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15课
2018年12月1日
今天我们讲两章——《感应章》和《事君章》。
《孝经》虽然只是传统文化,但同样能为我们指明取舍之道,因此,大家在听受的过程中,应该怀有欢喜心和难得心。为什么要欢喜呢?因为人身难得,正法难闻,可是现在,我们不仅拥有暇满难得的人身,而且也有机缘听闻正法,这确实应该值得欢喜。为什么难得呢?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特别快,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还能有听法的念头产生,这确实难能可贵。而且,我们很幸运地避开了战争与饥荒年代,生活在和平年代。再加上,本来人世间障碍听法的因缘有那么多,比如天生盲哑、重疾缠身……但我们都避开了,现在仍然有机会坐下来好好听法。所以,每一节课,都值得我们以欢喜、难得之心谛听。若有欢喜心和难得心,哪怕只是听一节课,也十分有意义。
每次听课之前,先发菩提心,“我听这堂课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哪怕是暂时利益一位众生的身与心,也要竭尽全力”,以这样的发心来听受。
感应
那么,我们先讲《感应章》。感应主要与人的主观心灵有关,很难体现在物质上,相当于所谓的“加持”或“灵感”。《宗镜录》中说:“感是能感,属众生;应谓所应,属佛。”也就是说,佛与众生,依靠“加”与“持”来相应。这是佛教徒的感应。
其他宗教徒,无论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还是印度教徒,他们与自己宗教圣尊之间直接的心灵沟通,也可以称为感应。除此之外,师徒之间、密友之间、人与天尊或鬼神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感应。
一些唯物主义者认为,除了物质和人类的客观心灵活动以外,不存在任何神秘、超自然的事物。这样的想法,有点天真幼稚。相较而言,古人对器情世界的理解更有深度。
当然,许多新时代的人,尤其是崇拜所谓“自由”“平等”“解放”等西方思想的人,根本不会承认超自然的力量。他们随心所欲地看待这个世界,将客观事实置之度外,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听说有个人写的文章里面有几个错别字,别人给他指出来时,他说:“21世纪的人,连写错别字的自由都没有吗?”虽然被人指出了错误,但他仍然坚持“自由”。
|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孔子说:过去,贤明睿智的君王以孝道承侍父亲,天神通过观察,知道他是一位孝顺的君主;君王以孝道承侍母亲,地神同样明白,他是一位孝顺的君王。
也就是说,贤明的君王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恭敬地承侍,对于父母的吩咐,除了原则性的错误以外,都会很认真地依教奉行,父母离开人间后,仍然会为父母做祭祀。君主孝顺的行为,为天神、地神明察;天地之神明白,这是一位十分孝顺的君主。
天地之间,除了天神和地神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灵。海有海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桥有桥梁神,道路有道路神,悬崖有悬崖神,有泉水的地方通常会有龙王。虽然我们肉眼看不见,但的确有许许多多的鬼神存在于这个世间。鬼神中,有些属于饿鬼,有些属于天人,还有一些属于夜叉、罗刹等种姓。
君王若以孝道侍奉父母,天地间的鬼神都会为之感动、欢喜。
君主若能做到敬爱兄长、随顺弟妹,那么天下将会安定,君主也能得到人民的尊重与恭敬。
君主治理天下,首先从治理好家庭开始——以孝承侍父母,以爱维护兄弟姐妹。如果做到了这两点,家庭会和睦,君主的行为也能感召周围的人,并且得到人们的恭敬与尊重。
《弟子规》中也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之间,若能做到和睦友爱,对父母的孝顺就在其中。
孝顺父母的君主,一举一动都能对世间产生极大影响。
|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贤明的君王因为孝顺父母,以及敬奉天神与地神,得到了天地之神所赐予的福德。
一个人若能常行善法,就会感召天地之间所有的神灵,得到他们的护佑与赐福,并且,由于神灵所赐予的福德,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能为周围的人带来快乐,甚至感得全国上下风调雨顺等许多吉祥的征兆。
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中说:“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日行三善,坚持三年,福报一定会降临。相反,如果经常做恶,必定会感召祸害,短时间内就会遭殃。
可能当时的道教或儒家认为,有专门赏功罚罪的天神对行持善法的人,赐予吉祥的福运,对为非作歹的人,处以严厉的惩罚。
乌云总会散去,太阳一直都在
有些古代典籍里提到“人天合一”,人、天、地这三者,相互之间有一种无形的沟通或影响。因此,厄运常常降临在恶人的生活中,无恶不作的人,迟早要感受恶业的苦果。如果我们经常行持善法,即使暂时因为前世的业缘或其他原因,遇到一些不顺之事,但慢慢地,乌云会散去,太阳也会展露出它光芒万丈的笑容,一切的一切,将会越来越吉祥、快乐。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如同佛教中所说的,“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大家在生活中应该尽量断除恶法、行持善法。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也许很难做到十全十美。甚至像阿底峡尊者那样印度罕有的高僧大德,在来到藏地时,显现上也会有接近犯戒、产生恶念、忘失菩提心的情况,那么我们作为地地道道的凡夫人,可能更是会经常产生恶念。这一点,我们慢慢改,不要特别着急。如果每产生一个恶念,就觉得:“啊!我竟然产生这样的念头,真是太可怕、太难受了……”然后陷在产生恶念的痛苦里,心情越来越糟糕,最后甚至都要得抑郁症了。这样只会让修行更不好,没有必要!
这里讲,行持善法自然而然能感召好运,得到神灵的护佑。《放生歌》里也提到,放生小鸟,天王感动,放生鱼儿,龙王感动。如果经常杀生、造非常严重的恶业,就会导致器世界四大不调,感召饥荒、战争等可怕的灾难。
我在去一些当地的人们以杀生为生的边鄙地时,好像总能感觉到,那里有许多无形的恶的力量在不断蔓延,那里的人们,也总是招致各种各样的痛苦。
|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即使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需要尊敬的人——天子的父辈;也必然有先于他出生的人——天子的兄长。
一般来讲,父亲在世的时候,天子只能被称为王子,只有当父亲去世后,才能改王子为天子。现在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已经七十多岁了,是吧?女王还在“长久住世”。英国历史上,他还是比较特殊的。
有的注释中说,这里的“父”,指的是叔叔伯伯。身为天子,不能傲慢地认为:“我是国王,我是领导,所以我是天下第一!”然后谁都不放在眼里,不应该这样,即使贵为天子,也需要尊重长辈、恭敬兄长。
不知道现在的汉地是否还秉承着这样的传统?藏地到目前为止,仍然如此。比如说,兄弟姐妹之间,哥哥姐姐的权力比弟弟妹妹的大,如果弟弟教训哥哥,别人会说:“你不孝顺,真不懂礼貌!”妹妹总是被姐姐管着,姐姐常跟妹妹讲一些人生中的“窍诀”。如果妹妹的智慧高,反过来教训姐姐,大家会说:“你看,这个妹妹连基本的人规都不懂。”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这样,父母可以教训子女,子女若教训父母,则会被认为特别不孝。
不过西方好像不是这样,他们比较开放,不太在意辈分关系,只看谁有道理。
当然,各有各的传统,我们不能偏执一方地认为:“只有东方的传统文化才合理,现代的思想文化一律不合理,或认为只有现代的西方思想才合理,而古代的传统文化全是腐朽、陈旧的。”这样的想法肯定不合理。
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东西方文化之间,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像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之前,先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到达目的地之后,也应该入乡随俗。比如说,我作为东方人,若要在西方生活,肯定要随顺西方的生活方式,否则没办法融入。我所讲的道理,虽然在东方很有道理,但到了他们面前,也许反而变成非理。因此,当我们身处异域他乡时,应该在不同的人面前学习并了解当地的传统和规矩,这一点很重要。
|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一般而言,古代的帝王都有自己的宗庙,天子会在宗庙中以恭敬之心祭祀父母祖先的亡灵,并供养天神地神,这表明天子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这样的行为很有意义。
听到“祭祀”这个词,大家可能会想到,人类通过宰杀动物,取动物的血肉供养神灵,以博得神灵的欢心。实际上,用现在的语言来讲,祭祀就是祈祷或祈福的意思。
科学精神
从包括《孝经》在内的许多传统典籍以及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除了承认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以外,还承认一种超自然的、普通人无法触及的特殊力量——他们将其称为天神。这样的说法,在一些年轻人和所谓的学者看来,不过是迷信或子虚乌有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迷信,要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宗教的历史,而超自然的力量,在宗教的教义中有着丰富的描述。
也许有些人又会说:“我只承认科学,不承认宗教。”这样说的人,其实既不懂科学,也不了解宗教。好像一谈到科学,就只想到量子物理学,而宗教,早已被下意识地排除在科学范畴之外了。实际上,从历史上看,宗教通常被当作最高阶的科学,有些宗教所讲述的道理,完全与心灵和大自然的规律相符。
另外,科学不仅涉及对物质的研究,还涉及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对信仰和对超自然力量的研究,都属于科学。科学可以分为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或者说,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我们不能认为,只有现代科学才是科学,而它才一两百年的历史,在它出现之前,人类历史上的思想与文明全都不科学。这样的想法并不深刻,甚至可以说是对科学概念的误解。
而且,现代科学仍处在不断探索和进步的阶段,由于受制于科技水平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它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究竟的真理。
|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君子修养身心、谨言慎行,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出现过失,以致羞辱了父母先辈的颜面。
本来父母双亲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即使子女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很难说是否真的会对父母造成羞辱。但儒家文化尤其重视面子,子女要是做了不光荣的事情,会让家里的父母蒙羞,以致父母在人群中抬不起头来。
藏地也是如此。比如说,两个人打架,输的那一方回去之后还要被父母责骂,“哎哟,你不如早一点死了好。我今天要是听到儿子被人打死了,我一定不会伤心,但我现在听到儿子被人打败了,只觉得自己再也没办法活在这个世界上……”一般的世俗人有这样的说法。世间人为了面子,觉得“一定要成功”“一定要胜利”“一定要战胜对方”。
|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当天子在宗庙祭祀时,祖先的神灵就会降临,并附着在牌位上。
灵魂的延续
我想,儒家的这种说法,算是比较接近心灵科学,他们发现或者说怀疑“人死后还会有灵魂的延续”,但奇怪的是,他们好像认为,无论是谁,死了以后就成了鬼神。祭祀的时候就将鬼神招来,然后对鬼神做供养。他们虽然不承认“人死如灯灭”,认为人死之后还会以灵魂的形态继续流转,但他们并没有详细地描述,人死之后,灵魂到底是如何随着业风的吹动而轮转六趣的,也并没有说明灵魂怎样才能得到解脱。只能说,他们的看法,是对众生灵魂流转过程的不完美描述。
在前生后世这一问题上,确实没有任何一个宗教能像佛教那样,将灵魂流转的过程描述得如此细致具体。我为了了解一些道理,曾阅读过各宗教的相关经典,也和各宗教的代表人物交流过,就像《殊胜赞》中讲的那样,越看其他宗教的书籍,越对本师的教法深信不疑。
|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天子若能做到以至诚之心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姐妹,就能与天地神明、世间万物相感通,道德的光芒将照耀世界各地,东西南北,无所不通。也就是说,行善、尽孝的力量,将为整个人间带来快乐与幸福。天地之间的神明,也会帮助人们行持善法。
这里的观点和《增一阿含经》中的很相同。经中说,若有人在初八、十四、十五日行持善法,如慈孝父母、受持八关斋戒,四大天王为主的护法天尊就会前来加持此人。我们若能守戒、行善,自然会得到加持和感应。
|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诗经》中说:天子若能像前面讲的那样,尽孝道、行善法,那么四方四隅所有的人类,没有一个不前来供养赞叹的。人类和天人都会交口称赞这样的天子:“这位天子,不仅爱民如子,在对待家人和身边的人时,又是那么温暖,他真的很了不起。”
这以上是《感应章》。
我们要知道,除了人的心理活动和物质生活以外,还有许多与非人、天神之间的感应存在。这些感应是怎么来的?天神到底是什么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佛教经论中有详细的描述。学了之后,才会真正清楚其中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第十七章——《事君章》。
这一章主要讲如何承侍君主或者说领导。每个人既有扮演君主的时候,也有扮演下属承侍君主的时候。“君”实际上包含了国王和领导两重意思,从这个角度讲,《君规教言论》的名字起得很到位。
|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孔子说:作为有德行的人,在承侍自己的上师和领导的过程中,应该尽职尽责,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基本上,任何地方都有等级的划分。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有相应的位置或者说所处的层次,上有领导,下有员工。佛教中也是如此。偶尔会有不了解佛教的人问:“啊?难道你们佛教中也会有层次的划分吗?也分高阶和低阶吗?”佛教中的确有一些层次的划分,这在《别解脱戒经》中有详细的描述,包括阿阇黎的差别,等等,讲了许多。
君子承侍领导,应该达到“进思尽忠”的标准。君子任职以后,就应该尽心尽力地承侍领导,保持对领导的忠诚,哪怕是为他而死,也心甘情愿。尤其是在中国,也许是历史的原因,大家都有这样的理念。
我们本来希望学会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可是每次一段时间之后,主管负责人就成了当地学会的“最高领导”,其他人都必须服从他的命令,这可能和一个地方的传统历史有很大关系。
总之,有德行的君子在任职的过程中,要做到尽职尽责,以忠诚之心承侍领导,而不应该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当君子发心或工作圆满之后,或者说退休之后,还要继续反思自己在之前的工作过程中犯过哪些错误,若有需要补偿的地方,应该及时补偿。对于上面所颁发的政令,还要不断完善并推广。若君主有过失,也应该帮助他纠正。
随顺领导
虽然这只是世间的教言,但我觉得这些教言对佛教团体来说也很重要。拿发心部门来说,不懂得随顺领导、经常得罪领导的发心人员很有可能被领导开除。按照传统习惯,下属若惹得领导不高兴,即使下属并没有犯特别严重的错误,领导还是会想尽各种办法,给这个不听话的下属安上子虚乌有的罪名,然后将他“名正言顺”地开除掉,
没有智慧的人,不愿意随顺领导,其实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存权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掌握在领导手中。有些年轻人,才刚刚上任,就把所有的领导全得罪完了。领导都得罪完了,还想怎么生存下去?所以,每当有年轻人让我给他们讲一些世间的教言时,我就说:“就算你的领导是坏人,即使你心里不愿意服从,对领导特别不满,但表面上,还是要装着听他的话,‘好好好,我一定照您说的做,我一定依教奉行!’这对你也好一点,上上下下至少能和睦相处。”
|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诗经》中说:“贤善的君子,备受人们恭敬与爱戴。人们虽然不在他身旁,没有机会当面表达对他的景仰之情,但心里,却始终思念着他。”
一位伟大上师的音容笑貌、言传身教,将会永远铭刻在弟子们的心中,他一切的一切,永远不会消失。法王如意宝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虽然我们传承弟子,现在没有机会与他老人家直接沟通,但我们对他的思念,一直珍藏在心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仅没有忘记他,对他老人家的思念之情,反而越来越强烈。
对上师的思念,和对其他人的思念不同。比如说,对离世亲人的思念,好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甚至最后连印象也无法留下。我母亲刚去世那会儿,我连母亲的名字也不敢在几位妹妹面前提起,不然她们会号啕大哭,但现在听到母亲的名字时,哭得也不是那么厉害。所以,世间的情感,总是会被时间冲淡,日子久了,也就慢慢忘了,相较而言,法上的情感似乎更加特殊一些。
上师如意宝依止托嘎如意宝时,才二十多岁,只在托嘎如意宝身边待了六年。四十多年后,上师老人家六七十岁时,每次提到他的上师托嘎如意宝,仍会泣不成声。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托嘎如意宝的伟大,以及他在法王心中的特殊地位。
依止善知识该有的发心
这里主要讲,有德行的君子在承事领导的过程中,会忠心耿耿,离开之后,也会一直挂念着领导,而不会心怀愤恨。我觉得这是一则很殊胜的教言,而且同样适用于承侍上师。比如说,当你有因缘待在上师身边时,就好好待着,即使离开了,也应该以诚恳、恭敬之心对待。可是有些很现实的人,在上师身边时,对上师特别好,一旦离开了上师,就开始说过失,这样的行为很不合理。
《华严经》中讲过依止善知识所应具有的发心,如金刚心,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心如金刚般坚固不坏;如大地心,好的弟子如同大地一般,承载再多再重,也不会心生厌烦;如良犬心,良犬永远不会伤害自己的主人,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有些弟子,在善知识具足威望、权力和财富时,就整天跟在善知识身边,恭恭敬敬地忙前忙后。一旦善知识名誉有所减损,他就开始人云亦云地加以诽谤,甚至害自己的上师,就像去年欧美发生的一些事情。依止善知识,还是应该如《华严经》中讲的这样,以良犬心依止。善良的家犬永远不会咬自己的主人,无论主人对它如何不好,见到主人,它依然会满心欢喜,跟主人特别亲近。
无论是依止善知识,还是承事领导,都应做到“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依止的时候,尽心尽力,离开之后,不仅不应该说过失,反而要自我反思,“我在依止某位领导或善知识时,有没有犯过错误,如果有,我一定要好好忏悔,以后有什么事情,我还是要认真对待。”应该以这样的方式依止善知识或领导。
前面讲到,无论贤明善良的君主身处何方,人们都会挂念着他,对他念念不忘。好人离开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伤心,坏人离开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
研究身心秘密的科研基地
另外,在学习《孝经》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出来,君主的信仰,或者说君主的孝顺,实际上和宗庙有一定的关系。宗庙除了祭祀以外,还有更多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汉地的许多寺庙都保存着相当丰富的珍贵文献,也有一些寺庙曾作为翻译、科学研究的场所。尤其是藏传佛教,寺院不仅是弘扬佛法的道场,也是研究各种明处的科研基地。比如因明班专门研究哲学;俱舍班专门研究天文地理,关于天文地理的知识,《瑜伽师地论》中讲了很多;藏医班专门研究《四部医典》为主的医学知识;天文历算班专门研究《时轮金刚》。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研究艺术戏剧和工巧绘画的班级。我们宁玛巴每月初十莲师会供时,都会跳金刚舞,金刚舞的唱诵音调和舞姿完全属于艺术领域的范畴。建筑的构造与佛像的建造、绘画则属于工巧明。
不了解的人看见寺庙时,可能只会想道:“那边有一个寺庙,庙里有个和尚……”听上去就特别孤独,最后和尚也待不住,到处去找徒弟去了,这样还是挺累的,对吧。
如果一个场所的门口,挂着“某某科学院”的牌子,人们都会认为:“哇!这里面研究的一定是最尖端的科学!”如果门口写的是“某某寺院”,人们只会觉得:“这是座寺庙,寺庙里应该有几个和尚吧,和尚什么都不懂,每天拿着大大的念珠……”如果是藏地的寺院,可能是每天拿着大大的转经轮——就像我的转经轮一样。这样的看法,好像真的觉得和尚特别愚笨。当然,这可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影视导致的,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寺院里其实有很多甚深的研究,而且研究的内容,与我们身心的秘密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将会明白许多神秘、有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