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16课
2018年12月8日
今天讲《孝经》的最后一章——《丧亲章》。
这节课讲完,《孝经》的学习就全都圆满了。记得我们是从2018年4月4日开始讲的第一堂课,算上今天这节课,共十六节课。按照世间的说法,这相当于国学班的培训课程。
关于国学方面的学习,除了《孝经》以外,我们之前还讲过《弟子规》,以后有机会,也可以再讲一些像这样内容比较少的国学经典。这也算是当今时代弘扬佛法的方便方法。
今年能圆满《孝经》的学习,我感到很开心。如果有一些国学方面的经典作品,欢迎推荐给我,有时候我们共同学习一下是有必要的,甚至其他宗教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选择性地学习。虽然这方面的知识,我没有传承,但学和不学比起来,还是学更好,对我们会有帮助。
这次讲完《孝经》之后,希望大家以后好好弘扬,这样的道理,值得分享给有缘的众生。
接下来正式讲课。
《丧亲章》主要讲如何处理父母双亲的后事。我阅读完《孝经》之后,发现如今汉地人的文化血管里,依然流淌着《孝经》的思想血液。
今天的内容,有和佛教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相违之处。我们不必说只有佛教的思想才是对的,或只有儒家的思想才是正确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选择适合自己的理念。
《丧亲章》是《孝经》的最后一章,对孝顺的子女来说,处理完父母的后事,尽孝也就算圆满了。
|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孔子说:作为一个孝子,父母双亲离世之后,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就是要大声地哭;然后是不要化很浓的妆;说话时应该质朴,不能文绉绉的或像朗诵诗歌那样表情丰富,父母离世时,哪里还有朗诵诗歌的兴致?穿着方面,不要佩戴耳环、项链等装饰品;即使听到美妙的歌声,也不应该沉浸在其中,更不能放声歌唱;食用食物时,不应该像参加喜宴那样,贪着美味佳肴,欢喜地大吃大喝。这以上是孝子在父母去世时哀痛悲伤的真情流露。
“哭不偯”,“偯”指哭泣的尾声悠长,也就是说,父母去世的时候,哭是要哭,但哭的时候不能像唱歌那样抑扬顿挫。从字面上看,“哭不偯”,也许是不要哭得太哀伤,应该淡定一点的意思。不过我看过的讲义和注疏中都没有这样说,所以这可能不是孔子的原意,我不太确定,毕竟没有传承,有传承的话我就问一下。
哭还是不哭
按照汉地的传统,父母去世时,如果子女不哭,说明子女不孝。现在南方等地,有些子女自己哭不出来,就专门请哭丧团来假哭。听说他们的假哭特别真,连一颗颗的“眼泪”(眼药水)都是晶莹剔透的。
藏地有些地方也说,亲人去世的时候,一定要放声大哭,但这只是世间的说法,出世间的说法不是这样。修行境界很高的人,比如米拉日巴尊者,他就在道歌里说:“病的时候没人问,死的时候没人哭,若能死在这个山洞中,我瑜伽士心满意足。”他说,死的时候最好不要有人在旁边哭哭啼啼,有什么好哭的!
以前我讲过林萨秋吉空行母的故事。有一次,她经历濒死,亲友们以外她已经离世,于是号啕大哭。在她的经验中,亲友们的泪水如同降下的脓血冰雹,不停地打在她身上,让她倍感煎熬。后来她从中阴界回来,告诉她的亲友们,以后有人去世时,最好不要哭泣,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然,哭泣的声音对命根刚断的众生来说,是剧烈的打击。刚离世的众生,漂泊在中阴界时,要面对许多问题,本来就充满了恐惧与悲伤,若还要感受亲人降下“脓血冰雹”,那就更是苦上加苦了。
《法苑珠林》中说:“一切死亡不足啼哭。”《佛说无常经》中也说:“孝子止哀,勿复啼哭。”孝顺的子女应该节哀,最好不要痛哭流涕。
《佛说无常经》由唐朝三藏法师义净译成汉文。在当时的印度,这部经典相当流行,就像《闻解脱续》在藏地的流行程度一样。据说,当时的印度,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家里若有人去世,一般都会通过念诵《无常经》来超度。还有,《正法念处经》中说:“闻其悲啼哭泣之声,业风吹令生于异处。”亲人的哭声对亡者很不利,本来亡人可以生于善处,可是听到亲人的哭声后会失去正念,最终为业风所吹而转生于不好的地方。
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为了表示失去父母的哀伤悲痛之情,应该示现痛苦。但从佛法的境界来讲,一切万法悉皆无常,哭也没有意义,所以不哭也可以。
以前在讲与佛法有关的课程时,我主张大家不要哭,尽量控制情绪,但有的道友可能实在克制不住。这一点也理解,毕竟最亲的人离世时,确实会很伤心。旁边的人也很难切身体会到当事人的痛苦,虽然不哭是最好的,但真的失去父母时,可能还是很难控制哀伤的情绪。别人的父母去世时,虽然也会伤心,但感觉不会像自己的父母去世时那样强烈。所以按照世间的说法,稍微哭一下是可以的,按照佛教的说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哭也可以,但无论如何,最好不要哈哈大笑。
法王如意宝刚圆寂时,我正在讲《开启修心门扉》,我当时确实特别伤心,但在讲课的时候,还是故作淡定,我说:“虽然上师圆寂了,但大家应该淡定,不应该哭。”结果很多人就开始笑起来了,我又说:“希望大家也用不着这样。”在藏地,当上师圆寂或父母双亲离世时,如果一个人又是化妆打扮,又是歌舞升平,显得特别开心的话,会被所有人瞧不起。虽然人们当面不会说,但背后会议论纷纷。
注意场合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当我们去一些不是那么悦意的场合,比如参加葬礼,或是看望一些受灾地区时,即使你没有特别伤心的感觉,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千万不要开玩笑。
在我母亲离世的时候,我请了一些堪布来念经。在平时,他们说说笑笑也没有什么,但在当时那个场合,我作为主人,看见他们在那边开玩笑,心里还是很不舒服。
听说有些助念团去别人家助念时,行为如理如法,这很好;但有些却不注意,到了人家家里还一直开玩笑。在那样的场合哄堂大笑的话,肯定会让亡者的家人特别不舒服。至少,在亡者的家人能看见或听见的地方,表情要注意一下。
希望大家要分清场合,否则,就违背了世间的规则。这方面,我自己是特别注意。如果参加的是宴会等欢乐的场合,我就不能无精打采的,不能让人扫兴。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即使我不觉得开心,还是会装着开心的样子,笑不出来,也会强迫自己露出微笑。若是严肃的场合,我也会严肃对待。
总之,大家在不同的场合,都应该表现得体,这很重要。在欢乐的场合,不能愁眉苦脸,在哀伤的场合,不应嬉皮笑脸。
|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父母去世三日以后,一定要恢复正常的饮食,否则身体就会受不了。身为天子,要将这样的道理教导给人们,让人们不要因为父母的离去而伤害自己的身体,若因为父母的死亡伤害了生者的身体,这就已经违背了人性。这是前辈圣者们的教言。
父母离世时,有些人由于特别伤心,一直不吃饭。虽然不吃饭可以,但不能超过三天,过了三天一定要吃饭。
现在东西方很多人可能都不会那么伤心,有些甚至反而觉得,父母的离世是一种压力的减轻,相较于父母的离世,其他亲人比如配偶的离世,也许更让他们伤心。
这方面,我自己也做得不好。我之前说,我父亲刚去世那会儿,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我就说:“先吃饭,等会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说三天不吃饭,连一天也没有做到。当时家里的人反对我,说我这样是不孝——也许是不孝吧。
无论如何,就算再伤心,也不能一直不吃饭。不吃饭超过三天,身体肯定受不了。所以天子要教导民众,不要因为父母的死亡,而伤害自己的身体,否则,就是违背人性。若因为父母的死亡,导致子女的身体健康受损,甚至连基本的生存也没办法维持下去,这肯定不合理。
父母去世的时候,该伤心就伤心,该哭就哭,但不能一直不吃饭,也不能一直沉溺在父母离世的痛苦中,导致患上抑郁症,甚至有些自己也不想活了。但自杀是很不明智的选择,没有必要,万法本来就是无常的,人的死亡也很正常,人总会死。
这方面的道理,佛教里面讲得很好,以后方便时,我们也讲一下《无常经》。《无常经》的传承我有,讲的时候会更好一些,这次讲《孝经》的课,总会习惯性地想到自己没有传承。
|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亲人守丧不要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终止期限的。父母离世三年以后,生活就应该恢复正常。
《论语》里记载了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宰我的对话。宰我对孔子说:“守丧不必三年,一年就够了。”听完宰我的话,孔子很不高兴,就对他说:“如果你觉得一年就够了,那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也许是这个原因,导致宰我后来的家族和事业都不太兴盛。所以按照儒家的观点,在父母离世后的三年里,子女应该守孝居丧。
这和藏地的传统大致相同。法王如意宝圆寂以后的三年,学院没有举办任何金刚娱乐法会。若是家里的父母等亲人离世,那么在刚去世的时候,会请僧众为亡者诵经四十九天,在第二年的忌日,会请僧众诵经三天,第三年同样请僧众诵经三天,之后,就基本上没有在忌日请僧众诵经的习惯了。
父母去世三年以后,子女就应该节制自己的哀伤之情,不能一直伤心,也要终止居丧,恢复正常生活。
纪念法会
但在佛教中,对上师或高僧大德的纪念法会通常会不断地延续下去。宗喀巴大师圆寂到现在,已经好几百年了,格鲁派每年都会在宗大师圆寂日那天举行“燃灯法会”;同样,印度和尼泊尔的有些宁玛巴寺院,每年仍会在全知无垢光尊者圆寂日那天举行“涅槃法会”;我们学院每年也会在全知麦彭仁波切圆寂日那天供灯,以及在法王如意宝圆寂日那天,举办“法王涅槃法会”。到今年,法王如意宝已经圆寂十五周年了,远远超过了三年的期限。汉地也有这样的传统,为了纪念某位高僧大德,大家同样会举办纪念大会。一方面,这是对上师或高僧大德的忆念与缅怀,另一方面,这也有很大功德。
我以前翻译过一部多罗拉他尊者撰著的《密宗大成就者奇传》,里面有一位名叫护喜的尊者,他依止了印度著名的大德梅志巴——被阿底峡尊者从那烂陀寺开除的那位成就者。护喜依止上师梅志巴十二年。上师圆寂时,护喜悲痛欲绝,每日守护在上师的遗塔前,持续不断地向上师祈祷。整整三年,没有和任何人说过一句话。一天,上师出现在他的清净显现中,赐予他无上的加持,上师的智慧也如满瓶倾泻般融入了他的心间。从那时起,获得证悟的护喜才开始与人交谈,并去往印度南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弟子若在上师圆寂日那天举行涅槃法会,将会得到更多的加持和悉地,因为对传承弟子来说,那一天是生命中具有特殊缘起和加持的日子。所以作为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在“法王涅槃法会”期间,哪怕只是开几天法会,也非常有必要。
当然,不一定非要来到学院才能开法会,在家同样可以。希望大家在法王如意宝圆寂日那天(藏历十一月十五日),先将法王的法像摆好,然后在供桌前摆放一些供品,之后一心一意地祈祷法王、修上师瑜伽,如果可以,最好念《上师供》,最后结座的时候,以《普贤行愿品》回向。在这样特殊的日子修持上师瑜伽,会有特殊的加持,上师的智慧、悲心和力量,会自然而然融入你的相续。
父母圆寂,可能只会暂时做一些佛事或丧事,但佛教的观点和做法与此不同。
|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
父母双亲去世之后,要为他们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单被,妥善地收敛入棺,并在灵堂内陈设装着食物等供品的方形和圆形器皿,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
“椁”,套在棺材外面像箱子一样的大棺材。以前特别重视棺材的质量,皇帝等富贵的人,通常用金银珍宝来制作棺材,而贫穷的人,为了帮父母制作一口棺材,甚至选择卖身为奴。
藏地以前可能也有使用棺材的习惯。原来我的家乡在修水渠时,挖出过许多巨石做的棺材。当时是从五六米深的地方挖出来的,里面的骨架基本保存完整,还有一些瓦罐、茶壶之类的随葬品。看得出来,那个时候的人特别高大,据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群。
除了准备棺材以外,通常还会为亡者准备质量较好的衣服和用来盖住尸体的单被,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佛教的说法与这里的有一些差别。
《无常经》中说,人死了之后,应该将亡者剩余的财物拿来供养三宝、做佛事,而不应该用来为尸体制作上妙的衣饰。为什么呢?因为“无利益故”,人已经死了,让一具尸体穿高档的衣服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这里还讲到,应该为亡者准备一些食物等供品。其实这种做法也不太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在人死之后的四十九天里,灵魂要么投生善趣,要么堕落恶趣,不可能一直在那儿待着。
《法苑珠林》中说,人死之后,只有投生在饿鬼道时,才能得到生者祭祀时布施的食物。若投生在其他五趣,则得不到食物。地狱里的众生正忙着感受无量痛苦,你在盘子里放再好吃的东西,他们也吃不到;天界好吃的东西多着呢,所以也不需要你放的食物。
但看现在的传统做法,好像大家都已经确定了:“噢,我的父母就是投生在了饿鬼道,所以我要为他们准备好丰盛的供品做祭祀。”
| 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擗”,指捶胸,有的解释为“男人因为极度伤心而捶胸”。“踊”,顿地,“女性因为极度伤心而顿地”。以捶胸顿足的方式送殡,表示子女极度的哀痛。在出殡之前,先要通过打卦占卜的方式挑选吉祥的日子和墓地,之后再妥善地将棺材放入墓园。
火葬别着急!
这方面藏地比较重视。一般而言,家里如果有人去世,都会通过时轮历算先算一下出殡的最佳时间,如果近期就有出殡的吉祥日,那么尸体在家里就不用放很长时间,否则即使在夏天,也会一直将尸体放在家里,但无论如何,尸体至少要在家里放三天。
现在城市里的很多行为真的特别可怕。人刚死,马上送去火葬,转瞬间就灰飞烟灭——真是可怕!有些还魂师只是在中阴界溜达几圈,过了七天,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身体已经变成灰了……这还是挺可怜的,对吧。《色拉康卓自传》里面记载:色拉康卓空行母有时候会去中阴界一段时间,当她的神识去往中阴界时,身体会呈现昏迷的状态,就像昏过去了一样。差不多过了七天,神识从中阴界回来之后,身体才逐渐苏醒。
可是现在,不说七天,连七小时都等不了,医生过来测一下,“是不是死了?已经死了。”然后马上送去火葬场。这真的很可怕!但也没办法,有些人忌讳把尸体放在家里,即使是父母的尸体。
有时候看来,父母还是很可怜的,养了一辈子的孩子,却嫌弃自己的尸体,子女们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尸体拉到家门口,只有放在医院的冰柜里,第二天就送去火葬。
在吉祥日出殡,对后人有好处,若是在凶险的日子出殡,则会对后人产生不好的影响,最好挑选一个吉祥的出殡日。这不是一般的算命,而是非常严谨、科学的推算,而且有些推算方式和汉地《易经》中的较为相似。
藏地从来不会随意地处理尸体,过去的汉地本来也不是现在这样,但可能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所以现在的汉地不太在乎这方面的传统了。其实西方思想分两派,有一派很重视亡者后事的处理,还有一派就不那么在意,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基本上没什么约束和规矩,更别谈礼仪了。
|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处理完葬礼之后,再将亲人的灵牌或遗像移送到宗庙中,让亡灵能够享受生者的祭祀。
汉地很多地方都有宗庙,我觉得这挺好的,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有单独的墓园。而且现在政府对土葬管理严格,很多地方不允许土葬,因为人口密集而土地稀缺。
现在中国南方,比如厦门、汕头那一块儿,山上有很多墓园。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感觉很惊讶,竟然有那么大一片墓园!我在一本书里说,活人的城市和死人的城市比起来,可能死人的城市居民更多。后来再去的时候,发现死人的城市规模减小了,也许以后会越来越小。
坟墓是亡魂的家吗
刚才说到,将亡者的灵牌放在宗庙,这样亡者就能以鬼神的形象,在特定的节日期间享受生者为其祭祀时准备的供品。
《佛说灌顶经》里面讲,阿难问佛陀:“生者将亡者安葬之后,亡者的灵魂会在坟冢里吗?”佛陀回答:“这有几种情况,只有当一个人造的业,既不是特别善,也不是特别恶,像这类造业中等的人死亡之后,将会以中阴身的形态存在于坟冢中,而且也能享受生者的祭祀。生前若是造了非常好的善业,那么命终之后,直接投生天界或是获得成就;若是造下过严重的罪业,则会直接堕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而造业中等的人,没有行持大善的缘故,不会升天,又没有造下过严重的罪业,所以也不会下堕,只能以中阴身的形态存在。不过,这类中阴身如果遇到了邪见邪说,也有害众生的可能。”这段内容大家方便的时候可以翻阅。
《灌顶经》的第十一卷里,还讲了一些超度亡者的方法,最后一卷是我们熟悉的《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我们作为佛教徒,最好能对比各方面的观点,这样特别有意义。否则,如果作为佛教徒,却连佛经论典里面讲了些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就不太好了。
我这次讲的虽然是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但同时也翻阅了大量可靠的佛经论典,并将儒家和佛家的观点做了对比,所以讲的时候,应该能帮助大家打开一些思路。有些时候,我们还是有必要去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
烟施与超度
按照《孝经》中的观点,应该将亡者的灵牌放在宗庙中,让他们能够享用祭祀。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不能说:“这只是传统说法而已,并不正确。”因为按照刚才《灌顶经》中的观点来看,造业中等的人死后可能会以中阴身的形态享用祭祀,所以《孝经》这里的观点,放在佛教中也说得过去。有些众生造的业既不善也不恶的缘故,死后一直找不到投生的处所,会以中阴身的形态存在很多年,像这类寻香众生,依靠嗅烟烟就能获得满足。如果是这样的众生,那么我们在清明节烧纸钱的时候,可以同时为他们准备一些食物,并为他们念诵佛经做回向。这样以后,他们和饿鬼道的众生都能来享用。
人死后的具体流转情况,儒家并没有详说,从这些仪式来看,他们认为:人活着是人,死后就成了鬼。一方面,这没什么道理,另一方面,确实有这样一种情况,也就是刚才说的,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堕的中阴众生,他们能享用祭祀。按照佛教的基本教义,众生通常只能以中阴身的形态存在四十九天,但也有特殊情况。有些空行母的游记中记载,个别众生已经以中阴身的形态存在了三年以上,包括《正法念处经》中同样描述过中阴众生寿命不确定的情况。
总之,这里讲孝顺的子女为过世的父母送葬之后,还要将父母的灵牌送入宗庙中,并准备食物做供养。现在有些寺院有超度牌位,家人将亡者的名字写上,然后做成牌位放在寺庙里,这样也很好。
我之前说过,在藏地,寺院有法会或佛事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将亡者的名字写上交给僧众,然后再供养一些钱,请僧众为亡者回向。我们大部分人的习惯可能是,只在盂兰盆节那一天供养僧众,实际上,每次到了有僧众的地方时,都应该供僧并请僧众超度家里的亡者,这是有必要的。
按照汉地以前的传统,宗庙当中的牌位是以家族为单位摆放的,从爷爷的爷爷或者说从老祖宗一直往下,就像大圆满的传承上师那样自上而下。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传统了,21世纪的人,什么都不记得,只记得今天,只记得人民币。这样不太好,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其实古代的有些传统很有意义,但现在几乎没办法保存下来。时代变了,人的思想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很多人即使想恢复,也很难了。
|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春秋”,表示一年。每年都应该为父母祭祀,以寄托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纪念亡者最好的礼物
汉地对清明节很重视,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去祭祖扫墓。我们作为佛教徒,每年在父母等亲友的忌日那天,也应该请僧众为亡者念经。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自己可以为亡者念经回向,比如《药师经》《地藏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和观音心咒,这很有必要。
我有时候想起父母时,会马上拨动念珠,至少念一百遍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吽,嗡玛尼贝美吽,嗡玛尼贝美吽……”有一次,我在微博里说,如果特别想念已经过世的父母亲友,就为他们诵经持咒,这是纪念亡者最好的方式。假如上师圆寂之后,想念上师的时候也为上师念观音心咒的话,就有点不恭敬了。有些人连自己的上师也去超度,“嗡玛尼贝美吽,嗡玛尼贝美吽……”这样不太好,如果要念的话,最多念《大圆满愿词》等回向文,最好是祈祷上师,将自己的心和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
民间有一种说法,如果经常想起某位已故的亲友,说明那位亲友也在想念你——不用害怕(众笑),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念咒语为他回向,这对他非常有利!
|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孝顺的子女,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以恭敬和欢喜之心承侍,父母去世之后,也应该好好地超度,怀着悲伤之情料理好丧事,若能做到这样,就尽到了为人的本分,也完备了养生送死的义务,孝道也就有始有终了。
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应该以欢喜心恭敬地承侍,不应该和父母争吵。有些子女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整天和父母吵,父母去世之后,又没日没夜地哭……
我觉得,父母在世时,子女要和父母好好相处,搞好团结,毕竟父母只是这个世界的客人,不会停留很长时间,时间一到,即使不想让他们离开,他们也不得不去往另外的地方。有时候是父母先走,有时候,则是子女先离开,现在,趁大家都在,尽量好好相处,不要把关系弄僵。有些人也许是因为前世的业力,跟外人很亲近,却和家里的父母关系特别不好。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听上去确实很可怕。听说,一个地方有三姊妹,她们平时根本不管父母,父亲死的时候,不去管,最后母亲死的时候才过去管,不是管母亲,是管母亲身后的房产、银行卡……子女不在乎父母,却在意父母死后的遗产,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
父母去世之后,孝顺的子女应该继续为他们行持善法,多做善事。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说法,也是佛教的理念。这方面,佛经中讲了很多。
孝子事亲终
有一部《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经文不多,其中讲了佛陀亲自料理父亲净饭王后事的内容。
当时,净饭王在临近圆寂时,很想见一下佛陀、难陀、阿难和罗睺罗。白饭王说:“佛陀在灵鹫山,离我们迦毗罗卫国距离很远,现在可能来不及。”去过印度的人应该知道,迦毗罗卫国离灵鹫山还是很远很远的。
佛陀虽然远在灵鹫山,但依靠神通知道了父亲快要圆寂的情况。于是佛陀对难陀、阿难和罗睺罗做了说明。之后,他们依靠神足通到了净饭王面前。
净饭王见到四位至亲,欢喜踊跃。佛陀对父王宣说佛法,并将自己的手放在父王心口。国王合掌当胸,示现了圆寂。
佛陀为了让未来世的众生懂得报答父母之恩,便示现亲自抬着父亲净饭王的棺材。当时大地震动,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瑞相。四大天王为了报答法恩,请求佛陀让他们来抬棺材。佛陀将棺材交给他们,自己拿着香炉在前开路。荼毗完,佛陀为在场的众生宣说了佛法。
有些出家人在自己父母临终时,顾虑颇多,觉得自己作为出家人,去处理这些事情好像不太合理。实际上,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还是要去见父母最后一面,也应该参与父母后事的处理。
学院经常有人问我:“我的父亲或母亲,可能快不行了,他们想见见我,我要不要回去呢?”除了个别人可能会有特殊违缘我不敢同意以外,我基本上都同意他们回去。毕竟子女和父母的感情特殊,去见父母最后一面,既是尽自己作为子女的最后一份责任,也是为了让他们走得心安。
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去见了最后一面。当晚我身体不好,在炉霍的一所学校输液。期间,弟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可能不行了,你能不能上来一下。”挂完电话,我就直接过去了。
当时,她身体很虚弱,看上去没有太大希望。她看到了我,示意让我把手拿出来。我伸出手,她拿着我的手亲了一下,面带一种微笑、开心与放松的神情。这最后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我始终无法忘却。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父母临终时,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还是尽量去见他们最后一面,陪他们最后一会儿。包括他们后事的处理,也应该参加,这只有几天时间。
有些刚出家的出家人,也许是觉得身份不太方便,也许是“厌离心”太强,心想:“我要抛弃一切,即使是父母也要抛弃,所以不去也没事。”比佛陀还要有“厌离心”。其实有些时候还是需要随顺世间。
当然,佛教徒在这方面还是很好的,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可怜的众生,比起一般的人更富有同情心。本来佛教的思想就是如此,只不过我们在行持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背道而驰的地方。
这次给大家讲《孝经》,不知道我讲的是不是孔子的密意。无论如何,我作为佛教徒,这次在讲儒家文化的过程中,也结合了佛教的思想,在传讲方式上,也许和其他传统文化的老师有一定的差别。我想,你们大多数都是有信仰的,所以我这次就以这样的方式为大家讲了《孝经》。
希望各位以后要重视传统文化。古人的思想和智慧看上去很简单,以致被有些人贴上“迷信”和“落后”的标签。当然,我们不敢说传统思想百分之百正确,没有一处不合理或不科学的地方,但里面确实有许多,我们后人从未触及过的,却又是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人文和宗教方面的智慧结晶。
最后,特别感谢这次参与《孝经》学习的佛教徒,以及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教育、希求智慧的老师和学生们,也特别感谢阿修罗、罗刹、夜叉等非人众生的参与,包括自始至终都在为我们服务的发心人员。
好,《孝经》的传讲已经圆满。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尽孝——尽父母的孝,尽众生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