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12课
2018年8月18日
孝敬父母,功德无量,这一点,无论是从儒家的《孝经》,还是从佛经中的观点来看,都是如此。
下周六正好是盂兰盆节,大家上午共同念诵《盂兰盆经》,为现世的父母做祈福、过去生的父母做超度。
在孝方面,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稍有不同。《孝经》为主的儒家典籍,只强调在今生孝敬父母,并未提到来世;而佛教经典不仅要求子女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孝心,以知恩、感恩、念恩、报恩的方式侍奉父母,还要求子女为父母的来世种下很好的善根。
如果因为之前不懂孝的道理,做过许多得罪父母、忤逆父母、扰乱父母心意的事情,那么现在懂了这样的道理之后,就非常有必要在父母面前忏悔,“过去,我因为不懂事、不听话,做过许多让您伤心的事情,确实是我不对,我向您忏悔……”密宗中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上师在世,就当面向上师忏悔,如果已经圆寂,就在上师的法相前忏悔。”以此类推,我们也能以这样的原则向父母忏悔。
个人而言,我并不属于让父母特别操心、经常违背父母意愿的子女,但有时候触景生情,还是会觉得,有些事情可能换种方式处理会更好。
今天讲《广要道章》,“广”是推广的意思,“要道”指重要的道,像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讲的就是三个最重要的修行之道。“广要道”,推广最重要的孝文化的妙道。这一章主要从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孝文化进行推广。
|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孔子说:君主若想教育人民和睦友爱,那么没有比自己以身作则行持孝道更重要的了。
要想让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君主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恭敬师长。
君主、主要负责人非常关键,下面的人都受他影响,所以,任何事情主要负责人应该带头做起。只要主要负责人以身作则,有些话即使不说,大家也会纷纷效仿。相反,如果主要负责人自己都做不到,说得再多,下面的人也不一定会去实行。同样,管理工程也是如此,坐在办公室下一百条命令,不如亲自去现场一次。
一个地方的风气,跟当地的主要负责人很有关系。比如说,学校的风气与校长有关,寺院的风气与主持有关,以此类推,一个村的风气与村长有关,一个国家的风气则与一国之君有关。可以说,主要负责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下面人的言行举止。
《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自己品行端正的话,不用下命令,下面的人自然而然会行持正道;如果领导者自身的品行不端,即使不停地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四摄里的“同事”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从养老令到养老基金
在推行孝道方面,汉文帝刘恒在执政期间颁布过一些相关的政令,比如“大赦天下”“赈穷养老”。“养老令”中规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九十岁以上的,再加领两匹帛、三斤絮。当时是以政府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财力上的帮助。
我们佛教徒也有必要考虑父母的养老问题。比如说,如果你是某个道场的负责人,你就要考虑到本道场出家人的父母在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有困难,应该如何解决。这方面,近几年来我一直在强调。当然,提供方便的人也很多,许多地方都有人愿意为出家人、佛教徒的父母做养老院。所以,希望我们这边的相关负责人,尽量把资源整合起来。一方面,有一部分老年人需要人照顾,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善心人士拥有资源,也有建设养老院的意愿。
中国已经实行了近三十年的计划生育,因此,将来很有可能面临现在日本正在面临的“老年化社会”问题。就现在而言,有些子女由于工作而离家在外,有些已经出家了,有些虽然没有出家,但和出家人差不多,完全断除了杀盗淫妄,只是头发长一点而已,就像《三戒论》中说的古昧居士那样。这些人的父母家属确实需要人照顾。社会上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做善事,有些人资金充裕,有些时间充裕,还有人愿意提供场地。资源不缺,但需要有人愿意以无私的心态将所有的资源整合起来。
我刚开始做基金会时,始终找不到切入点或者说突破口,后来才慢慢将这件事情理顺。有些大学生家庭贫困,需要人资助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有些人正好愿意为之付出财力,有些愿意付出人力,还有些智慧很不错,愿意做管理。这个时候,我们就将各种因缘聚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共同的平台,然后办理各种相关手续,使之合法化。这样,这件事情就理顺了。理顺之后,能饶益千千万万人,而且,就算我们将来离开了,这个机构仍能留存下来,继续饶益更多的人。国内外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公益机构,一直运行良好,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着光与热。
总之,孝顺不能光靠说,关键要做。包括这里的法师,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家乡,以后要先饶益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毕竟,那是你出生的地方,也是你来到这个世界时,最先出声的地方,那里有你的痕迹,也带着你的习气,希望你也能为家乡带来利益。
如果实在没办法——那就去非洲等地创业!这也有必要。
|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君主若想教育人民懂礼节、讲道理,那么没有比自己以身作则行持悌道更重要的了。
前面讲的“孝”,主要是对父母师长的恭敬心,而这里的“悌”,主要指对兄弟姐妹的友爱之心。若是希望人们品德高尚、优雅有礼貌,那么君主首先要做到敬爱兄长。否则,人们也不会遵循礼法。
听说,藏汉两地,兄弟姐妹之间因为财产分配等原因,互相不说话的情况现在有很多,而哥哥姐姐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尊重哥哥姐姐的情况却很少。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孝文化也很难在这样的土壤上推行开来。
兄弟姐妹之间,最好有一种爱,这样,相互之间才能和睦相处。《弟子规》中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哥哥应该友爱、关怀弟弟,弟弟应该恭敬哥哥,兄弟之间和睦,所谓的孝就体现在其中。
两家亲戚的不同命运
记得讲《弟子规》的时候,也讲过我的两个亲戚的故事。
有一个亲戚,他家有十几个孩子,每天都闹哄哄的。从父母开始,给人的印象就不好,他们身为父母,却给自己的孩子取各种难听的名字。接着,孩子里面年龄最大的,不停地欺负比自己小的弟弟,弟弟被欺负完,又去欺负比他年龄更小的弟弟……就这样,大的打小的,小的打更小的,他们家从未消停过,每天都特别“热闹”。
他家的大儿子,和我同岁,都属虎。他头上的伤疤,从未少于九个。
后来,他们家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很不理想,偷的偷,抢的抢,做很多不道德的事情。
还有一个亲戚,他家虽然也有很多孩子,但他们都特别懂礼貌,很有素质。哥哥姐姐维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对哥哥姐姐特别好,是非常和睦有爱的一家人。
他们家的孩子进入社会之后,确实更加优秀、成功。
说实话,从小就不恭敬父母,也不敬爱兄长的人,算不上很好的人。
忠孝的十奢王子
《杂宝藏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有一个名叫十奢的国王,他有四位夫人。第一夫人的儿子,叫罗摩,在几位王子中,他年龄最长,智慧、能力过人。而且,他还拥有一种特殊的珍宝武器,能轻而易举地制服一切。大家都认为,罗摩王子理应成为将来的国王。
十奢国王与第三夫人的缘分特殊,所以尤为宠爱第三夫人。一次,国王对第三夫人说:“无论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满足。”第三夫人回答国王:“我暂时没有想要的,以后若有,再告诉您。”
后来,国王因病卧床不起,快要离开人间了。这时,第三夫人要求国王道:“国王您之前答应过我,无论我有什么样的要求,您一定满足。现在,我只有一个要求,希望您能让我的儿子继承王位。”
国王听了第三夫人的要求后,觉得左右为难,一方面,已经立了罗摩太子为继承人,现在废除,不合规矩,另一方面,之前的确承诺过第三夫人,若不答应,就违背了诺言。最后,国王还是同意了第三夫人的要求,废长子罗摩,立三王子婆罗陀为国王。
事情发生之后,二王子罗漫对哥哥说:“你明明拥有珍宝武器,为什么不用呢?反倒承受这样的耻辱。”
罗摩太子告诉弟弟:“首先,这是父亲的决定,如果我这样做,就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就是不尊重父亲,不尊重父亲,就是不孝,所以我不能这样做。其次,虽然婆罗陀的母亲不是我的生身母亲,但父亲对她宠爱有加,因此,我将她当作自己母亲一样看待。并且,我们的弟弟婆罗陀人很不错,我相信,他一定能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按照第三夫人的意思,国王不仅废除了长子罗摩的王位继承权,还将他和二王子驱逐出境,并且命令他们十二年之后才能重返国家。
三王子婆罗陀当时在其他国家,接到诏令后才返回本国。婆罗陀回到皇宫时,父亲已经离世了,两位哥哥也被驱逐出境。伤心的婆罗陀对母亲很不满,执意让哥哥回来继承王位。于是,三王子亲自去寂静的深山中接两位哥哥回皇宫。
看得出来,他们三兄弟人都很好。人与人之间确实有很大差距。有的家庭,子女个个都好;有的就一个不好,但就这一个,经常弄得一家人都不开心;有的是个个都不好,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亲戚家的子女一样。每次我去炉霍经过他们家的时候,就会回忆起小时候住在他们家的感受——真让人难受!
刚才讲到,三王子去接哥哥回来继承王位,结果两位哥哥说:“我们十二年之内不会回去,否则就违背了父亲的教言。”反复几次,婆罗陀看哥哥们的心意坚决,实在没办法,只好将哥哥罗摩的鞋子带了回去。
回到皇宫的婆罗陀,将哥哥的鞋子放置在王座上,每次上朝都会顶礼,以表对兄长的恭敬之情。
十二年之后,太子罗摩和二王子罗漫才回到皇宫。三王子看到哥哥们回来,喜出望外,欢喜地将王位交给了哥哥罗摩。
以此忠孝的因缘,举国上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现了许多瑞相。
每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都不相同,大家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有多少兄弟姐妹?我了解他们吗?他们的个性是什么样的?我又是如何跟他们相处的?我对哥哥姐姐有没有做到恭敬?我对弟弟妹妹有没有好好地维护?”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做到对上恭敬,对下爱护。
西方文化好像不重视这一点,他们觉得:“反正大家都是人,人人平等,我不需要恭敬你,也不需要你的恭敬。”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没有恭敬,只有弱肉强食,看谁的能力大,看谁的花招多。
金刚般的道友情谊
恭敬心其实很重要,真的很重要。儒家也好,佛教也好,都特别重视恭敬心。包括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现在仍保留着鞠躬的礼仪。这种礼仪,实际上也是恭敬心的体现。
尤其是金刚道友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前段时间,学院中的一些老道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相互之间,特别恭敬。他们每一个人都很了不起,在弘扬佛法方面,贡献良多,但无论是活佛还是堪布,他们是发自内心地相互恭敬,发自内心地为对方感到欢喜。
很多时候,人的心态如何,根据外在的行为,就能略知一二。有些居士,特别傲慢,看到熟悉的道友时,不仅不亲近,反而离得远远的。要知道,大家是同一坛城、同一法脉、一起闻思的金刚道友,以恭敬之心对待金刚道友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面对跟你缘分不好、你不喜欢的道友时,至少也要做到尊重和恭敬。
只是在世间一起上过学,相互之间都会有同学情谊,可是很多佛教徒之间却没有这样的概念,这一点让我觉得很奇怪。
去年,《入行论》四川班的道友给我发微信说:“我们已经圆满了《入行论》的闻思。在这共同学习《入行论》的四年时间里,道友们相互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次毕业之后,大家会各奔东西,但也会经常联系。我们约定,无论哪位道友有任何困难,我们其他人都会全力以赴地提供帮助!”然后还附上了几张他们毕业时的合影。
藏地有些公务员会一起去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共同进修一段时间后,他们相互之间会有很深的同学之情,“你是我的好同学,你有什么事情就跟我说,我来帮你办!”“五湖四海都有我的好同学,不管我去哪里、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尽心尽力地帮助我。”
可是我们佛教徒,反而越来越不愿意见人,越来越不愿意跟人说话——也许是修行境界太高,很快就要虹身成就。这种情况另当别论,不见人确实好一点。如果这样的境界也没有,同学之间的情谊也没有,那作为佛教徒,岂不是比世间人修得更差吗?毕竟,在世间的教室待过几年的人,相互之间都能结下很深很深的同学之情。中学只有三年,但同学间的友情,能维持一生。现在已经三四十年过去了,我们中学同学仍经常聚会。
同样,我希望我们佛教同学之间也能有深厚的友谊。这里有好多班级,比如因明班、中观班……但给我的感觉,好像中观班的道友毕业之后,相互之间连世间一般的感情都没有,也许是中观学得太深,已经彻底看破放下,关系全被“破”完了,个个都成了应成派,安住在无我、无承认的境界中。我相信是这个原因。
|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君主若想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好的风俗习惯,那么没有比用音乐来教化更好的了。
从历史上看,社会风气的改变总是以文化艺术为先导。各个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常会以歌曲的方式,尖锐地批判旧思想,让人们逐渐忘掉旧的思想和习俗,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赞颂新的思想和文化。
以美妙的歌声传递美好的理念
佛教徒也很有必要以“菩提心”“本师释迦牟尼佛”或是“放生”等善行作为主题,进行歌咏赞颂。我们刚开始做慈善时,友人建议:“首先一定要有一首关于慈善的歌,然后用歌声打动人心。”于是,在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前,我就开始了歌曲的创作,“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其中的一句歌词。
其实,不仅是音乐,电视电影等同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通过音乐或影视动画,去传递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十分必要。
据说,梵呗与天人的歌声有关。历史记载,曹操的儿子曹植在鱼山游玩时,听到了天人的歌咏之声。后来,曹植凭借记忆,将当时听到的音调记录下来,制为梵呗,然后辗转传颂,流传至今。汉地的早晚课,之所以婉转悠扬,就是因为其音调传自天人或本尊。
藏地同样有不计其数的金刚道歌。当年,噶玛巴在翻越雪山的途中,处境艰难。某天晚上,他听到了来自天女的歌声。歌声的旋律像守护者一般,温暖了疲惫与不安的心,也鼓励了前进的勇气与力量。后来,这段旋律被采成谱,噶玛巴依此创作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
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记载,法王如意宝将自己在清净刹土的空行会供行列中所听到的会供歌曲,连歌词带音调完整地记录了下来,现收集于法王的全集中。
我们平常念《大圆满愿文》和《普贤行愿品》时,也能让很多没有信仰的人对佛法产生好感。有些来旅游的人,听到之后,“哇!好舒服啊!”然后生起了对佛法的信心和欢喜心。所以说,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闻思修行,在闻思修的同时,也需要像诸佛菩萨那样,有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以后,在做一些文化方面的推广时,也可以将艺术作为载体。
之前,我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过,艺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是心灵所流露出来的。歌星、明星之所以被许多人欣赏、喜欢,也是因为从他们的歌声和表演中,人们获得了一种心灵或情感上的满足。
|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
君主若想让国家安定,并治理好天下的民众,那么没有比礼教更好的方法了。所谓的礼,就是敬爱。不仅是礼,前面所讲到的孝、悌、乐所体现的精神,归根结底,也是敬。
看得出来,这个“敬”,确实相当重要。而且佛教里面也尤为强调对父母、师长的恭敬之心。《妙法莲华经》中,常不轻菩萨经常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平等地恭敬所有人,就像恭敬佛陀那样。
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华智仁波切也说过:“上等恭敬心,能得上等加持;中等恭敬心,得中等加持;下等恭敬心,只能得下等加持。”
恭敬不是某种表面的行为,并不是在路上看见上师,就马上五体投地行大礼拜。恭敬的关键,在于心,对某人身上所具有的功德,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佩,这才是“敬”。
感念恩德,自然恭敬
个人而言,当我在有法恩的上师面前时,好像自然而然就会特别恭敬。因为他们所赐予的妙法,实在珍贵,我从他们那儿得到的利益,完全超越了世间任何人包括父母、老师所能给予的。要是没有他们的教言,我至今可能还沉溺在迷茫和痛苦中,而且在未来的生世中,还不知道要在恶趣感受多么漫长的痛苦。
我常常觉得,许多人在懂得了一些佛教的道理之后,虽然不敢说修得特别好,或是开悟成就,但至少,我们的身语意有了约束。我们如果没有机缘了解佛法,也许现在还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觉得杀生吃肉理所当然,餐桌上必须要有海鲜。如果没有学佛、皈依或出家的因缘,也许还会有无量的生灵,仅仅因为我们的口腹之欲,就惨遭杀害。
值得庆幸的是,善知识难遇,但我们遇到了,佛法难闻,我们也闻到了,依靠上师的教言,我们懂得了取舍,也在断恶行善,因此,我们这辈子确实非常幸运。
其他的不说,我们许多人要是没有皈依或出家,这一生中,不知还要杀害多少生命。现在遇到佛法之后,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获得特别高的成就,但至少不会再去故意杀生,对于之前所造下的罪业,也有机会猛厉忏悔。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应该对传承上师们生起恭敬之心。
就像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本来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后来因为遇到了一位具有悲悯之心的老板,得到了老板的救助,自此以后,摆脱了漂泊无依的生活,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也有了着落。只要流浪汉有一点感恩之心,那么他对帮助自己的老板,一定会恭敬有加、感恩戴德。
不仅是恭敬对自己有恩德的人,若从佛与众生平等的角度讲,大乘佛教中的“敬”,是平等地恭敬一切众生,只要是生命都值得我们恭敬。《入菩萨行论》中说:“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从圆满波罗蜜多的因缘上讲,众生和诸佛同等重要,哪有只恭敬诸佛,却不恭敬众生的道理呢?因此,若能生起大乘佛教中的恭敬心——平等地恭敬一切众生,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实在做不到,那么至少要做到恭敬自己的老师和父母。
|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因此,恭敬父亲,能令他的儿子欢喜;恭敬兄长,能令他的弟弟欢喜;恭敬君主,能令他的臣民欢喜;恭敬上师,能令他的弟子欢喜。恭敬一人,却能令很多人欢喜,所恭敬的对境只是少数,却能令千千万万人欢喜,所以说,孝悌和礼乐的确是推广孝文化最重要的妙道啊。
反过来说,不恭敬父亲,他的儿子会不高兴,不恭敬兄长,他的弟弟妹妹会很生气,不恭敬君主,他的臣民不会欢喜。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说了另一个国家领导的坏话,被说的那一方,全国上下都不会高兴。一位上师要是被人说了,这位上师的弟子们肯定很难受。只有恭敬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恭敬,这是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学会恭敬。
如今,许多人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觉得人人平等,恭敬的观念几乎荡然无存。某些地方,确实人人平等,但在很多地方,人人确实不平等。即使是经常强调人人平等的人,其实也喜欢被人恭敬。我去西方学校演讲时,若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他们那边的教授也不太高兴,若表现得很恭敬,他们还是会很开心。
萨迦班智达讲过一句格言,我上节课引用过,“傲慢令人变无知,贪欲令人变无耻,若常轻视自眷仆,则此长官定衰败。”傲慢让人失去智慧,贪欲,致使自己无惭无愧,因为贪欲强烈之人,不知羞耻,感觉不到害羞,而轻视眷属的长官,好景不长,定会衰败。反过来讲,懂得维护眷属的长官,则会像参天大树那样,事业兴盛,前程似锦。
起码的礼貌,基本的人格
讲到这里,我希望发心人员,至少要做到尊重部门主管,要学会和上级沟通。有些发心人员,特别刚强,经常当面“教训”主管,私下议论纷纷。这其实是不道德的行为。部门主管就算有不如你的地方,但也有远远超越你的地方。像学院,大家会很尊重每年的主管负责人。即使他说的话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我们当面还是会接受。所以,发心人员要懂得管理方面的理念。如果部门负责人做了一些自私自利或不合规矩的事情,你当面、私下可以跟他沟通,如果他并没有做不如法的事情,那么你应该以最起码的恭敬态度对待他。你们毕竟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
有些发心人员,一直不会和领导和谐地沟通。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教育的影响。由于从小就受到“人人平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所以他才会觉得:“部门主管算什么?我们都是平等的,你凭什么管我?”他自以为有道理,其实是不讲道理。如果有人对自己的父亲说:“你这个老头子,有什么了不起,如果实在不行,我就揍你!”从力气的角度讲,健壮的儿子肯定能打过年迈的父亲,但在别人眼里,儿子打父亲肯定不合理!
其次是傲慢,许多人稍微有点智慧就开始傲慢。任何组织,都会有负责管理的主管或负责人,比如班级的班主任,也会有需要服从管理的人员,比如班级的学生们。学生尊重老师,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些特别傲慢的学生却觉得:“我比老师还要有智慧呢,我的普通话说得比他好,个子也比他高,而且还长得比他好看!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哼!”他人的功德看不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功德就紧抓住不放,然后以此为资本,瞧不起人。这是非常糟糕的心态。要知道,领导有领导的过人之处,他并不是平白无故当上领导的,即使从能当上领导这个角度讲,领导也值得我们恭敬。
可是有些发心人员,对领导一点恭敬心都没有。领导说一句,他就顶十句。这是没智慧、缺乏道德的表现。有些人讲考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教证,可是在吵架时,骂人的词汇却能自然流露。这样的人,特长就是吵架,不管和谁吵,肯定能吵赢。但吵架,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法师负责整个班级,是班级的最高领导。即使法师真的有错误,我们仍要尊重法师,毕竟,他为我们传授了佛法,法恩浩大。同样,部门的负责人,也值得我们以恭敬心对待,这是基本的礼貌。
在现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好像很多人都变得不伦不类的,既没有西方人的德行、包容、远见和智慧,又失去了东方人的传统和理念。
有些话是可以公开讲,但该听的时候,也应该服从管理,没必要一直看不惯领导,自己没福报当领导又看不惯领导,这是人格问题。
当然,我希望管理者也不要以自私、傲慢的心态搞“独裁”,不要因为是主管,就高高在上的自以为了不起,甚至觉得其他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就像大梵天认为众生都是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服务心态,反而还要将看不惯的人,全都压下去,要开除、要革掉。不能有这样的恶心,否则整个团队都完了。
上师如意宝有一句关于做人的教言,很殊胜,他说:“对上者,要做到恭敬,对中者,应该和睦相处,对下者,则要慈悲爱护。”我们总要和人打交道,如果不会做人,身处人群之中时,可能会倍感痛苦;相反,只要会做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如鱼得水,处理任何事情,也能游刃有余。
过去,也许我们很多人在做人方面还不太成熟,但在学了这些教言之后,一定会越来越贤善。个人而言,我不敢说自己有很高的修行境界,但在与人相处方面,我应该能及格。对上者,我会恭敬,对中者,我也能做到和睦相处,对各方面稍微差一点的人,我也会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服务。
总之,如果你有功德,不要因为功德而傲慢,如果你没有功德,也不要因此而悲观丧志。有些消极的人,将负面的标签收集起来,全贴在自己身上,“我好可怜,我好伤心,我好痛苦,我好悲哀,我好绝望,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意义呢?所有的人都恨我,天老爷对我也不公平,包括门口那只乌鸦也不喜欢我……”像这样总是用负面的暗示来攻击、折磨自己,真的没必要。既然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好好珍惜,尽量让人生充满阳光。
完成在人格
我觉得,传统文化里面讲的许多内容,都与佛教中所讲的相同,尤其是这一章所讲到的恭敬。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生矛盾和纠纷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是难事,问题处理好了,修行也会容易。
有些人修行不好,问题就出在做人上。不会做人,也不会与人相处,由于处理不好与道友、法师、管家之间的关系,以致最后只能离开学院。这样的情况,司空见惯。
许多人,本来很有智慧,出离心也不错,结果没办法待下去。为什么待不下去呢?就是因为不会做人,不是跟这个人有矛盾,就是对那个人看不惯,不断地换班,结果还是不行,每位法师对他的印象都很差。最后,只能选择去另外的道场。
到了新的道场,对那里的上师们,一会儿叫“阿爸”一会儿叫“阿妈”——可是“爸爸”“妈妈”好像也救不了,又不得不去寻找另外的“哥哥”“姐姐”。这样还是很可怜的,对吧。
所以,修行先从做人开始,不要在做人上出问题。做人要有原则,在此基础上,再去修行。这样,修行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