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句论》略释·第1课
2021年4月3日
先讲一下《显句论》的缘起。龙猛菩萨造了《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而为解释《中论》究竟密意所造的,就是月称菩萨的《显句论》。
所谓的中观是什么?即般若思想——空性见解。它是佛陀所讲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醍醐。释此核心法门的文字浩如烟海,单是藏文的《般若经》就有十二函。这些经典的归摄,就是大众熟知的《般若摄颂》和《心经》。若想通过逻辑推理,将般若思想为世人讲清,唯一的方法就是依靠龙猛菩萨无上的智慧,即以《中论》来解说。
有些人不知道《中论》如此重要的原因。其实这是因为,佛陀宣讲的空性意义,可以依靠坚不可摧的理论为世人显明——这种理论就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而此论最权威的解释者就是月称论师。月称论师造了两部论来诠释《中观根本慧论》,一部从意义方面阐释,即《入中论》;另一部从词义方面解释,即此《显句论》。
《显句论》在藏传佛教中特别受重视。无论是在造论还是辩论时,只要一提到中观思想,就会提到《显句论》。所有研究、学习中观的高僧大德、智者、学者,都非常重视这部论典。
翻译缘起
二十年来,我一直很想翻译这部论。最初想翻译是在1988年,法王当时去北京,我留在学院讲中观。讲的过程中,我参考了《显句论》,那时觉得它比较好懂。但后来翻译时,却觉得有些地方很难懂。之后,在法王如意宝讲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期间,我也很想翻译《显句论》。总之,我很早就有翻译这部论的想法,但由于各种琐事缠身,一直没有实现。后来,我看到有个别法师已经翻译了,但文字比较古。所以,等自己有机会了,又再翻译了一遍,这样比较好。
你们今天拿到的这本书,只有三百多页,如果字调整得大一些,应该有五六百页。不过,应出版社要求,把字压缩得比较小。你们可能会认为,只是出一本书,很简单,没什么了不起。但我为了这本书,确实坚持了很长时间。
从2011年开始翻译,到2013年,历时两年翻译完成了二十七品中的前二十一品,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搁置了一段时间。2016年,又从二十二品开始翻译,在当年完成了初稿。2017年,对照藏文做了第一次校对。之后,因为前面部分的推理方法很难懂,所以,在2018年,参考其他版本做了第二次校对。2019年,第三次校稿,并于年底完成,2020年交给出版社。当时,出版社的审核制度很严,如果翻译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则不予出版。在出版过程中,来自出版社的反馈也很严格。这本书的前面有一个译序——现在有些书里有,有些没有。
总之,整部《显句论》的翻译经过了八个春秋。从2011年到现在,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努力。
对《显句论》,我以前学过、讲过也辅导过,当时觉得不那么难。法王如意宝传讲这部论时,我一直带辅导。后来,自己在学院讲过一次《中论》颂词,期间引用过《显句论》,这在《中论》讲记里有记录。
《显句论》是按照印度论典的风格进行撰著的,跟藏地论典的风格不同。它没有科判,而且论中的有些比喻、前后词,很难看出关联。所以,在藏地,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太敢讲印度论师的论典。
在翻译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些特别难懂的词句、推理。我在写日记时,用各种比喻来形容它们,比如挖地时遇到一个大磐石,过路时看到前面塌方了。
有一次,慈诚罗珠堪布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翻译,他问翻译什么,我说《显句论》。他说:“浪费时间,这么深的论典谁学?没有人学!”——泼我冷水。不过,有人学习也好,没人学习也好,我把翻译圆满了,也算比较满意。
以前,有些译师是奉皇帝、君主的诏请而翻译(奉诏译),有些是因他人以黄金、白银请求而翻译,但于我而言,并不是因为这些理由而翻译。此中的缘起,是因为我经常引用《显句论》的教证,所以有些堪布、堪姆请我翻译。不过,那天我想了一下,当初祈请的人,有些已经圆寂,有些不在学院了。这本书问世时,如果当年的希求者能看到,应该算是比较幸运。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缘分。
对我而言,翻译完成这部论,是圆满了很多年前的一个梦。如果没有坚定的心,没有护法神的保护与加持,则难以完成。世间人造了一部论、写作或翻译了一本书,会专门举办发行签售活动,我们今天的相聚,或许也有这样的意义。
传讲方式
现在没有网络直播了,我就像曾经辉煌成功、后来生意失败的大老板,只能在一个角落里,跟大家分享这些思想。不过,对有缘的后学者来说,听讲、学习应该没有太大差别,还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加持和利益。
这次要怎么学习《显句论》呢?虽然翻译时我觉得再讲一遍会很好,这样想过好多次,但现在跟以前不同,没办法一字一句地讲。一方面自己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死亡,另一方面,外在的环境也越来越不同,还有其他种种原因。
我那天在回顾人生时,意识到:曾经我以为圆满讲闻大经大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到如今,里里外外的各种因缘都与以往不同了。所以,广讲经论的发心可以保留,但要等以后有因缘时再讲。而现在,暂时以略讲的方式给大家传授《显句论》。
其实,我没有《显句论》的传承,只有《中论》的传承。我询问了为我传过法的堪布,他们也都没有。所以,我以后要再求一个传承。
这次准备讲三天。采用的讲解方式,是介绍每一品中有代表性的个别颂词,作为一品的归纳。
闻思中观的重要性
学过《中观根本慧论》的人,非常清楚这部论讲的是什么。而没有学过的人,可能会感觉云里雾里,甚至产生邪见:“连因果、佛菩萨、时间都不承认,到底是怎么回事?”有这样的分别念也不要紧,初学者有怀疑、邪见很正常。而且,正因为有这样的邪知邪见,才需要长期闻思。
当前世界上,在所有大大小小的宗教思想中,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思想,有不共之处。有哪些不共之处呢?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悲心,一个是智慧——这叫做智悲双运。
大乘佛教的大悲心,对人、动物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都要保护,不伤害任何众生。这样伟大的思想,在其他宗教中几乎没有。有些宗教虽然有慈心、悲心,但对境只是自己的宗派或者作为同类的人类,不但广度不够,而且深度也比不上佛教所讲的大悲心。因此,我们可以非常勇敢地跟世人宣说大悲心的伟大之处。
智悲双运的另一方面,即般若智慧,其中观思想完全按照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的智慧来抉择:万事万物等所有法,在世俗中显现不灭,而在胜义中,一切的一切都了不可得,远离四边八戏。这样的智慧,在任何宗教、任何思想中都难以寻得。它是不是万事万物的真相呢?的确是。任何一个承认法尔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而并非因为中观思想是信仰、是佛陀说的、是佛教的思想,我们才去信受。对没有任何信仰的人来说,中观思想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之前讲《中论》时,我曾多次提醒,中观思想有必要多讲。通过听讲,能够了知:佛教说“一切皆空”,不只是口头上空,实际上也空。可以对这样的道理进行分析。
悲心的伟大之处,可以依据《入行论》等宣说大悲思想的大乘论典来了知。空性方面的论典也非常多,但最重要的是通过《中观根本慧论》来了知。至于解释《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论师的观点是最权威、最全面的。
今天能够一起学习月称论师的《显句论》,我感到非常荣幸。对中观思想,哪怕只有一个合理的怀疑,也可以毁坏三有之根。如《中观四百论》中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没有福报的人,对中观一个合理的怀疑都不会产生。如果有人对此空性法门,产生一个合理的怀疑,比如“应该是空性吧”“一切应该是了不可得吧”,那么,他不会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中观思想需要以义理来抉择,不能只满足于念观音心咒、讲发财、讲功德。因为真正懂得佛陀密意的人,才不容易被世间的邪知邪念所转。
希望你们闻思的人,比如有些要在藏地闻思五年的同学,能够把《中观根本慧论》学透,不是只会讲“法师这样说”“月称论师这样说”就可以了,而是要对中观有发自内心的感悟,这对来世有很大利益。《中观四百论》中也说,对空性道理有所了知,即使暂时没有彻底通达,终究也不会再流转轮回,就像定业一样,依靠空性终会解脱。空性的诸多功德,大家应该清楚。总之,对很多人来讲,学习中观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是不是讲得太多了?如果讲得又多又快,翻译的人会特别头痛。接下来我先念偈颂,中间遇到重要的偈颂再细讲,以这种方式和大家一起学习。
顶礼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这是《中观根本慧论》的核心意义,也是它的顶礼句,非常重要。
在中观思想中,要远离八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因缘法门为佛陀所宣说,能息灭一切戏论、分别,因此非常殊胜。从古至今,在任何外道和世间的理论中,都没有这样的道理。对于这一点,我们佛教徒要好好思考。
首先,要顶礼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顶礼呢?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宣说了万事万物的真相,一旦我们通达真相,便能息灭人世间所有痛苦,获得最殊胜的解脱。
在《显句论》中,讲解这个颂词时,是结合印度梵语,从缘起法的角度去解释如何远离一切戏论的。如宗喀巴大师《缘起赞》所讲,这样的缘起法,世间任何理论家、思想家都无法宣说。如今,全世界有这么多科学家、理论家、思想家,但谁又能宣说万法实相、不来不去的道理呢?所以,并不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赞叹佛陀——我们赞佛的立场,是非常公正的。
我准备在每一品中,给大家讲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颂词。
第一品 观因缘品
这一品在《中论》中很重要。刚才讲不生不灭,接下来讲,如果万法要产生,一定依靠因缘产生。但实际上,二因四缘等一切因缘都不成立。那么,为何不成立呢?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这个偈颂很重要,《中论》全论可以依此偈颂来解释:万法非自生,如果是自生,则有无义和无穷的过失;如果从他生,则火焰中也能产生黑暗;如果由自他共同产生,以上所提及的过失全部都有;如果是无因而生,则有“一切中产生一切”的过失。
在《显句论》中,有很多与其他中观论典不共的推理方法,比较难懂。如果懂得金刚屑因、离一多因、有无生因,尤其是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同时对龙猛菩萨中观六论之一的《回诤论》比较通达,那这个地方应该比较好懂。
研究中观,首先自己真正要懂,更进一步,不仅要懂,还要生起定解,这很重要。之前,我去个别学校参观时发现,虽然老师在讲、学生在学,但大家都糊里糊涂、似懂非懂。在学习经论时,懂就是懂、不懂就不懂,一定要分清楚。“这个偈颂我完全明白,不依靠他人,可以用自力给别人讲。”这很重要。每天早晨六点就起来听课也很辛苦,如果什么都没学到,是不行的。哪怕能理解并记忆一个偈颂中的思想也很好。
第二品 观来去品
我们经常说“你去给我取个包裹”“你去给我拿个东西”。虽然世间人都认为“去”肯定有,但实际上,“去”是不存在的。
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
这个偈颂很著名,大家应该记住。
所谓的去,只不过是世俗中的一种说法而已。如果已经过去了,就已灭完;如果还没有去,则未来未产生,没有所谓的去。如果对方说:“已去虽无有,已经灭完了,未去也可以说不存在,但正在去应该有。比如,我现在正在去经堂,这应该是有的,因为我自己能感觉到‘我正在去’。”但实际上,除了去和不去以外,哪里会有一个正在去?它是不存在的。
未观察时,会认为:“怎么会没有去呢?应该有。”而观察后,会发现:所谓的“去”只是一种概念,并没有真正的去。为什么呢?如果所谓的去真实存在,应该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个时间中都存在。但已去,已经过去了,如死去一样;没有去,还没有产生,是明天的法,如石女儿一样。
而对正在去,《显句论》中有一个分析。走路的时候,一只脚抬起来,另一只脚的前脚掌接触地面,后脚跟没有落地,那么,接触地面的部分已经过去,未落地的部分还没有去。这样一来,一只脚上有“去”和“不去”两个动作存在,那所谓的“正在去”到底指什么呢?如果说中间的某部分是正在去,但中间的部分又可以用过去和未来两个时间来分析,结果中间根本找不到,因此,根本没有所谓的“正在去”,它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走第一步时,已经可以分析出“正在去”不存在,那么,第二步就更不用说了。
刚才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进行了分析,其实,用空间也可以分析。比如,一只脚可以覆盖200粒微尘,那所谓“正在去”的是其中的一粒微尘吗?“已去”的微尘是什么样?“未去”的微尘是什么样?“正在去”的微尘又是什么样?
也可以用更细微的时间来分析。假设正在去用时一秒钟,一秒钟可以分为1000毫秒,再分为微秒、纳秒……分析后发现,所谓“正在去”的时间真的找不到。所以,过去去不可得,未来去不可得,现在去也不可得。
如果“去”没有,吃饭的“吃”、讲经说法的“说”也都没有,所有名言都是假的。以前有位老师常说:“我不是唬你的哦,我说的是真的哦。”这里的推理也不是欺骗人的。从时间、空间的角度,以智慧进行观察,“去”没办法成立,“来”也没办法成立。依此类推,所有的动词在胜义中都不可得。如果证得这样的道理,就证悟了中观。等会儿你们不要说“我要回去了”。(众笑)
第二品已经讲完了。今天要一直讲到第九品。
第三品 观六情品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六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意思。这一品主要讲见者不成立,所见也不成立。我们依靠五根来取受外境,并执为实有,但它们都不可得。
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
这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颂词,很重要。意思是说,用中观推理观察时,眼不能见自己的本体——如果连自己的本体都不能见,为什么说能见到其他事物呢?
之后用火等比喻说明,世间所谓的“见”不存在。如果“见”真实存在,应该能见到自己,因为“见”是实有的法;如果自己不能见自己,那么,见对境也是虚假的,因为“见”不是真实能见,只能见一部分的法。因此,只是把因缘具足时的显现称为“见”,并不是真实的“见”。也就是说,如果能见,应该能见到自己;如果见不到自己,则“见”的实体根本无法成立。以这种推理,眼根外的其他五根也可一一破除。
众生常说“眼见为实”。虽然在名言中有见者、闻者、品尝者,但以推理观察,见与不见等皆不可得。通过学习这一品,完全能明白这个道理。虽然世俗中有“我见你”“我见到真相”“我见到外面的事物、瓶子、柱子”,等等,但真正观察时,这些都得不到,因为“见”的本体不存在,只是观待安立而已。
第三品完成了。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很有成就感。别人问你学了什么,你可以回答说:“我学完了《显句论》。”有些人两年都讲不完一部论典,我们两三天就讲完了。(众笑)
第四品 观五阴品
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
是则不成过,俱同于彼疑。
即使有实宗、外道,以各种理论否定空性,认为空性见有种种过失,认为色声香味触等法实有存在,并对相关比喻及意义有明确论述,但一经分析就会发现,对方所说的过失并不成立——我们可以用能立等同所立应成因驳斥对方。
假设对方说声音不是空性,因为我亲自听到声音。我们可以回答:“声音是空性的,因为我亲自听到。”通过这种方式一一回应,可以一一推翻其他观点。
这一品主要抉择了五蕴皆空的道理。
第五品 观六种品
六种也可称为六界,即地水火风空识。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先观察虚空的法相,可以了知虚空没有法相,同理,地水火风等也没有法相,因此,可以说五大或五界如虚空一般。对于这样的道理,智慧浅薄的人不一定能了达。因为一般人对事物的认知,要么是有,要么是无,无法远离这两种想,因此无法生起息灭一切、安稳的见解。
这里引用了不同的圣教来说明。前面讲五根、五蕴不存在,此处说五大种也不存在。万事万物的元素——地、水、火、风、虚空,都了不可得。对于这样的实相,智慧浅薄者无法接受,因为他认为万法不是空无,就是实有存在——始终都见不到万法的真相。
第六品 观染染者品
观染染者即观察贪欲。这一品的最后一个颂词是: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以中观智慧观察,同一时间中,贪心者与贪心的关系,是具足还是不具足,是接触还是不接触,是一体还是他体?
比如,我对某个事物产生贪心,我作为一个补特伽罗,我和贪心的关系是和合还是不和合?二者皆不成立。如果和合成立,我已经变成贪心,则再没有其他贪心,那么,我怎么对对境产生贪心呢?如果不和合,贪者、贪心应成没有任何关系。在这样的观察下,贪心是不成立的。
《维摩诘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两位比丘破戒了,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在呵责他们。维摩诘居士见状,便给他们讲了贪心不成立实体的道理,以此因缘,两位破戒比丘获得了解脱。
有些世间人及声闻乘行者,认为贪心的过失非常大。但如果懂得了贪心的本性,贪心也是无离无合的。
这一品主要以法相的方式观察贪心不成立。如果贪心不成立,诸法亦如是,合与不合均不成立。如果一法不成立实体,那么,其他法也不可能成立实体。这是《显句论》中经常被引用的教证之一,即证悟一法空,便可类推他法空。
中观比较难懂,如果你们不太懂,睡觉也可以哦。(众笑)
第七品 观三相品
这一品主要讲有为法的法相,即生住灭,如果生不成立,住和灭都不可能成立。这一品也很重要。
首先讲生,然后讲灭。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
一切有为法皆不成立,与其观待的无为法也不成立。一切有为法是因缘所生,如幻化、梦、乾闼婆城一样,而所有法的生、住、灭与它的法相一模一样。
以前我多次提及这个教证,因为对我个人而言,通过学习它,有很大收获,获得了不同感悟。如果之前的你,认为生住灭真实存在,但通过学习这一品,你会明白生不存在、住不存在、灭也不存在。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比较容易靠近证悟。
第八品 观作作者品
造作者,即造业的人,以及所造的业,都不成立。
因业有作者,因作者有业,
成业义如是,更无有余事。
以业的缘故而有作者,比如,有杀生的业,就有杀生者。以有作者的缘故而有业,因为业与作者互相观待而成立。但除此观待假立的法之外,没有真实的实体。
“更无有余事”,除名言中假立的造作者以外,真正能堪忍、经得起观察的作者和作业是没有的。我们经常说“我在做作业”——业和作者互相观待,如果业不成立,作业的作者就不可能成立。反之,如果作者不成立,业也不可能成立。作者和业,从自体上观察,都不成立。
有些人会有疑问:“如果造作者不成立,杀生还有没有过失?”在名言中肯定有过失,但真实中,善和恶皆不成立,造善业者和造恶业者也不成立——在空性前一无所得。
那么,是不是可以随意造业呢?并不是。在如幻的显现没有消失之前,造恶业对你有损,造善业对你有利。大家应该明白名言中的因果规律。
第九品 观本住品
第九品是今天要讲的最后一品。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
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
我以前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观本住品主要是观察人我。本住指的就是我,而我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不存在,依靠我的法也不存在,因为我和法互相观待,依靠法才知道有人我;同理,依靠人我,就知道有法。离开了法,哪里有人我?离开了人我,哪里有法?没有学过中观的人,不一定知道这个道理,但它很重要。如果能真正深入每一个道理,并进行观察,便能将自己实执的木柴全部烧尽无余。
传记中记载,有一次月称论师在森林中修行,突然森林起火,对他有信心的人很担心,便去救他,而没有信心的人,则在一旁看热闹。此时,帝释天女现身,告诉他们:“不用紧张,月称论师是通达人无我、法无我的大菩萨,对四大皆空的道理通达无余,火不会令他烧伤,水也不会令他溺亡。”
果然,月称论师周围的木柴全部烧尽无余,但月称论师本人没有受到丝毫损害。月称论师说:“我的根本上师龙猛菩萨,依靠无生智慧火能焚烧执著的薪柴。我的大阿阇黎月护论师也是如此。我现在同样安住在无生无灭如虚空般的境界中,以无生的智慧火烧尽一切执著的薪柴。”
月称论师证悟的境界如虚空一般。如果证得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获得无生智慧,便可以通达远离四边八戏的实相。而证得的智慧与所证的空性境界,也是观待假立的,并非实有。
观本住品讲圆满了。从第一品到第九品都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