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9课
2018年7月26日
相较于大乘佛法,可能很多人不是那么重视这部传统文化典籍。其实从某些方面来看,我觉得《孝经》的内容与大乘佛法几乎相同。《孝经》的每条教言,都能给予每个人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帮助。
学习需要代入感
我们最好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学习传统文化,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些传统文化是两千多年前的迷信思想,十分古老,现在学这些没什么意义。”不要这样想。我们最好像看电视连续剧那样,将自己融入当时的时代,然后去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意义,这样去学,才能相应。
我连续剧倒看得不多,一生中看过的连续剧屈指可数。我认识的有些老师、佛教徒特别爱看电影和电视剧,让他背一部论典,他觉得实在痛苦,让他修五十万加行,他又感觉十分难受,但看连续剧的时候,却“法喜充满”,不管连续剧有多少集,始终以最大的精进心坚持,不吃、不喝、不睡直至圆满。假使用这样的精神修持佛法,不说成佛,成就肯定没问题。
我看过一些关于藏地的古装历史剧,但经常看着看着就有点儿生气。因为我是藏族人,熟悉藏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而导演或整个剧组好像并不了解藏族的历史和生活习惯,所以在看他们拍出来的作品时,总觉得:“其实我们并不是这样的民族!佛教也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然后就不想再看下去,感觉特别不舒服。
当然,我也不算特别了解汉地的文化,但在看汉地的古装历史剧时,还是会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时代中,让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上学时,我看过《西游记》《红楼梦》,看的时候,我先给自己一个定位:“现在,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只有这样,看书时才会有一点感觉。
同样的道理,学习《孝经》也需要代入感。如果还没开始学,就认为:“这些内容既不相应于时代,也不契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看法是不合理的。
今天讲《圣治章》。
圣者在佛教中,是登地以上的菩萨,但在这里,圣者指的是孔子所尊崇的圣人,比如周公、周文王。像这样的圣人,无论是治理天下、饶益百姓,还是治理家庭、孝顺父母,各方面都非常优秀。这一章,主要讲的就是圣人治理国家、治理家庭的道理。
|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敢问”是冒昧地问。曾子以弟子的身份请问孔子:在圣人的德行中,是不是没有比孝更重要的了?圣德无量无边,其中的孝,是否最值得我们学习?
曾子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假使别人拿这个问题来问我们,我们会如何回答?又或者,如果别人从佛教的角度问:“诸佛菩萨的教言中,孝是最重要的吗?”我们该怎么回答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这段孔子和曾子的对话,虽然当时的人们不一定特别重视,但智者之间的问答,对任何时代都非常有利,即使过了几百上千年,也不会过时。
我看过不少宗教人士的传记,他们许多人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不是特别受欢迎。这也许是因为,一位圣者或重要人物在世时,他的竞争对手经常以嫉妒心对他进行诽谤,甚至制造种种违缘。而且,同时代的人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到他的智慧和精神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一旦他离开之后,他所留下的智慧结晶才被人们重视。
像这样的问答,不仅儒家中有,佛教中也有。大部分佛经,通常是以舍利子、目犍连、须菩提或文殊菩萨抛出的重要问题为开头,之后佛陀对此问题进行回答,最后,这样的问答就成了非常有价值的圣者教言。
曾子问了这样的问题之后,孔子回答:
|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曾子问道:孝是所有德行中最重要的吗?
孔子回答: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中,或者说,在整个自然界、天地万物中,人最为尊贵。
有些人看了这句话也许会说:“你看,孔子说了,在天地万物中,人最尊贵。既然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界的主人,那么人类就有权利控制、杀害、甚至是灭绝其它动物。”这种想法完全是对“天地之性人为贵”的错误解读。人绝不是贵在有武器、有高科技、有能力杀害除人类以外的其它动物上。人为贵,就是因为人类有能力——有思维能力、有创造能力、有引导能力、有能力帮助他人获得暂时的快乐以及究竟的解脱,不仅如此,人类还具有利他的精神和责任,所以才说“人为贵”。
《大圆满前行》中说,人再笨,还是能念观音心咒;再聪明的旁生,也没办法念哪怕一句观音心咒,甚至马上就要被冻死了,也只能低头忍受,根本不可能去捡柴生火。
如果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有权利将动物当成食物,那么当你还是人类的时候,的确有能力吃其它动物的肉,但你死后假如变成了动物,你的肉也会变成主人的食物。这样冤冤相报,何时才能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动物就是食物”,也是因为受到了个别宗教的影响,他们认为,动物本身就是提供给人类食用的。这种说法完全忽略了每一个众生都有感受快乐和痛苦的能力!
如今,有些人,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他们经常讨论“杀生有没有过失?”“肉到底该不该吃?”这些问题并不需要通过研究来抉择,也没什么可研究的,稍微有智慧的人都知道,生命有多么可贵!无论是人类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无比珍贵。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的话,只能说明人类仍然很落后,人类的思想并没有多大进步。
当我看到非佛教徒将这些问题作为学术探讨的主题时,我觉得有点可笑。我们本来就应该以慈爱之心维护世间万物,这难道还需要学术方面的研究吗?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并不是说我们作为人类可以肆意杀害其它动物。
不仅是杀生的问题,甚至有些人认为放生也不对,他们说:“放生只会增加屠夫的收入,是有罪过的,所以不应该放生。”不科学的放生是不对,但科学的放生绝对不会沾染任何过失。
当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时就会知道,我们放生的次数并不多,也许每星期或每个月才放一次,而且一次也放不了多少。因此,所谓“放生增加屠夫收入”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真正增加屠夫收入的是什么呢?就是食用肉食。想想看,假如每天吃三顿饭,每顿都吃肉,这些肉难道不是从屠夫手中买来的吗?当你买肉时,难道不需要付他们钱吗?所以,吃肉不仅会导致大量生命被杀害,还会增加屠夫的收入。因此,有些研究者所谓的“吃肉是理所当然的,没有过失,反倒是放生才有过失”的说法也不合情理。
按照《楞伽经》的观点,吃肉和杀生具有同等过失。包括《楞严经》《涅槃经》等经典中也宣说过吃肉的过失。
自食其果
这里说“人为贵”,的确,人类在智慧和能力方面,远远超越了动物,但若因此就肆无忌惮地摧毁或杀害其他生命,那么人类最后一定会自食其果。
如今,世界各地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我真的觉得,现在人类造的恶业特别可怕。过去,人们虽然会吃一些动物,但不像现在这样大量地宰杀动物。这并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当我去美国、北欧、非洲时,我问过当地的人们:“在过去,你们会吃这么多活的青蛙、蛇和海鲜吗?”他们说:“以前不会,但现在交通、通信的发展,各方面都很方便,所以现在想吃就能吃。”
过去,内陆地区的人们最多宰杀牛羊来吃,很少能吃到大海里面的生命,但现在,吃一顿海鲜就要杀害多少生命啊!
正因为这样,全世界才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严重灾难。也许这样说不太“科学”——当然,我说的话也不算什么,我只是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则来推测。其实不仅佛教中讲因果,陈毅也曾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和过去相比,人类现在造的善业鲜少,造的恶业却多如牛毛,极其可怕!虽然现在有很多行持善法的方便方法,但人们整天沉溺在贪嗔痴中,沉溺在迷茫、散乱的心态中,导致行持善法的人越来越少。藏地的许多修行人,二三十年前特别精进,现在有了网络、手机等散乱因缘,以致很多修行人,包括我在内,在修行和精进上,相比二三十年前,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退步。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有许多解释方法,若以“人是万物之主”为理由,膨胀私欲,肆意杀害其他生命,那么人类将要感受怎样的果报?这一点,大家要好好思维。
物质在进步,但人类自己呢
同时,我们也要反观,人类现在的所作所为和之前相比,有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各个地方,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楼层也越来越高,过去是平房,现在是十层的楼房,过去是十层楼,现在有二三十层。我们居住的楼层越来越高,但我们最珍贵的德行,是超越了现在的高楼大厦,还是比过去的平房还要低?如果是后者,那么人类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也许有些人认为:“不管是德行、心态还是孝文化,这些倒退也没事,只要物质文明发达,财富越来越丰富就行。”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如果我们缺失了精神方面的德行,失去了良知和善心,即使拥有再多财富,但到底能不能让自他获得真正的快乐呢?
|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人类的德行中,孝最重要。孝道之中,尊重父亲最重要;对父亲最大的恭敬与尊重就是“配天”——父亲去世之后,按照天神的礼节所做的祭祀。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周公。无论是祭祀自己的父亲周文王,还是祭祀周家的先祖们,周公都做得尽善尽美。
这里主要在讲,在所有的德行中,孝最重要。而在孝道之中,尊重父亲最重要,父亲在世时,要恭敬、尊重他,更重要的是,当父亲去世之后,要重视对父亲的祭祀,或者说,要重视他所留下来的言教和传承,这就是对父亲最大的孝顺。
古人不仅重视父母的今生,更重视父母的来世。父母在世时,子女会尊重父母,重视父母的言教,父母去世之后,子女仍然很重视对父母的祭祀。比如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会尽心尽力地恭敬孝顺,父母去世之后,也会为他们念经回向。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当一位对社会、对民族有很大贡献的人死了之后,人们会为他立碑,每年或每十年会开一次纪念大会。这方面,佛教的做法与这里比较相同。“法王涅槃法会”也算是我们弟子对法王的祭祀。只是佛教的祭祀在方法上可能和儒家的不同。一般来讲,当上师圆寂之后,非常孝顺的弟子为了表达对上师的感恩与思念,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场合中举行纪念上师的法会。
我们不能认为:“祭祀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封建迷信,现在是21世纪,我们才不会搞这些。”现在有些年轻人就是这样的,他们只看得到现在,而看不到过去,他们从未研究或思维过从前的传统与文化,只要是与现代观念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他们全盘否定。这种做法其实是缺乏智慧和经验的表现。
我们这次所学的孝文化,某些理念听上去与现代的生活观念不太相同,但不能因为不同就认为它不合理,也许不是不合理,而是我们自己不懂。
我去西方国家时,感受很深。他们的很多生活理念与我们的完全不同,但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否定,即使我们去否定,在他们面前也很难说得过去,因为他们西方人不一定会认可东方的思维方式。
我们现在接受的大多数文化教育,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这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我们先观察,不必急于评价。
总而言之,我们要懂得,天地万物之中,人最重要,人的德行之中,孝最重要,孝道之中,尊崇父亲的言教最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当父亲去世之后,要为父亲配天。配天虽然有不同的解释,但主要是指追念父亲的精神和文化。
这不仅在宗教中有,世间中也有。今年是马克思诞生200周年,马克思诞辰日那天,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也搞了一些活动纪念他。如果人死真的如灯灭,那人死之后,精神也死了,还给他鞠躬、供花圈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他都已经不存在了,他不存在了还给他供……有时候,我们人真有点可笑,尤其是不承认前后世的人,他们一边不承认灵魂的存在,一边又在死人的坟墓上供花圈、烧纸钱。许多时候,人确实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在怀疑某种事物的同时又承认这种事物,思想和行为常常背道而驰。所以,人们的很多行为都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观察。
我之前去东北财经大学时,他们那边一位老师说:“我们现在不承认天,只承认鬼的存在。”然后他还讲了一些清明节的故事。(众笑)
当某位重要人物活着的时候,我们要重视他的精神、文化和言教,一旦这位重要人物离开之后,我们要更加重视他的言教。到今年冬天,法王如意宝已经离开世间十五周年了。虽然上师的色身离开了世间,但他的精神和智慧,永远不会离开我们。我们经常用“不离”“不忘”等方式来表达弟子对上师的思念之情。这种表达,并不是一种虚无,他老人家的智慧和精神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昔日,周公在郊外,也就是在圆丘,在祭祀上天的时候,同时祭祀了始祖后稷,周公在明堂祭祀上帝的时候,同时祭祀了父亲周文王。
这里的“上帝”并不是基督教所说的“上帝”,而是指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他们根据方位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前面提过,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传说中,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但真正可考的只有十几个。周公和周武王都是周文王的儿子。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之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王位由他的儿子周成王继承。当时,周成王还很小,但周公并没有趁机谋取他的王位,不仅没有夺取周成王的王位,反而帮他平定了天下的混乱,稳固了周朝的统治。当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就将政权交给周成王管理。
在这期间,周公对父亲为主的祖辈做了很好的祭祀,他并没有忘恩负义,什么都不管;另一方面,他不仅没有夺取周朝的政权,反而辅佐周成王执政,默默地为周朝付出自己的心血。
这也是孔子尊崇周公的原因,可以说,孔子的偶像就是周公,孔子最尊敬的也是周公。而且,这里提到的圣人,几乎都是指周公。孔子觉得周公非常了不起,因为他不仅孝顺祖辈,而且还辅佐自己的侄子管理周朝,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而且还著了《周礼》。周公虽然不是建立周朝的创始人(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但他仍然是周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孔子尤为尊崇周公的缘故,所以他才会说:“你们应该像周公那样孝顺。”周公是怎样尽孝的呢?他尽善尽美地为祖辈们做了祭祀。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们知道,孝顺父母,不仅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恭敬承侍,还要在他们去世之后,真心诚意地做祭祀,更重要的是重视他们所留下的传承或言教。
可是现在有些子女,父母健在的时候,根本不去关心,一听说父母快要死了,马上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守在父母身旁,等候着父母断气。子女这样的行为,让父母悲痛欲绝、死不瞑目。过去,父母因为病痛在床上翻来覆去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只能自己孤独地忍受病痛的折磨;现在,快要离开人世间时,子女们都来了,不是来看望,而是来分家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父母会在临死时,不将家产留给子女,却通过遗嘱的形式全部捐给慈善机构,或身边没有血缘关系但很有爱心的人。
实际上,从做人的角度讲,感恩父母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品质。若从佛教徒的角度讲,上师在世时,依教奉行,上师离开世间之后,将上师的智慧、慈悲、利他的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弘扬开来,这是对上师最大的报恩和孝顺。法王如意宝曾说:“上师,您宏大的深恩,我永远也报之不尽,只能以利益众生的方式来报答。”当上师离开世间之后,如果你真的想要报答上师的恩德,就应该不间断地利益众生。
|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正因为周公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天下的诸侯各自按照其职位规定进贡物品,来协助周公祭祀。
从古至今,人们向来很看重身份和地位。现在,身份的高低是以权力大小和金钱多少来划分的,比如局长的工资比副局长高,科长的工资比副科长高。东西方都是如此,身份和地位的内容就是权力和金钱。但古代不是这样,古代除了重视权力和金钱以外,还看重德行。
当时,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参加天子的助祭活动。也就是说,参加助祭是有要求的,但这个要求不一定只与金钱和权力有关。所以,我们应该以德行而非权力和金钱来衡量一个人地位的高低。
真正的平等
按照西方的说法,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许多去西方留学回来的孩子,整天喊这样的口号:“人人都是平等的,我和父母是平等的,我和老师也是平等的。”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并不完全平等,年龄不平等、智慧不平等、福报不平等、能力不平等、长相不平等,甚至个子的高矮也不平等。
有时候,我很想和一些学生辩论。他们说:“现在一定要做到人人平等,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平等的!”“人人平等”谁都可以说,但人与人之间确实不平等。读中学时,我们共有十八个人想考师范学校,但因为福报不平等,最后只有三个人考上,其他十五个人都落榜了。
西方文化,有些方面是很好,比如民主、平等的理念,但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你说:“我和父母是平等的,我和班主任也是平等的。”是哪些方面的平等呢?你们的经验不平等、智慧不平等、工资也不平等……
西方学校的老师,工资很高,而学生,不仅没有工资,还要向学校交学费,这难道是平等吗?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太过于提倡所谓的平等了。如果真要讲平等,那么生命是平等的;众生感受快乐和痛苦的能力是平等的;人类和动物是平等的——我们怕死,动物也害怕死亡,如果有人用刀割我们,我们会痛苦,同样,如果动物被人用刀割,它们也会很痛苦。遗憾的是,由于教育的原因,这些真正的“平等”,基本上不会被提及。
世间就是如此颠倒,不平等的说平等,真正平等的地方,却被人们忽略。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灵,有主宰万物的能力,能够肆意摧毁万物、改变世界。”这样的说法合不合理?大家自己观察。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我们学院有三大“平等”,当然,这是从纪律方面说的。但实际上,每个人的福报、健康、长相等很多方面都不平等。尤其是业力不平等,业力不平等的话,感受也就不会平等。
拿听这堂课来说,大多数的人觉得:“哇,今天很快乐的!”但少数业力不同的人觉得:“太难熬了,他快讲完好一点,我要赶紧走了。”你看,有的人因为业力不平等,不得不离开了,其他人可以听完,但他们连听完一节课的时间都没有,我觉得这就是业力不平等。这肯定不是因为我讲得不好,我讲得那么好——开玩笑,我今天肯定讲得不好,一下午都在谈水、谈电、谈工程的事情,也没有很好地备课。因为没有自信,所以才说自己讲得很好。
|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的德行中,怎么可能有超越孝道的呢?这里的孝,无非就是智慧和慈悲。孩子对父母的敬爱,在幼时就产生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日趋完善,孩子的智慧以及对父母的敬爱之情也随之增上。
正确的爱与教育
对孩子来说,小时候的教育很重要!大部分教育人类学家都认为,1至7岁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阶段,而母亲则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母亲富有爱心,孩子长大之后,也会充满爱心。
可惜的是,大部分孩子在那一“黄金阶段”,整天被逼着学一些知识和技术方面的特长,像是英语、画画、弹钢琴,却从未接触过爱与德行的教育。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那一阶段的孩子,很需要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
对孩子来说,家长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现如今,许多孩子都是在家长过度随顺和溺爱的环境下长大。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会放声大哭,而家长则会赶忙跑过去安抚:“宝宝,不要哭,不要哭,你想要什么玩具我都给你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只要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马上以忿恨的态度对待。所以说,对待孩子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过于随顺只会害了孩子。这是家长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许多父母特别随顺孩子,孩子通过哭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在遇到工作或情感上的问题时,又重复同年的模式——放声大哭,但那个时候,即使号啕大哭哭,也不会有人来帮忙,因为父母早就不在了。父母在世的时候,也许会说:“宝宝不哭不哭,你要什么马上去给你买。”但现在,再怎么哭,也没用了。比如说,当他失恋时,他就放声大哭,但这样哭有没有用呢?肯定没有用,恋人早就走了;事业失败时也哭,但有没有用呢?可想而知。一旦到了那个时候,确实是很遗憾了。
从父母的角度讲,只要孩子不哭,无论孩子想要什么,都给他,这种过度的随顺就是溺爱,是完全错误的爱。孩子小的时候,能得到父母的随顺,但他长大之后,周围的世界难得会像父母一般地随顺他吗?那个时候,他也许只会更加痛苦。
|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圣人顺应子女恭敬父亲的天性,教导人们敬的道理,顺应子女亲近母亲的天性,教导人们爱的道理。也就是说,凭借恭敬父亲、亲近母亲,圣人拥有了智慧和慈悲,圣人在自己拥有的时候,还将这样的智慧和慈悲教导给其他人。
圣人并非以残忍冷酷的方式推行教化,也并非以强制性的手段,如判死刑、斩首截肢来实施教化,而是以德服人,依靠德行来教化百姓。圣人治理国家,并不需要依靠严厉的政治手段。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圣人遵循了根本的道德——孝。
如今,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完全以强制性的压制手段治理国家,当出现民众反抗或政局不稳的情况时,一律以武力解决。这样的方式,非常糟糕。
若能在家庭和学校中推广爱与慈悲的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爱与慈悲的教育,那么,无论是治理家庭还是管理国家,都会非常方便。否则,如果完全以酷刑对待,也许只会适得其反。
古代各国家的酷刑手段非常可怕。在过去的欧洲,只要稍微让君主感到不高兴,就会被砍头。包括过去的非洲,他们的酷刑也是极其残忍。在现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间的透明度很高,各个国家都需要顾及国际影响,所以现在的情况比过去要好很多。
总而言之,圣人是以父亲的智慧和母亲的爱来教化百姓的,这样的教化方式不需要严酷的政策与惩罚。
佛系管理
我有时候想,佛教的管理方式真的很好。像我们喇荣山沟,现在有好几千人,如果这里没有佛教中爱的教育,即使工作人员、执法人员每天拿着枪来巡视,可能还是很难管理,但因为这里每个人秉持的是大乘佛教的理念,所以大家都很自觉。
不敢说大乘佛教的寺院百分之百都很好,可能有极少数管理不到位、不守规矩的,但和没有任何信仰或极端信仰的团体比起来,还是具有大乘佛教信仰的群体更易于管理。这种管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依靠人们的自觉和爱——无论是来自父母的爱还是老师的爱。
我们小学有些老师经常哭,“我的学生调皮捣蛋,根本不听我的话!”但我从未看到这里的法师们哭——只有一次一位法师哭得很厉害,但她是因为心脏不太舒服而哭。所以说,佛教团体确实更易于管理。
当然,佛教团体内部有没有是非呢?有是有,我之前也说过:“你们是不是比没有信仰的人是非还多?”但究竟而言,有信仰的、懂得自我约束的、具有正知正念的团体,“其政不严而治”。
这里的发心人员不听话时,管理者最好给他们讲一些开示和道理。有时候,讲道理远比惩罚有意义。
有的企业,完全以惩罚的方式管理员工。比如说,迟到三分钟就扣三块钱,类似的惩罚措施有很多。其实我们大多数的法律、规则都是从西方学来的。从前,东方以道德作为规范,西方以法律作为准绳,而现在,大多数东方人也开始模仿西方,到处都钉上规矩的条条框框。对某些人来讲,条条框框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无论对上还是对下,大家要有一颗平和的心,这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我有时候特别感激这里的道友,可以说,我们共处已经有二三十年了,我们在管理和规范上有没有发生过冲突呢?虽然有时候是有一点小小的冲突,但和世间的企业或社会团体比起来,根本算不上冲突。假如我是世间团体的管理者,可能早就生厌烦心离开了。我们很多道友,有自己的道德原则,有一种自我约束,而这比什么都重要。作为佛教徒,确实需要自我约束。
|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慈爱子女,子女敬爱父母,这既是天性,也是最好的自然规律。而且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义理。
西方国家,几乎没有父子之道,因为他们认为父子之间是平等的——但他们的君臣之道又不平等。大家知道,国家总统与下面的参议院之间,权力不平等,参议院与众议院之间,权力也不平等,各个地区的领导与平民百姓之间,权力同样不平等,即使是非常民主的国家,也做不到平等。
实际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对父母有敬畏之心的人,自然会恭敬领导。作为领导,也应该以爱和慈悲对待下属。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可是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不恭敬父母,有的孩子甚至认为打父母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站都站不稳的时候就开始打母亲,这样的习惯特别可怕!
我看到有些很小的孩子,稍微不高兴,只要不给他想要的玩具或手机——现在的孩子特别爱玩手机,拿着手机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动画片——他就开始打父母。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父母没了,打不了,就开始打领导,一打领导,领导马上就把他给开除了。所以说,君臣之义有存在的必要。从国家的层面讲,国君很重要,从企业的层面讲,董事长很重要。在任何群体中,第一负责人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果你不随顺他,下场可能会很不妙。
这部分内容确实很有道理。父母要爱孩子,也应该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让孩子懂得恭敬父母。同样,君主或领导,应该以爱心维护下属,而下属也需要恭敬领导。领导毕竟是领导,我们不能觉得:“难道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吗?他懂什么啊!”若以这样的心态对待领导,结果不一定很好。如果既当不了官,又当不了普通百姓,那多痛苦!
|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父母生下子女以传宗接代,这就是最重要的延续。
人们特别重视传宗接代,尤其对中国人来说,传宗接代几乎是最大的事情。
《庐山莲宗宝鉴》中说,孝有两种,一是在家人的孝,一是出家人的孝。在家人的孝,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孝;而出家人的孝,是自己好好修行,然后将父母引入正道,这就是出家人的孝,也是出家人传宗接代的方式。
当然,也许有人不认同这一观点,不仅不认同,反而会因为家里有人出家而觉得特别不好意思。
生还是不生
实际上,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出家,但跟出家的效果差不多。电视上,专家们整天谈论的就是:“现在结婚率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出生率越来越低……”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面对生活的压力,很多都不打算结婚——家里的老人,却又一直在催婚。
听说现在很多年轻人,过年的时候不敢回家,因为一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就要开始轮流唠叨。有的人,干脆租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带回家给父母看,作为对父母的交代。过一段时间,再换另一种说法跟父母解释。
传宗接代可以说是一种传统观念,父母等长辈特别重视,但现在的年轻人确实不太愿意结婚生子,家里人再怎么催可能也没办法。一些分析报告中说,现在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年轻人又不愿意结婚生子,不知道这样下去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之前,中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又开始鼓励生育。听说为了鼓励生孩子,不同的城市,会给予不同的待遇。有些城市说,生一个孩子送多少多少奶粉。但不愿意生孩子的,为了几包奶粉也不一定就会生孩子吧?
我们出家人虽然不关心这些,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值得思考。将来,如果社会上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繁衍后代,他们虽然没有出家,但和出家人一样,过着不结婚、不生子的生活,那人们不仅会对出家人不满,对在家人也会有很大意见。
到了欧洲和日本,能明显感觉到那里的人口老年化非常严重。
许多地球上从未发生过的问题,现在却不断涌现。人类在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确实处于尴尬的境地,处理起来也较为费劲。
当然,这里的“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由于我没有在上师面前得过《孝经》的传承,《孝经》也没有藏文译本——如果有藏文版,理解起来会更好一些,所以我刚才讲的完全是自己的理解。在专门研究《孝经》的专家们看来,这样的解释也许是班门弄斧。不过我猜他们肯定不会来听,所以也没事。(众笑)
《孝经》的注疏有很多,我也看过一些,但这里我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解释的。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没有传承的言说,不可靠;没有上师的弟子,不会证悟。”没有《孝经》传承的缘故,我的言说不一定正确,希望你们接受正确的部分,或者,假如你凭借自己的智慧,挖掘出了《孝经》的甚深意义,又愿意提供给我的话,我也乐意接受。
这里的有些内容,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我这样解释,不知道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我也在孔子面前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