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欢乐道歌》讲解·第1课
2017年3月7日
今天讲法王如意宝的《瑜伽欢乐道歌》。先给大家念传承。
(堪布念传承)
1987年,法王前往五台山。有1万多在家人和出家人跟随,并共同发愿。他们主要来自藏地各个地方,包括青海、拉萨和四川,其中四川甘孜的比较多。佛学院除了极少数修行人,其他的基本上都去了。
东台顶有一个那罗延窟,法王就是在那个山洞里造的《文殊静修仪轨》。当时法王在东台顶传《文殊大圆满》,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大家都待在东台顶。我们这些随从弟子,每个人都在露天扎帐篷,席地而住。有时候,风吹得特别厉害。听法回来,发现有的帐篷被吹走了,有的被吹烂了。而且,当时五台山有好多牦牛,会钻进帐篷把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所以,有时候我们一边听《文殊大圆满》,一边担心:家里会不会出什么情况?
那时候是夏天,法王每天都讲课、灌顶。跟随的近五百个人,每个人都特别快乐,上师如意宝的心情也非常好。刚到五台山的时候,因为来的人特别多,引起了上面的关注,好多地方都不方便。后来,法王灌了一些顶,念了《普贤行愿品》,大家就各自分散了。
五台山有好多山沟,大部分人都躲到里面去了。法王说:“你们大概躲一个月以后再出来,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后来基本上没事了,大家又出来,跟法王一起到东台顶、善财洞和清凉寺,在那几个地方和法王共同发愿,总共待了100天。
像上师如意宝那样的修行者,显现上有时也会生厌离心,觉得众生刚强难化,就像前两天讲的《厌世歌》那样。当时,法王好像真的生起了厌世心。不过,修行人生起的厌世心,跟世间人的绝望、失望和厌离心完全不同。修行者的厌离心跟解脱有关系,世间人的厌离则跟解脱背道而驰。
今天是讲欢乐歌。世间人的欢乐跟修行者的欢乐也不太相同。修行者一般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远,他体验到的快乐,与世间人完全不同。世间人追求的快乐,大多是有漏的感官刺激,而大成就者的欢乐,是长远地利益众生,长久地依止善知识,获得佛法。一个世间人,尤其是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太可能有这种快乐。
我们有些人的信仰,可能不是特别深入,应该通过学习,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用信仰的智慧和分别念作战。不要始终认为,自己的分别念是正确的,也不要认为自己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正量。这种分别念,可能会耽误很多重要的事情。
这首《瑜伽欢乐道歌》,记录了上师如意宝的心路历程。“瑜伽”,就是修行人。修行人心里产生的欢快的悟道或修道之歌,就叫吉祥如意悦音。听到这首道歌之后,我们的很多痛苦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消除。
现在,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有一部分特别痛苦。有人认为,出了家应该很快乐。实际上,我看到有些出家人也不快乐。当然,也有快乐的出家人——不过太快乐了好像也不好。
在家人为什么不快乐呢?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跟不上,再加上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活在世上没什么用——其实“用”应该还是有的,至少还能吃饭,是吧?
如今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没用,特别自卑,各种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现在的生活状况跟上个世纪相比,有一定的差别。可是,生活水平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内心的快乐和品质,却远远不如以前的人。这个时代,特别需要修行的力量,它能超越其他的很多力量。
现在的人学习佛法,也有不同的情况。有些喜欢自己看书,依靠理论对佛法进行研究分析,这样也很好。有些人虽然没有学太多的理论,但信心特别大,依靠的是自己的信心。
上课前,我看到很多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里面装着念珠、转经轮以及法本之类。没有信仰的人,可能觉得这些人好麻烦。有信仰的人却觉得很快乐,因为依靠手上拿的念珠和心里持诵的咒语,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解决。
咒语本身就有这种力量,再加上信心的结合,的确可以遣除内心的很多疾病。包括用转经轮、顶礼佛像等,这些世俗善根我们都不能忽视。
学佛不能堕入两边。有些人只学理论,所有世俗善根全部抛弃;有些人只看重世俗善法,除了念经持咒,对实际的闻思、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空性的认识等,都不太重视。这也是一个极端。
我们佛教徒还是要有一点感性。否则,完全像搞学术理论,干巴巴的,没有什么味道。光是看书,看,看,看,没有加持,没有感应,完全依靠知识来成就,绝对不可能。当然,仅仅依靠外在的形式也不行。所以我们既不能轻视世俗的形式,也不能忽略高深的理论追求。只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法王如意宝的这首欢乐道歌,有接近20个颂词,分2堂课来讲。我那天说,如果心情快乐,就讲;如果心情一般或比较累,就念《入中论》传承。所以,我今天算是比较快乐——看不出来吧?
生生世世不离为顶饰,佩以清净宿缘宿愿花,
无等大恩上师如意宝,难言尊名土登秋佩知。
第一个颂词是顶礼托嘎如意宝。上师经常讲,托嘎如意宝不仅这一世是他的上师,而且生生世世都跟自己有缘。16岁的时候,他听到托嘎如意宝的名字,就像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听到玛尔巴上师的名字一样,特别地欢喜,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当时就想,一定要放弃一切前去依止。但因为母亲正在生重病,没有去成。
第二年,母亲去世了。料理完母亲的后事,他决定跟一个叫土巴的道友一起去依止托嘎如意宝。刚开始遇到很多违缘,家里不让,其他人也不让。后来他到寺院去,在寺院留下一张纸条,写了一句偈颂,然后悄悄离开色达,前往石渠。当时不像现在,交通很不方便,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荆棘”,比如借宿、迷路等。
17岁的时候,他终于依止了托嘎如意宝,在上师身边待了6年。最后,好像是在1956年或1957年回来的。他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很小。
“生生世世不离为顶饰,佩以清净宿缘宿愿花。”意思是说,托嘎如意宝与他是生生世世的师徒,有非常殊胜的宿缘。一般人的头顶上,都会有装饰品。这里用了一个比喻,把“生生世世不离”比作顶饰,特别清净的宿缘和宿愿喻为美丽的花朵,用花朵来庄严顶饰。
“无等大恩上师如意宝。”他称上师为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我的上师叫托嘎如意宝,如果你们也称呼我为“如意宝”,我会像如意宝那样,让你们每个弟子都如愿以偿。如果直接称呼,不一定得到这样的加持和悉地。
“难言尊名土登秋佩知。”无与伦比、恩德极大的上师土登秋佩,请垂念我。上师如果已经圆寂,他的名字很难从弟子口里说出来。所以这里说,难以出口的尊名土登秋佩——也就是托嘎如意宝。
我们经常说“喇嘛钦”,翻译过来就是“上师知”。但汉语意思跟藏文有点不同,藏文的“钦”有更甚深的意义。在藏文里,“喇嘛钦”有祈请上师加持、祈请上师保佑、上师了知我心的意思。比如在路上遇到危险,马上“喇嘛钦、喇嘛钦”,上师保佑、上师保佑,上师了知我的心,上师垂念我,上师护念我,等等,有很多意思。汉语的“知”字,不能完全表达藏文“钦”的意思。
上师如意宝觉得欢乐的来源是根本上师,所以做欢乐歌的时候,先祈祷和顶礼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
上师经常讲,在托嘎如意宝面前,他特别有畏惧心。虽然特别欢喜,却不敢亲近。有时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上师的小木屋,心里也极其欢喜,生起无比的信心。上师出门前,偶尔给他摸个顶、碰个头,他好几天都特别激动,心情很难平静。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的时候,大概六七十岁,经常提到托嘎如意宝的名字,而且总是泪流满面。一些老道友应该都知道情况。
一般世间的感情,跟真正有信心的弟子对上师的感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在世间,不管是父母之情、兄弟之情或者夫妻之情,互相间暂时可能特别执著,但到了一定时候,会变质或者慢慢淡化。而上师跟弟子之间,尤其是上师的加持真正融入弟子的心之后,这个弟子生生世世都会依止这位上师——不只是暂时的依止。
暂时依止的人,说明上师的加持没有融入他的心。这一点还是清楚的。有些人今天依止这个,明天依止那个,依止后又舍弃。现在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这里,我们也看得出上师如意宝对托嘎如意宝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在生活和修行中,我们也要知道前辈大德们是怎样依止上师的。这一点,大家心里一定要清楚。
不离心间不坏轮宫殿,三信甘露供云所奉侍,
百部遍主净慧麦彭尊,总持辩才功德宝藏知。
这是对麦彭仁波切的顶礼句。麦彭仁波切也是上师如意宝始终都特别有信心的一位上师。
“不离心间不坏轮宫殿,三信甘露供云所奉侍。”上师在心间不坏明点的宫殿里,依靠三种不同信心的甘露云供,对麦彭仁波切进行供奉:“生生世世不离的上师,祈请常住我心间不坏明点的宫殿中。”
三种信心,指的是清净信、欲乐信以及不退转信或胜解信。
“清净信”,刚开始见到上师本人,听到上师的声音,看到上师的法本,就特别激动。但这种信心很容易退,因为刚开始有一种冲动,“哇——”莫名其妙地一直哭,哭,哭。但是,过两天可能就哭不出来了。
“欲乐信”稍微深入一点。比如,当我们知道轮回的过患以后,害怕轮回;知道解脱的功德之后,对解脱产生信心。这些都带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对上师产生欲乐的信心,不是看上师长得好可爱,好庄严,而是对上师的功德,包括对他所传的佛法给自他带来的利益产生信心。一般而言,欲乐信应该是经过一番观察后,对上师产生的信心。
“胜解信”是在欲乐信的基础上,自己的心完全专注于上师,而且永远不会退转。自己以智慧进行观察,最后完全明白,自己所信仰的上师跟佛的确没有什么差别。是这样一种不退转的信心。
祈请上师安住在自己心的明点和宫殿里面,但光是请上师住在那里,什么供养都没有,一直空空的,也不行。用什么供养呢?不需要哈达之类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否则太多了,麦彭仁波切也不好处理(众笑)。信心是最好的一种供品,所以应该用三种信心的供云来供养。
“百部遍主净慧麦彭尊,总持辩才功德宝藏知。”法王如意宝在这里说,上师麦彭仁波切实际上是所有护法、空行、本尊、上师以及百部坛城的主尊——所有坛城的主尊就是根本上师。上师是佛陀显现的善知识形象,上师是总持的宝藏、辩才的宝藏、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功德的宝藏。像这样的具德上师,请您加被我,知晓我的相续,时时保佑我,赐予我应有的悉地。
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我最近翻译的上师教言《不忘》里也选录了这段话,“我相续中所有的功德,哪怕是一丁点的信心、一丁点的悲心,也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麦彭仁波切,你们如果多祈祷麦彭仁波切,一定会获得意传的加持”。
所以,在法王面前待过的这些弟子,对麦彭仁波切都有无比的信心,大家都特别重视近传加持。上师说过,他对麦彭仁波切和文殊菩萨有无二无别的信心。
而且,这样的信心很早就有。上师如意宝说,三岁的话,可能早了一点,大概四五岁吧。五岁那一年,有一次在父亲怀里,上师确认麦彭仁波切是他生生世世的依怙,于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后来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
上师如意宝五岁的时候,相续中就有了无伪的菩提心。有些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还给我提要求,“您给我加持一下,让我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说明他自己还没有无伪的菩提心。上师如意宝五岁就有了,我们还是很有差距啊。
开头两个颂词,一个是托嘎如意宝的祈祷文,一个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法王如意宝的这两位上师,都比较特殊。
今日喜乐依上师慈悲,如意成就妙法遂心愿,
虽此朽身无法翩起舞,然欲榻上即性唱欢歌。
唱欢乐歌之前,要感恩上师。可是,为什么要唱欢乐歌呢?前两句讲到:今天,我们非常欢喜,非常幸福,非常快乐,这一切都来源于上师们的加持,即以刚才两位上师为主的善知识们的加持。
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会快乐的。有些人非常痛苦,因为没有依止上师,没有获得法的意义。那法王为什么快乐呢?他并没有说“我今天发财了”“我今天得到了世间的什么东西”,而是说,随着我的心愿,真正的大乘妙法,已经如愿以偿地成就了,我的修行已经获得成功。
上师如意宝一辈子依止善知识,到了晚年,对自己修行成功已经有了把握,所以特别开心。他说:可是,我这个老人的身体非常腐朽,没办法翩翩起舞。按理来讲,当时应该出来跟大家跳金刚舞,但他的身体——上师如意宝1933年出生,当时是1987年,应该是54岁。54岁不是很老,但跳舞有点不方便,况且五台山的山洞比较冷,洞也很小。后来上师讲《胜利道歌》的时候,在我们喇荣跳了金刚舞,现在好像有一段视频。
“虽此朽身无法翩起舞,然欲榻上即性唱欢歌。”上师在这里说:按理来讲,今天这么开心,应该跳舞,但好像身体不太好,没办法翩翩起舞,还是在自己的床榻上即兴唱欢歌吧。于是法王如意宝就写了这个道歌。
米拉日巴的道歌也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唱的。以前有一位大德叫作夏嘎·措珠让卓,是青海那边非常著名的一个大圆满修行人,也是《大鹏展翅》的作者。他的道歌集里,也有一些特别好听的道歌。
所以说,修行人到一定时候,哭得不会很多,而是经常唱欢乐歌。刚才我门口有几个居士在哭。我说,别哭了,修行人有什么痛苦?不过他们可能不是因为痛苦,而是信心的眼泪吧?不知道是什么眼泪,个别人眼泪特别多。
一般来讲,修行人在别人面前不要太自闭,不要太拘束,不要总觉得自己很多事情都没有希望,活着没有意义。我们不一定像上师如意宝那样,一切修行都已经成就,但下面讲到的很多功德我们毕竟还是得到了。
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现在还沉迷世间,还在造业,那的确很可怜。也许我们吃得很好,穿得很好,名声也不错,但这样的生活——没有佛法、没有修行,真的特别可怜。但是,我们今生遇到了佛法,遇到了上师,自己也在闻思修行,这些都是很好的因缘。
事实上,哪怕只有一个好的因缘,我们都应该欢喜。比如,我们遇到了佛法,应该欢喜;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正常的心态,也值得欢喜。
希望每个人,从今天开始,把自己的优点都写下来。如果写作水平还不错,我建议你也编一个“欢歌”。
我们虽然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比如身体不好啊,累啊,伤心啊,看不惯啊,等等,但同样也可以发现很多正面的力量。负面的东西这几天暂时不考虑,前段时间已经把《厌世歌》学完了,你们现在不用厌世。很多人的厌离心都比较强,所以我在这里不强调。
我们这几天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优点:我是很好看的,我是很有智慧的,我有责任感,我的口才很不错,我是很虔诚的人,我是有一定能力的人,我对社会有贡献——即使对社会没贡献,对自己还是很有贡献的,比如每天早上都洗脸、刷牙、保养身体等。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优点写出来。这些优点,也许别人认可,也许不认可,但不管怎么样,我都希望你们这么做。
其实,这是现代西方心理学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他们让得抑郁症、自闭症的人,写出二三十个自己的优点,然后在众人面前大声地读出来。慢慢地,越读会越觉得自己有希望。
法王如意宝不需要这样,他是自然即兴地唱欢歌。
六趣轮回苦乐之业感,黑白犹如秋云不恒稳,
我等修行妙法善缘士,安乐走向安乐真欢喜。
轮回包括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和天人。轮回里的众生是非常痛苦的。前两句说,六趣中痛苦和快乐的业感,黑白交错就像秋天的云一样,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相互交杂,很不稳定。
白与黑,幸福与痛苦,的确就是轮回的主旋律。
比如,今天本来很快乐,心情很好,可是就像《毗奈耶经》所说的那样,突然就生起了嗔恨心。因为没有得到圣者果位,凡夫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就会突然生起嗔恨心——这样肯定不快乐。
所以我们凡夫人,包括六道众生的感受和生活,的确就像秋天的云一样不稳定。你看秋天的云,出现在空中的时候非常明显,可一会儿就消失得无踪无影,变化特别快。
所以说,世间的很多痛苦和快乐都是不稳定的,而且人生的底色本身就是痛苦。《中观四百论》里说:“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凡是无常的就是有损害的;只要是有损害的,就不是快乐的。所以说,凡是无常的东西都是痛苦的。
这句话很深刻,希望大家背下来。无常决定是有损的,有损就决定不是快乐的,所以“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无常没有一个是快乐的。
有些人觉得不理解:“你们佛教为什么说人生是苦呢?”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无常的话,谁还会有快乐?所以,我们在轮回中的感受,应该说是苦乐无常,甚至是痛苦的。
但是我们修行人,因为修了妙法,生活还是很快乐的,这和其他人不同。修行人的生活很随缘,也许成功,也许不成功。虽然成功有成功的感受,不成功也有不成功的感受,但不会那么痛苦。而且,修行人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很快乐,因为取舍因果、不造恶业的缘故,将来依然会快乐。我们是从安乐走向安乐,这一点很重要。
“我等修行妙法善缘士,安乐走向安乐真欢喜。”法王说,本来轮回中有很多黑白业感,苦苦乐乐没什么确定的,但是作为修持妙法的修行人,一生都应该很快乐,不仅这一世很快乐,来世也很快乐,从快乐走向快乐。
《正法念处经》讲:“若不行放逸,从乐至乐处,后必至涅槃。”我们如果不行放逸,好好行持善法,就会从安乐到安乐,最后获得涅槃。
的确是这样。在座的各位道友,无论是从自己修行的经历还是结果来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修行以后,会从安乐至安乐。《入菩萨行论》中也有这样的颂词吧。
昨天,我跟我们寺院的堪布一起商讨朵芒寺佛学院的事情。有些堪布说:“我压力很大,好累啊。”我说:“和在家人的生活比较起来,我们真的不算累。他们的生活压力与我们的压力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从安乐到安乐。”真的,世间的压力跟修行人的压力还是有差别的。
《毗奈耶经·杂事》里也讲过,“常修于善法,不做诸恶行”,如果长期修持善法,不做恶行,“今世至来世,寤寐常安乐”,今世和来世,白天和晚上,入睡和醒觉,所有时间都是很安乐的。
这些教证很有意思,我们应该好好地思考。
反过来说,如果今世造恶业,这种人肯定很痛苦。你们可能还记得吧?《亲友书》里面讲了四种人:从光明走向光明,从黑暗走向黑暗,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光明走向黑暗。行持善法的人,即生充满快乐,是光明的,来世也会快乐、光明。有些人即生很快乐,但来世不快乐,这是从光明走向黑暗。比如现在有些当官的人、富裕的人,因为有钱,即生造了各种恶业,看起来很快乐,但来世会很痛苦。有些是从黑暗到黑暗的,像屠夫等造恶业的一类人。还有些是从黑暗到光明,比如屠夫弃恶从善以后,来世也会快乐。有各种情况。
修持善法的人,是从光明的地方前往光明的地方,非常欢喜的。轮回中很多众生都是苦乐不定的,但是修行人是从光明走向光明,我们应该很欢喜,对吧?这一点,大家应该要记住。
这几天,你们一定要把自己正面的功德全部挖出来。无论怎么样,应该都会有。比如说,我两只眼睛都失明了,但我的心很善良;我四肢都没有了,但我还能吃饭,这也是一种功德。如果肯挖,每个人都有很多功德。
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可怜的一些残疾人,也很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他们的言行举止,让很多人受到鼓励,从而走向光明。而我们诸根具足,一切因缘具足,为什么天天都这么痛苦,这么不开心呢?一会儿觉得和旁边的人关系不好,一会儿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好。其实,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样。
一个修行很好的人,在道场不会有是是非非,非常单纯。我以前经常给学会的道友讲:你们想学,就好好学。如果觉得这个地方好,就认真跟大家一起学。如果觉得因缘不具足,就别学了,不要总在那里说过失。你不在了,地球还是照样存在,缺一两个人、甚至几百个人也无所谓。不要制造是非,给很多人添麻烦。
修行不好的人,在任何一个团体,都会让大家觉得痛苦。哪怕跟他在标准间住一晚上,也会睡不着,因为他是一个痛苦的人,情绪不好,感觉不好,态度不好……相反,如果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那他一定会给周围带来喜悦和光明。
宿愿杜鹃歌声所敦促,自幼来至佛法林苑中,
吸取胜乘甘露之精滴,最初妙法缘起已成熟。
这是上师如意宝描写自己的经历。他说:在具有宿世因缘的杜鹃歌声的劝促下,我在17岁的年少时代,就来到了佛法林苑中。意思是,他因为前世的因缘,17岁就到了石渠的江玛佛学院,在以托嘎如意宝为主的善知识面前,吸取了大乘的甘露精要,佛法的缘起已经成熟。
那个时候,法王非常年轻。而我们有些人,年轻的时候一直造业,到了七八十岁佛法的缘起才成熟,然后来到佛学院:“上师,我现在牙齿也没有,走路也很困难,你可不可以给我剃个头啊……”七八十岁佛法的缘起才成熟,可能有点晚了。
也有一些人,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依止善知识的机缘。我觉得自己也是这样,23岁就来到这里了。我也认为这是前世因缘的杜鹃歌声的劝促。不然的话,那时候想出家的人基本上没有,我为什么会生起这个念头?
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出家?是不是生活中遇到什么了?”这是汉地的普遍现象,看到一个出家人就问:“你遇到什么事了?”
那时候宗教政策刚刚开放,好多人对出家都没有什么概念,但是我却特别欢喜,于是就来到了喇荣。这也算是年轻时来到了佛法的林苑,品尝了大乘佛法的甘露,成熟了这辈子最初的缘起——没有变成其他的做各种各样事情的人。
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这个道歌的时候也说过,他从小就有这种缘起。当然,老人家可以说是诸佛菩萨的化现,不管是年轻的时候成熟,还是中年的时候成熟,都没有关系。但是对一般人来讲,最好是年轻时就信仰佛教,这样会有吸收大乘教法甘露的很多机会。否则,老得糊里糊涂了才皈依,虽然也给自己创造了很好的缘起,但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在座的很多人,即生当中受持佛法的缘起已经成熟,大家应该珍惜,生起欢喜。这也是前世因缘的杜鹃歌声劝促你们的结果。
其实,这里的好多道友,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包括在网上听课的这些人,都有一定的宿世因缘劝促你。如果没有因缘,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思想,你不一定会选择佛教。
我们既然有了这个因缘,来到了佛法的林苑,一定要好好地学习和修行,好好地吸收大乘佛法的甘露——空性和大悲,否则可能学得非常表面。人生很短暂,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大家一定要珍惜。
发自内心地说,在座的这些道友,在这么复杂的环境中,能有一份自己的信仰,就像《入菩萨行论》里说的那样,真的就和黑暗中的闪电一样。诸佛菩萨的加持加上自己的善缘等因缘具足以后,我们才有了现在的信心。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好好保护这颗信心,好好地求学。否则到一定时候,会有消失的可能。
从上师如意宝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当前世的因缘、今世的上师和教法甘露三者聚合时,妙法的缘起就已经成熟了。
其实妙法的缘起真的有差别。虽然我年轻的时候跟喇荣妙法的缘起已经成熟了,但我经常想,幸好我当时没有遇到其他因缘,不然,那时候的心态特别不稳,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遇到一个有其他思想的人,这辈子可能就没办法修行了。虽然我有如来藏,但修行的善缘不一定能成熟。
一个人的因缘,真的很重要。遇到大乘上师,可能就变成大乘佛教徒;遇到南传佛教的善知识,可能会变成声闻乘的佛教徒;遇到基督教的牧师,也许就信基督教了;遇到艺术家或有其他特长的人,也许就成为那样的人。
所以,我们这一生能遇到上师和佛法,非常关键。对自己来讲,这是一个特殊的因缘。对此,我们要好好去思索。
下面也是讲上师如意宝自己的欢喜:
铭记先前出世大德传,亲聆无等上师之教言,
如今回首师徒共欢聚,身心实难平静真欢喜。
我清楚记得印藏前辈大德们的传记,里面有很多特别精彩的故事,比如他们如何寻找善知识,如何依止善知识,如何在善知识面前求得教言。我自己也亲自在无等托嘎如意宝为主的上师面前,听了很多甚深的显密教言,整个过程非常美好。如今回想当年在石渠江玛求学、师徒享受大乘法乐的场面,非常欢喜,身心很难平静。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虽然上师如意宝已经离开了,但我经常想起和上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我刚到喇荣的时候,上师在每个经堂讲完课以后——尤其是在甘多拉经堂,经常以聊天的方式,给当时听课的几百人,聊起他以前是怎么依止托嘎如意宝的,在文革期间是怎么讲课的。那时,上师除了给我们讲经说法,和大家还有轻松的私下聊天。
法王的课一般是在下午两点钟左右。我们当时刚来,求法的心比较切,也想多听听上师在讲什么。所以,有时候上师讲完课以后,还会继续和我们聊,一直聊到天黑。我们不敢多问,只是稍微问一点法义上的问题。当时有个嘎巴堪布,胡子长长的;还有个嘎多堪布,衣服脏脏的,他们经常提问题。
后来,法王的弟子越来越多,学院也越来越大,我们基本上就坐在离上师很远的地方了。每次上课,很多新来的有信心的人挤得很厉害,全都挤到前面去。我们这些老弟子也理解,所以就坐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上师。
师徒欢聚的场面,在刚开始人比较少的时候,特别深刻,特别有意义。
上师如意宝讲,他曾经按照大德们传记所讲的那样,去亲近上师。在这个过程中,师徒欢聚的场面,以及当时的欢喜心,一回想起来就难以平静。
我也经常梦到过去的一些场景。现在做梦好像比较多。前段时间,一个月就梦到好多次。
今年我一直在写日记,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从2017年1月开始,一直写到现在,3月7号以前的已经写完了。每天都写,发脾气也好,做好梦也好,都记下了。
如海依处总集上师尊,慈悲纯白衣襟我紧持,
发下善愿何时永不离,如今何作何为皆欢喜。
上师是如海本尊的总集,我紧紧抓着上师慈悲清净的白色衣襟,并且发下誓愿:永远不离上师。因此,即生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很快乐,因为已经发愿跟上师生生世世不分离。
麦彭仁波切也造过生生世世不离师的祈祷文。《扎嘎山法》里也说,就像世间的孩子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襟一样,上师在世时,弟子尽量不要离开。以此因缘,自己的言行举止会慢慢地受到上师的影响,闻思修行也会越来越进步。如果早早离开,到后来自己的修行没办法增上。这些都是《扎嘎山法》里面讲的。
以前有一本书,叫《蓝色手册》,应该是博朵瓦格西的教言集。里面写了两个人:一个人智慧不错,信心也不错,但是早早离开了上师,修行没有成功,最后变成了一个商人,因遇违缘而横死。另一个呢,信心和智慧都不是特别足,但唯一的特点就是长期依止善知识,最后变成一个特别成功的修行人。所以我们要生生世世不离师,要抓住上师。
昨天有个居士一直抓住我的脚不放,我差点生嗔恨心,因为我要赶路,而且雪地特别滑,很危险。所以,直接抓住上师的身体不是个好办法。
这里的白色衣襟代表纯洁、慈悲,不是真的要把上师的衣服抓住,而是要发愿:请上师慈悲摄受我,让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
前辈持明传承究竟意,成就虹身法身顶乘法,
凡遇此者定不转轮回,诚心托付行者我欢喜。
前三句的意思是,前辈持明传承的究竟意传,就是密法大圆满。修大圆满能成就虹身,这是最顶乘的法。凡是遇到这个法的人,就像无垢光尊者所说的那样,不会再流转轮回。
莲花生大士也说,修行而成佛的法,各宗派都有,但不修行而成佛的法,唯一是我的大圆满。利根者依靠信心,完全可以获得成就。就像《胜利道歌》里讲的,六个月就可以成就。
“诚心托付行者我欢喜。”法王说,我将自己诚心地托付给大圆满,心里非常欢喜。不用想其他的,只需要一心一意依赖大圆满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法就可以了。
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这样想,这样做。不过,对密法有信心、已经修完加行的道友,不要认为密法听一次就可以了。我们最近讲过很多密法,前些年的《六中阴》,去年的《大圆胜慧》,对这些甚深的密法,生生世世都要依止。
所谓的依止,并不是开心的时候就依止,不开心的时候就忘掉——这不是真正的依止。应该生生世世都依止密法,依止善知识。如果这样做,修行就会有希望,因为我们依止的是虹身成就的法,特别殊胜。
并不是我们自赞毁他,大圆满的确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学过的人都应该明白。直指心性的时候,很多人依靠这些法,不同程度地觉悟了。对此大家心里应该清楚。
所以,作为行者,法王心里很欢喜。即生遇到这样的法,如果一心一意去依托,不会堕入恶趣,而且完全有成就的机会。
这一点,我想我们很多人,包括得过大圆满灌顶的人,如果即生信心不退,身上有一些系解脱,临死时真的有这种把握,有这种机缘。
我们懂文字的人不用说了,像我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但去年去世时,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她说:“我来到喇荣接近30年,没有扰乱过任何人的心,也没有杀害过任何众生,我肯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你们这些孩子可能不愿意我离开,但我发自内心很愿意去。”她是一个文盲,但依靠自己的信心,离世的时候确实很吉祥。
我有时候会想:虽然自己给别人讲经说法,但死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把握?能不能很开心、没什么顾虑、没什么担忧地离开?
其实,没有文化的人,依靠信心做到这一点的很多。藏地很多老人,包括前段时间居士林的一些老人,死的时候也一样,特别开心,特别放松,特别自在。我们朵芒寺那边居士林的老人也是,一个个死的时候都特别开心。
我们修行人的这颗心,如果能真诚地依赖大圆满,彻底地信赖阿弥陀佛,走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瑞相出现。
这就是心的力量。
世界上最强大的是什么?就是心的力量。有了信心和智慧,谁都可以成就。连愚笨的文盲都有希望,更何况我们呢?所以,我们应该很欢喜。
遇到这样的密法,遇到这样的往生法,遇到这样的修行法,每个人的来世都会很快乐。即生短暂的几十年,也应该很快乐。
虽然有时候身体有点不好,有时候天气有点冷,有时候发心腰酸背痛,有时候别人对你态度不好,批评你,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小痛苦——真正的痛苦是恶趣的大痛苦。
在这个轮回中,不需要感受三恶趣的大痛苦,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