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第62课
2019年8月12日
前两天开法会,大家闻思修行的心可能有点散乱。从今天开始,希望现场和线上的道友都集中精力闻思修行,在辅导、研讨、背诵、考试等方面精进起来。
很多人在年初开始学习时特别积极,到了年中就一般般了,年底甚至变得特别冷淡。这样虎头蛇尾不是闻思应有的态度,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将其比喻为蝌蚪的身体——头非常大,尾巴很小。
希望大家放下各种琐事,静下心来闻思修行、发心、利益众生,不要经常散乱、到处乱跑或胡思乱想,要以恒常心、清净心、恭敬心、珍惜心、欢喜心接受大乘佛法。对我们而言,闻思修行应该是值得欢喜的事吧?
在今天,2019年8月12日,我们有闻思修行的机缘,这是非常幸运的事,再过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会如何?很不好说。所以,现在其他事都不重要,大家应该把心放在学习上,非常欢喜地接受大乘佛法,这样一定会使人生具有意义。
今天开始讲《维摩诘经》第十二品——《见阿閦佛品》。阿閦佛即东方不动佛,藏文叫“门车巴”。《悲华经》中讲,阿閦佛经大悲菩萨(释迦牟尼佛因地)劝请而发菩提心,得到宝藏如来成佛授记。
常念“南无阿閦佛”这个名号,能消除灾难、噩梦等。念诵不动佛咒也有很大功德,如麦彭仁波切在《净除业障百咒功德》中所讲,能遣除人和非人的危害,消除无量劫罪障,一切所愿得以成就等。
下面我给大家念一下不动佛的咒语:纳摩Ra那札雅雅 嗡刚嘎呢刚嘎呢 若匝呢若匝呢 卓札呢卓札呢 札萨呢札萨呢 札德哈那札德哈那 萨儿瓦嘎儿玛 巴让巴Ra呢美 萨儿瓦萨埵南匝娑哈。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跟日嘎喇嘛一起放牛,常常听他念这个咒语。我们那边有两个老乡,一个叫“卓扎”,一个叫“刚嘎”,我很奇怪,日嘎喇嘛为什么天天说这两个人的名字。有一次我就问他:“你为什么天天念‘刚嘎呢 刚嘎呢 卓札呢 卓札呢’?”他说:“你不懂,以后慢慢就会懂的。”其实这个咒语的意义比较难懂,我到现在还没有懂。
汉文里也有这个咒语,但是前面好像没有“南无”,而且藏文中的“刚嘎呢”在汉语中是“羯羯尼”。梵语译成汉语时,“嘎”一般被译成“迦”(或“羯”)。
念不动佛的咒语非常重要。如果给亡人念,能遣除其在中阴界或后世的迷乱,包括四大的迷乱、心识的迷乱等。如果平时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特别烦躁,身体无法安住一处,也可以念不动佛咒,这会让人心态更加稳定,身体也能安住下来。《喇荣课诵集》里有这个咒语,大家可以经常念诵。
这一品主要讲见不动佛。首先是佛陀问维摩诘居士,如何见到佛的法身;其次是舍利弗问维摩诘居士,如何见到佛的色身即应化身。
为何依此次第呢?吉藏大师说:一般人会将佛身看作光明、肉身或隐藏的身影,首先讲法身,就会断除人们的怀疑和取舍之心。比如,释迦牟尼佛与不动佛在身量等方面有差别,若先讲两位如来的色身,人们会对比其优劣;如果先讲法身,人们就会明白,诸佛法身无有差别,色身显现差别相只是为了利益不同根基的众生而已。
那么,维摩诘居士是如何宣讲法身的呢?
|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这时,释迦牟尼佛问维摩诘居士:“你想见如来时,以何种方式观如来?”
对于维摩诘居士的回答,好多大德讲得不是特别广,慧远大师讲得比较细,大家可以参考他的注疏。
|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维摩诘居士说:“就像我们观自己心的实相一样,观佛也是如此。”
这是总说。此句经文在藏译、唐译和梵文本中被译为:“我观如来都无所见,如是而观。”两种翻译差别不大。佛身与自身(或自心)在究竟意义上没有差别。如《华严经》所讲:“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在本性上,我们的心和佛没有差别,佛和众生也没有差别,因此,心、佛和众生都无差别。
《华严经》中还讲:“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若想见到三世诸佛,应当这样观:诸如来皆为我们自心所造,心就是真正的如来。那心的本性又是什么呢?下面会从几个方面广说。
按照慧远大师的观点,下面以三段内容解说如来实相——法身佛。第一段讲如来法身远离一切妄想,分十四门,第一门从三时的角度进行分析。
|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
一、我观如来,以前没有来过,未来不会去,现在不安住。
以三时分析:过去已经过去了,因此如来在过去没有产生过,也没有来过;将来还没有来到,因此后际不去;既然如此,如来现在也不可能安住。
《金刚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所谓如来,并非从何处来,也不去往何处,这就是如来。从法身层面讲,万法无来无去的本性就是如来。
今天讲的内容可能比较深。有些人觉得昨天晚上的内容太简单了,不说也懂,但今天晚上的内容,也许我说了你也不懂。
其实,如来就是我们的心。从实相上看,我们的心就像《金刚经》中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来亦然。
|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
二、不以色观佛,不以如色一般的法观佛,不以色的本性观佛。
以五蕴分析,首先是色蕴:
“不观色”,如来不是色法,例如不是白、红、蓝等颜色。
“不观色如”,如来不是像色法一样的法,不能用色法表示。如《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不能以色法探求如来。
“不观色性”,如来也不是色法的本性。前面的“不观色”,是从色的现相上讲的,此处是从色的本性上讲的。
唐译和藏译中说:如来不是色的真如性,因其无有色的自性;不是受的真如性,因其无有受的自性;同样,如来也不是想、行、识的真如性。
按照鸠摩罗什译本,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此处从三个方面讲了如来不是色。当然,从显现上讲,如来具有庄严身相,我们可以依靠佛像、唐卡求加持,但真正的如来法身不能以色来求。
| 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不以受想行识观佛,不以如识一般的法观佛,不以识的本性观佛。
其余四蕴:依色蕴类推,受想行识四蕴也是一样。不观受、想、行、识,不观受如、想如、行如、识如,也不观受性、想性、行性、识性。经文中省略了一些内容。
《杂阿含经》中分析五蕴时也是如此:先分析色法,中间省略受、想、行,最后对识稍微广说。这是佛经中惯用的表达方式。
总之,如来不是五蕴的本体,因为如来与五蕴不一不异。如果如来真正是五蕴相,如来就是轮回众生了,有诸多过失。因此,不能将如来观为五蕴。
|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
三、如来法身非由地水火风而生,因为四大的本性等同虚空,如来的本性也是如此。
|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
四、如来不依六根而产生,因为如来已超越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行境。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或六根,“无积”即不起,“已过”即超越。法身如来已超越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不是众生六根的对境,否则如来就成了世俗现象,不是真正的如来了。
| 不在三界,
五、如来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
因为三界是众生界,属于轮回,如来法身完全超越了三有轮回,非三界所摄。
| 三垢已离,
六、如来已远离贪嗔痴三垢。
如来在因地时就断除了贪嗔痴及其习气,获得法身果位时则完全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
| 顺三脱门,
七、如来随顺无相、空性、无愿之三解脱门,因为如来已达到三解脱门之究竟境界。
| 具足三明,与无明等。
八、如来具足了三明,与无明烦恼等同。
“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有的注释中将“三明”解释为佛明、菩萨明、无明明。
“与无明等”,僧肇大师解释说:三明与无明等同。《乾隆大藏经》中的鸠摩罗什译本中说:“具足三明,无得而得。”意为以无可得的方式获得三明。唐译、藏译中有类似说法。
大家以后若传讲《维摩诘经》,还是以《乾隆大藏经》的版本为主。从历史上看,藏文《大藏经》算是比较古老且可靠的一个版本,藏文《大藏经》对勘局中有康熙版藏文《大藏经》。而《乾隆大藏经》有可能延续自康熙版藏文《大藏经》,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乾隆大藏经》和《大正藏》中鸠摩罗什翻译的两个版本相比较,前者可能更好解释一些。比如这里的“具足三明,无得而得”就比“具足三明,与无明等”好解释,后者要稍微转一点弯,但应该也是可以的,僧肇大师等大德做注释时用的就是这个版本。
| 不一相,不异相;
九、法身不是一相,也不是他体之相。
法身不是一个相,因为它万德具备,所有功德都已圆满;也不是异相,因为在究竟意义上,法身没有分开的他体,而是如虚空般一味一体,没有实法存在。
| 不自相,不他相;
十、法身没有自相,也没有他相。
刚才念传承的时候,我念了很多“玛酪巴”(མ་ལགས་པ།),意为“不”。在藏文译本中,每一个被否定的内容后面都要加一个否定词,藏文《心经》也是如此。而在汉文译本中,只用前面的一个否定词,就把六根等全部否定了。
“不自相”,法身没有真实的自相,如来会相应众生根基而显现各种应化身。
“不他相”,如来没有具实质的他相,在寂灭法性中如如不动。
| 非无相,非取相。
十一、如来不是没有相,因为如来会随众生根基而显现各种形象;如来也没有取相,因为如来恒常寂静,不存在真实之相。
《华严经》中讲:“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法身恒常寂静、清净,没有二相,但为度化不同众生,如来会在众生界显现各种形象。
总之,此处从两方面阐释法身:一是实相中没有相,二是法身可以显现不同的色身相。
|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
十二、法身不在此岸,即不在轮回;不在彼岸,即不在涅槃;也不在中流,即不处于烦恼等染污法当中。
| 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十三、法身可以化现于众生界;法身佛不离寂灭,又不会永远趋入寂灭。
“而化众生”,法身虽不堕二边,还是会在众生界化现。藏文等个别译本中没有“而化众生”这句话。
“观于寂灭,亦不永灭”,法身佛不离寂灭相,同时也会在众生界显现,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趋入寂灭。
|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
十四、法身智慧远离一切相,不偏堕任何边;如来大悲周遍一切,不偏堕任何众生。
“不此不彼”,从智慧方面讲,法身远离一切相,不堕任何边。
“不以此,不以彼”,从大悲方面讲,如来大悲周遍一切,平等饶益所有众生,不会厚此薄彼。
以上从所取方面讲了离妄想的14个法,下面从能取方面总结。
|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法身不能以圣者智慧了知,也无法用世间凡夫的意识来识别。
这是因为法身佛超越一切相,无论圣者智慧还是凡夫分别念,都无法真正了知。这句经文是对离妄想的总结。
以上就是第一段内容:离相之理。第二段内容讲离假名,即法身远离一切虚假的名称,总共有11个法。
| 无晦无明,
一、法身中没有黑暗也没有光明。
黑暗与光明观待而立,若光明的本体不存在,黑暗的本体也不存在。同样,若无明的本体不存在,观待它的智慧也不存在。因此在法身当中,黑暗与光明、无明与智慧都不存在。
| 无名无相,
二、如来无有名称,也无有相。
万法的名称均为假立,实际并不存在;如果名称不存在,它所诠表的相也不存在。就像《金刚经》中所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相都是假立的。
| 无强无弱,
三、如来无有强弱。
佛在众生面前是非常强大的,但对众生生起大悲心的时候,他又很弱。所以,佛在本体上无有强弱。或者可以这样解释:强与弱是观待而安立的,在本性上都不存在。
| 非净非秽。
四、如来并非清净,也非污秽。
在本性上,清净、肮脏都不存在。在世间人眼中,好坏、黑白、是非、对错等观念都是存在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也是非好即坏、非对即错,二法的观念已根深蒂固。但以般若思想、中观理来分析的话,二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其本体均不存在。
我们今天所分析的,看似是非常遥远的法身智慧,实则是与我们非常切近的自己的心,这就是法身。法身的概念与我们平时的观念完全不同。我们平时认为,一件事要么是好,要么是坏,要么是黑,要么是白。但以中观智慧来分析,好坏、黑白、对错、强弱只是名称而已,并无实质,也非恒常。这一点,通过量子力学也可以观察得到。
其实,中观教义并非一种信仰,而是真理。很多人无法理解中观所讲的“没有名、没有相、没有方向”等道理,他们觉得这些明明都存在。这仅仅是人们的分别念而已,如果透过分别念详细观察,这些法都得不到,这就是中观所讲的空性。
| 不在方,不离方,
五、如来没有东南西北等方向,又不离这些方向。
| 非有为,非无为。
六、如来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
有为法乃因缘造作,本性上并不存在;无为法观待有为法而安立,实际上也不存在。《宗镜录》中讲:“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佛陀法身就像无为法的虚空一样,法身在世俗中的显现则如水中月影,现而无自性。所以究竟而言,法身既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
| 无示无说,
七、如来无法表示,也无法言说,是不可思议般若波罗蜜多。
|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
八、如来法身不布施、不悭吝,不持戒、不犯戒,不忍辱、不嗔恚,不精进、不懈怠,不禅定、不散乱,不具智慧、也不愚痴。
这里讲了六波罗蜜多。在二元对立的观念中,要么布施、要么吝啬。但实际上,如来不布施,也不吝啬,因为这二者都不存在。同样,持戒与犯戒、安忍与嗔恚、精进与懈怠、禅定与迷乱、智慧与愚痴也都不存在。
声闻和世间人认为:行持六波罗蜜多非常好,行持其违品则非常不好。但在究竟实相和法身境界中,六度与六度的违品是平等的,好人、坏人,善人、恶人,美丽、丑陋等也完全相同,一味一体,没有任何差别。正因为如此,密宗当中有等净无二的见解和无上智慧。
| 不诚不欺,
九、如来不诚实,也不欺惑,因为二者在本性上并不存在。
| 不来不去,
十、如来不来也不去。
| 不出不入,
十一、如来不出也不入。
| 一切言语道断。
如来无法用言语宣说。
这句经文是对离假名的总结。禅宗也讲“言语道断”,《中论》中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远离四边八戏之理是谁宣说的呢?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讲了非常殊胜的缘起法。在所有言说当中,离四边八戏的中观境界最为第一。这并非基于信仰的赞叹之辞,而是由智慧分析所得出的合理结论。
以上讲了法身佛第二段内容——离假名的11个法。下面讲第三段内容——离一切言语,有16个法。
| 非福田,非不福田,
一、法身如来不是福田,也不是非福田。
在离戏实相中,没有福田也没有非福田。
| 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
二、法身不是应供养处,也不是不应供养处。
在究竟意义上,应供与非应供都不存在。当然,如来的色身是应供、正等觉,但法身并无应供、不应供之二边。
| 非取非舍,
三、法身不取善法,也不舍恶法,取舍都已远离。
| 非有相,非无相,
四、法身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
“非有相”,如来已断除所有相、所有戏论,因此如来非有相,没有一体、他体之相。
“非无相”,如来也不是没有相,因为在名言当中,如来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各种相。
| 同真际,等法性。
五、如来同于真正的实相,并等同万法的法性。
真正意义上的见如来就是见实相。《华严经》中讲:“最胜妙法身,一切莫能见,教化众生故,导师为示现。”如来的妙法身,无法以二取分别念之有境而见;但以法身不可思议的因缘,可以为教化众生而起现色身。
我们发愿回向时具足三种力:一是法性的威力,即法性的一种法尔力,二是有法的力量,即世俗当中的缘起力,三是我们内心的愿力。这几个因缘具足时,无论是祈愿世界和平、众生安乐,还是超度亡人,都会起作用的。可以说,心里如何发愿就会如何成就。
| 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六、法身不能用语言来称,也不能用心来量,因为法身超越了称量之法。
语言和思维都是有限的,无法称量如来的本相。当然,我们可以依靠上师的直指见到自性如来,就像通过手指的指示可以见到月亮一样。但这只是一种表示方法,不代表法身真能用语言诠表。
| 非大非小,
七、如来不是很大的法,因为它没有体相;也不是很小的法,因其遍于万法。
| 非见非闻,非觉非知,
八、如来不能用眼根见到,因其不是色法;不能用耳根听闻,不能用鼻根、舌根、身根觉知,也不能用意识了知。
总之,如来的本体无法以六根了知。
| 离众结缚。
九、如来断除了一切烦恼。
按照大乘的分析方法:烦恼的本性清净光明,无有实质,因此说如来远离了一切结和缚。
| 等诸智,同众生,
十、如来法身等同于一切法身智,因为诸如来的法身智无有差别;如来法身亦等同于一切众生心的实相。
有些译本中说“同诸法”,这样也可以。
| 于诸法无分别。
十一、如来法身对万法无有分别动念。
禅宗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如果念头尽死,法身才会活起来。也就是说,将所有分别妄念打断,就有可能认识法身本来面目。
|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
十二、法身中没有得失、染浊和烦恼。
《注维摩诘经》中说:“一切无得无失无浊无恼。”《维摩经义记》中说:“口无过失,心无浊乱,身无衰恼。”以身口意对应无失、无浊、无恼。
| 无作无起,
十三、法身无作,也无起。
从果上讲是无作,从因上讲是无起。因为在实相当中,因和果都不存在,而且如来法身已超离因果。
| 无生无灭。
十四、法身没有产生,也没有毁灭。
在实相中,如来没有产生;既然没有产生,也就不可能灭亡。
| 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著。
十五、法身没有畏惧、忧愁、欢喜、厌烦、耽著。
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个境界,没有畏惧、忧伤,也没有欢喜或厌烦,还是很值得开心的。但有人说这样不太好,跟植物人差不多。实际上,法身境界与植物人的状态有很大差别。听说有人吵架时很想变成植物人,因为他觉得轮回太痛苦了。
其实,很多痛苦都来源于人们自己的执著。昨天我讲了“野马效应”以后,很多人觉得受益匪浅,好像比听大圆满窍诀还管用。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心的确像野马一样,既狂野又脆弱,一句话、一件小事都会让他心烦意乱、痛苦不已。所以,他们觉得自己的修行境界还要不断提升。
大乘显密佛法所讲的这些境界很殊胜,即使做不到,听闻“无畏、无忧、无喜、无厌”等词句也是很好的。其实,这些境界在众生心的本体上都圆满具足,只是暂时被烦恼障、所知障所遮蔽、扰乱才无法显现,导致漂泊轮回。
如果我们非常努力地修行,即使不能完全达到无忧无喜的境界,也会有很大改变——以前非常执着名利得失,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看清很多道理,不再执著。且不说修持大空性,仅仅观修无常,也会令人受益匪浅。
前段时间,我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家乡,收获很大。这种收获,并不是大圆满上的收获,也不是想起了儿时取“伏藏品”的往事,而是深深感受到了无常。家乡的山水、树林基本没有改变,但家乡的人却都变了。我曾经很熟悉的住在每个山谷里的人们,有些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有些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他们的子孙成了一家之主。的确是物是人非,令人深深地感觉到,人们活在世间的时日并不多。
再过十年、二十年会是什么样,谁都说不清楚。不如趁现在,还未离开人间时,抓住机会多行持一些善法,真心诚意地观修空性和菩提心,这非常有意义。如果一直抓着世间琐事不放,短暂的人生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在我的印象中,生活在山谷里的那些人,曾经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卖命。那天我一路经过每个山谷,很多人的身影浮现眼前,当时他们对自己的家庭非常执著,最后也免不了一场空。想到这些,一种悲伤之感油然而生。
重回故乡,我见到了很多人,很开心,也目睹了无常给世间带来的巨变。上了年纪以后,也许大城市的人变化不太大,但农民、牧民变化特别大。那天我见到童年的玩伴或以前熟悉的人,很多几乎认不出来,心想:“这个老人是谁啊?噢,原来是跟我同岁的某某人。”很多事情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我好像随时都有无常的感觉。我也很希望大家能有无畏、无忧、无喜、无厌的中观境界;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就经常看一看轮回痛苦和无常的教言,这的确会鞭策自己、增上修行。
| 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
十六、从三时来看,如来法身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存在,现在也不存在。
在实相当中,如来本身就不存在。
| 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如来不能以一切语言、分别来显示。
这句是对离言说的总结:如来从语言上不可得。慧远大师等前辈大德对经文的分析确实非常细致,有些内容就像我们分科判一样。
这部分内容,此译本与唐译、藏译等译本也有一些差别,但我刚才没有引述。我想,就按照鸠摩罗什译本给大家解释,也许更清楚一点。我们本来在讲法身,大家可能会开悟的,如果引用太多内容,让大家不仅没开悟,反而不知方向的话,我也有过失。所以,比较复杂的观点和说法我没有讲,大家可以自己多参考一下前辈大德的注释。
以前我们闻思的时候,会翻阅很多讲记和译本,不知这次大家参考的资料多不多。闻思过程中多参考不同观点,还是很有必要的。我自己在时间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但也参考了不少资料,还算可以吧。
|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世尊!如来法身就是这样,应该这样来观。这样观叫做正观,按照其他方式观就叫做邪观。
观想有正观与邪观之别。前几年,我将《观经》翻译成了藏文,因为藏文大藏经中没有这部经。今年佛学院闭关,要求大家念100万阿弥陀佛名号,他们把《观经》《无量寿经》也放在了藏文念诵集中。《观经》中有十六观,包括观日、观水等很多法,每一观的后面都说:“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维摩诘经》也讲,按照前述远离妄想、远离假名、远离言语的方式来观,就叫做正观。如果没有这样观,而是将如来看作色法等有形有相的法,则为邪观。
|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这时,舍利弗问维摩诘居士:“你是从何处隐没而转生这个世界的?”
舍利弗想:“维摩诘居士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菩萨,他来自哪个世界?是如何来的呢?”
至于维摩诘居士的回答,我们明天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