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经讲解·第2课
2021年4月9日
(堪布用藏文念《盂兰盆经》)
好,后面的小字部分有我的名字,就不念了,不然有点不好意思。当自己的名字被提到时,有些人很喜欢,有些人会感觉有点不舒服。
「救济之法」
上节课讲了,目犍连知道自己的母亲堕入饿鬼以后,特别着急,马上用钵盂盛满食物供养给她,结果她的业力致使食物都变成了火炭,根本没办法享用。这让目犍连更加着急,又哭又闹,很伤心,于是回到佛陀那儿,陈白佛陀。
佛陀说:“你这样的孝心是很好的,但你的母亲,业力特别深重,一般的佛教徒,以及鬼神、四大天王等,都没办法帮助她解脱,唯有依靠十方僧众的加持和威德之力才能让她得到解脱。我今天给你讲唯一能让你母亲离苦得乐的方法。”
下面讲让目犍连的母亲彻底得到解脱的方法。
|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
佛陀告诉目犍连:“于七月十五日,十方僧众自恣时,为了让七世和现世的父母,从厄难中获得解脱,需要准备各种百味饭、五果、沐浴的用具、香油、锭烛、床榻、卧具,以及世间应有尽有的甘美食物,然后将其放在盆中,供养十方僧众。”
这里的“以着盆中”,如果把床榻、卧具等供品全放在盆中,好像有点不方便。另外一个译本《佛说报恩奉盆经》中没有这句话。有些译本中是说,将应有尽有的供品都放在器具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可能在汉文中,“盆”是比较小的器具,但这里指的不一定是通常所说的盆,应该是比较大的器皿。
意思就是说,在僧众自恣日,将世间的上好食物、床榻等应有尽有的美好事物,或是力所能及地将自己觉得甘美的食物、特别美好的供品,全用来做供养,供养十方僧众。这是最好的方法。
「关于自恣日」
大家要知道,夏天时,僧众会安居三个月,安居于七月十五日结束,结束的那天叫僧自恣日,也可以叫解制日。在这三个月中,僧众有制度:不能外出、不能互相说过失、得到的财物不能随便分,等等,有很多戒律。安居结束时,这些安居时需要遵守的戒律可以全都解开,所以也叫作解制日。
可能很多道友,尤其是在家人不一定懂,不懂也不要紧,你只要知道七月十五日是安居的最后一天就行了。
在安居期间,僧众不外出,在结界内精进地修习禅定、闻思、念经……相当于闭关三个月。因此,安居结束时,会有很多证得圣果的僧人,戒律清净、修行境界很高的也非常多。在那一天供僧的话,功德当然会特别大。这也是为什么要在那天供养。
现在看来,不同寺院有不同的情况,有些有安居,有些没有。那供养没有安居的僧众和供养安居过的僧众,功德一样吗?功德肯定不一样,但因为七月十五日是很了不起的佛欢喜日,因此,依靠不共的缘起,在那一天供僧有一定的功德,而且按照传统习惯,在那天供僧也合理,可以这么说。
「一定要行持的三事——布萨、安居与自恣」
还有一点强调一下,在座的各位要想到,以后弘扬戒律时——当然,作为出家人,该守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自己要好好守持,这不用说。同时,对于佛陀所宣说的出家人应做的十七事中尤其重要的三事,也就是诵戒(布萨)、安居以及自恣,这些一定要行持。
首先是布萨。沙弥、沙弥尼及以上的出家人,每半个月都需要忏悔自己在最近半个月内所犯的佛制罪,所以,每月的十五和三十都有布萨,这对出家人来说,不可缺少。
其次是安居。安居很重要。佛陀当时是在印度,而印度的夏天比较长,有三个月左右,期间草木繁盛,虫类较多,如果随意外出,无意中会踩死很多虫子,为了制止这些恶行,长养慈悲,佛陀才要求僧众安居。
之前因为“文革”,藏地在二十年的时间中,几乎每座寺院都没有佛教仪式,尤其是别解脱戒方面,很多寺院都没有。八十年代,宗教政策刚刚开放,当时法王特别强调:每座寺院都要恢复诵戒、安居以及自恣。之后便派了很多堪布去各座寺院安居。
我那时刚来,什么都不懂,但他们也让我去。我才刚出家不久,自己也有点好奇心,就答应了,法王也同意我去。1986年,我去过马尔康的一座寺院;1987年去了五台山;1988年再一次去了马尔康的那座寺院;1989年去了丹巴的一座寺院,那个时候,我们大概二三十人在那边安居,人不算多,庙也是个小庙,甚至比现在汉地的有些小庙还要小。
现在汉地的有些小庙真的很破旧。我们有些道友特别想接庙,也可以,但你一定要看清楚,不然你辛辛苦苦建完了,权力就被拿回去了,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所以一定要先看清楚。那么……我刚才说东说西,这样不太好。安居的情况基本上是这样。
不过,藏地的情况比较特殊,本来按照佛经,夏天应该安居三个月——如果当年有战争、动乱或其他特殊情况,安居一半的时间也可以——但历来藏地律师们执行的安居时间都是一个半月。
这也许是因为藏地的气候和汉地、印度的不一样。藏地虫类最多的时候,也就夏天中间的一个半月,包括藏地做工程,适合施工的时间也很短。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以前在不同的戒律问答中问过,相似的答复是有,但真正可靠的没有,可能也不太好解答吧。总之,藏地基本上前一个半月不安居,后一个半月才安居,然后七月十五日解制,这没有什么不同。
第三事,解制。在安居的三个月或一个半月中,僧人们相互之间不能说任何过失。在解制日、自恣日当天,管家可以提问:“哪位僧众有没有什么过错?你们互相都可以说。”之后,再将自恣的财物分给大家。另外,安居时要求结界,安居期间不得出界。在自恣日这天,僧众做了羯磨以后,便可以走出外面的界线。
在藏地,还要求在自恣日的前晚,也就是十四日晚上,通宵讲释迦牟尼佛的十二相成道。我讲过三遍。有一次,讲到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大家都快睡着了,我说:“反正都睡着了,讲也没什么用,我们就观想通宵在讲吧。”然后大家就回去睡了。以前的一些律师们也是这样,前一天晚上通宵讲本师的十二相成道,自恣日早上再做仪式。这跟汉地和其他地方有些不同。我们去泰国时,也问过他们,发现有些方面不是很相同。
这以上是讲的自恣日。沙弥、沙弥尼及以上的僧人都可以参与安居,如果没有受出家戒,则不能参与。
以后,我们僧人如果有能力建寺院,要保留诵戒、安居以及安居结束后的解制这三事。
有些人可能会问:“佛学院这么大的僧团,为什么没有安居呢?”法王以前回答过:“按以前来讲,藏地的寺院在安居时,收到的供养会特别多。如果我们佛学院安居,周边地区的供养可能都会集中在我们这边,而这可能会让周围的好多人有意见,因此学院不安居。但我们可以派一些堪布去诵戒,不安居。”法王原来也这样讲过。
如果我们降魔洲的个别道友想要悄悄地安居,也可以,因为得到的供养不是特别多,周围也不会有这方面的担忧,而且也和法王说的不相违,所以也没什么,对吧。
刚才讲了,在僧自恣日这天,为了救度七世父母及现在的父母,要供养僧众饭菜、五果。
关于五果,不同的讲义有不同的说法,有些说是石榴、李子、瓜果、核桃等,但实际上是苹果、梨子、香蕉……开玩笑。其实,就像五谷是指五种谷物一样,五果也是指不同的果物。
这里讲到的供品,既包括了身体所触、鼻子所闻,也包括了眼睛所见以及舌头所尝,等等。比如说,食物是所尝,汲灌盆器是沐浴所用,床敷卧具是身体所触,香油是所闻,灯烛是眼睛所见,这里唯一没有讲耳朵所听的声音,包括五事中的饮食和医药也没有提到。当然,这里没有提到不代表不用供养。
总之,要将以食物为主的供品,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请僧众接受。
|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
“在僧自恣日这天,一切圣众,有些在山间坐禅,有些证得一到四果,有些在树下经行,有些获得六通的圣者在教化声闻缘觉,还有一些登地以上的菩萨大人,善巧方便地示现为比丘相,隐在大众中,他们都以同样的心接受供养。这些僧众具足清净的戒律,他们的圣德如同汪洋一般。”
在佛欢喜日,也就是自恣日,有些僧众在山间坐禅,像声闻乘,包括藏地也有很多,他们在寺院做了羯摩以后,可以在自己的闭关房中修习禅定。如果有战乱,或出现了大的违缘,安居期间也可以出行去做加持,但要在七天之内往返。你们很多人都安居过,应该知道。
有些僧众在山间禅定,有些证得了四种圣果,有些在树下经行。现在可能只有个别南传佛教国家,他们的僧人还会在树下经行,而其他地方的僧人,一般是坐在自己的屋子里,而且屋子也装修得特别漂亮。如果是现在的一些僧人,即使坐在树下,可能也会在树下修一间玻璃房。这是不同的时代吧。
有些六通自在的圣者教化声闻缘觉,还有些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大人善巧方便地显现为比丘相。他们都有接受供养的同一的心,然后受钵和罗饭——自恣日当天供养僧众的饭。
那天,虽然僧众的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在闭关房中,有些在僧舍中,有些是声闻缘觉的化身,有些是菩萨的化身,还有些是一般的普通僧人,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以悲悯之心接受施主供养的饭食。
这些僧众具足清净的戒律,他们的圣德如同汪洋一般。本来僧众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供养这些僧众的功德,更是无法想象。
去年讲《赞僧功德经》时也说过:“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聚集了众多高僧大德的僧众,他们常常长养众生的功德种子,并且能为供养者和祈祷者赐予人、天的胜果。所以说,僧众的功德不可思议,世间的任何福田都没办法超越佛教中的僧宝。
昨天讲了,《杂宝藏经》中,佛陀对自己的姨母说,将供品供养给僧众,功德会更大。在某些时候,供养僧众的功德甚至超过了供养佛陀的功德。而且,佛陀示现圆寂之后,末法时代佛教的代表就是僧众,因此,僧众完全具足这样的功德。
| “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供养这些具功德者,能让现世父母和六亲眷属,从三恶趣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自然而然得到很多的饮食和衣物。现世的父母福德增长,健康快乐、长命百岁;过去的七世父母化生天界,享受天界的快乐。”
这里的六亲眷属,并没有特别指定。兄弟姐妹,父亲这边的叔伯姑姑,母亲这边的舅舅姨妈,包括仆人、朋友、弟子,这些都属于眷属。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帮助别人,无论是希望现世的父母健康长寿,还是希望六亲眷属,以及凡是与你有缘的众生,获得今生和来世暂时的快乐以及究竟的解脱,都要念这部经典,要供养僧众,这很重要。因为这能让他们从三恶趣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且念这部经典、供养僧众,自然而然会得到很多饮食。
“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现世的父母福德增长、健康快乐、长命百岁。有些译本中没有这句话,我电脑上的这个译本也没有,但其他译本中有。“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过去七世的父母,转生天界,享受天界所有的荣华富贵、快乐、财富和长寿。这里的“自在化生”,有些说转生于化乐天,有些说幻化身自在地幻化于天界。
总之,我们念这部经典、供养僧众,对现世和过去七世的父母,以及所有与自己有缘的众生来说,都非常好,既可以超度,也可以为他们祈福。
|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这时,佛陀要求十方众僧诵经、念咒,为施主们做回向,超度其七世父母,祈愿他们离苦得乐。作为超度者的僧人,不能散乱或胡思乱想,应该行禅定意,行为和心识都入于禅定之中,以正知正念摄持,然后再接受食物,毕竟施主的供养之心非常殷重。
接受供养时,应如何行持呢?当然不能一接到供品,就马上吞进肚里,直接享用。应该先将供品安放在塔寺中绘画或塑造的佛像前,如果找不到特别合适的佛像,也可以意幻供养。等僧众祈愿回向之后,才可以享用食物。
「若接受供养,须咒愿回向」
一般来讲,作为宁玛巴的传承弟子,在应供甚至在喝茶之前,都会先顶礼供养莲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萨埵以及法王赤松德赞,之后再享用。尤其是安居时,对这一点更加重视。因此,祈愿回向类的经文、偈颂一定要念。你看,这里也讲了,“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在汉地,僧众接受供养时也会念一些偈颂做回向。如《四分律》中的“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义,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这句偈颂历来都非常受重视。
《四分律》中记述了它的来历:佛陀苦行时,有两位商人供养佛陀蜜麨,当时佛陀并没有以手接受,于是旁边的四大天王各取来一个石钵供养佛陀,佛陀依靠神通将四个钵合而为一,以此接受商人的供养,之后便说了刚才那句偈颂。
《毗奈耶经》中也有这句偈颂,但情节有点不同。经中说:影胜王(频婆娑罗王)供养佛陀和僧众丰盛、甘美的饮食以及一座美丽的花园后,佛陀也说了这句偈颂。但其中的第三句和《四分律》中的有点儿不同,《四分律》中是“若为乐故施”,而《毗奈耶经》中是“为利乐布施”,其他几句都一样,这也许是因为译者不同。不管怎么样,接受供养时,念诵这句偈颂做回向是很重要的。
听说汉地还会念一些偈颂,如《华严经》中的“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饮食享用完了以后,祈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华严经·净行品》中,有一百四十一句“当愿……”的发愿文。
作为出家人,无论什么时候,安居也好,非安居也好,如果别人对你做了一些供养,那你至少要念一些简短的经咒做回向。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最好念一下《随念三宝经》《普贤行愿品》,包括这里讲的《盂兰盆经》,这对施主、对自己都有非常大的功德,很重要!
前面,佛陀要求施主供养,因为供养僧众有非常大的利益;这里,佛陀要求僧众在接受供养之后,要好好地念经回向。如果得到了供养,却什么经都不念,这样也不太好。
有些道友不愿意接受信众供养的财物,这也没什么,都是自愿的,并不是强迫性的必须接受。有些刚开始不愿意接受,后来条件不太好时就开始接受;有些刚开始条件不太好,结果后来变成大法师,即使接受供养,也不念经了。不管怎么样,这都可以,但如果要接受供养,那么每天至少要为施主、信众念经做回向。
那天,财务科的管家、堪布也在说,这些念经钱是因为念经才供养的,并非做事而供养的,否则就叫“做事钱”了,所以接受了念经钱之后,一定要念经。这方面,僧众要注意。
|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佛陀说了这个法门以后,目犍连和诸位大菩萨都很开心。目犍连悲哀、伤心、哭泣的声音自然而然消失了。
目犍连刚才眼泪还流得很厉害,可能一直在哭,佛陀说完以后,目犍连很开心的,不再哭了。
|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那时,目犍连的母亲已经解脱了。本来她要感受一劫的饿鬼之苦,但很快就解脱了。
这里的“时”,指的是佛陀说完此法之后,还是在另外的某个时日,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当下解脱,不知道目犍连能否知道?不管怎么样,有些经中讲,解脱了三劫之苦,这里是“得脱一劫之苦”,总之,感受痛苦的日子本来会特别漫长,但现在已经解脱了,而且解脱之后,转生到了具光佛的刹土!所以说,三宝的加持力不可思议。
大家知道,阿罗汉有四不知,目犍连因为母亲转生的地方特别遥远而不知,但佛陀已经观照到了,他的母亲转生到了具光佛的刹土(这在其他公案中有说明)。
《法苑珠林》中讲过:当时,有十六位国王听到佛陀宣说的《盂兰盆经》,也就是这部让目犍连的母亲得以解脱的法门。其中,频婆娑罗王尤为欢喜,他以金、银、玛瑙、珊瑚、砗磲等七宝各做了五百宝盆,并盛满供品供养佛陀及僧众。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他的七世父母清净了七十二劫的生死之罪。
这件事情,感动了他身边的很多人,包括当时的给孤独长者和毗舍佉母等人。他们虽然没有那么多供品,但根据各自的条件,尽己所能地供养僧众,供养以后,他们的七世父母也同样清净了七十二劫的生死之罪。依靠佛陀宣说的这部法,当时的印度还发生了很多类似的奇迹。
|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不?”
母亲得到解脱之后,目犍连对佛陀说:“弟子的母亲实际上是依靠三宝的功德,以及僧众的威德加持之力,才从恶趣的痛苦中解脱,这真是稀有!”刚开始,他发现母亲的处境时,特别着急,但现在已经放心了,安心了,非常欢喜。
紧接着,目犍连问:“未来世的佛子们,可以通过奉盂兰盆供养十方僧众的方式,救度现世乃至七世父母为主的所有众生吗?”
目犍连确实了不起,他并没有“哦,我的母亲已经解脱了,可以了。”不是这样的,自己的母亲解脱之后,他又问未来的众生能否依靠这样的方式救度累世的父母有情呢?
|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佛陀说:“善哉善哉,你问得很好,我正想说,你恰好问到了,那么我现在给你回答。善男子,不仅是你母亲,将来所有人的父母都能够依靠这种方式得到解脱。如果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文武百官,以及普通的老百姓,想要修孝慈之行,那就应当为现世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这天是特别有功德的节日,也叫佛欢喜日、僧自恣日)将百味饭食安放在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众,愿现世父母健康、长命百岁,无有一切烦恼痛苦;愿过去七世父母永离饿鬼等三恶趣的痛苦,享受人天果报,福乐无比。”
这里的“快问”,并不是很快地问,因为目犍连已经问完了,所以应该是很痛快、很爽快的意思,也就是说,佛陀觉得目犍连的问题很好、很切实。
「复活寺院,复兴传承」
昨天给大家讲了,其实汉地是很幸运的,有这么好的经典可以用来超度父母。同时,也特别感谢历代的法王和国王们。
《佛祖统纪》中说:早在公元四五百年的梁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了盂兰盆法会。后来,唐朝很多国王也实行过此法。我想,这部经典之所以能广弘,也得益于历代国王的推行。
现在,到了我们这一代,每位佛教徒都不应该失坏以前的优良传统,以及好的仪轨。你们有些年轻的出家人,心中应该怀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前的寺院是如何行持的,我们现在也应该延续以前的传统或传承。
现在有些寺院,建得确实漂亮,看上去金碧辉煌,但里面既没有讲经说法,也不念诵传统的仪轨和偈颂,不太如法。还有些人,自己从来没有闻思修行过,却随意地在仪轨中加这加那,甚至加的很多都是世间的偈颂,这没有必要。
当然,大部分的寺院,念诵的经文都特别好,非常有加持!对于殊胜的经典,也有唱诵。但这些唱诵的传承,如果年轻人不去接,等到会念诵的老和尚没有了,传承也就断了。
藏地就是这样,对于仪轨的念诵,很多年纪大的,他就比较会,但因为高龄,记忆又不行,如果他们忘了,那他们所掌握的念诵方法,可能就失传于整座寺院了。
所以说,要复活自己的寺院,要复兴当地寺院的传承,结夏安居、盂兰盆法会,这些都要好好地行持!
刚才佛陀说,如果想要修孝慈之行,那就应当为现世和过去七世的父母,在七月十五日,准备丰盛的供品供养十方僧众,同时祈愿现世的父母健康长寿,无有烦恼和痛苦,也愿过去的父母永离恶趣的痛苦,享受无边的人天福报。我们也应该如是行持,他们一定能得到经中所说的安乐之果。
很多人为了报答现世父母的恩德,给他们买手机,但他们也不一定用得上,可能看都看不清楚。物质方面的报恩是很好,但除了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实际上,精神上的报恩更重要!在精神财富方面,最好让父母有信仰,如果没有信仰,那就为他们做佛事,这同样重要。
|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陀继续说:“凡是佛弟子,修孝顺的人,应当念念中常忆现世乃至七世的父母,以及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为他们开盂兰盆法会,为他们供佛供僧,依靠这种方式,报答父母的长养慈爱之恩。”
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与父母的关系好还是不好,总之,今生依靠他们的恩德,你才有了人间的光明。如果没有他们的照顾,你现在会变成什么样呢?
有时候想想,父母真的很可怜,他们为了子女,完全不在乎自己,哪怕自己的身体已经特别不好了,但他们担心的,仍然是自己子女的健康。父母的很多心态,我们作为子女也能感觉到吧。
所以,我们应当以孝顺和慈心,时时忆念父母,每年的七月十五日都应该为他们开盂兰盆法会,同时供佛供僧,这能真正报答父母无比的恩德。
| “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只要是佛弟子,就一定要行持盂兰盆佛事。”
如果找不到僧众,可以在三宝面前供上五果等供品,然后念《盂兰盆经》,再做回向。
将来要想找到僧众,可能越来越不容易。找不到也不要紧,你不要被他人欺骗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你自己可以在佛法僧三宝面前供养一些供品,然后真诚地念诵《盂兰盆经》,最后回向给现世和过去七世的父母。
其实,只要自己有空,就可以依靠这种方式,超度过去世的父母,并为现世的父母祈福。我们等会儿也一起念一遍。
你们很多人的父母还健在,像我的话,父母都不在人间了。我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将《盂兰盆经》译成藏文,并为大家传讲,希望他们能真正得到快乐,不要堕落在三恶趣。应该持这样的心态——我也是以这样的心态翻译、传讲的。
「长期奉行」
我也希望,只要是佛教徒,就要长期奉行盂兰盆法。
蕅益大师的《盂兰盆经新疏》中说:“若不奉持,非佛弟子。”不奉持盂兰盆法的,就不是佛教徒。虽然假名为佛教徒,但如果从来不念《盂兰盆经》,那就不算真正的佛教徒,也算不上孝顺的佛教徒。
这部经典确实特别殊胜,也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因为如果你们一个人都没有来听闻,我也没机会传讲这部经典。虽然现在不像以前那样,有特别多的眷属,但有些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音频和文字,已经明白了《盂兰盆经》到底在说什么。
这些重要的经典,每个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地持诵,更要去弘扬,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能为众生带来巨大的利益,你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要让珍贵的法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盂兰盆法会最早流行于印度,后来传到了中国,再后来影响了日本、朝鲜——就是那个胖胖小伙子……他们那边也很兴盛,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盂兰盆法会。
未来有一天,我们这里的道友们,你有这种机缘——虽然那时我们很多人可能不一定在世,但你还是要在不同的寺院和道场中,举行盂兰盆法会。如果能找到僧众,当然更好,找不到,居士们也可以在七月十五日当天,聚在道场供佛供僧。如果没办法供僧,你们一起吃素也可以,很多人不是特别喜欢聚餐吗,你们就自己聚餐,之后好好地念《盂兰盆经》,最后再回向给所有的老母有情。
诸佛菩萨最喜欢的就是众生,一切供养中,发菩提心为最。所以说,以菩提心念诵这部经典,即使没找到僧众,佛陀也一定会欢喜——本来那天就是佛欢喜日,是佛陀特别开心的一天。
总之,大家以后要好好受持这部经典。
|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好,这部经典已经传讲圆满。大家一起念一遍《盂兰盆经》,之后再一起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