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礼赞讲解
2017年8月15日
今天讲《文殊礼赞》,下周一、二讲《妙法莲华经》,周三讲《大乘经庄严论》。
最近学院的事情比较多,所以每周只有三堂公开课,主要讲《妙法莲华经》和《大乘经庄严论》。这两部经论,我尽量在十月份左右圆满。
依止上师的根本方法:系统闻思修
正式讲课之前,我先强调一下:对佛教徒来说,长期的闻思修行很重要。至于其他的,比如临时去听大法或得灌顶,我并不赞叹。修学佛法,一定要打好稳固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修行才会善始善终。否则,对自他都有害。
最近在西方,一些依止了某位上师十年二十年的弟子,他们在这位上师面前得受过灌顶,也听过很多密法窍诀,但后来一起攻击上师。上师到底有没有他们说的那些过失,我不太清楚,但他们作为密宗弟子,那样的行为真的特别可怕。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因为那些所谓的弟子,对闻法方式以及求窍诀的方法一窍不通,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对于这些人的行为,有些人竟然评价说:“这是西方自由主义的表现。”这种说法实在是可笑、荒唐、荒谬。如果这些“自由主义”的学者,希望搞“自由主义”的学术,那自己去求所谓的“自由学说”就可以了,何必花二三十年的时间求藏传佛教的密法呢?
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非常愚痴的行为。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缺乏系统的闻思。有的人依止上师,却不系统地闻思,不管看到哪一位上师时,都特别热情、激动。当然,具有传承加持的上师,的确能感动很多人,这不可否认,但要知道,感情用事并不可靠,依止上师最根本的方法,还是系统地闻思修行。我们依止上师,刚开始时不能特别热情,最后也不要特别冷漠。
我前几天跟个别道友说:“刚开始,有的人无论是闻思修行还是发心,都特别有激情,对上师和道友也很热情,可是到了最后,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发心没动力,闻思也觉得没意思。”所以说,人心还是很可怕的,特别容易变化。
当我看到这些现象时,确实对无垢光尊者的《厌离道歌》深有同感。虽然我们这边没有那样的事情,但我看到很多人对闻思并不重视,也没办法平衡平时的闻思与偶尔的一些行为。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包括学会的道友,大家要循序渐进,按照次第一步一步稳稳地做,不要着急,否则会不会像个别西方学者那样——刚开始特别热情,最后又特别过分?尤其是很多学术界的人,他们用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来否认佛教的观点,而佛教又是特别慈悲的宗教,所以他们才敢肆意妄为。如果面对的是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也许就不会那样。
最近,大家对闻思很有热情,这也许是因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上课了,但我还是希望大家淡定一些,在任何场合都应该有自己坚固的智慧与坚固的信心。什么是坚固的信心呢?十年前对这个人很有信心,二三十年后仍然很有信心,这就是坚固的信心。具足坚固信心的佛教徒,是真正善妙的佛教徒。
我前段时间在外面跑得比较多,人也有点累,现在一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害怕,因为每个人的欲望都很大,要求又特别高。所以我现在是看到人就害怕,看到山洞就欢喜。
接下来,我简单地讲一下《文殊礼赞》,同时给大家念一下《文殊礼赞》和《赞颂文殊加持大宝藏》的传承。
1987年,我去五台山时,虽然没有亲眼见到文殊菩萨,但应该得到了文殊菩萨的加持。以前《文殊礼赞》和《文殊大圆满》我背得不是很好,但在转绕了文殊发塔之后,就背得还可以了,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加持吧。
我先念一下传承。
(堪布念麦彭仁波切《赞颂文殊加持大宝藏》的传承和《文殊礼赞》的传承)
为什么要赞颂诸佛圣尊
在藏传佛教中,无论是格鲁派、宁玛巴,还是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各个教派的法师在讲经说法前,都会先念诵一遍《文殊礼赞》,而且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将这篇礼赞文放在自己的课诵集里经常念诵。
事实上,赞颂诸佛菩萨的功德是很重要的一项修行。比如念诵《二十一度母赞》,这篇礼赞文看上去只是对圣度母的赞叹而已,但实际上,依靠礼赞诸佛菩萨以及本尊、空行、护法的功德——以这种赞颂的方式向他们祈祷,他们自然会加持我们,或者说,他们的功德自然而然会融入我们,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得到圣尊所赐予的殊胜悉地,相续中也会生起如圣尊般无二无别的智慧与悲心。因此,以赞颂的方式祈祷圣尊,是获得加持和悉地很重要的因缘。
《喇荣课诵集》中有很多关于诸佛菩萨、空行护法的礼赞文,刚才讲的《二十一度母赞》就是其中之一。汉地的早晚课中也有《佛赞》《三宝赞》《地藏菩萨赞》等赞颂文。在麦彭仁波切的著作中,有一篇分别赞颂八大菩萨的礼赞文。印藏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也有特别多礼赞传承上师的祈祷文。关于佛陀的礼赞文,马鸣菩萨写过一篇《一百五十赞佛颂》,德雪达波论师撰写了《胜出天神赞》。除了这些以外,佛教中还有很多与诸佛圣尊有关的礼赞文。这些赞颂文我们应该经常念诵,以期获得本尊的摄受与加持,这很重要。
《文殊礼赞》的神奇来历
关于这篇《文殊礼赞》的来源和历史,有不同的记载。其中有两个故事,在藏传佛教中家喻户晓,上师们也经常讲。
《文殊礼赞》的全名叫做《文殊智慧功德贤赞》,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当时,那烂陀寺有一位名叫智慧功德贤的班智达,他给下面的五百位班智达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位班智达写一篇关于文殊菩萨的赞颂文。
第二天,当五百位班智达交出各自的作业时,智慧功德贤尊者发现,每个人写的礼赞文竟然不谋而合,都是这篇著名的《文殊礼赞》,这让他十分欣喜。
后来,这篇具有不可思议加持力的赞颂文,就以那位布置作业的堪布的名称命名,叫做《文殊智慧功德贤赞》,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一天晚上,那烂陀寺的五百位班智达,各自都梦到一位空行母为自己传授《文殊礼赞》。第二天,大家很自豪地说:“昨晚梦到空行母给我传了文殊菩萨的赞颂文。”然后他们凭记忆将各自得受的赞颂文说了出来,结果大家说的礼赞文一模一样,连一字也不差。
后来,这篇《文殊礼赞》成了那烂陀寺著名的礼赞文之一,在印度广为流传,而且逐渐弘扬到了藏地。
藏传佛教的宗派,在生出离心、发菩提心以及密宗的灌顶和窍诀等方面,大致相似,但各宗各派在念诵内容上,还是会有不同。而这篇《文殊礼赞》,各个教派的高僧大德都经常念诵。我们平时辅导或讲课之前,也会先念诵一遍《文殊礼赞》,大家都很重视这篇著名的赞颂文。
1986年之前,上师如意宝特别提倡大家念文殊心咒。在佛法再弘期,大概1980年,法王如意宝在心宝山给大家灌过“四臂文殊”的顶,要求每位弟子念一亿遍文殊菩萨心咒。当时,念文殊心咒和《文殊礼赞》的人比较多。
不松腰带的帝察活佛
后来,上师如意宝宣布去五台山时,我们朵芒寺的帝察活佛——他有点胖,修行非常好——当即发愿念诵十万遍《文殊礼赞》:“我发愿念十万遍《文殊礼赞》,不松腰带(不倒单)来念的话,应该能念完。”我们每次见到他时,他都说:“哎哟,我现在还没有念完,怎么办哪?”然后他就不说话,一直不停地念《文殊礼赞》。他非常精进,很快就圆满了十万遍的《文殊礼赞》。
我们当时还年轻,不是很理解,心想老一辈的修行人可能都是这样的,但现在看来,念十万遍的《文殊礼赞》并不容易。
我们经常念的《文殊礼赞》,汉传佛教的法尊法师和观空法师翻译过,能海上师也翻译过。以前的《喇荣课诵集》,之所以选择能海上师的版本,一方面是因为,能海上师是首批与藏传佛教结上善缘的汉传佛教大德,虽然他的翻译和法尊法师的直译比较起来,不太好懂,但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另一方面,他主要的道场在五台山,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他在那儿待的时间比较长,应该得过文殊菩萨的直接加持。但后来在很多人的劝请下,我又将《文殊礼赞》翻译了出来。这一次用的是这个译本。
五台山发愿小插曲
这次讲《文殊礼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缘起。这几天我一直想给大家讲一个法,但不确定讲什么,昨天集中了教务处和教务科的法师们,大家一起开会商量。有人说:“您前段时间不是去了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吗,明天讲个《文殊礼赞》好不好?”我说:“也可以,刚好前段时间去那边发了愿。”
最近这次去五台山,我并没有发动大家一起。之前,学会的道友们就希望和我一起去五台山,学院的有些道友也有这种想法,但我一直没答应。我这次去,是因为弘法部发心道友的突然邀请。他们本来打算和发心五年以上的道友一起去五台山发愿,结果发现能去的人并不多,所以就将“五年以上”改为“两年以上”。在出发之前,他们又决定邀请一些堪布、堪姆,同时也邀请了我。我因为要参加世青会,还要准备学院的课程,时间特别紧,后来想到他们发心比较幸苦,不好拒绝,所以参加了一两天。在参加的过程中,人很累。我跟他们说:“你们不要告诉任何人,我悄悄过去念个《普贤行愿品》就跑……”结果到了那边,发现人山人海,对佛教活动又限制得比较严格。
当时,我们准备在清凉石念《普贤行愿品》,但那里的人说:“时间到了,你们必须离开!”我说:“再给我们十分钟行不行?”有个老和尚说:“不行不行,一分钟都不行。”然后我让大家接着念,自己先走了。那个老和尚倒是挺高兴,可能是我没有发愿他很开心吧。不管怎么样,大家还是把《普贤行愿品》念完了。我也理解那个老和尚,如果我们真的把《普贤行愿品》念圆满了,他可能会很麻烦?有时候又想,他那么厉害,是不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但文殊菩萨应该不会那么凶,“文”一般都是文文静静的,比较寂静。
总而言之,我前段时间去了两次五台山。1987年跟着上师如意宝去的时候,我们待了一百多天,时间比较宽裕。当时上师带着很多弟子,但我去五台山并没有想过要带弟子,如果带的话,这个带那个不带,下面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意见,这样也不太好。我这次去五台山,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发心人员确实很辛苦,我也特别感谢他们,他们在发愿的过程中既然邀请了我,我也尽量支持,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离开五台山后,又去了泰国参加世青会,那里的人也特别多。从泰国回来,又忙于这边西部助学的事,之后去了炉霍参加法会。每次去的地方,人都很多,我也有点累。包括今天也是,有好多的会议、好多的事情……以上给大家简单地汇报一下。
我这次从五台山回来,没有给大家带东西。以前我去印度时,会买很多东西,带回来送给比较重要的人。但后来觉得这样特别累,而且带的东西谁都不满意,我幸幸苦苦买一个东西送给他,结果他不但不感谢,反而说我送的礼物不好,一点都不好用。所以,我后来发了一个“大愿”:以后出去,再也不带任何东西。
最有缘的本尊
接下来,我从字面上给大家简单讲一下《文殊礼赞》。这篇礼赞文的内容,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但我们还是共同学习一下。
我个人而言,对文殊菩萨很有信心,三十多年来,每天都会念《文殊礼赞》。有课时,和大家一起念;如果没课,也会在早晚习惯性地念诵《文殊礼赞》和《赞颂文殊加持大宝藏》。自己也经常修持乔美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的文殊语狮子修法。
对我们来说,文殊菩萨是一位特别重要的本尊。经常祈祷文殊菩萨,一定会开智慧,有了智慧,成办世出世间任何事情都会很容易,而且,要想获得成就,一定要打开智慧,否则很难成为真正的菩萨,获得佛果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每个人要多念文殊菩萨心咒。
当时,上师如意宝要求在家众,每人念一亿遍文殊菩萨心咒,他老人家的发心力特别大。我并没有要求大家念一亿遍,但还是希望大家经常念诵文殊心咒。
我这次出去,虽然没有带礼物,但给你们念了一些文殊祈祷文的传承,也简单讲解了《文殊礼赞》。对三宝,尤其是对文殊菩萨有信心的人来说,这比任何礼物都更加珍贵。我也比较方便,直接讲就可以了,也没有违背以前的“发愿”。你们也有收获,既得到了《文殊礼赞》的传承,也得到了文殊菩萨智慧的加持。
而且,很多人的心理不会不平衡——人有时候本来没有资格,却总认为自己有资格。我之前不是说过吗,1987年,我跟着上师去五台山时,上师身边有几位侍者,属于内部发心人员,我当时很想在上师身边发心,为上师做饭,但上师没有同意。我虽然是上师的翻译,也在做很多事情,但并不属于上师内部的发心人员,所以当时心理也有点不平衡。不过我后来想到:“在上师身边承侍上师,千万不能小心眼,无论上师怎么安排,都应该开心地接受。”这一点很重要。
前段时间,我处理西部助学的事情时,遇到了一位特别了不起的上师的弟子。和他聊天时,他说:“我在接触了你们学会的人以后,觉得他们很团结,没有发现拉帮结派的现象。”我说:“也不一定,里面有些人其实很不团结,可能你待的时间太短了,还没来得及发现。”他又说:“也许有,但和有些人的弟子相比,真的算很好了,因为有些人的弟子会根据地域拉帮结派。比如说,当北京派、广州派、美国派、加拿大派的人,看见上海派跟上师说了几句话,他们会将不满情绪当场发泄出来,而且特别明显。”我说:“那样确实很不好。把上师当作私有财产的做法,是我非常反对的。”
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拉帮结派,每个人的观点可以有不同,但不能有矛盾。比如说,我是学术派的,你是修行派的,他是开放派的,她是保守派的,像这样可以。佛学院的理事会,虽然也分了一些不同的派别,但大家在开会商量时,相互之间绝对不能有矛盾,而且,我们也抵制由烦恼引起的任何不公平。学会、学院以及各个发心部门,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但就是不能有矛盾,尤其是那种表面上看着很平和、实际上矛盾却很深的情况,更不应该有!
所以我对他说:“这样看的话,我们这边还算可以。虽然说有人的地方不可能完全没有矛盾,但我们不会因为一点点矛盾,就在做事的过程中故意害别人。”
我前段时间发了一条微博:“宁愿躺在温热的沙漠上,也不想坐在有荆棘的花丛里。宁愿成为心地善良的无信仰者,也不要成为心肠恶毒的宗教徒。”我希望,我们的发心团队和各个班的堪布、堪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首先一定要有内在的和谐,这很重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还有一点,我们在听取他人的评判时要注意:不要听信一面之词,自己要学会分析。有些人在谈论别人时,讲得全是负面的过失,从来不提对方正面的功德。每个人都会有烦恼,作为凡夫人,有烦恼也正常,但任何人除了有烦恼以外,也一定会有功德。如果将他人的功德全过滤掉,过失都堆在一起,然后四处宣扬,这种做法肯定不合理。因此,与人交谈时,如果对方说的全是负面信息或他人的过失,那我们就要注意了。
以上给大家提醒了两点。下面讲《文殊礼赞》,全名为《文殊智慧功德贤赞》。
| 顶礼出有坏怙主文殊
这是译者将梵文译成藏文时的顶礼句。这句在藏文中有不同的念法,大多数人念的都是“炯丹迪衮波蒋华样拉香擦洛”,意思就是“南无大智文殊”“南无出有坏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我依止过的很多上师念的是“喇嘛当衮波蒋华样”,意思是,在上师和怙主文殊师利面前敬礼,相当于“南无上师与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有的版本用的是“曼殊室利”,这是玄奘前后译法上的差别。文殊菩萨的“文”,指的是通达一切万法的智慧;“殊”指的是圆满自他二利,所以,文殊菩萨是一位圆满了智慧与悲心的菩萨。我们在讲《中观庄严论释》时解释过“文”和“殊”,而且说过,文殊菩萨是诸佛无分别智慧的本体,他早已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实相,但仍以十地菩萨的形象度化众生。
有的经典中说,文殊菩萨早在久远劫前已经成佛;有的说,文殊菩萨现在正在某个刹土作佛;还有些经典说,文殊菩萨将来会成佛。虽然各个经典有不同的观点,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矛盾。实际上,文殊菩萨早已成佛,但显现上仍是菩萨的形象。
在我翻译的《八大菩萨传》中,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的传记内容最广,你们有空时可以好好翻阅一下。以后要是有时间,我也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也许你们听完之后,会对八大菩萨更有信心。我记得上师如意宝讲过两遍《八大菩萨传》。
| 彼智远离 二障云雾 如日净光明
在这个世间,谁的智慧已经达到了顶峰,远离了二种障碍的乌云,犹如灿烂的日轮一般极为清净、明朗呢?
这里讲到文殊菩萨的智慧。“彼”是代词,指的当然是文殊菩萨。当时的班智达们,以代词“彼”来指代文殊菩萨,然后赞叹文殊菩萨的智慧:在此世间,谁的智慧已经完全远离了对成佛有障碍的所知障,以及对获得阿罗汉果有障碍的烦恼障?
在这里,烦恼障和所知障被比喻成乌云。依靠什么才能遣除乌云呢?依靠日轮。那二障依靠什么来遣除呢?依靠智慧。这样的智慧谁具足呢?文殊菩萨具足。文殊菩萨的智慧如日轮一般,能够遣除一切二障云雾。
| 如实照见 尽所有义 胸前持经函
文殊菩萨手持呈着般若经函的莲花。这一形象表示,文殊菩萨凭借超胜智慧,能够如理如实地照见器情世间、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
对于万事万物的真相,文殊菩萨并非以比量推理证知,而是如理如实地现量照见。以比量推理、推断或估计,无法如理如实地了知万法,因为其中也许会有一些不如法和不合理的部分。但现量不同,现量能如实地照见,这是了知万法最准确无误的方式。
这里的“照见”,意思是说,对于现相和实相、世俗和胜义所摄的万法之义,文殊菩萨已经完全通达。
为什么文殊菩萨能通达万法?通达万法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文殊菩萨左手拿着莲花,举在胸前,莲花上面是般若经函。般若即诸法实相之义,而般若经函,代表了一切万法,所摄的内容广大无边,万事万物无不含摄其中。通达般若,就能轻易照见一切世俗之法,文殊菩萨证悟了诸法实相的缘故,对于无边诸法,完全通达无碍,因此,“胸中执持般若函”是文殊菩萨如实照见万法的标志。
前一句讲文殊菩萨具足如日轮般能遣除二障乌云的智慧,那么,这样的智慧能发挥什么作用呢?能如理如实地照见一切所知万法。为了表示这一点,文殊菩萨手持呈着般若经函的莲花。
| 于轮回狱 无明暗蔽 苦逼有情众
在生死轮回的牢狱中,关押着无数可怜众生,他们无时无刻不被无明烦恼的黑暗所逼迫。
文殊菩萨虽然具足照见万法的智慧,但他并不会独享,不像现在的有些人那样,稍微有点智慧,然后开公司,将别人手中的钱变成自己包里的钱,最后,钱是赚了很多,可是自己花也花不了,用也用不上。若以这样的方式度过短暂的一生,可能没有太大意义。
在这个高科技时代,有能力的人,轻而易举就能将很多人的钱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能力不足的人,不说赚很多钱,甚至连工作也找不到,维持生活都很艰难。
如果是文殊菩萨,他即使去赚钱,也不会为自己赚。
文殊菩萨以智慧观照到,六道轮回就像黑暗的监牢。从古至今,各个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监狱中,有很多折磨犯人的刑罚方式,像水刑、火刑、电刑等等。包括现在的一些监狱,有的用鞭子抽打囚犯,有的用镣铐限制囚犯的自由,还有的让犯人活活饿死……总之,监狱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对此犯人们也不得不承受,因为他们已经被关进了监狱。
在诸佛菩萨眼里,轮回中的众生真的很可怜,六道中的每一道都有很多痛苦——地狱道有寒热的痛苦;饿鬼道有饥渴的痛苦;旁生道有愚痴和被人役使的痛苦;人间虽然属于善趣,但仍然有苦苦、行苦与变苦,以及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等痛苦,这些痛苦日日夜夜折磨着我们;在另外两个善趣,非天阿修罗有争战的痛苦,天界有放逸和死堕的痛苦。
仅是六道中的人道,就充斥着痛苦,每个人都有数不尽的痛苦。有些人身体不好,有些人心情不好,有些人烦恼粗重,有些人嫉妒心强烈,有些人虽然有吃有穿,但总是看不惯别人,经常生嗔恨心……其实很多人还是挺苦的,如果是不熟悉的人,我们不一定知道,但在熟悉的人里面,不哭诉自己痛苦的几乎没有,可能只有修行特别好的人不会诉苦。
有些人,无缘无故就开始烦恼、痛苦,佛经中也讲,凡夫人的嗔恨心、贪欲心等烦恼,总是来得特别突然。确实,藏地将凡夫人的心态比喻成春天的天气,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乌云密布,狂降冰雹。稍微有一些佛法境界的人,心态始终很平稳,即使他被关进了监狱,仍然会以慈悲心对待众生。
文殊菩萨观照到,深陷在生死牢狱中的众生,由无明而产生嗔恨心、嫉妒心、贪欲心等烦恼,从而感受种种痛苦的折磨。在烦恼的驱使下,行为也不如法,经常与人吵架、打架。自始至终,众生的身心一直被共业和不共业的各种显现所逼迫。
| 爱如独子 具足六十 梵音之妙语
文殊菩萨对待如海般无边无际的众生,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独生子一般,尤为慈悲,而且对每个众生都具有平等的悲心。不仅如此,文殊菩萨还具足六十种梵音妙语,以转法轮的方式利益众生。
在轮回中,被烦恼和痛苦逼迫的众生,数量之多,如同大海的水滴,无量无边。我们通常以大海、天空、万物、草木等词表示数量很多。当文殊菩萨观照到无量众生持续不断地遭受种种痛苦的煎熬时,感到极为哀愍与同情。对所有的众生,文殊菩萨生起了平等无别的悲心,就像母亲慈悲自己的独子一般,尤为疼爱。
生起了悲心之后,如何才能真正地帮助众生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为他们转法轮。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现前本具的智慧,行持了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但在他示现成佛以后,唯一以转法轮的方式饶益众生,并没有选择布施或其他方式。为了让众生获得真实的快乐,他先从印度的鹿野苑开始转法轮,然后依次转了三转法轮。
所以说,利益众生的最好方式,就是转法轮。只有以佛法开导众生,才能解决众生的痛苦等根本性大问题。
文殊菩萨本就具足六十种妙音,对不同的众生都能应机施教,满足他们的所愿,之后再逐渐断除他们相续中以贪、嗔、痴为主的烦恼和痛苦。那么,文殊菩萨又是如何断除的呢?
| 震响如雷 唤醒惑眠 解开业桎梏
无论文殊菩萨宣说的是甚深空性法,还是广大世俗法,其法音就如惊雷一般,将仍然沉睡在无明烦恼中的众生震醒。之后,文殊菩萨再逐渐引导众生断除业和烦恼,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解脱。
当人或其他众生正沉浸在睡梦中时,如果忽然打雷,并降下冰雹,沉睡着的众生将被惊醒,很快从睡梦中醒来。文殊菩萨以六十种梵音转法轮时,宣说的妙语犹如阵阵惊雷,能令众生从烦恼的睡眠中觉醒。
事实上,许多上师也有这样的能力。有些众生沉睡在轮回的烦恼中,始终醒不过来,但在遇到某位具德上师并听了他的开示之后,很快就醒悟了:“噢!原来是这样。”
实际上,六道中的每个众生,都被业的铁索紧紧束缚在轮回中。束缚之因,就是业和烦恼。那么,如何才能解开这条业的铁链呢?我们讲四谛时说过:依靠道谛断除集谛,之后现前灭谛。同样,为了斩断将众生囚禁在轮回中的铁链,文殊菩萨先以六十种妙音宣演智慧法音,令众生从烦恼的睡梦中苏醒过来,从而获得真实的解脱。
| 驱无明暗 斩尽苦苗 执持宝剑者
为了让众生得到真实的解脱,文殊菩萨挥舞着手中的宝剑,斩断一切烦恼的苗芽,以及痛苦的根本——无明。
让众生沉溺在轮回苦海中的唯一因是什么呢?就是不知万法真相的无明。只有彻底遣除了无明黑暗,才能从根本上斩断一切痛苦的苗芽。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真的想断除痛苦,一定要从十二缘起的第一支无明下手,如果不斩断无明,痛苦永远不会结束。文殊菩萨手持宝剑,就是为了断除众生的无明。
这篇《文殊礼赞》很简单,主要讲了两方面内容,即智慧与悲心。从智慧的角度来讲,文殊菩萨手持经函,表示通达万法;从悲心的角度来讲,文殊菩萨观照到沉溺在轮回苦海中的众生特别可怜,因而生起了强烈的悲心。而且,文殊菩萨的悲心是不离智慧的悲心,如果光有悲心却少了智慧,就像断臂的母亲,当孩子被水冲走时,除了哭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有些人也很想度众生:“我一定要利益众生!”这颗想要利益众生的心是很好,但如果没有智慧,也不行。文殊菩萨很有智慧,他知道众生痛苦的根本是烦恼,而烦恼的根本则是无明,所以文殊菩萨手持智慧宝剑,遣除众生的无明,斩断众生痛苦的根源。所以说,他的宝剑既是智慧的宝剑,也是慈悲的宝剑。
今天我们介绍了文殊菩萨的两个标志——经函和宝剑。经函表示文殊菩萨通达万法的智慧。仅仅具足通达万法的智慧还不够,还要悲悯众生。因此,宝剑表示文殊菩萨斩断众生痛苦的大悲心。也就是说,我们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能够遣除相续中的无明黑暗,从根本上斩断痛苦与烦恼。
| 本净究竟 十地德圆 佛陀长子身
文殊菩萨早已在本来清净的境界中,究竟圆满了一地到十地的所有功德,但他仍以诸佛长子的菩萨形象示现。而且在所有菩萨中,他的身体最为殊胜。
文殊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才在众生面前显现种种身相,实际上,文殊菩萨早已功德圆满。《清凉山志》中也说,文殊师利菩萨万德圆明,所有的功德都已圆满。而且,文殊菩萨永远是青春美满的十六岁童子形象,这表示觉性不老不死、不生不灭。
《华严经》和《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等佛经中都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我在写藏文版《清凉山志》时也讲过很多这方面的道理。而且,许多经典中都授记,文殊菩萨驻锡于汉地的清凉山,也就是五台山。
上师如意宝在清凉山的那罗延窟,造了《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持佛》等很多法要。在人间的所有殊胜刹土中,五台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很多人其实今生就能开启智慧。
我个人觉得,这其中的确有不可思议的缘起。1987年,上师如意宝带领我们朝拜五台山,今年刚好是三十周年。前段时间,释迦牟尼佛转法轮日那天,我们本来打算在那边发愿,之后我再做一些交代,但时间不充裕,整个行程也不算圆满。当时来的人比较多,到了那边,感觉全世界的人都来了,我们有点紧张,就匆匆发了愿。我本来还想说一些对过去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毕竟三十年前的那一天,上师对我本人有过交代,让我给汉地的佛教徒传讲佛法,因为上师的这句话,我坚持了三十年。现在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以后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再看吧。总结和展望,现在都忘了,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在那边做了回向和一些交代。
五台山是具足圆满功德的圣地。虽然从古至今,藏汉各个地方有许多殊胜的圣地,我们也坚信,每个圣地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加持,但我个人觉得,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印度金刚座,以及与文殊菩萨有缘的汉地五台山,是我们娑婆世界最重要的两处圣地。
| 相好庄严 除我意暗 文殊尊前礼
文殊菩萨相好圆满,具足一百一十二种相好,也就是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祈祷相好庄严的文殊菩萨,能遣除无始以来潜藏在心相续中以贪嗔痴为主的无明黑暗。因此,祈请文殊师利菩萨加持,断除我相续中的无明黑暗。
时间关系,我不广说了。总而言之,我们很有必要经常祈祷文殊菩萨。对我们来说,像有些修行人那样念十万遍《文殊礼赞》,可能有点困难,但我每天早上起床之后,都会念《圣八吉祥颂》《怀业祈祷文》以及几遍《文殊礼赞》,一直是这样的。其实,在传法、考试,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先祈祷一下文殊菩萨,这是让事情得以圆满成办的最好方法。
这篇《文殊礼赞》是迎请文殊菩萨的金刚语。表面上看,这几个字很容易,谁都会写,但我们的语言不是谛实语,也不是金刚语,而这篇礼赞文,是五百位班智达不约而同写出来的,非常有加持力!
有些人念《文殊礼赞》念了很多年,但一直没得过传承,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次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或者说依靠这个因缘,我将这篇《文殊礼赞》的传承,献给所有与文殊菩萨有缘、与五台山有缘、与我有缘、与整个世界有缘、与众生有缘、与智慧有缘、与悲心有缘的众生。
我过去在很多上师那儿得过《文殊礼赞》的传承,只要遇到一位有信心的上师,我就请他给我念一遍《文殊礼赞》。因为念这个传承很容易,如果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念完的传承,那位上师也不一定会答应,但《文殊礼赞》的内容不多,而且很多上师会背。所以,你们以后遇到具德的藏传佛教上师时,也可以求一个《文殊礼赞》的传承,“上师老人家,您可不可以给我念个《文殊礼赞》的传承?”如果他听不懂什么是《文殊礼赞》,你就说“刚洛玛”。以“刚洛玛”跟有信心的上师结上善缘,还是挺好的。
依靠文殊菩萨的加持,我们一定会开智慧,有了智慧,悲心也一定会在相续中生起。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做任何事情都会非常容易,而且,无论人间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特别执著。对于人间的各种事情,我们最好不要有特别强烈的希忧,应该以一种淡定的智慧去迎接、去对待。这样的话,生活会很有意义。
好,今天就讲这么多。大家都和文殊菩萨结上了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