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二谛其中何关要
二谛其中何关要 有说胜义极重要
世俗幻象知所断 胜义不是迷乱故
胜义即是清净见
略说胜义与世俗何者为重要?“有说”,这里主要指格登派为主的后译的大德和某些个人所持的观点。他们说胜义谛重要,因抉择的空性,为一切法本来的实相,所以胜义谛极重要;而世俗谛是幻相,用各种方法破时,无一堪忍,再者是名言假立的、虚妄的,因其不清净,应当了知世俗谛是所断的,非所证。而胜义谛是清净的,是以圣者根本慧抉择为主的,而以法界抉择为主,故胜义谛不是迷乱的,是究竟的。胜义谛亦无有、无、是、非之戏论,是真正的空性,无垢染,是很清净的见。这以上是对方之观点,其认为胜义重要,世俗是幻相、所破,证悟空性是很好的境界,世俗毕竟是假的。
世俗不迷若真实 胜义不得空性故
彼语如是虽说之
这以下是破敌者之观点,首先这三句是就佛经中说“世俗是假,胜义是真”的密意而解释的,假若说世俗谛不是迷乱的,而且是真实的一个东西,那么胜义谛就不可能成空性,如假设柱子不是世俗谛所摄,而是真的,那胜义谛对之判断是无法空的,佛经中虽然依这个道理说过“世俗假,胜义真”,但实际上并不是说,柱子是不清净的,已经清除了,然后再建立一个新的胜义谛,并非此意。
既除世俗法之外 少许不得胜义故
彼二方便方便生
此说胜义世俗观待而有,观待并遣,二者是平等平齐。既然除了不清净之柱子、瓶子,乃至山河大地等世俗法之外,则根本不可能单独成立一个胜义谛。即世俗若无,则胜义亦无,如除所见黄色海螺之外,再无法找到一个白色海螺。原来的黄色海螺,实际上是白色海螺,不清净的柱子、瓶子,实际上是清净之胜义谛,胜义与世俗是方便与方便所生之关系。如说世俗为方便,则依靠世俗谛之方便——世俗名言,而证悟胜义谛,胜义谛可说为是方便所生;或者,胜义谛为方便,因其空性故,只有空性之胜义谛,能如幻如梦之显现诸法,所以世俗谛为方便所生。二者可以互换。这些是显教所说之方便与方便所生,若按密乘可以说,修道之生次、圆次与最后空乐无别智慧,达到觉空无别境界,也叫做方便与方便所生。
不依所察之有事 与彼无事皆无有
是故有事及无事 二者缘起许相同
能作用的法叫有事,不能作用的法叫无事,若没有依靠有事之名言,即没有依靠和观察有事之法,则与彼观待的无事之法亦是无有的。如说瓶子是有事法,若瓶子无有,则能观察之“非瓶”亦无。一切有事依缘起而生,一切无事以观待假立而生。若无观待假立、长与短、此与彼皆不成立,所以如瓶与非瓶、柱与非柱、空与不空等一切有事与无事之关系,两者是缘起而生,观待而有,许其缘起相同,皆是观待而成立故。
若以空执断现相 空性现于缘起性
染污龙树之善宗
若如彼说,胜义重要,而世俗次要,像这样则有空之执著。尤其是断灭显现、名言,以胜义重要故,断除世俗名言,仅存空执,而无显现,则“空性现于缘起性”不可能成立,故染污了龙猛菩萨之善宗。若将空性与显现断开,即仅执著空,断开世俗之显现,那龙猛菩萨之《中论》所讲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等离八边,皆已讲了缘起,而他们将此善说摧毁了。本来一切诸法是空性的,但空性是现于名言之缘起性的,此是龙猛菩萨之善宗,彼说已染污了此善宗,是故彼说不应理,彼之观点不成立。
抉择见,修行见,行持见时,二谛何重要。如说海螺,有眼病的人,见为黄色,但黄色非海螺之本色,如在实相之中,一切诸法乃至清净佛士,亦不可见的。在显现之中,诸法乃至净土还是成立可分的。
不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真正有实相之堪忍法是找不到的,胜义与世俗是平等,观待而立。
见空彼道修行后 唯有证悟空界故
圣者入定空性智 汝宗亦成灭法因
继破“胜义重要,世俗次要”之观点。在修道时依彼修行所见的空性,若仅是空性,而无显现,依此修道,所证最高空性,仅是证悟无有显现之空之法界。若这是圣教之入根本慧定(或如来智)的空性智慧,依你们的观点,则成了摧灭诸法之因。这本来是应成派对自续派所发的三大太过之一,说自续派“名言之中有,胜义之中无”,那圣者之根本慧定则成摧灭诸法之因。若以“胜义重要,世俗次要”而修,仅依空性修道,最后证悟亦是无有显现之唯空法界。这样原来一切诸法是有的,显现的,但到初地后,或成佛时,一切诸法仅是空性,则圣者之根本慧定亦成了摧灭诸法之因。自续派有此过,而汝宗亦有此过。
是故诸法本来空 然而现空不偏袒
所以说本来一切诸法是空性的,但这种“空”非如碗中无水,应是大空离戏之“空”。“诸法空相”是本来诸法之实相无有,以无始以来空故,这种空亦非单空或单现,应是现空二者不偏袒,远离断常之边,除色之外无空,除空之外无色故。
此说唯空为主者 彼执未知究竟义
此说“胜义重要,世俗次要”者,以唯空为主,显现为次要等,这种执著没有了知一切法之究竟之意义——显空无别之观点。这以上就“胜义重要”为主的观点而破的。
有者遣除胜义后 仅仅以为世俗中
续部之见分高低
有些宗派和个人说,胜义谛之中一切都是空性,空性之中无可分,而世俗很重要。这一般来说是宁玛派中有些人所持的观点,他们讲胜义是一切空性的,不用管了,不需要了,是离戏,空性故,故遣除、建立宗派等皆不需要。仅仅在世俗之中,显与密、小乘与大乘、续部之中,外与内之见、修、行、果之高低不同等等,皆在世俗之中分,因而世俗很重要。
胜义空性未摄持 世俗自见分高低
如此区分不应理
破云,世俗之中有如此之高低之分,是用胜义抉择的智慧从证悟与不证悟方面而讲的,若胜义完全证悟,则世俗之分亦无必要。如在外续部所说事、行、瑜伽中,在事部修本尊,本尊是尊贵的,自己是下劣的人;在行部修时,自己与本尊是同等的;在瑜伽部,本尊与自己是无二的,是如是修法的。在胜义之中自己与本尊等性,无有高低可分,而在世俗分如此高低,则无意义。一种宗派对胜义认识很高,对胜义之证悟亦很高,则世俗之辨别能分下来,譬如显教中,本尊与自他之修法,都是没有的;而密教之中有,其胜义之见有一定的殊胜,其世俗之修法亦有一定区别,不然的话,胜义中已经遣除,世俗之中分高低,是不应理的。
“显现”亦分胜义和世俗谛,“实相”亦可分二谛,此为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一般显现之中胜义谛是一切诸法为本尊形相,诸佛刹土之清净相,这里是就显现之胜义谛而言。若说是实相之胜义谛,因是离戏故,则如彼所说,没有什么区别,但显现之胜义谛有一定的区别。如你们所说胜义之中空性一点也没有摄持,即不管胜义空性,将之脱离,而在世俗自己的见方面分高低,从显密、大小、外、内续部等见方面分,这种区分是不应理的。
不具胜义之定见 世俗观修本尊者
仅是观想非正见 有些外道持咒者
亦诵咒时自观他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具足胜义定见,或说证空之定见故。其实不管修何法,以胜义之空性观点摄持很重要,若在修法时,未有胜义空性之摄持,则其胜义之定见不具足。若在名言之中观修本尊等,仅仅是一种观想,并不是具有胜义正见之修持,如同有些外道,在诵持心咒时,将自身观为他身而已,并无空性正见之摄持。
有谓世俗极重要 并说二谛须双运
又复称赞世俗方
有些大德说,修行时世俗谛极重要,并且于最后究竟时世俗与胜义、显与空、大乐与智慧等皆要双运,此是说得果之时应双运,并再三称赞世俗方面,说名言之安立在世俗方面,观空性破他观点,建立自己观点等是在名言世俗方面建立的,所以世俗极重要。这是他们的观点,然后破此观点,其所建立之观点与修持合不拢。
修持双运之见时 舍弃双运执单无
善妙所说之母后 未能跟上修行子
你们说的是二谛须双运,但正当修持此正见时,而将双运舍弃,并没有修,而是执著一个单空,单独之“无有”,其闻思与修行无关、脱节。比喻其善妙所说之“二谛双运”之“母亲”后面,却没有跟上修行之“儿子”,将闻思喻“母亲”,修行比喻“儿子”,这说明你们抉择见与修行所采用之见相互脱节,以上破他宗讫。
是故前译自宗者 基道果之诸法名
常与无常二谛等 远离一切诸偏袒
唯以双运立宗派
先略说建立自宗。自宗的观点,不像有些其他宗所讲的那样,应当是二谛双运,无有偏袒,在基方面是二谛双运;在道方面是二资(福智)双运;在果方面是色法二身双运;故在基道果三方面中,胜义谛与世俗谛皆不离开。在基时,胜义谛主要是指空性方面,世俗谛主要是指显现方面;在抉择道时,智慧资粮是胜义谛方面,福德资粮是世俗谛方面;在得果时,法身由胜义谛所得来,色身由世俗谛所得来。故世俗谛与胜义谛不可分开,本来胜义谛就叫做世俗谛,世俗谛就叫做胜义谛,真正证悟最高境界的人是不分的,但还没有证悟者前有如是之区分。在基、道、果之每一方面,常与不常皆不承认,世俗与胜义皆不单独承认,还有有、无、是、非等等,皆是远离一切偏袒的,如破世俗、建立胜义、常与无常等皆不成立,自宗之基道果唯以双运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宗派。有许多教证与理证所成立,比如有些宗派认为,如来藏为常有不变,有必要如是承认,常有不变的本性是空性故,而不必要如有的承认为仅是一个空性,这与第三次转法轮所说的“显现不灭”相违。荣索班智达说:“什么时候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者证悟无别之境界,这可名为证悟大圆满。”
脱离二谛各自上 不能安立基道果
如果二谛脱离,在世俗谛上建立基、道、果是不可能的,因背离了二谛双运,所建立的仅仅是世俗法而已。如果抛开世俗,在胜义之中建立基、道、果三者亦是不成立的,因其无法修。这两句是很重要,即使其他的没学到,对这两句话好好思维,还是很有益的。若脱离二谛之双运,建立基道果是不可能的。
于此基道果三者亦无此舍此取分若除世俗无胜义若除胜义无世俗对于基道果三者,在抉择时,并不是“基”是舍的,“道”是取的,或“道”是舍的,“果”是取的,亦无舍世俗分,取胜义分。这为什么呢?因为,若除世俗谛,则无胜义谛,同样,若除胜义谛亦无世俗谛可言,两者犹如火与火性,或如白螺因眼疾误为黄色一样,这是从境界方面讲,是比较高深的,二者无有区别。
一切显现周遍空 一切空性周遍现
若有显现无不空 空亦不成不现故
一切显现,如柱瓶乃至山河大地,其所显现,皆必定是空性的,一切空性皆必定是显现的,对此有些不好理解。若这样讲,那石女之子能否显现,在未观察时,似乎此也有理由,但真正证悟者或有闻思修的人,对此并不太难理解,因为显现和空是就一个名词而讲的。如在《心经》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这里的“空”并不是“没有”的意思,除色无空,除空无色,若是“没有”的意思,那石女的儿子应当显现。“空”并非“没有”,若是这样,那“色”即是“没有”,“没有”就是“色”,这是不对的。一般来说,空是在一个设施处或有假立的基础上安立的,若无假立设施处,空亦不必安立,如石女之儿子不存在故,其“无儿子”亦不可能存在。凡是一切诸法,能缘起的法皆能显现,这种能缘起的法是空性的,因没有一法在观察时能堪忍故。若是有显现的法,没有不空的,因以理观察,无一堪忍永存故,若是空的法,亦不可能不成立其显现。
双运符合于法界,诸佛之母是般若经,但其修行之子却未跟上,即说其真正的观点于修行中都未究竟。
有事无事此二者 亦作空基而空故
一切显现是假立 空性亦是意假立
“有事”指一切有为法,如柱、瓶等能功用的物体。“无事”,如虚空、无为法、石女的儿子、兔角等不能作功用之法。这些有事与无事(例如瓶与非瓶二者),那它们是如何空的,因为有事作空基,再需要空的,比如此瓶子作了空基,在空之形相方面无区别。但是在作空基方面稍有区别,“有事”是缘起而产生的,如集具了制作瓶子的各种因缘时,“瓶子”则产生出。“无事”,如“非瓶”是假立产生,当然有事亦是假立产生,但无事仅仅是假立而已。缘起与假立有点不同,无事仅仅是假立,没有真正的因与缘组成,是观待而生。有事与无事,都要作空基,然后才能空故。在空相方面无有区别,在空基方面稍有区别,即在有法方面,一者是缘起而生,一者是仅仅假立而生。凡是一切显现,如柱子、瓶子等世俗谛之不清净显现,皆是假立而已,同时空性或胜义谛空、无事之空(胜义谛与无事有点区别,胜义讲涅般,已包括了有事与无事故,无事仅是没有的东西亦是心意之假立)亦是以心假立。如在梦中“生儿”显现,这种显现亦是假立的,然后儿又死了,其心痛苦,其儿死了,成空,此空亦是心假立的。实际上在证悟实相的人看来,儿子亦没有生,亦没有死;在没有证悟的人来看,生了儿子是显现的,有“儿子”显现,死了成空,无儿是空性的。
以理观察定解前 此二方便方便生
不成一有一无故 本来无合无离住
在证悟者或观察诸法达到究竟定解者,以理证观察得证悟智慧的定解前,显与空或世俗与胜义二者,是方便与方便所生的关系,依靠显现证悟空性,显现为方便,证空为方便生。这二者不可能成立为显现是有,空性是无,因在一个本体上故,若说胜义谛是清净的,是有;世俗谛不清净,是无,此也不能说。本来一切诸法是无离无合而住,那种认为“以前是没有的,在后来证悟时,自己相续与智慧和合了”,或者“原来是有障碍的,最后证悟时离开了”,是不对的。既没有合也没有离。每一个法性在每一个众生的智慧中是存在的,本来是无合的,也没有什么离开,如文殊大圆满中所讲的最高境界那样,大圆满除了此论之介绍外,要了解是有点困难的。
故知现空之各分 然而实义永不分
由此称为无二名 能见实相之定解
不堕任何诸边故
故知在后得或抉择时,可以将现与空分开讲说,但实际上实义是不可分的。虽在出定或抉择的智慧量上,“现”是一种抉择方法,“空”又是一种抉择方法,“现”置于名言中抉择,“空”于胜义中抉择,然而实义是不能分开的。由此之故,在许多经论中称现与空无别为无二智慧,或无别智慧等之名,皆是双运故。为什么称之为“无二”,因为能见实相之现量智慧定解,不堕于任何之有、无或空、不空之四边的缘故。
真实观察智慧前 显现空性此二者
有等无等一本体 可许同体面异分
特别是抉择胜义谛时,真实观察智慧面前,显现与空性二者,或世俗与胜义,“有”时二者皆有,“无”时二者皆无(有则双俱,无则双遣),有、无等性,因其一本体故。胜义谛与世俗谛之间的关系,可以承认为同一本体,但其侧面不同而可以分,以言说分别念方面是不同的。中观宗于此辩论很多,自续与应成所承认的观点在最后的意义亦不同。在《解深密经》中说,若将二谛承认为一体时,有四个过失,若将二者分开亦有过失,在证悟其中一者时,另者不能证悟。若将二者承认为一体,则有知道世俗谛时,胜义谛亦证悟了。
对同体而异分如何理解?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的讲义中解释为,月亮影现在水池里,其水月显现叫世俗谛,其水月是空性的,叫胜义谛。
“同体面异”是一个很大的发明,比如柱子,其是所作性、无常性、有法,这在侧面分时有很多的特点。但这在柱子的本体上没有什么区别的,比如所作、无常、柱子,可以回答为同体面异,以分别念故有不同特点。但实际上,柱子即无常、无常即柱子,胜义与世俗之关系,在中观应成派究竟的观点,是应当承认为离戏的。在无垢光尊者的《胜乘宝藏论》中是这样讲的,在自续派承认的那样是可以的,有时中观应成派亦那样承认。
有事、无事皆要作为空基而后空,有事之法依缘起而产生,在具备各种因缘时显现,还有分别念中无事之法,仅是一个分别念而没有自相的。有事在五根前可以显现,无事只有在心的分别念上能显现,如说石女之儿子,有与无皆属假立,是无区别的,但以理证的方法可以观察。在最后证悟的定解面前,显与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是依靠名言世俗之显现,才能把空性胜义证悟。这二者从缘起观待方面讲,不成“世俗是有,胜义是无,或世俗是无,胜义是有”之关系。本来二谛是无合无离而住的,不是以前分开的、远离的,而证悟时会相合的;或以前烦恼所知二障故,两者是远离的,现在证悟时两者是和合的,这是不对的。应当了知一切轮涅诸法之显现,尽管可以分开讲说,但于抉择时皆不成立。在后得时可以如幻显现,乃至在闻思未究竟,无证悟者面前可以分开显现,然而,在真正双运之义上是不可分的。显即是空,空即是显,故于诸经论中取无二、无别、双运、智慧、法界等名。
以众生之业感而分,以其分别念而分,非以他分,二谛非同体亦非异体。
彼亦初学者面前 犹显能破所破相
尔时现空未双运
在闻思未究竟、未证悟显空无别、圆融无碍之境界的人面前,仍然显现能破与所破之相,如空性能破烦恼与障碍等之显现。
对能取所取未消尽于法界之前的初学者,世俗与胜义或现与空之间的关系,如能破与所破之间的关系而显现的,对他来说,现与空未成双运,未证其双运境界。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乃至现空分开现,如来教藏未证故。”
一旦现空自性者 现于显现得解信
一旦空性显于显现,即一切轮涅诸法皆是空性,抉择空性之后,其空性之自相是现于显现的,因空性即是缘起性故,缘起故,其显现不灭,对此应得到不退之信解,应得到一个证悟之境界,即此时现空是双运的。有些人说证悟了空性,其实不一定,若证悟了空性,对你有害之事,你是见为无害的。上师以观看电影作比喻,如了知电影是如幻的,无实相的,其中之人拿枪对准你,你是不畏惧、不动心的。但在现实中,有人拿枪对准你,你会恐惧害怕的,说明你对现实之人并未证悟性空。因此在出定时,应当用如幻如梦来对待所缘。
诸法本来为空性 此等诸现空性故
见空显现现而空 对此生起定解也
这讲中观之正见的次第,首先一切显现抉择为空性,次空性抉择为双运,双运再抉择为离戏,离戏抉择为等性,这是中观的四个层次。一般说来,双运、离戏、等性,没有多大区别。但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次第,先将一切万法,以观察因和果的方法抉择为空;然后此空性非单空,而是与现无分之双运;这种双运,亦非如“意前如靶住”之执著,观察这种双运,是真正离一切戏论。其离一切戏论;并非“什么都没有”的那样,应当是与如来之等性智一样的。
一切轮涅所摄诸法的自性是空性的,是由缘起故,成为空性。世俗之中的一切显现亦是空性,其空性之显现,实际是双运之空性。见到空性时即是显现,显现即是空性,二者同时故,对这中观的四个境界生起定解时,则已证悟此四境界。此中第一句抉择空性,次句抉择双运,再句中“见空显现”为离戏之义,“显而空”为等性之义。
此乃经续窍诀中 一切甚深之根本
闻思断除增益义 即是正见无歧途
这是显教的经典、密教的续经以及大圆满的窍诀中,一切甚深要道之根本。中观所讲的这些见之次第,是以闻思方法来断除颠倒增益之分别念,并不是以修行的方法来断除,主要是以教证、理证观察来断除。这是无有错过,无有歧途的正见。
彼要愈深通达故 一切世俗此显现
亦渐断尽自相执 续部乘次现如是
上面所讲的现空无别的要点,越来越深地通达,从显至密,从外续至内续,从初地至十地之间,皆有越来越深的通达。一切世俗之中的显现亦渐渐断除的,比如显教对诸分别念未断除,在达到外续时则断除了一部分,然后至内续部,依各种方便都是可以断除的。其见次增上时,通达主要道亦是增上的,胜义谛越通达,世俗谛之显现或不清净,能逐渐断尽。此以胜义谛通达之加持故,此处“自相执”如未了知空性,对柱子之自相执较深,通达一点,则其执著减轻一分,如是至究竟通达,其自相执亦无。如有人说我学了二、三年了,一点证悟也没有,这是不定的,此深意非一日、二日所能了知。如你现在学了这么多,等再过二三年看自己各方面,其贪嗔痴等是否减轻,才能了知。此是先前之所学故,这是每个人所感受的,比如我在中观方面,以前认为所持观点是很究竟的,但现在看来,好像是一个娃娃的想法,是有很大区别的,这说明在越来越了知胜义谛时,其世俗方面之贪嗔痴相是越来越淡薄的。
因此,续部和经部的见的高低亦如是显现的,在胜义方面分析过后,在世俗方面,亦能如是显现的。
讲中观之四个见次或四个境界:诸法从时间方面来说,并非现在证悟时才是空性,其本来就是空性,所说空性,即是显现,即空即显,即显即空,对此应生起定解,即是中观的现空双运境界。这是一切甚深道之根本,也是以闻思之方法来断除增益,这是证悟空性的要道。麦彭仁波切在《八大法行总述》里说,显教所得果与密教所得果,是没有区别的,但在得果的方便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密乘有许多方便,显教很少有这样的方便,故时间拖得很长,在所得果之功德方面,一点也没有区别。但在从前麦朗仁波切和阿尔班智达讲,不论何种显教,最后还是要入密乘,不入密乘,则不得真正的佛果,有如是之教证。麦彭仁波切于《三相宝灯论》中有显密之所得果,及其功德方面无一点儿区别,但在修道的善巧方便上、快慢上有一定的区别等之论述。
这个要点有利钝之分,若越来越通达,其对世俗之自相之无始执著,会由于胜义谛逐步通达,则能逐步断除。
器情现尊定解见 与意观修此二者
永无相同之时机
上面讲仅是观想和有真正定解,二者有很大区别。证悟空性之修与未证悟空而仅是观修是有很大区别的。器世间与有情世界所有的显现,皆显现为圣尊之定解见,(这里“圣尊”的范围比一般“本尊”之范围大,能包括坛城、本尊、诸佛、菩萨等清净形相及境界。)亦即密乘将一切器情世间之不清净之庸俗显现和一切分别念,皆抉择为清净形相,如成为坛城、本尊、无量殿。凡是一切显现都是不像现在那样的庸俗,于此得定解之见,以教、理证,抉择,或以上师的窍诀抉择,其器情世间亦无一不是清净的法相。在其根本上已经知道了一切诸法是本尊的形相,如是证悟的人,与仅仅观想,“一切都是清净吧”,“一切是本尊吧”,自心仅如是思维的人,这二者无相同之时。在其修法方面,在见地方面,在得果方面,皆不可能相同。如观修文殊菩萨,自己认为自己不是文殊菩萨,今自观为文殊菩萨,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应当从很多的教证和理证来成立,自己的本相本是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应当有这样的定解,不能认为,我是人,文殊菩萨是本尊,我观修文殊菩萨本尊等,这样仅是意观修。
譬如中观于诸法 了达实空即为见
梵者为病诵咒时 观想无病非为见
此以喻说明一者为见,一者非为见。譬如在中观中,以各种方法已经通达了诸法离一切戏论,对此得到了定解,即是正见。上面的“器情现尊定解见”,与之相同,是一种定解正见。而外道的婆罗门为了消除病而诵咒时,观想无病,这并非是见。二者虽在“无”的方面相同,但一者有定解信,一者却无,因此一者证悟清净境界,与另者观想其清净,是有很大区别的。上师经常讲;若对《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多闻思,对观修本尊是没有什么困难的,若对这些续经没有好好的闻思,虽观修亦不一定能得果,因其方法不懂故。
若证胜义实相义 深信世俗为尊性
否则住于迷乱相 而何成立圣尊性
若证悟了胜义谛,则世俗谛之中清净观,亦能证悟。这里圣尊并非指本尊,而是清净形相,如外之一切色法显现,皆为上师本尊之形相,所有的念头皆为本尊智慧,所有的音声皆为本尊之语金刚。
若以闻思或善知识的窍诀证悟了胜义实相义(又如现时我们虽未有自相证悟,但基本上对胜义之实相有一个了知或定解,也是一个境界),则对世俗不清净显现,能生起深信,此非不清净,而是圣者的形相和清净之形相,于此能自然而生起定解。否则若未证悟胜义之空性,而自己住于不清净的迷乱相中,却将自己观为清净的文殊菩萨,对自己之不清净,一点儿亦未证悟空性,这怎么会变成本尊之形相呢?应当先证悟空性。如现在汉地、藏地大多数学佛者,都成了“住于迷乱相,成立本尊相”的情况,许多人对胜义谛空性方面,没有一点儿定解,甚至一点儿也不知道,而在名言世俗之中观想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一边诵咒,一边心里想我是文殊、我是观音,这实际是上住于迷乱相,应当先要了知你怎么会是本尊,为什么是清净的?或解释为,你住于迷乱相,于其他地方、境界,有圆满相好的如来来到你面前等,这也不可能。
除此二取迷现外 无有其余轮回名
彼除所有道分类 并非唯由胜义分
胜义理趣即一故
除了能取与所取以外,即以痛苦和烦恼所包括的迷乱显现以外,无有其余轮回之名,轮回就是二取。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以因明方式教证过,除能取与所取以外,别无“轮回”之名,现在迷乱之能所二取即是轮回,这很重要。若把能取所取消于法界,则无轮回可言。有些人以为我这个能取所取不执著时,好像轮回没有了,这不一定,轮回还是在这无记之中等着你,为了消除轮回,有许多道之分类,如宁玛之九乘,他派之三乘、四续、六续等分法,在显教中有五道十地之分类等等。这种道的分类,并非仅在胜义谛中分,胜义之中不需要分,因胜义中法性皆为一体故,无所谓分。为什么世俗与胜义应当在显现与实相方面分,因胜义的究竟理趣是法界一体,而无所谓五道十地,三乘四续,乃至九乘之分。
世俗有法之现分 已见修行胜义性
依其意力而宣说 事行瑜伽及无上
那是如何分的?应当是世俗与胜义合在一起而分的,若证悟二谛,其续部亦要如是而分类。世俗有法之不清净的显现分,以闻思或窍诀故,已经见其显现为空性,开始修行,则是在胜义之中修行,实是胜义和世俗合在一起而修行,则智慧有一定之增上。那依靠众生智慧意力大小,如来宣说了事、行、瑜伽及无上部等四续。首先宣说了证悟不是很高的事部,其次行部,再者瑜伽部,最后是证悟究竟的无上续。因此续部并非仅在胜义或仅在世俗中所分,而是二谛合在一起而分的,其证悟的智慧也有一定的区别。
一切世俗之显现,于密法之中抉择为本尊形相。中观未说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所显为清净之坛城、圣尊形相;在密法中则有前说,此是显现之胜义,非离戏之胜义。
一般所举比喻,必须双方皆承许的,但其比喻之义,不一定对方所承许。麦彭仁波切之《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特别讲了世俗之显现如何是清净的。在显教中虽提到平等性,而在密教中更进一步说明了本净、二大平等、四大平等,《黑蛇记录》云,器情一切世界变成清净。
若在显教中离戏方面有一定之定解信,在密教中本来清净方面则有一定之定解,应多闻思《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
是故二谛各自上 不分续部之高低
然而二谛双运义 于此如何得解信
如是修行亦随行
在二谛各自上不可能分大小、显密及续部之高低,那这些差别是以如何分的,是在二谛双运之基础上分的,因胜义即世俗,世俗即胜义故。瑜伽者在二谛双运义上修行,已经得到不同层次之定解,其修、其行皆是依照其所得二谛双运义的不同定解而随顺修行的。故显密及续部之高低由此而安立,其见愈高,其修、其行亦高深;其见低,则其修、其行亦浅显。
是故无上金刚乘 一生赐予解脱道
无误如是修行者 譬如异类有情众
所见水相不同喻 如是若依清净见
现有等净坛城性 对此谁者不生信
于五浊恶世之末法时代之一生中能赐予解脱道的无上金刚乘,对其密法之仪轨、修法无有错误而修行的人,是极适合的。譬如不同趣的众生,其所见水相亦是不同的,如鬼趣、人趣、天趣众生,其所见各为脓水、水、以及甘露,还有持明者与佛菩萨看到法界和佛母等,其业障越清净,其所见也越清净。这是比量和现量所成立的,以此比喻,同样,若依清净自续的圣者菩萨之所见,(此处清净见,亦即幻化网续所抉择的一切本净之见。)则一切器情世间,轮涅所摄诸法皆现为等性、清净之坛城性,即是本尊、心咒、智慧、除此无一不清净者。一切诸法本是这样,哪一个对此不生信心呢?此颂说,今生好好闻思修金刚乘,今生有修行之把握,这样好好修持的人就像是不同众生,其所见不同那样的,其业障越轻,所见越清净。那我们依靠这清净之见,如《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所抉择的诸法本净那样,亦必定会看到其清净的,则对密法必定会是生信心的。道理上是本净,你已经知道,那怎么会不对此生信心呢?必定会是生信心,这说明修行之见很重要,如果立了正见,则观诸法本净就不困难了。
如果如是未了达 正许轮回不净性
而为观修圣尊者 犹如呕瓶涂香水
悲哉等性金刚乘 彼思修行如灯画
如果对轮涅所摄诸法是本来清净,这个道理未了达,则许轮回是不清净,它是烦恼和业力所组成的。正在如是承认的同时,却又观修清净的本尊等形相,这是不可能得成就的。这犹如不清净的瓶中装着诸多不净物,而于其外表上涂了许多香水,此瓶仍是不干净的。同样,若把整个器世间和有情世界观想为不清净,而观本尊为清净等,是不可能成就的。
这样修持的人是很可怜的,一边认为自身不清净,一边又观想为清净,于此作者深为悲叹!末法之众生,对轮涅等性的无上金刚乘,欲想修持,但其修行如画上之灯,其画灯(灯指密法)是不能消除无明黑暗的,仅是相似而已,是根本不可能消除无始以来的烦恼无明,因其修法很不应理故。这是麦彭仁波切讲的修法最甚深的一些窍诀,现时通达真正清净、如理观修者很少,从今以后你们应以此理为依,应当如理观修。
证悟并非只在二谛各自上,应在二谛双运的基础上证悟。见抉择“基”二谛,修行之道为二资,果使之现前二身。见修行果,是从修行者方面讲,基道果,从所修方面而讲。
若越来越闻思修持金刚乘,终有一天会使自己的不清净之贪嗔痴显现为本尊、坛城,心咒等的。比佛还难值遇的金刚乘,于此末法时代,一生之中能赐予解脱道,应当生信而精进修持。
显现与实相,如火的本性,可分二种,一种是其“热性”,一种是离戏,即是暂时与究竟之分。在我们面前显现亦有真假二种,如海螺白色与其黄色分别在无眼病的人与有眼病的人面前显现。麦彭仁波切把胜义谛和世俗谛分两种,其中密宗的二谛从显现和实相讲是很应理的。
现相虽现不清净 彼为迷乱所立宗
实相真实所见义 此名不分金刚宗
现有器情诸法虽然现为不清净,(特别在有烦恼无明的众生面前)这是由无始以来所迷乱之业力、烦恼、无明为基础所成立的宗派,其显现是无始以来之无明迷乱之所显,那所见本尊、普贤如来、坛城等,是显现还是实相?这里用观察名言谛时,有胜义与世俗二种的方法(抉择),其所见的实相,如明点等之显现,皆包括于实相方面。一般第一种二谛,胜义为离戏,世俗为有法,这从显教的分法来讲;另一种分法是,在胜义谛中一切都是清净,如无量殿、明点、本尊本性等,世俗谛中指一切不清净法,这是密法中所分的二谛,这里以密法所分显现与实相而讲。实相见之义皆是真实清净的,其所见义指圣者菩萨观清净而见的。比如所有的器世间是无量殿之形相,所有的有情都是本尊。在大圆满前行中修密乘的发心方法时讲,将上师观为普贤如来或莲花生大士;金刚道友观为普贤如来之眷属或莲师眷属;或金刚萨埵男女;然后法是大乘法;时间是三世无时;其处所是铜色吉祥山净土,或东方琉璃世界等,这叫做胜义实相,或叫真实所见义,这叫做基、道、果三不分的金刚乘宗派。其无迷乱,由见胜义而安立故,在抉择见,将显现的实相分开,显现为不清净,实相为清净。但在修行时,在实相的基础上,修持显现,最后使之入于实相,否则就有过失。
若想器情能所依 本来不是清净性
而观清净之修法 现露抵触之本相
彼道即是道形象 如洗黑炭无转白
若见修二者脱离,则有过失。若无正知正见,即能依之有情世间与所依之器世间,或器情世间所包括的一切诸法,你本来认为不是清净的,如山是真山、土是真土,有情亦是平庸的有情等;又如在修行时,或听法时,上师本来不是佛却观想为佛,我们本来不是金刚萨埵男女却观为金刚萨埵男女之形象,这里的环境本来不是莲师之任运自成的莲华光明宫,反而观为彼宫,凡在生次、圆次中,观为清净相的话,便显露出你自相矛盾的抵触本相,你本来认为是不清净,而观为清净,净与不净相违故。你所修的大乘金刚道,实际上成了道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道。如同煤炭,不论怎样洗,是不可能变白的。如把自身真正的血肉之身,观想为清净的文殊菩萨,如同洗炭之喻。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这些讲得很清楚,现时之观想,皆为生起次第,观清净性很重要。
本非思是假修者 若能成就殊胜果
则诸外道太阳派 本无实空之定解
而舍显现修空者 亦能应成断诸惑
现在若有科学者问,你们为何将自身观为文殊、观音菩萨?可能大多数人答不出来,或以“佛法中有这一规矩”而作答。但佛法之中一切非是规矩、传统,其含蕴着甚深的道理,如是等等,必广学多闻,才能了知。那种本不清净而观为清净的假修行者,如果能够成就殊胜果,那外道中太阳派,其观点本无中观实空定解,但他们舍去显现而修空,则他们亦应当断除烦恼,故这是不应理的。
若谓事行无上续 正见无有高低者
已证现有等净见 自尊贤劣净不净
如是未见分各自 则自损害自而已
内教中高低是依所证悟之见而区分。如果说事、行、瑜伽及无上续的正见无高低的话,那么已经证悟了器情世间诸法是离戏(等性)和清净之见的人,为什么在修持中有这样的区别?那自己是誓言,所修本尊是智慧尊,在事、行续部中,智慧尊是贤好的,自己是恶劣的,依靠本尊得加持,这是不应理的。在瑜伽部中特以清净为主,不清净是被舍弃的,这也不应理。因在见解上平等故,未见贤与劣,净与不净等,但在行持上却分别,这是不应理的,唯是自己损害自己而已。此不同于大圆满见,于行持中还要因果取舍之见。
或者如同下续部 于此耽着诸舍取
无上运伏酒肉等 若行取舍等性者
则名不证狂妄行 岂非悉应呵斥处
从另一方面破上面的观点。在事、行续部中,对双运、降伏、饮酒等,认为皆不应理,因有一定的取舍,在显教中亦有此执著和取舍。若是在见方面一样,那为什么有这样的执著和舍取呢?在无上部中有降伏法,即对十种摧灭佛法之怨敌施行;还有双运法,若无甚深不共见解摄持这种方便,亦成邪淫;还有誓言中有饮酒,食五肉、五甘露等做法。若在见方面是无区别的话,却在行持时不应取的已取了,不应舍的已舍了,成了取舍等性无别了,这难道不成了疯子的做法!难道此不为诸大德所呵斥之处?当在证到密宗无上清净见时,这是开许作的,若不做则与三昧耶戒相违,因此在见地方面有一定区别的。在显教中诸不应做,但在密宗可开许做,主要是密乘将轮涅诸法皆抉择为清净,若未证清净,食五肉、饮酒,还是要犯三昧耶戒的。荣索班智达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双运、降伏、食五肉、饮酒,只应观想而已,若借口修行密宗,而去杀生、邪淫等,只能是堕落,谈不上守护誓言,但在真正证悟清净见之后若没有做,是犯誓言的。在别解脱、菩萨、三昧耶戒中有很多相违之处,现在一人受三种戒,如何成立?麦彭仁波切著有《三戒一体论》,我现在正在翻译。此论能解答,三种戒相违的疑问。
如是如是实相义 能见定解名为见
依上面次第,“如是如是”能证悟法界之实相义,对实相之义渐渐证悟,所证悟的无缘智慧名为见,或“定解”。
以见如何抉择义 如是随修及行持
所以对于见修行果,首先是抉择见,以见抉择法界实相义,之后依见随修。不论显教、密宗,见很主要,若没有见,皆成盲修。
若谓不定九乘数 以见高低分乘故
其他有说,你们宁玛派承认为九乘,不一定吧,可以多于九乘,也可以少于九乘,为什么?因为乘是以见之高低而分故,高的方面有很多,低的方面也很多故。
是由内宗最低至 究竟金刚顶之间
安立九部有理故
自宗回答对方云,从佛教最低的乘,至究竟的金刚顶乘之间,安立九乘是有道理的,即安立声、缘、菩萨三乘为法相因外三部,因“佛性”以法相方式抉择故;安立事、行、瑜伽三乘为苦行明觉内三部,是以苦行的方法抉择明了觉性故;安立马哈、阿努、阿底为随转方便密三部,以直接方式抉择佛性,故名九乘。
如乘虽有众高低 而立三乘等有理
此讲安立九乘的理由。此如乘虽有众多,而你们安立三乘有理由,说以所化机上、中、下根基而安立,或以佛三次转法轮而为依,那自宗亦有安立之理由。以根基分上、中、下,在上等再分三等,中、下依次而分,共有九乘;或以修法方面分,有外、内、密三类修为主,或从方便上分,外三乘无方便,内三乘有一些方便,密三乘有许多的方便等,所以宁玛派分九乘有一定理由。
故内智力愈增上 如是如是诸器情
分别见为不净净
总之,自己内心智慧能力越来越增上时,如是如是将器情世间诸法,由原来不净的,现在见为净,其内智增上故,于器情诸法,渐见为清净。
是故现空无二基 证悟二谛无别相
彼道如是修行者 能得二身双运智
所以说一切法的本性是现和空无别为基的,为证悟此基,以二资双运为道,如是修行此道,最后能得到二身双运之智慧果。
以上第五个问题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