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悲歌·瀑布妙音》讲解·第1课
2023年5月24日
今天我们讲法王如意宝的《无常悲歌·瀑布妙音》。
这次宣讲的方式,不在中间加科判,只在字面上简单解说。当然,它的字面意思很简单,谁看了都懂,但有些词语的表达,我做些讲解的话,大家会更明白。其实,十几年前我也翻译过它,但当时是用长行文的方式,现在来看,可能不那么好解释,今后做讲记也不是很方便——昨天下午我看了一下,本来觉得应该可以讲,但后来感觉,有些词用颂词的方式表达会更好,所以今天我又重新翻译了。
这篇《无常悲歌》讲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就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世间当中没有一个常存不变的法。”实际上,任何世间都有一些悲歌,当我们看到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是无常的,就没什么可欢喜的了。但这里是用一种“歌”的方式来表达,它比喻为“瀑布妙音”。我们知道,喜欢旅游、喜欢浪漫的人,在路边听到瀑布的声音,会觉得特别美妙动听,非常欢喜。所以,表面来看,这是一个悲伤的歌,但实际上,这种“悲歌”听了还是很有意思的。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时,经常有一些道友在法王面前唱它,唱着唱着特别有感觉,也非常感动。当年我刚来学院,在法王的著作里发现了它,也立即背了下来。后来,1986年我去安居讲课,就尽量给一些老乡讲这个《无常悲歌》,因为我对它很有感觉。这两天要讲完的话,不一定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是根据每个颂词的内容,在字面上做个大致介绍。
《无常悲歌》的标题名称,应该这样来理解。
散摄浩瀚坛城者,至恩麦彭法王尊,
安住绽放心莲垫,即性唱此道情歌。
在散摄浩如烟海的坛城主尊——具有无比恩德、无与伦比的麦彭仁波切尊者的座下,我(法王)祈祷:“请您安住在我心间绽放的莲花垫上。现在,我即性唱起这首道情歌,祈请您加持我。”
第一个颂词是对麦彭仁波切的顶礼句。
实际上,无论散发也好,摄收也好,一切浩如烟海的坛城主尊,就是麦彭仁波切。佛教密宗当中有特别多的坛城主尊,这里主要指,清净刹土中清净的器情世界(比如极乐世界也是一个坛城),所有寂忿本尊坛城的摄收者或散发者,就是具有无比恩德的麦彭仁波切尊者。
我们常说“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这是很大的修行和证悟。所以,法王说,自己现在要即性唱起一串一串的无常道情歌——因为下面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宣讲无常:有器世界的、有有情世界的、有万事万物的,各种无常的道理。
首先,在这里,法王唱道:“请麦彭仁波切您住在我的心莲当中,加持我。我现在要唱起无常的歌,愿所有听到、看到这首歌的众生,相续中能真正生起无常的觉受。”确实,如果相续能生起无常观,那我们修什么法都很容易。佛陀也说,所有的足迹当中,大象的足迹最好;所有的观想当中,无常的观想最殊胜。
夏日草木鲜花艳,赏心悦目如天境,
冬季风霜来袭时,内心徒增生忧伤。
夏日的草木茂盛、鲜花绚丽多姿,赏心悦目的景色就像天界。可是,当冬季的风霜来袭之时,一切就变成了满目荒凉。见此情形,心中徒然生出一种忧伤。
第二个颂词说,夏天的花草也是无常的。
大家知道,夏天的花园非常美。尤其是藏地的草原或山顶,五颜六色的鲜花遍满大地,就像天界迁移到了人间。我们喇荣周边的山上,到处也开满了红色、蓝色、白色的野花,在那里坐一会儿,就会心旷神怡。不知你们城市里的人有过这种感觉吗?我们这边的人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到了夏天,花海特别美,心情也特别好。
但到了冬天,喇荣的周围全是荒秃秃的,就没什么花草了。让人看了不禁感慨:“夏天的这个地方那么美,现在却一片萧瑟了。”尤其是大草原的冬天,让人特别容易产生一种极大的厌离心或者悲伤的感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说,夏天遍地都是花草,可到了冬天的时候,走一天的路都找不到一朵花。云南、海南等地都是四季如春的,但我们藏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当夏天的美景逝去,看到冬天的荒凉景象,就会油然生出一种悲伤:这就是一种无常。
所以,夏天有花、冬天没花的时候,对于没修过无常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对修无常的人来说,这个地方原本那么美,现在却变成了这样,自然而然就有感觉了:“啊,一切都是无常的。喇嘛钦!”
绚丽多彩百花园,美丽蜜蜂竞相鸣,
虽想长久乐嬉戏,前世业感无法挡。
夏天,绚丽多彩的百花园里,开满了缤纷的花朵,美丽的蜜蜂争先恐后地唱起它们的歌。然而,蜜蜂虽想长久地在其中享受欲乐,快乐地生活,但前世的业力谁也没办法阻挡,到了秋天,便不得不离开。
第三个颂词,主要讲蜜蜂。法王用鲜花、蜜蜂,以及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来介绍无常的道理。
蜜蜂、蝴蝶、白云等等,是藏地诗学家们经常使用的题材。蜜蜂的声音是很好听的:“呜呜,呜呜呜……”像唱歌一样,里面有很多细微宛转的音调。它们不断享用着花蕊中的花汁,快乐嬉戏。但是,由于前世的业力,它们只有夏天短短的两三个月寿命,到了秋末打霜的时候,很多蜜蜂就都冻死了;下大雪就更不用说了,蜜蜂都已经不见了。我家的院子在秋末就经常可以看到蜜蜂的尸体。
所以,“夏天的花园那么美,蜜蜂的声音也那么动听。可现在呢?花儿已经凋谢了,蜜蜂也已经死了……万事万物是无常的,人间的悲欢离合也一样。”到那时,心头会自然浮现这种感觉。
林间杜鹃婉转声,自令神往之供品,
初秋之时深思此,岂非开示无常师?
夏天的林间,杜鹃(布谷鸟)的声音婉转、美妙动听,是让人心神向往、感觉愉悦的妙音供品。可到了初秋的时候,杜鹃的声音已不知所踪,尤其是夏天最后一个月,它的叫声基本就听不到了。如果好好思维其中的道理,岂不就是一个开示无常的善知识吗?
第四个颂词,是通过夏天杜鹃声音的无常变迁,来让大家观无常。
有些人没怎么听过布谷鸟的声音,可能跟生活环境有关吧。在藏地,每年第一次听到布谷鸟声音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尤其是早上起来,听到了“布滴布滴——布滴布滴——”当然,有时它也这么叫:“咕咕——咕滴——咕滴咕滴——”
实际上,布谷鸟的婉转声音,是令人向往的妙音供品。以前夏嘎巴尊者在青海写的道歌中,就经常用布谷鸟的声音来作比喻。法王如意宝也在很多道歌里讲到过布谷鸟,比如,他老人家在五台山作的道歌中说:“布谷鸟和我是一起来的。在这里,布谷鸟不断地给大家唱起美妙的歌,我不断地给大家转法轮。现在到了秋天,我们两个没能再相会,而明年的时候,布谷鸟可能还会来,我这个老人不一定再来。但即使我们今生没再见面,来世也将在极乐世界相见。”当时是1987年,法王即将离开五台山,很多人祈求法王留下来传法,法王就在观音洞还是什么地方对他们唱了这首歌。
夏天的时候,布谷鸟的声音确实动听。而且,它是非常吉祥的鸟,只要听到它的声音,什么事都能成办。我以前也讲过,春天第一次听到它的声音的时候,你正在做什么,那么自己这一年做什么就会跟这事有关。我今年听到的布谷鸟声还可以——那天我去做一些佛事的时候,听到了它的声音。
所以,大家应该多观察。否则,没有思维无常,对此就没什么感觉。
“你听,夏天有布谷鸟叫了。”
“有有有,很动听。”
“现在是冬天,没有布谷鸟的声音了。”
“对对对,现在听不到了。”
除此之外,很多人不会更深层次地想夏天的布谷鸟是怎么叫的,现在又是怎么无常的。其实,这也可以用比喻说,某个上师转法轮的时候,大家很开心,然而传法一旦停止,就说明无常已经现前了。比如,我经常听一些已经圆寂了的上师的传法录音带,听到那位上师讲课的时候,旁边有很多乌鸦、喜鹊、麻雀的声音,心里就涌上一种忧伤:“那时的场面,不仅是人在听,包括鸟也在听。但现在呢?大多数人都离开了世间,包括那时的飞禽也离开了。”
细雨孕出艳彩虹,装点云间现似美,
瞬间即逝无踪影,观此现量显无常。
夏天,细雨、微风和阳光等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会出现艳丽的彩虹,在密云间显得特别美。但它显现以后,瞬间就消失得无踪无影了。对此,我们应该观察:彩虹生灭的这种现量,实际是最深刻的无常善知识。
第五个颂词,是用夏天的彩虹来观无常。
其实,我们学院的春天也经常出现彩虹。一般来说,出现彩虹的时候,诸多大德会将之看作非常吉祥的缘起。比如,在转法轮、诸佛菩萨降生日的时候,以及在各种佛塔附近,经常会出现五颜六色的彩虹,都特别美。可是当我们惊叹着:“哇,这个很好看!”赶紧拿手机拍照的时候,彩虹一下子就消失了。那么,“观此现量显无常”,这时我们就应该观一观彩虹的生灭:它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又怎么灭的?这个现量显现,就是最深刻的无常善知识。
所以,大家以后看到彩虹时如果只会感叹:“啊,真好看!”而没什么其他感觉的话,就说明无常修得不好。应该在看到彩虹的时候想:“这真的特别美。但过一会儿,连它的踪影都找不到了。”实际上,人间的荣华富贵也好、美名也好,这一切的一切,显现的时候,确实很庄严美丽,可因缘变化的时候,很快会消失无踪。所以,大家以后看到彩虹的时候,能不能思维:“这就是指示无常的真正善知识!”而不只是拍一个照片,到处炫耀:“我看到彩虹啦!”
看到彩虹也很好,但它的背后指示着什么呢?就是一切的世间妙法都像彩虹、像梦一样。在形容“幻化”的比喻中,经常用到彩虹、梦、幻术等等,这些都是表述“显而无实”的最佳比喻。
以上是用彩虹来比喻无常。
秋云丛积如雪山,不稳空中消无迹,
想必自是教行者,今生安乐不可信。
秋天的天空中,丛积的白云像雪山一样庄严,一朵一朵。可是它很不稳固,一会儿就从虚空中消失得无踪无影了,想必是在教导修行人:今生的所有快乐,其实是不可信的。
第六个颂词,是用秋天的云来指示无常。
关于秋天,有时用澄清的蓝天来比喻某些意义,有时是用白云——因为秋天的天气变得比较快。但实际上,春天变得更快: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出太阳,一会儿刮风。就像人们常说的:“你的心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
秋云,一般用来比喻人们的财富或寿命。很多佛经就是通过“秋天的白云会很快消失”的比喻,来教导修行人:今生当中,不管你是有钱还是有才华,或者是相貌端严,这些看起来是能让你暂时快乐,可它们就像秋云一样,很快会消弭无踪。所以,我们拥有健康的时候,要好好修行;拥有财富的时候,也要好好修行。总之,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是不稳固的,用秋云来代喻。
现在虽然还没有到秋天,但夏天的云朵也可以在高原上见到。当你看到蓝天上的白云一朵、一朵,就应该思维:“过会儿,这朵白云就会不知下落了……就像世间所有美妙庄严的欲妙,实际都是不稳固、不可信的。最终都将很快地消失。”
大家应该生起这样的定解啊!
广袤坚固三千界,终为火水风毁灭,
个人所建家宅院,知此决定不可靠。
广袤坚固的三千大千世界,终将被七火一水一风毁灭无余。了知此理之后,就会知道,个人所建造的家宅院舍决定不可靠。
第七个颂词说,外境的一切,包括我们的住宅都是无常的。到最后,地球、天地、银河系……所有广大无比的世界,都会以各种因缘被摧毁。
1993年,我们去美国,那里的双子塔有一百多层,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后来,恐怖分子摧毁了它——其实它真正被撞的时间就短短几秒,然而过了大概两小时,双子塔就轰然垮塌了。
所以,我经常想,如果在世间当中修一个经堂或宾馆,现在看起来确实很坚固,比如铜做的、水泥做的,有些建筑也能保存几百年。但实际上,无常出现的时候,所有的这些终将毁坏无余。那么,我们所建造的宅院,又有什么坚固性可言呢?一切建筑都决定是不可靠的。
那天,我们寺院里的一个老和尚上午跟管家说:“我的院子有点歪,墙会不会倒?你们有没有维修计划?”然而到了下午,他突然死了。人往往就是这样盲目自信,可能他以为,院墙会比他先倒下。但院墙还没有倒,他自己已经倒下了。所以,无常就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的寺院、道场、商店,所有的建筑看起来很坚固,但最后以各方面的因缘,也不可能长久。
在喇荣,上课的经堂都经过精心修建。这些年,我们也不断在更换建筑材料——这次换成一种最坚固的,下次又换成另一种最最坚固的。现在,我们觉得这些都很坚固了,但其实呢?并不见得。因为一切都是脆弱的,随时都会无常变化。想一想,三千大千世界、地球最终都将要爆炸,那么,我们自己所造的木头房、板皮房,或者水泥房,这些建筑其实也并不坚固。
我们学院原来都是土坯房,就是挖一些土坯堆起来,在墙的中间留一点点空,再用塑料袋子稍微贴一下,就是窗户了。后来,大家的房子慢慢变成了板皮房,再后来又变成了崩壳房,现在变成了水泥房、玻璃房。有些人比较富裕,房子就又是崩壳又是水泥。
我们要知道,这些其实都不可靠啊!所以,对自己的房屋也不要太执著,因为真的没什么可执著。现在很多人买别墅,或者修各种建筑,但就我个人而言,确实对这方面都不贪。不管是房子、车子,还是什么外在的建筑——包括经堂,我们学院会尽量地建好,但实际上,它们也没什么可靠。所以,大家也不要耽著为“这都是我的”。其实,这些不过暂时是你的,但它一定会换主人——因为主人自己也肯定会被摧毁。
长寿劫数神变主,享禅定食天尊仙,
无法逃避死神敌,思自不亡必颠倒。
长寿的天人们在数劫中都不会死,神变也运用自如。但这些经常享受禅定所生的禅悦美食的天尊、仙人,最终也无法逃避死神大敌。所以,我们应该思维:“自己暂时不会死”的念头必定是颠倒、不可靠的。
这是第八个颂词。想一想,几千、几万年都不会死的天尊、仙人们,在世间活了那么长时间,但最后呢?还是必死无疑。那么,我们的业和烦恼那么重,身体又有那么多的病,而且现在的垃圾食品等各种食物中的毒素也很多,在这样的环境中,认为“我现在不会死”,只是一种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所以,我们要经常有一种死亡的准备。这并不是消极,实际上,对死亡有所准备,确实很重要。
以前,印光大师挂了一幅“死”字在自己屋里。前两年,我们有个道友也贴了一个“死”字在屋里,但后来被这边管委会的工作组发现了,他们就很害怕:“这个人肯定会自杀的,很危险!因为在他的宿舍里发现了一个大大的‘死’字。他可能想死,你们千万要关注他!”(众笑)当时我说,这个人是在观修,应该没什么事,但他们还是不理解。其实这也是一种修心嘛。《开启修心门扉》中也讲,有个人一直追着一个上师:“请您给我讲个窍诀吧!”但上师好长时间都没给他讲,后来才告诉他:“‘你也死,我也会死。’这句话要好好修。”刚开始他有点不太理解,这算什么窍诀呢?这谁都懂。但后来他依靠这句话通达了无常,最后真正成就了。
世间人都觉得自己不会死,会一直活着。而我们修行人就会思维:“我可能会死。”这样好像有一点矛盾,但实际上,思维“我会死”,并不是消极,也不是逃避,而是正视真相。所以,提前对死亡有一种准备是很好的,因为我们必定会死亡,并且死期不定、死缘不定。在死的时候,除了佛法以外,其他都无济于事。
曾有富足四洲财,享有盛名转轮王,
今思唯有虚名已,我微弱身自无实。
曾经具足四大部洲财富、享有盛名威望的金转轮王,如今也只剩一个虚名而已。那么,我们这样的微弱之身自然也是无实义的。
第九个颂词讲身体也是无常的。
金转轮王、银转轮王、铜转轮王、铁转轮王——四大转轮王当中,金转轮王是可以享用四大部洲财富的。他们当时一呼百应,非常了不起。可是现在,包括我乳轮王在内的转轮王们,除了一个虚名以外,再也没什么存留。所以,转轮王最后都避免不了死亡的话,我们还觉得自己不会死,就是一种空想。
世间很多的尊主、国王都示现了无常。我在看历史、包括翻译一些历史资料的时候,就经常想:“当时这些名字很多人用过,但现在谁都不用了。当时大家对权力都很执著,但现在只剩下文字记载……”实际上,有些历史连文字的记载都没有。包括汉地的历史——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三皇五帝、将相王侯,当时统治一方,威望难以想象,而现在,大多数只剩下一些名字。所以,我们应该思维:“确实啊!连四大部洲的转轮王也逃不过无常,那我这样虚弱的五蕴之躯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所谓“无常”,就是非常正常。我有时候生病,比如开刀的时候就很有感触:“我的这个臭皮囊怎样都可以,无所谓的。”所以,无论他们给我做什么治疗,我也不会担心:“我会不会好啊?病灶切除干净了没有啊?以后会不会复发啊?”这些我从来都不问,而且切干净也可以,没切干净也可以,无所谓嘛,反正顶多是疼痛的时候有点难受,除此之外,对这个身体也没抱什么希望,不过是要借用它来修一点法、做一点善事而已。此外,也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我们这具脆弱的身体,确实是不可信、没有实义的。
断证究竟佛佛子,多如繁星曾出世,
示无常理现涅槃,领会此喻无常观。
断证究竟的佛陀,以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佛子们,曾经多如繁星并且出世转法轮。但最后,他们也都示现了无常的涅槃形象。当我们领会到这些比喻,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无常观。
第十个颂词讲,曾经像夜空群星那么多的声闻、缘觉、菩萨,以及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断证究竟的佛陀们(我们学《圣大解脱经》时,光是诸佛的名称就有那么多页),都已经出世转法轮,但最后他们也都示现了无常。例如,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眷属的数量蔚为壮观,但现在呢?除了佛陀的名称和教法还剩下部分以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包括一些我以前求过法的上师善知识,现在也都不在了。那天,我和齐美仁增堪布聊了好几个小时。因为我们好长时间没碰面了,所以就他说一句、我说一句,一直聊。虽然我刚做完手术不久,最后胃都疼得不行了,但是还在聊。当时我们聊到,以前听过法的这个上师已经圆寂了,那个上师也已圆寂了;还有这个道友已经圆寂了,那个道友也已圆寂了……聊到最后,感觉我们熟悉的人好像都已经走完了。于是我们开玩笑说:“现在我们已经排队了。因为前面的人都离开了,就剩我们在最前面,接下来就该我们了。”他有一种很深的、强烈的感觉,我也有。
确实,当年喇荣的很多老上师都已纷纷离开了。当时和我们一起听法的道友们,有些病死了,有些横死了,有些以其他各种因缘死了。当初和我们在一起的同龄人,现在很少很少了。所以,我们就掰着手指数:“啊,这个如今在哪里?那个还在不在……”这样算的时候,剩下的寥寥无几。
所以,寿命确实是无常的。大家如果能真正生起无常观,对法也会更容易生信心。这很重要。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法,跟其他宗教、世间知识真的完全不同,我自己是越学越有这个信心,不会有丝毫邪见和怀疑。所以,对于无常的道理,也可以从诸佛菩萨的角度来观察。其实,这些道理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也有。大家在理论上都知道,但遇到对境的时候,观想过没有?比如,念一些佛陀名号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无常感:很多佛菩萨已经示现圆寂了,很多善知识也示现圆寂了——法王如意宝、阿秋喇嘛、顶果钦哲仁波切、敦珠法王、索甲仁波切……那么多特别了不起、德高望重的大德们都纷纷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剩下来的日子我将会怎样?大家想一想,就很容易明白。
我有一次对一个堪布说:“我非常了解无常,而且从小就对无常有感觉。但了解也没用,不知该怎么做。”我看到有些佛教徒,甚至出家人,说话、做事等很多方面,好像对无常一点感觉都没有,作为修行人,这是比较麻烦的。世间人不懂无常,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全是实有、恒常的,什么“永远健康”“永远快乐”“爱情永远美好”,全是这种虚假的语言。而且人们也很笨,认为真的可以永远健康、永远快乐。实际上,你可以喊这样的口号,但万法就是无常的。
净土桑耶顶层殿,师君眷属共相聚,
回想彼时多欢喜,今思唯有悲伤已。
法王也说过桑耶的一些无常。他说,桑耶的顶层殿堂就是无量宫,是清净的刹土,当时,师君三尊和二十五大眷属相聚一堂,美好无比。总之,莲花生大士师徒在桑耶的时候,多么的快乐,心花怒放。
法王经常怀念他在莲花生大士座前时的情景,包括他的道歌、传记中都有很多次这样的回忆。但现在回想起来,法王觉得有点儿悲伤,他说,当时自己是降魔金刚,莲花生大士对他那么好。现在,自己一个人在南赡部洲弘法,有时感觉就像离开了母亲的独子一样,在广阔无垠的世界中,有一种孤独感。其实我们也是这样,曾经很多人也跟上师一起享受过大乘佛法,师徒共同享受着美好生活,但如今,这些上师们都已离开了人间,前往自己的清净刹土,我们就像一群无依无靠的孤儿留在世间,也很悲伤。这也是一种无常。
若不闻思三净教,妄念不断轮回根,
年迈成为九子父,老僧亡时无义漂。
如果不好好闻思三清净的教法,仅凭分别妄念,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如果年轻时没有法融于心,年迈时就可能还俗娶妻,最后成了九个孩子的父亲。那么,这个老僧死亡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意义,最后只能在轮回中漂泊无依。
第十二个颂词,讲的是一些出家人的无常。
“三清净”指什么呢?就是“现量清净、比量清净、圣教清净”。也就是说,依靠三观察得以清净。即,通过现量观察看不到过失;通过比量观察看不到过失;通过圣教量观察也看不到过失。
这样清净的教法,如果没有很好地去闻思,光是我们的分别妄念,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有些出家人年轻的时候,辩论、造论等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后来却成了可怜的老僧人,还俗以后,甚至连生活都没办法保证。这也是一种无常。我们降魔洲以前也有一些出家人,在这里闻思的时候还很不错,但因为当时闻思不究竟,没有很好地断除怀疑和轮回的根本,最后漂泊无依,做了很多违背因果的事。这方面,大家也应该有所了知。
抛弃实修经幻心,吹打奏乐视深法,
无厌足享信亡财,身隐没时祸昭然。
经忏师抛弃了经幻心的实修,整天着重于吹打、奏乐,将之看作是最甚深的法,并且无有厌足地享用信财和亡财。那么,他死亡的时候,身体出现各种隐没的相,此生未曾好好修行的祸患,全部都照样呈现。
第十三个颂词,讲到一些经忏师的无常。
按理来说,我们宁玛巴最主要的实修就是经、幻、心。其中,“经”是指《集密意续》,“幻”是指《大幻化网》,“心”是指《十八大母子续》。如果有一些僧人或者修行人,没有着重地把这三个法修起来,而是整天吹打奏乐、敲锣打鼓,摆弄各种乐器,把这些看作甚深法,这是不太合理的。当然,我们学院不会这样。我以前也想过,在经堂设两个大鼓,一个人拿一个大鼓,“啪的!咚咚咚——”你们肯定很喜欢,有些人特别喜欢吹奏、敲鼓。其实,国外有些道场也比较喜欢这些,包括欧洲那边念断法时,大家一起举起手鼓“咚咚咚咚”。实际上,想学这个的话,大约需要学一次《佛子行》的时间。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好好闻思修行。
当然,经忏师给别人念个经、用个法器,这也不矛盾。但有些人整天都是给别人敲鼓打锣,自己没有很好地闻思修行,这是不合理的。从无常的角度讲,这样做没什么功德。好多经忏师一辈子给别人念经,但自己连一个往生法都没修好,最后死亡的时候也很可怕,可能是双手抓胸,徒劳地做各种悲哀的事。
智慧广大小僧侣,向往讲辩之美名,
白发之时成格西,汝此生乐不久已。
智慧广大的小僧侣,一心向往讲法和辩论的美名,但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才得到格西的学位。而你这一生所剩的安乐,并不长久了。
第十四个颂词是说一些小僧人的无常。
智慧广大的小僧侣,比较重视、也比较贪著“讲得好”,或者“辩论特别好”的美名。但法王说,这些也没什么可执著的。因为,如果想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得一个美名,其实很难。比如,按照格鲁派的学修体系,一般要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才能获得格西的学位。所以,即使你得到格西或堪布的学位,又或者辩论很厉害,但这一生的安乐已经所剩不多了。因此,寺院里那些能言善辩的小僧人不要傲慢,也不要一心祈求:“我想获得一个堪布学位、堪姆学位。我要辩论很厉害……”这样想的话,也许你得不到;也许得到了,也不一定有利。
以前,格鲁派的一些格西想要圆满五部大论,需要二三十年,才能真正得到学位——但现在也有一些改革,不一定再是白发苍苍了。因此,法王这里的意思是:不要贪著名利。你想得到一些学位,其实也不那么容易。你看,要想得一个格西学位,要拼到头发白了才可以。所以,你在这里闻思的短短时间中,如果没得到法师学位,也不要伤心——听说前几年有个人没得到法师学位,哭了三天三夜。其实也不要那么哭嘛,没事的。
轻视三学道功德,追求现世形象僧,
死时心愿虽未了,阎罗律法不延期。
那些轻视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追求现世名闻利养的形象僧人,到死的时候,虽然祈求世间八法的心愿还没有完结,但阎罗王的律法不可能延期。
第十五个颂词讲,一些形象僧人轻视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追求世间八法,虽然到死都还没完成愿望,但阎罗王也不可能说:“你这些事情还没完成,先好好做。等你做完了打个招呼,我再来接你。”实际上,人们往往是好多事情才做到中途,就已经撒手人寰。所以,噶当派的很多格西,晚上会把碗倒扣上:“明天我肯定不在了。”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样很无聊:“怎么就这么悲观呢?碗都扣下来了,那还睡觉干什么呢?”但确实也有睡下之后再没醒来的。
所以,我们有时也应该思维:“如果自己不在了,怎么办呢?”心里有了这样的打算,就会观修:“人生短暂,也许明天我就不在了。所以今天要好好地念经、发愿,因为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发愿、最后一次说话了。”经常有这样的无常感是很重要的。不然,像这些形象僧一样求世间八法,琐事没完没了。最后阎罗王来的时候,一定会把你带走。
发白身朽之老人,筹划多年之生计,
汝同油尽之枯灯,岂非该备死有粮?
有些头发白了、身体老态龙钟了的老人,还在筹划未来多年的生计。可是,你的生命就像已经油尽的枯灯,难道不该抓紧准备一些死亡的中阴口粮吗?
今天的最后一个颂词讲,老人应该好好修无常法,因为时日不多了。尤其是我法座前面坐着的这些六十岁以上的人,就像这里说的“白发身朽之老人,筹划多年之生计,汝同油尽之枯灯,岂非该备死有粮?”
有些老人可能心里还在计划:“再过五年的时候,我的房子应该是什么样子。再过十年的时候,我应该干什么……”他们对未来的筹划很有意思,全然不知自己就像油尽的枯灯——油都快要没有了,灯又还能燃多久呢?所以,很多老人,尤其是60岁以上,身体都已经是“枯树”了,生命的“灯芯”也所剩无几。这是只要稍微学过中观、学过因明推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
有些人为了让别人高兴:“啊,你会长命百岁的!你看你现在多庄严,比去年还年轻了好多,现在更好看了。”可能吗?哪里有越来越老,越来越好看的机会?这就是自欺欺人。
所以,老年人应该好好地念“嗡玛呢巴美吽”“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很重要。否则,你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死,那就是一个妄想、一个邪见。
既然生命已经成了油尽的灯,那就应该现在做好准备——中阴的“路粮”是什么呢?就是现在所修的法。比如,我念了40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今天以前的罪业都能得以清净,即使明年萨嘎月之前我死了,至少罪业已经清净了。这对我来讲,是生生世世都很重要的事。又如,我念完了阿弥陀佛的名号,我好好地修五十万加行……总之,如果肯在修行方面下功夫,就像《大圆满前行》引用博朵瓦尊者的教言:“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所以,《大圆满前行》当中,对于无常讲得特别好。
关于无常法,我想,有相当一部分道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了知。当然,理论上谁都懂,三岁以上的人都明白——现在很多人的智商都比较高。关键是,这个道理能不能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的人生道路,所有的这些都不断在变、不断在换——这就是无常的最好比喻。这个道理很重要。
所以,大家这几天要一边观修无常:“世间确实没什么可贪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发菩提心、少造恶业,经常做一些饶益有情的事情。这样对自他都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