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第55课
2019年5月14日
汉传佛教中“刚强难化”这个词来自《维摩诘经》,形容非常难以度化的众生。他们即使遇到了很了不起的善知识、佛菩萨化现,听闻了声闻乘、大乘显宗乃至密宗大圆满、大手印等殊胜教法,内心都无动于衷,丝毫不会变得更柔软一些。对于这些众生,佛陀会用苦切之言来调化。
「驯马之喻」
昨天因为时间关系,驯马之喻讲得不是很详细,希望大家能再三思考。
鸠摩罗什大师说:马有五种,有些马看到鞭影便会驯服,有些被鞭打才会驯服,有些则要被利器刺入皮肤、筋肉乃至骨头才肯驯服;同样,人也有五种,以对无常的领悟为例,有些人看到一般人的无常就能了悟,有些人看到善知识、兄弟姐妹、父母乃至自身的无常才能了悟,对于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方法来度化。而且,有些人是无法以简单行为来调化的。
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大家不能有疲倦心。有些人在引导众生方面下过一番功夫,但不见成效就特别失望——“我对他说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努力,但他没有任何进步!”
就像前面的比喻所讲,众生根基确实不同。利根者特别容易度化,因为他们与佛法有宿缘,能很快相应佛法教义。比如有些人只出家一年多,就能很好地适应出家生活,穿着如法、威仪寂静。而有些人,虽已出家多年,却显得越来越野蛮,身口意非但没有调柔,反而越来越粗暴。
在家佛教徒也是如此。有些居士学佛时间不长,只听了一两部法,就能与教言相应;或者刚学一两年就能融入学佛团体,非常精进,看起来像多年修行的老菩萨一样。而有些人,虽然学佛很长时间,也听了很多法,但相续还是无法转变。
我很赞叹驯马之喻。这么多年来,我也有特别失望的时候。其实我不算脆弱的人,不然早就放弃了。在引导众生过程中,什么样的人我都遇到过,有些人真的很让人失望——给他讲了那么长时间,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最甚深的法都讲了,但对他越好他越野蛮。而有些人,虽然得法不多,只听了两三年,但他们在度化众生、发心做事等方面都做得特别好。这种差别,可能源于每个人的根基、底蕴和前世积累的不同。
由于每个众生的情况不同,大家在度化众生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即使你苦口婆心、耗尽所有精力来帮助他,暂时也是没有希望的;而有些人则截然相反。
正因为有些众生刚强难化,佛陀才会以苦切之言严厉呵斥。对于这样的弟子,善知识在讲教言或调化过程中,也会采用击中要害的方式。上师的寥寥数语,往往能令弟子终生难忘,无论是指点迷津还是赞叹鼓励,都会说到弟子的心坎上,令其真正调伏。当然,这也要视人的根基而定。有些人听到上师的一些普通语言,看到佛经里简单的一句话,都会受益匪浅,由此从轮回的深渊里得到解脱。
希望大家每天听课、学习时都非常专注地听、认真地看,这样才不会错过对自己最重要的窍诀——有时候是密法窍诀,有时候是看似普通的世间语言,这些都有可能令自己受益匪浅。
总之,我个人觉得,“苦切之言”对刚强难化的众生很重要。
接下来讲今天的内容。昨天讲到,众香世界的菩萨问维摩诘居士:“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是什么样的?他说何种法?”维摩诘居士告诉他,释迦牟尼佛讲苦集灭道四谛法与三乘佛法,还讲了娑婆世界有很多刚强难化的众生。
我去非洲时,那里的人跟我们介绍说:“我们这里很贫穷,你们有机会经常过来,帮我们建学校、建监狱。”对,他们喜欢建监狱,因为他们说,那边犯错误的人特别多,但没有比较正式的监狱,所以他们很希望我们能帮他们建监狱。
面对众香世界的菩萨,维摩诘居士也显得比较自卑,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如何如何不好”。
|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那些菩萨听维摩诘居士说了这些之后,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从来未听过这样的事!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他隐藏了无量自在神变之功德力,以贫穷者喜欢的法来度化众生。”
众香世界的菩萨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行境非常稀有,因为他隐藏了自己无量自在神通之功德力,在娑婆世界宣讲贫所乐法。娑婆世界的众生不同于众香世界的菩萨,前者不仅在财物方面比较贫穷,在大乘法、清净法方面也比较贫穷——有些人喜欢人乘法,有些人喜欢天乘法,有些人喜欢声闻乘法。在这样的众生面前,释迦牟尼佛显现各种形象度脱他们。
「本师的伟大」
释迦牟尼佛确实非常伟大,他本可以像香积如来一样,在菩萨面前示现非常清净的刹土,过非常安乐的生活。但为了度化具诤娑婆世界的众生,他只是显现一般的身相、威力和富足程度。《华手经》中说:“佛于世界上,亦世界无上,于苦恼众生,能为作归依。”佛陀虽显现于世间,但其具有无比的相好庄严,且功德至高无上,他堪为苦恼众生的皈依处。
我有时会想:“虽然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尊主,这些尊者也都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具德者。但作为佛教徒我觉得,从智悲力、自利他利各方面来讲,佛陀确实非常伟大。”这种想法并非仅仅出于信仰,还基于理性和智慧的分析。
如何分析呢?我们可以看看《大藏经》,其中汇集了佛陀所讲之法,部分经典还被翻译成了不同文字。当然,这并不是佛陀讲过的所有佛法,因为有些经典被保存在天界和龙宫。很多人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非常惊讶,也不得不赞叹:两千五百多年前,人间竟然有这么成熟、先进的智慧!西方很多公正的科学家、智者,在分析佛教时也对此赞叹不已。
「随学本师」
作为大乘佛子,不应贪图安逸快乐,只想去经济发达、条件优越的地方弘扬佛法,否则多少会令人感到遗憾。因此大家应该发愿,要去一些贫穷落后的地方弘扬佛法。在那里,哪怕只能度化极少数众生,也是非常伟大的菩萨行为。
我以前也说过,大家不要想着永远待在寺院里,什么都不做,只要吃得饱就行,这样没有多大意义,也不是大乘佛教徒的行为。在有限的生命中,大家应将自己所学的解脱法门弘扬到各个地方。就像昨天讲考时一位道友所说:“让佛法在世界各个角落开花结果。”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大家应该如此发愿。
|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不仅佛陀如此,佛陀教法下的菩萨们,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等也都非常伟大,他们以勤劳、谦卑和无量大悲来到了这个世界。
「“劳谦”」
《易经》中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对于勤劳、谦逊之君子,万民都会信服。
“劳谦”意为菩萨并非高高在上,自以为了不起,总让他人服务自己。在大乘理念中,菩萨一心想让众生获得快乐,甘当众生的服务者、承侍者。
大乘佛教的这一理念特别适合21世纪。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对堪布、高僧大德与普通道友均一视同仁。除了各班传法时法师要坐在法座上以外,在开法会等场合当中,法王如意宝从未对谁区别对待。当然,有些人以个人修养、戒律、智慧和威德力超胜他人而赢得尊重,这种情况是有的。
正因为法王如意宝当年的做法,喇荣一些大德到社会上也是比较谦卑的。而在个别寺院,人们会告诉一些小僧人:“你是大德,是寺院地位最高的人。”小僧人听了,自己也会认同这种说法,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得比较傲慢,连不太胖的身体都让人感觉胖胖的。其实,如果内心没有什么智慧和功德,只是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为傲,会让人感觉不是很好。
当年,上师如意宝对传承弟子是比较谦和的。所以,后辈很多大德、堪布堪姆,虽然堪受恭敬顶戴,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非常谦虚,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跟谁都能融洽相处。一方面,人们非常敬佩他们的学问和功德;另一方面,人们也不用像世间人对待领导一样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
总之,勤劳和谦虚是很重要的品质。昨天,我看到有些班的道友们在很认真、很努力地发心做事,有些法师也参与其中,这是很好的。对于法师们的学问和功德,大家都有目共睹。但从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和规矩上来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平时大家都是道友、朋友。
「谨言」
在服务僧众过程中,有些道友可能比较辛苦,但也不能因此而抱怨。我看过一个公案:迦叶佛时代,僧中一位执事(相当于现在的管家)日日夜夜为僧人服务,特别辛苦。一次安居结束时,他对僧人们抱怨:“我这么辛苦地为你们服务,你们却都不把我放在眼里。愿你们以后身处暗室,不见光明!”他还说了各种恶语,行为上也有些不如法。后来他感受的果报是,在母胎中待了60年,出生时已经白发苍苍。佛陀告诫弟子:僧众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能随意对其抱怨、发泄不满。大家在这方面要非常注意。
就我个人而言,讲了《百业经》之后会更加谨慎。但在管理僧众的过程中,有时也会说一些不太恭敬的语言,回去之后要忏悔半天,心想:“我现在管理僧团,以后不知要多少世堕地狱啊!”龙猛菩萨也说过,僧众负责人常常行走在地狱的门口。所以,管理人员为僧众服务是很好的,但不能对僧众抱怨,即使内心有些怨言,也不能说出对僧众不太好的比喻,这是比较可怕的。
《撰集百缘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一位三藏比丘带着五百僧人到其他国家去,在大众中与人辩论,有人向他提出了问难,三藏比丘在辩论方面可能不是很善巧,就没有办法回答,于是生了嗔恨心,说:“你们故意刁难我,就像水牛突然撞人一样。”水牛撞人是很厉害的。
昨天我和几个喇嘛走在路上,看到几头牦牛,很可怕的样子,一个喇嘛要过去,我告诉他:“不要去、不要去,如果它喝醉了,跑过来很危险的!”大家平时不要靠近野狗、牦牛,它们说不定会攻击人的。在藏地,牦牛撞死人的情况很多,因为它们的角很利,如果顶到人的肚子里,当场就“嗡嘛呢巴美吽”了。
刚才讲到,三藏法师将别人比喻成水牛,他的弟子们也都随声附和——他们辩论时说不出话,骂人时还可以。有些人辩才不行,骂人方面却比较有“学问”,能说出很多精彩的语句,因为从小在这方面有过一定的“训练”。后来,三藏法师和他的弟子们,在五百世中转生为水牛和放牛人。
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有很甚深的意义。但有些人也许觉得,这些听起来更像是神话。其实,东西方历史上的很多故事,现在看来都有点离奇。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看到关于现在的文字记载,也会觉得像神话一样。
不管怎样,大家在业因果方面始终要注意。我们的传承上师们,说话做事都非常谨慎,行善断恶方面也是尽心尽力。尤其是藏地的一些老修行人,对因果取舍特别小心。我个人的做法也跟以前有所不同了,现在我会尽量减少批评僧人,因为我害怕在短短的人生中造下无量罪业,还要用漫长的后世去偿还。
大家在世间也是一样,在不同的群体中说话要尽量谨慎。有时候,人们很容易生嗔恨心,一旦生了嗔恨心,就会失去正常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所言所行大多是不明智的,很容易造下严重恶业。我去监狱讲课时发现,有些人就是因为一时生起嗔恨心,拿着刀子捅了自己的家人或怨敌。可见,我们这颗明知的心,一旦离开正知正念,就容易造下弥天大罪。所以大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同时依止正知正念。
刚才讲到,众香世界的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和娑婆世界的菩萨,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度化众生。藏文译本和梵文本中都没有“劳谦”,但讲到菩萨们利益众生的大悲心不可思议。支谦译本和唐译中都有“劳谦”的内容。
|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维摩诘居士说:“娑婆世界的菩萨对于众生的大悲心非常坚固,确实如你们所说。而且,菩萨在娑婆世界一世所度化的众生,比在众香世界百千劫中度化的众生还多。”
维摩诘居士听了众香世界菩萨的赞叹,也说:“对对对,我们这里还是挺好的。”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法的熏染下,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对众生的大悲心是很坚固的。在座各位依靠上师们的加持和恩德,对众生也是有一些大悲心的。但这个大悲心是否坚固呢?有些人可能不是很坚固,快乐的时候还可以,遇到不悦意对境时就有点动摇了。
但不管怎样,我们这个世界是富有机遇和希望的,因为菩萨在一生当中就能饶益很多众生,远远超过百千劫在众香世界所能饶益的众生。就如鸠摩罗什大师所说,医术高明的医生在暴发瘟疫的地方能救很多人,在没有病人的地方就无法施展医术。湛然大师也说:将军在敌群中能展现其英勇无畏,面对几个小贼则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同样,对具有大悲心的菩萨来说,生在娑婆世界的优势就是能利益很多苦难众生。安慧论师(坚意菩萨)在《入大乘论》中也说,在清净刹土修禅十劫的功德虽然很大,但不如在娑婆世界一食顷修行慈心的功德大。
总之,与清净刹土相比,娑婆世界有其自身优势,因为这里有很多度化众生的机会。
|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这是清净刹土所没有的。
|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是哪十种法呢?以布施摄受贫穷者,以清净戒律摄受毁坏戒律者,以精进摄受懈怠者,以禅定摄受散乱,以智慧摄受愚痴者,宣说断除难处之法摄受堕于八难者,以大乘法度化喜欢小乘的声闻行人,以十善等诸善根救济无福德者,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成就众生,这就是十事善法。
我们学习《入行论》《大乘经庄严论》等论典时,有时会感到自己转生到这个世界是不太成功的,因为这里烦恼丛生,如入荆棘林,而且到处都是野蛮众生。但对于具有悲心、真正想利益众生的菩萨来说,这里处处都有利益众生的机缘。
概括而言,这十种法就是六波罗蜜多和四摄,首先讲六度。
“以布施摄贫穷”,以布施摄受贫穷者,这是大乘佛法度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在非洲、尼泊尔等地有很多贫穷众生,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很快就会有足够多的众生接受布施。现在我们这里有一些乞丐,在自己的小杯子上贴了二维码,路人可以随时扫他的二维码来做布施。而在清净刹土,根本找不到乞丐。
我以前以为西方国家很发达,应该没有乞丐。结果发现不是,那边的乞丐还是比较多的,只是他们乞讨的方式跟我们这边不太相同。可见,只要是娑婆世界就有乞丐。
“以净戒摄毁禁”,以清净戒律摄受毁戒者,包括毁坏别解脱戒、菩萨戒的众生。
“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以忍辱度摄受具嗔恨心的众生,以精进度摄受懈怠懒惰的众生,以禅定度摄受心意散乱的可怜众生,以智慧度摄受愚痴的众生。
总之,以六度可以摄受不同的众生。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八难”即八无暇,“除难法”主要指小乘法。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大乘法度化乐于小乘之声闻。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以十善等人天乘佛法救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娑婆世界的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四摄法成就众生。
以上就是清净刹土不具备、唯娑婆世界才具有的十种法。清净刹土的众生也有一些痴心,但不同于娑婆世界众生真正的愚痴,他们也没有持戒的违品、布施的违品等十种恶。而娑婆世界众生具有这十种恶,菩萨就有相应的六度、四摄这十种善法。吉藏大师说:娑婆世界有十恶法,所以十种善法的功德可以增长;而众香世界众生淳善,十种善法功德缺少生长的良田。
若转生清净刹土,特别好的一点是不会有烦恼,不用面对非常麻烦的人际关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失去很多度化众生的机会。在娑婆世界,人际关系确实是最麻烦的。如果几个人一起发心,我最关心的就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说:“你们的发心应该会比较好的,但你们的人际关系不一定处理得好。”
21世纪的很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独来独往,却不习惯与人合作。在共同做事过程中,谁都不想放弃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很多方面都是如此,无论是同住一个寝室、一起吃饭还是一起上班,每个人都会散发自己的习气,互相影响。现在很多人的习气确实比较严重,这也直接影响了发心工作。那天有一个人说:“不怕智慧不够,就怕无法合作。”很多人确实无法与人合作,最后导致自己失去信心,退失发心。
在具有十恶的娑婆世界,若能好好利用,就会得到很好的成长机会,可以生起出离心、大悲心、清净心等各种善心。若无法善加利用,就难以得到成长,甚至原有的善心也会退失。所以我经常强调心力强大的重要性。学修佛法就是强大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学习,脆弱的心会慢慢强大起来。
维摩诘居士毕竟是娑婆世界的人,他用比较婉转的语言介绍了娑婆世界的情况:表面上看,我们这里是不太好,但只要足够坚强,我们这的机遇还是很多的。
|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众香世界的菩萨说:“你们婆娑世界的菩萨成就哪几种法?能让你们在这个世界不受任何损害、不着痕迹地往生净土?”
|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成就八种法,就可以于娑婆世界无损无伤地生于清净刹土。”
对于这八种法,不同大德的划分方式不同。僧肇大师的分法与我们使用的这个译本分法一致(以分号划分),智者大师分得不是很明显,藏译本的分法与此译本不同。我们就按照僧肇大师的方法来分。
这八种法也可以称为往生清净刹土之因,就像往生极乐世界要具足的四种因一样。维摩诘居士说,能做到这八法的人,以后就能往生清净刹土,一个都不剩下。
| 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哪八种法呢?第一是饶益众生而不求回报,代一切众生承受种种痛苦和烦恼,并将所做功德全部回向众生。
有些注释将这一句经文分为三个法。
|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
第二法是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众生,无亲怨之别,而且虚心谦卑,无傲慢之心。
没有傲慢心很重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讲:“成就诸功德,虚己常谦下。如果树繁熟,枝条自胝屈。”成就一切功德的人非常虚心、谦卑,就像果实成熟的枝条会自然垂下一样。《水木格言》中也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当然,平等对待所有众生还是比较难的。一般人都爱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对怨敌难免心生恨意。但若想往生清净刹土,就要平等对待所有众生。
| 于诸菩萨视之如佛;
第三法是将所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看作佛。
《首楞严三昧经》中说,声闻及菩萨应将众生作佛想。这里是说,对发了菩提心的菩萨,都要视之如佛。《法华经》中讲过,常不轻菩萨经常说:“你们都是未来佛,我不敢轻慢你们。”有些道友可能不是这样,他们经常觉得众生很坏,连好人的功德都不具备。这样看待众生不是很好,还是应该视之如佛。
|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
第四法是,对于前所未闻的佛经,听闻之后能深信不疑。
此处与藏文译本有点不同。此处经文是说,对于以前没有听闻过的佛法,要去听闻,听闻之后不会怀疑,不会诽谤。
听闻佛法真的很重要,我们这里听课的人,大多数都特别好。但个别人比较傲慢,不想听课,甚至不恭敬法和说法者,经常指指点点。如果让他来讲的话,他也不太会讲。这些人不具正见,邪见很重,根本没有了悟大乘佛法。还有些人经常缺课,假装生病请假,这些人可能以后连学习的资格都没有。其实他们身体没有病,只是心里有懈怠病、散乱病,这一点我们也清楚,他们身边的很多人也清楚。
其实这样不是很好。大乘佛法真的很难值遇,有生之年遇到了还不好好学习,以傲慢心遮障自己闻法的机会非常可惜。希望大家珍惜闻法因缘。
|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第五法是与声闻法不相违背。
这句话在藏文译本和梵文本中都没有。
其实,第一转法轮(声闻法)是佛教的基础,不能视其为低劣的小乘法。如果没有第一转法轮,第二转、第三转法轮就缺少了基础。所以这里讲,不能违背声闻法。
|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第六法是不嫉妒他人获得供养,也不因自己获得利益而傲慢,心常处于调柔的状态。
《维摩经义疏》中说:“他种他获,故不生嫉。已种已得,何为自高?”我觉得这个教证说得很好。我们不应生嫉妒心,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获得财富是由于他曾种下过财富的种子。我们也不应生傲慢心,为什么呢?因为自己拥有庄严的相貌、财富、口才等福报,都是自己前世造善业的结果。如果因此而心生傲慢,下一世就会变得丑陋、贫穷等。
因果关系真的很奇妙,自己能得到什么,并不是想想就可以的。有些人经常想:“我肯定要发财,我肯定会成功的!”其实,如果不具足这种因,就肯定不会得到这种果。
另外,嫉妒心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讲:“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如果别人获得财富等利益,你都会嫉妒,那你又怎会愿他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呢?所以,嫉妒他人富贵的人,是不可能具有菩提心的。
嫉妒心、傲慢心都是烦恼,但在某些文化中,傲慢被认为是一种好的品质,因为傲慢让人看起来比较自信。其实,傲慢与自信有很大差别。自信是很好的,而傲慢则属于《俱舍论》中七种慢的范畴。比如有些人本无功德,却认为自己有功德,这是增上慢。
|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第七法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的短处。
智者遇事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会怪罪别人。很多时候,家人、朋友之间发生争吵,都是由于人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过错归咎于别人。修行境界比较好的人,与世间人的做法截然不同。
鸠摩罗什大师讲过这样一个公案:一位比丘在林中坐禅,到了中午,就出去托钵乞食,路上遇到恶贼准备用箭射他。比丘指着自己的肚子对恶贼说:“你们应该射我的肚子,因为我肚子饿了才出来找吃的,随后遇到这样的麻烦事,这是此腹之过。”可见,真正的修行人,会将一切过失归咎于自己。
有些人可能想:“这样有点不合理吧?别人无缘无故地用箭射他,他还要说‘我错了,是我的肚子不好’,别人可能会变本加厉地践踏他。”
有些大德说,将所有过咎自己承担,好像会让自己显得很卑微、很软弱,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会让自己的心胸愈加宽广,别人反而不会践踏你,这是一种规律。
事实的确如此,比如我们两个人吵架,如果我一直怪你:“就是你的错!”对方也会说:“这不是我的错,是你的错!”如果我说:“对不起,是我的错,你挺好的。”对方的情绪也会马上缓和下来。在后一种做法中,看似是我服软了、失败了,其实我并没有失败。一些很有智慧的人就是这样,他明明没有错,但对方特别无理取闹,他就放下自己说:“对不起,我错了。”对方认为他真的承认错误了,就不再无理取闹。
当然,这种做法是否有效,也取决于文化环境。在我们藏地,这种做法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在西方,如果有一方说了“对不起”,局面就会完全不同。
表面上看,没有错的人还说“对不起”很不合理,但你若真有这样的勇气,争论就会很快消失。这也是菩萨的行为。作为菩萨,并不是口是心非地说“我错了”,而是发自内心地想承担所有责任,以此平息一切争论。
另外,菩萨不会说别人的过失。经常说别人过失的人,自己就有过失,因为他有看过失的眼睛,他的眼根上还有看过失的习气。有些人特别爱说过失,经常说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坏,我就想:“你看别人坏,你自己肯定也很坏,你的眼睛、你的嘴都有点儿坏。因为你的眼睛看见了别人的坏,你的嘴巴说了别人的坏。能取和所取是互相观待的,如果所取是坏的,能取肯定也是坏的。”就像镜子里显现黑色茶杯,说明镜子面前有黑色的茶杯,这是一种因缘。
总之,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说别人的过失,是往生清净刹土的第七因。
|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第八法是常常一心一意求诸功德。
“诸功德”包括求法、闻思修行、放生、转绕等世俗功德,也包括闻思修行空性法门等胜义方面的功德和利益众生,后者更为重要,其功德永不耗尽。
《大智度论》中说,一位百岁老人经常去跳舞,有人问他:“您都一百岁了,为什么还去跳舞?”他说:“我自己不需要跳舞,但是为了教化子孙后代,我还是要跳舞。”龙猛菩萨说,佛陀也是如此,他的功德已经圆满,但为教化弟子,还是会示现积累功德。很多上师、善知识也是这样。像上师如意宝,虽然自己的功德已经圆满,但还会在众生面前示现积累资粮,日夜精进念咒,点滴行持善法。
我看到有些道友在积累世俗善根方面也很精进,无论在哪里遇到他,他都拿着念珠念咒语,用转经轮,行持各种善法。对于他们来说,行持善法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将修行融入生活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只是在开法会时精进地念观音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法会一结束就把念珠扔到这边,转经轮扔到那边,开始搞各种非法之事。这样一来,修行就成了一种偶尔的表演,并非真正修行人的行为。
希望大家记住以上八种法,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的八种因。做到这些,就会不受损害、随意自在地前往清净刹土。
|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在大众中说这些法时,百千天人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万菩萨获得了无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