对痛苦,勇敢地活下去。
因此,我觉得西方的藏传佛教热并不是一个短暂的热潮,而应该是越来越多人真正了解藏传佛教之后的一种结果。汤恩比博士也说过,21世纪人类最大的希望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利他思想对于东西方民众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依靠。有了这种思想,很多人都好像有了希望,不管自己的人生成功与否,都可以从中得到力量。
⊙ 问:我前两天刚去阿坝那边做了一些采访。之前没有去过藏区,对藏传佛教不是特别了解。这次去了以后,觉得特别震撼,印象特别深。我身边很多朋友,成都的和阿坝当地的,不管是汉族人还是藏族人,都特别信奉藏传佛教。尤其成都的汉族朋友,他们特别虔诚。
我想问您,和藏族人相比,汉族人在接受藏传佛教方面有没有什么障碍或者区别?
堪布:区别倒是也有。可能是藏族人与生俱来的基因,也可能是他们的业力或者种子习气,藏族人一直对轮回和前后世的存在深信不疑,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也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他们特别容易接受佛教理念。即使是没有受过藏族传统文化和佛教教育的藏族年轻人,也很容易接受这些理念。
汉族人和西方国家的人们对这些理念则半信半疑,多少都会有一些怀疑。甚至有些已经学佛十几年乃至二十年的人,在前后世和业因果方面,内心还会有一些解不开的疑团。
我在与大家交流沟通时,如果对方是藏族人,就可以直接说来世如何如何,不用担心他能不能接受;如果对方是其他民族或者国家的人,需要先用一些理论来证明前后世的存在,再在这个基础上去交流。
⊙ 问:先打好理论基础。
堪布:对。在其他方面,比如说对理性内容的接受,汉族人比藏族人要更容易些。尤其是与数字、数据相关的,藏族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半天都反应不过来。汉族人对这些反应特别快,马上就推演出来了,对他们来说特别容易。
在最关键的因果正见方面,汉族人的接受程度和藏族人是有点不同的。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通过对佛教理论的学习,深信不疑的人也越来越多。应该说,与藏族人相比,汉族人是有一些障碍,但并不严重。
⊙ 问:就是说,不会说藏语也不影响?
堪布:懂不懂藏语都没关系,最关键是要懂得藏传佛教的教义。
⊙ 问:我去藏地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好多都是藏族年轻人。我感觉藏族年轻人和汉族年轻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堪布:也有很多一样的地方。
⊙ 问:对,有很多一样的地方,但我觉得他们普遍更淳朴、单纯,特别容易交朋友。
我有些藏族朋友是政府工作人员,我发现他们现在都不太会讲藏语了。我跟一个朋友说:“你教我两句藏语。”他说:“我只会听,不会讲也不会写。”
堪布:你对此有什么感受呢?
⊙ 问:我觉得民族文化是不是应该保留和传承下去。他跟我说,他爸爸会讲也会写。他还给我看了他爸爸在看的经书。
堪布:他是不是纯正的藏族人?
⊙ 问:是纯藏族人。他的名字是藏族名字,父母也都是藏族人。
我发现,政府现在招聘公务员,如果你是藏族人,并不要求你必须会藏语,可以选择用汉语考试或者藏语考试。您了解这个现象吗?您怎么看?
堪布:我有了解到这种现象。我一直对藏族和其他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非常关心。
前阵子,我去学校演讲时也说到,国际化的今天,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在讲英语、讲汉语,普遍都在使用一些比较大的民族和国家的语言,这个现象的背后可能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传统都消失了。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作为一个藏族人,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宗教都非常执著,也高度重视。我很担心很多藏族人将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说、不会写。我所在的佛学院有很多来了二十多年的汉族人,他们一直使用汉语,根本没有忘记自己的语言文字。在英国,也有来了二十多年的汉族人,他们精通英语,同时也没有忘记汉语。
很多藏族年轻人已经被汉化或者西化了,不觉得自己民族的文化多么有价值,也不会引以为豪。这些年轻人不会藏语,反而觉得这是很时髦的事情。所以我们很担心,未来藏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慢慢地失传了。你刚才说,你的藏族朋友连父亲的念诵法本都不会念,那他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经过一两代人,一些珍贵的民族传统就慢慢地消失了。
有些藏族常见的念诵经文和法本,在别的国家反而很受重视,比如英国和美国的博物馆就收藏了很多。这些藏品也不能随随便便地看到。我们想看的话,不能进去看,要通过一些手续,拿出来看。
⊙ 问:对啊,西方人特别重视文化保护,把各种文化的精华都当作宝贝。
堪布:有些珍贵的宝贝,我们自己可能很便宜就卖给别人了,有这种趋势。我经常很心痛,但是也没有办法。很多年轻人确实有点玩物丧志。现代的文化潮流席卷而来,很多传统的东西可能自然而然地就在其中被淹没了。
⊙ 问:您觉得是因为藏族文化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或者小众文化,才会遇到这样的危机吗?
堪布: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的灭绝,或者任何事物的新生和发展,因缘都非常复杂,有很多原因。
藏文化的衰落也是如此,自己不够重视,再加上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化时代,大趋势使然。你看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藏文的信息很少,但英文和汉文等大语种的信息就很多。这些强势文化可能慢慢地就把一些弱势的小的文化抹去了。有这样的客观原因。
这个趋势目前看来很明显,大家都察觉到了,但是束手无策,不知道应该如何挽救,做什么都无济于事。一旦某种文化和语言在这个世界上消失,确实是很遗憾的事情,就像古埃及文化的消亡。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度失传,出土后没有人能辨认出来,后来经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才得以破解,埃及才能重新传承古文字。
⊙ 问:我身边的汉族人大部分都是在家居士,带发修行。现在年轻人的工作特别忙,很多人都无法长居寺院,只能在家修行。您觉得这是一种好的修行方式吗?他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堪布:这种在家修行的方式我是很赞叹的。佛教真正的教义也并不要求大家全部出家。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的时候,他周围的在家弟子最多,出家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现代社会,出家人虽然在戒律、修行上的层次比较高,但是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佛教实际上是一种真理、一种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出家。佛教中有很多在家修行的法门和方便方法。在家修行最好的地方是可以自己掌握时间、灵活安排。所以我们建议大家以在家身份做一些修行。
如果没有任何信仰,也不做任何修行,可能人生会很苍白。我希望大家都能通过修行,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人也需要一定的学习。因此,在修行前,一定要系统地学习。否则的话,很多佛教徒都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自己盲修瞎练,这样不是很好。
总之,我们鼓励在家人好好修行,但在家人不要盲目地修。现在很多在家人只是皈依了,表面上看起来在学佛,实际上对佛教的基本教义、基础理论、修行次第等都不明白。应该先系统学习理论,进而再去修行。本来的次第就是先学再修。
⊙ 问:我这次在阿坝时特别想去色达,想去看看您所在的佛学院。
堪布:为什么没有去?
⊙ 问: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我在阿坝去了好几个县,采访大骨节病患者。大骨节病最近防控得挺好的,我们想去拍一个片子,要走访好多家庭,我们去了壤塘县、阿坝县、红原县和金川县。
堪布:你们的联络方是谁?
⊙ 问:是阿坝州州委宣传部带我们做的采访。当时我们在壤塘,离色达已经很近了,就特别想去。但他们说不行,没有时间。我们三天里跑了1500公里。您也知道那里根本就没有路,我在车上经常会被弹起来。他们说这次时间太赶,实在去不了色达,等明年夏天再去。我觉得色达这个地方特别有神秘感,非常向往。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那里的人生活得特别开心,幸福感特别强。我想问问您,是有这个说法吗?
堪布:可能见仁见智吧。有些人与佛学院的因缘比较好,觉得那里很美丽,待着很开心,也非常有意义;但另一些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非常好。
我在色达待的时间比较长,也比较了解那里的情况。
总的来讲,学院的学习氛围确实比较好,有着完整的佛教次第性教育。就像我们世间的学校教育,从基础的中小学课程到大学本科甚至博士课程,次第非常分明。如果在佛学院完成了基础阶段的课程和“本科”的课程后,会对佛教有全面认知。也会对包括世间知识在内的综合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这是色达的佛学院在学习方面的优势。
此外,大家可能会觉得,在那里的生活比较简单,不像城市里充满竞争和攀比。在车子、房子、衣服等方面,那里没有任何攀比,大家最重视的是学识和人品。可见,在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方面,佛学院与世间其他一些地方有所差别。
一些比较乐观的人都觉得那里比较不错,也有极少数悲观的人会觉得色达的冬天太冷了。
⊙ 问:冬天很长是吧?有半年时间?
堪布:对,基本上是半年。
⊙ 问:我当时到那里已经变天了,九月二十几号就开始下雪了。我就觉得这个地方的冬天好像挺难过的。
堪布:是的,冬天确实比较冷,零下二三十度左右。
⊙ 问:怪不得当地人让我明年夏天再来,今年已经入冬了,去不了了。
堪布:是的,有人要过来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建议他们夏天来。
⊙ 问:您平时会在那儿吗?
堪布:我大多数时间在那里。
⊙ 问:好,我下次去的时候一定要去拜访您。明年夏天,一群信仰藏传佛教的朋友打算一起组团过去。
堪布:可以。
⊙ 问:我在这里的时候,朋友也带我了解了基督教。这里的教堂特别多,我周末的时候会去教堂,但就是心里没有什么感觉,也不感动。
不知道为什么,我去藏区时内心真的挺震撼的。这两种不同的感受,是因为文化差异吗?
堪布:前段时间,我也去了一个教堂供灯。观察自己的心,发现也是比较空:没有什么好的念头,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念头。教堂里本来就特别空,我看上方很空旷,下面的座位也都是空的,只有一些画像,其他什么都没有。
当然基督教的思想是很包容、很开放的。所以,有时候感觉可能并不代表什么。藏传佛教从前有位大德,曾去其他宗教的教堂里合掌祈祷,眼泪自然而然地流了下来。人和人的因缘是不同的,哪怕在相同的地方,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现在藏传佛教不仅在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国家也很兴盛。它的兴盛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理论,更多在于其中的一种力量,或者叫加持力。这种加持力很难解释,有时候很莫名的,你遇到一个人、见到一尊佛像,或者去了一座寺院,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一种吸引力。
一些理性的学术界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并不承认其中的意义。而另一些研究超自然现象或者灵性、心理学的学者,则认为这种力量存在且非常奇妙。确实,我们很难从学术角度来研究这种感应,也很难说得通。比如大家同样来到一个宗教场所,一个人的内心有感觉,另一个人则没有感觉。学术界无法很好地解释这件事。
这种感觉或者说感受,如果从心理学层面来分析,是一种真实的情绪反应。因此这是一个客观且现实的问题。当我们去了解一些事情的时候,需要结合主观、客观两个层面,并综合不同学术研究角度和实际事件,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
现在的情况是,一部分学术界专家完全在说理论;另一部分特别感性的人完全在说个人感受。我认为这两者都有些偏颇,如果能结合起来,也许能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或者答案。
⊙ 问:最近国家领导人刚好也在访问英国。您怎么看待中英两国的交流和互访?
堪布:对他们的会议情况、交流目的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
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应该很不错。作为一个佛教徒,我有时候也会看看新闻,看看国内外的形势,但对政治和经济这些不是特别关心。最近没怎么看,只是听说国家领导人也过来了,英国的欢迎仪式很隆重。
另外,习主席的一些佛教思想,还是很不错的。不管是他当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话,还是他在国内的几个讲话,其中提及佛教的相关历史和典故,都很有说服力。同时他也对佛教的教义予以了肯定和赞许。
⊙ 问:我这次去阿坝采访,州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跟我说,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对藏族人来说非常重要,其中的一些决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怎么看待这次会议和决议?
堪布:会议的决议从物质方面来说是很好的,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更进一步的推进,比如在加快建设等各方面。此外,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一些推进,我觉得这些更重要。
⊙ 问:您觉得这个会议的决议是积极的,是吧?在藏族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保护方面。
堪布:我没有特别细致地看。
⊙ 问:您不是特别关心政治方面吧?
堪布:有时候会关心,但我比较忙,有时候来不及关心。
⊙ 问:我相信您肯定特别忙,一直在各地讲学弘法。
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跟朋友聊天时,如果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有一些过不去的坎,他们就会说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只需要随遇而安。”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来自佛教,您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堪布:这句话听起来是很好的。如果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把它当作是一个很好的安排来调整自心,是很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心里还是会非常难过,过不去那一关。
我认为,生活里遇到的一些小事,不应该一直耽著它。就像我们在路上,不小心被绊住,摔倒了,站起来继续走就可以了,不应该一直去看那个坎。
人生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可能是必然的,也是一定要经历的,但之后就应该越过去,不要一直停留在原地。这样可能会好一点。
⊙ 问:您觉得这是一句包含佛教教义的话吗?还是一句普通的金句?
堪布:其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是西方国家一位学者写的一本书的书名,主要内容是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和文化传统等等。
⊙ 问:您最近有什么新作品吗?
堪布:我有一本讲解《弟子规》的图书快要出版了。主要内容是我以前现场讲的一个课程,对《弟子规》做了一些不同角度的解说。这次在正式出版的过程中,对内容做了一些修改和调整。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利益。应该最近就可以问世了。
⊙ 问:一定要读一下您的新作。今天就这些问题,谢谢您,耽误您的时间了。
堪布:没有,挺好的。
⊙ 问:我跟您合个影好吗?我跟朋友说,要来采访您,他们都特别兴奋,让我一定要跟您拍张照片。
堪布:可以,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