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僧功德经讲解·第1课
索达吉堪布·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020年7月7日
今天开始讲《赞僧功德经》,可能讲三四节课。
《大正藏》中收录了这部《赞僧功德经》,但藏文《大藏经》中好像没有,所以去年冬天稍微有一点时间,我就将它译成了藏文。我先用藏文念一遍,也不算传承,算是一种加持吧。这次译成的藏文版《赞僧功德经》,他们做成了藏文经函,还比较好看,这个边稍微小了一点,但还可以,这也是我们这边印的是吧?
(堪布念诵藏文《赞僧功德经》……)
还有一部《出家功德经》,这两部经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过,阅读之后很有信心。当时我讲课时也经常引用这两部经中自己能背的一些教证,只是这两部经我一直没给大家传讲过。这次讲《赞僧功德经》,虽然我没有在哪位上师面前得过传承,但我们可以通过辅导的方式共同学习,几堂课学习完,大家也会了解《赞僧功德经》的内容。后面有机会,也可以给大家讲《出家功德经》。
「为什么要学这部法?」
《赞僧功德经》主要收集了佛陀在《阿含经》为主的经典中,对出家僧人的赞叹,这些教言对出家僧众的功德描述得非常好。
尤其是在家居士,我觉得很有必要学习这部经典。一方面,人身很难得,另一方面,在难得的人身中,我们或许会遇到许多僧人,因此也需要了解如何对待出家人。
当然,有些僧人内外都非常清净,任何一位在家人见了,都会产生欢喜心和信心,这样的僧人可以被称为福田。但也有个别僧人,也许是我们无法了知他内在的密意,也许他有如此示现的必要,也许他的行为、威仪确实不怎么样,以致很多人对他产生邪见,甚至诽谤,这种现象也有。但无论是生邪见还是诽谤,其实只是自己在造很大的罪业。因此,我想在家居士很有必要懂得《赞僧功德经》的内容。
出家僧人同样很有必要学习这部经典。有的身为出家人,自己的过失从来不说,他人的过失、是非经常说,经常诽谤别人,无意中已经造下了弥天大罪,这样也没有必要。我们要知道自己言语的轻重、利害,这对修行也会很有帮助。
以前阅读《赞僧功德经》时,我的感受就很深,这次翻译因为需要逐字逐句地分析、思考,所以体会就更深了,觉得以后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在其他地方,凡是见到出家人都应该恭敬,不能诽谤,假使心里产生一些邪念,也要立即忏悔。
这次讲《赞僧功德经》,虽然只讲短短的三四节课,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学这部法的目的是什么。就像昨天学习《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主要目的是懂得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以及如何报答他们等道理,只有这个目的。如果这个懂了,那么昨天的学习就很有意义。同样,今天讲僧众的功德,那么要明白,僧众有哪些功德,为什么僧众值得恭敬以及如何恭敬僧众等道理。
昨天讲《父母恩难报经》时,我好像把“知惭有愧”说成了“无惭无愧”——现在年龄大了,有口误了。听说美国大选的时候,拜登因为口误,说美国已经有一亿两千万人死于新冠肺炎。然后很多新闻说他已经老年痴呆了,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我昨天回去想了一下,圣者七财应该包括“知惭有愧”,但我说成了“无惭无愧”,有时候我也会这样的。
下面讲《赞僧功德经》。
关于僧人,《心地观经》中讲:僧人有菩萨僧,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有声闻僧,如阿难尊者、迦叶尊者、目犍连尊者等;还有凡夫僧,也就是有正确的见解,能为众生宣说道法的出家人。
有些经中用的是“僧伽”,“僧伽”也就是僧众。所以“僧”既可以指个别出家人,也可以指僧众、出家团体。从广义上讲,“僧”还包括了有知见的凡夫居士,但从狭义、本义上来讲,仅指出家僧人。
我这里主要从出家人功德的层面来讲,并不是讲僧众——当然,僧众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出家人所组成。可以说,这部经是赞扬出家人功德的一部经典。虽然名为“经”,但这部经也许是后来的大德依照《阿含经》为主的经典结集而成,因此有“论”的可能。
这部经的译者不明确。我翻阅了不同版本的《大藏经》,很多版本的《大藏经》中都收录了这部经,但都说译者不详,所以这部经到底是谁译的,在哪个朝代译的,不是很清楚。
阿含经中略集出,叹大福田诸僧宝,
大梵天王及帝释,以大梵音赞僧宝。
我从《阿含经》中简略地汇集了着重赞叹大福田僧宝功德的偈颂,大梵天王以及帝释天等天界的天王,也以他们的大梵音赞叹僧宝。
大福田也就是三宝中的僧宝。由于僧宝能为一切众生做大福德,众生依靠僧宝可以迅速成熟福德庄稼,因此,大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等天界的帝王将相同样以美妙的大梵音赞叹僧宝。
佛经中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有些经典中讲,帝释天亲自来到人间顶礼、赞叹佛陀及其弟子众,尤其赞叹出家僧众。包括出家人踩过的微尘,梵天、帝释天以及罗刹、夜叉等众生也会恭敬地顶戴。而且有的帝释天王之所以能投生天界成为天王,就是因为过去供养过僧众。
对于出家僧宝,不说人间的国王、大臣,甚至天界的大天王们也都十分赞叹。
如地坚牢诸神等,赞叹一切僧宝众,
我末法中出家人,常住僧宝常住僧。
坚牢地神等神众,也赞叹一切僧宝众。因为佛陀说过,末法时代,佛法常住主要依靠常住僧众,而僧众常住则依靠一个个的僧人常住。
这句颂词有些字不是很好懂,但这样解释也可以。
坚牢地神是南赡部洲的地神,佛陀成佛时,他为佛陀作证。除坚牢地神以外,还有许多天神、土地神、护法神也非常赞叹僧宝。
《地藏十轮经》中说过:世间的鬼神、魔王,哪怕对一小块僧衣切片也会恭敬顶礼。浊世时,一小块僧衣切片就相当于护身符,戴在身上能防止一切非人、魔众的干扰。可见,世出世间的诸神也非常赞叹僧众。
「僧众常住,则佛法常住」
赞叹的原因是什么呢?佛陀说,末法时代,佛法常住主要依靠僧众,少了僧众,佛法没办法常住;而僧宝常住则依靠一个一个的僧人。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藏地还是汉地,僧人都销声匿迹了,以致佛法隐没了二十年左右。1980年以后,才逐渐恢复僧团。
我经常想,幸好那段时间不是很长,不像印度在13世纪到18世纪末之间,僧人销声匿迹,佛法隐没了五六百年,期间连僧人的名称都听不到,四大圣地也全被埋于地下,特别可惜!
一般来讲,佛教住世与僧人有莫大关系。世界上一旦少了佛陀的僧团,佛法也很难兴盛。如果僧人常住,则僧众常住,僧众常住,则佛宝、法宝常住。因此,培养僧才至关重要!
虽然在家人也可以弘扬佛法,但是与僧人相比,无论是从能力、因缘,还是从别人的恭敬程度等方面来看,确实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历来广弘佛法的高僧大德,大多数是出家身份。所以佛教常住确实和僧众有密切的关系。
将来我们如果有能力,还是很有必要建立僧团、寺院,或是为僧团、寺院的发展创造软件、硬件等各方面的条件,这非常有必要。
遗憾的是,现在城市周围的寺庙越来越少;即使有寺庙,出家僧人也越来越少;即使有出家人,真正闻思修行的道场也寥若晨星。比如说,一个大城市有几百上千万人,寺庙有没有呢?可能小寺庙是有几座,但这些寺庙几乎都是供游客烧香、拜佛、转绕、求财、保平安的。可以说,真正有出家人广转法轮,为众生开示妙道的道场越来越少。
按理来讲,如今应该有这些因缘。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即使与过去的唐朝、元朝、明朝等朝代相比,现在的寺庙也越来越空。很多出家人不愿意住在寺庙,把寺庙让给别人,以致寺庙的僧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一些僧人,维护道场的护法居士也不多;即使有居士团体,但由于缺少了闻思修行,居士内部也常常不和。有的道场,弘扬佛法的声音听不到,只听到一些是是非非。其实这样的状况很不乐观。
总之,这里讲到,常住僧众对于佛法的久住非常重要。
僧宝僧共兴佛法,志求菩提微妙果,
于浊苦恶世界中,常在如来清净众。
出家为僧的人多,僧团会兴盛,佛法也自然会兴盛,僧众会认真追求菩提妙果,在这样五浊十恶炽盛的世界,如来的清净僧众仍然常住在世。
佛法的兴盛主要依靠僧众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并不是体现在人数上。假使僧众不清净、不闻思、不利益众生,人数再多也不会有很大的利益。如果僧众具足戒、定、慧三学的功德,内部也融洽和合,那么佛教的未来一定有希望。
僧众追求的并不是人天福报,而是无上的菩提妙果,这样的如来清净僧众,仍然在浑浊的苦恶世界中常住在世。
如今确实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时候,许多地方仍然有如来的清净僧团住持着。而且清净僧团中的僧人们,也在日日夜夜地精进闻思修行,而不是很多人所谓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正只要有三顿饭就可以,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地混过自己的一生,也并不是以这样的态度护持自己的道场。清净道场的清净僧众,不仅自己在追求真正的菩提妙果,还会将这样的理念传授给有缘的众生。
世间再恶劣,时代再浑浊,众生的烦恼再深重,仍然会有清净的僧团常住在世。藏地依然有那么多闻思修行非常成功、特别兴盛的道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闻思修行的意乐以及弘扬佛法的坚定决心,始终没有改变。
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五浊恶世,也依然存在着与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原始僧团几乎一模一样的究竟僧团。这样的僧团是众生的福田,也是众生的福报,更是整个世界的福分。
在如此浑浊的时代,还住持着这么殊胜的僧团,还能遇到这么多清净的僧众,确实不可思议,大家也应该为此感到欢喜。
下面讲僧人的分类。
其实僧人也各有不同。为什么说僧人很厉害?下面详细去分析——当然,有些世间人可能反而觉得:“出家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只不过是失恋了、失业了、精神出了毛病,实在是走投无路才躲到寂静的山里,聚成一个剃着光头、穿着袈裟的团体而已,这些是人类的败类。”邪知邪见者可能会这样想。
事实上,僧团藏龙卧虎,里面什么样的人才都有,而且也有许多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高僧大德——有些正在培养,有些已经成为了对人类和社会有贡献的非常了不起的僧人。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僧人,更不能诽谤。自己不了解时,不要妄下结论。
刚才说的行为不如法、精神不正常、在世间混不下去才出家的有没有呢?可能有,但这样的只是极少数,而且这样的“极少数”在任何团体中都有。我们不能因为一两个人的问题,就说整个团体都不好。如果你非要以偏概全,那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破斥。
比如说,老师这个团体很优秀,但也有个别老师不是那么优秀,难道你能因为个别老师不优秀就说整个老师团体都很糟糕吗?同样,医生团体很伟大,但也有个别缺乏医德的医生,你只看见了几个缺乏医德的医生,就贬低整个医生团体,这样合理吗?所以最好以公平、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不要以偏概全,否则,你的“道理”也不一定合理。
僧众中,有的正在求四果,有的已经证得了果位,四向四果的这八种僧人,在和合僧中常有不断绝。
在佛法果期,证四果的特别多。虽然现在证果没有那么容易,但“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出家僧人中有很多了不起的隐藏者,境界特别高的圣者也为数不少,他们确实值得恭敬。
或有头陀常乞食,或有山间乐寂静,
乃至于微细戒中,不犯如来严命教。
有些出家人行持头陀行,常在城市中乞食;有些喜欢寂静的僧人,常年在山间闭关,他们对于如来的经教,连细微之处也不会违犯。
有些出家人行持十二头陀行,在城市中化缘。像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僧众主要行持这样的清净行为。
也有一部分喜欢寂静的僧人,他们几十年或是一辈子都在森林中、岩洞内闭关修行。藏传佛教中有很多在山林闭关的出家人。
有一种说法:“佛学院是专门闻思的,禅修院是专门闭关修行的。”按比例来说,如果佛学院有一百来人,那禅修院可能会有十来人。僧人们轮流闭关,有些发愿闭关一年——至少要闭关一年以上,有些发愿闭关三年。
无论是得果的僧人、行持头陀行的僧人、乞食的僧人还是在山林中闭关的僧人,他们都持戒精严,对于佛陀的经教,连细微之处也不会违犯。可能现在很难做到像佛陀住世时那样,但有些僧人确实连细微之处都非常注意。
有一则草系比丘的公案:有一群比丘被盗贼用草捆了起来,虽然他们能轻易解开,但一直纹丝不动。有人来救他们时,问:“你们为什么不解开这些草?”比丘们说:“佛陀在戒律中制定,毁坏活着的草木犯堕罪,所以我们没有毁坏草绳。”有些僧人一生中,行为都很如法,戒律也特别清净。
或有深广学智慧,或有息虑习诸禅,
并皆集在僧众中,犹如百川归大海。
有些出家人修学深广的智慧,还有些为了制伏妄念而修习诸种禅定。无论是行持头陀行的僧人、山间修行的僧人、修学深广智慧的僧人,还是修习禅定的僧人,他们就像百川归入大海那样,全都聚集在僧众中。
还有一些僧人,修学戒、定、慧中甚深和广大的智慧。像佛学院、讲修院中的僧人,他们尤其精通佛法中深广的智慧。
还有一些,包括禅修院中的僧人,他们修习诸种禅定,像四禅八定等细微的禅定。
刚才所讲到的僧人,无论是行持头陀行并在城市中乞食的、在寂静地修行的,还是具足深广智慧的、定学超胜的——如同百川融入大海,他们也汇入于僧众中。
其实,当我们从正面去了解时,也确实如此。就像《大智度论释》中所说:“多闻及持戒,智慧禅定者,皆入僧数中,如万川归海……一切诸善人,皆在僧数中。”多闻的、持戒的、智慧深广的以及具足禅定的僧人,他们全都汇集在僧众中,犹如百川融入大海,一切贤善之人也都聚集在僧众中。
「谁有利他心,谁就了不起」
对此,有些人可能会怀疑,觉得不一定吧?但僧众中确实有很多利他者、鲜少烦恼者、鲜少琐事者,他们所拥有的世出世间的功德,一般人也难以了知。
有些邪知邪见的人看到僧众时觉得:“啊,这些光头沙门有什么了不起的?”尤其是以前当过外道、邪见深厚的众生,他们不但不产生信心,反而生轻慢心,甚至特别讨厌,也有这种情况,但这是个别人的业力现前。
因此,我们以后看到僧众时要想道:“哦!这里面确实有许多了不起的高僧大德。”虽然有些不是特别有名望,但实际上,无论他念经、持戒、禅修还是闻思修行——行持的任何善法,目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像这样具有利他心的人,现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呢?
很多人特别羡慕一些西方的大学,但他们学的是什么呢?说得难听一点,每个人从早到晚学的都是自我主义,学习的目的也是建立在自利基础上。而大乘佛教所讲的利他思想以及利他的教育,可能很多学府和知识分子的群体中都不一定有。以公正、客观的角度观察时,就会知道出家僧众并不是某些世间人所诋毁、所蔑视的那样。
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
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僧宝中聚集了很多高僧大德,他们能长养众生功德的种子,能赐予众生人、天殊胜果位的,莫过于佛法中的僧宝众。
这里的“殊胜妙宝”指的是僧宝。也就是说,聚集了很多大德的僧众,能长养众生的功德种子——僧众通过教育、讲经说法能滋养众生的解脱种子。在这个世界上,能给予众生人、天殊胜果位的莫过于佛法僧三宝中的僧宝。
而我刚才讲的其他人不一定有能力做到这些,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世间人,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或其家庭的利益,从未想过培养为人、天等众生服务的人,这样的培养者是没有的。相比之下,出家僧团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以及弘扬正法。如果正法广弘于世间,众生将会得到不可估量的利益。
《法苑珠林》中讲:佛宝看起来只是绘画、塑像,法宝看起来只是文字、经卷;僧宝看起来只是出家的光头僧人,但这些只是表相,真相并非如此。对于三宝,如果我们恭敬地顶礼、供养,那么今生、来世都将获得无穷利益;反之,污辱、诽谤只会让自己的生生世世感受难忍的痛苦。
有些人说:“佛不过是不同形状的像而已,僧不过是穿着红黄衣服的人而已,经文不过是一些书而已。”这就是大多数世间人的邪见。事实上,以清净心和恭敬心对三宝进行瞻视、顶礼、供养,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这一点我们自身也能感觉到。
我想,如果佛、法、僧三宝没有任何实质,从古至今也不会有不计其数的人被三宝深深吸引。而且,从我们自身的经验来讲,在学佛、祈祷、以恭敬心对待三宝的过程中,心灵确实有了力量,整个身心都得到了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所以说,三宝并非只是看上去的那样,其实里面有着非常甚深的缘起和秘密。
《本事经》中也说:“施三宝福田,名最胜施者,所在常安乐,后当证涅槃。”供养三宝的人,是世间非常厉害、特别了不起的人,这种人今生常得安乐,将来也必定证得涅槃,获得各种成就。
因此,无论修行好不好,永远不要舍弃佛法僧三宝,如果有能力,要尽量地恭敬、承侍三宝,这能让难得的人身充满意义!
「你是幸运的」
实际上,各位确实是依靠上师如意宝等高僧大德智悲力的勾召,才得以趋入解脱之道。如果没有遇到这么殊胜的僧团以及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也许我们至今仍然沉溺在无边的苦海中,根本没办法获得解脱。虽然现在还没有获得真实的解脱,但至少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踏上了解脱之道。
我经常想,我们真正是不幸中的万幸——在这样的五浊恶世中,佛法还没有隐没,殊胜的僧团也仍然住世,并且我们也遇到了殊胜的僧团以及珍贵的法宝,眼根还能看到这么多穿着红色袈裟的僧人,甚至还有因缘和殊胜的僧团一起发殊胜的愿,一起闻思,一起做对自他都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漫长的轮回流转中,这恐怕是最成功的一世!
如果有宿命通,就能观察到自己在过去生中,当过很多次饿鬼、夜叉、畜生、牦牛之类的众生,什么样的众生都当过。虽然我们这一世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和习气,但总的来讲,在这样的浊世中,还能遇到佛法僧三宝,确实非常幸运!我们的人身也因而充满意义!
善心僧中施掬水,获福多于大海量,
微尘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宝无有尽。
以善心供养僧众一捧水的福德,远远多于大海水的量,即使微尘的数量可以算尽,布施僧众的福德也永远不会穷尽。
以善心供养僧众一捧清净的水,也会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佛陀说过,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这些微尘的数量佛陀能够了知,但是缘僧团供养财富,甚至只是供养一捧清水的福德,连佛陀也无法计量。
“施”,供养或布施。“宝”,如意宝,现在钱也可以说是如意宝,是吧?过去是如意宝,现在是“古禄姆”——开玩笑,不过也可以这样说吧,凡是能赐予一切的叫如意宝,“古禄姆”虽然不能赐予解脱,但吃吃喝喝还是可以赐予。
比如说,为僧众供斋时,不一定要供养很多,只要自己没有吝啬心,哪怕供养一毛钱、一元钱,其果报也不可思议,因为僧众是清净的福田。
若人当来求远离,越于生死贫穷河,
应当速疾志诚心,于僧宝中树因果。
如果有人想要超越生死轮回,远离贫穷的江河,那么一定要怀着真诚的心,尽快去做功德,在僧宝大福田中种因培果。
《大智度论》中有一则公案:从前大月氏国弗迦罗城中有一位画师,他到东方的多刹陀罗国作画谋生,在十二年中赚了三十两黄金。
画师在返回家乡的途中,路过一座寺院,见到庄严的僧众,顿时生起极大的信心,就问维那师:“请问供一天斋需要多少钱?”维那师说:“需要三十两金子。”画师听后,毫不犹豫地将三十两金子全部供养,并发了清净的愿。
回到家后,妻子问画师:“这十二年你挣了多少钱?”画师回答说:“挣了三十两金子,但我都供养僧众了。”
妻子听后非常气愤:“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家里又这么穷,你怎么能不顾我们的感受?把钱全供养了呢!”
于是妻子就去“报警”,去找当地的官员告自己丈夫的状,说自己的丈夫害家里人。
官员问画师怎么回事,画师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官员:“我觉得人身难得,供养僧众的机会更是难遭难遇,所以我才将黄金供养了僧众。”
那位大官其实是一位优婆塞,听了画师的解释也生起了信心,说道:“你能将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子全都供养给僧众,实在难得,我不但不会惩罚你,还要给予你更多财物!”
供养僧众不仅没有影响画师的生活,反而使画师获得了更大利益,这也可以说是现世现报吧。
所以,如果想要超越贫穷或生死轮回,那应该缘僧众做一些功德,功德特别大。这一点很重要。
《杂阿含经》中也说:“以僧离五盖,清净应赞叹,施彼最上田,少施收大利。”因为僧人已经远离了贪、嗔、眠、掉悔以及怀疑五盖,所以是清净的福田。如果我们以清净的心对其赞颂或供养,即使是微薄的供养,由于对境清净,也将获得巨大利益。
出家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有些经典中讲:一方面,出家人具有庄严的身相,内心知足少欲,远离了所有世俗法,而且也远离了世间人难割难舍的亲朋好友;另一方面,他们所追求所拥有的殊胜智慧和精神,一般人也难以企及。因此,出家僧人是具足超胜功德的对境。
这以上是讲,如果希望超越生死轮回,还是要在僧众大福田中种因培果。
于此最妙良福田,若有种植功德子,
当来收获无边畔,犹如云中含大雨。
在最殊胜的福田——僧众中,如果有人播下功德的种子,未来必定获得无边无际的功德,就像云中含藏着倾盆大雨一般。
我们无法看出乌云中所蕴藏着的倾盆大雨,同样,也无法看出在僧众福田种下功德种之后,将来会收获怎样的无边功德。
《佛说诸德福田经》中有一则公案:波拘卢比丘因为前世供养过僧众药材,所以他在之后的九十一劫中,生生世世都投生在尊贵的家族,从未转生为贫穷者,而且每一世的身体都非常健康,未患过任何疾病。还有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他过去世曾供养过僧众一间小屋,以此原因,后面的生生世世都家财万贯,而且这一世,他刚生下来双耳就戴有宝珠,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称为“二十亿耳”。
如果不相信来世,那另当别论,如果相信,那就千万不能毁谤僧众,而应该缘僧团多做善法方面的功德,这能让自身的善根无穷无尽地增长。
施者不筹量度者,平等奉施无二心,
是人方可能堪任,受人天中胜如果。
如果施者不筹量、比较,而是以无二心平等地供养僧众,那么这样的人才堪受人、天殊胜的果位。
布施者最好不要在僧众中筹量、比较,不要以偏袒心认为这个值得供养,那个不值得供养,而应该以平等心、无二心去供养,毕竟僧众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子孙,是清净的僧团。这样以平等心供养的施主,才堪受人、天最殊胜的果位。这一点也很重要。
《大庄严论经》中讲过一则公案:有一位施主,他只喜欢老比丘,不喜欢年轻的沙弥,所以他只供养老僧人,以致年轻的沙弥常常吃不到饭。其实他不知道,那些年轻的沙弥全是阿罗汉。
有一天,年轻的沙弥们问:“为什么我们最近每天都吃不到饭?”有人告诉说:“因为那个施主只喜欢老比丘,不喜欢你们年轻沙弥。”
其中一位阿罗汉沙弥比较“调皮”,就显现神通,故意在那个施主面前示现为一位特别庄严的长老。施主见后非常欢喜,正供养时,长老又在眨眼间变回了小沙弥。施主惊愕道:“怎么会这样!你是罗刹?夜叉?还是其他非人变来的?”小沙弥说:“我不是夜叉,也不是罗刹,我就是一个沙弥。”
接着沙弥对施主宣说了好几句偈颂,其中一句是“譬如蚊子嘴,欲尽大海底,世间无能测,众僧功德者”,正如蚊子的嘴不可能穷尽大海的底,一般世间人也无法揣度僧众的功德。随后又讲了四不轻毁:不能轻毁王子,因为他将来会成为国王;不能轻毁小蛇,它将来会变成苍龙;不能轻毁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能轻毁沙弥,有些小僧人看起来很调皮,但将来会成为特别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所以看见调皮的小沙弥时,不能生轻毁之心。
讲到不能轻毁调皮的小沙弥,我想起来,1987年,我还住在草皮房里,需要烧牛粪,但不容易买到。附近有位老乡跟我关系不错,他经常给我带一些牛粪。为了买到牛粪,他每次来我都会留他吃一顿午饭。
有一次吃饭时,他说自己和法王如意宝的关系非常好。我很好奇,就问他和法王小时候的故事。法王如意宝去石渠求学之前,还是一个小孩。
他说他俩经常去山上放牛,因为特别调皮,老是在荆棘树中跳来跳去地捣乱,那些放牛的人就用牛粪打他们。不知道那个老人家现在还在不在,后来好像再没见过他。
从那以后,我看到一些特别调皮、特别惹人厌的小沙弥时,就会想:这个小沙弥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位大德?不能嫌他调皮,我要尽量观清净心。
确实不好说,历史上很多了不起的大德,小时候,善根种子还没有成熟时,显现上和世间人一模一样,甚至比世间人还要调皮、还要顽固,但将来,他们会与众不同。所以大家在供僧时,最好不要有偏袒心。
无量功德具庄严,大悲世尊弟子众,
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于火上。
大悲世尊的出家弟子众,具足无量的功德庄严,凡夫的肉眼难以分别僧众的功德,犹如火被灰覆盖着,无法看出里边有火一般。
出家人具有无量的功德庄严,包括内在戒、定、慧的庄严以及外在穿着、威仪等形象方面的庄严。
现在很多人只看出家人、高僧大德以及上师的外在是否庄严,内在庄不庄严,根本没有能力观察。如果外在形象特别庄严,觉得“哇,好庄严啊!”就去依止,其实这不一定合理。
实际上,凡夫人凭借肉眼很难了知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僧众。就像火被灰覆盖着,根本看不出里面是否有火,如果贸然坐下,也许身体都会被烧坏。僧众也如此,凡夫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出来他是否是了不起的菩萨、大德或成就者。即使不是成就者,也不能诽谤或轻毁他,因为他的身份是出家人,他修学的是佛法。经中常说,对于他人不能生下劣想,不能认为这个很坏,那个很差。
有些藏族人经常一边诽谤,一边“嗡班匝儿萨埵吽,不能这么说”,念完又开始说,说一句念一句。他一边念“嗡班匝儿萨埵吽”,一边严重地诽谤,诽谤完了又“嗡班匝儿萨埵吽”,“嗡班匝儿萨埵吽,我再说一遍……”我看喇荣的有些道友现在也学会了,经常“嗡班匝儿萨埵吽”,听到他说“嗡班匝儿萨埵吽”,就知道“哦,他并不是真正忏悔,是他又要开始说过失了”。这样不是很好。
最好是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心里一点想法都不产生可能很困难,但是你边说过失边“嗡班匝儿萨埵吽”,这样到底能不能清净过失也不好说。就像你把别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然后说“对不起”,你的“对不起”有没有用呢?都已经被你打得很厉害了,然后你“嗡班匝儿萨埵吽”,接着又狠狠地打,打完又“嗡班匝儿萨埵吽”!
现在网络上也看得到,有些人确实心不清净,经常在网上说:“这个出家道场不好,那个出家道场不好。”汉地还稍微好一点,现在的藏地,尤其是有些年轻人特别恨僧团,看到僧团中有一点点瑕疵,或个别出家人的行为有一点点不如法,马上小题大做,截屏之后用各种语言来攻击。
按理来讲,过去藏族人的心是很纯洁的,可是现在受到了西方文化等各种现代文化的染污,以致很多年轻人通过网络、文字或是其他方式攻击僧人。实际上,这并不会让僧人受到伤害,但对攻击者自身来说,将来要承受的恶果确实非常可怕。
像喇荣,每年都会做整顿。戒律、誓言上有损的,以及持常见、断见者,都不能与僧众共住,不允许长期待在学院。你在世间怎么诽谤三宝是你自己的事情,跟别人也没有关系,你有没有信仰也是你的自由,各个国家都是如此,但是僧团或佛教团体中如果有诽谤三宝的人,大家最好不要跟他亲近,更不要跟他共住。
经常诽谤别人、说他人是非的人,肯定有各种目的,这种人最好不要待在这里。因为有些人是依靠佛法来养活自己,有些是通过诽谤佛法来养活自己。
依靠佛法来养活是什么呢?比如他声称“这个产品加持力非常大。这顶帽子法王加持过,这个金刚结法王加持过,那个金刚橛法王也加持过”,然后再高价卖出。这些做法我是有点看不惯。其实,法王在世时并没有这么说,即使法王亲自加持过,也不应该卖高价,因为以价格来衡量加持很不合理。
每次我听他们说这是谁加持过的就有点儿害怕:“会不会这个东西本来只值五块钱,但是因为被谁加持过,就要卖五十块钱?”这种做法肯定不合理。如果你可以为加持定价,那说明你的智慧比加持者更超胜。一个五十块钱的东西,加持之后,你知道“哦,这个应该卖五百块钱”,那说明你的智慧更厉害,因为你通过你的“慧眼”,已经观察到了这个加持值四百五十块钱。现在是商业时代,造一尊菩萨像大概多少钱,大家心里都有数——这个材质值多少,造模需要多少,装藏又要花费多少,这些大家都会算。
如果你们以前有不对的地方,我也不说什么,但是以后,出家僧众也好,在家人也好,不要再依靠“加持”来赚钱,这种做法不太好。
还有一些人是通过诽谤佛法使自己出名,这也很不好。
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
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
有些出家人显现上犯了戒律,其实内在秘藏着无量的功德,所以仍然应该以信心和恭敬心尊重他,毕竟贤圣的行境不是心性暗昧的凡夫所能测度的。
从外相上看,有些出家人好像犯了根本戒,但实际上,他内在隐藏着无量功德,所以仍然应该以信心和恭敬心来尊重他。有些人看起来特别可怕,是破戒者,但说不定他是真正的成就者。
我以前翻译的《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梅志巴尊者显现上既喝酒又破戒,最后还被阿底峡尊者开除了。被开除的梅志巴尊者直接穿墙而过,然后将自己的袈裟铺在河面,以此渡过恒河。后来,阿底峡尊者为了忏悔,不间断地每天做擦擦。
当然,这是大成就者,即使有些不是成就者,显现上确实破了戒律,那也应该由管家和负责人依戒律来处理,作为普通的僧人、在家人,尽量观清净心为好,毕竟我们很难以外在的威仪测度他人内在的功德。
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
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
有些僧人外相上具有清净的威仪,也有一些示现为未能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从外相上看,他们和凡夫人一样,但这并不妨他们内在是真正的圣者。
有些僧人看上去疯疯癫癫的,还喝酒吃肉,行为也不如法,但也许他内在的境界非常高,是了不起的圣者,这很难说,确实难以辨别。
「汝意不可信」
《旧杂譬喻经》中有一则公案:阿育王曾每天供养一千位阿罗汉。有一次供养时,一位小沙弥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大王妃,这让他很看不惯。
供养完后,阿育王问三位长老:“那个小沙弥是哪里来的?”其中一位阿罗汉说:“那位小沙弥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具有神通。他观察到您的大王妃只有七天寿命,但他依靠某种缘起可能还有办法。”
阿育王非常害怕,马上将那位沙弥请了过来,然后和大王妃一起向他磕头、请法。沙弥开示完之后,大王妃当下证得须陀洹果位,也远离了寿障。
那位沙弥当时的行为确实有他内在的密意,但一般凡夫人也难以了知。
几个月前,我将《赞僧功德经》放在微博上,很多在家人评论:“如果能早一点看到该多好啊!就不会造那么多业了。唉!之前因为无知,对僧人产生过邪见,也诽谤过……”不管怎么样,这次学习之后,我相信大家以后一定会注意。
内如四种庵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
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
就像无法辨别庵罗果是生是熟一般,凡夫也很难辨别如来弟子众的内在是有戒还是无戒。
《亲友书》和《毗奈耶经》都讲过:庵罗果有四种——外熟内生;外生内熟;内外都熟以及内外都生。如来弟子也如此,有戒无戒难以辨别,因为戒并非肉眼能见,也无法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所以,出家人同样有四种,外成就内不成就;外不成就内成就——有些看上去特别野蛮,但实际上是成就者;内外都成就和内外都不成就,凡夫人对这些确实很难辨别。
像济公和尚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包括鸠摩罗什和一些著名的大德也是如此。他们虽然是真正的成就者,但显现上也会有一些一般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依此类推,僧团中,有些看上去只是普通的僧人,并不出名,但也许他内在的境界非常高,所以对任何一位僧人,我们都应该观清净心,这样能保护自己,避免造下严重的恶业。
是故殷勤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
若欲不沉沦苦海,常当敬重植良田。
因此,我殷勤地奉劝诸位,不要毁骂僧众,如果不愿意长久地沉溺在轮回苦海中感受痛苦,就应该恭敬、供养最殊胜的福田——僧众。
如果不想沉溺在轮回苦海长久地感受痛苦,那就不要对僧人生邪见,而要常常恭敬、尊重殊胜的福田,也就是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