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11课
2018年8月3日
《孝经》是一部古老典籍,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虽然年代久远,但其中的内容,放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相当的鲜活性。可以说,《孝经》虽然古老,但并不陈旧,不仅不陈旧,对现代社会来说,还特别珍贵!
1966年“破四旧”时,专门反对“陈旧”——思想陈旧、文化陈旧、风俗陈旧、习惯陈旧。现在进入了新时代,大家都在强调新思想、新概念、新创意……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强调“新”的时代中,我们也需要一些“旧”——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的人心、道德以及我们的修行来说,“旧”也许会有很大帮助。
《孝经》虽然没有提到如何修持空性、菩提心或出离心,但很多内容都与菩提心有相同之处。一方面,菩提心与度化众生、让众生成佛有关;另一方面,菩提心还体现在平常的自我约束以及利益他人上,尤其是《入菩萨行论》中的《不放逸品》《护正知品》,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有些内容,着重强调了我们应该以正知正念守护好自己的身语意三门,而《孝经》主要讲的也是与做人有关的道理。如果说《入菩萨行论》是最殊胜的大乘教言之一,那么《孝经》也可以用殊胜来形容,因为其中的内容,很多都与《入菩萨行论》相同,而且也与我们的修行相关。
也许有的佛教徒会问:“《孝经》不过是一部世间论典,它和我们的修行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习这部论典对我们修行是有帮助的,我昨天说过:“一切殊胜诸君主,为知合理非理事,当学种种诸论典,并依具有功德者。”智者为了明辨理与非理,首先会依止具有功德的上师,其次,自己也会广泛学习不同的论典,了解不同的知识。
这节课讲两章,《纪孝行章》和《五刑章》。
首先讲《纪孝行章》——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孝行。这一章“孝”的内涵与前几章不同,这里的“孝”,指的就是孝顺父母。
|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孔子说:真正孝顺的子女,能够以五种孝行,也就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来承侍父母。做到了这五种孝行,才算尽孝。
有些人已经六七十岁、七八十岁了,但在承侍父母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做到。
“居则致其敬”:在平时的生活中,孝顺的子女在父母面前时,要做到毕恭毕敬,不能父母说一句,你就顶一句,应该以尊敬的心、礼貌的语言、恭敬的行为对待父母。
《弟子规》中也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赶紧应一声,不要慢吞吞的;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也应该马上去做,不能懒惰。记得里面还讲了很多侍奉父母的教言。
我之前要求相关的学校、传统文化班级上《弟子规》的课。孩子们学了《弟子规》之后,确实懂得了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有些孩子也不会像之前那样,父母说一句自己就顶一句,更不会打父母了。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打父母的习惯,长大之后,也许会杀父母。所以,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恭敬心,不然等孩子长大了,会很麻烦。
虽然西方文化在教育理念上,与东方文化有很大不同,但无论是从个人行为还是从全球利益来看,东方文化都不应该被西化。一旦西化,也许每位父母最后都会很寒心。我遇到过一些西方的华人父母,他们辛辛苦苦地将孩子抚养长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很多,结果到头来,孩子一点感恩心都没有,甚至连尊重父母都做不到。孩子的所作所为,让他们特别伤心。
我们不要觉得只要是西方来的,就一定是有价值的。西方文化能同化其他文化,并不说明它有价值,只说明它势力强盛。无论东西方哪一种文化,势力弱的那一方,一定会被强的那一方同化,这是客观规律。
东方文化之所以会面临被西化的危险,一是因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受到了灭顶之灾;二是因为,以好莱坞为主的西方文化势力强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也许会逐渐消亡。
从孝道的角度讲,再了不起的子女,也应该恭敬自己的父母。即使子女是西方著名高校的博士后,父母是不识字的文盲,博士后子女也要恭敬承侍文盲父母。
藏传佛教中,有些堪布、堪姆虽然在学识上已经完全超越了自己当初的皈依师或启蒙上师,但他们回去时,仍然会以五体投地的方式向自己的皈依师、启蒙上师毕恭毕敬地顶礼。
这以上讲的是第一种孝行,“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应该以欢喜之心赡养父母,让父母生活舒适、心情愉悦。
有智慧的弟子,对上师特别恭敬,在承侍上师的过程中,充满欢喜心,无论什么发心工作都是以欢喜、开心的心态去做,而不会觉得勉强或痛苦。
同样,在敬养、侍奉父母的过程中,也应该尽自己的欢喜之心,而不应该以不满意、不恭敬甚至是凶狠的态度对待父母。有些人将赡养父母当作沉重的负担,好像时不时给父母打点钱就已经完成了孝养的任务,而且给父母钱时,态度很不好,“那我就给你一点钱吧!”对待父母就像对待乞丐一样,这样真的很不好。
“母心如水,子心如石。”父母的心像水一样柔,子女的心却像石头一样硬。父母的心很软,尤其是人老了以后,更加敏感,他们会很在意你的脸色。脸色稍微有点难看,他们就会觉得:“今天子女对我不高兴了,这要怎么办哪?”父母会有很多这方面的顾虑。所以,作为子女,一定要以欢喜的心态亲近父母。
“病则致其忧”:父母生病时,若只是让保姆或其他人将父母送去医院,自己却丝毫不关心,一点感觉都没有,只顾着享受自己的生活,根本不去看望父母,这是不孝之人。而孝顺的子女,则会非常担心、忧虑,会立即赶去照顾父母,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尽快康复。
在古代,父母生病时,子女会特别细心地去照顾。可是现在,大家都特别忙,以致连看望父母的时间都没有。甚至还出现了父母死了好几年,尸体已经完全腐烂,子女还不知道的情况。在一些发达国家,也有子女全跑去城市,父母全扔在乡下的情况。老人们被集中安置在一个地方,平时没人看望,病时也没人照料,特别可怜。那个地方被他们称为“活人的尸陀林”。
“丧则致其哀”:对于父母的离世,子女应该尽自己的哀痛、悲伤之情,而不是父母才刚断气,守在旁边的子女马上开始分家产,对于父母的离世,一点也不觉得伤心,好像家产的分配问题,比父母的死活更重要。
关于丧服的颜色,东西方也不同,中国的丧服是白色,西方是黑色。在服丧期间,会尽量避免喜庆的颜色,过年、结婚时挂上的红色对联,这个时候都会取下来。不过,现在除了山东等个别还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地方会重视这些,其他地方不怎么重视。有一些人,失去父母之后,好像也不觉得伤心。
家中福星
这里讲的五种孝行,藏地做得挺好。在藏地,绝大多数子女在对待父母时都很恭敬,而且子女们会抢着承侍父母。父母若有好几个子女,那么父母必须要轮流去子女家住。如果去了儿子家,却不去女儿家,女儿就会有意见,去女儿家,不去儿子家,儿子也会特别不高兴,“为什么你住在他们那儿,不住在我这里?”这在藏地是普遍性的。藏地的情况,你们有些人清楚,并不是我在这里说大话。
你们要是有机会深入了解藏地的生活,就会知道,藏族人特别照顾老人,人人都觉得照顾老人是一件非常光荣、有福报的事情。比如说,老人要是住在我家,大家都会觉得我家很有福报。
在藏地,家里的老人去世时,子女们确实会特别伤心。前几年,我母亲去世时,家里的三个妹妹实在没办法,就对母亲边哭边发愿说:“我们发愿终生吃素,也会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她们本来很喜欢吃肉,但为了让临终的母亲欢喜,就发愿终生吃素。藏地有这样的传统,在父母快要离世的时候,子女实在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趁父母还没断气,赶紧在父母面前发一些善愿、行持一些善法,希望以此能利益到父母。
不过我可能比较坚硬,父母去世的时候没有哭,可能是觉得一切都是无常的,可能是觉得哭了也没有用。
《地藏经》中讲:“无常大鬼,不期而至。”无常大鬼来的时候,人就要进入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身阶段了。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帮助亡人行持善法,做一些佛事或功德,对亡者未来的命运会有很大转变。
之前也讲过,子女在父母去世后的四十九天内,为父母行持善法,并将功德回向给父母的话,即使父母本来要堕入恶趣,但依靠子女的功德,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所转变。以后,父母去世时,要为他们多做功德,为他们哭可能没什么用。
有些人自己哭不出来,专门租一些人来哭。藏地有一个故事:一个人的父母去世了,他实在哭不出来,就把手伸到旁边的桶里,沾一些水抹到自己脸上——其实那个桶里装的不是水,而是动物的血。清晨出丧的时候,天刚蒙蒙亮,人们见他满脸血迹,惊讶地说:“你不仅流了眼泪,甚至连血泪都流下来了!”
藏地也有这样的说法:“父母去世的时候,一定要放声大哭,否则就是不孝顺的表现。”学院这边,男众还好一点,藏族觉姆经常大声地哭。
父母去世的时候,肯定会伤心,但我们都学过无常,所以也没必要放声大哭吧。有些道友表现得还比较淡定,可是有些好像又太欢喜了,父母去世,自己还特别开心的样子,到处跟人开玩笑,这样也不好。
“祭则致其严”:祭祀时,一定要严肃,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按照汉地以前的传统,子女一般会守孝三年,而且在每年父母的忌日那天,子女会对已故的父母做祭祀。像这样的祭祀,佛教中也有,只是不叫祭祀,叫涅槃法会。比如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士,在每年的宗喀巴大士圆寂日那天——藏历十月二十五日,都会为宗喀巴大士开涅槃法会;麦彭仁波切圆寂于1912年的藏历四月二十九日,大家也会在每年的四月二十九日那天,为麦彭仁波切开涅槃法会。
以后,对自己有法恩的上师或道友离开时,大家也很有必要为他们做祭祀。学院每年都会开七天的“法王涅槃法会”,大家每天都会念诵上师祈祷文、修持上师瑜伽、持诵金刚萨埵心咒,以这样的方式纪念法王如意宝。
这以上讲的是孝顺父母的五种行为。这五种行为,基本上照顾到了父母的一生——子女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在承侍父母时、父母生病时、父母离世后、祭祀父母时又应该如何去做,这一章都提到了。
一方面,有子女的父母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以恭敬的心态孝顺父母;另一方面,也要给自己的子女讲述以上的道理,培养子女的孝心。为人父母,却不孝顺自己的父母,那么你的子女同样不会孝顺你,这是自然规律。相反,如果你一直很孝顺父母,那么言传身教,你的子女也会非常孝顺。
社会是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庭的和谐依赖于小家庭的和睦,而和睦的前提条件是子女懂得孝顺父母。
最大的孝
有些道友已经出家了,也许没办法做到上面讲的五种孝行,但实际上,出家本身就是孝。莲池大师在《竹窗三笔》中讲到了几种不同的孝。赡养父母是第一种孝;立身行道,为社会做贡献,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让父母感到光荣,这是大孝;让父母念佛,以往生净土,永离轮回之苦,这是大孝中的大孝。
所以,已经出家的道友,没有必要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不孝啊,很少在父母身边。”在不在父母身边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让他们断恶行善。实际上,我之前也讲过,有些子女虽然没有出家,但效果跟出家一样,工作或身份的缘故,很少和父母待在一起。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长也好,短也好,这些不重要,只要能让他们念佛,帮助他们往生净土,这就是最大的孝。
黄檗禅师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出家不仅是对父母的孝顺,对亲戚朋友也很有好处。
黄檗禅师出家之后,母亲因为伤心,哭瞎了双眼。虽然失去了双眼,但母亲仍期盼着能再次见到儿子。于是,母亲就在路口设了一个思茶亭,招待过往的云水僧,并为他们洗脚——黄檗禅师左脚上有一颗很明显的痣,母亲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认出自己的儿子。
有一天,黄檗禅师到了那里,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但没有将自己的左脚交给母亲。所以,母亲并未认出自己的儿子。
黄檗禅师离开之后,邻居不忍心,就告诉了母亲:“刚刚离去的那个僧人,就是你的儿子。”母亲急忙问道:“他去了哪里!”邻居回答:“去了河边。”于是母亲边哭边往河边跑去。由于太着急,眼睛又看不见,结果母亲落入河中淹死了。
黄檗禅师知道母亲溺死的消息后,不禁悲从中来,恸哭着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后来,荼毗母亲时,人们都看见她的母亲在火焰中升空而去——也许是投生在了天道,也许是往生到了净土。
黄檗禅师的大孝,一般的世间人也许难以理解,可能只会觉得:“好不容易将孩子抚养长大,结果孩子却出家学佛去了。”无论理解与否,从究竟意义上讲,出家确实能真正帮助到自己的父母。
汉地普遍认为,出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在南传佛教国家,比如泰国和缅甸,他们会因为子女的出家而感到倍加光荣。他们那边,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一次短期的出家生活,甚至有种说法:“一个人一生中一定要出家一次,否则就是不孝顺。”不过我问过一些泰国和缅甸的出家人,这样的传统好像并没有延续下来,也有一部分男子从未出过家。
概括而言,这一章主要讲“五要三戒”,五种要做的孝行,三种不应有的行为。“五要”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讲“三戒”。
|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作为承侍双亲的孝子,若身居高位,不能骄慢;若处在中层,不做违法乱纪之事;若位于底层,不能与人争斗。
首先是“居上不骄”,子女不能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骄横跋扈,否则不会有好下场。
有些古装片中,皇帝即使贵为天子,也要经常去给皇太后请安。皇太后昂首叉腰,端坐着不动,看上去特别傲慢,然后皇帝穿着黄袍,左摇右摆地跑过去,毕恭毕敬地向皇太后问安。这说明他居上不骄,对吧。不过古代的皇帝,几乎只向皇太后请安,好像很少有向自己的国师请安的?
有些领导稍微有一点地位,在父母面前傲慢地不得了。我担心有的法师,以后有出息了,会不会就不理父母了?不过我认识的一些父母,都很厉害,在他们眼里,子女永远是未成熟、不懂事的孩子,自始至终都将孩子的自由紧紧掌握在自己手里,可能在死之前,都不会放手。
然后是“为下不乱”,这里的“下”主要指中等人,比如大臣,地位比最高的皇帝要低。这样的人,最重要的是不为非作歹、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最后是“在丑不争”,“丑”有下贱、卑劣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居于社会最底层,那么最重要的是不要与人争斗。
我觉得古人真的很有智慧,他们能将人心描述得如此细致。通常而言,骄慢是上等人最大的烦恼,中等人经常偷盗,做一些违规的事情,而下等人,总是和人争斗。大家也看得出来,越底层的人,越爱争斗,他们经常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而大打出手,相较而言,高层的大人物很少会因为区区小事而争执不休。
以上是需要戒除的三种行为,为什么要戒除呢?下面讲原因。
|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身居高位者如果一直骄慢下去,最后一定会招致灭亡和失败;中等人如果违法乱纪,一定会受到刑罚;下等者如果争斗,很有可能被兵器残杀。
我去过一些监狱,里面关押的基本上都是中等人。他们因为偷盗、强奸或杀人,导致自己锒铛入狱。中等人如果不注意,容易遭受刑罚。下等者因为素质不高,经常与人争斗。像藏地,草场纠纷比较多,刚开始只是争吵,然后逐渐演变成争斗,最后甚至会发生互相杀戮的情况。
|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子女如果不戒除以上三种行为,即使每天以猪、牛、羊的肉供养父母,也是不孝之人。
古时以肉食为贵,子女如果能让父母吃上肉,说明这个子女有出息、很孝顺。但实际上,傲慢的上等者、为非作歹的中等人、喜好争斗的下等者,即使一日三餐,顿顿都让父母有肉吃,也不能算是孝顺的子女。
至少让父母安心,尽量让父母欢喜
我是这样想的,对父母来说,子女听话很重要,即使做不了特别大的贡献,但至少不要做坏事。我知道的一些藏族家庭,有些家里的子女特别听话,但有些,子女个个都不听话。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和家族有关系。有些不听话的子女,整天打架、做坏事,隔三岔五地被判刑。孩子被判刑,父母就开始想办法,可是把他弄出来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三次……辛苦积累了一辈子的血汗钱,就这样倾家荡产。要是有了这样的子女,父母整天只能以泪洗面,若将眼泪收集起来,不说像大海,好几桶肯定是绰绰有余。
有些家庭的子女就特别好,虽然不是很富裕,但生活清净,不会让父母操心。有些虽然让父母有吃有穿,但也让父母提心吊胆。今天打架,明天贪污,后天就身陷囹圄。我熟悉的一个家庭的子女,岁数不大,却已经有了四次入狱记录。他也干不了什么大的坏事,否则终生出不来,因为胆小,只能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小事,但这些小事也足以让他在监狱待个两三年。于是,他出狱后,又入狱,两年后又出狱,没过多久,又入狱……这样反反复复,让父母操碎了心。每次父母把孩子弄出来之后都说:“这个孩子太恶劣了!我再也不管了!”可是孩子真的出事时,父母的心好像又变软了,不忍看着孩子在监狱里受苦,所以又不断地想办法……
其实对父母来说,你住的是不是别墅、开的是不是豪车、穿的是不是名牌、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安心,别让他们成天为你担心。有些子女真的很让父母安心,无论子女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父母知道:“我的孩子是个好人,他不会干什么坏事。”实际上,让父母安心就是孝。
无论你是出家僧人还是在家居士,在孝顺父母时,只要是能令父母欢喜的,哪怕一点一滴,都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做。尤其是父母还住世的时候,让他们欢喜很重要。我们藏地有很多这方面的民歌,但我今天不唱民歌,引用一句《心地观经》中的教证:“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母亲在世,就是富贵,若不在世,即使腰缠万贯,也是贫穷。失去了父母的,就是孤儿,孤儿的心,始终有一种寒冷。所以说,父母还在世,是我们最大的幸运,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当然,每个人和父母的缘分都不相同。有些人可能经常不在父母身边,但就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来说,距离并不是问题。对父母很好的子女,会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发视频。可是很多子女并不想看到父母,也许是觉得父母难看,所以很少和父母视频,和其他人视频就多一点,这也说明不是很孝顺。
《心地观经》中还说:“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孝养父母的福德与供佛的福德,完全相等。《俱舍论》中也说道:“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虽然父母、病人、说法上师、最后有者不是圣者,但对他们做供养,同样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说,孝顺父母特别重要,而最主要的孝,就是让父母安心。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还在世,最好经常和他们通通电话,至少每周或每月给他们打个电话,好好聊一聊。有些父母特意去买手机,就是为了和子女说说话。我母亲就是这样。以前学院本来有座机,但座机经常断线,所以我母亲一定要买个手机。直到现在,我手机的通讯录上还存着我母亲的号码,一直没有删除。翻通讯录时,要是碰巧翻到母亲的号码,我就会按一下,心里还是会有一点不同的滋味,“她现在不在这个世界上,电话肯定打不通的……”人走了,电话也打不通了。
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胎生,应该没有化生。若是化生,你可能对莲花有感情,但我们都是胎生,对父母有感情。我昨天听道友讲考,讲得很好,确实是有感觉地在讲。
接着讲《五刑章》。
处以五刑的罪行共有三千条,这所有的罪行中,没有比不孝更严重的罪行了。
墨刑:在犯人脸上或身上刻字,并涂上墨水。有些人在朋友生日时,为朋友放生青蛙,在青蛙身上刻一些祝福的话语后,拍照给朋友看。其实这也是一种墨刑,是对青蛙的惩罚。
劓刑:割掉罪人的鼻子。藏地有些落后的地方现在还有这种刑罚。而且这种刑罚主要是针对女性。如果一个妻子看不上自己的丈夫,把丈夫甩掉之后跟其他人走了,那么这个妻子就有可能被毁容,也就是被割掉鼻子。以前我就见过没有鼻子的老人,据说是年轻时行为出问题,才导致被割掉鼻子。有时候婚姻上出现矛盾时,男方的家人也会以这种方式威胁。包括卫萨空行母离开嘉哲的时候,他那边的人气势汹汹地说要割她的鼻子。以此为缘,空行母生起极大的厌烦心,准备不再住世。但后来因为其他因缘恢复了过来。
剕刑:斩足。宫刑:破坏生殖器。大辟刑:砍头。
处以墨刑和劓刑的各有一千条罪行,处以剕刑的有五百,宫刑的有三百,大辟刑的两百,总共三千。古代有很多刑罚,特别残忍,这些刑罚后来才逐渐废除。
各个国家的刑法和宪法都不相同。包括美国各州的刑法也不相同,在某一州是违法的事情,在另一州可能是被允许的。记得中国有四百五十二条刑法,一百四十三条宪法,宪法共修改过五次。
需要处以五刑的罪,共有三千条,而不孝是所有罪行中最严重的。如果不孝顺的人都要处以刑法的话,可能现在很多人都逃不掉了。
接下来讲了三种最不孝的行为。
|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胁迫君主的人,眼里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贤的人,心里没有法纪和规矩,不赞叹孝文化或诽谤他人孝行的人,眼里没有父母双亲。这三种人的行径是一切祸乱的根本。
“要君者无上”:要挟君主或领导的人,根本没有把君主和领导放在眼里。我们应该像尊重父亲那样尊重君主。不恭敬领导的人,谈不上孝顺,威胁领导其实只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我讲过许多次,如果你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那么不管你喜不喜欢或看不看得上领导,都要随顺领导,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否则,你只能另谋高就。除非你有特殊目的,不然有智慧的人不会与领导反着来。你要是真想继续在这儿待下去,对待领导时就应该柔和一些,不要理都不理。
最近,这里请了一些专业老师,给堪布堪姆讲管理学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很值得学。我们个别出家人有点儿傲慢,好像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我读中学时,一位教格言的老师经常说:“你不要以为你是世界第一,世界上还有第二、第三!”
当时,他在教《格言宝藏论》,我因为藏文成绩还不错,有点儿傲慢,心想他讲的格言肯定没有我不知道的,所以就和同桌打打闹闹,抢同桌的信,结果被他盯上了。他对着我说:“你啊,你不要以为你是世界第一,世界上还有第二和第三!”所以我们有些道友不要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不然的话,“世界上还有第二和第三!”我和同桌不敢当着他的面说,只能在下面悄悄地说:“第二、第三再怎么样,还是不如第一!”
法师们要多看看这个世界,这对修行肯定不会有影响。有些人觉得:“学的多,分别念也多,会影响修行。”我们修得也不是特别好,即使没学,分别念还是一样的多,这两天也不一定能成就。
“非圣人者无法”:“非”,动词,诋毁、诽谤的意思。诽谤周公等圣贤的人,心中没有法纪和规矩。
《君规教言论》里说,最好不要违背领导,不然很难在世间生存下去。有信仰的人,最好不要诽谤圣者的言教,毕竟圣者通晓许多出世间的道理。诽谤真理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非孝者无亲”:不赞叹孝文化或诽谤他人孝行的人,眼里没有父母双亲。
“此大乱之道也”:不恭敬领导、圣贤、父母的人,是一切祸乱的根本。反过来说,恭敬领导、父母和圣贤及其教言是一切吉祥的基础。所以,我们不要去做任何可能导致天下大乱的事情,而应该以恭敬、感恩的心态对待领导、圣贤和父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讲道:“承事父母为先导,遵奉师尊亦复然,审谛思惟三宝门,此即名为有义利。”孝顺父母、尊奉师长、思维法门以及三宝的功德,这是人生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三件事。
恭敬心是宝贵的财富,傲慢心对自他都不利。前段时间,过去给我上过几节课的一位老师跟我说,他家里有点困难,希望这边的基金会能想想办法。我们是准备想办法,但工作人员每次准备去家访的时候,都被他家的女儿拒绝了,“我今天不空,明天也不空,后天再说!”态度特别傲慢。本来是她自己需要资助,结果还老是不空。(众笑)
无论什么身份地位,为人谦虚真的很重要。世界上很多了不起的人,基本上没什么架子和傲慢心,特别谦虚。如果心里空空的,即使外面的壳子再傲慢,也不美观。相反,如果内心充满智慧和慈悲,外在也非常谦卑,和谁交往都能随顺,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庄严。
希望每个人都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些人只愿意接近自己喜欢的人,见到喜欢的人时,紧抱住不放,“啊,你来啦,好想你。”遇到讨厌的人时,态度马上变了,双手叉腰,仰头看天空,理也不理。其实,不管是你喜欢的人还是讨厌的人,他们都是如母有情。即使不能和讨厌的人成为亲密的朋友,但至少,讨厌的表情不要表现得那么明显。
不知道怎么说,现在有些人好像特别敏感,任何事情都分得非常清楚,一看是关系好的人,就热情得不得了,但这种热情持续不了太久,慢慢地,好的关系又变得不好了。这类故事有很多,但今天没有讲故事的时间。下次你们希望我讲故事的话,我就多讲一些真实的故事,你们听了也许会有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