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6课
2018年5月9日
前面讲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人的孝。今天讲庶之孝,内容比较简单,只有几个字。
在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很明显,庶人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比较起来,阶级最低,没有任何地位,只是普通百姓。但庶人并不是地位最低的,在庶人之下,还有身份更低贱的奴隶这一阶层。
庶人,也就是平民百姓,包括了商人、工人、牧民和农民。由于当时以农业为主,所以大多数庶人都是以种植农作物为生的农民。那么,庶人的孝是什么样的呢?庶人的孝和前面讲的那几种孝又有点儿不同。
这次共同学习《孝经》,大家对孝应该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们觉得孝就是孩子孝顺父母,看到“孝”字,浮现在心前的,是孩子毕恭毕敬地承侍父母长辈的画面。现在我们知道,孝的内涵远不止孝顺父母,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孝的理念各不相同。今天讲的庶人之孝则和平时讲的孝敬父母比较相同。庶人之孝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我们仍有共同学习的必要。
先,打成一片
再,讲经说法
我们既然生存在这个世上,就需要打开眼界,看看这个世界,学习一些世间法,这不一定会对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而且生活在现代,真的要懂得一些世间的规律和道理,要学会与世间人交往。
之前讲过,许多汉地的古大德,一辈子在茅棚或山洞里修行,这种与世隔绝的修行人完全不需要和世人打交道。藏地的大德们,很多也是终身在深山老林中、寂静的山洞内,或是古老的庙宇里修行,他们不必和世间交往,也就不需要世间的知识了。
可是对一般的佛教徒来说,懂得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世间基本的规律很重要,至少要知道如何与世间人交往,怎样跟人交流合作。否则,如果一直待在小圈子里闻思修行,却不愿意了解世间的基本规律,就很难立足于外面的世界,毕竟外面的生活方式和里面的比较起来,有很大差距。
前段时间,有一些外出弘法的机会时,我心想:“这个人要是去的话,肯定很不错,毕竟他已经闻思了十几年,平时讲考、做人都非常优秀。”结果派他去了之后,一方面,他自己很伤心,“不知道我这些年怎么学的……他们外面的人都看不惯我”,另一方面,外面的反映也不是很好。当然,这也许是因为他太专心致志于佛教知识了,每天接触的全是佛教的专用术语,可以说日日夜夜都在精进地闻思修行。但外面的世界却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差距太大。外面人说的话,也许这里有些人连听都听不懂,而这里有些人说的话,外面的人听了,也可能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先不说弘扬佛法,首先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根本待不下去。
因此,我们最近在学《维摩诘经》,大家有必要学好这部经典。昨天《维摩诘经》课后,有一个人说:“听了您讲的《维摩诘经》,我感觉特别受用!这部经典让我重新认识了佛教。”也许他是为了让我开心才故意这样说,也许这确实是他的肺腑之言。不管怎么样,我们的确需要正确地认识佛教,大多数人眼里的佛教和真正的佛教之间,也许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正确地认识佛教,我们应该系统地闻思修行。同时,也很有必要学习一些世间论典。以后如果各方面的因缘具足,我希望佛教徒,尤其是基本通达了佛教教义的人,要学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最好能将现代科学和相关的佛教道理进行对比研究,这对修行也许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信仰是普遍性的,所以我们在随顺世间的同时,要懂得科学。当然,如果你还没打好佛法的基础,就放弃佛法的闻思,转而去看世间知识的话,可能会变得不伦不类的,有这种危险性。假如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心中经常产生与现代科学相应的邪见,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治、降伏这些分别念?大家可以好好思考。
以上几点我顺便提一下,接下来讲庶人之孝。
|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庶人充分利用季节和土地的规律,通过种植农作物来获得收成,同时整饬自身,谨慎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平时也不浪费、不放逸,以这样的方式孝养父母。这就是庶人之孝。
作为庶人,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同时要懂得一些世间的基本规律,不仅要懂得万事万物的规律,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
天时
什么是“用天之道”?天是大自然的意思,道就是规律。这个世界有许多规律,既有外在自然界的规律,也有内在身心的规律。在佛教中,外在自然界的规律被称为“缘起法”或“法尔理”。比如说四季,春天温暖,夏季炽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气候会随着季节而变化。不同的季节也会有不同的规律。一般而言,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成熟或收割,到了冬天,则可以将收获的谷物好好收藏。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人体也有规律,如果我们对这些规律熟视无睹,不按照规律去做的话,那么自己的愿望是不会实现的。
作为庶人,首先要懂得世间万物的规律。
龙猛菩萨说过:“童年学知识,冬季养奶牛,春季播种子,此三成熟因。”意思是,年轻的时候要多学一些知识,若等老了再学,学起来就会很困难。有些人五六十岁才开始学外语,这里有的道友也是这样。最近我们提供了多语种讲考的平台,一部分人在这里用英语、日语讲考的时候,还有一部分打算下课回家就开始学。现在开始学的话,可能有点儿晚了,精神当然可嘉,但记性恐怕不太允许,最好是在童年时学习各种知识。
冬天是喂奶牛的关键期,那时一定要好好喂养,不然到了春天,它很可能会饿死,就算没饿死,也不会有太多体力,缺乏体力的奶牛在夏天也产不了多少奶。这就是一种规律,牧民都清楚,到了冬天时,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将母牛养好。
春天则是播种的关键季节,农民通常在春天将种子撒在田地里。
童年学知识,冬天养奶牛,春天播种,这些是成熟之因,也是自然规律。所以“用天之道”是告诉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
孟子讲过“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大自然,随着时节不同,各方面的因缘也会不同。四季的运行会对养身和修行产生影响,这方面的规律,汉地的《周易》和中医总结了许多。
这以上讲的是天时,“用天之道”。
地利
第二,“分地之利”,也就是地利,大地同样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同的地区,地质不同;根据海拔高低的不同,生长出来的庄稼也完全不同。比如说,南方的种子若种到北方就没法儿活,低海拔的树也没办法在高海拔地区生存。
藏地吃的糌粑是用青稞做的,而青稞和大米、麦子等农作物不太相同。我看过一些与青稞有关的资料,青稞一般生长在海拔2600到3300米的地区,炉霍那一带可以种植青稞,我们佛学院种不了。如果你在院子里撒一些青稞种子,秋天的时候只能变成青稞草,不可能成熟结果。如果你为了吃糌粑而在学院种青稞,这就说明你不懂天文地理;如果你去成都种青稞,也没办法的,海拔太低了,它生长在中海拔地区,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部分地区可以种植青稞。
印度有一些糌粑,是用当地的青稞磨的,但听说那些糌粑和藏地吃的糌粑还是有一些区别。以前我们去印度时,很多人想吃糌粑,当时他们拿了一些当地的糌粑,但我们吃的时候,一点糌粑味道都没有,法王的一位侍者很伤心,“哎哟,再也吃不到我们藏地的糌粑了!还有几个月回去啊?”整天掰着指头数,盼着早点回去吃糌粑。
总之,这些道理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有些人蔑视自然规律,觉得人定胜天,人类一定能战胜大自然,这是不对的,人类一定要随顺自然,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很多事情都没办法成办。
在观察规律方面,古人确实很有善巧方便,无论是出门还是办事,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观察,有些会观察自己身体的气脉明点,有些则观察当时的时间,总之有很多观察方法。很多人不了解这方面的道理,这说明我们自己学得太少了。
人和
第三,谨身节用。在顺应天时地利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人和,人心要善良,不能违背做人的规律。
人如果不按正常的规律去生活,那么身体会受到伤害,心态也会出现种种问题。一个没有底线、无恶不作的人,不可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为什么有些人会被关进监狱?就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超越了做人的底线和原则,犯下了很多诸如杀人、偷盗之类的恶事,最后不得不接受惩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小心翼翼,不要放逸。
实际上,生活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过得太贫穷,也不应该太奢侈。如果太贫穷,连基本的生存都没办法保证,若太奢侈,挥霍无度,则会损耗福报,到一定时候,只能用自己的身心作为代价补偿曾经犯下的错误。
古大德特别重视福报,吃穿用度应该与自身的福报相匹配,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福分过一个正常的生活,自己有的财富可以享用,除此之外,不奢望也不强求。
现在有很多月光族,他们一个月之内就把工资全花完了。听说学院有些修行人也是月光族,月初发的生活费,月底就已经花光了。
总而言之,应该以上面所讲的方式孝养、随顺父母。随顺父母的确很重要。懂因果的人,一定会恭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如果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其他的世间功德以及出世间的证悟,就不用谈了。
有些人觉得:“我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跟父母的关系不好,所以我现在已经无所谓了,不在乎和父母的关系到底是好还是坏了。就算我和父母关系不好,但我在其他地方,照样能够弘法利生,能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这样的想法恐怕很难实现。
无论父母对我们好还是不好,从做人的角度讲,子女至少要对父母有一颗感恩心,这是基本的人品。再说,如果父母没有把我们养大,我们也不可能活到今天。
家有“活佛”
关于父母的恩德,《前行备忘录》里讲忆念父母之恩时,从五个方面讲述了父母的恩德。按照佛教的说法,父母的恩德超越一切,有时甚至超过了上师和佛陀的恩德。
《俱舍论》中说,尽管不是圣者,但供养上师、父母,以及病人和最后有者,仍将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心地观经》中也说:“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至心供养佛陀的福报和精勤供养父母的福报没有差别,而且这样的福报连三世诸佛也无法宣说穷尽。也就是说,供养佛陀和供养父母,功德果报是一样的。
也许我们认为,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前做供养,肯定有无量的功德,但是给父母买一些吃的喝的,可能不会有多大功德,“我的父母会有什么功德?这个老太太啰啰嗦嗦,整天没完没了地烦死了,吃饭要管,走路要管,什么事情都要管,我感受不到一点自由!”我们要理解,这说明她很细心,她的慈悲心很到位。
《心地观经》里还说:“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的确难以回报。正因为如此,佛陀才会去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之后下返人间,这也是天降日的由来。
《无量寿经大疏》中有一则关于父母恩德的公案,我给大家讲一下:有一次,印度闹饥荒,街上尸横遍野。显现上,佛陀一连三天乞食,却连一口饭也没有得到。所以,当我们感受饥饿和寒冷时,要想到忍受这样的痛苦是值得的,毕竟具有如此功德庄严的佛陀,为了随顺众生,仍会示现感受人间的痛苦。
当时,一位比丘看到佛陀三天没吃饭,心里很难受,可是他自己也没有吃的——闹饥荒的时候,大家都很可怜。于是,他就将出家人的三衣卖了,然后用卖衣的钱买了一钵米饭,将米饭欢喜地供养佛陀。
佛陀“明知故问”:“现在正在闹饥荒,你是怎么得到这碗米饭的?”那位比丘回答:“我把三衣卖了,买了米饭,希望供养佛陀您。”佛陀说:“三衣是三世诸佛所加持的妙衣,用三衣换来的米饭我消受不起。”“您是三界导师,世间福田,如果您都消受不起,那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消受呢?”“你的父母能够消受,他们对你有养育之恩,恩重如山,你可以将这碗米饭供养他们。”然后佛陀又问:“你的父母有信仰吗?”比丘回答:“他们暂时没有信仰。”于是佛陀说:“你将这碗米饭供养他们,他们会因此而生欢喜心,逐渐地,也会皈依三宝,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最后比丘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依教奉行,将米饭供养给了自己的父母。
看得出来,某种意义上,父母的恩德甚至超越了佛陀。而且,出家人也可以从自己所得的供养中,拿出一部分供养给父母,这不会有过失,在一切有部的戒律中讲得非常清楚。
这次学了《孝经》之后,我们在对待父母的态度方面,确实要有所转变。毕竟父母陪伴你的时间不会很长,到一定时候,他们一定会离开。当他们真的要离开时,你至少要做到不留遗憾,不管怎么样,你还是报答了他们的恩德,心里不会后悔。
关于供养父母的功德,《阿含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一次,一位年轻的婆罗门上街化缘,然后将得到的食物供养给了父母,之后他去问佛陀:“像我这样将食物供养给父母,有没有福德呢?”
佛陀以偈颂回答:“如法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你这样的供养,福德广大!即生中就能名扬十方,来世也能投生善趣,究竟会获得解脱。
对父母好的人,今生就能招来美名和福报,白法天神也会将此人的美名传扬于世间,而且来生也会越来越好。
在藏地,双方在结婚之前,通常会打听对方对父母好不好,“他对他的父母好不好?”“听说他对父母是出了名的不好,他对父母很凶的!”“啊?那我们家不要了,不然到时候会很麻烦。”和这样的人处在一个家庭,肯定不行,谁都会害怕,谁都不敢接受。
不知道汉地会不会这样?藏地结婚之前,首先会问对方长得好不好看,然后再看家庭状况怎么样,人格怎么样,因果取舍方面怎么样,最后会问这个人对父母好不好。如果他对父母很不好,就算前面几项条件都非常不错,也没人敢接受。
我这次讲《孝经》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转变对父母的态度。当然,身为父母,也不能太傲慢了,“哇!我和佛陀一模一样,那我以后可以给子女下命令了。”有些父母本来对子女就不太好,如果还以这样的傲慢心虐待子女,就更不好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作为子女,一定要报答父母的恩德。
有一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我在二三十年前得到过这部经典的法本,大概看过,但很多大德,包括莲池大师、净空法师都认为这是一部伪经,我倒不敢这样说。莲池大师在《竹窗三笔》里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伪经,但并没有讲很多理由。净空法师的老师,李炳南先生也说不要看这本书。
藏文《大藏经》中有一部《父母经》,内容比《父母恩难报经》的内容稍微多一些,情节上也不大相同。
还有一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安世高翻译的,内容不多,其中讲到,子女将父母扛在双肩,并在一千年中承侍供养,父母的不净粪洒在身上也没有丝毫怨言,即使这样仍不足以报答父母的恩德。
虽然前辈大德对《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有不同的看法,但到底是真经还是伪经,不好区分,我们还是不要去辨别为好。
现在有些人,以自己的分别念找出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然后武断地下结论:“某部经典肯定是伪经。”尤其是有些所谓的学者,他们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佛学,也没有学过《因明》《中观》或《现观》,只是以世间的学术进行判断,即使对真正的佛经,也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以此将其判为伪经,这样的做法实在很难立得住脚。
总之,我们没有必要对佛经进行破立或取舍。
父母深恩,如何能报?
实际上,除了《父母经》和《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之外,很多佛经都提到过报答父母之恩的功德非常大。包括《大圆满前行》中也讲过,让父母皈依并行持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刚才那则公案中,佛陀也说,如果你的父母不信仰三宝,那么应该让他们皈依、信仰三宝。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中讲:“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以饮食、珍宝供养父母,并不足以报答父母的恩德,让父母皈依三宝并受持戒律,才是对父母最好的供养和回报。引导父母趋向正法的功德非常大。
大多数世间人认为,给父母买套好房子,让他们衣食无忧地安享美好晚年,就是孝顺父母,就是对父母好。其实有智慧的人不仅会考虑父母的今生,还会考虑父母的来世乃至生生世世,而且后者更为重要。引导父母很好地修行是报答父母最好的方法。
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最好让父母受持居士戒,如果当地有居士林,那么尽量让他们在居士林好好地闻思修行。我家乡的居士林中有很多老年人,他们修行真的特别精进。我甚至觉得,办学校、建佛学院虽然是很好,但学校里的这些年轻人长大之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些年轻的喇嘛,也许他们以后会弘扬佛法,但有时候看到他们吃饭不惜福,平时念经又玩手机,不好好念经,有很多看不惯的地方。我的邪见比较重,经常想:“哎哟,我辛辛苦苦给他们服务,他们将来对佛法和众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哦?”
可是我对居士林却充满信心。他们很多老年人,一生中该经历的事情都经历了,现在到了晚年,几乎每个人都在认真地修行。听说前段时间我们家乡有一位居士圆寂了。当天,居士林的堪布正好给他们讲完《极乐愿文》,堪布说:“今天我们已经圆满了这部法,无论以哪种方式来推断,我们肯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但寿命是无常的,谁也无法确定自己在走到门口时会不会死去。”结果,那位居士在走到门口时真的往生了。这让他们的家人很满意,心想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居士林很好地修行,而且是在刚好听受完《极乐愿文》时死去的,说不定真的往生了极乐世界。
我前两天讲过,我们应该经常和父母打打电话,多联系一下,经常安慰一下他们,如果有钱的话,就给他们一些钱,如果没有,就和他们说一些好话。老年人和小孩其实没什么差别,稍微哄一哄,马上就会开心。让他们开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多念佛菩萨的名号或心咒,他们的时间不多,所以最好多念阿弥陀佛圣号和观音心咒,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有意义的。
以上的内容,是我以佛教徒的价值观来说的。这次听《孝经》的人里面,也许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是这样的,整天给老年人按摩是最好的,做一口高档的棺材才是最孝顺的。”如果你们这样觉得,我也赞同,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只要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甚至一些非常不如法的行为也是合理的,因为对他来说,这是人生中唯一的选择。
比如说,有些人做了一些在别人看来确实是非常非常过分的事情,但对他来说,那是他能做出的最佳选择,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人都爱自己,既然爱自己,当然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些很难理解的事情。
这以上是庶人之孝。
接下来是最后的总结:
|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因此,从天子一直到庶人,共有五种不同的孝,孝无处不在、无始无终,孝一直存在,并且范围很广,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只是孝顺父母而已。任何身份的人,都有与之相应的孝,孝无处不在,所以我们不必觉得自己没办法做到孝,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机会行持孝道。
就算父母不在了,也可以通过遵守前面讲的天时地利人和这样一种自然规律去体现孝,不违背世间规则也是在行孝。
随顺规律,也是孝
我这里再强调一下,规律真的很重要。尤其是放生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有的人放生,事先不详细观察,将海鱼倒在淡水里,家养飞禽抛到野外,类似这样不懂自然规律而随意放生的现象很不好。
不仅是放生需要遵循规律,包括种植物也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律。最近看到许多道友在种树,但有些人种的树肯定活不了,坑挖得太浅,远远达不到60公分的要求。另外,一般来讲,松树应该种在阴山,柏树种在阳山,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按照严格的标准来看,可能很多树都活不了。
我身边有些人好像也不会种树,不会养花。有时候看他们养花,我很心疼,本来一个礼拜浇一次水就行,可是他们却整天浇水,活活把花给浇死了。有一个老和尚,他天天提着桶浇花,硬是把花给淹死了……人如果每天拼命地吃药,药再好,最后病情也只会越来越严重。
懂得一些自然规律是有必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智慧地生活。
当然,我有时候也很不智慧,本来身体有点不舒服,又喝了很多凉的酸奶,结果更不舒服了。刚才喝了一些开水才好一些。去年做完手术之后,身体有好多毛病,稍不注意就有点不舒服,有时候是忘了,有时候是放逸吧。每个人的身体都不可靠,我对自己的身体也没什么信任感。包括外在的世界也不值得信任,但我们毕竟生存在这样的世界,所以也不得不随顺这个世界的规律。不管是放生还是种植物,都要遵循相应的规律,要懂得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规律。
今年我们学院种了很多树,但我担心很多树会不会都成活不了?有些道友不会种树,却又不愿意学,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的人说:“种树很简单,坑挖得不深也没事,因为树的根不会往底下长,它最后会往左边或右边蔓延。”反正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说法。
实际上,懂得大自然的规律,以及人自身的规律——戒律,那么,就是在行孝。孝无处不在,大家不用认为:“哦,我可能已经没有机会行孝了。”不用这么想,哪怕你很好地养一朵花,种一棵树,这也能体现孝。
生命树
30多年前,我还在读中学,当时我们毕业班的同学在学校的河边种了一些树。当时我们还很小,我们将小时候种的树都称为生命树,几十年后,那些树还在成长。
前几年我去那边的时候,有几位同学说我和另外几位同学种的树现在长得很好。那些树确实长得很好,枝繁叶茂,当时正好是夏天,在树下乘凉很舒服的。
一些世间的领导和明星也种过很多树。以前我们跟着法王如意宝去过一个深圳的植物园,里面的有些树就是几位名人种的,他们人已经离开了,但树还一直在。
藏族有一种观察缘起的方法,如果他种的树还在生长,说明这个人的生命还有希望,否则生命会有点违缘。这个说法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执著,虽然有时候我也会执著。我窗前有一棵柏树,有一年,它外面好像全变黄了,我当时觉得,我今年可能也不行了,然后马上交了一些钱请僧众念经。
后来我们寺院一位经常在柏树林中修行的喇嘛说:“这没什么的,柏树每年都要换一次叶子。”过段时间我再去看的时候,“噢,原来真是这样!”它又长出新叶子了。植物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只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懂得罢了。
研究天研究地,不如研究心
我最近看了一位植物学家的传记,他是澳大利亚人,活了104岁,研究植物70年。西方有很多真正的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他们有些在非洲大草原研究了一辈子的野生动物,看纪录片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的精神很可嘉。也许有人问,研究一辈子动植物到底有没有意义和价值呢?从名言的角度讲,他们这样的一生也算可以,总比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做要好。藏地有种说法:“来到这个世界,除了吃糌粑以外,什么都没有做。”这样比起来,还不如做一些动植物或天文地理的研究。
当然,我觉得最高层次且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人类心灵的研究。因为心会不断地延续下去,把心研究透了,今生来世都会因此而受用。有些不承认来世的人,他们的生活就像在等待死亡,而对那些懂得前生后世的人来说,他们知道死亡并不是终点,死亡之后还会有来世,因此,他们会为了美好的来世更加积极努力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