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第37课
2018年12月4日
今年还有三堂课,《维摩诘经》就告一段落了。总体上讲,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大概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没能坚持下来,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确实工作、生活非常繁忙,有些人则对佛法信心不足。不管怎样,本次传讲《维摩诘经》还是比较顺利的,也是历史上听众人数比较多的一次传讲。
◎ 闻法不易
每堂课圆满结束时,我都很欢喜。我这么说,并不是故意想让大家开心,也没有别的目的,而是确实有这样的感觉。
现在这个时代是很复杂的。有些地方正经历饥荒,成千上万人处于饥饿状态,大家看看国际新闻就会比较清楚。这些人不要说听闻佛法,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证。还有些地方常年处于战乱之中,几百万、几千万人受到影响;还有些地区被政治阴影所笼罩,被复杂的思想、宗教势力所控制,那些人也都无缘听闻佛法。
还有一些人身陷激烈的家庭战争,一直在打官司,也很痛苦。《色拉康卓自传》中讲了她打官司的经历。她是一位著名的伏藏大师,但也未能避免家庭纠纷,与其前夫嘉哲活佛打了一场官司。
英文和藏文版传记对此记载有所不同。英文版说,色拉康卓空行母赔偿前夫12锭银子。藏文版则说,由于色拉康卓空行母在嘉哲活佛家辛苦劳作十多年,她得到了12秤藏币的赔偿;她的小儿子不是嘉哲活佛的亲生儿子(就像嘎绕多吉一样,是没有父亲的儿子),他们就要求色拉康卓空行母赔偿14秤藏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中分析说,当时的一秤藏币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五十元人民币,十多秤藏币就相当于五六百块钱。
在这方面,出家人稍微好一点。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出家前的事情还没有完结,后来也会遇到某种违缘。
所以我觉得,这么多人每天能圆满一节课,的确很不容易。现在集中十几个人讲一堂课都不容易。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中也讲过,当年讲闻佛法是多么艰难。不信仰佛教的人可能觉得,一堂课听不听无所谓;但真正懂得大乘佛法功德和闻法利益的人,会觉得每一堂课都非常有意义。
◎ 弘法有益
从学院出去的一些法师、堪布、堪姆及四众道友,并未失毁戒、定、慧,一直在如理如法地行持。有些人自己听课,有些人跟大家一起在合法道场中听课,学得也很好。很多法师、堪布、堪姆,在弘法利生、团队管理等方面做得非常棒。我想,这也算是将违缘变成了顺缘。
如今,外面的人很需要佛法。希望在座各位不要把喇荣当作永远的家。这里只是大家求学的地方,是暂时的家。一旦得到了佛法,就要回到各自家乡或到偏僻的地方、缺少佛法的地方去,哪怕在一个人的相续中种下善根,也非常有意义。
藏地、汉地的高僧大德们,去印度那烂陀寺求学时,并不会把那里当作永远的家,想要永远待在那里。我们也是一样,虽然不一定会成为玄奘法师和法显法师那样的人,但至少可以用自己所学利益周围的亲朋好友,这就是佛教利他思想的体现。
《维摩诘经》的主角是在家人。以前,我们出家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次学了《维摩诘经》,才知道有些居士的境界很高,神通很厉害,弘法利生的能力也很强,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当然,要求大家都达到维摩诘居士的境界可能有点困难。你看连佛的声闻弟子都无法与之对话,而且他给每位声闻讲了甚深教言。文殊菩萨也一直在向维摩诘居士问问题,我们无法揣测,到底是文殊菩萨的境界高,还是维摩诘居士的境界高。
其实,如果真正有证悟的境界和利他心,在家或出家的身份并不是很重要。作为出家人,如果没有好好守持戒律、好好修行,对弘扬佛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出家人的身份比较明显,倘若行为不如法,还会给佛教带来负面影响。
昨天讲到,文殊菩萨代表初学者,向维摩诘居士提出了十二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已经讲了:一、菩萨如何面对生死?回答:要依靠如来的功德力。二、若要依靠如来的功德力,应如何安住?回答:要度众生。
对于这些内容,每位大德的解释有所不同。有大德认为,前两个问题属于慈心的范畴,后面的问题属于悲心、喜心、舍心的范畴。
第三问:
|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文殊菩萨又问:“若要度化众生,应当断除什么?”
所谓度众生,就是要解除众生的束缚。那么具体来说,要断除众生的什么,才能真正使之得到救度呢?
|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维摩诘居士回答:“若要度众生,就要去除众生的烦恼。”
我们经常讲,要通过讲经说法、做佛事等来度众生,这些当然是度众生的方式。但最重要的,是断除众生相续中的烦恼,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度众生。
我之前讲过,度众生是每个大乘佛教徒最重要的任务。无论什么身份的佛教徒,内心一定要有利益众生的誓愿。
汉地课诵中的四弘誓愿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发愿度化众生,我们昨天讲了这个道理。
“烦恼无尽誓愿断”,就像刚才所讲,要发愿断除众生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要想断除众生烦恼,自己要先学习无量法门,这非常重要。
“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修无量法门后,最终就会如愿以偿,暂时获得人天之乐,究竟成办佛道,度化无量众生。
可见,为了度化众生、断除自他烦恼,首先要广闻博学显密佛法,在此基础上尽心尽力地修行。因此,藏传佛教非常强调闻思修。念经、转绕、受持经典、顶礼等行为虽然也有很大功德,也是非常重要的世俗善行,但要真正断除烦恼的话,唯有通过闻思修——要么以显宗方式建立空性正见,剖析烦恼本质;要么以密宗方式认识本性,以此断除烦恼。
第四问:
|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文殊菩萨又问:“为了断除烦恼,应当行持什么?”
| 答曰:“当行正念。”
维摩诘居士回答:“应当行持正念。”
“正念”,在藏文译本中的表达稍有不同,但鸠摩罗什大师这样翻译也比较好理解。
若想断除烦恼,就要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念念不忘善心,这就是正念。比如,经常忆念:我是一个大乘佛教徒,我是一个修行人,不能在别人面前随意发脾气,不能毁坏佛弟子的形象。有这样的正念和觉知非常重要。
《佛所行赞》中说:“正念存于心,众恶悉不入。”如果我们经常心存正念,外在的邪魔外道和内在的贪嗔痴烦恼就没有可乘之机。因此,我们要时时保有觉察。
禅宗很强调觉察,正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产生分别念、烦恼不要紧,只要立即发现,就能以很多方法来对治。
寂天菩萨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他真诚地合掌劝请:想要守护自心的人,要恒时守持正知与正念。因此,若想守护自心,一定要具足正知正念,这样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
第五问:
|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文殊菩萨又问:“什么是行于正念?”
既然断除烦恼需要行正念,那什么才是行正念呢?
|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维摩诘居士回答:“要行持不生不灭。”
这里的“不生不灭”,并非中观所讲的“不生不灭”。
第六问:
|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文殊菩萨又问:“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
|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维摩诘居士回答:“不善法不生,善法不灭。”
维摩诘居士没有以中观的角度来回答,而是从世俗层面给出答案:未生的十不善等所有不善业,都不要令其产生;已生的十善等一切善业,要令其不灭,一直行持下去。
菩萨的四正勤中也说: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此处主要讲了不善业的不生及已生善业的不灭。从世俗层面来讲,菩萨应护持善行、断除恶行,这很重要。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奉行。
佛经中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第二句也有“众善奉行”的说法,不过《大藏经》中都是“诸善奉行”。说“众善奉行”,可能是为了押韵或避免重复吧。
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方法,此颂涉及三乘要义:
“诸恶莫作”,指声闻乘以断除身语意一切恶行的方式来行持善法;
“诸善奉行”,指菩萨乘在不做恶事的基础上,奉行利益有情的大乘善法;
“自净其意”,指通过清净、平等的方式断除细微分别念,这是无上密法的境界;
“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教之义。
其他经典和注疏中,也有声闻乘和菩萨乘的不同解释方法。
这个偈颂出自《法句经》,在《大般涅槃经》第十五卷和《毗奈耶经》中也有。
大概在公元1世纪,印度法救尊者将佛经中的短小偈颂汇集起来,取名为《法句经》。为了解释《法句经》,他又造了《出曜经》。因此《出曜经》是一部论典,于公元2世纪或3世纪被翻译成汉语。另外,法救菩萨还造了《法句譬喻经》,是在《法句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譬喻和故事,也属于解释佛经的论典。
《出曜经》对“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偈颂有详细解释,也是按照大乘观点,将其归纳为三乘要义。另外,《法句经》中还有很多声闻乘佛教的教义。
那天,几位藏族堪布跟我说:“人们经常提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这个偈颂好像在《大藏经》里找不到。”我说:“在《大藏经》里应该能找到,比如《法句经》和《涅槃经》中都有。”当然,《涅槃经》的部分内容还未译成藏文,以前有一位斯德班智达想翻译,但因缘一直没有成熟。
我们学习这些教证、教理时,也要清楚其来源。而且,不仅要通达大乘教义,还要明白声闻乘的教理。最近我在看《杂阿含经》,有很多收获。有些人可能想:“我是学大乘的、学密乘的,小乘经典与我没什么关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佛陀早期给声闻比丘们宣讲的教义,可能非常适合我们的相续。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拓展思路。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否则可能会感到窒息。到最后,除了你和你的上师,周围已经没有任何人了——没有其他弟子,也没有其他上师,你们会感到特别孤单。
既然大家都是佛教徒,就要互相接纳、包容。很多西方人跟我说过,如果两个信仰一致的人在火车上相遇,他们从此就会成为好朋友。可是佛教徒就不一定了。两个佛教徒关系如何,关键要看他们的上师。如果一个人是学汉传佛教的,一个人是学藏传佛教的,他们可能连招呼都不会打。
有些佛教徒口头上说得特别大:“一切有情都是我的父母,我要救度他们!”但实际上,不要说慈爱一切众生,他们对佛教徒都要分得清清楚楚,心胸非常狭隘——先把佛教分成藏传、南传和汉传,再把藏传佛教分成各种教派,某一个教派又分成不同上师的团体……最后分到细胞,乃至无分微尘。
其实,度众生要从身边的人开始。有些人对同一个上师的道友都无法团结,他们与道友之间都是他体关系,有些甚至是相违的他体,就像因明中讲的“不并存相违”一样——你在的时候我不可能容有,你活着的话我只有死去。如果这样与人相处,真的无法断除烦恼。
当然,我也不是让大家毫无原则地将所有教派混为一谈,甚至放弃自己的教派和传承到处跑,这是很无聊的行为。做任何事都不能堕入两边,而且要遵循世间规律。
我不知道怎么讲到这里来了。以前,法王住在成都的中央花园。有一天,几个小孩在楼梯上玩,突然看见老师来了。有一个小孩很紧张,害怕老师批评他,想说句妄语,可一时又想不出合理的借口,就说:“我不知道怎么掉到这里来了……”我也是一样,不知道怎么跑到这个话题上来了。
第七问:
|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文殊菩萨又问:“善法与不善法以什么为根本?”
刚才讲,不善法不生、善法不灭,那善与恶到底以什么为根本呢?
| 答曰:“身为本。”
维摩诘居士回答:“以身为根本。”
身见(萨迦耶见、我见和我所见)等见解和善恶之行为无不依身体而生,所以说善恶的根本是身体。
第八问:
| 又问:“身孰为本?”
文殊菩萨又问:“身体的根本是什么?”
| 答曰:“欲贪为本。”
维摩诘居士回答:“身体的根本是贪欲。”
贪心和欲望是身体的根本。这里所讲的贪欲,也有无明的成分,因为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无明。众生漂泊轮回的主要原因,是十二缘起中的爱(贪)。无明与爱配合,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可以让众生在轮回中永无出头之日。
刚才文殊菩萨一直追问,问题的答案归于萨迦耶见。邪见有六十二种,其根本就是萨迦耶见(我见和我所见)。再探寻萨迦耶见的根源,就是贪欲。贪欲令众生陷于轮回,尤其是欲界的贪欲,如果不断除,确实很难解脱。
《法集要颂经》中说:“譬如自造箭,还自伤其体,内箭亦如是,爱箭伤有情。”自己制造的箭,使用不当就会伤害自己;有情内在的爱箭(贪欲),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其他有情。
有些人中了爱箭以后非常痛苦,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而且很难从轮回中解脱。离欲者、梵行者已远离爱箭,不仅今生内心清凉、轻松自在,来世的解脱也不遥远。对于世间人来说,爱箭是很难逃脱的,因为魔王波旬每天都向众生射出贪嗔痴慢疑五种箭。
西方一些神话故事很有意思,像爱神丘比特手中也拿着箭,这也是一种爱箭;太阳神与河神之女的故事被画成了油画,并广为流传。东方一些宗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也很有趣。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完全是虚构的。
谈到爱神丘比特,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他的手中有两支箭,一支是黄金做成的利箭,一支是铅做成的钝箭。如果被金箭射中,心中会立刻燃起恋爱的热情,步入婚姻殿堂;如果被铅箭射中,就会十分厌恶爱情,由此导致婚姻的终结。所以,丘比特不仅仅代表美好与浪漫,还看他会向人们射出哪种箭。
很多人将英国脱欧比作离婚。因为英国已经加入欧盟(前身为欧共体)45年,现在他们达成脱欧共识,相当于结束了一段长达45年的婚姻。
佛教不会把爱完全美化成快乐、幸福与浪漫,也不会将其统统定义为痛苦。因为在未经观察时,爱会给众生带来暂时的快乐;但究竟而言,贪欲的确为生死的根本,障碍众生从轮回中解脱。
第九问:
| 又问:“欲贪孰为本?”
文殊菩萨又问:“贪欲的根本是什么?”
|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维摩诘居士回答:“虚妄分别为贪欲的根本。”
万法在本体上并无好坏,一切都依虚妄分别而安立。正所谓“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一切万法本自安闲,只是人的分别念在妄自忧恼、此起彼伏而已。
《大悲经》中说:“谁是生者,谁是老者,谁是死者,谁是流转,谁复还生?罗睺罗,皆是虚妄颠倒取著。”生、老、病、死的创造者就是虚妄分别,一切皆由分别念而取著。
第十问:
|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文殊菩萨又问:“虚妄分别念的根本是什么?”
| 答曰:“颠倒想为本。”
维摩诘居士回答:“虚妄分别的根本是颠倒想。”
颠倒想指常、乐、我、净,这四种想是一切虚妄分别念的根本。
第十一问:
|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文殊菩萨又问:“颠倒分别念的根本是什么?”
| 答曰:“无住为本。”
维摩诘居士回答:“无任何所住为颠倒想之根本。”
如果一一观察常、乐、我、净,会发现它们都没有本体。若想详细了解这些道理,建议大家看一下《杂阿含经》,现在我每天都要宣传这部经典。
《杂阿含经》一直没有藏文译本,《大藏经》中虽有零散内容,但并不多。这部经详细讲了无常、无我、苦等内容。其实,佛教声闻乘对于四颠倒想分析得非常好,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第十二问:
| 又问:“无住孰为本?”
文殊菩萨又问:“无住以何为根本?”
|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维摩诘居士回答:“无住并无根本。文殊师利菩萨!从无住之本,安立一切法。”
维摩诘居士最后如此总结。
“无住之本”,指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常不断、远离一切边,这是讲空性方面。
“立一切法”,虽然万法在本体上无任何实质,但在有业感的众生面前,万法完全可以显现。
《入中论》中也说:“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我大概在1989年(去印度之前)背诵过这个教证。以前有位堪布,经常在辩论中引用它,那时我们都还很年轻。
这个教证讲得很好:万法虽然是空性的,但在空性中可以产生万法。为什么空性可以生万法呢?《入中论》虽然破了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但并不否认在缘起显现中有产生。当然,这种产生并非实有,学过中观的人应该比较清楚。没学过中观的人,可能觉得这个道理有点相违或不可思议——“一会儿说无生,一会儿又说有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不过没事,以后慢慢会明白的。
以上是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的对话,下面讲天女与舍利弗之间的对话。
|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
维摩诘居士家里有一位天女,她见来了这么多大人物,还听到他们与维摩诘居士的对话、说法,便显现了身相。
《无垢称经》的注释中说,这位天女是八地菩萨。僧肇大师说,她是一位法身大士。总之,这位天女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之前一直隐藏在维摩诘居士家,今天突然出现了。
我们上课的时候,一般也有很多天子天女。天子坐在男众这边,天女坐在女众这边,他们也要遵守佛学院的纪律,对吧?
| 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天女将天花撒在诸位菩萨、声闻大弟子身上。当花落在菩萨身上时,即刻纷纷坠落在地;而落在声闻大弟子身上时,就附着在他们身上,不会坠落。
天女想在这个说法的场合供养一些供品,于是飘散朵朵天花。汉传佛教中有很多天女散花的故事,藏传佛教中也有一些。
声闻比丘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上有花,因为他们的思想很拘束,平时的威仪也非常寂静。而菩萨对此就不太在意,所以花朵触身即落。
|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目犍连、舍利弗等比丘运用神通去除身上的花朵,但都没有成功。
《杂譬喻经》中讲,一位比丘的耳朵上总是有一朵花,即使在佛陀说法时也是如此。其他比丘觉得这样不好,佛陀就让他把花取下来。但他取下之后,耳边马上又长出一朵花。
佛陀说,九十一劫前,有一个人喝醉了酒,刚好听到一位如来讲法,他生起了极大信心,就把耳朵上戴的一朵花供养给了佛陀。从此以后的生生世世,他耳边都会自然出现一朵花,那个人就是现在的这位比丘。
| 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这时,天女问舍利弗:“您为什么想要把花去除?”
看来,天女和维摩诘居士是一伙的。
|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舍利弗回答:“身上有花不如法,所以我要去除它们。”
舍利弗觉得,作为一名比丘,身上沾满鲜花很不威仪。
我们去开世青会的时候,看到那些南传佛教的大德十分注重威仪,与女众合影都非常忌讳,但他们并不觉得戴花鬘不如法。我们到机场时,南传佛教的比丘会来献花鬘,他们自己也会戴花鬘。
「供花」
佛教当中为何要供花呢?
一、佛陀曾以“拈花微笑”加持、示意弟子开悟。
二、花朵的芬芳会带来好的气氛,掩盖臭秽之气,遣除障碍。
三、花朵有庄严的作用,无论是供在佛堂,还是供养给重要的人,都非常美观。
四、在缘起方面,供花有开花结果之义,有了花就会结果。佛陀在因地经常供养鲜花,这是他获得开悟、成就的缘起之一。我们以前也演过《释尊广传》的故事,包括义成王子供花后发愿的情节。
在佛堂供花,看起来是很小的事情,但功德确实很大。《大智度论》中说,有个人曾对佛塔供花,由此感得生生世世具足庄严饰品。大家有条件的话,也要经常在佛像、佛塔、佛经及善知识面前供花。
|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天女说:“您不要说这些花不如法。原因是什么呢?这些花并没有分别念,是仁者您自己产生了分别念而已。”
舍利弗认为身上有花不如法、不庄严,只是他自己的分别念而已。实际上,花的本体上没有什么如法不如法。
|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
如果在佛法中出家,还有所分别,才是不如法。
天女所说的是大乘观点。舍利弗听了这些话,可能会特别不好意思。
| 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如果没有这些分别,才是如法的。您看菩萨身上为什么不沾著花朵呢?因为他们已断除了一切分别,内心非常清净。
天女所说的,是比较高的境界,我们不要轻易效仿。如果内心的分别念一点没有减少,还妄自虚谈高深境界,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有些人的烦恼非常粗重,根本无法与那些比丘相比。因此佛陀说,修行要循序渐进、讲究次第,我们在这方面也要注意。
|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就像人感到恐惧时,非人就有机会损害他。
天女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心里特别害怕,他就容易遭受非人的损害。这个道理很重要。
如果心里经常恐惧、担忧、焦虑,就会招来很多不吉祥的事。俗话也说:“怕什么,来什么。”比如怕失去某个人,结果真的失去了。对此我也有切身感受。曾有一段时间,我经常担心失去上师,结果也是发生了。有些人对身体特别执著,经常担心自己生病,后来他真的生病了。还有些人担心自己遇到恶狗,结果在路上真的碰到一条恶狗,“嗷”地一声出现在他面前。
《注维摩诘经》中说:有个罗刹变成一匹马的样子,在路边伺机害人,有个人从此经过,就骑上了那匹马。走了一会儿,马对那个人说:“朋友,你觉得我这匹马怎么样?”那人一听,马上知道了这匹马是罗刹变的,于是拿着长长的佩刀对马说:“朋友,你看我这把刀怎么样?”罗刹一看这个人并不害怕,就不敢害他了。
怕鬼的人经常遇到鬼,怕失去的人经常失去。以前我的身体很不好,刚到佛学院时经常吃药、打针。但是好像越执著,就越容易生病;越是觉得无所谓,身体就越好。后来我就该看病看病,该吃药吃药,心态放轻松,死就死,没有什么好畏惧的,结果身体反而比以前好了。这也是对待疾病的很好方法。
|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同样,如果佛弟子畏惧生死,色声香味触也就有机会损害他们。
如果你特别害怕轮回中的显现,那么美妙的色、声、香、味、触就会给你带来违缘。今天有位出家人对我说:“我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太在乎我,我出家后也是一样,他们说:‘你爱还俗就还俗,反正你是个很糟糕的人。’他们这样说,我自己也比较放松,出家之路一直也比较顺利。”而有些人,经常被人劝告:“你一定要注意啊,不然很危险的!”他们越是这样紧张,修行人可能越会半途而废。
现在,佛学院藏族的喇嘛、觉姆都要上交手机,我并没有这样要求大家,因为这样做也比较麻烦。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有正知正念,用手机也没什么;如果非要让大家交上来,有些人还是会想各种办法偷偷地用。所以,用比较放松的心态,不破根本的底线,以正知正念自我约束也许更好一些。人的分别念就是这样:越阻挡,它越想出去看一下;如果比较放松,一旦了解到世间欲妙不过如此,并没那么精彩,也就不会去耽著了。
有些世间人特别害怕失败、失去名声。曾有人劝我:“您现在有这么多弟子,一定要准备好危机公关。”我说:“不用吧,应该没什么事;即使有事也无妨,失去名声也无所谓。”十多年前就有人劝我,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危机公关队伍,我说:“即使做了这方面的准备,到时候能不能度过危机也不一定。”这一点,从很多名人的经历当中也看得出来。
其实,世间事无可贪著。即使得到了,也会很快失去;即使失去了,心情也会随时间平复。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不如放松心情,生活也许更有意义。
|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如果远离了畏惧,一切色声香味触都无法给你制造违缘。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云:“阿难,当知若有住菩萨乘者,不离一切智心,设于五欲法嬉戏而行亦无过失。”“五欲境”指色声香味触。菩萨摩诃萨认识了世间真相,在五欲中如何嬉戏都不会毁坏正行。
| 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声闻缘觉的烦恼习气没有断除,所以花会沾著于身;大菩萨的烦恼习气已经断除,因此花不沾身。
声闻缘觉虽然证悟了人无我,断除了烦恼障,但烦恼习气还未断除,因此花朵沾著于身。大菩萨不仅证悟了人无我,还证悟了法无我,断除了烦恼习气,只剩极细微的习气待成佛时断除,所以花不会沾著于身。因此,菩萨在行为上是比较自在的,他们确实能将烦恼转为道用。在这一点上,声闻无法与之相比。
这也启发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学习声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不能诈现威仪(五种邪命之一)。有些人一直活在别人眼中,一点都不自在。其实,无论出家人还是居士,都是放松一点比较好。
另外,我们要与周围人融洽相处。暂且不谈戒律的开遮,这还不是我们的行境。首先要做的,是佛教徒内部要消除隔阂,大家可以很放松地相处,不要特别拘束。其次,我们还可以与佛教徒以外的所有众生融洽相处。大乘佛教讲“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范围可能有点大了,但我们至少要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
与其他宗教徒接触的时候,我感到,佛教徒完全可以与他们融洽相处。佛教认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可以成佛。只是现在,每个人暂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有些人信基督教,有些人信伊斯兰教,有些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们承认,他们都是与我们一样的众生。在这一点上,佛教与其他一些宗教不同,不会杀害与自己信仰不同的教徒。以前一些古宗教中有杀害异教徒的行为,现在可能好一点了,但宗教冲突也很激烈。
总之,希望佛教徒在行为上尽量如理如法,尤其要有包容心,这样自己也会获得快乐。我觉得今天的内容很好——将一切归为自己的分别念,这些道理确实很值得学习。
人活在世,生命易逝。法王如意宝曾给我们留下教言:“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如果在短暂的人生中,每天都不扰乱别人的心,就是在弘扬佛法;同时也不要舍弃自己的行为——我是佛教徒,就要有佛教徒的行为,言行举止尽量如理如法;若有违犯,就及时忏悔。这也是很好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