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14课
2018年11月14日
总的来说,大家在学习《孝经》的过程中,都听得很认真。听众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有智慧、才华,也有能力和福报,但他们不仅没有因此而傲慢,反而以更加恭敬、欢喜的心态认真听受。有些人可能因为时间冲突,不得不放弃《孝经》的学习。
佛教徒需要学习《孝经》,不仅是佛教徒,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也应该学习。学习《孝经》,能获得许多有利于工作、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知识。《孝经》主要讲的就是如何对待父母、师长、领导等内容,也许学了这些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在对待父母师长的态度和方式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另外,《孝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其实是很好的护法神和护身符。在不同的场合中,有些宗教信仰或宗教活动是被允许的,有些则不太方便,但是传统文化,任何场合都能修行、学习。所以,各个地方爱学习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善巧方便。
我看过一些与国学相关的经典,比如《孝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千字文》,个人觉得,若能学习这些典籍,的确很有意义。
我的中学汉语老师特别爱讲传统文化,当时宗教政策还没恢复,他经常给我们讲司马迁和岳飞的故事,偶尔也会讲《红楼梦》里的故事和《孝经》中的道理。
生活在世间,确实需要一些善巧方便,这能让你的修行更加顺利、圆满。传法、灌顶不一定方便,但学习国学是自由的。《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在任何场合包括高等学校在内,都可以学。所以,希望各个地方爱学习的人,在学习的地方请一些国学方面的书籍,同时,也需要有一些老师来教授国学和传统文化。
国学和大乘佛法都需要学,但不要分不清重点。
脱掉宗教外衣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基本上能接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在对待宗教上,态度却很谨慎。因为宗教涉及信仰,有的信仰于政权有利,有的则不利,比如国际上的战争,有些其实与极端宗教有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我去一些学校演讲时,如果话题与宗教有关,即使是国际上非常开放的高校,也是会有不同的规定。
包括在非洲讲佛法,也不是那么容易。我去非洲时,在一座监狱做过演讲。演讲结束之后,他们监狱方面希望我在那儿建一座佛殿,我本来已经答应了。结果一个伊斯兰教的人站出来表示反对,态度强硬地说:“你凭什么在这里建佛殿!”从他的语气中听得出来,不同的宗教之间,还是有一些相互排斥的地方。不过也理解,有些人总觉得只有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才是唯一正确的,其他的都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宗教信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我们所信仰的宗教,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因此,东西方许多大德干脆去掉宗教的皮壳,只讲慈悲与仁爱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即使是没有信仰或是不同信仰的人,也完全能接受。
这以上是我给大家讲传统文化的原因。
我们佛教徒,尤其是法师们,以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要应机施教,不要自己觉得中观最好,就只讲中观,完全不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我理解,刚开始没有经验时,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我来学院一年,就被派出去弘法。记得那是1986年,在马尔康的一座寺院讲《大圆满前行》,当时我要求当地的老百姓全都过来听课,可是来的人并不多。我说:“光是听到念诵《药师经》的声音,功德都不可思议,老百姓们为什么不来听一下我们念《药师经》呢?”那边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喇嘛说:“堪布啊,你不要这么说,虽然《药师经》功德很大,但现在正是他们农耕的季节,他们正忙着呢。”年轻人由于经验不足,自己觉得殊胜的法,好像一定要让每个人都听到才好。
为了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希望法师们出去弘法时,要先看看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
今天讲第十五章——《谏诤章》。
“谏诤”,直言规劝在上位的人,使其改正错误。前面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教导,父母、天子如何说,下面就如何接受,但在这里,是自下而上的规劝,如果父母、天子有任何不对的地方,子女或臣子也有权力指出来。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陈旧的,无论上面说什么,下面都要一一接受,即使不对,也不能反对,否则,就违背了人规。”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这一章就讲到了,上面的要求若合理,下面的人可以接受,否则,也可以反驳。这和民主制度比较相同。
在民主国家,如果领导说得不对,下属可以立即反驳。当然,这一点有些人认为合理,有些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不认同这一做法的人认为:“下面的人只要想挑毛病,总能挑出来,这样的话,整个群体永远不会有安宁的时刻,整天吵吵闹闹的,十分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接受。”对于这一问题,见仁见智。
这一章主要讲“谏诤”的道理,也就是说下面的人既可以接受上面合理的命令,也可以反驳不合理的命令。我觉得这个理念很好。世间经常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许多时候,旁边的人反而比当事人要更加清醒。比如说,如果大人物的身边,少了能指出自己错误的人,那这个大人物就很危险,很可能因为自己的盲目和狂妄,导致自己入于险地。因此,身居高位的人,很需要一些能指出自己过失的下属;为了避免领导犯错,下属也有权力给领导提醒。
|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曾子问孔子:诸如慈爱、恭敬、孝养父母,以及扬名显亲等道理,弟子已经听过您的教诲了。弟子想再冒昧地请教您,对于父亲的命令,做儿子的是不是只要一味地遵从、照办,就能称得上孝了?
|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
孔子在这里反复强调,表示对曾子说法的不满,你刚才说的观点,我绝对不会承认!父母的命令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对于不合理的,不能一味遵从,而要为父母纠正。
《弟子规》中也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了过失,我们应该劝导他们改正,不过劝的时候,要和颜悦色、语气温和。如果父母“屡教不改”怎么办呢?后面还有方法,我们讲《弟子规》时讲过。
孔子之所以说了两句“是何言与”,就是为了强调后面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过去,天子身边有七位直言劝谏的争臣,即使天子由于缺乏智慧和悲心,制定了不合理、不道德的国策,也会有他们规劝天子改正,这样就避免了亡失天下的危险。
麦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规论》中说,“君主若持非法行,应当告之此非理”,如果君主的所作所为于情理相悖,那么周围的眷属应该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不能纵容,更不能拍马屁,“您讲得非常好!您的智慧和能力,真是无人能及!没事,这不是非法的,这是好事一桩!”
《君规教言论》中讲,有些人特别喜欢在领导等大人物前说一些好听的话。如果领导真的有功德,当然可以赞叹,如果没有,就不应该虚情假意地阿谀奉承。
这一章主要在告诉我们:应该虚心听受周围人提出的反面意见。
多数人在听到反面意见时,第一反应就是不舒服,其实不应该这样,长远来看,也许反面意见比正面的赞叹帮助更大。若经常被人吹捧,心会越来越飘,以致根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意见和批评。要是没有人提反面意见,听到的全是溢美之词,最后不如法的行为暴露无遗时,才会哀叹道:“身边的人明明知道我有这样的错误,他们为什么不提醒我呢!”所以,有智慧的人会接纳别人的批评。
当然,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对批评的接受度也有差异。有些人从小就成长在批判性的环境中,所以对批评的接受力很强,而且也能依靠批评完善自己。不过,那样的环境也有局限性,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将批评变成恶意诽谤,以致好人反而被冤枉成坏人。
有智慧的人,善于接纳批评,没有智慧的人,提出的批评常常是可笑的,甚至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看得比一般人要远,所作所为有很多甚深密意,而智慧不成熟的人根本不了知这一点,只是当自己小小的心眼没办法容纳时,就开始大放厥词。
|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诸侯身边有五位直言劝谏的争臣,即使诸侯制定了不合理、不道德的政策,也会有他们在旁提醒,规劝诸侯改正,这样就避免了亡失国家的危险。
有些腐败分子,就是因为身边只有溜须拍马的人,缺少能给予提醒与指点的诤臣,最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锒铛入狱。
上面的人,需要听取下面的意见,下面的人在看到上面不合理的地方时,也需要指出来,不能一味听从。
有些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以前这边有一位管家,不管我说什么,他都“拉索,拉索,拉索……”而且每一句拉索,都会让他的头更低一些。他的“拉索”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但听说我不在的时候,他特别傲慢地跟别人说:“我的话,堪布已经听清楚了。作为他,也应该如何如何……”
一方面,服从管理很重要,但同时,也有必要提出一些合理有价值的建议。
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表面上看,魏征在劝谏李世民时,不太恭敬,但实际上,正是因为魏征的直言不讳,才让李世民避免了许多决策性错误。而且在魏征病逝后,李世民还哀伤地说他失去了一面能照见得失取舍的明镜。
还有一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中学课本里提到过。
邹忌是齐国的一位大臣。他对自己的相貌相当满意。有一天,他穿戴好衣服,之后照了照镜子,发现镜中的自己特别帅!于是他问自己的妻子:“你觉得我帅吗?听说,城北的徐公也很帅,我和他相比,谁更帅?”妻子说:“他算什么,你最帅!”
邹忌拿同样的问题又问了问自己的小妾,小妾也说:“您最帅,徐公根本没办法与您相提并论。”
第二天,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的回答和妻子、小妾的回答一样,都说他最帅。
巧的是,第三天,城北的徐公来了,邹忌一见徐公,惊呆了,心想:“哇!这个人怎么这么帅!我根本没法儿和他相提并论……”
见到了徐公本人之后,邹忌知道自己远不如人家好看,但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说我比徐公帅呢?”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冥思苦想,终于,他想通了:“妻子说我更帅,是偏爱我;小妾说我更帅,是畏惧我;客人说我更帅,是有求于我。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每个人都欺骗了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齐威王时,对齐王说:“大王啊,这几天家里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我可不可以讲给您听呢?”——当时那些君王可能也没什么事吧,聊一些这方面的。
于是邹忌就对齐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说:“通过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件事情,您应该知道,您作为全国第一人,宫中的嫔妃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畏惧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所以,我建议您以后对耳边的语言多观察,有些好听的话,不一定对您有利。”
齐王是很有智慧的国王,听了邹忌的话,立刻下令:“当面指出我过失的人,我赐予他一等奖;书面指出过失的,得二等奖;在公共场合议论我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三等奖。”
这道政令刚下达时,来进谏的人非常多,宫廷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偶尔会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去进谏,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后来,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之后,纷纷赶到齐国朝见齐王。齐国在一段时间中,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所以,无论身处多高的地位,都应该虚心接纳合理的反面意见。
当然,满肚子负面情绪的人,所思所言也全是负面的,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这样的人,不是在提意见,而是在“倒垃圾”。有的女众道友,经常说法师的过失。我刚开始听到时,心想:“啊,难道这么坏啊?”过一段时间,她去了另外的班级,又开始说过失,我想:“她说过这个人的过失,也许这个人真有问题?”再过一段时间,她又换了一个班级,第三次跟我说的时候,我就不相信了,觉得:“她不管去哪个班级,总爱说过失,肯定是她自己有问题。”
一方面,大家不要说过失,另一方面,发心部门、佛教团体的负责人,也不要随意开除自己看不惯的人。
君主、领导或负责人,权力还是挺大的,既能让人飞黄腾达,也能让人一败涂地。
之前我们去非洲,那边的一个酋长说:“我这个部落,一共有一万六千多人,他们都要听我的,我在这里可以呼风唤雨,想让谁离开,谁就必须离开,让谁进来,谁才可以进来,除了国王以外,权力最大的就是我!”
班级的堪布、堪姆、各地的负责人,其实也相当于“部落酋长”,虽然有让人进来或离开的权力,但利用自己的权力随意摈除自己看不惯的人,确实不太合理。
|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卿大夫身边有三位直言劝谏的争臣,即使卿大夫无道,也会有他们直言规劝,这样就避免了家族衰败的危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时候难免犯错。而且我们的心情就和天气一样,时好时坏,心情糟糕时,更容易犯错,这时如果有旁人的提醒和指点,将会对个人和家庭有莫大的帮助。
普通人身边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就不会去做一些可能导致失去美好名声、甚至恶名远扬的坏事。
就像前面讲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缺点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许旁人看得比自己更清楚,所以当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时,即使听上去不太舒服,也要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们善意的提醒或批评,能帮助自己改进行为,是有利的。
学佛不是学孤独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智慧广大心善良,运气亨通福德广,本尊护法加持者,适为协商之友伴。”心地善良又具有广大智慧,且运气亨通、福泽深厚,时刻不离本尊天与护法神加持的人,就适合作为协商的友伴,与这样的人商量合作,任何事情都会很容易成办。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则教证,说:“某个人的福报还是很不错的,有什么事情就和他商量,事情会容易成办。”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顺利。
所以说,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与朋友或道友的交往。世间有一种说法:“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我觉得,朋友不一定要多,但不能完全没有朋友,在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时,一定要有几位“协商的友伴”。
生活在世间,我们每个人在某个阶段都会很需要他人的帮助。只要少数特别坚强的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一个人完全能撑过去,除此之外,大部分人在某些时候,还是需要别人的安慰、鼓励、支援和帮助。
经常帮助别人的人,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自然会有人伸出援手。相反,待人冷漠、从来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最好有一种情感的联络。对谁都特别热情、体贴的人,朋友自然会多。
在我的家乡,热情大方又乐于助人的人,在需要办理红白喜事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那些傲慢、孤苦伶仃的人,即使生病,也没人来看。所以我们在健康、快乐的时候,不要放弃和所有人的交往联络。
佛教徒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到一定的时候,觉得所有人都是修行中的障碍,谁都不想理,只想自己一个人躲起来。如果真的切断了和所有人的来往,一旦生病了,除了开救护车的人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帮你。人还是很讲条件的,平时对别人很好的话,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忙,“在我生病、孤独、处境艰难的时候,他过来帮助过我、安慰过我,我在路上滑倒的时候,他还扶过我,今天他的脚好像受伤了,我应该去帮帮他。”除了极个别像石头一样迷迷糊糊、人品下劣的人以外,大多数人都懂得知恩图报。
世间人经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人人都讨厌你,把你当麻风病人一样看待的话,说明你自己在为人处事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有些人学佛之后,好像再也不愿意见人、不愿意跟人说话了——如果修行特别好,常年如一日地在山洞中闭关,那不见人确实很好。否则,还是要经常和人有一种很好的接触,你以自己的智慧和善巧方便,处理好与周围上上下下的关系,我觉得这样很好的。
当你用善心与爱语劝谏身边的道友时,如果他们实在不听,你也不要为此烦恼。有些人道友一片好心,可是对方却听不进去,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论语》中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孔子对子贡说:“如果朋友有过失,你应该以善巧的语言劝导他,如果他实在不愿意改,你就先放着吧,不要再自讨没趣了。”有些人,就算你费尽口舌,他也不会改,不改,你就顺其自然,没必要为此闷闷不乐。
《入菩萨行论》中讲过,看见有人损害三宝时,尽量制止,如果制止不了,你就告诉自己:“三宝是无为法,不会有任何感受。”然后离开就可以了。另外,《大圆满心性休息》里也说,遇到有人诽谤上师时,刚开始要尽力制止,实在劝止不了的话,就捂着耳朵不要管了,对上师不会有害的。
|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父亲有直言规劝的儿子,也就避免了因做错事而陷于不义之中。
月光童子谏父
父母如果有错,子女应该指出来,这对父母有利。《佛说德护长者经》中有一则子女劝谏父亲的公案。
一位名叫德护的长者,随自己的父亲信仰外道。当时外道说:“佛陀出世以后,我们的供养少了很多,应该想个办法,否则对我们的收入有影响。”德护长者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们的计划。于是在家门口设好火坑,并准备好有毒的食物,然后邀请佛陀来家里应供。
长者子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知道父亲的预谋后,劝谏父亲说:“即使整个三界燃起熊熊火焰,也烧不了佛陀的一片袈裟,即使给所有的食物涂上毒药,也无法伤害佛陀。父亲您最好不要做傻事!”
第二天,父亲仍然派人去迎请佛陀来家里应供。在应供的过程中,佛陀示现了不可思议的神通神变。长者见后,生起极大的忏悔之心,痛哭流涕地向佛陀忏悔:“我儿子月光虽然劝告过我,让我不要做伤害佛陀的傻事,但我因为愚痴覆心,没有听从我儿子的劝谏。现在,我至心地向佛陀您忏悔,发誓以后再不造罪,希望佛陀您救护我。”
父母犯错时,孝顺的子女会依靠自己的智慧劝谏父母,阻止父母误入歧途。
切莫开许违法事
可能有些人会问:“佛教里面不是说‘依教奉行’吗,上师说什么都必须照做。是不是父母的过失可以说,但上师的不行呢?”《事师五十颂》中讲过:“大智慧者以喜心,听从上师之言教,合理之事若无力,禀师无能为力也。”虽然上师所吩咐的事是合理合法的,但若自己实在无能为力,则将不能做的理由原原本本、清清楚楚地向上师说明,这么一来,虽然未办也无有过失。比如说,上师吩咐了一件事情让你去做,你要是觉得这件事情不太如法,也可以跟上师说明你不愿意做的原因。当然,你作为弟子一定要有智慧,要不然不懂上师的密意。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纵使上师或父母,若提非理之要求,君主向彼解释清,切莫开许违法事。”即使是上师或父母,如果他们提的要求不合理,君主解释清楚后也可以选择不做。比如说,当一位国王被国师或父母要求去杀害众生时,国王这时不必听从,可以跟他们解释:“伤害众生违背佛法,我不能这样做。”如果上师或父母命令你去做非法的事情,你千万不能服从。
有些所谓的“上师”,可能自己都不懂佛法,每天让弟子去化缘、杀生……像这类非理要求,就没有必要“依教奉行”。我在讲《事师五十颂》时,引用过萨迦班智达的一句教言:“若与佛教不相合,上师之语亦放弃。”若与佛教的教理相违,即使是上师的金刚语,也不必听从。
有些人明知不对劲,却强迫自己依教奉行,“上师就是佛,上师的话肯定有密意,我一定要听上师的话。”结果最后出问题时,才悔不当初,“我虽然刚开始就知道不对,但因为是上师的命令……”
作为佛教徒,不能盲目。合理的建议,可以接受;非理或不如法的建议,即使来自上师、父母或领导,也可以婉拒,“领导啊,这个我实在没办法做到,如果我这样做,可能是不对的,不对的原因在哪儿呢……”
佛教教义与世间规则,并非针锋相对,虽然在某些方面,比如讲到上师的恩德与上师的加持时,的确超越世间,但在道德层面,二者有很多完全相同的地方。
|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因此,当父母在做或准备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时,子女不可以不劝阻父母;当君王在做或准备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时,臣子不可以不劝阻君王。同样,“弟子不可以不争于上师”,弟子在看到上师有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时,也可以和上师沟通。
作为子女,如果发现父亲或母亲做的事情不如法,也可以当面说,比如,“父亲啊,您可不能这样做,这样做如何如何不好……”有些子女可能不敢这样当面说,觉得这是对父母不恭敬的行为,是不孝顺的表现。但按照佛教和传统文化的观点,若父母不如法的地方,子女有责任规劝父母改正。
|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因此,对于不合理、不如法的事情,一定要进谏劝阻。如果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命令,怎么能称得上孝呢?合理的应该听从,不合理的就不该听从。
西方环境长大的子女,从小就有这样的观念,他们觉得:“父母怎么了?老师怎么了?上师怎么了?领导怎么了?即使是国家总统,只要说得不对,照样该批评!”我前段时间去西方的时候,觉得那边的有些画像很有意思——那算是他们的传统文化吧。
总而言之,这一章讲了两个道理:一方面,一味地服从并非孝顺,若天子、诸侯、父母、师长、领导有不如法的行为,作为身边的人,应该直言规劝;另外,身边的人给自己提出批评或不同意见时,不要充耳不闻,最好虚心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