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经讲解·第1课
盂兰盆经讲解
索达吉堪布·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2021年4月8日
今年冬天,我利用了一两天的时间将这部经典译成了藏文。除此之外,今年还翻译了《佛遗教经》和《四十二章经》,不知道翻译质量怎么样。这三部经典,在汉地很出名,也很重要,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在藏文《大藏经》中没有找到,所以译成了藏文。
这部《盂兰盆经》,先给大家用藏文念一遍,传承我没有,也就算不上念传承,只是像上次一样,为了校对先给大家念一遍(堪布用藏文念《盂兰盆经》)。
今天印的这个藏文经函,字体太大了,我的眼睛也不是那么差(堪布笑),谢谢哦,照顾我。
「《盂兰盆经》在汉地的兴盛情况」
《盂兰盆经》在汉地特别兴盛,具体是从哪一个朝代开始兴盛的?我以前查过,但没查到。这部经被译成汉文的时间很早,大概是在三国之后,公元两三百年的西晋时期,由竺法护翻译而成;东晋时,有此经的同本异译本。后来,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中也有盂兰盆法会的仪轨。百丈禅师大约生活在公元700多年的唐朝。由此能看出,这部经典流行的时间特别早,范围很广,是汉地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部经典。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东西南北的各个寺庙,为了超度今世乃至七世的父母,都会举行盂兰盆法会,行持供僧、念诵《盂兰盆经》等善法。藏地历史上,并没有发现这部经典,更说不上在七月十五日念经、供僧了。
对于《盂兰盆经》,我想在座的很多出家人和居士都很熟悉。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大家都会念诵这部经典,很多大德造过不同的仪轨,各个寺院的持诵方式也有所不同。据我了解,有些寺院是先绕经、礼经,再诵三遍《盂兰盆经》,之后接受十方供养,最后将供品平分给僧众。总之,有很多不同的念诵方法。
包括喇荣,多年以来,大家都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供养僧众,这确实很好。不过以前有个别道友,在供僧的时候,态度和行为都不太如法。供僧时,一定要对僧众心怀恭敬,以殷重的心做供养是很好的。
「“供僧”乱象」
我也希望,这次传授以后,将来每年的盂兰盆节,大家要在各个地方好好地供养僧众。如果在当地没有找到堪受供养的僧众,那么可以自己念诵这部经典,然后供佛供三宝,这也没多大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来僧众可能越来越少。这几年,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僧众数量明显下降,一些地方以前有几十万人,现在可能只有几万人。藏地的僧众数量也越来越少。
那天我看到一个人的分析报告,他十年前去藏地的一些寺院时,僧人特别多,去朝拜、供养的也很多,人山人海;五年前再去时,僧众和信众的数量都减少了一半。以此推测,将来僧众的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真的很难说。
尤其是这个信息时代,各种诱惑太强了,清净道场里面,真正以道为目标而修行的人,在一段时间中,也许不会增长,反而有减少的趋势。再加上专门有一部分人假扮为僧,依靠网络骗取信众的钱财。可以说,各种各样的乱象层出不穷。比如开法会时,也会出现各种假借供僧名义的不如法行为。
包括这边的个别道友,经常在群里发“哪个寺院供僧”“哪个寺院刻玛尼”,或者直接放一个二维码,说:“这里需要什么,这里的大德是谁……”这些人到底是真的去供养?还是他自己也在里面分红?确实很难说,我们这边也需要做一些整顿。类似的现象,希望堪布、堪姆、法师们都留意一下。
前段时间,我接触了一些人,他们到底是不是好心好意做一些事情呢?不好说。我们每讲一部法的时候,都会涌现出一些真正的善心人,但同时,也会冒出一大堆专门借机赚钱的人。他们常说:“我是什么堪布手下的”“我是什么佛学院的”“我是什么什么”有些连名字都没有,只留下一个联络方式,等得到一定的钱财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个时候,你交给他去供养的钱,到底是供了僧还是“供”了什么,真的很难说。所以,如果要供僧,最好亲自去供;供佛,也最好亲自去供,没有必要经常依靠网上一些人发的二维码——这些人也许是好心,也许另有目的。
当然,供僧有很大的功德,这毋庸置疑,因为僧众在戒定慧三学方面,远远超胜其他众生。去年讲《赞僧功德经》时也说过,即便是破戒僧人,他也有一分功德在,所以供养僧众有莫大的功德,这毫无疑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供养的对境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僧众?很难说。就算是真正的僧众,僧众能不能得到供养?也很难说。每次开法会时,就会有一大堆骗子、假冒供僧者出现,大家在那个时候一定要注意。
我们有些人,自己不好好闻思修行,整天做“宣传员”,一会儿这里需要供养,一会儿那里要修经堂,一会儿又要刻玛尼石……这样的“宣传员”肯定有目的。这一点我再次说明,希望堪布、堪姆们也不要一直装聋作哑,该看的有些地方要看,不然的话,我担心今天讲完《盂兰盆经》,明天就有一大堆二维码浮现在大家眼前,然后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又大赚了一笔,而那些供养者,很多都非常迷信。
你们也知道,现在网络上的信众也好,所谓的粉丝也好,相当一部分没有正知正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迷信别人的行为,对“偶像”有百分之百的信仰,自己却没有任何观察和抉择的能力。作为一个既有观察又有抉择能力的人,即使供养一百块钱,也要确保钱的真正去向。这方面确实需要引起重视。
尤其是末法时代,对于供僧等涉及金钱方面的事情,还是应该按照现代社会管理财物的方式去管理。前段时间,我对一些寺院做了供养,前天收到了他们的收据,上面有七八个人的签字,看得出来,他们的管理确实很如法、很严格。这方面,管理三宝财物的人应该注意。
我还没开始讲这部经,就已经批评了一大堆人,这样不太好(众笑)。
「经名」
接下来讲《盂兰盆经》。
“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盂兰”意为倒悬,是所救,目犍连的母亲在饿鬼道感受着倒悬般的各种痛苦。盆是器皿,有能救之意,依靠器皿盛放各类供品,然后供养十方僧众,以此遣除母亲的痛苦。这是经名。
西晋一位叫法炬的法师,他将这部经典译为《灌腊经》,但我那天没找到这部经文。东晋时期还有一个译本,叫《报恩奉盆经》,译者不明,经文内容和《盂兰盆经》基本一致,蕅益大师的《阅藏知津》中也有。
这次我将经名译为《救父母经》,是直接从意义上翻译的。“盂兰”,指当时堕入饿鬼道的母亲受苦的状态,是所救;盆是能救。能救所救结合起来,就像东晋的译本译为《报恩奉盆经》那样,但这里不仅是报恩,更要救自己的母亲,包括现世的父母在内的七世父母都要救,于是我就译为了《救父母经》。对于经名的意义,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觉得这样译可能好懂一点。因此,这部经,既可以叫《盂兰盆经》,也可以叫《报恩奉盆经》,或者《救父母经》。
「译者」
译者竺法护,是西晋时期的三藏法师。当时出家人的姓,并不像现在姓“释”,而是跟随自己上师的姓氏。竺是印度的一个姓氏,法护才是他真正的名字。我们知道,唐朝也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法护,但在这之前,或者说在鸠摩罗什之前,竺法护是所有的译师中非常伟大的一位。
他出生于月氏国,也就是现在的新疆一带,八岁出家,后来跟随一位印度的大师学习经论。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有智慧,一天能背一万颂词,对大乘佛法也特别有信心,而且精通三十六国的语言,包括字体、音调等都十分精通。现在有些人觉得,如果能精通五六国的语言,就已经很厉害了,而竺法护精通三十六个国家的语言!不过西域的三十六国,可能很多都是小国,因为当时很多地方还没有统一。
他翻译了特别多的经典,包括《正法华经》,我们讲的时候,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妙法莲华经》。以《正法华经》为主,他翻译的经典总共有一百五十四部,特别多。但现在看他翻译的目录,很多经典都不是那么出名,可能因为太久远了,现在的人们学起来,也许稍微有点难懂。当时的整个时代也比较复杂,有战乱等各种情况。
总而言之,法护大师大概是在公元231年降生,308年七十八岁时示现圆寂,是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译师,包括道安法师等后来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赞叹他是真正的大菩萨。
这位很了不起的法护所翻译的《盂兰盆经》,虽然距今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但仍然兴盛,可见他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不然的话,很难兴盛于世这么长时间。
有些思想,不到十几二十几年就消失了。不管是历史上的政治人物,还是科学家、宗教家,好多都是人在世的时候特别辉煌,人人赞叹,一旦这个人走了以后呢,人走茶凉,他的思想也随之而消失。所以我想,这些大菩萨们、伟大的译师们,他们所翻译出来的,哪怕是这么一部短短的经典,也能流传百世,非常了不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法护大师翻译的《盂兰盆经》。这部《盂兰盆经》确实很好。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民间称之为鬼节,道教叫中元节。有的书中说,印度人特别喜欢做法事,所以盂兰盆节在当时的印度很兴盛,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这个节日也比较兴盛。
「汉译藏缘起」
我翻译这部经典的缘起是这样的:去年9月2号,刚好是盂兰盆节,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的母亲,在梦中一直只能看到她的背影,我想让她转过来看一下我,但她一直没有转身。醒了以后,我想是不是母亲还没有被超度?心里有点悲伤。当时就想,如果我将《盂兰盆经》译成藏文,对现世父母的恩德,也算是一份报答;假使他们还没有解脱,那么希望依靠这份功德,让他们得到解脱。
依靠这样的因缘,当时就发心翻译这部经典。经文很短,但我在翻译之前,仍然祈祷护法神加持我能翻译出这部经典。翻译不是很难,但我还是参考了很多汉地大德们的讲解,也详细看了蕅益大师和宗密大师的注疏,这之后基本上明白了其中的内容。
希望我们听课时,以报答现世父母为主的一切父母众生恩德的心态来听受,以后念这部经典时,也应该这样去想,只有这一个目的。《盂兰盆经》既可以说是报恩经,也可以说是解救父母痛苦的经典。因此,就算你的父母在世,念这部经典对他们也很好;如果父母不在了,有空的时候,尤其是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要念这部经典,以这样的方便方法来超度他们,这会非常好,毕竟佛经的加持力,确实不可思议。
「《盂兰盆经》说什么」
经文比较简短,我就在字面上简单地给大家过一下,看看这部经典到底说了什么。
|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我是这样听说的,当时佛陀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里译为“闻如是”而不是“如是我闻”,可能因为翻译的时期比较早,译法稍有不同。
我们这几年讲的很多经典,地点都是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佛陀不是在那里住了二十五年吗?所以那个地方很有加持!你们以后如果朝印度——等疫情稍微好一点——一定要去祇树给孤独园,看看那里到底是什么样。
|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目犍连刚得到六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度自己的父母,想要报答他们的抚育之恩,尤其是母亲以乳汁喂养的恩德。
有些经典中讲,佛陀成佛五年以后,目犍连获得阿罗汉果;有些经典讲,目犍连和舍利子依靠马胜比丘的一句偈颂,获得了初果,后来依靠佛陀的教导才获得阿罗汉果位(阿罗汉有六通,其中的漏尽通唯无学圣者所得,而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通,外道也有。这里的宿命通,主要是能了知一切世间,包括前世后世)。目犍连想要依靠神通救度自己的父母。你看,这里说“欲度父母”,实际上这就是一部救度父母的经典。
「传讲原因」
这次传讲《盂兰盆经》,一方面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未来甚至更加糟糕,因为受到了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以后的子女,对父母没有一点报恩心和孝顺心,有这种可能性。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佛教徒,要尽量随顺父母。
当然,你学佛、出家,这些,父母不一定特别愿意,但这是你的终身大事,你不得不守持自己的观点,可是与此同时,我们要尽量随顺父母,父母活着的时候,稍微多和他们说说话,或是打个电话,或是陪他们一下,如果有时间,和父母稍微多待一会儿。
在佛教徒中,我对父母是比较好的。我母亲在这儿住了接近二十年,这期间我们从来没吵过架,还算是可以的。但有时候想起来,我有没有陪过她一个小时?陪过半天?好像一直没有,每次都是匆匆忙忙地来一会儿,打个招呼,“您身体怎么样?”稍微聊几句,然后又以忙为借口走了。母亲离开以后,心里会经常想念,梦里也经常出现她。
尤其是母亲,暂且不说腹中要怀着孩子九个多月,仅仅以乳汁喂养我们的恩德,也是如山一般。乳汁是身体的精华,我们从小如果没有母亲的哺养,想要成长确实很难。
好像现在很多人,在孩子出生一两个月以后就断奶,然后就不管了,只是买一些奶粉喂孩子,但以前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我们家里,有我和弟弟,还有三个妹妹。我大概喝了三四年的母乳,后来有了弟弟,我就没有权利了,弟弟开始喝奶。有时候我们两个都跑过去,左边右边同时喝。后来有了妹妹,弟弟又没有权利了。
今年我写了一下以前放牛的情形以及家庭关系,等等,想起很多小时候的生活细节。可能现在很多世间人,家庭生活方式和我们那个时候的完全不同。你们以后看到我写的东西,也许会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人,因为我15岁才开始读小学,而15岁也正是我妹妹出嫁的年龄,有时候看来,我们是不是跟非洲的一些家庭状况一样。
小时候,晚上我跟母亲一起睡;有了弟弟以后,我跟父亲一起睡;后来有了妹妹,母亲又跟小妹妹一起睡,弟弟跑到父亲那里,我就只有出来单独自己睡。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年龄分配的比较好,相互之间都隔了四年。有时候觉得,在那个年代,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母亲以乳汁喂养这么多孩子,没让我们饿死,我们都能活下来,父母确实很伟大。真的觉得每位母亲都非常伟大。
在座的各位,有些家庭状况非常好,有些不一定那么好,但每位母亲,都特别特别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这种对于孩子的爱,是世间任何感情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有些人,包括一些修行人,仅仅因为父母后来的一些行为——也许经常打你,以致从此以后再也不理父母,有这样的现象。其实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不管父母后来对你怎么样,如果在你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很好地养育你,那你也不可能有今天。
我们依靠这些经典,应该好好地思维一下,其实,有孝心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孝」
蕅益大师在《盂兰盆经新疏》中引用了《孝子经》进行说明。我看了《孝子经》,经文的翻译稍微有点难懂,但里面主要是讲,如果想要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应该让他们皈依三宝。如果父母实在不肯,也可以通过种种善巧方便,包括带他们去监狱,让他们亲眼见到牢狱中刑罚的可怕,从而让他们改变恶习,令他们皈依三宝,奉持善法。如果父母实在是刚强难化,不愿意皈依,那么根据情况,可以在父母面前大哭大闹,甚至绝食,稍微有一点“出格”的行为也可以。慢慢地,父母就会皈依三宝了。
这里讲到,目犍连证得阿罗汉果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度自己的父母。在座的各位,如果有因缘,看能不能在即生中度化父母,如果实在不行,也要经常念观音心咒、《盂兰盆经》等经咒,并将功德回向给他们,如果他们已经离开了,也以这种方式超度他们。这很重要。
|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目犍连证到阿罗汉果以后,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便以出世间道的慧眼观察整个世间,结果发现他的母亲正在饿鬼趣受苦,找不到饮食——可能连饮食的名称都听不到,而且瘦得特别可怜,骨头、皮肤紧紧地连在一起,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体。饿鬼道的众生,饱受饥渴之苦,内障饿鬼、特障饿鬼尤其可怜!
看见母亲这个样子,即便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的目犍连,也特别着急,非常悲哀,赶紧将自己的钵盂盛满食物,前往他母亲所在的饿鬼界。母亲得到目犍连端来的食物后,马上用左手遮盖钵盂——因为她特别吝啬,害怕别人抢走,然后用右手抓食物。结果,食物还未入口,就成了一团火炭,根本没办法真正得到食物。
「受诸痛苦,自业力故」
业力确实不可思议。大家知道,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能轻而易举地控制日月和整个须弥山,但即使具有这样的大神通,仍然无法让母亲享用自己带去的食物。
众生的业力真的很可怕,你看,目犍连行持了那么多善法,而且还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依然无能为力。我相信,他之前肯定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了母亲,但众生业力显现的时候,确实很难转变。如同《地藏经》中所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子女也好,父母也好,即便在轮回的大海中偶然相逢,最终还是要各奔前程,每个众生,各自的业力只能各自承受,不可能“你的业,我来代受”。
当自己喜欢的人病得很严重时,即使你心里一直想着:“哎哟,我不愿意让他生病,他的病苦我来代受吧!”但这样的业力转移是很难的,也没办法。
众生确实可怜。《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中也说:“各各众生自业力故,受是痛苦,非如来过。”每个众生自己所感受的业力,谁也没办法转变;业力导致的痛苦,谁也没有办法遣除。这并不是如来惩罚他,要让这些实在不听话的众生感受痛苦,也不是上帝不高兴,才让众生受苦。每个众生所感受的痛苦与不快乐,其实是自己的业力现前,业力已经现前了,再想去转变或改变,的确很困难。
因此,我们首先最好不要堕入三恶趣,一旦堕入恶趣,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救护。之前讲《地藏经》时,里面的一些公案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刚才讲,目犍连把盛饭的钵盂带到母亲那里,但母亲根本没办法吃到。饿鬼就是这样的,即便得到了食物,食物也会马上变成炭。那个时候:
|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目犍连大叫,悲号涕泣,飞快地跑到佛陀那儿,将情况告诉了佛陀。
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时,很容易着急,心情不好。我也有这个毛病,高兴的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有点儿生气的时候,不管怎么装,表情还是特别明显;遇到一些事情时,又特别着急。
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遇到急事时,甚至会语无伦次。有些道友,家里人生病了,在电话里一直哭:“我爷爷生病了,怎么办哪!呜呜呜……”如果生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可能就没啥感觉:“你爷爷生病了,哦,那现在怎么样?”但如果是自己的父母、亲人生病了,确实会很着急。
这里也看得出来,目犍连虽然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得到了六通,但一看到母亲正在饿鬼界感受痛苦时,连跟佛陀打招呼都来不及,马上用自己的本事去救母亲。尽管将钵盂盛满了食物,还是没办法减轻母亲的痛苦。
这个时候,他又哭又叫——你看,一位阿罗汉,也是一个男子汉,这样哭泣——同时飞快地跑到佛陀那里,将情况很详细地告诉佛陀:“我得到阿罗汉果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度父母,结果发现母亲正在饿鬼界受苦,现在该怎么办哪!”可能当时在佛陀面前,目犍连讲话的语速也特别快,很伤心的样子。佛陀说:“不要着急,别着急,没事没事,你先冷静一下。”
|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佛陀说:“你母亲的罪业之根特别深,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这不是你一个人能够度化的。虽然你很孝顺,孝顺之心感天动地,但即使是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以及四天王神,都没办法救你的母亲。唯有依靠十方僧众的威神加持之力,才能使你的母亲得到解脱。”
「别怪父母,习气要慢慢除」
宗密法师的《佛说盂兰盆经疏》中引用过一则公案:在定光佛的时候,目犍连叫罗卜——就是我们吃的那个“萝卜”,如果我们看到目犍连,就“哎,罗卜”,直接管他叫罗卜。他的母亲叫青提。那个时候,他母亲就特别苛刻、吝啬。
有一次,罗卜出去的时候跟母亲说:“我这边有一些客人要来,您要好好招待。”他走了以后,客人来了,但母亲因为特别吝啬,并没有很好地招待。客人走后,她就把锅碗瓢盆摆放在那里,假装宴请过。罗卜回到家,问母亲:“您招待得怎么样?”母亲用妄语应付说:“我招待得非常好,你看这些锅碗瓢盆……”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实际上,他们俩在非常多的生世中都是母子关系,而且他母亲在过去的五百世中,一直很吝啬,是吝啬的典型。
有些人真的很吝啬,这一点,包括家庭关系,周围很多朋友也在说,虽然当面不会说,但私下可能会议论纷纷。比如说,一起吃饭时,他从来不出钱,后来大家都不敢和他一起吃饭了;有些人的经济条件本来不是那么好,但是呢,特别大方!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前世的习气在。
他的母亲因为特别吝啬,以致堕为饿鬼。佛陀说:“这不是你一位阿罗汉能够救度的,仅凭你的能力怎么能改变她的命运呢?虽然你非常孝顺,孝顺之心感天动地,即使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位,还是那么着急!”一般来讲,得到阿罗汉果位以后,自己也没什么痛苦,也不会有什么伤感,“母亲堕落就堕落吧,无所谓。”可能会有这种表情,但目犍连不是这样的,甚至在佛陀面前也边哭边喊……所以他的行为特别感人。
佛陀接着说:“虽然你的行为很感人,但你的母亲,即使天神、地神、邪魔、外道、道士(我那天翻译时,看到一个注释中说,这里的“道士”是指修道的士夫,是佛教徒,前一个是外道徒,这个是指内道佛教徒,可能是除了僧众以外皈依三宝的居士),以及四大天王神,都没办法救你的母亲。业力已经现前了,他们也救不了。唯一能救你母亲的是谁呢?就是僧众。必须依靠十方僧众的威神加持之力,你的母亲才能够得到解脱。”
「供僧,比供佛功德还大」
实际上,《毗奈耶经》等很多经典中都讲过:在某种意义上,供养僧众的功德,甚至比供养佛的功德还要大。因此,如果遮止别人供养僧众,过失也非常大。佛陀住世时,显现上经常赞叹僧众。
佛陀降生七天之后,母亲就示现了圆寂,是佛陀的姨母——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将佛陀抚养长大。《杂宝藏经》中讲:有一次,大爱道比丘尼将一件亲手织的金缕衣供养给佛陀。佛陀却说:“我不用,你可以供养给僧众。”大爱道心里有点不满,说:“我以乳汁长养的世尊啊,这件衣服是我亲自做的,所以供养给您,只希望您自己用,您为什么让我供养给僧众呢?”佛陀告诉大爱道:“因为我想让姨母得到更大的功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众生的福田——僧众,功德广大无边,所以你按照我说的供养给僧众就可以。”
刚才讲了,自己如果有能力,也能找到清净的僧团,那么在没有吝啬心的情况下做一些功德,哪怕一点一滴也很好。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等亲人去世以后,在盂兰盆节、四月初八等特殊的日子供僧,其实是很好的,毕竟僧众的力量非常大。
|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陀说:“我今天要给你讲救你母亲的方法,这个方法能让你的母亲免受饿鬼之苦,并从一切苦难中获得解脱。”
后面还会讲,目犍连依靠这个方法使母亲得到救度之后,又问佛陀,这个方法可不可以适用于未来的所有众生,得到了佛陀的开许。
那么,今天讲了前半部分:当目犍连发现母亲堕入饿鬼以后,特别着急,跑到佛陀那里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除了僧众其他任何人天都没办法,不管是内道、外道,还是天神,他们都没办法,业力现前时,神力真的很微弱。
所以,我们有时候找一些具神通者,其实根本没什么用,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功德,比如念经、超度,这些才真的有意义。佛陀说,没有其他办法,你的母亲只有依靠供僧的功德才能得到解脱。
「以救度父母众生的心态持诵、弘扬」
这次讲《盂兰盆经》,一方面,希望大家重视这部经典。自己有机会的话,可以供僧;如果没有,就好好读诵这部经典。另一方面,在座的很多法师,将来在不同的地方弘扬佛法时,可以多弘扬一些汉传佛教中非常出名的经典。这些经典弘扬起来也容易,因为大家多多少少听过《盂兰盆经》等经典。虽然听过,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到底讲了什么,整个缘起、历史……好多内容都不知道。包括我们佛教徒,有些出家人念了很多年的《盂兰盆经》,却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没有详细翻资料之前,我也在想:“这个‘盂兰盆’到底是什么啊?是个盆子还是什么?有点像梵语,又有点像汉语。”我问了一些出家人:“你们寺院念不念《盂兰盆经》?”“每年都念,我跟师父两个天天念,我现在背都背得到。”“那经的名字‘盂兰盆’是什么意思?”“这个我也搞不懂,可能是什么木盆还是什么,不知道。”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所以希望我们学了以后,将来要在各个地方弘扬开来。这里的好多道友以后会成为大法师、住持,有金碧辉煌的寺院——或残缺不堪的小破庙;有些是一个方丈只有一个弟子,有些有成千上万的弟子。不管怎么样,每年七月十五的时候,师徒两人也好,成千上万人也好,你们可以一起开法会。
开法会的话,首先我们自己要得到一种加持和感应,要明白佛陀亲口说这部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一切父母众生。实际上,这是一部救度天下无边老母有情的经典,这里面有特别甚深的大乘含义。
所以,我们念诵这部经典时,不能以自私自利的心态来念,不能像我刚才说的“我母亲叫什么,父亲叫什么”,这是一颗很自私的心——但心可以慢慢扩大。
目犍连刚开始也很“自私”,看见自己的母亲堕为饿鬼,特别着急!可是如果舍利子的母亲堕到饿鬼里面,目犍连会不会那么着急?也不好说。目犍连不在这里,在的话,我们可以问一问:“您如果发现舍利子的母亲堕到饿鬼里面,会不会也那么着急?”大家可以慢慢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