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讲解·第2课
2019年8月6日
接下来继续讲《修心七要》。
昨天讲了《修心七要》中的前行、正行、恶缘转为道用、终生修行的方法,还有修行圆满的标准。当然,这里的修行圆满指的是达到一种修行的境界,并不是再也不用修行了。因为真正的修行圆满是获得佛果,那时才算真正的圆满。所以诸大德都讲到,我们达到“常处欢喜心、散乱时能修行、自己做证、我执减少”这四个标准,只是修行到达一定境界的象征,并不是因为减少了我执就再也不用修行。我们的修行乃至获得佛果之前都是不能间断的,要一直蒸蒸日上、不断努力。这是昨天所讲的内容。
今天的内容也会稍多一点,大家还是应该认真听讲,尽量做笔记。学会和我们这里的讲考班不同,有些居士刚开始听课特别激动,可到了后面由于没有讲考的压力,所以就有些松懈。闻思修行时要像饿牛食草一样专心致志,这很重要。
(堪布念《修心七要》传承)
下面接着讲《修心七要》。
甲六、修心之誓言:
《修心七要》中第六个要点是修心的誓言,共有十六条。
恒学三总义,
首先,学大乘修行法门的人应该学习三种总义。
第一个总义是“不违承诺”,即不违背以前受别解脱戒、受菩萨戒、受密乘戒时的承诺。
第二个总义是“不疯狂行”。修大乘法门的人,行为不能无有正知正念,不能肆意喝酒、抽烟、践踏绿地、摧毁森林,做一些离经叛道的过分行为。现在有些所谓的密宗瑜伽士、成就者,他们不一定有这种境界,却在别人面前做各种各样的疯狂行为。作为大乘修行人,行为应该清净,不能做违背世间规则的不如法之行。
第三个总义是“不偏袒”,也就是对所有众生都一视同仁。不能是人类对你的危害可以忍受,其它动物对你的危害就不忍受;上等人对你的危害能接受,下等人对你的危害就不接受;亲朋好友对你不满可以接受,其他毫无关系的人对你不满就无法接受,等等。这样的偏袒行为,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也是不合理、不应该的。
要经常学习这三种总义,一切行为都要如理如法,常年如一日。不要今天非常寂静,明天特别疯狂,不能这样。
转欲自稳重,
第二条,修了大乘佛法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前的欲乐。以前我们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从现在开始,就要把众生放在首位,把利他心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所以要转欲。
还有“自稳重”,修行过程中不能经常炫耀功德、自我吹捧,应该具足内在的功德。在自己的同行面前、在志同道合的群体中,应该默默无闻、寂静如理地修行,不要在外面高调地宣传。
现在很多人动辄给自己做各种各样的宣传,其实除了个别高僧大德真正从利益众生的目的出发,在别解脱戒、菩萨戒中有所开许,除此之外的自我炫耀,佛教历来并不赞叹。所以应该低调稳重,以修利他心为主,改变自己原有的不良习惯。世间大多数人都自以为是,认为自我中心是非常合理的,但实际上我们无始以来正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才造了无量无边的业,最后一直在轮回里无法解脱。这是第二条。
不应说缺陷,
第三条,修行人不应该说其他众生世间方面的缺陷,包括身体方面,比如叫别人聋子、哑巴、跛子、胖子、矮子、高个子等等,以缺陷来称呼他人是不合理的。或者在修行方面,说这是个破誓言者、破戒者、破见解者等等,这样的称呼也不合理。即使别人有这样的过失,你也没有必要在公众场合中,或者在他人面前随便宣说,这是非常不好的。
有些人也许是因为前世业力,经常一开口就说别人的过失,觉得别人修行不好、戒律不清净、脾气不好等等,好像只有自己像佛,其他众生都像魔一样,这很不好。如果自心清净的话,周围的对境都是清净的;自心不清净,就会觉得除了自己以外全是坏人。这其实是自心的一种投射,你的心是什么样的,外境的显现也会如此。
全莫思他过。
第四条,我们不能总是思维别人的过失,觉得别人这也不合理、那也不合理。藏族有一种说法:“别人脸上有虱子都看得出来,自己脸上有牦牛却看不出来。”别人有一点点过失就吹毛求疵,鸡蛋里找骨头;而自己有天大的过失也不会察觉,这是不合理的,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先净重烦恼,
第五条,先应清净自己最重的烦恼。有些人贪心非常严重,欲望很大,干了许多坏事;有些人嗔恨心非常严重,一发脾气好像整个须弥山都会动摇;有些人愚痴非常严重,特别愚昧无知;还有些人嫉妒心非常严重、傲慢心非常严重,或者狡诈的行为特别可怕等等。
我们要先着重铲除自己最深重的烦恼。如果嗔恨心特别严重,就要把所有的修行集中用来对治嗔恨,比如学习《入菩萨行论》的安忍品,以及《学集论》里的教言;如果贪心非常严重的话,可以用《中观宝鬘论》或者《入菩萨行论》第八品中的教言来进行对治。
我们要观察自相续中的哪一种烦恼是最可怕的。可以这么想:“我这个人本来修行还是可以的,但我的嫉妒心太强,对谁都看不惯。”或者“我的傲慢心太可怕了。”应该这样观察自己,哪一种烦恼最严重,就去对治和清净这个烦恼。
断一切果求,
第六条,应该断除对世间的一切希求,包括希求名闻利养、健康快乐。因为在大乘佛教里,不论对今世还是来世的追求,如果没有想到众生,那就是错误的追求。即使你想追求解脱,自私自利的解脱在大乘佛教里也是不赞叹的。
不论是希求今生的名声、财富、健康,还是希求来世的人天福报,但凡你想要让自己得到美好,这种如毒一样的自私自利心都是不被认可的,应该追求利益众生的心。
舍弃有毒食,
第七条,有毒药的食物谁都不敢食用,一旦食用肯定无法消化,最后毁坏生命。同样的道理,自私自利的心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是最可怕的。
有一种毒药叫做哈拉毒,一旦接触这种毒药,身心马上会全部毁坏。同样,如果自私自利心非常严重的话,不管是听经也好,讲经说法也好、拿念珠用转经轮也好,所做的一切善根就如同《般若摄颂》里讲的“如吃杂毒上等食”。所以,我们应该像断除有毒的食物那样,断除有毒的自私自利心。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也做不到完全没有一点自私自利心。有些经典中也讲,就像不净粪本来就有臭味一样,凡夫地的时候自私自利心是以俱生的方式存在的。但是我们通过学习大乘佛法,可以减少自私自利心。有些特别自私的人,学了大乘佛法以后,自私心就能慢慢减少或者消失,当然,也不是光听一堂课就马上没有了。对于一些毫无利他心,特别自私的人,要通过修行来改变自己。
莫学重义气。
第八条,不要像世间人一样特别看重所谓的义气。
人们常说的“护亲灭敌”是一种世间的规则,对怨敌要报仇,对亲人要报恩,就像所谓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以前有两个小和尚在经堂门口打架,我用念珠打在他们身上以示警戒——好像重了一点,我很后悔。当时一个小和尚对另一个小和尚说:“今天在堪布面前我不敢打架,但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时候你等着瞧……”世间人也是这样的。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3岁的孩子,他的母亲被邻居的三个男人残忍地杀害了。过了二十二年,这个孩子长大了,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找到机会报仇,把那三个男人全部杀了,最后他也被判死刑。一些学者和律师认为不应该判他死刑,有些则说应该判。但不管怎样,二十二年来仇恨一直埋在他的心里,仇人没有受报,也没有人解决这个案子,所以最后才有了如此可怕的恶性循环。
从世间法来讲,报仇是正常的,特别是有些少数民族,普遍认为有仇必报是应该的。但我们通过学习大乘佛法,发了大乘菩提心,就要改变这种观念。不要像以前那样,别人对不起我,我就一定要报仇。报恩是可以的,但尽量不要报仇。《弟子规》也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有仇必报不是大乘佛教的理念。我们不要跟世间人一样,一定要对世间法的规则有一种突破,有一种超越,这样才是大乘佛教。
莫发粗恶语,
第九条,平时交谈的过程中不要说粗语,不要以恶口谩骂别人。有些人的语言特别难听,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如果当众说出一些难听话,一方面语言会对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你的人品和性格特别粗暴野蛮。
我们应该经常说一些温和的语言。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了很多粗语的过失和公案,你们应该记得。
勿候险阻处,
第十条,有些人受到了别人的伤害,可能暂时不会报仇,而是一直等待机会,一旦因缘成熟就会进行报复。就像世间有些人,想找人报仇的话,会在非常危险的路段等着对付他。同样的道理,有些人可能表面上挺好,但实际上不满情绪在某个时候可能会爆发出来。
“文革”期间,有些高僧大德的弟子也站出来批斗上师,说他以前对自己如何如何不好。很多人确实是这样的,有些领导的下属平时非常听话,可一旦上面出了点事,下面的人就开始站出来算账了,这就是他们一直等待的机会。
但实际上,从大乘修行人的角度,这种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只是世间的一种行为。当别人遇到困难和危机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帮助他,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行为。
莫刺要害处,
第十一条,不管用语言还是用其他方法,不要刺伤别人要害的地方。本来别人遇到了困难和痛苦,你还故意揭露他的过失,说一些刺激性的语言来打击他的要害;或者对一些非人,用猛烈的恶咒来诅咒,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用爱心、清净心、欢喜心来对待每一个人,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口才去打击别人,用尖锐的语言刺激别人最软弱的地方,让别人遍体鳞伤,非常痛苦。
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是“玻璃心”,如果你语言不当,别人很有可能无法承受,最后选择自杀,那你一样有杀人的过失。所以我们在世间最好用一些文明、温和的语言来沟通。当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能也需要一些特殊的语言,否则在某些场合中就会显得非常软弱无力,那样别人就不会把你放在眼里,甚至对你进行歧视和侮辱。
犏载莫移牛。
第十二条,犏牛所载的物件,不要移到黄牛身上。有些版本翻译成“犏牛所驮负的行李不要移到母牛、奶牛身上”,这种译法可能不对。犏牛既有公牛也有母牛,主要用于耕耘。它的身体比较纤长,尾巴也是长长的,和其他牛的身体形状不同。牦牛一般不能直接用来耕地,因为不听话。在牛里面,犏牛被称为牛王,它的价值是很高的。这里意思是说,犏牛驮载货物是它的责任,不要转移到别的牛身上,别的牛也不一定能负担得起,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自己负责的就应该好好去承担,没有必要推到别人身上。
有些人做事情,成功的话,就说是自己的功劳;事情不太成功的话,就把责任推给别人。现在我们这里有很多人让我签字,我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主要是想让我背锅(众笑)。很多人都比较聪明,一旦遇到什么事就先明哲保身,包括世间的一些领导,很多事情一直推诿,不愿意承担,稍微有一点贡献就赶忙争功“这是我做的”,不是他做的也会说“我参与其中了”;而稍微出现一点问题的时候就说“这个跟我没有关系,不是我签的字”,各种情况都有。
所以,我们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就要有胆量承担,不要推到别人身上,推卸责任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大乘佛子应该有一种担当和心量。我们不是要代众生的苦吗?自己该承担的重任如果不去承担,那也说不过去。
不好强争先,
第十三条,世间当中比赛的时候,大家都会争强好胜,争先恐后地去抢、去争、去夺;但实际上,世间的名声也好、地位也好、财富也好,对于这些我们不应该特别地去竞争,这样是不合理的。
人们本来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竞争心,佛教也不否定正当的竞争。但如果为了自利而损害他人,以这种心态去争夺、去竞争的话,没有多大的实义。
断除诸邪命,
第十四条,邪命,包括邪见——断见、常见;邪修——邪的修行;还有邪行——邪的行为。在生活中应该断除以这三者为主的邪命。
天莫沦为魔,
第十五条,本来供奉天人会被赐予福德,但如果你没有很好地依止,他可能就会变成魔来危害你。我们修行正法也是如此,如果如理如法地修行,就会获得解脱;但若没有如理如法地修,就会像塔波仁波切讲的那样:“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这也是很可怕的。
有些人依靠正法最后反而堕落了,比如诽谤三宝、破誓言等等,法没有入心,而心里入了魔。本来是天人,但最后变成了魔鬼;本来是给我们带来快乐、断除痛苦的正法,可你没有好好去修,还造下各种恶业,后果会非常可怕。这是第十五条。
为乐莫求苦。
最后一个誓言是,不要为了自己的安乐而让别人痛苦,也就是说,我们的快乐不能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之上。
有些人看到自己的敌人遭受违缘就非常高兴;有些人看到自己的施主生病,就觉得有了好机会;有些人看到竞争对手生意不好,就特别开心……我们的快乐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应该尽量去帮他承担。即使自己没有能力,也应该尽量感同身受,为他回向或者发愿,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以上总共有十六个法。有些注释中是把前面三个总义分开,就有十八个。这里讲的是誓言,我们修行时需要遵守这些誓言,大家自己也应该好好观察一下。
甲七、修心之学处:
接下来讲学处。关于誓言和学处,一般来讲,密宗的是“誓言”,显宗的是“学处”。但这里讲的誓言是指前面发下誓愿的意思,发了誓愿以后,下面在实际行动当中就有这些学处,也就是戒律的意思。这里总共有二十二个法。
诸瑜伽摄一,
首先是第一个法,“诸瑜伽摄一”。这里的瑜伽是指平时的威仪,也就是我们平时的行住坐卧、吃饭睡觉等等日常行为。“摄一”的意思是,修持大乘佛法修心法门的人,唯一要有利他菩提心。无论白天晚上,还是吃饭、走路或聊天,时时都要将菩提心放在心上、挂在嘴上、落实在行为上。身口意全部摄在这上面,身体力行,这样就是大乘佛教。
遇违缘修一,
第二是“遇违缘修一”。修行过程当中,遇到任何违缘,包括病魔、怨敌、鬼神扰乱,或者情绪波动、痛苦,以及人间的各种天灾人祸等等,这个时候应该只修一个法,就是利他菩提心。
病魔来袭的时候,你可以希望这些病魔得到快乐,自己痛苦没什么;别人诽谤、伤害你的时候,你也可以发自内心地想,虽然今天别人害我,但这跟我的前世恶业有关,希望他过得很快乐……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不顺,遭受各种危害的时候,心里就要这样想。
初后行二事,
第三条是“初后行二事”。初指的是早上,早上起床时,心里要发愿好好发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为也不离这样的发心和行为;晚上睡觉之前也要思维,今天所做的事有没有违背这两种菩提心?如果有的话要励力忏悔,没有的话就对自己点赞,“我太棒了,我今天做的全是利益众生的事情,我现在离成佛不远了,应该好好吃一顿!”(众笑)自己对自己应该有一种安慰、赞叹。所以早晚都要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二境皆应忍。
第四是“二境皆应忍”。遇到顺和逆这两种对境,都应该能安忍。
遇到逆境的时候,比如穷困潦倒、病魔缠身、名声受损……不论世间当中多么不幸的遭遇,一定要能忍受。要知道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今天遇到的痛苦跟昨晚的梦并无差别,再过几年这些逆境就全部不复存在了。要这样来修安忍。
遇到顺境,比如美名远扬、身体健康、财富圆满、应有尽有,也要安忍。有些人说:“我现在太幸福了,要钱有钱,要什么有什么!”这个时候你也不能自高自大,不能太张扬。很多人在逆境中能忍,但在顺境中反而会产生各种傲慢心,最后毁坏自己。以前有一些修行人遭逢恶世,遇到极大的困难都能忍下来,但后来得到自由,各方面的条件好转的时候,修行反而容易毁坏。
所以,我们在快乐或是痛苦的时候都要坚强,不能一快乐就特别张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而痛苦时又特别伤心,整天伤感不已。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其实都是如梦如幻的,没什么大不了。在这个世间,快乐也保留不了多久,痛苦也持续不了多久。应该明白,快乐、痛苦,其实都没有什么实质。
舍命护二事,
第五是“舍命护二事”。宁舍性命也不舍弃总的誓言和别的誓言。总的誓言就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别的誓言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十六条誓言。
当学三种难,
第六是“当学三种难”。应该学习三种难——刚开始认识烦恼很难,中间对治烦恼很难,最后消灭烦恼也很难。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应该觉察烦恼的萌芽,中间进行对治,最后断除所有的烦恼。
取三主要因。
第七条是“取三主要因”。修大乘菩提心的时候要具有三种主要的因。第一是给自己宣说慈悲菩提心的善知识,这是不可缺少的;第二是自己的心要堪能,要对大乘佛法有信心;第三是要修菩提心的话一定要有顺缘,吃穿等等方面都要因缘具足。
这三个法是主要的因缘,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可能就没有修菩提心的机会了。没有很好的上师你就不会修行;有上师但是自己没有信心也没办法修;有了上师和信心,但如果你没有生活方面的顺缘,住处也没有、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虽然菩提心很殊胜,但最后可能还是不得不离开。我看到有些道友确实很想修行,但是福报不够,那也很无奈。所以修菩提心要有这三种主要的因。
修三无失坏,
第八条是“修三无失坏”。要修行菩提心的话,有三点不能失坏。第一是对上师的信心不能毁坏。如果失坏了对上师的信心,菩提心是修不成的。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集,如果对上师起邪见、生嗔恨心,这样的话,连上师瑜伽都没有办法念。
以前有一个人跟上师有矛盾,就跑到青海的一个山洞里准备住下来修行。他也懂一些修行的道理,知道应该修上师瑜伽,可他一忆念上师,跟上师的矛盾就在眼前浮现出来。他心想:“这样观修上师,肯定得不到悉地。”后来就只好离开了。
所以,首先不能舍弃对上师的恭敬心。第二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不能失坏,如果信心失坏也无法修行。第三是不能失去对整个佛教的戒律、誓言、威仪,这也是修行当中很重要的。
成就三无离,
第九是“成就三无离”。身语意都不能离开善法——身体要经常行持磕头、转绕、供养等善法;语言要时常念咒、诵经、背诵等等;心里要日日夜夜修利他心、慈悲心、菩提心。这些都不能离开,这就是三不离。
于境修无偏,
第十个法是“于境修无偏”,就是对于对境修无偏的大悲心、平等心。“境”包括有情的对境和无情的对境。
我们知道,对于有情是指要对所有众生修大悲菩提心,那对无情怎么修悲心呢?就是对无情法也不能有嗔恨心。有些人在生气的时候,会把气撒向无情法,比如把手机摔在地上,或者发泄在门上,把门摔得啪啪巨响。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是从一些电影和电视里学成坏人的。很多影视剧里,父母之间也好、男女之间也好,关系稍微不佳就开始搞各种各样愚痴的行为,导致很多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也照着做。其实一个真正稳重、有涵养的人,即使偶尔生气,也不会在无情法上发泄。佛经里讲过,对木烬也不要生嗔恨,否则果报无量。这种行为的异熟果报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不管对有情众生还是无情法,都不能产生邪知邪念,不能有嗔恨心、恶心,不能发恶愿。有些人在家里吵架的时候,把各种东西砸来砸去,那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又没有惹你。现在有些电影里的人喜欢打砸锅碗和家具,这其实是一种表演。
凡夫人都难免生嗔恨心,但是你生嗔恨心的时候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这种“修行境界”推到无情法上去,这是一种更加愚痴的做法。所以对各种对境都不能这样,应该修无偏的平等心。
遍且深修习。
第十一个法是“遍且深修习”。这里的意思跟前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对无情法和有情众生修大悲菩提心。要普遍地修,而不是在这里修,那里不修;修的时候要非常深入,而不是在表面上修平等心,应该真真切切发自内心对一切都有平等心。
当然,要有全然的平等心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我希望大家,对情绪应该有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多学大乘佛法的人,连自己都控制不住,这其实是很可怕的。我去过很多监狱,里面大多数犯人都是因为没有控制住烦恼才犯了法。地狱里这种失控的众生肯定更多,因为监狱里关的只是犯罪被发现的人,还有更多人的罪恶没有被发现。所以,一个人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这是一种严重的毛病。
这里说要深入地修行,就是对无情法和有情法不要产生严重的烦恼,应该对其有无边的慈爱心和菩提心。以前有些高僧大德通过修行,因为慈悲心的感化,整个山河大地和所有植物全都异口同声念起金刚橛心咒“嗡班匝儿格勒格拉雅吽啪的”。所以,一个修行很好的人,可以让有情法和无情法都得到善法的感染;而如果一个人的心特别恶,那有情法和无情法都会感染恶念,这也是自然规律。
《修心七要》特别能对治我们的烦恼,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可能觉得“堪布是不是在骂我?”我其实并没有针对任何一个人,如果这里面有些教言刺中你的“伤口”,这也不是我,应该是恰卡瓦格西在“骂”你,我只是把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语言重复了一下。
其实我也修得不好,这里面很多话也是针对我自己的。我看《修心七要》的时候也觉得很惭愧,给大家讲这样甚深的法,我好像不具备这样的资格。但就像《华严经》里所讲,即便是盲人,只要他手里拿着灯,别人也能依靠这种灯光看见道路。因此,我们学了这些法以后,应该看看能否控制自己的烦恼。
于厉境恒修,
第十二是“于厉境恒修”,意思是在严厉的对境面前要恒时修慈悲菩提心。
这里的“厉境”有几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和经常损害自己的人,有一些注释里解释为“业力众生”,就是跟你一直纠缠不清、与你有恶缘的人,这是一种严厉的对境。严厉的对境也可以指自己的根本上师、父母,以及对自己有恩德的长辈等等。还可以指病人、圣者,还有说法师,也就是经常宣说佛法的人,这些也是严厉的对境。
对于这些人,不能有害心、嗔恨心,应该经常修慈悲菩提心。如果对这些严厉对境产生了恶心的话,今生来世都不会快乐的。所以对于严厉的对境要长期修慈悲菩提心。
不依赖他缘,
第十三是“不依赖他缘”。在修行过程中,有些人顺缘具足的时候修行特别精进;而遇到恶缘的时候,就有借口不去修了。
有些人一旦遇到身体不好、气候不好、心情不好、环境不好、太忙了、事情太多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往往就不能好好修行;而气候好、心情好、吃得好,什么工作压力都没有,种种顺缘具足的时候,就特别精进。这样是跟随外缘而转——外缘稍微不顺,就把修行抛之脑后;没有多少违缘时候,好像修行还可以,这种人的修行其实是不太好的。
真正修菩提心的人,处在任何外境条件下,都不会受丝毫影响。不管身体好不好、心情好不好、环境好不好、吃得好不好,都能持之以恒、夜以继日地修行,什么外缘都不会对他有任何障碍。不依赖他缘,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而很多人都是依靠于外缘,只有外缘条件好的时候才会修行。看前辈大德的传记,他们的修行不知比我们现在难多少倍。而我们要让自己身心堪能,就不得不依赖很多顺缘。虽然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琐事,但根本上只要自己有信仰,能控制住自己,各方面的因缘就会具足。可如果你一直依赖外缘的话,修行永远都不会好的。所以不能依赖于他缘。
今当修主要,
第十四个法是“今当修主要”。我们无始以来流转在轮回当中,现在获得了暇满的人身,一定要好好修行。那么是为今生修行重要还是为来世修行重要呢?为来世修行更重要。为自己修行重要还是为他人修行重要呢?为他人修行更重要。是修其他法重要还是修菩提心重要呢?修菩提心更重要。菩提心有理论的修行和窍诀的修行,哪一个更重要呢?窍诀的修行更重要。对于佛经里的很多教言,龙猛菩萨、无著菩萨和寂天论师在不同的论典中都有阐释;后来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尊者,他们都是以窍诀的方式来修的。
所以我们现在修菩提心真的很方便,因为有特别好的修行方法,仅仅通过这个《修心七要》,就已经可以让一个人好好修行了。就像开车时有驾驶说明,你看了《修心七要》以后,就会非常明白修菩提心的方向。这些窍诀都是高僧大德们一直传到今天的。现在佛法虽然遍于整个世界,但真正修菩提心的窍诀,也不是到处都有,不信你们可以从世界上所有显宗密宗的经论中找找。所以,修菩提心时,窍诀是非常重要的。
不颠倒是非。
第十五是“不颠倒是非”。这里有六种颠倒:
第一是安忍颠倒。有些人该忍受的时候不忍受,不该忍受的时候却很能忍受。比如有些修行人背一部论典都很困难,但是追一部连续剧却特别有兴趣、有耐心、有韧性,不用吃、不用睡,这就叫做安忍颠倒,就是做世间各种无意义事情时特别能忍受。
第二是意乐颠倒。对于善法就像在饿狗面前放青草一样,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对世间无有意义的事情却特别有兴趣,特别有欢喜心。
第三是品味颠倒。对闻思修行佛法的甚深美味一点都品尝不到,而对一些世间法、五欲六尘,就很愿意品尝。
第四是悲悯颠倒。对真正苦行的、在山洞里面闭关的这些特别好的修行人产生悲悯心,“哇,那个出家人好可怜啊!”而对被业和烦恼束缚的、整天杀生造恶业的人,却觉得“他挣的钱好多啊,真不错!”这就是颠倒的悲悯。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苦行时,有七位美女对他说:“像你这样可怜的人,世界上都是没有的。”米拉日巴尊者对她们说:“像你们这样可怜的人,世界上才是没有的。”后来他们互相对歌,开始宣说道理,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里有这段记载。实际上众生才是真正痛苦的,应该对他们产生悲心才对。
第五是营求颠倒。对相熟的人,不让他们求正法,反而让他们整天追求一些世间法。有些有能力的人,不要整天让身边的人造一些堕落的因。某些上师身边的人,整天忙这个忙那个,尽做些跟解脱没有关系的事,这也是营求颠倒。作为弟子,应该做闻思修行和利益众生相关的事,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没有实义的事情不应该特别注重。
最后是随喜颠倒。有些人看到敌人遭受危害就兴高采烈,“我的对手今天倒霉了,真高兴!该庆祝一下!”当初“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幸灾乐祸,其实这种恶心、害心并不是很好。即使是你最看不惯的对手,他在遭受痛苦的时候,你心里也应该默默发愿:“虽然他对我不好,但希望他不要遭受这种痛苦,愿他获得快乐。”我们内心应该要有这样的发心。不然很多人看起来好像很慈悲,但其实心是很黑的。自己是什么样,自己应该最清楚。表面上拿着念珠和转经轮,一直“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然而内心之中对这个也恨、对那个也恨,这样口是心非,是很不合理的。
以上几种颠倒都是不应该有的。
不时停时修,
第十六个法是“不时停时修”。我们修行的时候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好好修一下,明天就不修了,过段时间又开始修一下。修行应该细水长流,恒常修一个法才会有力度、有进步。有些道友刚出家的时候,两三天里夜不倒单,特别精进,早上三点钟就开始修行;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一点精进都没有了。真正的修行,一定要恒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长期坚持,而不是期望短时间内就立竿见影,应该有恒常心。世界上最伟大的那些人,他们都是非常有恒心、有耐心的。所以,我们修行不能一会儿修、一会儿停、一会儿再修,应该长期地坚持。
当坚定而修,
第十七是“当坚定而修”。“当坚定”就是修行中一直要有一种非常坚定的意志,要持之以恒、不松不懈,而不是只持续短短的时间。从你皈依佛门、发菩提心开始,就要一直往这个方向努力。我经常看到一些道友,他们从十年前、二十年前就很努力,现在还一如既往。这些人可能是福报比较大,一直不会退转,不会失去信心。坚定而修是很重要的。
以二观察解,
第十八是“以二观察解”。“二观察”是指观察自己的我执和观察自己的烦恼,是这两种观察方法,或者是指观察自己烦恼粗大的阶段和观察自己烦恼细微的阶段。通过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烦恼,慢慢就能发现烦恼,发现以后就能进行对治,进而消灭,获得解脱。应该以这种方式来修。
不好大喜功。
第十九是“不好大喜功”。这句在藏文里有不同的版本,一些版本里是“不自怨自艾”,这个意思也比较通。
不好大喜功,就是不要做了一点功德就到处去宣扬、炫耀、自我赞叹,经常在别人面前邀功、说自己的功德,不应该这样。
也可以说不自怨自艾。修行也好、利他也好,其实都是你自己的职责,不应该抱怨:“我这么辛苦,为什么你们不理解我?不关心我?不关注我?”在修行过程中,很多人总觉得别人应该怎样对自己,其实这是不太好的。你应该要摆好自己的定位,利他也好、修菩提心也好,都是你自己发愿要做的事情,不应该抱怨别人不理解,更用不着为此特别不开心。在我们整个修行过程中,不能自怨自艾或者抱怨别人,应该有自己承受一切的心态,这才是修行圆满。
所以这一句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不暴躁易怒,
第二十是“不暴躁易怒”。在修行过程中不应该暴躁易怒。有些人平时文质彬彬,但是遇到一些事情时就暴跳如雷,表演各种各样的行为。作为佛教徒,应该尽量对治此类情况,尤其是出家人,如果在各种场合中穿着僧衣,却在人前破口大骂或是说一些粗暴的语言,那真的会让其他非修行人对佛法失去信心。
作为居士也是同样。暴躁易怒的情绪真的很可怕,如果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当中肆意发泄情绪,那从此之后别人对他的看法也会一落千丈。也许大家平时认为这个人是个不错的修行人,但因为这样的一次行为,印象就彻底破坏了。人都有这个毛病,一次好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印象不一定很强烈;但一次不好的行为,就会让别人从根本上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情绪容易变化的人,要尽量自我控制。
有些注释里讲,人不应该变得像卫藏的厉鬼一样。卫藏的厉鬼是什么样的呢?当地的老百姓稍微惹到它一点,它就马上被激怒,让他们遭受各种不好的事情。《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也讲过,这种忍耐力比伤口中的嫩肉还脆弱。现在有些年轻人也是这样,别人的一句话、一点行为,很容易就让他大受刺激。有人因为非常简单的因缘,就可能做出一些特别不明智的行为,甚至选择自杀。所以,暴躁易怒的人确实就像卫藏的厉鬼一样。
不喜怒无常,
第二十一是“不喜怒无常”。人不应该像春天的天气一样,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万里晴空。万里晴空的时候笑逐颜开,开心无比,就像天人和天女一样;乌云密布的时候,又变得非常可怕。所以,像春天天气一样的喜怒无常是很不好的。
莫追求声誉。
最后一个是“莫追求声誉”。不管做什么事情,真正的修行人是不追求名声的。虽然有名声也许能利益众生,做成一些事情,但再大的名声也只是一种虚名,没有实际意义。如果你的功德配不上,那得到这种名声也会招致灾祸。所以,如果自己内在的功德不具足,就没必要去追求外面的虚名来养活自己、填充自己,这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作为一个修行人,不会特别地追求名利,尤其是修菩提心的人,不会把自己放得很高。这一点跟世间的信念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是不同的。很多人都觉得对自我要重视,尤其是西方人,认为以自我为中心才是成功之源。但如果我们太重视自我的话,其实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和痛苦,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世界也是不利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首脑是相当自私的,所以这些国家的人民也非常自私,这样下去,最后我们活在这个地球上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这一点凡是有智慧的人都可以推导出来。
以上讲了二十二种修行的学处,接下来是最后的结文。
将此盛五浊,转为菩提道,
窍诀甘露藏,乃传自金洲。
五浊恶世之中,如此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殊胜窍诀,就像甘露精藏一样。不论谁饮用甘露,都能断除所有的痛苦。
我们依靠阿底峡尊者传下的这个窍诀,在这个五浊恶世,的确能将违缘转为道用。这和其他一些修行方法是不一样的,在其他某些修法中,出现违缘的时候,大家就真的将其视为违缘——“我现在违缘很重,您要加持我啊!”但在这个窍诀中,违缘出现得越多,我们就越开心:“哇,我现在修行肯定很成功!”其实对于修菩提心的人而言,违缘并不可怕,违缘越多就像火上加油,燃烧的火焰也会越来越高,那样修行就会越来越成功。
这是来自金洲大师和阿底峡尊者的传承。
由昔修业醒,自众信为因,
能轻苦讥毁,请调我执教,
今死亦无憾。
最后恰卡瓦格西说:因为前世修行的善业苏醒,以众多的信心为因,我可以轻视所有求法过程当中的痛苦、讥毁,请到了能调伏我执的教言。也就是说,格西是通过自己的福报、信心和苦行,才得到了这么一个能断除我执的殊胜教言——《修心七要》,即使明日死去也没有遗憾了。
《论语》里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听到了《修心七要》,那何时死去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这里面确实包含了特别殊胜的修菩提心的教言、违缘转为道用的教言、大乘佛教学处的教言、大乘佛教前行和正行的教言。
这次利用短短两节课的时间,我根据前辈大德的言教,给大家传授了这个法。希望大家铭刻于心,今后在实际行动中尽量力所能及地做饶益众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