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感恩 面对世界
第14场
广东华阳国际设计集团
CAPOL International & Associates Group, Guandong
中国·广东
2013 / 9 / 30
Facing the World with Gratitude
主持人:
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尊贵的索达吉堪布莅临我公司,为我们做“心存感恩,面对世界”的演讲。
欢迎堪布——
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相识。作为一名出家人,我想从佛教的角度与大家交流今天的主题。
关于感恩,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让自己过得快乐,也能让身边人感到幸福;如果不懂感恩,自己会经常处于忧愁、焦虑和浮躁的状态中,给身边人也会带来困惑、痛苦和不安。
心不唤物,则物不至
人活一生,最关键的是心态。如果心态改变了,行为就会改变;如果行为改变了,性格就会改变;如果性格改变了,家庭就会改变;如果家庭改变了,整个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会发生改变。因此,大家要学会反观自心,不要总觉得别人欠自己的。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很多感悟。其实,只是以前没有观察而已,真正去观察时会发现,确实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人或事。
小的时候,父母有养育之恩;长大以后,老师有教育之恩;工作以后,领导和同事有帮助之恩;成家以后,家人有维护之恩;老了以后,晚辈有照顾之恩。总之,在这个世界上,值得我们感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包括现在所处的这个房子,大家能够在这里一起学习,这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施工,每个工程的背后都有许多辛勤付出的工作者。包括每一条公路、每一口食物、每一件衣服,无不凝聚着许多人点点滴滴的付出。
关于这一点,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理解,所以经常会抱怨:“父母对我不公平,老师对我不友好,领导对我不关心,同事对我不关注……”认为自己很厉害,很有本事,却一直怀才不遇。我之前看过一份统计,里面讲到:在中国,84%的人对生活现状不满意,总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不至于如此。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能力是否真的这么厉害?
我看过一个故事。相传,有个寺院的住持,给僧众立下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针对整个寺院的状况,每个人都要对住持说两个字。
第一年年底,住持问一位新和尚最想说什么,新和尚说:“床硬。”
第二年年底,住持又问他心里最想说什么,他回答说:“食劣。”
第三年年底,他没等住持问便说:“告辞。”
住持望着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地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在这三年里,新和尚用六个字表达的全是抱怨。就像现在社会上的有些人,总觉得领导对自己不满意,工作量大,工资又少,还得天天加班,然后住得不好,吃得不好,什么都不好。很多年轻人都抱有这种想法,原因就在于从小没有接受过感恩的教育。虽然从五六岁就开始读幼儿园,然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有的还继续读硕士、博士,可以说一半人生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但真正应该拥有的感恩心、慈悲心、宽容心、敬畏心等,这些在学校里很少学到。虽然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确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步入社会以后,经常会散发出一种怨气,这也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实际上,无论和谁相处,都应该有一颗感恩心,这对心灵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你觉得一个月拿三千块的工资还不错;吃的方面,一菜一汤可以,两菜一汤也可以,怎么样都觉得好吃,毕竟很多非洲人连饭都没得吃;穿的方面,有两三件衣服就足够了,毕竟还有很多人无衣可穿;住的方面,两个人一起住可以,三个人一起住也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总之,一切都随缘。
有一个人,在一家美国公司任职。他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一直以一颗感恩的心与人交往,从来不会和人吵架。只要能对别人有帮助,他愿意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后来,他成为这家公司的一名高管。
所以,如果没有感恩心,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虽然能勉强维持生计,但不仅自己会感到痛苦,还会给身边人带来不安全感。
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对父母、老师、同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都要有一种感恩心。实际上,感恩心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弟子规》中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意思就是,他人对我有恩惠,要心怀感恩,时时想着报答;他人与我有仇怨,应该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如果十年以后还记得别人对你的批评,这样不是很好。如果别人对我们有所帮助,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很多人正好相反,把别人的恩德忘得一干二净,不该忘的已经忘了,该忘的怨恨却一直忘不了。
其实,报恩的次数应该越多越好,哪怕是别人的一点点帮助,都应该铭记于心;而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最好不要伺机报复。要知道,报仇不是智者的行为。现在有些年轻人,严重缺乏感恩心,报恩心更是少之又少。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4月24日报道,20多年以来,退伍军人高健民倾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
在2005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他是深圳著名的歌星。从1994年开始,11年间共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但在他被查出患有胃癌晚期,住院治疗期间,没有一个他所资助的孩子或家长到医院探望他。反而很多家长不断打电话来质疑丛飞不遵守承诺,半路断掉了资助。有一位家长,还气势汹汹地打电话说:“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这不是坑人吗?”丛飞的朋友向对方解释了他当时的情况,对方仍然问道:“那你问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根本不关心丛飞的病情究竟如何。
我之前通过各种方法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希望能够帮助到贫困的大学生。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求回报。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报恩心,说明他的人品很有问题,这样谁都不会愿意帮助他。
今年夏天,我们资助了200多名大学生。发放助学金的时候,我特意要求每个人说两句话——“谢谢你!”“感恩你!”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别人感谢我,满足一下虚荣心,而是为了让他们学会说“谢谢”和“感恩”。但有些人还是不愿意说,想直接把钱领走。我就强迫他一定要说“谢谢”,他死活都不愿意,只是“嗯嗯”两声就把钱拿走了。
重视教育,开启感恩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人们缺乏感恩心和报恩心,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意思是说,我们要报父母的恩德,报众生的恩德,报国王的恩德,报三宝的恩德。这也是佛教回向偈中“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中的“四重恩”。
按照佛教的观点,每个人都要对父母有一种感恩心。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在孩童时期,父母教会我们走路、吃饭、说话、穿衣,又教会我们很多世间知识。因此,一定要对父母心怀感恩。现在有些年轻人,经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回家看望父母,甚至连个电话都不打。即使见了面,态度也比较恶劣,这种行为非常不好。
另外,对于身边的好心人,我们也要有感恩心。包括对这个世界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清新空气等,要感恩它们给我们的生存提供了能量。同时,我们还要感恩国家领导,毕竟是依靠他们的威德,我们才生存在这个国家。更要感恩三宝,即佛、法、僧,三宝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今生的快乐,还有生生世世的快乐。
关于“四重恩”,在《正法念处经》中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讲到,四重恩是指报父恩、报母恩、报佛恩、报师恩——老师哪怕只传授了一句特别短的教言,我们也要有报恩心。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因此,大家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子女有感恩心。不然的话,当你老的时候,孩子不一定会对你孝顺。
前段时间,有一位老师跟我讲,他在某个场合见到了自己的学生,但这个学生并没有理睬他,这件事令他十分伤心。我当时跟他说,一方面这是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老师的问题。因为你当年教他们的时候,没有教会他们感恩。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报恩。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感恩的含义,还要接受感恩的教育。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佛教的教理,或是其他有益的世间知识来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孩子们感恩。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教育学著作《教育漫话》,其中就讲到:“我们幼小的时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极其微小、几乎觉察不到,都会对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水性柔和,稍用一点人力就能将它引向别处,使河流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只要最初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了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应该给孩子们灌输感恩的理念。当前,学校课程中基本没有感恩的教育,即使有一些,大多也没有实质性内容。所以,这方面的学习非常重要。
人人感恩,事事感恩
按照佛教的理念来讲,对于有恩德的人,我们应该常怀报恩之心,而对于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不但不能伺机报复,还应该感谢他。比如,怨恨的敌人诽谤我、损害我,不但不能报仇,反而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赞扬他的功德。很多人可能没办法接受这种观点,但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理念。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别人对我好,我当然也会对他好。人不骂我,我不骂人;人若骂我,我必骂人。”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思想。其实,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如果我帮助了别人,他可能会帮助我,也有可能反过来伤害我。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不断地去帮助别人,就像有的智者讲的那样,如果能以爱心来帮助敌人,到了一定时候,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
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迎接好的一面,也要学会面对不好的一面。现在很多年轻人,处处希望自己万事顺利、开开心心。但其实生活有好坏两面,并非全是好的。人生这条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而是像翻山越岭一般,一会儿看到森林,一会儿看到平原,一会儿看到江河,一会儿看到高山。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磨难,也享受过快乐。在面对人生种种境遇时,如果能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就可以坦然面对一切。所以,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如果别人谩骂你、损害你,你依然能以从容、包容的心态去接受,那他的损害不但不会对你造成危害,反而你可以将这种违缘转为道用。这就是大乘佛教中所讲的,把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
对一般人来说,受到别人谩骂的时候,把它当作空谷声,当作最好的修行方法,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慈济基金会创始人证严法师曾说过:“时时感恩,处处感恩,人人感恩,事事感恩。”也就是说,不管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感恩心,这样整个世界就会变得美好。相反,如果以一种抱怨心或仇恨心看待这个世界,世界也会变得很糟糕。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因为对某人的一时气愤,就跑到山谷里面大声喊道:“我恨你,我恨你!”结果整个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小男孩特别伤心,觉得一切糟糕透了,连外面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说恨他,感觉自己的世界都要崩塌了。
然后,他跑回家里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她有一个好办法。接着,就把小男孩带回山谷中,并要他大声喊:“我爱你,我爱你!”小男孩照母亲说的做了。这次他发现,山谷也反过来和他说:“我爱你,我爱你!”这时他才明白,原来内心的转变会让世界变得像阳光一样灿烂。
因此,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应该心存感恩。虽然这个时代非常复杂,人心极其浮躁,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人和事,同时还要承受极大的生活压力,但只要内心坚强、长存感恩,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问:我家里有很多蚊子,请问到底能不能拍死?
堪布:昨晚在广州时,有只大蚊子一直咬我的手和脚。我把被子盖上后,它又钻进来不停地咬。后来我想它毕竟是一条生命,它咬我,我不会死,我打它,它却会死。另外,身为一名佛教徒,我更不应该杀死它。从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角度讲,我们不应该杀害任何动物,包括蚊子在内,否则就会欠下命债。虽然蚊子很小,但它的生命跟人一样珍贵。因此,即便它可能会伤害我们,我们也不能杀它。
听说如果把空调温度调低,让屋子冷一些,蚊子就不会咬人。你也可以试试,最好不要杀死它,应该想办法让它失去咬人的兴趣。把空调开低一点,这样它也凉快,你也凉快。
问:刚才您讲到,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很多人生不起感恩心,这是缺乏因果正见造成的吗?
堪布:普遍来看,现在大部分人都缺乏因果正见。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中西观念孰是孰非争执不下。1949年以后,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原有的传统文化精髓,包括儒、释、道共同提倡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慢慢也消失殆尽了。
我小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批林批孔”运动——对于孔子思想进行全盘否定和彻底批判。前几年,我听说孔子像在天安门展览了一段时间,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又没有了。不管怎样,现在最重要的是在教育上要有善的引导,因为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懂得感恩,更别说教育小孩子了。
要知道,在社会和家庭里,感恩心是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别人对他好,没有一句感谢,而对他坏,可能会记恨一辈子。
现在虽然外面的世界五彩缤纷,楼房盖得越来越高,人们穿得越来越美,吃得越来越好。但是,人们内在的贪心、不满也在随之增长。究其原因,就是传统文化遭到了破坏,所以人心才会变成这样。
问:如何理解“出世”和“入世”?
堪布:一般来讲,修学佛法叫出世,沉浸于世间叫入世。而在佛教中,出世是指证悟空性,获得佛果,已经超越了世间;入世则是处于轮回,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因果正见——整个轮回的流转过程就叫做世间。
所以,“出世”和“入世”这两个词,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修行阶段也有不同的定义。
问:我总觉得人的一生最终不过是两手空空而来,又两手空空而去。请问,应该怎样看待死亡?
堪布: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出生时都是拳头紧握,两手空空而来;到了断气时,又是两手空空而去。
当死亡来临之际,唯有善法才对我们死后的去处,乃至生生世世最有帮助。这个问题在佛经中有非常详细的阐述。以我多年研究佛法的经验来看,人不能只耽著眼前这几十年。如果认为人生是短暂的,存有“人死如灯灭”的想法,说明目光太短浅。我们应该懂得生命的来龙去脉,及其流转的规律。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多做善事,少造恶业。如果造了恶业,即生也许会升官发财,但下一世要承受这种恶业带来的果报。佛经中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可以进一步说明因果的道理。今天时间有限,很难用短短一两句话解释清楚。但等你真正了解佛教以后,就会明白如何修行和利他,如何报答如母有情的恩德。
问:我时常心怀感恩,但在跟别人接触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争执,或是被骗、被打。请问应该如何面对这类事情?
堪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心怀感恩,但仍会发生争执、受骗等状况。其实,这里讲到的感恩心,是指与他人进行合理的沟通。当感恩心越来越强时,会不会出现受骗的现象呢?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在跟别人起争执的时候,我们是以真理为主导。别人也许不讲道理,但这是别人的事,我们应该以一种清净的心态面对他,保证自己的纯净。
佛教中讲:“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也就是说,别人欺骗了你,但你如果没有欺骗他,没有以牙还牙,暂时好像特别懦弱,但其实你会从中得到更多。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他哭,它也对你哭。”所以,如果常有报恩之心,就会经常遇到报恩的人;如果常有抱怨之心,生活中也会经常上演抱怨的场景。
生活确实像一面镜子。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别人不感恩、不报恩。如果有了感恩心,无论走到哪里,任何事情在你眼里都不算大事,完全可以做到随缘、从容、洒脱地面对。
问:您刚才讲到的,是一种很高的层次。作为一名普通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抱怨心、计较心。请问如何转变这种心态?
堪布:那种层次确实比较高,但实际上非常合理。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应该沿着正确的方向砥砺前行,这一点很重要。
当然,我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达到这种境界。毕竟大家的认知不同,很难做到完全无有嫉妒心、竞争心和抱怨心。但有嫉妒心的时候,还是要想着帮助别人;有竞争心的时候,应该合理竞争,不要采取非法手段打击对手;有抱怨心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整个世界都对你不公平。
我认识的一个人,他一年之内换了五份工作,因为总觉得人和环境都不好。还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工作了很多年,总觉得各方面的待遇不错,别人对他也很好,其实他的工资并不高。事实上,这就是心态的问题。
问: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确实应该感恩。但有些父母,对弱小的孩子做了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去孝顺父母?
堪布:不同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有温和的,也有粗暴的,有符合人性的,也有不符合人性的。
但总的来讲,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关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所有的父母都值得孝顺。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父母,堕胎或是对孩子不管不认,这种情况另当别论。一般来讲,父母都会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尽心尽力地孝顺、赡养和照顾他们。
问:我个人认为,出世和入世中的“世”,是指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世界,而前世和后世都不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我最近在读弘一法师写的《李叔同说佛》。书中讲到,所谓的“世”是指一种时间的变化,“出”是超越的意思。按照他的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接触佛教,没有真正思考生命的意义,那在处理与万物的关系时,就会处于一种蒙蔽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入世,而超越这种状态,了知生存的意义,以及与万物的关系时,可以称为出世。请问到底应该怎样定义?
堪布:实际上,“出世”与“入世”是内涵非常广的概念。道教有道教的说法,佛教有佛教的说法。在佛教中,获得涅槃,超越时空,这叫做真正的出世。除此之外的法,叫做世间法。六祖惠能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意思是说,佛法与世间法是融入在一起的,世间中的一切,都可以用佛法的境界去摄持。
在这两层意思中,弘一大师所说的,与第一层意思相同。也就是说,“出世”是指出世间的法,超越时空,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这就是佛教中讲到的涅槃,也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即智慧到彼岸。
问: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一旦尊崇了佛教,国事就会逐渐由盛转衰。有些人信仰佛教后,虽然心态会变得平和、宽容,但也会变得缺乏上进心。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实际上,佛教只是一种信仰,并没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没有出现过因为佛教兴盛而国家衰败的情况。
从整个历史来看,唐朝最兴盛的时候,佛教也最兴盛。而唐朝最后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信仰佛教,恰恰是因为不信仰佛教。当时不信佛教的皇帝出世以后,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宋朝也是如此。原本宋朝非常兴盛,可出现灭佛运动之后,宋朝逐渐走向解体。同样的道理,阿富汗把巴米扬佛像毁掉之后,各种战争此起彼伏,最后变成了现在这样。
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会因为信仰佛教,所有人的心态就都变得平和,什么事都不干了。其实,按照大乘佛教的理念来讲,学佛的境界越高,利他心也会越强,通过这种心态,完全可以实现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因此,有些国家经济落后,没有任何理由说,这是因为佛教的原因。事实上,世间万物的盛衰,所经历的风风雨雨,都有自己的因缘。如果把过错都归结于佛教,这种想法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
问: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超越世俗的一种哲学。但现在很多佛学人士在慢慢世俗化,给大家提供的是类似心灵鸡汤的滋养,这样佛教会不会变得浅薄媚俗?
堪布:佛教思想确实是一种很深的哲学,佛经中也有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细致入微的分析,但现在很多人的智慧有限,未必能真正懂得佛法的意义。因此,个别人士传讲的心灵鸡汤式佛学,并不能完全代表佛教。
要知道,佛法是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而宣讲的。如果人们只关注心灵鸡汤,佛教也会与时俱进。如果人们的智慧跟得上佛法境界,那传统佛教依然存在。尤其在藏传佛教中,宣讲传统佛法的高僧大德非常多。如果人们的智慧跟得上,无论是中观、因明等显宗法,还是时轮金刚等密宗法,都是可以讲的。因此,不能轻易断定所有佛法都变成了心灵鸡汤,这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说法。
大家应该清楚,个别现象不能代表总体。其实,藏地有很多佛学院,里面讲的佛法都非常深奥,一般人很难听懂。而对于听不懂的人,就不得不讲一些心灵鸡汤。
问:我皈依佛教有十年了,听说修行越久,头就会越圆,但我的头越来越凹凸不平,这是什么原因?
堪布:在我看来,你的身体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而且你的头比我的还平,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可能只是一种心理作用。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身体一般不会发生很大变化。除非是修藏传佛教的颇瓦法,时间久了,头顶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除此之外,应该都是正常的。
问:我现在越来越想出家,但我还有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放不下。请问如何平衡这种心态?
堪布:从心态方面来讲,最关键的是平和寂静,时时刻刻要有一颗无私的心。
如果自私自利的心越来越少,利他的大悲心越来越强,这是好的修行验相。即使是学习世间知识,也要有一颗慈悲心。让人变得调柔、寂静最好的方法,就是增上慈悲心。
问:如何引导企业家和富豪承担社会责任?
堪布:作为一名企业家或富豪,如果想让身边人有责任感,首先自己要为别人付出。除了金钱以外,更重要的是心灵财富的给予。
企业领导要注重维护员工的心态平衡。否则,即使是给每个员工发八千块钱,一旦他们听到别人得到一万块钱,心里还是会不舒服、不满足。如果给每人发一万块钱,他们听到别人得到一万一千块钱,心里照样还是不快乐。因此,作为一名企业家,应该关心员工的身心两方面。
如果只为欲望活着,人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变得心灵空虚,容易患上身体疾病。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给他们灌溉妙法甘露,这样自他都会过得快乐。
问:我从小体质弱,得了一种病,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治好,以后可能也治不好了。每一次的手术,不仅给身体带来疼痛,对心灵也是一种折磨,这让我生不起感恩心。但我自认为没做过坏事,也算是比较善良,这是为什么呢?
堪布:这一辈子你也许没做过坏事,但前世可能做过,所以即生才会出现这种状况。
要知道,因果规律丝毫不爽。如果你对病魔生不起感恩心,那生活中也快乐不起来。其实,疾病对你也有帮助,它会让你对人生有更深的感悟。如果永远快快乐乐,没有任何挫折,我们根本不会知道轮回的真相。
因此,通过病痛的折磨,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往往可以看得更清楚。佛教中有一位特别伟大的智者,叫无垢光尊者,他曾说过:“我们应该感恩怨敌、病魔,还有经常对我们制造违缘的人。这些给我们带来的恩德,远远超过亲朋好友。”我相信你也会慢慢明白这个道理。有时候,疾病带来的利益,确实难以想象。
问:通过经常读经,我感觉自己的悲心越来越重了。请问,每天诵经、持咒可以去除心魔,改变不好的习气吗?
堪布:事实上,对佛教中讲到的空性、慈悲心观想越多,对生活越有帮助。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会不会让自己变得消极,工作没有动力?其实不会。抱有这种怀疑的人,是对佛教的教理还不太精通。
通过持咒、念经,可以平衡心态,去除生活中的烦恼,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念《心经》。无论是跟家人吵架,还是对同事不满,都可以想一想:“既然眼耳鼻舌身都没有,我还痛苦什么,伤心什么?”我认识的一个人,他每次跟家人吵架后,都会念一遍《心经》,然后就可以心平气和跟家人说话了。否则,他可能三天都不理人,但念完《心经》之后,三分钟就说话了。所以,每次他和家人吵架时,家人都会说:“你快去念《心经》吧。”
问:我有一位亲戚,他经常说:“我要借钱去救儿子。”但我心里清楚,他每次都用这种说辞问人借钱,实际上不一定为了家人,可能是为了生意或别的事情。作为一名佛教徒,应不应该帮他?
堪布:虽然我们是佛教徒,但不代表可以随随便便被人欺骗和利用。如果是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不能把钱借给他。
当然,这种事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你本身不想帮助这个人,所以找了一个借口。比如,有人看见乞丐很可怜,不给钱又不好意思,就和别人说这个乞丐其实很富裕,不要随便给他钱。自己不但不给钱,反而给对方扣上一个“帽子”。还有一种情况是,对方确实经常利用这种方式骗钱。
其实,佛教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佛法的核心是慈悲和智慧,两千五百多年以来,谁也无法推翻。但在佛教徒当中,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因此,不管是以佛教的名义,还是以其他名义来为己谋利,都是不合理的。大家应该客观公正地分析,排除不合理的现象,这在佛教中也是开许的,而且是必须做的。
问:拜佛与拜祖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堪布:拜祖先表达的是一种感恩。因为每个人的祖祖辈辈,对后代子孙都有一定的付出,所以,对他们礼拜应该是出于感恩。而对佛陀进行礼拜,是因为他为我们宣说了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智慧。因此,对佛陀的感恩心要超过对祖辈的感恩心。
当然,每个人的信仰不同,朝拜的对象也不同,有人还会拜玉皇大帝或其他天尊。他们和祖先之间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感恩心的不同。总体上,可以把这些都当作功德田。但一般来讲,佛教徒不会经常拜祖先。因为祖先已经离开这个世间,不知道轮回到何处了,因此,也没法了知他们的功德。
问:祖先的照片可以放在佛堂上吗?
堪布:祖先或父母的相片,最好不要跟佛像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凡夫人,与佛菩萨像摆在一起,恐怕不太适合。虽然有些民间传统会这样,但道理上可能说不通。
问: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压力?
堪布: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21世纪,很多压力都是自己带来的,并不是公司带来的。
现在很多人不是拿着手机,就是拿着电脑,收集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然后花费大量时间处理信息,实际上这就是压力的来源。如果把工作当成一种修行,当成一种享受,上班时调整好心态,觉得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工作多快乐、多惬意,就不会压力很大;如果没有调整好心态,觉得每天闷在这里很痛苦,就会感觉“压力山大”。
其实,如果你觉得上班是一种压力,那吃饭、睡觉也是一种压力。若不懂转变心态,始终会在压力中走不出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通过修行,从压力中找到快乐。
虚荣,让人活得又苦、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