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第64课
2019年8月19日
今天开始讲第十三品《法供养品》,明天可以讲完。隔一周讲《嘱累品》。9月2日左右开讲《楞严经》。其实《楞严经》很不好懂,《维摩诘经》还比较好懂一点。不管怎么样,我们很早就发愿学习《楞严经》,大家要好好去学。
这次讲《维摩诘经》,我基本上全部对照了藏文,译本都非常棒。藏文和汉文译本有一点点出入,但大的方面基本一致。藏文译本当中不太明确的地方,汉文译本中比较明确;汉文译本中不太明确的地方,其他译本当中比较明确。
虽然我很忙,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但在准备每一堂课的过程中,我都认真对照了不同版本,对于比较难懂的地方基本上都做了解释。你们也应该感受得到,这个讲义不敢说是前所未有,但我毕竟对汉语和藏语都比较了解,至少能懂得经文的外义和内义。现在这部经的传讲已接近尾声,我感觉自己对每一个问题都做了说明,也许会为你们以后的研究和传讲提供方便。人生都是无常的,希望大家以后对这部经多加分析。
从开始到现在,我基本上每天都会看道友们课后的辅导——这可以说是辅导,也可以说是讲考。一方面,在道友们面前讲解算是一种考试;另一方面,将自己知道的道理传授给别人,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听,也算是一种辅导。除了极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一堂课都没有落,而且每一堂课的辅导、研讨和修行也没有间断。我认为,这在短暂的人生中,是非常值得赞叹、非常有意义的一件大事。
正行部分已经讲完了,下面是后行部分,即《法供养品》和《嘱累品》(讲交付)。维摩诘居士和佛陀传了这个法以后,应该如何做法供养呢?这时护法神就出现了。后面还会讲将来由什么人弘扬本法,即《嘱累品》,我们一般叫《流通品》。在这一品中,首先是人天赞叹,然后佛陀将本经交付给有缘者,令其在世间不断流传。
《法供养品》中的“法”指大乘佛法,“供养”指通过闻思修行而得到法。供养方式包括受持、听闻、读诵、为人宣说、书写及修行等。慧远大师说:“上顺圣心名法供养。”如果我们的心能顺应圣者的心,就是真正的法供养。也就是说,通过闻思修行而了达诸佛菩萨的甚深意趣即法供养。所以,我们每天再辛苦、再累,都要去听法、思考、参加辅导。
有些人认为,供养一盆花、一些钱就是真正的供养。有的人供养五百块钱的时候就像打牌一样,把每张钱都分开拿着,不然他怕看起来不明显。实际上,如果你好好闻思修行、弘扬佛法,就是真正在做法供养。
《华严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上等供养是法供养,下等者是财供养,中等者是承侍供养。但很多人却将下等供养当作上等供养,供养了一些财物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些上师也是如此,不把好好闻思修行的人当作上等供养者,却把供养财物者当作上等供养者。
真正具有法相的佛弟子,会对佛菩萨、传承上师做上中下三种供养。如果不能俱全,只能选择其一的话,就可以选法供养,如理闻思修行,这是最好的。
我刚来佛学院时,经常想供养上师,但那时我特别穷,没有什么财物可以供养。所以每次听到上师讲法供养的功德时,我都很开心,心里安慰自己:“虽然我没有财物可以供养上师,但我每天都在认真闻思修行,这就是对上师最好的供养。”其实这也不仅是一种自我安慰,法供养确实是最好的供养。
|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这时,帝释天在大众中陈白佛陀:“世尊!我虽然在佛陀、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听闻了百千经典,但从未听过这样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之经典。”
“释提桓因”即帝释天,是佛陀和文殊菩萨的弟子,他在二位圣者面前听闻了很多经典,但从未听过这么殊胜的宣说自在神通力和决定实相的经典。我们前面介绍了文殊菩萨、维摩诘居士、释迦牟尼佛及其他刹土的阿閦佛、香积如来等示现的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力,还讲了非常了义的实相法门。
很多注释中说,“实相”意为最了义的法。所谓了义,是最究竟之义;而不了义,是暂时为了某个目的,为引导某些众生而说的善巧方便之语。有些经典中说:了义即胜义,不了义即世俗义。如《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说:“说世俗行,是不了义,宣说胜义,是为了义……善巧文句,是不了义,甚深难解,是为了义。”说世俗法是不了义,宣说胜义法是了义;善巧文句是不了义,甚深难解之理是了义。像“心灵鸡汤”就是为引导众生而讲的浅显易懂的语言,是不了义的。而甚深的中观般若波罗蜜多、宁玛派的光明如来藏之理则是了义法。同样,这部经所讲的维摩诘居士的境界、烦恼转为道用、烦恼为菩提等道理,也是非常了义的实相法。
关于实相,《中论》中讲:“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诸法真正的实相,是语言和思维无法触及之处。《中论》中还说:“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实相有五个特点: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维摩诘经》已经宣说了最了义的实相法。
|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
帝释天说:“按照我对佛陀所说意趣的了解,如果有众生听闻这部经,并信解、受持、读诵,他一定会得到此法,没有任何怀疑,何况如说修行呢?”
“必得是法”,在唐译和藏译中是“尚为法器决定无疑”。意思是说,听闻《维摩诘经》,并信解、受持、读诵的人,必定是法器。而此译本中说,这样的人一定会得到《维摩诘经》所宣讲的了义实相法。
“如说修行”意为按照这部经所说的方法如理修行。
有些注释中讲,前面提到的听闻对应闻慧,信解、受持、读诵对应思慧,如说修行对应修慧。因为在善知识面前如理如实地听法能产生闻慧;对善知识所讲之法产生信心,自己受持、读诵、书写、思维能生起思慧;按照善知识所讲如理行持能引发修慧。
总之,如果有人闻思修行《维摩诘经》,一定会得到经中所讲的甚深法要——最了义的实相法。
| 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
这样闻思修行的人关闭了众恶趣,而打开了诸善之门,常为诸佛所护念。
有些注释中讲,如此闻思修行者一定会关闭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或八难众趣。
这部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就像《闻解脱》一样,我相信,很多人听闻之后,只要临死之前没有造特别严重的罪业,就不会堕入恶趣。这也是佛陀所承认的观点。
“开诸善门”,开启了善门,即人天道,有些注释中还讲到了涅槃道。
“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闻思修行这部法的人,为三世诸佛随时护持、加持。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可能吗?”其实是可能的,只要具备恭敬心、祈祷等因缘,或闻思修行诸佛菩萨特别关注的经典、做他们欢喜之事,自然能获得加持。其实,世间人的一见钟情也很难解释清楚,好像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但实际上,只要具备前世或今生的因缘,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难以解释的情感或执著。
猛厉祈祷莲花生大士等,他们就会赐予加持,这是一种因缘缘起法。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中说:依靠法性不变的力量、有法无欺的力量和自己坚定信心的力量,这些因缘具足时,就会得到诸佛菩萨特殊的加持。
总之,如果我们做令诸佛菩萨生欢喜之事,诸佛菩萨、空行护法一定会垂念我们。
| 降伏外学,摧灭魔怨;
这种力量可以降伏一切外道,自然遣除与自己见行不合的外缘,并摧灭所有鬼神魔怨的危害。
这是遣除违品方面的作用。
| 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能轻而易举地修治六度万行之菩提,安住在菩提道当中,趋入、如理行持三世诸佛所行之道。
这是增上同品顺缘方面的作用。
总之,闻思修行这部法,可以关闭恶趣之门,开启善趣之门,常为诸佛菩萨所护念。
按照有些注释的分析:“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属于资粮道和加行道所得利益,“降伏外学,摧灭魔怨”属于初地以上所得利益,“安处道场”是八地以上所得利益,“履践如来所行之迹”是十地以上所得利益。从资粮道至佛地之间这样安立也是可以的。
另外也可以理解为:普通凡夫听闻、思维、修行这部法就不会堕恶趣,生生世世转为人天身份,生在何处都会获得诸佛菩萨的垂念,远离一切邪魔外道,具足修行顺缘,趋入菩提正道。
有些人的修行一直非常顺利,邪魔外道等违缘也不严重,顺缘样样具足,比如很早值遇善知识,诸佛菩萨的加持形影不离,自心堪能,时时安住于法道,对修行越来越有兴趣。
而有些人的修行之路就违缘重重,顺缘稀少,负面因素时常出现,今天遇到违缘,明天遇到顺缘,就像两个小孩摔跤一样,一会儿顺缘占上风,一会儿违缘占上风。以前放牦牛的时候,我经常在山上跟小孩摔跤,一会儿我赢了,一会儿他赢了,赢了就开心地笑,输了就大声地哭。
有些道友也是这样,遇到违缘魔障时,身心非常痛苦,涕泪横流,就像堕入了恶趣一样,有很多负面想法产生,甚至盘算着要不要自杀或离开这个团体;顺缘具足时又高兴得不得了,到山顶上去唱歌,很想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在蓝天白云间翱翔。所以,有些人的修行没办法稳定下来。因为对很多初学者来讲,顺缘和逆缘是交替产生的;但对修行比较好的人来说,所有顺缘一直具足。
以上,帝释天讲了受持本法的功德,下面帝释天会承诺保护受持本经者。
|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
世尊!如果有人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这部经,我帝释天与我的诸位眷属会为其做各种供养。
这是帝释天的第一个承诺。如果我们读诵、修行、为人宣说《维摩诘经》,帝释天及其诸多眷属等白法护法神都会对我们做各种供养。《药师经》等经典中讲过,天众的眷属特别多。
线上、线下的很多道友都在听闻本经,有些人每天都很辛苦,身体也不好,有时候气候也不好,但他们还在坚持听闻。有人说:“我病得很厉害,但《维摩诘经》不能间断,一定要听完,请您使劲地加持我,不然我要撑不住了!”有些人真的很痛苦,但还是一直撑着。我想,帝释天也应该使劲地保护他吧。有些人好像从来没有笑过,99.99%的人都在笑的时候,他们的表情还是非常痛苦。
| 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如果聚落、城邑、山林、旷野之中有《维摩诘经》,我和我的眷属会为听受此法共同去往那里,令不信者生起信心,对已信者进行保护。
这是帝释天的第二个承诺。
“聚落城邑”在藏文中是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都市、城镇、村落等一样。
藏译、唐译、梵文本中说:在村落、城市等地方,如果有人受持、读诵、宣说此经,我和我的眷属会为闻法而前往那里。后面是一样的:令对此经没有信心的人生起信心,对有信心者如法护持。从前后文来看,鸠摩罗什译本中受持此经的主体不明显,直接说“我和我的眷属为了听法前往那里”,那么是谁在读诵、讲法?这一点在其他译本中比较清楚。
总之,凡是有人受持、读诵、宣说《维摩诘经》,帝释天及其眷属都会前来保护,这一点很重要。《二规教言论》中也讲,如果我们行为如理如法,护法天尊就会保护我们。也许有人相信,有人不信。但我觉得,不管是密宗的护法神还是显宗的护法天尊,都非常有能力。缺少了他们的保护,即使自己很想变成好修行人,也会经常遇到违缘,修行无法善始善终。如果有白法护法神的保护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即使有时会遇到一些坎坷,自己也一定会走出来,不会偏离轨道。所以,大家应该每天念修护法神;即使不能每天念,也要经常念修你自己有信心的护法神;如果不能经常念,偶尔念也可以。
「供护法」
有些人说:“供护法不能间断,否则护法神就不高兴了,一定会惩罚你的。”其实,护法神是非常包容的,不会像有些人那么敏感,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又不是卫藏的厉鬼。所以,大家有空的时候就经常念,实在没空的话就不念,护法神也会理解的,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就可以。
去年和前年,喇荣遇到一些状况,而我们金刚降魔洲还比较平稳。去年有位堪布跟我说:“今年你们的违缘不是很严重,也许是因为你们每天上课前都供护法。”的确如此,在喇荣,像金刚降魔洲那样每天在课堂上念护法的几乎没有。可能护法神也比较懂世间事吧,如果我们经常供养、祈祷他们,他们就会在关键时刻给予特殊保护。世间懂得感恩的人也是这样,会将别人的好记在心里,除非是没心没肺的人,觉得别人对他好坏都无所谓。护法神肯定不是这样,他们是爱憎分明的。
三十多年来,我们每次课前都供护法,从未间断过。这样的安排跟我也有关系,一是我自己喜欢念修护法神;二是我现在特别忙,如果自己在家里念,好像无法坚持,放在课堂上念的话,就不得不念。
大家以后在不同地方,为了自己的修行和弘法利生,要经常祈祷护法神。这对我们凡夫人来讲很重要。圣者也经常供护法,以前上师如意宝不管到哪里去都要带着护法杯,有重要事情时,会念三大护法神、格萨尔王、紫玛护法神。我们去不丹时,感应、加持最为强烈的是紫玛护法神,我在游记里写了一些。其他方面我不敢说,但在祈祷护法神方面,我也许获得了传承上师的些许加持吧。
以上,帝释天讲了受持本经的功德,又承诺供养、保护闻思修行、弘扬本经的人。其实,相对于供养来说,对修行人的保护更为重要。如果有护法神的暗中保护,我们的内心会更加堪能,可以顺利行持弘法利生事业,这应该是最大的一种供养吧。
|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
佛陀说:“非常好,非常好!帝释天!我对你所说的这些话非常随喜。”
藏文译本中也说佛陀随喜帝释天,但窥基大师说:此处应该不是随喜,而是赞叹。我认为,佛陀说随喜应该是合理的,这代表佛陀认可了帝释天所讲的话。就像世间人开会时,先是一些小领导讲话,然后大领导说:“我同意某某人的观点。”这样一来,小领导所说的话就有了效力。因此,佛陀随喜帝释天所讲,表明他认为帝释天所讲的本经功德以及他承诺供养、保护受持、弘扬本经者都是合情合理的。
| 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说:“这部经广说了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德。”
《维摩经义记》中说,这部经的《佛国品》中讲了应化身,《方便品》中讲了报身,《见阿閦佛品》中讲了法身。所以,这部经将如来三身、三世诸佛不可思议的菩提都讲了,因此功德很大。
|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
所以,帝释天!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本经,就是供养过去、未来和现在诸佛。
受持、读诵、供养《维摩诘经》,我们也做得到。所谓供养,放在佛堂里供养也可以,闻思修行也可以,都与供养三世诸佛无别。
|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届,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
帝释天!假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如来,就像甘蔗林、竹届林、稻田、芝麻田(“麻”)、丛林那样稠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一劫或多劫中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如来,供奉资具、饮食、床榻等……
有的译本中有六个比喻,即在此处五个比喻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芦苇林。甘蔗林、竹林、芦苇田、稻田、芝麻田、丛林都是密密麻麻的,以此形容三千大千世界遍满如来,并非只有一两位如来安住。
“或一劫,或减一劫”,藏文译本和《乾隆大藏经》的版本中说“或一劫或数劫”。可能“数劫”好理解一些,意为多劫,“减一劫”不太好解释。
“奉诸所安”意为供养资具、饮食、床榻等。
在这么长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一劫或多劫当中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如来,功德是很大的。
| 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
直至佛陀灭度后,以每位如来的全身舍利起七宝塔,佛塔的高度和宽度等同四大部洲,高至梵天,非常庄严,以世间微妙第一的一切花、香、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品,在一劫或数劫当中做供养。
刚才提到了那么多如来,每一位如来示现圆寂后,将他的全身舍利供奉在七宝塔中,这个功德也很大。
佛舍利有分身舍利(又称碎身舍利)和全身舍利。阿难尊者圆寂后,其舍利分为四份,分别在不同地方起塔供奉,这是分身舍利。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娑罗双树下圆寂,荼毗后留下八万四千舍利。这些舍利被分给八位国王,在不同地方供养,其中一份供养在佛陀降生处蓝毗尼园附近,由龙王保护。后来,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佛塔,将七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送往世界各地供养。只有蓝毗尼附近的舍利没有挖掘出来。英国考古学家也想挖掘,但任何人到那里去挖都会出事,他们就不敢挖了。当地农民也不敢在周围种庄稼。这处舍利就一直这样保存着。
此处讲的是全身舍利,即将每尊佛的全部舍利放在一座塔中供养,没有分开。
| 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佛陀问帝释天:“你觉得这样所培植的福德、所造善根多不多?”
|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帝释天毫不犹豫地回答:“多啊,世尊!这样的福德,在百千亿劫中也不能说尽。”
佛经中说,仅仅一次供养如来,功德也不可思议。《华严经》中讲:“若见闻如来,恭敬及供养,所植诸善根,无量不可称。”如果见闻如来,并对其恭敬供养,所培植的善根无量无边、不可称量。《大乘悲分陀利经》(收录于汉文《大藏经》,译者不详)中说:“我般涅槃后,其有众生以众宝物供养舍利,乃至一称南无佛,一礼一旋一合掌业一花供养者,令彼一切随于三乘得不退转。”我们之前讲了“不尽有为”,即不间断念佛、转绕、供养等有为善法。有些人学了大圆满、禅宗或比较高的见解以后,就容易断掉有为善法。其实,念一句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念一句咒语,如“嗡嘛呢巴美吽”“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但种下的善根不可思议。
每天早起磕三个头,功德也不可思议。以前我们在小经堂上课时,他们会帮我准备水和水杯,我去了之后会供七杯水,到这个经堂之后就没有供了。但我还是会磕三个头,心想哪怕一点一滴的善根也要积累。
另外,转绕、使用转经轮的功德也很大。昨天有人问我:“使用转经轮的仪轨是什么?”我说:“转经轮是转的,不是念的。”他们说:“我们要一个转经轮的仪轨,您给我们造一个。”转经轮就是右转嘛,还有什么仪轨啊?我没听说过。无论用手转转经轮,还是用身体转绕大的转经轮,都有很大功德。
《妙法莲华经》中讲:以佛为对境,哪怕是单手合掌,用一朵花、一支香做供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很大功德。大家不要忘记。
《大乘悲分陀利经》中说:对佛陀舍利塔做供养等,能于三乘得不退转,即在任何一乘当中都不会退转。现在有些人很容易退转,一个小小的因缘就会令其退失、生邪见,就是因为以前没有积累足够的资粮,虽然有一点点善根,但基础很差。就像有些墙壁,基础不稳、质量很差,稍微一碰就倒塌了。
|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
佛陀告诉帝释天:“应当了知,善男子、善女人听闻此不可思议解脱经典(即《维摩诘经》)后,若能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德远远超过前述种种行为所种福德。”
在数劫中以无量供品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佛陀、佛灭度后供养佛塔舍利,功德的确不可思议。若不承认供佛有功德则另当别论,若承认这一点,这些功德真的无法想象。但是,听闻《维摩诘经》并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的功德,远远超过前者。所以,大家理应重视此经,经常读诵、受持。
|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为什么呢?因为诸佛菩提都是从这部法中产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缘此经所造福德也不可限量。
缘不可限量的菩提(所缘),得到的福德也不可限量。
在藏文等译本中,“所以者何”的后面是:诸佛从法供养而生,并非从财供养而生。窥基大师在《说无垢称经疏》中也说:“财供世事,未足可珍,法供出世,故为最胜。”财供养是世间事,不是特别珍贵;而法供养是出世间事,最为殊胜。总之,佛菩提出自于法,对众生和世间利益最大的也是法。
无论基于上述何种原因,闻思修行《维摩诘经》的功德都很大。《佛本行经》中讲:“佛众经要义,圣师之言辞,传佛之典籍,最利益于世。”佛的经典、传承上师的言教及传承佛的典籍(即论典),对世间众生的利益最大。
佛经、上师和诸大德的教言、论典,对我们的改变是最大的。如果光有佛陀或上师,我们的相续不一定能得以改变。有些人说:“我的上师特别了不起,给我的加持很大。”其实,上师用经书等在你的头上加持时,你当时可能会感觉头有点儿痛,但过一会儿就没感觉了。如果上师给你传讲佛法,开启你的智慧,这种力量真的很不可思议。佛法是一种教育,教育对全世界来讲都很重要。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是依靠法而产生的,所以法是佛母,我们要尊重法。因此,尊重、供养《维摩诘经》非常有意义。
|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佛告诉帝释天:“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一尊佛,名叫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足十大名号的功德)。他当时居住的世界名大庄严,所处的劫为庄严劫,其寿命为二十小劫。他的身边有三十六亿那由他声闻,菩萨僧有十二亿。”
|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佛陀说:“帝释天!当时还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叫宝盖,具足七宝,统治四大部洲。这位国王有一千个儿子,全部相貌端正、勇健,能摧伏所有怨敌。这时,宝盖转轮王与眷属一起供养药王如来,为其提供所有资具,圆满了五劫。”
“五劫”,在藏文译本中是“五中劫”,我没来得及看其他译本,应该是中劫吧。他们在长达五中劫的时间当中进行供养。
|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过五中劫后,宝盖转轮王告诉他的一千个儿子:“你们应当像我一样,以深心供养佛陀。”一千个儿子都接受了父王的命令,又在五劫当中供养药王如来一切资具。
宝盖转轮王之所以这样嘱咐儿子,可能是因为他自己老了、要圆寂了。他的一千个儿子都很听话,不像现在一些家庭的孩子,各自有不同的信仰和想法——有的学基督教,有的学佛教,有的没有任何信仰;有的赞佛,有的谤佛。
有些人可能觉得:一千个儿子太多了吧?其实也不算太多,史书中说,周文王也有一百个儿子。去年我去了斯威士兰,现任国王(第三世国王)有15位王妃、三十多位子女。他的父亲有70位王妃、子嗣210人。现任国王的传记中提到,他是父亲的第67个儿子,其父亲有子孙一千多人。
斯威士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每年都会举办选妃盛典——“芦苇节”。每逢“芦苇节”,全国会有几万少女戴着芦苇来参加,让国王选妃。我们去的时候,“芦苇节”刚好过了。很多人对国王的行为不是很赞叹,因为他为了自己的家族,为了给嫔妃造宫殿,对人民收的税是比较重的,而他们国家的经济条件还比较差。不过,斯威士兰的地理环境还可以。
去年我出国以后,首先去的就是斯威士兰,其次是马拉维等国家。在非洲,我了解到了一些不可思议而又非常相应当地环境的知识,相当于一种社会规则或根深蒂固的传统。
在同一个世界的不同国家都有这么大差别,那么几百年前、几千年前或无量劫前的人类,与现在的人类有很大差别也是正常的。现在非洲一个小国的国王都有一百多个妃子、接近一百个儿子,那在久远劫前,宝盖转轮王和他的一千个儿子在五劫当中供养如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人、不同的规矩和习俗,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做判断,也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衡量亲朋好友的言行举止。你觉得合理的事,在别人所处的环境中不一定如此。所以,就算你不认可别人,也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
然而,有些人非要别人按他的方法行事。比如吃饭,他自己喜欢吃甜的,就让别人也吃甜的,其实别人喜欢吃辣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即使你不能随顺别人,也要给对方留出自由空间,这很重要。
世界包罗万象,习俗千差万别,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的生活习惯最合理,其他都不合理。如果你生活在其他环境中,就会认为那里的习惯是合理的。实际上,世俗万法都是假的,实有的真和假很难安立。如果对世界有这样的认知,就能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冲突。
|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
其中有一个王子名叫月盖,他独坐思维:“有没有比这种供养更殊胜的呢?”
他在五劫当中供养佛陀,功德很大,他想:会不会有比这更殊胜的供养?
|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依靠佛的神力,空中有天人说:“善男子!法供养胜过所有供养。”
“神力”,在藏文译本中是“加持力”。
《大般若经》中讲:想要供养佛世尊的人,应当修三种法:一、发菩提心;二、护持正法;三、如教修行。也就是说,发菩提心、尽心尽力地护持正法并如理修持自己所得到的法,就是法供养。
|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月盖王子问:“什么是法供养?”
|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天人说:“你可以去问药王如来,他会为你广说何为法供养。”
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明天由药王如来给我们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