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歌·杜鹃妙音》讲解·第1课
2017年2月21日
这是法王如意宝作的一首厌离现世的道歌,名叫《杜鹃妙音》。杜鹃,我们藏地叫布谷鸟,经常春末的时候飞来,在夏天三个月给大家传递美妙的歌声。到了秋天,又飞回南方——就是我们说的蒙地。“蒙地”,有些人说是不丹,有些人说是南方。不管怎么样,藏地高原天气比较冷的时候,杜鹃是没办法待的。现在学院有些道友也像布谷鸟一样,夏天上来,冬天下去,可能对气候受不了吧。
不知道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情况怎么样,布谷鸟的妙音对藏地来说,是一种好的征兆。大家都希望布谷鸟早一点来,因为它一来,就传唱美妙的歌声,让大家生起希望,获得觉悟,觉得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各种损害、痛苦和衰败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在我们的民间传统中,一到春天,人们就开始期待布谷鸟的到来。
上师如意宝为什么用布谷鸟的比喻来宣说《厌世歌》呢?
很多世间人不明白:“佛教为什么要强调苦?为什么要厌离世间?世间那么美好,那么快乐,为什么要厌离抛弃?”他们认为,佛教宣扬的是消极和教条的思想。而真正明白佛教思想的人知道,所谓的厌世,并不是把原本具有的美好全部抹杀,而是让我们看清世间的真相。
世人把现而无自性、如梦如幻的东西当作真实的存在。为了得到这些虚幻的肥皂泡,不惜付出惨重的代价,以致身心都疲惫不堪。
为了让人们认清这些贪著的虚幻性,从而出离世间,追求微妙而具有实义的解脱,法王作了这首《厌世歌》。其实,汉地也有很多类似的厌世歌。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写的《费闲歌》《醒世歌》等,就属于这一类。印度的高僧大德也作过很多厌离世间的道歌。
世间人厌弃了世间,会失望,乃至绝望,最后可能去跳楼、跳崖,做出很多不明智的行为。佛教徒厌离了世间,会去追求更为高远的解脱目标。他们是要觉悟的心来看待一切,而不是因为看不惯世间,或者在世间走投无路,活不下去了。
在佛教内部,上等的出家人对世间产生厌恶,是为了追寻更高的人生目标。这是一种思想觉悟,并不是在世间过不下去了,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活不下去而出家,过得特别痛苦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这样的出家人也许有,但不能代表真正的出家僧团,也不能代表学佛的真正目的。
总之,对佛教有误解的这些人,上师如意宝的这首道歌会帮你们解除困惑,找到答案。这首道歌总共有37颂,每天讲11、12个颂词,分3堂课讲完。
诸佛智相现上师,总持辩才德藏主,
部主净慧麦彭尊,不离喜住心间莲。
法王如意宝的作品,前面基本上都有对上师麦彭仁波切的顶礼。藏传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很多论著,都有先顶礼自己的上师或者诸佛菩萨的传统。
这个顶礼句的意思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显现为上师麦彭仁波切的色身相;上师具有不忘陀罗尼以及无边的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辩无碍,是具足四无碍解辩才功德的宝藏之主——这是对上师语言的赞叹;智慧方面,上师是所有寂静和忿怒百部主尊的总集;具有如此清净智慧的上师,我永远都不要离开,祈请上师欢喜地住在我心间的莲花上。
这是对根本上师的祈祷文,也是一种上师瑜伽的修法——不离上师。我们也经常说,虽然上师的色身离开了——要么圆寂了,要么到别的地方去了,见不到,也听不到,但只要对上师有真正的信心,跟上师在身边没有任何差别。
法王如意宝从来没有见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1933年才出生,而麦彭仁波切在1912年就离开了人间。中间隔着这么长的时间,麦彭仁波切却以他的智慧身摄受了法王,把自己的智慧真正地融入了法王的心。法王如意宝曾在自己的教言里讲到,他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对麦彭仁波切生起了不共的信心。有这样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
我们有些人,也许这辈子也见不到上师——因为距离太远,或上师已离开人间,但依靠上师留下的教诲,自己在智慧、悲心等各方面,都可以有特别的收获。就像今天讲的法王如意宝的道歌。
今天听课的人,多多少少都听过法王如意宝的名字,但我相信,80%的人没有见过法王如意宝。大家可能会想:“那我跟法王如意宝是不是没有缘分?”其实不是的。能够学习他的教言,或从他的弟子那里得到传承,这就是一种缘分。历史上,智悲光尊者也没有见过无垢光尊者,但无垢光尊者的智慧却全部融入了他的心,智悲光尊者由此成为密宗非常伟大的传教者和觉悟者。
现在网络特别发达,上师可以对你有传法的恩德。但是,你这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上师。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得到上师的智慧。从法王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我们可以间接地知道,即使上师不在身边,也同样可以得到上师的加持和智慧。
这次为什么要讲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呢?因为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上师如意宝,包括学院新的堪布堪姆和一些精通显密的法师。
我经常问他们:“你们见过法王如意宝没有?”“没有,没有,那时我还没有皈依呢,还沉溺在轮回中。”“好像你现在不在轮回中一样。”“不不不,不是沉溺在轮回,是沉溺在世间八法。也不是世间八法,是沉溺在……”
的确是这样。那时候,有些人没有信仰,可能还沉溺在世间八法、世间琐事以及无明愚痴当中。不过,现在有缘学习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和智慧,实际上跟见到上师没有什么差别。
后面的结文当中说,上师的这个教言是龙年造的。那就应该是1964年——我刚好2岁。当时藏地的整个状况都不太好:前面是闹饥荒,后来搞民主改革——佛教受到特别大的损害,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这些历史,在下文中也看得出来。有时候学习上师的教言,可以了解上师的事迹,跟随上师的足迹,也可以了解过去的一些历史。
写这个教言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应该是32岁,还很年轻。上师在很多著作中,都会顶礼麦彭仁波切。一直到圆寂,他对麦彭仁波切都非常有信心。不像我们个别人,去年跟某个上师关系特别好,今年就变成了仇人,再过一年又换成另外一个上师。自己顶礼的本尊和上师,一辈子不断地换啊换,像换衣服一样。这也许是他的一种“艺术”吧——信仰的艺术。
最近,我翻译了法王如意宝的零散教言,叫做《不忘》——学院开金刚萨埵法会的时候,给大家发了。书中选录了法王具有代表性的71条教言,71代表法王住世71年。今年法王圆寂13周年,所以有13个章节。我为这本书取名为《不忘》,意思是上师永远不能忘记,永远不能离开。
法王在顶礼句中说,永远都不离麦彭仁波切,祈请上师住在自己的心间。心在自己的身体里面,无论去到哪里,心都跟自己在一起,即使晚上睡着了,心也贴着自己。所以说,要想“不离”,住在心间是最好的。如果自己的心离开了,不是很好。同样,要想“不忘”,也只能在心里。心里不忘有两种方式,这个以后再讲。
此世幸福如梦法,日夜耽著可怜众,
繁杂琐事现吾心,不禁唱起厌离歌。
我们即生追求的幸福,跟梦中的幸福一模一样。可是,世间许多众生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日日夜夜耽著于此。这些可怜的众生,所作所为都是一些繁杂的琐事,而且每天耽著,不断行持。一想起这些——众生对世间如梦一般、现而无自性的幸福如此沉迷,我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厌世歌》,希望用道歌给大家讲明真相。
作为世间人,不吃不喝是不可能的,不挣钱不做事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既然来到了人间,该做的一些事情必须要做。但是,不能过分贪著,过分沉迷。这个世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实有的,也不是恒常不变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落入自欺欺人的境地。
看到众生如此颠倒,如此可怜,法王唱起了教言之歌。法王的生活标准跟我们的不一样。我们对现世幸福特别执著,一旦获得,就特别开心;一旦失去,就痛苦万分。每个人都把幸福当成实有的东西——不仅当成实有,而且还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而作为一个觉悟者,一个开悟者,法王如意宝虽然承认世间万事万物的显现存在,也承认我们的所作所为有一定作用,但却不会执著于心。他知道,所有这一切,总有一天会全部灭尽。所有美妙的事物,都跟水泡一样,终将破灭。
《经观庄严论》讲四法印的时候,对无常有这样的分析:为什么说轮回是痛苦的?因为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而凡是无常的法,一定会带来痛苦。
有些人觉得:“啊,世间很快乐!”是的,也许你现在很快乐,但你正在享受的这些快乐稍纵即逝,很短的时间就会化为乌有。那个时候,你还会快乐吗?
世间的幸福就像做梦,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觉悟。
虽富翁财众羡慕,身心唯增无暇苦,
上等衣食不舍用,临终生贪障解脱。
虽然人们对富翁特别羡慕,他有这么多金钱、豪华别墅、奔驰宝马、高档电器——从世间角度看,富翁的确很有福报,但是,一个人越来越富裕的时候,身体和内心会逐渐陷入无边无际的痛苦中。背后总有一种力量,推着他不断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时间休息,也没有闲暇放松。
因为前世的福报不同,有些富翁今生的受用很不错,穿得也好,吃得也好,用的住的都很不错;而有些富翁却过得很贫乏,连衣服和食物都舍不得用上等的,把钱全部攒起来。最后临终的时候,辛苦积攒的财产变成什么了呢?解脱的障碍。
可能有些人觉得奇怪:“钱不是越多越好吗?临终怎么变会成为障碍呢?”按理来讲,人在临终的时候,需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有心思都要放在这上面。如果那个时候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比如对财物的执著,令他对今世依依不舍,就很难获得解脱。有些富翁临终时,财产还没处理好,多少辆车、多少栋房子、多少存款……很难做到无牵无挂。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财富都是很实用的东西。人们不仅自己拼命追求,还特别羡慕拥有财富的人。所以有钱人有时候很傲慢。而事实上,他们为了这些财富,身心都特别劳累和疲惫。表面上看,有钱人应该很幸福。实际上,他们很难有真正的快乐,因为总有很多的顾虑,也十分忙碌。最后离开世间时,富翁最舍不得的可能就是金钱了,但也没办法——舍不得还是要离开。
下面主要是对世间财富的剖析。佛教本来就提倡知足少欲,对财富不能有过多的贪执,这首道歌的财富观都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而言的。
今天听课的大多数是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学佛,不能堕入极端:“我是佛教徒,什么都不要做。”如果连基本的生计都不做,这个时代的竞争性那么强,生活节奏那么快,你最后恐怕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有困难。所以,大家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当然,过于贪著和积累财富对你的解脱肯定是有障碍的。
在这方面,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反思。有些修行人,以前没有遇到佛法,觉得财富越多越好;自从皈依佛门,开始闻思修行,随时都用智慧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也应该用智慧来观察世间的财富。
多富亦唯衣食已,于自定无尘许利,
一人拥有赡洲财,仍不知足欲望增。
即使一个特别富有的人,除了解决自己和亲人的衣食住行,也就是吃的、住的、穿的、用的外,别的方面也没办法多用一点。再多的钱,除了在生活上起点作用,其他方面决定是稍许利益也没有的。当然,有些富翁也会做一点慈善,积累一些功德,不过这里是从修行和觉悟的高度来讲的。
的确是这样的。财富越来越多时,最多也就是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开好一点的车,住好一点的房子。除了自身的生活以外,也没有更多的利益。
但是,人们对财富的欲望却永远也填不满,即使拥有全世界所有的财富,还是不满足,还想积财,还想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搞各种各样的投资。人心都是贪得无厌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用财富来满足欲望,有一定的困难,应该从心上去寻找满足。李嘉诚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财富不一定让我们满足,财富越来越多,不安全感也越来越多。”
一些人已经很有钱了,但总是跟比尔·盖茨比,过得非常苦恼,因为一直比不上。其实,即使他有了比尔·盖茨的财富,可能依然会有危机感和不安全感。
曾经有记者问马云:“你现在的幸福感如何?”马云说:“我已经爬到了7000米高空,只能享受7000米高空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相当缺氧。”我们这里有4000米高,比较缺氧。在7000米的地方,缺氧可能更厉害。
世间人总觉得富翁很快乐。看到马云一天的财富那么多,觉得他肯定很幸福,肯定很快乐。没想到,马云的快乐很“缺氧”。
在一个大学里,有人问我:“你们出家人理不理财?”对现在的学生或世人来讲,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我们山上的佛教徒可能不太懂。
一些法师要去外面弘法,我跟他们讲:“要多了解世间人的心态,要知道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如果不懂这些,所讲的佛法不一定能到他们的心坎里去。”
他们的心本来专注在某个点上,我们不懂,却一直在旁边讲佛教的各种道理,不一定有用。帮助别人觉悟,首先要知道他们的心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现在很多人过分地沉迷金钱,追求感情,陷在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份特别的责任感。哪怕把佛教的个别道理给他讲一下,他可能也会终身受益。
总之,世间财富再多,除了自己的衣食住行以外,也没有什么其他利益。随着财富越来越多,欲望会越来越强,就像喝盐水,最后必定在不满足或贪得无厌的心态中离开世间。
虽贫寒身众讥讽,然思富人所遭受,
终生寻积毁财苦,安眠自在乞人乐。
虽然贫穷的身份会遭受众人的讥笑和蔑视之苦,但一想到富贵的人日日夜夜感受的痛苦——先是辛辛苦苦地寻找财富,中间拼命地积累财产,最后财产毁坏灭尽,终生都在为财而苦,一想到富人遭受的寻财、积财和毁财等痛苦,就觉得安然入眠的乞丐生活,好像也很快乐。
这一点,我们也看得出来。富贵的人,每天都想着自己的财富,怎么样发财,怎么样赚钱,怎么样投资,一直想,一整夜、一整夜地睡不着。而乞丐呢,看起来很可怜,人人都可以讥毁,但是他睡得很香。太阳都升起来了,他还呼噜呼噜地睡在别人的阳台下。富贵的人却在舒适的床上,吃着安眠药,没法入睡。
人们都认为没有钱的人很痛苦,这里却讲到,富贵的人也有很多痛苦。
一篇俄国小说,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人和一个富贵的人互相打赌。富人对穷人说:“如果你能在我这个房屋里住上10年,一直不出来,我就把所有的财富都给你。”贫穷的人说:“没问题,我一定会住在这里10年。”
贫穷的人不认识字,刚开始,为了消磨时间,他在屋子里学着练字、写字。慢慢地,开始看一些武侠小说、色情小说。接下来,改看历史、宗教、世界名著——富贵人的家里可能什么书都有。后来,又改看修行方面的书。最后,他学会了打坐。打坐的时候特别舒服,时间很快就过了。他便常年修行,像闭关一样。
到了10年期限的最后一个晚上,富贵的人想:“过了今晚,我所有的财产都要给那个穷人了。应该想办法把他杀掉,不然太不应理了!”
于是,他拿着刀子前往自己的住宅。到了以后,穷人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说:“我知道你今天晚上会来杀我。我以前没有文化,特别愚笨。通过和你打赌,现在已经开悟。我现在拥有了更好的财富,你的有漏财富对我已经没什么用了。我离开了,特别感谢你!”
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的。
在世间人的眼里,富贵和贫穷的区别仅仅是外在的金钱和物质。一个人的内心再有涵养、智慧、悲心以及知识,也不能称为富贵者。只要拥有外在的钱财,大家就觉得:“哇!好富裕啊!”觉得特别好。
其实,真正的富贵,是内心的富贵。身外的钱财即使贫乏,也不会有太大的痛苦。如果内心特别贫乏,那不管拥有多少金钱,也算不上富裕。我有时想,人们一般都特别看不起乞丐,但是,如果乞丐的心态比较好,他的幸福感应该远远超过痛苦的富翁。不过大多数乞丐还是比较痛苦的,他们不是这里所说的对境。
现在西方国家有很多“自由职业者”,也就是流浪汉。有好心的人专门给他提供工作岗位,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比如洗碗、做饭之类。但他却不愿意,觉得有约束,“我还是要过我的自由生活”。他所谓的自由,就是到处流浪,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他觉得这就是幸福。
有时候,我们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别人,可能会有与事实不符的结果。把别人定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经验中,不一定合理。
有些出家人觉得:“我的生活是最好的,你们的都不好。”有些在家人则认为:“啊?你出家啦?怎么生活啊?多痛苦啊!”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
再比如,三个出家人,一个人喜欢看书,一个人喜欢念咒语,另一个人喜欢参禅。各人都有各人的快乐,不能一种模式,一刀切。所有的人完全是一种模式,执行起来也有一定困难,因为我们的习气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前一世的“故乡”也不同,差别还是很大的。
夏季鲜花富豪财,现似美妙难持久,
此无实质过贪执,需游难忍恶趣险。
夏季的鲜花、富豪的财富,都是现似美妙、难以持久的。对没有实质的世间财富过多地贪执,一定会漂泊、漫游在难以忍受的地狱、饿鬼、旁生等可怕的恶趣险路中。这里也是在讲财富。
大家都知道,夏天的鲜花特别迷人,特别漂亮。然而,一旦秋风来临,立刻就被一扫而光,全部凋零,不再存留于世。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讲到,夏天美妙得像天堂,有特别美丽的鲜花和草原,可到了冬天,连一片花瓣都找不到,骑马寻找也没有。华智仁波切当时是在石渠,那边特别冷,比色达还要冷,《前行》里的很多比喻都是相应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吧。
夏天的鲜花看起来特别美妙,但是却不可能长久。同样的道理,世间的财富表面上看来,特别让人羡慕,值得追求和赞叹,实际上,如果因缘不具足,很短的时间就没有了,根本靠不住。
而且,如果我们过于贪执财富,会造下许许多多的恶业。一些富贵的人,出门旅游或出国办事,吃的全都是活物。我遇到过这样的富人,他们对生活的要求特别高,活的海鲜、猴脑,各种名贵的、可怕的……他已经习惯了,没有这些活不下去。
有些富人活着的时候,特别喜欢炫耀,显得很有威望,但死的时候可能特别悲惨,因为有钱,造的恶业更可怕。有些富人,开的厂,卖的产品,做的一些事情,让成千上万的众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辈子,成千上万的人羡慕他;下一辈子,不知道要在地狱里焚烧多少年……特别可怕。
所以,人活着的时候,尤其是有一点福报、有一点财富、有一点地位的时候,尽量不要邪命养活,要尽量以慈悲心关爱身边的人和众生。
古人尽享四洲福,韶华服饰齐天主,
无常犹如彩虹消,受用定如草尖露。
古人尽情享用四大部洲的财富和受用,而且青春美满,所穿的服饰特别昂贵,像天人一样。他们的财富和福报,可以跟梵天和帝释天媲美,特别让人羡慕。但这一切也是无常的,就像夏天的彩虹,很快就消失在虚空中。而我们现在的受用,也跟草尖的露水没什么差别。太阳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全部没有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过去的历史就会有深刻的体会。我去过欧洲的巴黎圣母院、大英博物馆,还有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这些地方,曾经都有过辉煌的历史。比如凯旋门——大家都听过它的故事吧?那些帝王将相的财富和威望,一切的一切,让人特别羡慕,可是到了今天,有些变成了废墟,有些物是人非,让人深深地感到,一切都是无常的。
所以,通过历史可以观察,古人美妙的相貌也好,丰足的财富也好,都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和古人比起来,现在很多人的财富更为巨大。但是几年、十年、一百年以后,这些财富会变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秦始皇统治六国时,阿房宫里有很多的财富和奇珍异宝。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了——整整烧了三个月。圆明园被烧的时候,也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有些人说不是财物烧了那么久,是其他的火没有灭。不管怎么样,里面的财宝确实特别多,最后的结局也特别悲惨。
我们的家庭也是这样的。本来,你的生活特别让人羡慕,可是短短的时间内,甚至一夜之间就变得跟原来不一样了。
总之,小的方面,个人的青春、才华、智慧等,最后一定会出现无常。大的方面,国家和世界范围内那些特别好的景象,也离不开无常。作为修行人,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保持无常观。
真正的无常观跟悲观是有差别的。悲观是觉得没有希望了,缺乏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而有无常观的人,一旦自己身上发生变故,会更加勇敢。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对无常从来没有训练过,一旦事情落到自己头上,会手足无措,特别可怜。
有些人喜欢看历史,喜欢关注现在、未来以及过去的状况。其实,多了解历史,对无常会有很深的体会。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人,富裕的人,美貌的人,最后变成了什么样?个别的在历史书上留下一个名字,绝大多数连名字都没有。
对世间财富的无常,大家心中应该有数。
去年富如龙王者,今岁多沦贫乞中,
此非梦境如梦故,于轮回乐自生厌。
去年犹如龙王一样富有,今年大多数却沦落为贫穷的乞丐。这不是梦,却真的像在做梦。看到这样的光景,对轮回的快乐自然而然生起了厌离心。
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去年很富有,跟龙王一样,今年因为股市下跌,立刻变成了乞丐。在股市上,很多特别富贵的人,一夜之间钱就全没了。
印度很多贪官和富贵的人,喜欢把现金堆在屋子里。前不久,印度政府下令发行新纸币,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废除大额纸币。贪官们不敢把旧币拿出来换新币,只好全部烧掉,特别可怜。原来的钱特别多,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普通人。有些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钱分给老百姓,让他们去银行换新币。印度这次做得不错,很多贪官的钱就这样进了国家银行,而不少老百姓和乞丐却发了财。这也是一种无常。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以前比较富贵,后来父亲被抓,母亲心情不好,去世了。他自己曾是部门的高官,却因种种原因下台,只能做一点小生意。他说:“不知道是不是在做梦。短短的时间内,父亲出事了,母亲也走了,亲朋好友的态度都全部变了。”
他以前很风光,吃得也好,穿得也好,别人对他的态度也好。然而,一夜之间全都没有了。所有的人,好像害怕被牵连,都不愿意靠近他。他做一些小生意,基本上能维持生活。他说:“我现在对无常有切身的体会。”
法王在这里说:去年像龙王一样,特别富裕,今年却变得跟乞丐没什么差别。这不是梦,是人间,但却像在做梦,跟梦没什么差别。
轮回中有很多这样的显现。如果看到这些,想到这些,还对轮回特别贪执,就太愚笨了。我们贪执的一切都是假的,万法的本性就是这样,很快就会出现无常。
有地位的人,有财富的人,青春靓丽的人,现在自我感觉很不错,然而几年之后,可能会非常失望。但也没办法,谁也没有能力挡住无常。
一切高官有大名,无常不稳如秋云,
虚无夏季真彩虹,深思岂非更增厌?
一切有名、有权、有地位的人,比如一些高官、领导和名人,也是无常的,不稳定的,就像秋天的云。在佛教的经论中,为什么经常提到秋天的云呢?因为秋天的云高高地飘在空中,洁白,美妙,但秋风一吹,就没了。春天的云乌蒙蒙的,而秋云不是那样的,特别美丽,可是美丽也没什么用,很快就消失了。
确实是这样。世间的地位和名声,看起来很有意义,实际上却是不稳定的,无常的,就像秋天的白云、夏天的彩虹,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夏天的彩虹出现时,无数的人举起照相机,拼命地拍:“哇,彩虹好漂亮啊!来来来,拍拍拍!你的手机不行,我的iPad更好。我要站在彩虹里拍一张。快给我拍!啊?彩虹没有了……”(众笑)
世间人对地位还是很羡慕的。可是,地位根本靠不住。有些人刚刚上台,一个选举又下台了。啥都没有了,就很低调了——不得不低调,没办法。以前出门,被多少人左拥右护,享尽尊敬和承侍,最后一切都没有了。深深地思维这些,会更加生厌离心。
扰乱导师僧众心,法办无辜庶民者,
自高自大如毒蛇,步后险途有何策?
这应该是法王如意宝针对当时的环境,批评一些领导的所作所为。有些人扰乱上师和僧人的心,利用法律惩罚无辜的百姓,自高自大,就像毒蛇。这些人到了后世,一定会堕入三恶趣,不会有别的出路。
在当时那个年代,有一些领导和高官,肆意摧毁寺院,对出家人不恭敬,把他们绑起来,逼他们还俗,或关进监狱,用各种残暴的手段让他们受苦。对无辜的普通民众,则以阶级成分等各种各样的理由,用法律进行惩罚和制裁。这些人就像毒蛇一样,特别傲慢。看起来有地位,有权势,实际上特别可怜。
所以,人在有地位的时候,不要傲慢。不管什么身份,哪怕一个小小的组长,也是领导。如果当了领导就摆架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不是很好。因为你的地位不一定长久,应该尽量观无常。尤其是佛教徒,更不能有傲慢心。
今自众中高居者,见阎罗使非如是,
难解恶趣受苦时,领土财富多无济。
今天,自己在众人中居于高处;死了以后,见阎罗王的使者时,就不是这样了。那个时候,可能特别可怜,恭敬地在他面前跪着。在难以解脱的恶趣受苦时,你现在拥有的土地也好,财富也好,地位也好,都帮不上忙。
当年,法王老人家身边可能有一些特别傲慢的人吧。他们霸占了许多土地和财富,对别人特别凶狠。生活中,这类人其实很多,每段历史和每个国家都会出现。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坏人。这一点,透过历史书籍和影视作品也可以看出来。
人的傲慢心、嫉妒心和无知心,在众生共业现前的情况下,有时会特别明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