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歌·杜鹃妙音》讲解·第2课
2017年2月23日
这首道歌的词句非常简单,文字不生涩,不拗口,有藏传佛教的诗学风格,读起来很舒服。
以前,高僧大德们在自己修行、证悟或者度化众生的时候,经常会作一些道歌。我们已学过不同上师的“厌世歌”“证悟歌”“无常歌”。
虽然大经大论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利益,但学一些零散的道歌和念诵文也有一定的收获。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以及噶玛巴三世、四世、六世等,都有很多这样的教言集。这些教言对我们的相续有很大帮助。所以,这次我们利用短短的时间,学一下法王如意宝的这个道歌。
法王如意宝在财富、金钱方面的教言比较多。前面好几个颂词都阐述了这样的道理:人拥有财富的时候,应该多做功德,不要特别耽著,也不要造恶业。但这并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的财富,不去挣钱。尤其是在家人,需要维持生活,没有资具是无法生存的。佛教徒并不是一味地排斥财富。
不过,作为出家人,我们除了基本的生活资具以外,的确不需要太多金钱。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和闻思的功德,却肆无忌惮地享受信财,有非常大的过患。
所以,信众在供养的时候,也要看情况。如果出家人做的是真正的弘法利生的事情,供养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只是为他个人的享受,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除非他是真正的觉悟者、高僧大德或大菩萨,自相续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结都消失了,已拥有觉悟的功德,那信财也好,亡财也好,或是其他各种财富,都可以直接享用。除此之外,恐怕不行。出家人自己更应该注意,谨慎一点为好。这一点,上师如意宝的很多教言都讲过。
下面讲无常。如果耽著和贪执世间的生活,不懂得无常,真的很可怜。
品味花汁小蜜蜂,虽不想离美花园,
秋末寒风突袭时,忧伤满怀亦无奈。
藏地的夏天,满山都是五颜六色的野花,处处都是美丽的花园。蜜蜂在花园里尽情享用花汁,象征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虽然蜜蜂不愿意离开美好的花园,希望一直尽情享受,可是秋末的时候,寒风来临,再不想离开也没有办法。
这方面我还是很有经验的。小时候,我经常去山上放牛。夏天,满山都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特别美丽。有特别多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一直尽情地享用花蜜。它们非常放松,发出的声音极其美妙,极其动听。夏天的世界,看起来确实像天堂一样。
可是到了秋天,所有的花瓣全部都枯萎了,凋零了。一只只蜜蜂,有的死在蜂窝里,有的死在花朵下,特别可怜。
夏天,我一边放牛,一边看蜜蜂飞来飞去,常常情不自禁地想:“再过一两个月,它们都会死去,好可怜!”蜜蜂只有一个夏天的寿命。在冬天,一只蜜蜂也没办法生存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无常的比喻。
同样的道理,如果耽著今世的财产、地位、名声、感情等,觉得今世特别好,根本没有想过后世——“我一定会死亡。死的时候怎么办?死了以后怎么办?”这方面的念头几乎没有,那我们跟蜜蜂没什么差别。
现在的世间人,给他们讲佛法很难。讲出离心,没有人听;讲菩提心,更没有人听。“菩提心好难呀。要度化众生,我得先要成佛——像我这么自私自利的人,怎么可能?”确实,菩提心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
出离心的话,也不容易。不要说从三界轮回中出离,现在很多人连人天乘的概念都没有,每天想的都是非常现实的事,只想自己尽快发财。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只想现世现报,像吃安眠药或止痛片一样,生活马上得到改变。“哇,这个加持很大!这个上师好棒!你能不能再给我加持一下?那天给我加持的时候,我心里好舒服,整个晚上都发高烧……”
现在这些人,喜欢的东西都是奇奇怪怪的。至于来世怎样,是堕入恶趣,还是往生极乐世界,却没啥感觉,从来不关心。
耽著今世之众人,亲见怒目死主使,
回想一生放逸时,心生大悔岂非迟?
耽著现世的这些人,现在过得自由自在,既放松,又懈怠。可是死了以后,看到死主的使者怒目而视时,会想起什么呢?想起这辈子没有好好学习和修行,虽然遇到了善知识,得到了大乘佛法,获得了特别殊胜的窍诀,有这么好的机缘,却因为无知等各种原因,每天忙着没有意义的世间琐事,最终将宝贵的生命全部耗尽。
这个时候,一定会生起特别大的后悔心:“我死后可能会堕入恶趣,没办法解脱!本来,即生转生到南赡部洲这个业力之地,如果一辈子行持善法,至少可以转生到善趣,甚至获得解脱。前辈很多高僧大德都是依靠一生努力,成就持明果位的,但自己现在连不转生恶趣的把握都没有!”
很多人死的时候都特别后悔——有的在临终后悔,有的见到阎罗王后后悔,觉得没有好好修行,一辈子空耗,太可惜了。但那个时候,后悔已经晚了,来不及了。
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在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下成长的,可能对来世并不很清楚,甚至有点怀疑。这种人根本不可能为来世做准备而修行。
但真正的佛教徒心里比较明白。在藏地,有一些老年信徒,虽然没有文化,却有真诚的信仰。刚才在门口,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递给我10块钱,并请求说:“您一定要为天下无边的众生做回向!”我当时想:“10元钱虽然不是很多,但他的发心非常大。10元钱的功德,回向的却是天下无边的众生!”
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当自己在寺院、佛学院或佛像前供养10元钱、100元钱、1000元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利益天下无量无边的众生?可能大多数人想的是:“我肚子疼,我心脏不好,我心情不好,请菩萨多多保佑我!”
我们有些老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有很好的信仰。这种信仰特别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虽然他是文盲,但选择的路特别高尚。而我们有些大学生、博士生、留学生,自认为天下第一,非常了不起,连走路的姿势都跟别人不同,可你们的发心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为天下的众生回向过?很难说。
这里说,有些人耽著今世,临死的时候肯定会后悔。不过,不相信因果的人,可能也没有什么后悔不后悔的。
前面讲的是,耽著今世之事不应理。下面讲,我们的身体、眷属和受用等也是无常的。
与生俱来毕生养,自身尚亦无权带,
亲戚受用如繁星,定留身后自独往。
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体,就是一个由骨肉组成的臭皮囊。尽管我们尽毕生之力,辛苦养护,死的那一天也需要抛弃,没办法带走。就像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面讲的那样:死的时候,所有的亲友和财产,一切的一切,全部都要留在人间,自己就像一根毛从酥油中拔出来一样,什么都带不走地前往后世。
每个人都特别执著自己的身体。从母胎来到人间的那一刻开始,整个漫长的一生,都在辛辛苦苦进行保养和爱护。不管是有钱的人,还是没有钱的人,白天晚上都在想这个身体该如何保养,如何保护,如何锻炼,如何吃保健品、营养品,等等。可是,再怎么保养,这个身体也不会和我们长久相伴。死的时候,神识一旦离开,它很快就会腐烂。
既然身体都没办法带走,那亲戚朋友、金银财宝等身外之物就更不用说了——即使多得像天上的繁星,也带不走一丝一毫。
有些人的眷属特别多,成千上万的,尤其是有名气、有地位、有钱财的那些人——明星、高官的身后总是跟着一大堆的人。可是,跟随的人再多,死的时候也要全部留在人间,独自前往后世。就像《无量寿经》里讲的那样:“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谁也没办法带走任何东西。这是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到的现世状况。
我们总有一天会死亡,但死亡什么时候到来,自己没办法确定。死亡是决定的,死期却是不定的,死缘也是不定的。这样的话,我们还要不要保护身体?需要。要不要保护眷属和金钱呢?也需要。但是,我们不能过于贪执,因为这些东西在生死大事上起不了什么作用。到时候,我们必定会离开这个身体,离开亲友眷属,离开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
财产是很多人都特别耽著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可以享用,可一旦离开,一生所积累的财产就变成了“五敌共用”,或者说被其他人享用。
许多世间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积累起来的财富,因为各种因缘,现在却到了我们的手里,是我们在享用。我们手上的这些财产,再过一段时间也会流转到别人的手里。就像河水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一样,世间的金钱和财富也是在不断地流转。这一点意识,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具有。
虽然这些教言、这些道理,你不一定全部认可,但对每个众生来讲,这些教言都能对症下药。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维:法王为什么这样讲?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作用?
当然,思维的时候不能太悲观。前面也讲了,佛教讲出离心,并不是要做世间的悲观主义者。很多名人就是因为太悲观,最后自杀身亡——或吃毒药,或开枪,或跳楼。
佛教之所以讲出离心,是因为完全了知了万事万物无常迁变的真相。知道无常的真相以后,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不会特别贪执,但该努力的时候,还是会去努力。
现在有些佛教徒,好像也有点过分悲观了。跟家人的关系搞不好,也不好好工作,也不好好发心,也不好好看书,只念一点咒语,最后去闭关,还是特别伤心,每天都痛苦地哭……这些佛教徒很不正常。
这不叫真正的佛教徒,也不叫真正的出离心。华智仁波切在很多教言中都讲到,真正有出离心的人,世间的智慧完全可以具足,世间的生活也完全可以接受。出离心并不是要我们跟世间人搞敌对,闹矛盾。不是这样的。
所以,佛教徒的行为一定要以智慧摄持,要有善巧方便。否则,旁边人观察你的行为,发现你原来很乐观,很开心,不管是穿着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但学佛之后却完全变了,变得对生活没有一点热情了。这样的话,你的言行举止不但没有对别人起到积极和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别人带来恐惧,让人感到害怕:“千万不能学佛,不然会像他那样。你看他,以前那么好看,那么庄严,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可自从学佛以后,好像就变成乞丐了……”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要注意。
雄伟装潢多美宅,终不稳固成废墟,
细致思择此情时,贪执乐境自消失。
世上的豪宅华屋,不管外面看起来多么雄伟壮观,也不管里面的装潢多么富丽堂皇,比如皇宫和一些别的建筑物,都是不稳固的,最后都会变成历史,变成废墟。细致思维一下这种状况,会发现我们在世间特别贪爱的对境,都没什么可贪执的。
比如有些人:“我的房子装修好了,三室一厅。想找一个上师来加持加持,然后再搬进去。有一个佛堂,还有一个……”世间人对自己蜂窝般的房子特别执著,不管什么样的房子,别墅也好,小木屋也好,都很执著。当然,这些都是正常的,佛教也不反对。
现在我们藏地也是,把小房子稍微装修一下,然后喊很多人来庆祝。有些人光是在柱子上贴些东西,就算装修了,也开始请客,让来的每个人捐一点钱……有些习俗很不好。
作为世间人,大家在这上面花一些精力和金钱,也不是不可以。但同时你要知道,如果特别贪著自己的房子,恐怕也没什么必要。
历史上的一些皇宫,比如吴哥窟,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刚开始只是一个寺庙,后来成了吴哥王朝的皇宫。那时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但它的建筑还是很有特色的。我去看了以后:“哇,真的很浪费时间!”
前段时间,我在一些资料上看到,现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他在美国纽约有一栋60多层的大厦,叫特朗普大厦,66层以上都是他的家人在享用,家具都用的是24k黄金。
对此,我们不但不羡慕,反而觉得一个70岁的老人还耽著这些,真的很可怜。据说他特别喜欢黄金。我心里想:“证悟空性多好啊。他如果证悟了空性,就不会去贪执这些了。”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唐朝的大明宫,存世长达234年。据说唐朝有22位皇帝,其中17位都在那里执政。从历史资料上看,确实金碧辉煌的,很壮丽,很庄严,但最后也在战火中变成了废墟。
在欧洲,也有很多特别好的建筑,大多是以前的皇帝或国王修建的。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最后有些变成了纪念堂,有些变成了废墟。想想这些,真的没什么值得贪执的。
有时候,我们自己建成了一个小经堂,或者在家里装了一个小佛堂:“啊!我的佛堂装修好了,今天把金刚道友全部请过来。我这个佛堂如何如何……”有时候这样做,还是有必要,但不要太贪著。世间那么坚固和庄严的建筑,都没办法长久稳固,何况我们的小经堂、小佛堂呢?
这方面我还可以。即便看到好的建筑,也不会生起贪执。第一刹那可能会想:“嗯,这个房子还可以。”然后马上知道:“不过,都是无常的。”
我去过一个寺院,修得特别好,花了好几个亿。老和尚也特别开心:“我花了1.5个亿,修了23年!这23年,我依靠我的信徒,依靠我的宝贝们的功德,修出来啰!”一看老和尚变成这个样子,即便花了几个亿,也没什么了不起。
不过,我还是装作很吃惊的样子:“哇,你很了不起,功德无量啊。修得好结实啊!”其实,花钱再多,在无常面前也不一定结实。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随顺世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另一方面自己的内心要明白,不管是自己的房屋也好,别的建筑也好,都是一堆材料组成的,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会变成什么样呢?
“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送到殡仪馆,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都不认识谁……”那首歌已被改编成这样了。同样,再过20年,不知道这些建筑物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大家要有无常观。
我等父辈祖辈人,终求现世亦无成,
我亦再勤仅此故,修深妙法岂非喜?
我的父亲,我父亲的父亲,祖祖辈辈的这些人,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都曾有美好的梦想和理想,都曾追求过自己的生活,都曾为了成办家业、光宗耀祖而努力过。可到最后,轮回的事情并没有完成。尽管没有完成,也不得不离开世间。现在的我也一样,跟随前辈们的人生轨迹,成家立业,不断努力,最后不但没有成就,反而造下很大的恶业,不断地漂泊恶趣——会有这种可能。
从有人类开始,一直到今天,人们对现实问题都特别重视。虽然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同,比如我们爷爷的爷爷,当时不一定有手机,不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电器,但是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依然会有执著的东西。也许他从事的是农业,也许是牧业,也许是商业,不管做什么,他都跟现在的我一模一样,会执著很多东西,比如执著感情、执著生活……最后在执著中离开这个世间。他们离开之后,能真正留下了什么呢?大家应该很清楚。
想到这些以后,如果能修大乘甚深的菩提心、空性和无上妙法,难道不是更好、更欢喜吗?因为,我们如果在菩提心摄持下好好修行,将来就不用流转轮回,会有解脱的机会,还能获得无漏的智慧。
世间有漏的快乐,都变得特别快。说实在的,现实中有没有快乐呢?我们承认是有的。不管是吃饭也好,旅游也好,这些都很快乐。但这些快乐毕竟是有漏的,很快的时间就漏掉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应该像前代无数成就者那样,获得无漏的智慧和快乐。那才是最安全的。
早年怨敌晚年友,今日密友明杀手,
如是亲怨悉不定,贪嗔此等有何用?
年轻时不共戴天的怨敌,到了晚年却成了亲密无间的密友。以前特别想暗杀的人,后来通过不同因缘,却变成最好的朋友,形影不离,连上厕所都一起去,一刹那也不能分开。但是,到了明天,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又可能反目成仇,变得想杀害对方。所以,亲怨实际上是不确定的。今天的好友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今天的敌人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朋友。既然这样,我们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还有什么必要呢?
所以,我们不要太执著亲怨。对看不惯的人,不要说过失。否则,今天说过失,明天就后悔,又去别人面前忏悔。
国际关系也是如此。其实国与国的关系就跟两个人之间一样。以前,俄罗斯和美国关系特别不好,现在一起打恐怖分子,关系还不错。以前中国和朝鲜还可以——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朝鲜志愿者如何如何,但现在两国之间也有这样那样的一些事。还有印度和中国,美国跟日本,都是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说到底,都是利益关系。
丘吉尔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说得很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利益。只要有利益,就好起来了;只要利益受到损害,就不好了。
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利益化了。人们的互相交往,先要看有没有利益。有利益的话,关系马上好起来;没有利益,关系立刻就不好了。人与人之间,不谈利益,真正重视感情的,很少。如果有,那是非常珍贵的。
其实,人的关系和感情都是无常的。今天心态特别好,明天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变得跟原来的心态完全不同。没有证悟之前,我们的心态变得特别快,连自己都无法把握。
具有智慧的人有时会说:根据自己的经验,我的心态不一定保得住,可能会有变化。这也是事实。根登群佩也说过:“从小到大,我们的心态已经变了无数次。”所以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什么可靠的。
亲身所生众孩童,爱护备至如心宝,
身强指望报恩时,岂非无益增失望?
这里主要讲子女——父母亲生的孩子。“众孩童”,指很多孩子,不是独生子。听说现在藏地有些人生了十几个孩子,15个的都有。这些孩子,父母特别关爱、呵护,就像自己的心宝一样,所有好穿的、好吃的、好用的东西全部给他们。就像《前行》里讲的一样。
父母其实很可怜,把一切都给了孩子,辛苦地抚养他们成长。但孩子长大之后,身强力壮,有能力报恩时,却并不像父母所想的那样。不但不报答恩德,反而让父母特别失望。这种现象其实特别多。
现在经常看到孩子不孝、杀害父母的新闻。好像有个大学老师,向父母要钱,父母没给,就把父亲捅了几刀,把母亲的皮一块一块割下来——特别残忍。
尽管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很多人对父母还是报恩的,但我们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也有一点危险。因为,一部分孩子会报恩,另一部分孩子确实不但不报恩,最后还会让你无比失望。
在我们的传统里,觉得有孩子就有希望。将来老的时候,病的时候,死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会有一个依靠处。尤其在中国,很多在家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一定要把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实际上,我们最好还是做两手准备。
这里并不是让大家不要有孩子。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也不愿意生子,尤其是在我过去的新加坡、英国等国家。现在年轻人的心态跟以前的人完全不同,所以很多老人特别担心下一辈。
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特别地强求。在这个世间,有些孩子确实非常好,有些孩子,不但不报恩,而且让父母过得特别艰难,甚至把父母所有的财产都抢走。父母辛苦一辈子,最后却死在街头。这种情况也相当多。
世间的这些状况,我们自己应该明白。法王对现实生活的很多悲剧,从方方面面,讲得很清楚。
青春年少同龄间,微笑睨视含情恋,
虽求同心长相守,喜忧难测我生悲。
年轻人的爱情也有很多危险。法王在这里说到,青春美满的同龄少年,刚开始感情非常好,微笑对视,含情脉脉,非常亲密,共同的心愿就是永远在一起,而且互相发誓:“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汉地好像有句俗话:“我们虽然不能在同年同月同日生,但要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不能一起死,那让我先死。”有些人就为了这个开始吵架、打架:“啊?你先死?那我怎么办?你太无情了……”因为对感情太执著,心变得特别敏感,特别脆弱,最后把感情全部摧毁了。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加拿大多伦多一个中国留学生因感情出问题,杀了另外一个中国同学,被判了14年。前两天,在英国留学的一个女孩子,身家1亿,因为跟男友发生肢体冲突,最后被杀死了,男友也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刚开始他们都特别要好,最后却以种种原因相互伤害,甚至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特别可惜,也特别可怜。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受影视文化的影响,总以生命的代价去置换感情,特别不值得。其实,感情在人类生活中,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他们懂得一些无常的道理,懂得世间的一切没有实在意义,不一定落到那样的下场,不一定上演那样的悲剧。
法王看到年轻人对感情特别耽著,执迷不悟,就告诫大家说:美好的感情最后变成喜悦还是忧苦,很难预测。的确是这样。一段感情看起来很好,实际上背后受着很多因缘的支配和指挥,最终给你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痛苦,真的很难说。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各种娱乐活动和娱乐文化,把人们的心态全部搞坏了。这个时候,大家要懂得保护自己,至少要保护好自己的心态。同时,尽量做到不伤害对方。这个真的很重要。
长伴不定一家人,如集市客瞬间聚,
宿业不定投六趣,彼此不知今何方。
这里主要讲家庭。很多人结婚之后,都希望永远相伴,白头偕老……写了很多的“发愿文”。虽然想一直美好下去,但真正到白头的很少——黑头发的时候就已经离婚了。各种情况,各种因缘,让彼此不能长期相伴,有些活着的时候离开,有些死亡的时候离开。现在很多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其实,一家人就像集市的过客一样,聚集一小会儿,然后就各奔前程。家人只有一瞬间的集聚,四五十年,二三十年,甚至更短。每个人背后都有宿世的业力——善业和不善业。同是一家人,也会造下不同的业,最后到底投生到什么地方,很难说。
一个家庭里,不管是夫妻关系也好,兄弟关系也好,母子关系也好,集聚一起的时候,彼此都应该珍惜缘分。到一定时候他们离开世间,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假如你的伴侣已经离开世间,现在生在六趣的哪一个地方,你知道吗?肯定不知道。你和父母在一起时,如果吵吵闹闹,相互伤害,一旦他们离开人世,你能知道他们转生在六趣的哪一个地方吗?也很难了知。
总之,不管是父母还是夫妻,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都一定要和合谦让,和睦相处。
我那天在云南给一些居士开示时说:我们每个人其实扮演了很多角色。我在领导前扮的角色,跟在下属面前、同事面前扮的角色是不同的。比如说,我是一个老师,观待学生,我是班主任,很了不起;跟其他老师,则是同事关系,应该做同事该做的事;对学校的领导而言,我是下属,要服从管理。而在家里,我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孩子,中间有兄弟姐妹和伴侣。在这个圈子内,我们要学会随顺每一个人。否则,如果人际关系搞不好,自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
作为修行人,包括学院的道友,我希望大家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虽然人际关系是无常的,彼此都是过客,但也要努力做好。这一点很重要。就算是过客,比如你到超市买东西,却在里面当小偷,也有点危险,当过客也要有规矩。
这里并不是说,既然是无常的,那就不必珍惜。相反,正因为无常,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所以更要珍惜。师徒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下面讲师徒之间的关系。
虽欲不离依上师,宿业安置谁能挡?
如临南行杜鹃聚,金刚道友定别离。
虽然我们不愿意离开上师,希望永远依止上师——“生生世世不离师”,很多人都这样想,但前世的业会把你安置到什么地方,很难说。虽然天天念“生生世世不离师”,但也许这一世还没有死,就以各种各样的因缘离开了。有些是以他人的因缘而离开,有些是自己生邪见而离开,有各种情况。
杜鹃接近南行时,虽然还聚在一棵树上,但明天也许就各自飞往不同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同一个上师座下、同一个道场的金刚道友,也一定会别离的——《窍诀宝藏论》里也这样说。所以,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珍惜缘分。
这里并没有说:“咱们师徒永远不分离。”聚际必散的规律,是谁也没办法阻挡的。我去到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比如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等,都能看到法王如意宝原来的弟子,不管汉族还是藏族,都有。业风的力量真的不可思议,把他们吹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问:“你怎么到这里来的?”“我先是跑到印度,后来印度待不下去了,又到了这里。”“我首先到的是日本,可在日本好像不行,所以就到美国来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力,今天我们聚集在这样的地方,就像秋天一棵树上的叶子,成千上万。但是被风一吹,就飘到各个地方去了。因此,一切都是无常的。
虽然很多人都有生生世世不离师的发愿,但业风的力量特别强大,不知道将来会把你推送到什么地方。因此,当你拥有的时候,应该懂得珍惜。一旦离开的时候,自己要知道,这就是无常。
敬上君主无法喜,维护下属难取悦,
轮回琐事无完时,岂非悠然安心憩?
出家人或者上等修行人,一般会对轮回琐事生起极大的厌烦心。为什么呢?因为对上面的领导,再怎么当牛做马,一心一意地承侍,他们可能也不欢喜。令上者欢喜还是很难的,不管怎么对他好,用身口意的一切去承侍,他还是不欢喜。所以——算了,还是离开吧,不巴结他了。下属也一样,很难取悦。不管怎样无微不至地呵护,他还是不满足,还是会做出这样那样不好的事情。
可见,处理上下以及朋友关系真的很难。如果每天都在这些事情上耽误时间,就没法修行了。不如去到一个寂静的地方,悠然地把念诵的课本打开,什么都不管。这样不是更好吗?
不过,这是对上等的修行人而言的,你们不一定要这样。不然,在工作中稍微遇到一点违缘,你就开始盘算:“法王如意宝不是说了吗?上面的关系搞不好,下面的人也没办法取悦,家里的人一个个也麻烦。还是出家吧!”
曾经有个人对我说:“我想要出家。”我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讨厌我,妻子也讨厌我,孩子也讨厌我。哪里才是依靠处?我想出家!”这样是不对的。
有一次,我去一个地方讲《佛子行》。那里有一对夫妇,感情不是很好,丈夫想出家。听完以后,丈夫就说:“堪布不是讲了吗?‘远离故乡佛子行。’”妻子脸色就变了,不高兴地说:“《佛子行》有37条,其他的你都不说,只说远离故乡这一条,你就是想舍弃我。”两个人又开始闹了。
法王在这里的意思是,世间生活很艰难,不如到寂静的地方,好好地安住、修行,不用看别人的情面。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都是他的事,我自己只管好好地修行。一般上等修行者会这样做。
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如果因为家庭不和睦或生活压力比较大,就什么都不顾,马上出家修行,家人真的很可怜。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来讲,如果你不能成为特别了不起的修行人,却轻易地将一切放弃,孩子没法读书,父母没人赡养——尤其是已经成家的,两个家庭都因此而崩溃,不一定很好。
出家的话,现在汉地有闻思的寺院不多,藏地可以闻思的寺院也不多。如果没有闻思,光是穿个袈裟到处漂泊,像济公和尚一样,出家的意义可能值得观察。
所以我建议,不要遇到一点痛苦,就草率地选择出家。这是很多电影里的情节,而不是真正的出家。华智仁波切把这叫做暂时的出离心、不稳固的出离心。这种心往往不太真实,不值得相信。
一般来讲,大家应尽量对上面恭敬。如果实在不愿意,就装一下:“领导啊,我很喜欢你,看到你特别开心。你真的很不错,口才好,管理能力也强。你吃饭也很香,我以后要学你,跟你吃得一样……”这样表面上讨好领导,内心却特别讨厌,这是不是一种口是心非?(众笑)
不过有时候,善巧方便真的很重要。现在很多佛教徒,包括有些堪布、堪姆出去弘扬佛法,因为太直了,处处碰壁,一点不会做事。到一个道场去,本来有很多好的因缘,结果一开口就说:“嗯,你们这个地方没有闻思,闻思修行是佛教的精华!”一句话把人全都得罪了。
现在的人非常脆弱,你一句话还没说完,他刚听了半句,就已经怒火冲天了。很危险的。所以,法师们也需要善巧方便,要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诸佛菩萨也需要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有了义和不了义两种。
降伏仇敌反增多,慈护亲属多苦乐,
佳肴多餐增不净,今当欢喜乞人行。
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降伏敌人,越降伏越多,就像以前的印巴关系,越杀越多;护持亲友也一样,越护持,事情越多,苦苦乐乐,没完没了。比如,我出于好心,关心自己的弟弟妹妹、姐姐哥哥,结果越关心,他们越执著,分别念越多,事情也越来越麻烦。那些高级食物也一样,吃得越多,身体越胖,血压越高,越来越不舒服。
总之,降伏敌人多了也不好,护持亲戚多了也不好,美食吃多了也不好。还是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做一个知足少欲、没有多少资具的好修行人。
这里的“乞人”,不一定是指真正的乞丐。对行持头陀行的修行人,也有“乞人”的说法。
如心呵护亲友伴,亦非回以真情意,
一心倾注新少年,无伴独处岂非喜?
自己像爱护心脏一样尽心呵护的伴侣,对你可能并没有那么真心。喜新厌旧的他,一心一意专注的是其他年轻人。不管你怎么对他好,他对你也不一定有同样的情谊。不如到没有朋友的地方,独自好好地修行。
寂光论师说过,一人修行成佛道,两人修行成善缘,三四人以上是增上贪嗔痴的因。这在讲《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也讲过。所以,不如独自安居,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什么痛苦。但晚上的时候,可能有点害怕:会不会来一只老虎?会不会来一个魔鬼?会不会听到敲门的声音——要不要讲一些鬼故事?(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