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第35课
2018年11月27日
最近我们在讲空性和慈悲,有些佛教徒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安住在广大的空性与慈悲境界中就可以了。但仅仅安住可能不会有什么真切感受,还是要实际去做些事情,这是我一直想说的。
◎ 就业
现在有些佛教徒非常有能力,自己有能力的话,也应该去帮助周围的人,不管他们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在佛教徒群体中,少数是出家人,他们可以依靠信众供养而生活;而大多数居士还是要自己工作,不可能终生依靠别人养活。但现在的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到国外的时候,首先都会问一下当地的情况,比如“这里有没有艾滋病?”“有没有自杀现象?”“就业情况如何?”到了非洲,我也问了就业,有人问我:“您作为一位出家人,为何不问人们的修行,而是先问就业呢?”我说:“问修行也没有什么用的,有些地方的人基本上没有修行,还是问就业比较现实一点。”
刚才说到,作为佛教徒要尽量去帮助他人,哪怕只能解决一两个人的生存问题也很好。我认识的一些佛教徒,确实能解决很多人的生存问题。表面上看,他们只是在单纯地做自己的事情,但实际上,如果有一颗菩提心,会在很大程度上饶益他人。现在很多人没有能力自主创业,如果佛教团体能给他们一些帮扶,他们就可以生存下去。毕竟同为佛教徒,有共同的见解和行为,也能互相传递佛法的正能量。
大多数佛教徒还是需要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可能像出家人一样什么都不做。有些人可能刚开始有一些暂时的出离心,想专心修行,但时间长了就不一定能坚持。维系正常的生活就需要工作。希望能提供就业机会的人,如果各方面条件具足,尽量给别人提供好一点的待遇。作为工作人员也要敬业,不能好吃懒做。
在佛学院,我也很关心发心人员的饮食等情况。如果听说哪个部门的伙食不好,我就让道友悄悄地买一份他们的工作餐,我自己感受感受。
◎ 往事
很早以前,两位新加坡法师来到佛学院。当时国内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两位法师临行前对我们说:“新加坡的经济状况非常好,以后你们如果有需要,可以联系我们。尤其是修建经堂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帮助。”我对此非常重视,一直保存着他们的电话号码。
后来,我们要建一座小经堂,我就到成都去给他们打电话。那时候打电话很麻烦,要到一座很高的邮政大厦去排队。第一天没有打通,第二天下午打通了,我说:“我是某某人,你原来说过有事情可以找你。我们现在准备修一座小经堂,你可不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他说:“堪布啊,你不要这么说,我们新加坡这边找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哦!”
没办法,我就回来了。后来我找了几个喇嘛,建了一座泥巴墙的小经堂,能容纳二三十人,当时看起来还可以。这里最老的道友应该比较清楚。
◎ 帮助
比起汉地,藏地找工作更困难。去年,我问喇荣这边的一些部门能否解决附近藏民的就业问题,有些部门已经安排了,非常感谢;有些部门可能觉得管理上有一定难度,就没有安排。其实不能这样,只要发慈悲心,不怕累,管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在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时代,大家一定要多考虑身边的人,多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现在,很多资源掌握在少数有能力、有福报的人手里,如果他们一直紧握手中的财富,不与他人分享,很多人就会面临生存的困境——这是21世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前段时间有人跟我说,他们准备经营一个小茶馆,可以解决几个人的就业问题,我说“我非常赞同”。我们作为出家人,生活比较简单,除了生大病以外没有什么可顾虑的。在家人就不同了,他们有很多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呼吁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尽量在就业上为人们提供帮助。在此过程中,不要仅仅想着经济效益,还要想到饶益他人,这是最重要的。
◎ 珍惜
今天我跟一个人开玩笑说:“在喇荣山沟,发心时间最久的可能是我,在一个岗位上坚持了三十多年。”其实,我的身体也是无常的,并不是金刚。当然,我还没有换工作的想法,也找不到其他工作,能给大家讲讲课也挺有意义。
希望这里的每一位道友,特别是部门负责人,心胸要稍微开阔一点,多关心道友们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其他国家的一些佛法中心面临很大困境。在有些地方,建立一个十人的佛法中心都非常困难——在日本基本上是办不到的;在美国和香港,房租、水电费、税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导致很多佛教团体无法长期维持。
希望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勤快一点,工作细致一点,不要有了身份以后就什么都不管了。《君规教言论》中说,作为一个君主,应该能够入于别人的心,真正去感受他们的生活,那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君主。
上节课讲了十个“幻观”,意为众生是幻化般的显现;还讲了“空观”,众生如第五大、第六蕴等,本体是空性的;后面还会讲“中观”。这里的“中观”是唯识宗观点——既非空,也非不空,不堕于二边,并非远离四边八戏的“中观”。我昨天讲的内容,参考了《维摩经略疏》。
有些人觉得这些内容很难懂,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其实,我们每天所讲的内容,不一定能直接改变你的生活、对治你的烦恼或与你的心相应。所以大家在听课时,有时要着眼于对治烦恼,有时要着眼于汲取知识,比如了解大乘教义、中观般若思想等。
在世间,人们所学的知识也不一定都能立即用上。比如上小学和中学所学的知识,就不一定能运用在当下的生活中,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经历什么生活。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有这样的情况,有些是当下就能用得上,有些是以后才用得上。
「“中观”」
| 如盲者见色,
菩萨观众生如同盲人见色法。
一方面,盲人没有眼根,不能见到外境中的色法;但另一方面,盲人可以见到内在的色,即意识形态的、心中所感受的色法。
| 如入灭尽定出入息,
菩萨观众生如入灭尽定者的出入息。
从“无”的角度讲,入了灭尽定就没有分别念,也就没有出入息,因为出入息是由分别念动摇而引起的。从“有”的角度讲,入灭尽定者还未断除习气,尽管泯灭了粗大的分别念,还有细微意识存在,因此他们有难以察觉的出入息。
| 如空中鸟迹,
菩萨观众生如空中鸟迹。
一方面,空中鸟迹是不存在的。鸟儿飞过时,空中不可能显现其足印。另一方面,《维摩经略疏》中引用经典说,有天眼者可以看到空中的鸟迹。还有些人说,通过红外线设备可以看到鸟儿飞过的痕迹。所以,鸟迹也非完全不存在。
其他译本中还有“黄门生男根”的比喻。从生理常识上讲,黄门不可能有男根。但另一方面,如果因缘具足,黄门也可以生男根,尤其在这个医疗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
| 如石女儿,
菩萨观众生如石女之子。
从“无”的方面讲,就如中观论典所说,石女儿不可能存在,因为石女根本不可能生出儿子。从“有”的方面讲,如果石女的业报发生转化,她也可以有儿子,那个时候她可能就不叫石女了,但有注释中是这样讲的;或者说,借助一些医疗手段,石女也许能够获得生育能力。
| 如化人起烦恼,
菩萨观众生如化人生烦恼。
有些注释中说,“化人”指佛的化身。从“无”的方面讲,佛已断除一切业障,以悲愿(慈悲和夙愿)游舞于世间,其化身不可能有业和烦恼。从“有”的方面讲,佛的化身会在众生面前示现三毒烦恼。
| 如梦所见已寤,
菩萨观众生如同醒来后见到梦境(或梦见自己醒来)。
这句经文有两种解释方法。
一、从“无”的方面讲,梦醒之后不可能见到梦境;从“有”的方面讲,醒来后也可以回忆梦中的情境。
二、从“无”的方面讲,正在做梦的时候,以为自己醒了,其实此时并没有醒;从“有”的方面讲,梦中也有醒觉的感受。
有些译本中还有“断除妄想者烦恼”的比喻。一方面,没有妄想就没有烦恼,所以断除妄想者不可能有烦恼;另一方面,他们在显现上也可能有一些烦恼。
| 如灭度者受身,
菩萨观众生如灭度者受身。
灭度者如阿罗汉,一般不可能再受身;但也有个别阿罗汉,会在众生面前显现意识形式的意幻身,在界外变易受生。
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入了灭尽定。有一位英国哲学家柏克森曾在鸡足山待了很长时间,并在那得到了迦叶尊者的教授。他回去后,跟很多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在《佛教科学论》中也提到过这个案例。因此,入于灭尽定的迦叶尊者,在显现上也有受身。
| 如无烟之火,
菩萨观众生如无烟之火。
“无烟之火”,在唐译和藏译中是“无因之火”,即不依因缘而生的火。梵文中是“未被点燃的火”。
无论从烟方面推理,还是从因方面推理,在不具足因缘的情况下,火都不可能存在。但另一方面,即使不具足直接的因,火也可能存在。比如燃烧的铁球,虽然有火,但并不具足烟。对此,因明学者有各种说法。
| 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以上就是证悟空性的菩萨观众生的方式。
总的来说,前面十个比喻是说菩萨观众生如幻,后面又讲菩萨观众生为空性。也就是说,众生在显现上似乎存在,但本体上并不存在,是空性的。这里只讲了有无二边,未涉及其他边。
有些人觉得,所谓众生就是指动物等有情,不包括自己。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众生。那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如何观自他一切众生呢?一方面,不要觉得众生都是实有的,从而生起强烈执著,因为众生毕竟是空性的;另一方面,也不要认为众生就像石女儿一样根本不存在,从而漠不关心,因为众生毕竟有如梦如幻的显现。在这两者之间,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
有些注释是以单空来解释后二十个比喻的。从经文字面上看,这样解释也比较好理解。以前我们都认为,石女儿子、空中鸟迹都不可能存在,一些论典中也是这样说的。但我刚才的解释方法(参照《维摩经略疏》)就比较新颖:在“无”当中也蕴含着“有”。对于长期闻思、喜欢钻研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解释方法。
总之,大家一定不要对众生特别执著,否则不仅自己痛苦,别人也会很痛苦。但也不要太冷漠无情,有些人对父母子女都漠不关心,这样也不对。还是要深刻理解诸佛菩萨的思想,不堕两边才能认识万法真相,而且不会给自他带来痛苦。
「四无量心」
以上讲了如何观众生,下面讲如何对众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首先讲慈无量心,分三个方面:无缘之慈心、缘法之慈心、缘众生之慈心。无缘之慈心即缘真如的慈心,按照窥基大师的解释,这一部分又分为九个方面来宣说。
|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对众生这样观的菩萨,如何行持慈心?”
有些人也许会想:“既然观众生为幻化、为空性、为无二,那又该如何对其修慈心呢?会不会生不起慈心?”于是维摩诘居士摸一摸胡子,说:“不用担心,有办法的!”有时候,我们要想解决困惑,还是要向智者提出自己的问题。
|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这样观众生后,自己思维:‘我应当为众生宣说这样的法。’这就是真实的慈心。”
为众生讲经说法,是最大的慈心。因为通过讲经说法,可以让众生明白很多前所未知的道理。这也是佛陀摄受众生的最主要的方法,是真正的慈心、无缘的慈心。
《大法炬陀罗尼经》中说:“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以慈悲心为众生说法,功德是非常大的,不仅能令众生获得法利,还能令佛法久住世间,这很重要。
在座各位以后也要尽量为人宣讲佛法。每次课后,我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在讲考、研讨,非常有激情地想把当天所讲内容全部表达出来,我都感到很开心。不知道以后大家有没有宣说佛法的地方,如果因缘具足应该会有。如果有很多人讲经说法,佛法也不会隐没。
弘扬佛法,并不是仅仅建个经堂、做场佛事而已,更重要的是转动心中的法轮。现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讲经说法的传统,但我们仍要努力去做,一方面断除人们相续中的邪知邪见,另一方面让人们对空性等甘露妙法生起信心。
《大乘密严经》中说:“一切诸众生,生于种种见,欲令断诸见,为说于空理。”众生相续中有常见、断见等各种邪见,宣说空性之理是断除这些邪见的最好方法。如果好好闻思《般若摄颂》《中观根本慧论》《四百论》等经论,自然而然就能断除相续中的实执,心理疾病也会不药而愈,因为很多心理疾病都源于实执。因此,空性法门是治愈心病的甘露妙药。
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佛教徒,经常莫名其妙地伤心,不知是因为实执还是因为食物。有些人情绪变化很快,一会儿开心得不得了,一会儿又突然愣住了,开始发脾气、摔东西,两三个人都劝不住。我自己倒不会这样。这是一个特别奇怪的时代,我很希望大家能依靠空性法理来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下面从九个方面宣说缘真如的慈心。
|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菩萨应当行持寂灭之慈心,因其了达万法寂灭无生。
“寂灭慈”,指远离一切分别念的寂灭之心,缘于真如的心没有能取所取。在真如当中,也没有基于近取因而产生的具有实质的法。
|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菩萨应行持无热恼之慈心,因为菩萨已断除烦恼。
现在很多人烦恼非常炽盛,备受煎熬。而菩萨已断除烦恼,对众生行慈心时也就不会有烦恼。
「无烦恼则无激情?」
有些世间人说:“不要去学佛,学了佛以后就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也就失去激情了。”还有人说:“佛教讲究平等,如果对一切众生都很平等,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些担忧可以说是杞人忧天。一方面,现在人烦恼深重,学了佛也不会很快寂灭一切烦恼;另一方面,即使劝很多人学佛,他们可能也不会学或学不进去。但有些人之所以有如此担忧,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烦恼对自他相续的危害,也分辨不清何谓真正的热情,何谓烦恼。
其实,唯有大乘佛教徒具有真正的热情,他们对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众生都会尽力救度,热心于慈善事业和利益众生。这样的热情,远非一些世间名人所能相比,有些名人只是浑浑噩噩过日子而已。
如果不去观察,有些人的言论似乎正确,但若详细观察就站不住脚了——人们相续中的烦恼,会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利益呢?为什么要担心学了佛就没有烦恼呢?另外,他们也没有理解佛教中大慈大悲心的含义,以为慈悲心会让人变得像石头一样没有感情,这是对佛经的断章取义和误读。
真正的菩萨,不会被烦恼所烧灼,也不会给周围人带来危害;他们的热情是温和的、温暖的。相比之下,现在的很多人,不仅自相续被烦恼所烧,周围人也深受影响。
|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菩萨行持平等的慈心,因其慈心周遍过去、现在与未来,无有间断。
大乘佛子发了菩提心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退失,其慈心于三世平等存在。
|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菩萨行持无诤之慈,争论无从产生之故。
菩萨已经断除了我执,无人我之争,故能行持无诤论之慈心。如果没有断除我执,哪怕是最有威望的人,也会为一己之利与他人争执不休。
|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菩萨行持不二之慈,因其内在的慈心于外在的违缘不相和合。
「佛教的慈悲观」
有人说:与儒家的慈悲观相比,佛教的慈悲观没有立足点。他们还举了一个例子:假如释迦牟尼佛与孔子同时站在河边,他们的母亲又同时掉进了河里。按照儒教思想,孔子先救自己的母亲,再救佛陀的母亲,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而佛陀就不好抉择了:如果先救自己的母亲,就失去了平等慈,违背了佛教教义;如果先救孔子的母亲,他就成了不孝之子。我听了以后,悄悄地笑了一下,不敢大声笑。
首先,这个假设本身就不能成立。从时间上来看,释迦牟尼佛和孔子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示现了圆寂,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也在佛陀降生后不久就升天了,她不可能与孔子的母亲同时出现。
其次,即使假设成立,对方的观点也不合理。按照佛教教义,修持慈悲心时,要观待根基循序渐进。以悲心为例,先观想自己的母亲处于苦难之中,从而生起救度之心;然后扩大范围,对亲朋好友生起悲心;再对素不相识的人、怨恨的敌人,乃至一切众生生起悲心。可见,佛教并没有要求人们一步登天,直接舍弃家人、朋友,去度化其他众生。所以,有些人只是孤陋寡闻,对佛教教义不了解而已。
另外,他们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还因为对佛陀的功德太不了解了。佛陀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其智慧肯定高于普通人的分别念,知道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先救谁。连世间的仙人、婆罗门都具足五通,佛陀至少应该有他心通吧?如果认为佛陀会不知所措地想:“先救孔子母亲的话,那我就完了!”难免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总之,如果大家认真思考佛教教义,就不会认为佛教的慈悲心缺少立足点。而且,儒家思想也可以涵摄于佛教教义,只是有些人没有去研究而已。
|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菩萨行持不坏之慈心,因为万法究竟而言为空性。
“不坏”指法身。菩萨证得了法身,通达万法为不生不灭的空性,故可行持不坏之慈心。
|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菩萨行持坚固之慈,因其心如金刚,不会毁坏。
菩萨的慈悲心如金刚一般坚固,不为因缘所毁,不为八风所动。或者说,菩萨证悟了心本来无自性的道理,故称“坚士”。《大乘经庄严论》中也将菩萨称为“坚稳者”。
《华严经》中说:“无量无数劫,观察众生界,众生非众生,坚固士所行。”在无量无数劫中观察,众生并非众生,这是坚固士——菩萨的行境,非一般凡夫所能领会。
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才能通达。
|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菩萨行持清净之慈,因为诸法的本性就是清净的。
菩萨对众生行持的慈心无有染污,相合胜义清净之法,因为他们已经通达诸法实相。而凡夫的慈悲心,有时会杂有我执、自私心等垢染。
|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菩萨行持无边之慈,其慈心如虚空般广阔无边。
虚空没有边际,周遍一切万法;同样,菩萨的慈心也遍及每一个众生。
有些人以为,佛教所讲的慈心是没有感情的。事实并非如此,菩萨以大慈心爱着每一个众生——爱,也许是对慈心最贴切的表达。
以上讲了慈心的第一层内容:无缘之慈心。下面讲第二层内容:缘法之慈心。
|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菩萨行持阿罗汉之慈,因其已摧毁烦恼之贼。
“阿罗汉”在藏语中是“扎炯巴”,意为摧毁了烦恼(“结”)贼者。菩萨要行持破烦恼贼之慈心,说明他们需要循序渐进,从声闻乘的慈心开始,步步升进,并不是一开始就行持大乘的慈心。
|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菩萨行持菩萨之慈心,他们能安稳、成熟众生之故。
“安”即安稳或成熟众生,表示菩萨能圆满自他二利。
|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菩萨行如来之慈,因其已证究竟实相。
菩萨虽未获得如来的全部功德,但也证得了实相,得到了如来的部分功德。
|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菩萨行持佛之慈心,因其可以觉悟众生之故。
自觉觉他即谓佛。《宝星陀罗尼经》中说:“唯佛得如是,世间第一觉,唯佛是世亲,愿布甘露法。”佛是世间最高觉悟者,他利益众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宣说甘露妙法。
帮助众生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比如布施各种财物,但最重要的还是讲经说法,这也是佛陀度化众生的唯一方法。
《大般涅槃经》中讲,佛陀接近涅槃时对阿难说:“娑罗林外有一位梵志,叫须跋陀,他已经120岁了,获得了五通和非想非非想定,但他却以为自己获得了最高的觉悟。你去告诉他:‘如来出世如昙花般稀有难得,而他今晚就要趋入涅槃,你要去听法就快去,免得以后后悔。’我为他传法后,他便会得度。之所以让你去,是因为你曾在五百世中做他的儿子,你说话他会听的。”
我们平时也能见到这种情况:只有某一个人出面才能把事办成,其他人去都不行。这说明,这个人可能和对方有深厚的因缘,有可能往昔是父子。
阿难一去,老婆罗门果然答应了,他也深感佛陀难遇,就跟随阿难来到佛前听法,当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大般涅槃经》中说,他是佛陀涅槃前度化的最后一个众生。
佛陀的教言确实很珍贵。最近,我打算将《杂阿含经》从汉语译成藏语。这部经的篇幅比较多,有两函,包括8491部小经,主要记录了佛陀早期在给孤独园给弟子们讲的法。现在很多人对大乘法比较重视,对声闻乘经典重视不够。
有人听说我要翻译《杂阿含经》,就对我说:“你的见解怎么越来越低了?以前学密法,后来讲大乘法,现在要翻译小乘的《杂阿含经》了。”但不管别人说什么,我还是要做。我的性格就是这样,我想做的事,别人越反对我越要干。
|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菩萨行持自然之慈心,这种慈心并非因缘所得。
“自然慈”指第一义谛、胜义谛的慈心,不依因缘而成。菩萨的慈悲就是这样,是自然而然的流露。
有些世间人也说:“爱情是不需要理由的。”去年7月份左右,我去五台山。在机场排队时,我看到一位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他的衣服后面写着:“除了爱情,都要排队。”我有点好奇,就走过去问:“你衣服上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那个小伙子说:“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这衣服很不好,但领导要求我们穿。”我没有得到答案,就又回去排队了。
|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菩萨行持菩提之慈,因为万法在空性中一味一体。
|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菩萨行持无与伦比之慈心,因其已断一切爱。
凡夫人的爱,其实是很痛苦的,常常伴随着恨。而菩萨的爱是一种无边的大爱,可谓大爱无疆,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了自私自利心。
|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菩萨行持大悲之慈,因为他们能令众生获得大乘之乐。
大悲心是拔除一切众生苦的誓愿。具备大悲心,是趋入大乘的显著特点。
|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菩萨行持无有厌倦之慈心,因其观无我空性之故。
《说无垢称经疏》中说:“法性若有,便有厌故。”如果法性真实存在,利益众生就会有厌倦心。如果懂得了无我空性之理,则不容易生厌倦心。
有些道友在利益众生过程中毫不厌倦,这说明他们有一些空性正见。如果每天都觉得很烦、很伤心,可能还没有证悟空性。那天我遇到一个发心人员,就问他:“你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他一边流着鼻涕一边说:“烦得很!烦得很!”我想他可能还没有证悟空性,但我不敢说,只是心里这样想。
以上讲完了缘真如的慈心和缘法的慈心。