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第61课
2019年7月30日
昨天我们讲完了第一层内容——“不尽有为”。这部分内容在鸠摩罗什译本中是47种法,唐译中是55种法,智者大师将其归纳为40种法。总而言之,在修学正法的过程中,有为善法千万不能放弃。如果没有持续积累世俗善根,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用尽。
今天讲第二层内容——“不住无为”,鸠摩罗什译本中是16种法,唐译中是21种法。第三层内容是不尽有为和不住无为双行,二者合在一起解说,鸠摩罗什译本中有4段内容,有的译本中是16段。
「不住无为」
|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
什么是菩萨不住无为呢?
|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
一、菩萨修学空性法门,但不会执著空性境界而入于寂灭。
这是三解脱门中的本体空性。所谓三解脱门,即体空性、因无相、果无愿。
菩萨如何修持空性法门呢?
“谓修学空”,首先,菩萨会修学万法无实体的空性法,但这种空性并非声闻乘所承许的单空或世间人认为的一无所有。
“不以空为证”,菩萨不会以空作为究竟的证悟。虽然万法本体为空性,但菩萨不会执著于空性境界、安住空性而入于寂灭涅槃。
| 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二-三、修学因无相和果无作(果无愿),但不以此二者作为究竟的证悟。
此处经文将无相和无作一起宣说,我们可以将其分开,作为两种法。
第二法:修学无相,不以无相为证。这是讲因无相。一切万法的相——自相也好、共相也好,都了不可得。菩萨通达无相之理,但不会像声闻缘觉一样住于无相的状态,即不以无相作为证悟。因为执著无相也是一种相,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虚妄,那虚妄是否存在呢?也不存在。
第三法:修学无作,不以无作为证。这是讲果无作或果无愿(“无作”也称“无愿”)。一般来讲,修行人希求将来获得果报、果位,事实上这种誓愿也不可得。因为真正得果时,对果毫无希求,没有任何所得相,所以菩萨不以无愿作为证悟。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讲了“四解脱门”,即在三解脱门基础上增加了自相光明无为法解脱门。
表面上看,菩萨确实证悟了这三种法,但他们不会住于空性、无相、无作的相状当中。
|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四、菩萨修学无起,但不会以无起作为究竟的证悟。
何谓“无起”?如佛经所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旦因和缘灭了,诸法就不可能起现。菩萨修学诸法缘生缘灭之理,但不会以无起作为自己的证悟,绝不会安住在无因无缘的断空寂灭中。
下面讲常、乐、我、净的对治,即无常、苦、空、无我。
|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
五、菩萨观无常,但不会厌离行持善法。
小乘行人和世间人观无常后,了知万法刹那坏灭,无恒常性,就会心生厌离。比如观四季更替、因缘幻灭,就会感叹一切无常,了无实义,于是生起强烈的厌离心,退失精进力,不去希求更多善法。菩萨就不会如此,他们虽观内外一切法之无常,但对行持善法不会生厌烦心,反而更加精进。
达波瓦尊者曾说:“最初需要像箭射中人的要害般了知无暇。中间需要像死去独子的母亲般修行无散乱。最后需要像牛群被冤家赶走的牧童般了知无作。”了知无暇者就像被箭射中了要害的人,会立即投入修行,不会拖延。了知无常者在修行过程中特别专注,就像失去独子的母亲一般,对其他事情都没有兴趣,唯一思念儿子。所以,无常修得很好的人,会对修法特别专心。最后要得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就像牛群被冤家赶走的牧童一般,得到一种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境界。
很多人没有放过牛,也许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我以前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放牛时,大多数牦牛都丢了,当时我就完全傻了,愣在那里,不知所措。那时还没有听过大圆满法,但现在看来,那可能是“大圆满的境界”,达波瓦尊者说得非常对。其实,达到密法最高境界时,真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些教言很重要。有些人闻思很少,一听到无常道歌或教言,就什么都不想做了,整天感叹一切无常、没有实义,处于非常无奈的状态,这是不合理的。菩萨不会因为万法无常而对善法心生厌离,他们觉得: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我要在有限的生命中积累无限功德,一定要做利益有情的大事!
| 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
六、菩萨观世间苦,而不会厌恶生死。
“观”有观修、通达两方面的意思,含义比较深,藏文当中也是如此。“观”并不等同于通达的“通”,它还包含观修、思考、思维之义。
声闻或世间人看到轮回那么苦,就会厌恶生死。世间有苦苦、变苦、行苦,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声闻了知此理就很想了脱生死、趋入寂灭。世间人了知轮回痛苦后,也会对轮回失去兴趣。总之,他们都不敢发愿再来娑婆世界、度化浊世众生。而菩萨看到众生的痛苦时,不仅不会生厌烦心,还会更加精进、更有意乐度化众生,他们会特意来到轮回。所以,菩萨的心真的很勇敢。
那么,菩萨身处轮回是否会感受各种痛苦呢?在没有证悟前,乃至证悟境界不是很高时,肯定会不同程度地感受痛苦。但菩萨利益众生的心特别切,就不会畏惧痛苦,因此会非常勇敢、坚强地来到生死轮回中度众生。
| 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
七、菩萨观无我,而且会不知疲倦地教导众生。
声闻证悟无我后,会常常安住于无我寂灭的空性中或入于灭尽定,不会经常为人说法。而菩萨通达无我后,会无有疲倦地饶益有缘众生。因为证悟了无我,他们对于饶益众生不会心生畏惧。因为一切畏惧、退缩和痛苦都来自我执。如《大宝积经》所讲:“空法中无畏,亦无有退没,住我相法相,故生怖畏没。”若证悟了万法空性,就不会有畏惧或退没之心;众生之所以会有畏惧、退失和各种烦恼、痛苦,就是因为太执著自己了。也就是说,对这个“我”没有破坏掉,太关注、太喜欢、太爱自己,才会经常感到畏惧和痛苦。总之,世间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我执。而菩萨没有我执,就能不断地为众生说法。
“诲人不倦”在有些译本中是“不舍自身”,意为菩萨通达无我后也不会舍弃自己的身体。声闻通达无我、修不净观后往往不重视自己的身体,甚至经常折磨它。菩萨不会如此,他们会依靠如梦如幻的身体度化如梦如幻的无量众生。
| 观于寂灭,而不永灭;
八、菩萨观万法寂灭空性,但不会住于寂灭状态。
其他乘修行人得到寂灭的境界后,会在多劫入于灭谛。但菩萨观万法寂灭空性、远离一切戏论,获得了入定的智慧后,不会住在这样的境界,而会以入定、出定无二无别的方式利益众生。
所以,菩萨有很高的境界,但不会因此而一直安住在寂灭的境界。他们知道,还有很多老母有情、芸芸众生在受苦受难,待由自己去度化。所以,他们宁愿在众生界中感受痛苦,也不愿独自享受出世间的禅定美味和寂灭大乐。
|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
九、菩萨通达万法本空(“远离”),同时身心会修持善法。
其他乘的修行人,通达了万法本空的境界后,会经常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不一定常常修善。菩萨不会如此,他们通达了万法本空,了达了身、受、心、法(四念处)的本性,还会以身体和心不断地行持善法。《注维摩诘经》中说,远离有三:一离人众五欲,二离烦恼,三诸法性空远离。
所以,菩萨虽然见解很高,完全通达了万法无生无灭的境界,还是会在轮回中以身心修持善法,如身体转佛塔、顶礼、供养,心里经常观佛、禅定、祈祷,语言经常念咒、念经、宣说佛法等。总之,菩萨会不间断地以身语意行持善法。
| 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
十、菩萨不住一切法,并一直行持善法。
“无所归”,藏文译本中是“无所住”,有的译本中是“无所去处”。
菩萨完全通达了万法最初无生、中间无住、最后无所归(没有归处),但在众生界,菩萨还是会归趣善法。也就是说,菩萨虽然通达万法无来、无去、无生、无灭的境界,仍会不断行持白法善行,如放生、取舍因果、修持禅定、行持十善,以及受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积累众多功德。
大家学了《维摩诘经》以后,哪怕见解再高,也要谨慎取舍因果,就像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但现在很多人是颠倒的,没有什么见解和证悟,更没有无来无去的境界,行为上却不取舍善恶,语言也特别可怕,这非常不合理。若是没有信仰的人诽谤因果、肆意妄为,还可以理解;而信仰佛法的居士、出家人,所作所为过分超越因果的话,确实值得惭愧。所以,就像前辈高僧大德所说,见解再高的人,行为也要像普通人一样,很注意因果取舍。
以前菩提萨埵来藏地时,也是按别解脱戒的方式引导众生,教导他们细致取舍因果。在我们的传承历史中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德,证悟境界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但他们在显现上还是非常谨慎地取舍因果。
|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
十一、菩萨通达万法无生空性之理,但不会因此放弃善行,他们会以生法度化众生。
菩萨所荷负的就是众生,因为菩萨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度化众生。在他们眼里,度化众生不是痛苦的负担,而是甜蜜、快乐的“负担”,因此菩萨能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大乘经庄严论》中说:“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菩萨的肩上有度化有情的担子,如果缓慢而行,不精进度化众生,就不是很庄严了;作为菩萨,为了利益束缚于轮回的众生,理应百般精进。大家学《大乘经庄严论》的时候,还是有一些感受吧?如果每天懈怠懒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真的不能算是发了菩提心的人。
我出去的时候,听到有些地方的人谈论的都是如何度众生、如何开法会、如何闻思修行,这样很好。我们凡夫人虽然无法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那样度众生,但也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而有些地方的人则经常讲一些是非长短、烦恼痛苦。作为佛教徒、发了菩提心的人,整天有很多是是非非真的很不好。
我这次出去,在有些地方讲了:“如果道友之间不和,我以后就不来这个地方。”凡夫人有烦恼是正常的,无可隐瞒。但我们是度众生的人,整天不讲佛法、不讲发心和度众生,只讲人我是非,导致很多事情无法解决,这是不行的。
所以从今年开始,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哪个学校、哪个单位、哪个部门,只要不和合,我就发愿不去。因为去那些地方太累了,大家都不谈有意义的事,只是互相看表情,这个我也做不到。当然,我不去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样也许更符合你们的愿望。但我确实不想去是非特别多的地方。佛经中也讲:智者不住在有是非争论的地方,而且要远离一百由旬。所以,实在要去那些地方的话,就在一百由旬之外喝个茶、吃个饭,然后就走。
若要真正利益众生,就不会一直谈论令人烦恼的话题。很多人最初的发心和行为都比较美好,但最后就无法控制了,发心变成了发恶心、造恶业,这对自他都没有什么意义。包括我这边的道友,想发心就善始善终,实在不行就不要发心,我对谁都没有强迫,但千万不要影响整体团结。
有些地方的人从来不谈闻思,只谈个人之间的是非。其中有很多复杂原因,比如有些人并没打算好好闻思修行,只把团体当成个人的平台,大家也看得出来。
我不是菩萨,但我相似地发过大乘菩提心,很多人也是如此,大家应该比较重视利益众生,也都比较忙。既然如此,就应该做对众生有利的事。如果一直谈论个人的是非痛苦,确实没有多大意义。
| 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
十二、菩萨观所有烦恼都是无漏法,因此无有烦恼,但仍不会断除有漏。
菩萨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以无漏法度众生是很难的,所以菩萨会示现有漏。《维摩经义记》中讲,菩萨已通达烦恼本空,但常显现烦恼业行。也就是说,菩萨通达了烦恼无实之理,但为了度化众生,会示现贪嗔痴等烦恼相、有漏相,这是合理的。
| 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
十三、菩萨已通达万法无能行、所行之理,但在显现上会依靠行法教化众生。
若想度众生,最好对空性法门有所觉悟。哪怕没有真正的证悟,依靠《中观根本慧论》《四百论》等论典对空性生起定解也可以,这样度众生会比较容易。
菩萨虽通达万法无行,但看到众生每天执著于各自的蕴而感受无量痛苦,就以佛法甘露妙药教化有缘众生,这也是菩萨的庄严。
| 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
十四、菩萨完全通达万法空性、无有之理,但不会舍弃大悲心。
菩萨看到众生在世间感受无量痛苦,不会舍弃大悲心,而会不断度化众生。《大丈夫论》中说:“若闻世间种种无量诸苦,石尚应软,况有心者而不生悲?”听闻世间无量诸苦,有心者怎能不生悲心呢?
世间真的有很多痛苦,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如果你去了解,会发现一个人就有很多痛苦。表面看来,某个人衣着光鲜,开着豪车,生意做得很成功,或者有着很高的官位,应该是非常快乐的;但跟他接触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的内心有很多很多痛苦。以此类推,众生的痛苦的确无量无边。这时,对空性稍有认识的人就会很想度化众生,令其感受佛法快乐。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尤其是“深修善法,所行转胜”的人,他们不仅更有能力度众生,而且在度众生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痛苦。
| 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
十五、菩萨通达万法无生、无我(“正法位”),但不会堕入小乘的寂灭。
|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十六、菩萨通达万法虚妄,无任何坚固的实质,无人我,无主宰,无任何相状,但在发愿圆满之前,不会放弃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和修持禅定。
这段经文,在其他版本中有不同说法。“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这部分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文字表达有所不同而已。
后面部分,藏译、唐译等几个版本中说:“安住圆满思惟”“以自然智受灌顶”“精勤求自然智”“于了义安立佛种”。也就是说,观诸法虚妄,对应不舍弃福德资粮;“无牢”对应不舍弃智慧资粮,因为以智慧资粮能通达无牢;“无人、无主、无相”对应以自然智受灌顶、精勤求自然智和安住佛种姓。
如果不太理解,可以翻阅唐译和梵文本。藏译与唐译内容基本一致。
|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修这样的法,就叫菩萨不住无为。
前面讲了“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接下来是“合解二行”,按照很多大师的说法,这是将“不尽有为”和“不住无为”合并解释。共有四段内容,第一段是自利方面,后三段是他利方面。
「合解二行」
|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一、具有福德、方便(或修持福德资粮)的缘故,不住无为;具智慧资粮的缘故,不尽有为。
具有福德资粮的缘故,不住无为。如果住在无为、寂灭当中,就无法修福德,不可能具有福德资粮。我们还常说“悲不住涅槃”,因为有悲心,就不会住于涅槃。因此,具福德或方便故,菩萨不住无为。
具有智慧资粮的缘故,不尽有为。如果断了有为善根,智慧就无法增上。或者说,如果不具足智慧,就会心生畏惧,无法在如梦如幻的轮回中度化众生。这一点稍微有点难懂。我们平时都说:具有福德的缘故,不尽有为。可能这样好解释一点,但此处的提法就是这样。
|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二、具有大慈大悲的缘故,不住无为;要圆满度众生的发愿故,不尽有为。
|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三、菩萨要求得对治八万四千烦恼的法药,所以不住无为;得到法药后要将其传授给有缘众生,所以不尽有为。
如果住在无为当中,就不可能求得法药;如果尽了有为,所得之法就无法传下去以利乐有情。
|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四、菩萨要了知众生的烦恼病,所以不能住于无为;要灭除众生的疾病,所以不尽有为。
众生烦恼不同,菩萨要以法药治疗众生的烦恼疾病,首先要了知各种病症,因此不能住于无为法,否则就无法了知众生的疾病。要灭除众生的烦恼病,就要观察每个众生的相续,因此不能尽有为法,否则无法度众生。
关于“合解二行”的内容,《乾隆大藏经》的版本中(鸠摩罗什其他译本)有十七段,唐译和藏译中有十六段,支谦的译本中也有十余段。你们最好再对一下。
我们现在用的是《大正藏》中的版本。其他译本中,在“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的内容后面还有一大段,此译本中没有;“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后面也有一段内容,此译本中没有。缺少的内容在《乾隆大藏经》的版本(鸠摩罗什译)中有,藏文译本、支谦译本中也有。
昨天我说了,《大正藏》是一些专家、学者和有威望的佛教大德历经十几年汇编而成,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大藏经》,在日本乃至国际上都得到了认可。这部《大藏经》以高丽大藏经(《再刻高丽藏》)作为底本,并参照契丹大藏经(《契丹藏》)、开宝大藏经(《开宝藏》)校对而成。以前,四川某个地方专门刻了很多开宝大藏经,有好多刻板。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大正藏》又经过重新校对。
以前,我认为《大正藏》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但现在看来,可能个别经文还是《乾隆大藏经》更全面一些,与支谦译本和唐译都比较相符。但比较奇妙的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大师造《注维摩诘经》时,用的是和《大正藏》中一样的版本,而不是《乾隆大藏经》中的版本。很可能他们编《大正藏》时,选的是僧肇大师用的版本。
我没有时间细致比对,不然很有兴趣研究一下。像德格版大藏经(《德格藏》)的汇编也是非常严格的。雍正七年,德格土司丹巴泽仁建立了德格印经院,乾隆二年刻印了《大藏经》。史书中说,当时是雍正皇帝让丹巴泽仁建立了印经院,该印经院至今保存完好。
你们以后传讲《维摩诘经》的话,可能用《乾隆大藏经》中的版本(鸠摩罗什译)好一点。我以后还有没有机会讲很难说,可能要下辈子了。鸠摩罗什的译本有两个,一个是《乾隆大藏经》中的版本,一个是僧肇大师造《注维摩诘经》时用的版本。后来日本汇编《大正藏》时,他们很可能选用了僧肇大师用的版本。
昨天我们讲的内容中,也有一段在《乾隆大藏经》和《大正藏》中是不同的。因为不同《大藏经》中的经文,有可能是不同的版本,这种情况在印度、藏地也存在。
藏文《大藏经》对勘局曾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将藏文《大藏经》中的102函经典和200多函论著做了校对。校对的方式是对比不同版本,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以注解的方式标注差别,比如:德格印经院的版本中缺少哪句话,拉萨的版本中多哪句话,北京的版本中少哪一句。他们连一个错别字都不会改动,只是做个脚注而已。这种方法可能比较好。
我翻译《杂阿含经》时,看到经文中也有一些脚注,比如巴利文中是怎么讲的,其他版本是怎么讲的,原文都不改动。这样可以为后来的学者、专家提供很好的参考资料。
现在有些人,发现不同的版本之间有差别,比如年代、词句不相符,就依靠自己的分别念和很一般的智慧来抉择“这个是不对的,那个是伪经,那个是错误的”,这样不合理。
本来我想将这部分内容的德格版本与《乾隆大藏经》的版本对照一下,再给大家讲一遍,但时间可能来不及,希望大家自己再对照一下。总之,关于“合解二行”的内容,《乾隆大藏经》版本讲了17段,唐译和藏译中有16段,《大正藏》版本只有4段,但几个版本所讲的意义大同小异。希望大家细致了解。
| 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诸位正士菩萨修持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这就叫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应当修学!
以上讲了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和二者双行的内容,这就是尽无尽解脱法门。不仅众香世界的菩萨应该修学此法门,娑婆世界的众生同样需要。因为很多人有这样的毛病:要么不重视世俗法,要么不重视胜义法,经常堕入两边,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既要懂得世俗法,也要懂得胜义法;既要懂得空性法门,又要懂得积累善根、行持善法、度化众生,这非常重要。
在学习《维摩诘经》的过程中,我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有些道友也跟我讲,学习《维摩诘经》是有收获的,我听了很高兴。今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孩,他迷路了,问我坛城往哪边走,我说:“坛城不在这边,要往那边走。”我们两个一路走下来,我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他说:“我来旅游,但我昨天听了一堂课。”“谁讲的?”“堪布讲的。”“堪布讲得怎么样?”“还行。”“堪布长得怎么样?”他回答:“还可以。”我们一路都在聊天,分开时我给他指了去坛城的路。刚才他又来听课了,我问他:“你认识我吗?”他认出了我,有点儿不好意思。这个小孩也说我《维摩诘经》讲得还行,我有点高兴。虽然他说他听不太懂,但说我讲得还可以。也许他听懂了“不尽有为”和“不住无为”,不然也不会说“还行”,对吧?
|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这时,那些菩萨听了这些法,都非常欢喜,以具种种色、种种香的妙花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佛陀和此经典、法门,又供养诸位菩萨(以香、花供养三宝),顶礼佛足,赞叹未曾有,说:“释迦牟尼佛能在娑婆世界依善巧方便度化无量众生,实在值得赞叹。”说完就忽然不见,回到了众香世界。
佛陀的行为确实不可思议,诸位菩萨以及传承上师们的行为也很不可思议。众香世界的菩萨得到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法要后就“回国”了,回到了他们的众香世界。我想,很多道友也是如此,无论身在何处,也都得到了释迦牟尼佛、维摩诘居士具有殊胜加持的窍诀。所谓窍诀,就是能改变自心、提升修行的特别简短的教言。希望大家得到这样的窍诀后好好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